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張紙板在外面圍一圈,再在裡面插一張紙板
『貳』 百度知道_晏子
晏子
(?-前500年) 簡介 晏嬰,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晏子。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 .
『叄』 晏子論理翻譯
是晏子論禮么?
齊景公飲酒奏樂好幾天,(興致高時)脫掉外衣帽子,親自擊缶(一種樂器)奏樂,對身邊的人說:「賢士也喜歡這樣嗎?」梁丘據回答說:「賢士的耳朵和眼睛,也和人一樣,怎麼會不喜歡這樣呢?」齊景公說:「快去駕車接來晏子(晏嬰)。」晏子穿著朝服進見,接受齊景公賜的酒杯並行禮。齊景公說:「我非常喜歡這首音樂,想和你一起分享,請不要執禮了。」晏子回答說:「您的話錯了!大臣們都不按禮教來侍奉你,我擔心這不是君子想要看到的。如今齊國五尺高的小孩,力氣都比我大,也比您大,卻不敢造反作亂,是因為畏懼禮教。上級如果不講究禮教,就不能使喚下級;下級如果不講究禮教,就不能侍奉上級。麋鹿就不講究倫理,所以父子共同擁有一個配偶,人之所以比禽獸高等,就是因為禮教。我聽說,君主不講究禮教,就無法統治他的國家;大臣不講究禮教,下級就不會敬重他們;父子之間不講究禮教,家庭就會有災難;兄弟之間不講究禮教,就不能長期和睦相處。《詩經》說:『人如果沒有禮節,為什麼還不快死。』所以禮數不能省掉。」齊景公說:「我分辨不清奸臣,受到身邊的小人蠱惑,竟(昏庸)到了這種地步,應當把他們殺了。」晏子說:「您身邊的人有什麼罪?君王如果不講究禮教,那麼崇尚禮教的人離您而去,不懂禮數的人聚集過來;您如果講究禮教,那麼講究禮數的人就會聚集,不懂禮教的人就會離開。」齊景公說:「好。讓我換上衣服和帽子,再聽你教誨。」晏子迴避,站在門外邊。齊景公讓人把更換酒席,穿戴好衣帽去迎接晏子。晏子進門,做了三個揖,登上台階,又行三獻的禮;品酒嘗菜,再次行禮,說已經飽了,然後出來。齊景公離席行禮,送他到門口,回來後,命人撤掉酒席停止奏樂,說:「我來實踐晏子教給我的做法。」
『肆』 晏子使楚里大臣的帽子怎樣做
是真實的帽子嗎?必須很專業那
『伍』 晏子使楚的大臣帽怎麼做
像個小花盆,還有倆耳朵
『陸』 春秋末期楚王和晏子的帽子 圖
晏子的帽子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EA%CC%D7%D3&in=9606&cl=2&cm=1&sc=0&lm=-1&pn=0&rn=1&di=1077364408&ln=480
貌似相當難做,我是不會
楚王的找不到,應該可以參考各代皇帝的帽子
『柒』 晏子的帽子做法簡單點兒
晏子用諷諫提醒景公不要濫殺人,一國之君因為臣民丟了為自己養的鳥而殺了他會成為諸侯的笑柄,晏子同時也在提醒景公尊重士,招賢納士需要的是讓士人體會到自己被尊重,他從諸侯對這件事看法與士大夫對這件事可能有的影響來說明燭鄒不應被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