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戴帽子?帽子的實用意義於在禦寒、防暑、防風沙,後來才是,裝飾和標識以及象徵意義。關於帽子的實用意義和裝飾意義我們很清楚,今天主要來談帽子的象徵意義,在漫長的現代社會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社會期間。
觀看和閱讀古代的文物以及書籍,我們發現帽子跟女人的關系很小,古代社會女人可以是從來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關系,說白了帽子就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可以說帽子從一發明就是跟「權力」和「地位」地位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它的象徵價值。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B. 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特殊的帽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最特殊的帽子就屬於清朝的鐵帽子王,而鐵帽子王屬於世襲制,擁有鐵帽子王的人比一般的王爺擁有更豐富的物質待遇和政治待遇,在特權上也不同於其他王爺。
三、而到了清代末期,鐵帽子王更是屬於可無可有的角色了,雖然有一些將軍非常的有實力,文武雙全,並且在鎮壓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依舊沒有將鐵帽子王重新回到清朝剛開國的時候的地位。雖然號稱鐵帽子王,但是清朝朝廷對他們管理的非常嚴格,一向是有錯必罰,所以很多的人都受到了處理,而隨著清朝逐漸的落寞,革命不斷地爆發,民國逐漸取代了落後的清朝,鐵帽子王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C. 戰國時期的帽子怎麼做
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有呂齊和田齊之分。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呂尚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又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國君媯姓田氏,是為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並
D. 帽子的歷史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E.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麼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帽子開始流行於民間的文人雅士。隋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使帽子的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流向民間。一般
讀書
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於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戴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會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不同的帽子。可見,帽子已成為人們日常裝束的重要組成部分。
F. 從古至今的帽子有哪些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 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中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
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帽子在中國很久以前就發明了。如中國成語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已成年。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冠產生之後,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體已與帽式相類。冠還得與頭帕配合,卑賤者只能戴頭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頂頭帕。這種冠制一直影響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烏紗帽。"冕"比"冠"出現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專用的"冕",在皇子繼承皇位時才加"冕"。勞動者只能戴頭巾,主要用來揩汗,以後當作帽子裹頭。
中國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禮帽、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氈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還有防寒保暖、裝飾打扮的作用。
G.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7)時期的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H.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I. 中國古代帽飾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J. 洛克克時期的女士帽子的特點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 輕巧精美、纖細華麗、小巧玲瓏、繁瑣的裝飾性,但矯揉造作;
2. 有曲線趣味,十分喜歡C型S型漩渦型的曲線;
3. 色彩柔和艷麗,崇尚自然,風格飄逸、典雅,具有陰柔之美;
4. 花、緞帶結、扣環、花籃等柔軟主題以一種纖細感波及於一切生活領域。
三、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服飾
洛可可藝術風格表現在服飾上,是以追求服裝面料的質地柔軟,花紋圖案小巧,而且面料的色彩趨於明快淡雅和濃重柔和相並進的趨勢。盡管一些歐洲國家屢次禁止印花棉布和絲綢的進口來保護本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但因此而導致貨物稀少更助長了人們穿著的慾望,所以一時用印花棉布和絲綢做成的長袍、短衫成為最時髦的服裝,為"洛可可"風格在服飾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洛可可風格的服裝主要是由宮廷貴婦率先穿著的。其優美的曲線造型,輕柔而富於動感的絲綢面料,各種綢帶、花邊、褶折的運用,繁瑣的假發、頭紗、面具、扇子等小巧精緻的飾品,使18世紀的西方服裝籠罩著一層纖巧而富麗的光芒。
(一) 洛可可藝術風格在西方服飾上的體現
1、 洛可可時期西方女子服飾
如果說巴洛克時期是男人的世界,那麼洛可可時期則是女人的世界。洛可可女裝放棄了西班牙鍾式裙那種幾何形狀的嚴謹,可是保留了寬大的髖部和緊身的胸衣變得 愛賣弄風情,有褶襇、荷葉邊、隨意的花邊和隆起的襯裙。在一條顏色不同的襯裙外面,套鍾形的長裙,大多在前面打褶襇,身後拖著裙裾。洛可可服裝的主要特點 是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所謂"極點",就是婦女將自己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化,以便男性觀賞。換句話說,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觀賞的元素。那是一 個肉體享樂的時代,最有品味的女性穿著是"既暴露又優雅"。
電影《絕代艷後》講述的是法國國王路易16的王後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在服裝上展現了洛可可時期宮廷服飾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特色,包括大裙撐,緊身胸衣,低低的領線,還有很多小花邊、蝴蝶 結,用一種誇張的語言,突出女性的曲線,強調了女性的特點。那個時代確實有很多包括緊身胸衣在內輔助的人造美,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形體。頭發也是一樣做得很 高,裡面有很多支撐材料,這些都是對女性美的一種誇張唯美的感覺。不論是服裝還是膚色都非常柔和。膚色也是化得非常淡,這樣就把妝容襯托出來了。
片 中,洛可可式華服層出不窮,足見Milena Canonero的功力。Marie Antoinette以奧地利公主身份出現時,並未梳戴發髻而讓金發束帶流瀉肩上,天藍色裙裝的造型充份表現出少女的天真與嬌羞;鮮艷桃紅緞面宮廷禮服與 羽毛帽子,好似艷麗綻放已久的花朵期盼被人注視;黑色絨布的宮廷式蓬裙加上白色毛皮圍領,極端對比的華麗材質代表她面對蓬帕杜侯爵夫人時的強烈不悅;帶有 許多褶皺裙擺曳地的淺綠色禮服,高貴優雅卻清冷的寂寞無依,充滿希望等待丈夫歸來拯救自己;全白蕾絲編織的帽子與禮服,讓初為人母的她像是被光輝籠罩般耀 眼動人。而裝飾花俏誇張的各式華麗高跟鞋與珠寶飾品,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即使到現在也是十分搶眼的設計品,高聳發髻上出現的小鳥或帆船發飾,則是將她在 服裝上的大膽品位誇飾到了極致
2、 洛可可時期西方男子服飾
洛可可男裝仍繼續採用那種下擺寬松的上衣,也可以緊貼腰身縫制。衣袖為花邊袖口,或者是只有胳臂四分之三那麼長的短袖,露出裡面的鑲了花邊的襯衫。褲子呈袋狀寬松地垂至長襪處,在那兒用玫瑰花飾帶子系起來,樣式已經定型,是現代西裝的原型。18 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 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 (tail 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代晨禮服(morning coat)的始祖,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這一時期男子服飾的另一共同特點就是男士普遍佩戴假發,假發的精美程度無與倫比,其造型也各式各樣,由洛可可藝術風格初期的蓬鬆長卷狀逐漸變為圓弧形並以 中分為主的發式。男子也像女子一樣撲上白粉化妝,不留須。帽子為三角帽,帽邊上飾有鴕鳥翎毛或流蘇絲帶。鞋做得很精細,鞋跟較低;手杖是同各種各樣的木質 的,還有用竹和象牙的。所有這些服飾均以這種洛可可式的"嬌氣陰柔"來表現男性優雅的氣質。
洛可可服裝的必備要素包括誇張的裙撐(如上圖)、打褶 的花邊、繁復的綴飾、低胸襯裙、印花布料。在造型設計上多以古典優美的X型輪廓為中心,強調裙及袖的層次和質量。在色澤選擇上,洛可可風格放棄了略顯沉重 的灰黑白,而將草綠、粉紅、鵝黃等富麗堂皇的色彩在時尚的畫布上一一呈現,最適合陽光明媚的春夏季節。
洛可可風格的服裝給人優雅、夢幻、浪漫、柔美的女性化時裝感覺,屬年輕類的流行時裝。洛 可可風格服裝在造型設計上多以古典優美的X形輪廓為中心,運用合體且古典式的緊身形造型,強調裙及袖的層次和量感。服裝細部處理十分精巧,多採用柔美精巧 的花草紋樣,加進金屬的閃光提花織物或手工性強的手繪印花及刺綉面料。洛可可風格的服裝的款式基調較適用於正式的社交場合,因而多採用較高品位的設計語 言。該主題的原型有過分復雜繁瑣、矯柔造作的裝飾特點,在設計中應避免單純而表面地理解和模仿原型樣式。整體地握設計的基調,合理而有選擇地運用並強化原 型樣式中的局部裝飾特點,是這類整體設計的要點。雖然它失諸纖巧、柔弱,但洛可可藝術所養成的對線條、色彩、光澤、花紋等方面的洗練感覺,對服裝設計的影 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給我們的設計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