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明憲宗戴個帽子

明憲宗戴個帽子

發布時間:2021-08-15 10:21:34

1. 為什麼總有人把廢除人殉制度這頂帽子光榮的戴在明英宗的頭上

人殉制度在歷史上幾度存廢,基本規律是每當處於奴隸制、半奴隸制的部落佔領中原後就會恢復,漢化後就廢止。
最早春秋時,就開始廢止人殉制度了,孔子說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其中的俑就是用來代替人殉的奴隸的。到秦始皇時,殉葬只用兵馬俑。
五胡亂華時期,人殉制度隨著胡人的入侵被帶入中國北方,直到北魏才得以廢除。
人殉制度再次被帶入中國是隨著蒙古人的入侵同步進行的,直到明英宗才廢除。
人殉制度最後一次出現在中國是清軍入關,這次,持續時間比較短,是清聖祖康熙皇帝廢除的。
由於很多人對歷史不夠了解,總認為是明英宗廢除的蒙古人殉制度。其實是康熙廢除了他的祖先帶進中國的最後一次人殉制度。

另外,評價人要講功過分明,明英宗雖然有錯,但廢除蒙古人殉制度卻是他的功績。

2.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3. 清代衣冠為何樣式「奇特」腦洞大開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水之秋,無授權禁轉!

因為清代題材的影視劇數量很多的原因,今天的人們大多對清代衣冠有較強的辨識度。即便對清史沒有過多少研究的人,也能從影視劇中看到請代衣冠的樣子。在很多人眼裡,清代不僅發型奇特,衣冠似乎也十分奇特,和之前的朝代比簡直像是從另一個世界「蹦出來的」,似乎和傳統的中國衣冠體系完全不同。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筆者經過研究發現,其實清代衣冠並沒有那麼「奇特」,它實際上不過是明代衣冠發展而來!之所以會覺得清代衣冠「奇特」,是因為大部分人對明代衣冠存在著認識的誤區而已。

筆者就此將推出一個關於清代衣冠的系列文章,講一講清代衣冠與明代衣冠的繼承關系。今天先來講講清代的官帽。

清代衣冠當中,最有特色的首推其官帽。清代官帽,沒有採用隋唐之後歷代常用的烏紗帽形式,而是採用了暖帽和涼帽兩種形式,兩種帽子上都配了寶石做的「頂戴」和孔雀毛做的「花翎」。根據官員品級不同,做頂戴的寶石材料也不同。而有大功的官員,還可以享受到皇帝欽賜的「戴雙眼花翎」(即插兩根孔雀毛)的榮譽。有清一代,從皇太極時代確定了官帽樣式之後,一直到清亡,官帽的基本樣式沒有發生過變化。所以《清史稿》說「蓋清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而猶於變本忘先,諄諄訓誡。亦深維乎根本至計,未可輕革舊俗。」

(為人們所熟知的兩種清代官帽樣式)

那麼,清代官帽的這種完全不同於歷代傳統奇特樣式又是從哪裡發展出來的呢?難道真的是皇太極腦洞大開,一拍腦門設計出來的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清代官帽的樣式,很明顯的有著明代的「基因傳承」。

我們先來看暖帽。清代暖帽的基本樣式,是仿效明代的「?L檐帽」。「?L檐帽」這個詞,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因為它極少出現在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但實際上,發端於元代的「?L檐帽」在明代卻是一種官帽體系中比較常見的帽子。明代雖號稱「恢復華夏衣冠」,但實際上卻沿用了大量元代服飾,「?L檐帽」就是其中一種。清代的暖帽,幾乎就是明代「?L檐帽」的翻版,就連頂戴花翎都是沿用的明代特色,只是由於清人不再蓄發梳髻,所以降低了帽子的高度,並增加了紅纓作為裝飾而已。清人之所以選擇了這種帽子作為自己的官帽樣式,很大程度上同清人尚武的風氣有關——因為這種帽子在明代多是武官所戴。而在武官帽子上插羽毛,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只不過清朝將這種傳統也擴展到了文官的官帽上而已。

(明萬曆年間的《出警入蹕圖》局部,圖中武官所戴的?L檐帽十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L檐帽在明代不僅是武官常戴的帽子,明朝前期的皇帝也頗喜歡戴這種帽子。只不過皇帝所戴的「?L檐帽」沒有腦後的花翎,而是在帽檐上用珍珠進行裝飾。在《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我們都能看到明帝戴著這種帽子。在2016年播出的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中的明英宗的頭上也出現了這種帽子,總算是對歷史進行了復原。

(《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憲宗元宵行了圖》局部,圖中明宣宗和明憲宗頭上戴的就是無花翎的?L檐帽)

(《女醫明妃傳》劇照,圖中明英宗戴的就是無花翎的?L檐帽)

說完了暖帽,再來說說清代涼帽和明代的傳承關系。清代的涼帽和暖帽的區別,主要在於暖帽用於秋冬季,而涼帽用於春夏季。正如《清史稿》所說「凡寒燠更用冠服,每歲春季用涼朝冠及夾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緣皮朝衣。」清代的涼帽,一般用竹或藤編織而成,上加紅纓作為裝飾,戴起來比較涼爽。很多人認為這種帽子是清朝特色,其實,這種形似斗笠的「笠帽」在明代就很普遍了。它作為一種適合夏季戴的帽子,在明代廣泛廣泛使用,尤其是明代軍隊中,常作為夏季士兵所戴的涼帽。

(明代趙士禎所著《神器譜》中的明軍士兵形象,頭戴的就是笠帽,帽子上還有形似紅纓的裝飾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明代《武備志》中所描繪的笠帽,書中稱為「藤鍪牟」)

(留存至今的明代笠帽實物,形制與清代涼帽十分相似)

遺憾的是,在以往的明代題材的影視劇中,這種笠帽卻極少出現。筆者印象中,只有在1992年徐克導演的電影《新龍門客棧》中出現過這種笠帽的影子。不得不讓人佩服這部電影的製作者對於歷史還原的用心程度。

(電影《新龍門客棧》中出現的明代笠帽形象)

看完了這篇文章,相信您對清代官帽是怎麼來的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其實清代官帽也沒什麼奇特的,基本就是從明代的帽子中「山寨」而來的。清人尚武,不喜歡戴明朝的烏紗帽,而喜歡用明朝的武官帽,所以就有了看似「奇特」的清代官帽。講完了清代官帽,下一篇文章,筆者將跟您談談清代的另一種常見的帽子——「瓜皮帽」的由來。想知道詳情,請繼續關注我的文章吧!參考文獻:《清史稿》、《神器譜》、《武備志》、《萬曆出警入蹕圖》、《明宣宗行樂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4. 求大神幫忙翻譯這段文言!!

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罵人最惡毒的話莫過於說人卑賤,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陷於窮困。
長久的處於卑賤的地位、窮困的境地,經常攻擊當世和做出厭惡名利的樣子,自我標榜是清靜無為,這不是做士做君子的修養作為。

這是春秋戰國末年政治家李斯先生說的話。這是非常實際、非常現實的話。
吾認為是很有道理的。

5. 元朝皇帝還戴旒冕(就那個帶簾子的帽子)嗎

自唐代以後的歷朝帝王,就多已不帶旒冕了。
元朝亦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朝皇帝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6.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王上

7. 關於清朝的官服與等級問題

花翎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百官穿戴
清代,皇帝及官員後宮的衣飾多由水晶及珍珠寶石裝飾,下面是具體的佩戴規定: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8. 為何說明朝大海商汪直是真正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在明代的宦官中,汪直可以說是一個另類。

汪直與王振、劉瑾、魏忠賢被稱為明朝四大宦官,他們依仗著與皇帝親密信任的私人關系,濫用權利,為所欲為,極盡奸宦之能事,引起天下公憤,向來成為史家攻擊的對象。但汪直卻與眾不同,在他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背後,還做了一些值得人們稱道的事。

▲楊繼宗,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還有一次,汪直奉命巡邊,其他巡撫官員對汪直一味討好,只有河南巡撫秦紘剛直不阿,和他分庭抗禮,還向皇帝打小報告,說汪直騷擾郡縣。汪直回京後,憲宗問汪直:「各撫臣賢否?」汪直唯獨推舉秦紘廉潔有才,此舉讓明憲宗也不得不佩服。

讀到這里,我們真有點難以置信,這就是那個被後人一直辱罵為權奸的大宦官汪直嗎?對於一手遮天的汪直而言,如果想找個借口治楊繼宗和秦紘的罪,自然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但他被楊繼宗和秦紘辱罵之後,不僅沒有耿耿於懷伺機報復,反而向皇帝大力舉薦,此種肚量和胸懷,真讓人嘆服不已。

因汪直權傾天下,肆意橫行,各地的控訴狀無數,引起了明憲宗的猜疑和疏遠,所以明憲宗有意把他支開,讓他長期巡守邊關。成化十九年,明憲宗以汪直與總兵許寧不合,影響邊關戍守為借口,把他直接貶到南京御馬監,從此汪直失勢,從權力的高峰一下子跌落到低谷,其後汪直在史書上只有零星記載。值得一提的是,汪直被調離後的第二年,明軍便在大同吃了敗仗,死傷數千人,差點丟掉了大同。

縱觀汪直的一生,既有羅織罪名打擊文武的酷吏惡行,也有奉旨巡邊消除邊患的赫赫軍功,還有除暴安良的正直與寬宏大量的氣度。可以說,汪直的所作所為,生動展現了他的多面人生。歷史對他的專權進行了無限的放大,自然而然便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光芒。其實,他的為所欲為,只是皇權的延伸與濫用,一旦膨脹到極點,皇帝就會斷然收回。因此,他終究不過是皇帝手中的一粒棋子,起起落落,由不得自己,一切都是主子說了算。

9. 清代男人與明代男人帽子有什麼區別

(一)皇帝
1.袞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卷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發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襇),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製(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二)文武官員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駙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綉。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

10. 為何說明代四大宦官之一的汪直是另類反面人物

在明代的宦官中,汪直可以說是一個另類。

汪直與王振、劉瑾、魏忠賢被稱為明朝四大宦官,他們依仗著與皇帝親密信任的私人關系,濫用權利,為所欲為,極盡奸宦之能事,引起天下公憤,向來成為史家攻擊的對象。但汪直卻與眾不同,在他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背後,還做了一些值得人們稱道的事。

▲楊繼宗,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還有一次,汪直奉命巡邊,其他巡撫官員對汪直一味討好,只有河南巡撫秦紘剛直不阿,和他分庭抗禮,還向皇帝打小報告,說汪直騷擾郡縣。汪直回京後,憲宗問汪直:「各撫臣賢否?」汪直唯獨推舉秦紘廉潔有才,此舉讓明憲宗也不得不佩服。

讀到這里,我們真有點難以置信,這就是那個被後人一直辱罵為權奸的大宦官汪直嗎?對於一手遮天的汪直而言,如果想找個借口治楊繼宗和秦紘的罪,自然是小菜一碟,易如反掌。但他被楊繼宗和秦紘辱罵之後,不僅沒有耿耿於懷伺機報復,反而向皇帝大力舉薦,此種肚量和胸懷,真讓人嘆服不已。

因汪直權傾天下,肆意橫行,各地的控訴狀無數,引起了明憲宗的猜疑和疏遠,所以明憲宗有意把他支開,讓他長期巡守邊關。成化十九年,明憲宗以汪直與總兵許寧不合,影響邊關戍守為借口,把他直接貶到南京御馬監,從此汪直失勢,從權力的高峰一下子跌落到低谷,其後汪直在史書上只有零星記載。值得一提的是,汪直被調離後的第二年,明軍便在大同吃了敗仗,死傷數千人,差點丟掉了大同。

縱觀汪直的一生,既有羅織罪名打擊文武的酷吏惡行,也有奉旨巡邊消除邊患的赫赫軍功,還有除暴安良的正直與寬宏大量的氣度。可以說,汪直的所作所為,生動展現了他的多面人生。歷史對他的專權進行了無限的放大,自然而然便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光芒。其實,他的為所欲為,只是皇權的延伸與濫用,一旦膨脹到極點,皇帝就會斷然收回。因此,他終究不過是皇帝手中的一粒棋子,起起落落,由不得自己,一切都是主子說了算。

學堂專欄作家丨李元輝

與明憲宗戴個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是日本高中生的校服 瀏覽:875
火車上褲子突然爛了怎麼辦 瀏覽:370
校服運動服裡布 瀏覽:427
中年夏季男裝品牌大全 瀏覽:874
杭州童裝樣品一般在哪裡找 瀏覽:20
廣州紅星中學校服 瀏覽:220
旗袍的材質 瀏覽:137
酒紅色大衣女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07
裙子放皮箱里怎麼沒褶 瀏覽:354
藏劍刷校服 瀏覽:426
穿皮褲子配什麼鞋子 瀏覽:276
幼兒園可愛校服 瀏覽:962
襯衫勁霸男裝格子 瀏覽:724
怎樣的女性適合穿旗袍 瀏覽:503
褲子劃破如何處理圖片 瀏覽:275
穿褲子怎樣穿尿不濕圖 瀏覽:647
海軍藍鞋子配什麼顏色的褲子 瀏覽:130
山東醫葯技師學院的校服 瀏覽:611
我喜歡穿裙子怎麼改啊 瀏覽:446
絲巾店怎樣陳列才更能吸引顧客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