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在貴州開一個童裝,
開啾比樂童裝吧!廣州的品牌。我也在開。款式好看,價格也便宜!非常適合貴州地區
Ⅱ 漢樂府詩的特點
漢樂府詩,從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但主要是雜言。如漢樂府著名的《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王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知之。
(《鼓吹曲·漢饒歌》)
其他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一般以五句、七句為主,間雜以長短不同的各種句式。
這兩種句式在節奏和表現力上都具有很大的優點,便逐漸地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現,而成為後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生的土壤。
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並不多,但整齊的五言體的詩卻不少,如《陌上桑》、《焦仲卿妻》等著名的長篇,全都是五言體的,另外,一些小詩也都是五言體,如:
江南可采蓬,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相和歌古辭·江南》)
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魚,相教慎出入。
(《雜曲·枯魚過河泣》)
這些長、短篇的五言體詩,大約多產生在東漢時期。
兩漢樂府古辭從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長篇。題村也極廣泛,抒情、敘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會現時生活的敘述性題材居多,這是它的一個主要特色。
漢樂府詩是用來入樂的歌辭,這就形成了重聲不重辭的現象。樂工在取辭配樂的時候,往往為了方便,有時就把一些不同篇章的歌辭,隨意拼湊在一起,或加以分割、截取,以至互相插入。如《隴西行》一詩:
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道隅。鳳鳳鳴啾啾,一母將九雛。顧視世間人,為樂甚其獨。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問客平安不?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旄覦。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卻略再拜跪,然後持一杯。談笑未及竟,左顧敕中廚,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度禮逆客出,盈盈府中趨,送客跡不遠,足
不過門樞。取婦得如此,齊姜亦不如。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
這是一首描寫贊美「健婦」(有丈夫氣概)的詩。但此詩的開頭「鳳凰鳴啾啾」以上四句,與下文在文義上互不關聯。它是從另一首詩《步出夏門行》中割取來的。《步出夏門行》詩是:
邪經過空廬,好人常獨居。卒得神仙道,上與天相扶。過謁王父母,乃在大山隅。離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攬羈為我御,吾將上天游。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桂樹夾道生,青龍對伏跌。
《隴西行》的開頭,正是《夏門行》的尾聲,這是拼湊的一例。
此種情況在其他樂府古詩詞中也有,當然這造成了後世時詩文理解上的困難。
樂府的曲調在音樂上往往分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稱為「解」,「解」是指音樂曲調上的一個反復。「解」,一般用小字註明在歌辭段落的下邊。
有的樂府曲調除了正曲本身之外,還有所謂「艷」、「趨」、「亂」等部分。「艷」在正曲的前邊;「趨」或「亂」在正曲的後邊。但有些樂府古辭雖註明,前有艷曲,後有趨或亂,但艷曲井無辭,趨或亂也未加記錄,有些則明確註明。在《艷歌何嘗行》中:
飛來雙白鴿,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一解)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二解)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三解)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躇躊顧群侶,淚下不自知。(四解)念與君離別,氣結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今日樂相樂,延年萬歲期(趨)。
在這首詩的末尾,曾明確註明四解以下為趨,有些樂府古辭在正文下面則明確註明有「亂辭」,如《病婦行》: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幾飢且寒,有過慎莫菼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牘,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史啼位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人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樂府古辭中其他也有「亂辭」的例子。「亂」、「趨」位於全曲之後,故又稱「送聲」。在樂調上可能屬於鼓樂合奏或合唱。但這一般只有「大麴」才有。
樂府詩原既屬於配調的歌詩,因此,在最初記錄歌辭時,往往把聲即樂調中的襯聲也用某些文字寫下來,這種聲、辭合寫的現象,加之流傳的訛誤,時後來理解樂府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古樂府命題多用歌。行、曲、引、吟、謠等來命名,後人常常把它理解為:「按樂府命題,名稱不一。蓋自琴曲以外,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為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後有序,以抽其臆者為引;高下長短,委曲盡情,以道其微者為曲:吁嗟慨歌,悲優深思,以呻其郁者為曰吟;因其立辭之意曰辭;本其命篇之意曰篇;發歌曰唱;條理曰調;憤而不怒曰怨;感而發言曰嘆;又有以詩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樂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
漢代文學的主流是文人創作,文人創作的主流是辭賦。樂府民歌作為民間的創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與文人文學雖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處。這種非主流的民間創作,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影響了文人的創作,最終促使詩歌蓬勃興起,取代了辭賦對文壇的統治。所以,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現存的漢樂府民歌數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漢為止的中國文學史上,它顯示出特異的光彩。下面,我們對其主要的特色與成就,逐一介紹。
第一,漢樂府民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在漢代文人文學中,政論散文、辭賦,都不涉及社會下層的生活;《史記》也只記述了社會中下層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經歷,如醫師、卜者、游俠等。至於漢代以前,只有同為民歌的《詩經》中的《國風》部分,與漢樂府民歌較為相近。但是,《國風》雖然也有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它反映社會下層生活的特徵並不顯著,更沒有具體深入地反映出這種生活的艱難與痛苦之處。《國風》中大量的關於婚姻、愛情的詩篇,我們只能說它寫出了包括社會中下層在內的人類生活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無法確定所寫的一定是下層的或「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戰之苦與懷鄉之情的詩篇,也只是寫出了下層人民生活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風·七月》,反映了奴隸們一年四季的勞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陳述,而不是具體深入的描寫,而且也僅有這一篇。因此,漢樂府民歌中的許多詩篇,讀來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婦病行》: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詩中寫一個婦人久病不起,臨終前再三囑咐丈夫要好好養育孩子,不要打罵他們,可是她死了以後,孩子們無衣無食。父親到市上去乞討,碰到熟人,同情地給了他幾個錢。回到家,見小孩子不懂母親已經死了,還一個勁地哭著要母親抱。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滿苦難與辛酸的生活。這樣的詩,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詩中那位母親臨終之際對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牽掛,真可以催人淚下。同樣寫孤兒的,還有另一篇《孤兒行》。詩中的孤兒,原是一個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後,卻成為兄嫂的奴隸。他被迫遠行經商,飽經風霜,歸來後「頭多蟣虱,面目多塵」,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來歸」。平日「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從「三月蠶桑」,到「六月收瓜」,什麼都得干。使得這位孤兒發出了「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的悲痛呼喊!這實際上也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景象。
《東門行》寫了一個城市貧民為貧困所迫走向絕路的場面: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今非,咄!行!①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①此處語義費解,漢樂府中常有類似情況。通常標作「今非,咄!行!」似乎可通, 但作為歌辭,恐怕很難唱。無衣無食,又無任何希望的歲月,使得這位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寧可鋌而走險。女主人公則苦苦解勸,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違法而危險的事情。這個場面,也是非常感人的。
《艷歌行》寫了遠離家鄉謀生的流浪者生活中一件細瑣的小事,情感不像上述幾篇那樣強烈,但同樣浸透了人生的辛酸: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為吾綻。夫婿從門來,斜柯西北眄。「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 石見何累累,遠行不如歸!
在異鄉為別人家幹活的兄弟,有幸遇上一位賢惠的女主人,願意為他們縫補衣衫,她丈夫回來看到了,心懷猜疑地斜視著他們。這使流浪者深感「遠行不如歸」。然則歸又如何呢?倘非為生活所迫,也就不會出門了。
其他如《十五從軍征》寫一個十五從軍、八十始歸的老人,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卻再無親人,只看到累累荒冢;《戰城南》寫戰死的士卒,橫屍戰場,聽任烏鴉啄食。凡此種種,都寫出了孤苦無助的人在人間的悲慘遭遇。這種生活事實從來就存在,而且後來也長期存在下去。在漢樂府民歌中,它第一次被具體而深入地反映出來,顯示了中國文學一個極大的進步,同時,也為後代詩歌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內容極其廣泛的題材。由於很多詩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反映民生疾苦漸漸成為中國詩歌的一種顯著特色。 生活氣息濃厚這一特點,主要表現於上述反映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僅有這一類作品才具備。譬如《隴西行》,贊美一位能於的主婦善於待客和操持家務,也很有生活氣息。
第二,漢樂府民歌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佔有壓倒的優勢。《詩經》中僅有少數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佔主流的局面,但卻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現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漢書·藝文志》說漢樂府民歌有「緣事而發」的特色,主要當是從這一點來說的。前面所說漢樂府民歌的第一個特色,即生活氣息濃厚和深入具體地反映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痛苦,也是因為採取了敘事詩的形式。這些敘事性的民歌,大多採用第三人稱,表達人物事件顯得自由靈活。在結構方面,也有顯著特點。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大都是短篇,這一類作品,常常是選取生活中一個典型的片斷來表現,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過多的交代與鋪陳,又能表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如前面說到的《東門行》,只是寫了丈夫拔劍欲行、妻子苦苦相勸的場面,但詩歌背後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艷歌行》同樣只寫了女主人為遊子縫衣、男主人倚門斜視的片斷,卻使人聯想到流浪生活的無數艱辛。
《十五從軍征》在這方面更為突出: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從軍生涯,苦苦思鄉;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災人禍,親人一一凋零。一切不說,只說老人白頭歸來,面對荒涼的庭園房舍和一座座墳墓,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盡在其中了。這首僅十六句的詩不僅涵量大,而且寫得從容舒緩,絕無局促之感。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長篇的《孔雀東南飛》,則是另一種寫法。這里有更多的描敘,情節的展開和矛盾沖突的起伏,具體的我們放在後面一節再談。
中國古代的敘事詩,可以說完全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代的敘事詩,在分類上一般都歸屬於樂府體。許多名篇,直接以「歌」、「行」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這是表示對樂府民歌傳統的繼承,因為「歌」、「行」原來是樂府詩專用的名稱。在寫作手法上,無論短篇和長篇,也都受到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第三,漢樂府民歌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學部分我們分析了《詩經》的情感表達,指出它的總體的特徵,是有所抑制而趨於平和含蘊。古人以「溫柔敦厚」 四字來概括,並沒有怎麼說錯。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當激烈的;但作為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既接受了楚文化傳統的熏陶,同時又在更廣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強烈的程度上表現這一特點,無論表現戰爭、表現愛情,乃至表現鄉愁,都盡量地釋放情感。敘事詩是如此,抒情詩更是如此。如《戰城南》這樣來描述戰爭的慘烈: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激戰過後的戰場上,屍體橫陳,烏鴉在上空盤旋,准備啄人肉,又想像死者要求烏鴉在吃他的肉體之前,先為他嚎叫幾聲。如此描繪戰爭之慘烈,在《詩經》中完全看不到蹤影;楚辭中的《國殤》,也有所不及。
《上邪》是熱戀中的情人對於愛情的誓言: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詩寫得很簡單,卻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力量。詩中主人公連用了五種絕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表示愛對方一直要愛到世界的末日。《詩經》中即使最強烈的表達,如《唐風·葛生》所說的「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比較之下,也顯得平靜而理智了。
對於背叛愛情的人,《有所思》又是毫無留戀,毫無《詩經》中常見的憂傷哀怨,而是果斷地憤怒地表示決裂: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等,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想思與君絕!
詩中主人公聽說對方「有他心」,立即把准備送給對方的寶貴的愛情信物折斷摧毀並燒成灰,這還不夠,還要「當風揚其灰」,以表示「相思與君絕」!
《古歌》和《悲歌》抒發鄉愁,又是那樣濃厚沉重,無法排遣。前者如下: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綜上所述,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次情感表現的解放。《漢書·藝文志》說漢樂府民歌是「感於哀樂」之作,便是指這一特色而言吧。對於詩歌的發展,這一點同樣是很重要的。後代情感強烈的詩人,常從這里受到啟發。李白的《戰城南》,就是對漢樂府民歌的模仿。
第四,漢樂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現了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哀。漢代兩首流行的喪歌《薤露》和《蒿里》,就是這樣的作品: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前一首感嘆生命就像草上的露水很快曬干一樣短暫,卻又不像露水又會重新降落; 後一首感嘆在死神的催促下,無論賢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成了草中枯骨。應當指出,漢代人並不是只在送葬時唱這種歌;平時——甚至在歡聚的場合,也唱它們。
《後漢書·周舉傳》載,外戚梁商在洛水邊大會賓客,極盡歡樂,「及酒闌倡罷,續以《薤露》之歌,座中聞者,皆為掩涕」。這似乎常常在提醒自己:樂極生悲,歡盡哀來。從中可以感受到漢人普遍的感傷氣質。
生命的短促,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事實。出於對美好人生的珍愛,因此而感到悲傷,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樣從這種傷感出發,人們又表現出不同的人生態度。《長歌行》強調了努力奮發: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詩人以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比喻生命的短暫和一去不復返,由此詠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千古絕唱。而面對同樣事實,在《怨歌行》中,得出的結論是「當須盪中情,游心恣所欲」;《西門行》更進一步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從今天的眼光看《長歌行)所提倡的,或許更為積極可取。但《怨歌行》、《西門行》所提倡的及時享樂,也包含著緊緊抓住隨時可能逝去的生命的意識。 樂府民歌中還有一些遊仙詩,也是以一種幻想的方式,來反抗生命短促的事實。漢樂府民歌的這一種特色,與同時代的文人詩大體上是一致的,只是民歌中表現得更為強烈而直露。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感嘆人生短促,並由此出發尋求各種解脫的途徑,更成為文學尤其是詩歌的中心主題,遊仙詩也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文學史上,這也是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五,漢樂府民歌表現了生動活潑的想像力。如《枯魚過河泣》中的枯魚(魚干)竟然會哭泣懊悔,並會寫信給其他魚類,告誡它們出入當心;《戰城南》中的死者,竟會對烏鴉說話,要求烏鴉為他嚎喪;《上邪》所設想的一連串不可能之事,都有「異想天開」之妙。它的比喻也常常出人意表。如《古歌》以「腹中車輪轉」喻憂愁循環不息;《薤露》以草上之露喻人生之短促;《豫章行》以山中白楊被砍伐運走、與根相離,喻人被迫離鄉,等等。這種生動活潑的想像力,是先秦詩歌和漢代文人詩中較少出現的。陳本禮《漢詩統箋》評《鐃歌十八曲》說:「其造語之精,用意之奇,有出於《三百》、楚騷之外者。奇則異想天開,巧則神工鬼斧。」其實,這也是整個漢樂府民歌的普遍特色。這一特色也給後人以一定的啟發。
第六,漢樂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詩型:雜言體和五言體。其整個趨勢,則是整齊的五言體越來越占優勢。
雜言體詩在《詩經》中已有,如《式微》、《伐檀》等篇。但《詩經》中這種詩為數甚少,在大量的四言體詩中,顯得很不起眼,而且就是雜言體的詩,句式的變化也較小。楚辭中的多數作品,句式也不是整齊劃一的,但總是有些規則,大體上以五、六、七言句為主。漢樂府民歌則不然,它的雜言體詩完全是自由靈活的,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應該說,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內容的需要寫詩,並不是有意要寫成這樣,也就是說,並不是有意要創造一種新的詩型。但它的雜言形式,確實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和藝術表現上的靈活生動之便。所以到了鮑照等詩人,就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樂府的雜言體,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雜言體的妙處發揮到極致。於是,雜言也就成為中國古詩的一種常見類型。
西漢的樂府民歌中,《鐃歌十八曲》全都是雜言,《江南》則是整齊的五言。另外,像《十五從軍征》等也有人認為是西漢作品。但不管怎樣說,到了東漢以後,樂府民歌中整齊的五言詩越來越多,藝術上也越來越提高,是沒有疑問的。這個過程,大概是同漢代文人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東漢中後期,文人的五言詩也日趨興盛。而且,一般所說的「民歌」,尤其是上述語言技巧相當高的「民歌」,也難以排斥經過文人修飾甚或出於文人之手的可能。在漢代樂府民歌中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詩體,此後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最主要的形式 .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實在以往的那個時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原則規律,造就了一代絢爛的文化。文化的發展與時代同步,漢朝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很短暫的一部分。但在漢朝的歷史大背景下,漢朝的文化達到了另一個高峰。它創造了空前的文化成就和藝術氛圍。同時也濃筆重墨地描繪了一個時代的輪廓,也是一個時代發展軌跡和經歷風風雨雨的一面鏡子,漢樂府就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但他的藝術成就遠高於前人並得以進一步發展,在我國文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推動了敘事詩的形成。
漢樂府民歌與《詩經》的周民歌一脈相承,反映現實,感情真摯濃郁,風格平實樸直。關於漢樂府民歌在藝術性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敘事成分相對增多,許多民歌都有情節,有的還描寫了人物的形象。
在敘述和抒情中描寫情節,如《東門行》寫貧民男子與妻子的爭論過程;《孤兒行》寫孤車翻覆,孤兒的哀告等。這些情節對詩歌思想情感的表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的情節具有偶然性和理想化的傾向,如《上山采蘼蕪》寫棄婦與姑夫山腳相遇。就是比較偶然的事件,但是從全詩來看,如果沒有這一偶然相遇,就沒有棄婦在被棄之後仍須向姑父跪訴的情節發生,也就不能揭示婦女地位的低下。而《陌上桑》寫羅敷和太守的對話就是理想化的情節。情節設置的偶然性和理想化,表明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抒情的同時,也不乏靈動的虛構和想像。
有的民歌還著意於人物的描寫,如《陌上桑》,《孤兒行》。
第二.它描繪的具體實際生活比前人更詳盡,更具說服力,但在有的詩歌裡面存在明顯的幼稚痕跡。
如《鐃歌》的《戰城南》那雖非完整的敘事詩。但其寫及戰爭具體情況的部分,盡管文字不多,卻能給人強烈的印象。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裊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激戰過後的戰場上,屍體橫陳,烏鴉在上空盤旋,准備啄人肉,如此描繪戰爭之慘烈,在《詩經》中完全看不到蹤影;楚辭中的國殤在於表現戰死者的英勇,因而也不會去涉及這些場面。戰城南的這種描寫,在根底里是對於個體生命的珍視。
在《孤兒行》中.幼稚的痕跡:不集中,多少有點羅列現實而不分主次的缺陷.《孤兒行》尤為突出.但到《東門行》中幼稚的痕跡就基本消失了.
第三:漢樂府民歌抒情真摯濃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東門行》,《孤兒行》等,同時也善於以比興,敘描的手法抒情.如「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十五從軍征》在敘述和描寫中抒情的方面最為出色.寫老兵向鄉人問詢家中的情況,寫他到家後的所見所為.全詩都是敘述個描寫,而處處充滿了孤苦與悲凄.《婦病行》.」抱時無衣,蠕復無里.閉門塞牖,舍孤兒到市----------我欲不傷悲不能己.」.在瑣碎的敘述中,埋藏著難以道說的凄苦.《懂嬌嬈》中敘事和抒情結合起來.顯示了樂府詩獨有的特色.寫一個少女與花的問答.表現人生短暫的悲哀,敘事是樂府詩的特長.至於作品的那種較細膩的描寫和鋪陳性的手法.也是在《陌上桑》,《羽林榔》等作品中都可看到的.
第四: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
漢樂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局,變為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雜言長短不拘,表現靈活;五言雖比《詩經》多了一個字,但音節單雙配合,節奏,韻律富於變化,又增加了表現的容量,從總體的發展趨勢看,漢樂府民歌由雜言漸趨五言,對五言詩的最後定型,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漢樂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與《詩經》相比,在詩歌的結構上有所發展.
漢樂府民歌的語言質朴淺白,往往使用口語.如:
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悲傷不能己.(《婦病行》)
作為詩的語言,看起來似笨拙,似順口溜,淺手直白,但富於表現力.
一個時期的文學範本總跟時代的環境相依存,我想在那個時代漢樂府的藝術性是那個時代背景的縮影.
Ⅲ 推薦近一點 好玩的地方,能多人同時娛樂的!!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雲:「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聖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嶽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稱「五嶽之首」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於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郁,花草茂盛,位於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 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盪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 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游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游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界首進山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到泰山游覽,要盡量避免乘旅遊車上下、乘索道往返,這樣的行程安排索然無味。如果時間、體力允許,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門至南天門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響。登山要注意的事項:1、山上晝夜溫差大,若在山上住宿,盡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備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遊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腳踏實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腳下,所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產品有泰山靈芝、泰山何首烏、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製品、泰山赤磷魚、肥城桃你在游覽的間隙,別忘了品嘗一下這些特產呵,那樣,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永存心頭。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郁,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里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跡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
「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批准標准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岳,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亘200餘公里,盤卧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發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岳,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庄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泰山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游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跡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卧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
泰山秀區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不可不去。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綵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風景介紹
[編輯本段]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郵政編碼:271000,電話區號:0538,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海拔1545米。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偉壯麗、庄嚴偉岸的豐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
2007年門票價格: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Ⅳ 電影《愛寵大機密2》相比於《愛寵大機密1》,有什麼亮點嗎
《愛寵大機密2》相比於《愛寵大機密1》,《愛寵大機密2》將把「寵物的責任與天性」這一命題進行放大探討。
(4)啾比樂童裝加盟更具優勢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梗犬麥克與它的夥伴杜克、兔子小白、博美啾啾等這些並不陌生的面孔,本性不改地上演著令人捧腹的誇張戲碼,而新晉加盟的角色:威武霸氣的農場「王者」魯叔、爽朗勇敢的西施犬黛西。
它們依戀人類將其視為依靠,也在與人類相處過程中自我成長,當懷疑小主人可能遇險時,當感受到夥伴需要自己時,它們能迅速全員集結,甚至果斷而勇敢地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