㈠ 林妙可 為什麼如此可愛
因為妙可以下特點全具備:
性格可愛 這是最重要的
衣著可愛 那誰都可以
聲音可愛 那可能是造作
喜歡粉色 喜歡藍色的就都不可愛么?
真正可愛的女孩不管她說什麼做什麼 一舉一動都透著讓人心疼的可愛
你還沒有遇見吧 等你遇見了 你就明白了
真正可愛的女孩心靈很可愛 不許要任何的裝點.
如果非要說一點
我想說的就是 圓圓的臉蛋. 總是微笑上揚的嘴角.
還有,關鍵是看你的心靈可不可愛,你想要變得可愛,就要讓自己的胸懷寬廣,心地善良,你記住,人在最自然的情況下才是最美麗、最可愛的 。
㈡ <<打動中學生情感的168個故事>>的例文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群山裡孩子在深圳的故事
鴉有反哺之恩。當一個鄉下的孩子經過多年的打拚而略有所成,他會做什麼呢?買名車,購豪宅,嘗盡美食,游遍天下,這些當然無所厚非;可是有一位默默無聞的人,他卻甘願奉獻,2005年7月9日至11日,他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寸草心」夏令營,他邀請故鄉湖北省京山縣三陽鎮小學近三十名師生遠赴深圳,開展以觀鳥為主題的環保活動。這次活動在兩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和「深圳市觀鳥協會」各位志願者的鼎力襄助下,取得圓滿成功。
這位事業有成的出資人叫詹從旭,朋友們習慣稱呼其網名「糌粑」,糌粑既是「綠色江河」的活躍分子,也是「深圳市觀鳥協會」的主力成員。糌粑不但會掙錢,而且更會做人,我稱他為「富有良心的有錢人」。
(一)用一雙驚異的眼睛看世界
剛剛下了火車的孩子們充滿著好奇進了「深圳市觀鳥協會」的培訓教室。
「同學們,你們有多少人沒坐過火車啊?」觀鳥協會會長徐萌問。
絕大多數孩子舉起了手。我坐在教室後面抬頭向前看,只見黝黑的小胳膊齊刷刷地伸了一片,他們當然沒有乘坐火車的機會。農民的收入每年都在提高,但他們總還是脫離不了溫飽的水平,即使有了一些余錢,誰又會捨得帶著孩子乘坐火車到外面去看看呢?要預防生病,更要給孩子讀書積蓄,農民臉上會有笑容,心裏面卻總是苦的。我突然有點兒嫉妒這些小孩,不為別的,我18歲才第一次看見真正的火車,那從遠處徐徐而來的長長列車我到現在也忘不了。
「同學們,你們說說深圳好不好啊?有哪些特點?」徐萌又問。
「深圳有許多高樓大廈。」「深圳的路邊有許多鮮花和草坪。」「深圳有許多小汽車。」孩子們幾乎搶著回答了起來。他們一定不曾看見過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也不會看見過那麼多的鮮花四處盛開,更不會看見如過江之鯽般的小汽車在公路上飛馳而過。
在接下來的幾天行程里,孩子們看見了大海,志願者和孩子們一同跳進浪花朵朵的碧藍海水中,孩子們的喜悅難以言表,他們歡呼,他們嬉戲,他們盡情地玩鬧。這一次深圳之旅,對他們來說,比過年還要快樂。
有人或許會說,直接資助孩子們錢比讓他們來旅遊更實惠。如果我們不假思索,這樣的想法也對,貧窮的孩子缺的是錢,他們還需要錢去讀書,夏令營對他們來說奢侈了點兒。但是如果我們深加思索,情況變化了。古語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深圳發達的城市景觀一定給孩子們留下深深的印象,只要有心,孩子們就會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會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奮斗。18歲之前,我的世界沒有超出過小鎮,盡管我能熟練地在地圖上找到絕大多數國家的位置,但書本上的美國、歐洲和我沒什麼關系,北京上海也和我沒什麼關系,偶爾幻想一下,也很容易在結了冰的陋室里煙消雲散。直到18歲第一次踏進城市,我的人生觀從此徹底改變,命運也從此發生巨大的轉折。
「寸草心」活動的目的也很簡單,哪怕有一個孩子因為深圳而改變人生,我想足夠了。只是,僅僅開闊孩子們的眼界還不夠,能教導孩子們如何做人就是個更偉大的目標。
(二)其實是在教育自己要環保
「寸草心」活動的主題是環保,內容以觀鳥為主。
觀鳥和環保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深入進去,才有體會。觀鳥時間一長,人和鳥兒的關系日益密切,到最後竟然會愛上鳥。當一個人愛上鳥的時候,他絕對不會去打鳥害鳥,反倒會採取種種措施保護鳥。鳥友「天涯游俠」搶救了一隻紫嘯鶇雛鳥,喂滿一個月後,在馬巒山溪谷放飛。養護了一個月,連孩子都和小鳥有了感情,孩子總是催促爸爸要來馬巒山看看那隻紫嘯鶇。借著來大梅沙海濱的機會,我們幾個鳥友來了一下馬巒山,「天涯游俠」真的在樹叢中發現了那隻紫嘯鶇,他激動得在我前面又叫又跳,我只顧了看他,等我要看鳥的時候,紫嘯鶇在一秒鍾的瞬間鑽進林里去了。鳥友就是這樣愛鳥,愛鳥也愛自然。
三陽鎮孩子們對鳥類知識的了解讓我吃驚,無論是在紅樹林,還是在荔枝公園,他們提著小小的望遠鏡,差不多每一種鳥都能稱呼出名字來,不愛鳥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能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還會再打鳥么?看看這些孩子,想想自己的過去,些許內疚,像他們一樣年齡的時候,我拎著彈弓和夾子漫山遍野地打鳥。如果鳥兒有靈,等我死的時候叨我眼睛吧,我無怨。
孩子們說這次活動收獲非常大,我的收獲更大。
在大梅沙海濱公園,糌粑的活動議程里有一項「拾垃圾」。在報紙上讀過義工拾垃圾的報道,課本上讀過關於垃圾的報道,唯獨自己沒親自參加過一次撿拾垃圾的活動。我也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別人的時候多,自己做得少,汗顏。我還作了一個小組4名學生的領隊。
大梅沙的周末人潮洶涌,沙灘上擠滿了游泳的人。進了沙灘,各種紙屑和垃圾隨處可見,4個小孩認真地拾起垃圾來,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遊客不時地投來詫異的目光。在細軟的沙灘上,只有一個感覺,國人的素質距離文明還有很大一塊距離。很快地,帶來的一個塑料袋便裝滿了垃圾,孩子們很高興,我也高興。對我來說,這是人生的第一次,拾垃圾不僅僅是清潔工人的事,其實是大家的事。帶孩子們拾垃圾改變不了什麼,但是只要孩子們意識到亂丟垃圾是可恥的,活動的目的就達到了。孩子們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我在想,我們的環保教育任重而道遠。
(三)向小平同志致敬
深圳的發達得益於偉大的鄧小平同志。1979年,他在緊鄰香港的中國大陸一側畫了一個圈,從此,現代深圳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幾乎每一位到深圳來的客人,都會看看小平同志,三陽鎮的這些孩子們當然不會例外。
深圳人對小平的愛很真摯,每當清明或小平誕辰紀念日,市民們自發地前來弔唁偉大的領導者,鮮花堆積如山,每位經過小平巨幅畫像的人都會致以哀思。7月10日上午,在糌粑的帶領下,二十多位師生一起列隊立正,手持鮮花,向小平同志敬禮致意。那一刻,孩子們表情嚴肅,志願者們佇立一邊,太陽暴曬,孩子們卻沒有絲毫怨言。小平同志曾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他還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他微笑著面對著孩子們,相信孩子們在無言中領會了小平講話的神髓。
這次獻花別開生面,糌粑以「深圳市觀鳥協會」 和「綠色江河」兩個民間組織的雙重會員身份組織這場愛國主義活動,沒有慣常所見的什麼巨大啟動儀式,也沒有什麼有身份的官員參加講話,一切都進行的安安靜靜。我曾以工作身份參加過不少愛國主義活動,可惜過於形式化的東西總也提不起我的興趣來。這次不同,看著孩子們昂著小臉面對小平同志,我心潮澎湃,畢竟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來看望小平同志,平日里來來往往,只把小平同志的像當作一幅畫。沒有小平,就沒有深圳;沒有深圳,就沒有今天的我。
黑夜裡,孩子們響亮的聲音依舊在耳邊清晰,「我宣誓,我志願做一名愛鳥的人,不打鳥,保護鳥,我願意終生做一名環保主義者。」
金色的陽光照在孩子們稚嫩的臉龐上。柯林頓當年被肯尼迪接見的時候,發誓以後要做美國總統;如今,這些孩子面對偉大的小平同志,誰能預料孩子們中間將來會不會出現一位偉大的人物呢?
本來是做一名志願者,沒想到自己受到的沖擊或許比孩子們還要大。在心靈的洗禮當中,做這樣的志願者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四)糌粑這個人
對於有錢的人來說,深圳是個花花世界。奢侈的物質世界和腐朽的精神文化很快能讓人深陷其中,再貴的車子深圳都買得到,再豪華的別墅深圳的山谷和海邊也都有,私人飛機時代到了,消費節節升級,可以這么說,有多少錢都不夠花,這不誇張。那我們是不是因此就無止境地消耗在物慾里呢?答案是否定的,糌粑做得就比較典型。
糌粑和我談過他故鄉三陽小鎮的故事,人們也是無所事事,終日揮霍時光。糌粑說他很痛心,不過也都沒辦法。三陽鎮養育了他,他要施以回報。2005年5月份糌粑和徐萌帶領深圳市觀鳥協會的部分會員遠赴三陽鎮小學開展第一期「寸草心」活動,他們給三陽鎮的小學生開展鳥類培訓課程,受到了廣大師生熱烈的歡迎。糌粑出資重新裝修學校的部分教學基礎設施,建起了學校的圖書館。緊接著,糌粑就盛情邀請三陽鎮小學三十餘名師生來深圳參加7月份的第二期「寸草心」活動。
糌粑為什麼?為了名,他得不到;為了利,這是個扔錢的事。
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眠七尺。當一個人的溫飽解決、衣食無虞之後,舉凡有層次的人都會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問題。這個價值的實現,需要精力,更需要智力。愚蠢的有錢人會沉迷於酒色之中不能自拔,《金瓶梅》里的西門慶是最好的寫照。糌粑很會統帥自己的生活,他修身,他是深圳市自行車協會的成員,他是深圳市觀鳥協會的成員,他還參與其他的健康活動,追求著高雅的都市生活方式;他關心社會,他是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的成員,曾親赴可可西里關注自然生態。一個深圳的企業家,能做到這些,難能可貴。
糌粑做的是小事情,可是這些小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我發自內心欽佩他,因為我一直就有一個心願,積攢一筆資金,修復一下母校小學損毀的校舍。2005年初,重回故里,在殘雪中佇立在母校校門口,辛酸備至,校舍除了在外牆貼了一層磚以外,和二十幾年前我離開的時候沒有任何變化。我發誓,這一生我要做一件事。糌粑的舉動感染了我,他可以做得大,我會做得小,小也不怕,做下去就好。我們追求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傳統文化講究治國平天下,連李清照都呼喊「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經邦治世的偉大事業有人去做,我們平凡人不過是要做一些讓自己欣慰的小事。從來都是索取於自然和社會的多,我們從土地里拿糧食維生,從別人那裡接受教育充實自己,從身邊的每一個人身上賺取自己的錢袋,有一天我們富足了,開倉濟糧,這是多麼愜意的事。幫助別人總是快樂的,這樣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死而無憾。
我說,糌粑是一個榜樣。
五)我們的心靈家園
「寸草心」活動從第一天起,深圳市觀鳥協會的鳥友志願者們便扛起了長槍短炮,忙前跑後,孩子們被志願者們的熱情感染,很快就從陌生的來訪者變成鳥會的小主人。
鳥會是個自發的愛鳥組織。有位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問我,為什麼參加這個組織呢?我說正因為鳥會是觀鳥愛鳥的組織,這個組織的倫理基礎一定是永不停息地追求「真善美」,拒斥「假丑惡」,人生的意義都盡在於此,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加入這個組織呢,況且我真的喜歡鳥。從加入鳥會的第一天起,我就實實在在地愛上了這個組織,在這里,沒有層級地位的差別,沒有富貴貧賤的差別,所有人都為了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其樂融融。鳥會沒有利害沖突,沒有人身歧視,在深圳這個天壤之別的城市,鳥會是我們心靈休憩的場所。
鳥會人互助,每次遠行觀鳥,有車族都帶著赤腳族,經驗豐富的老鳥友會不厭其煩地給新鳥友講解各種鳥類常識,我深受其益。早晨要趕到「寸草心」活動基地,鳥友「老帥哥」主動打電話給我,開車帶我過去,晚上還送我回家,我和老帥哥只是第二次見面,你說這是不是鳥會的互助精神?
「寸草心」活動的開展正值周末,鳥友志願者們紛紛舍棄休息時間,全心全意投入到活動當中去。老鳥友「Strong」、「天涯游俠」、「傑瑞」、「笨色驢」和「老帥哥」絲毫不停息,總是一聲不吱,用鏡頭紀錄活動的歷史,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在鳥會,只管付出,不計回報。在他們身上,我發現,付出就是快樂,奉獻就是幸福。有位黃大姐,在我參加的少有幾次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辛勤地整理內務,默默無聲。
如果說鳥會是一個家,那我說核心成員一定是徐萌。會長徐萌注冊了深圳市觀鳥協會,讓愛鳥的人找到了歸宿。我說徐萌有非凡的愛心,也有超乎常人的責任心。說愛心,是指她能積極地投身到公益事業中來,沒有報酬而毫無怨言;說責任心,是指絕大部分活動都是徐萌主持,沒有什麼周末,活動越來越多,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不是責任心還能是什麼?我常常不參加活動,但牽頭人不參加活動行么?
在鳥會玩得時間長了,整個人就陷入幸福的毯子里,這里有企業家、有技術人、有教師、有公務員、有文化工作者,各個行業的人都有,大家在一起交流,構築了一個溫馨的小世界。流連在鳥會,往往樂不思蜀。
(六)讓世界充滿愛
三陽鎮的孩子們都深圳玩得開心極了。
本次活動還有一項內容,「綠色江河」和「深圳市觀鳥協會」的成員將自願捐書。8日晚上,鳥會成員「太陽鳥」在南山區開了一間書吧,鳥會的朋友們前去助興,每個人都將在那個晚上自願捐書。在書吧里,陸陸續續進入的各界朋友們帶來許多書,有一些陌生的朋友竟然自己帶來滿滿一袋子好書,無償捐助給三陽鎮的孩子們。只要人人都拿出一本書,一座小型圖書館很快就會建立起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樂園。
「太陽鳥」要每位獻書的人在書籍封面上寫幾句話,我寫道「知識改變命運」。我不知道哪位孩子會讀我的書,但我堅信一定會有聰明的孩子沉思我寫的那句話。這些黑黑的山裡孩子驚現著我的過去,二十多年前,我像他們一樣,對外面的世界無限憧憬。能改變自己的,只有知識;能改變這個社會的,也只有知識。自從我深切地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以後,我和書本結緣,也正因為我和書本結緣,我才一路披荊斬棘,從國家的最北來到最南。
「寸草心」活動的第二天,由「綠色江河」和「深圳市觀鳥協會」捐贈的千餘本圖書打包整齊,將隨孩子們回到三陽鎮。那一本本書,代表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深圳人濃濃的愛意。
活動總會過去,如今我更期望像糌粑一樣的深圳人越來越多,像「綠色江河」和「深圳市觀鳥協會」這樣的環保組織越來越多。
拯救地球需要每一個人。
㈢ 歐洲服飾的名稱及樣式
巴伐利亞
皮褲,緊腰褲,男士短上衣,亞麻襯衫,粉紅色的絲綢領帶和婦女民族服裝。婦女們留著辮子,臉上點著雀斑,衣著時髦,而男士們則頭戴帥氣的帽子,留著特意蓄起來的鬍子。
維多利亞
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哥特式服飾
受建築影響較大,其服飾上的特點是多採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通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哥特風格的服飾特別重視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線條。
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中世紀,裙長是一種等級的標記,只有高貴的太太們才允許後擺拖地,並有權把它染成綠色。
服裝上的分割線、裝飾線多採用縱向的、垂直的線條。13— 15世紀歐洲服裝中歌特風格最為流行。那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
時下流行的哥特式時裝也常常是不對稱的,但時下所謂的哥特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特式藝術的氣息,它看起來帶有更多的商業色彩,這使得「哥特式」聽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銷口號。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領緊身皮衣和有著復雜紋路的銀飾,最關鍵是黑眼圈和悲傷麻木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某種精神境界。
服裝樣式
倒掛領〕指領角向下垂落的領型。
〔中山服領 zhongshan coat collar〕由底領和翻領組成,領角呈外八字形。
〔尖領 pointed collar, peaked collar〕領角呈尖角形的領型,也叫尖角領。
〔襯衫領 shirt collar〕或襯衣領,由上領和下領組成,是襯衫專有的領型。
〔圓領 round collar〕指領角呈圓形的領型,也叫圓角領。
〔青果領 shawl collar〕是翻駁領的一種變形,領面形似青果形狀的領型。
〔荷葉邊領)領片呈荷葉邊狀,波浪展開的領型。
〔燕子領 swallow collar, wing collar〕領面下止口的兩條線形,似燕子飛翔時翅膀張開的形狀。
〔兩用領 convertible collar〕也叫開關領。指可敞開、可關閉的領型。
(3)可可蒙童裝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歐洲服裝 - 10 世紀
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
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
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
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歐洲服裝 - 12 世紀
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
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歐洲服裝 - 13 世紀
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
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
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
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歐洲服裝 - 14、15 世紀
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
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
《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
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
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
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
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
㈣ 世界十大名牌服飾都有哪些,其中最受歡迎的又是什麼
世界十大名牌有:香奈兒、路易威登、迪奧 、范思哲、普拉達、巴寶莉、高田賢三、紀梵希、華倫天奴 、鮑士 。
最受歡迎的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是全世界最昂貴的品牌。設計上印有標志性印花,令人著迷並留下深刻印象。路易威登衣服使用最高質量的面料,產品包括箱包,珠寶,皮帶,鞋子和香水。路易威登於1854年由路易威登先生創立,現已發展成為時尚界的市場領導者,品牌價值高達281億美元。
一、香奈兒 GabrielleChanel:永遠的經典
香奈兒(CHANEL)),是由Gabrielle Chanel於1913年在法國巴黎創立的品牌,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香奈兒時裝永遠有著高雅、簡潔、精美的風格,她善於突破傳統,早20世紀40年代就成功地將「五花大綁」的女裝推向簡單、舒適,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現代休閑服。
九、華倫天奴 Valentino:永恆的優雅驚嘆號
Valentino,全球高級定製和高級成衣奢侈品品牌,產品包括:高級訂制服、成衣以及一系列配飾,包括手袋、皮鞋、小型皮具、腰帶、眼鏡、腕錶及香水。
十、鮑士 Hugo Boss:優雅的德式風格
Hugo Boss,是世界知名奢侈品牌,源於德國,主營男女服裝,香水,手錶,及其它配件。
㈤ 韓國cocomong衣服怎麼樣
韓國cocomong 可可蒙, 是韓國著名依戀旗下的童裝牌子。 衣服便宜質量好! 身邊有人都在韓國的童裝網站海淘!都很不錯!如果有幫到你,請採納。也可以繼續追問。
㈥ 從某個角度(比如顏色.線條...)入手,分析時裝界的歷史,演變以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很好寫的 你可以從緊身胸衣或巴洛克 洛可可等特殊廓形的服裝著手闡述 未來的趨勢個人感覺是脫繁推簡吧.本人在學校寫了不少這種論文。下面給你些資料: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南朝服飾 北朝服飾
灑脫娟秀的魏晉風度 錦履立花紋,綉帶同心苣—晉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