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朝代——人物表
春秋人物 春秋時期中國歷史名人 姬宜臼(?-前720)一名宜咎。東周第一代國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即姬宜臼。 秦襄公(?-前766)春秋初年秦國國君,嬴姓,名已失傳。前777-前766年在位。 姬稱(?-前677)春秋時晉國國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 晉武公即姬稱。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 曹劌(guì)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時魯國大夫。 姜小白(?-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夷吾(?-前645)字仲,一字敬仲,穎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齊國上卿四十餘年,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多為後人偽作。 管仲即管夷吾。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齊桓公欲任為上卿而不受,力勸釋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鮑知交為朋友相交之典範。 隰(xí)明春秋時齊國大夫。征戰途中缺水,他根據螞蟻冬居山陽之習慣,覓得水源,人稱「多智」。 寧戚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寧武,原為衛國人。懷才不遇,桓公識之,任為大田(農官)。 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厲公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後奔齊任工正,改陳氏為田氏。傳九世至田和而代齊。 田敬仲即陳完。 易牙春秋時齊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長調味,性諂媚。後與豎刁等誅群吏,餓死桓公,立公子無詭。 豎刁春秋時齊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為寺人。 姬辟疆(?-前635)春秋時衛國國君。後改名毀,前659-前635年在位。 衛文公即姬辟疆。 子茲甫(?-前637)春秋時宋國國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即子茲甫。 驪姬(?-前677)春秋時驪戎之女,晉獻公愛妃,一作麗姖。生奚齊。 姬申生春秋時晉獻公太子,以孝行見著。後被驪姬被逼自殺。 姬重耳(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即姬重耳。 狐偃春秋時晉國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稱舅犯,一作咎犯。 先軫(?-前627)春秋時晉國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稱原軫。 介之推春秋時晉國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隨重耳長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攜母隱居山林。傳說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節因此而來。 嬴任好(?-前621)春秋時秦國國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即嬴任好。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被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贖回,故號「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薦蹇叔,共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說即百里奚。 宮之奇春秋時虞國大夫。一作宮奇、宮子奇。曾勸虞君勿假道於晉,不從,乃率族人出奔西山。 由余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繇余。獻計穆公,而霸西戎。 伯樂春秋時相馬家。一作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 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一作九方堙。伯樂薦之於秦穆公。 弦高春秋時晉國商人。曾假託君命獻牛於秦兵犒師而救晉。 羋(mǐ)旅(?-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即楚莊王,又稱荊庄王。旅,一作呂、侶。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羋旅。 斗榖於菟春秋時楚國令尹,斗伯比之子。傳其母生而棄之雲夢,虎乳而不死。楚人謂「乳」為「榖」,「虎」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於色。孔子評以為忠。 令尹子文即斗榖於菟。 蒍敖春秋時楚國令尹,字孫叔,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大敗晉軍,代晉稱霸。 孫叔敖即蒍敖。 臧孫辰春秋時魯國正卿。臧孫乃復姓。歷事庄、閔、僖、文四朝。 臧文仲即臧孫辰。 展獲鴈時魯國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柳下惠即展獲。 慶父(?-前660)春秋時魯國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慶父、共仲。慣於製造內亂,故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己」之說。 季孫行父(?-前568)春秋時魯國正卿。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 季孫夙(?-前535)春秋時魯國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 季武子即季孫夙。 荀林父春秋時晉國正卿。字伯。 中行桓子即荀林父。 趙盾春秋時晉國正卿。趙衰之子。 趙宣子即趙盾。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士會春秋時晉國正卿。士蒍之孫,字季,因食邑在隨、范,又稱隨會、范會、隨季。 范武子即士會。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 魏莊子即魏絳。 郄缺(?-前597)春秋時晉國大夫。郄芮之子,因隨父食邑於冀,又稱冀缺。 郄成子即郄缺。 華元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右師。 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養游基。食邑於養,善射。 向戌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左師,食邑在合,一稱合左師。 韓厥春秋時晉國正卿。以抵制屠岸賈,營救趙氏孤兒聞名於時。 韓獻子即韓厥。 士匄(gài)春秋時晉國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孫。著《刑書》。 范宣子即士匄。 羊舌肸(xī)春秋時晉國卿,即叔向,一作叔響。因封邑在楊,又稱楊肸。提倡尊賢使能,不以貌取人,為孔子所賞識。 叔向即羊舌肸。 晏嬰(?-前500)春秋時齊國正卿。字平仲。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戰國中葉,有人集其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杞梁(?-前550)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杞殖。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孟姜春秋時齊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傳杞梁戰死,她哭夫盡哀,十日不絕聲,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 田穰苴(ráng jū)春秋時齊國大夫。即司馬穰苴。田姓,司馬是官名。其用兵之書,後人整理為《司馬穰苴兵法》。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 蒍掩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遠掩。 老聃(dān)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氏,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其思想載於《道德經》(即今本《老子》) 老子即老聃。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見於《左傳》、《國語》和諸子著述中。現存《論語》二十篇,記孔子師徒問答實況。 孔子即孔丘。 少正卯(?-前498)春秋末魯國「聞人」,少正是復姓。其論與孔子相反。後孔子為魯司寇,將其誅殺。 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後人稱為「復聖」。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路即仲由。 曾參(shēn)(約前505-前435)春秋末魯國人。字子輿,曾點之子,孔子得意門人,以孝行見稱。後世稱為「述行」。 端木賜(前520-?)春秋末衛國人,字子貢,端木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以言語見稱。 子貢即端木賜。 冉雍春秋末魯國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 卜商(前507-?)春秋末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李悝、吳起皆出其門下。 子夏即卜商。 言偃(前506-?)春秋末吳國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 子游即言偃。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又稱冉有。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有即冉求。 顓孫師(前503-?)春秋末陳國人。字子張,面面孫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 子張即顓孫師。 宰予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又稱宰我。以言語見長。 子我即宰予。 陽虎春秋末魯國季孫氏家臣。又稱陽貨。專權克主。 趙鞅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後名志父,史稱趙簡主。 趙簡子即趙鞅。 子駟(?-前563)春秋時鄭國正卿。穆公之子,名騑。 公孫僑(?-前522)春秋時鄭國正卿。字子產,一字子美。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觀點,對發展我國古代無神論思想作出重要貢獻。 子產即公孫僑。 游吉(?-前507)春秋時鄭國正卿。繼子產執政。 子太叔即游吉。 鄧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思想家,鄭國人,「形名之學」的倡始者。 蘧(qú)伯玉春秋末衛國大夫。名瑗。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史魚春秋末衛國史官。名鰌,字子魚,以正直著稱。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屍諫」。 姬僚(?-前515)春秋時吳國國君。一名州於,吳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 吳王僚即姬僚。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吳王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來,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 專諸春秋末吳國堂邑人。一作鮓設諸。曾以匕首置魚腹中,刺殺吳王僚。 姬光(?-前496)春秋末吳國國君,即吳王闔廬,一作闔閭。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 吳王闔廬即姬光。 孫武春秋末軍事家。所著《十三篇》為我國最早的兵法,後人整理為《孫子兵法》。 孫子即孫武。 伍員(?-前484)春秋末吳國大臣。字子胥。受封於申,故又稱申胥。 伍子胥即伍員。 申包胥春秋末楚國公族。以申為氏,即王孫包胥。包胥,一作鮑胥、勃蘇。因是蚡冒後裔,又稱蚡冒勃蘇。 歐冶子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越國人,工於鑄劍,與干將齊名。 干將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吳王闔廬時人,曾著雌雄雙劍干將、莫邪。 莫邪傳為吳王闔廬時人,干將之妻。 姬夫差(?-前473)春秋末吳國國君。姬姓,吳王闔廬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 吳王夫差即姬夫差。 伯嚭(pǐ)春秋末吳國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孫。夫差時任太宰,又稱「太宰嚭」。為人諂佞,曾陷害伍員致死。 越王勾踐(?-前465)春秋末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嘗膽名傳後世。一說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踐。 范蠡春秋末越國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踐滅吳。傳其化名「鴟夷子皮」,離越適齊,治產獲千萬,受任為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再度致資千萬,號陶朱公。《計然篇》為其代表作。 文種春秋末越國大夫。原為楚國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種。 西施春秋末年越國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薴蘿浣紗村西得名。越王勾踐將她獻之於吳王夫差。傳吳亡後與范蠡同隱五湖,不知所終。 白公勝(?-前497),春秋時楚國公族。以白為氏,即王孫勝,楚平王之孫。 沈諸梁春秋末楚國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葉,故稱葉公。曾問政於孔子。 葉(shè)公即沈諸梁。 姜杵臼(?-前490)春秋時齊國國君。庄公的異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 齊景公即姜杵臼。 田常春秋時齊國正卿。一作陳恆、陳成子。 田成子即田常。 趙無恤(?-前425)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襄子,趙鞅之子。 知瑤春秋末晉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稱荀瑤。 知伯即知瑤。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謀刺趙襄子。 公孫般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輸子,名般,一作班。魯國人,故稱魯班。 魯班即公孫般。 其他見文件附件:春秋戰國人物誌.doc
『貳』 如何飼養吉娃娃
吉娃娃犬(詳情介紹)
吉娃娃除了給人嬌小可愛、勇敢的感覺之外還有一種感覺就是弱不禁風。由於吉娃娃的體型很小,而且運動能力也不突出,所以對於其它的狗狗來說,它們的身體素質可能相對的要差一些,因此作為主人對於飼養吉娃娃要注意什麼要有著一定的了解。
幾乎80%以上的新買幼年吉娃娃都死於腹瀉所致的脫水!人們不禁會想到單純是由於沒有穿衣服受涼引起。然而,受涼只是腹瀉的一個催化劑,究其死亡病症最根本最初誘發之源而是人們容易忽略的干狗糧!往往很多飼主拿了看似非常少量的干狗糧喂犬,發現它總是吃不飽,食慾很旺盛的樣子。
主人總是想著讓它吃飽點,再吃飽點,然卻不知這就是吉娃娃犬向致命邁開的第一步。吃完了,有的狗知道喝冷水,有的根本不喝水。不活動就休息,到睡著後,皮膚毛孔完全張開,寒氣入侵,吉娃娃更是不耐寒的犬種。胃部受寒停止了蠕動。
過飽的食物胃仍舊難以消化,小腸由於無法承受過量,開始產生腹瀉,拉稀--大便不成型,呈水樣。而胃內受涼產生了大量的氣體。就這樣,胃腸道粘膜被破壞,腸內致病菌群趁機入侵。
飼養吉娃娃對於食物的量一定要控制好,對於狗糧的選擇最好是濕糧,因為對於干狗糧的量很多主人都控制不好,而且干狗糧遇水後就會發生膨脹,回使吉娃娃的喂很不舒服,對此一定要引起注意。
『叄』 李元吉強上長孫皇後
大業九年,年僅十二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婚後長孫氏回永興坊省親,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張氏在長孫氏居住的地方看見了一匹高頭大馬,而且鞍勒等物准備得一應俱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於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說:「此女貴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與李世民的長子誕生於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不過承乾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為這個孫子親賜。
武德三年,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與李泰分別被冊封為恆山郡王與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麗質——天生麗質難自棄,單從這名字中就可想見李世民對這個寶貝女兒的喜愛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將宜都郡王李泰進封為衛王,加授上柱國,以繼李元霸之後。原本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並授予上柱國的勛官,這對李世民一家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唐高祖特別准許李世民可以自己鑄三爐的錢,據唐玄宗時的大臣鄭虔所說,歐陽詢奉上蠟樣時,王妃長孫氏曾不小心在蠟樣上留下了一點指甲的痕跡,於是開元通寶鑄造完成後上面便有了一縷「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長子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唐高祖將恆山郡王李承乾徙封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氏的另一個侄子,也就是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為妻子長孫氏的身體不太好,李世民在經過太原的時候想到妻子曾經在玄中寺聆聽鍾聲並修葺寺廟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會寺中的高僧道綽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寶,以此為妻子祈福。
隨著大唐江山的統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又因為功高震主,秦王府與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積怨也日漸加深。長孫氏便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時常進宮侍奉高祖與他的後宮嬪妃,盡力彌補彼此之間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與東宮的局勢越來越緊張,長孫氏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後,李世民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帶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門埋伏,長孫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後,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後的第13天就將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後,絲毫不顧此時突厥壓境的巨大威脅,並追贈自己的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謚曰獻。十月癸亥,又立嫡長子中山郡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玄武門之變中功勛第一的長孫無忌襲爵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又因為長孫無忌與自己年少時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與功臣的雙重身份,唐太宗對他格外重視,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書右僕射的要職。三月癸巳,長孫皇後舉行了親蠶禮。
同年,長孫皇後的叔父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唐太宗卻因為長孫敞是妻子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不久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長孫皇後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與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等人謀反事泄,按罪當死,但長孫皇後卻流著淚向丈夫求情:「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但他早年將我和母親趕出家門,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殺了長孫安業,世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報復兄長。」於是別的主犯全部被誅,甚至李孝常的幾個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得以免於一死。
貞觀二年,長孫皇後反對哥哥長孫無忌擔任要職,常常對丈夫說:「我身為一朝皇後,尊貴已極,實在不願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漢朝的呂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車之鑒,希望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唐太宗一開始並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堅持給了長孫無忌高官厚祿,於是長孫皇後私下讓哥哥主動辭去這些職位,直到唐太宗最終不得不答應,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長孫皇後這才喜笑顏開。
五月,衛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為是長孫皇後所生的緣故而寵冠諸王,唐太宗令其遙領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時受封的親王封地多了近兩倍。
六月庚寅,長孫皇後在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李治,唐太宗欣喜異常,不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賜帛有差,還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後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朱紅襁褓一並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同年,長孫皇後的長女,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長孫皇後之子李治為晉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師元琬於苑內德業寺為長孫皇後寫藏經。
貞觀六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特所鍾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准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准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徵的嚴厲制止。
魏徵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後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徵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徵果然是於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徵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徵,並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於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三月,唐太宗與長孫皇後到九成宮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時,發現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濕潤,於是用手杖通導,即刻便有泉水湧出,隨即用石檻圍住,將之引伸為一個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請諸位大臣,並賜帛各有差。而由魏徵撰稿、歐陽詢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記敘的正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散步時發現醴泉的這件趣事。
幾個月後,長孫皇後所生的小公主滿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於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來九成宮朝見,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自九成宮回到長安,唐太宗親自侍奉太上皇李淵,與長孫皇後一起獻上飲食服飾等,直到夜深了才離開。唐太宗想要親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應,讓太子李承乾代為相送。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准備後,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同年,長孫皇後的幼子晉王李治遙領並州大都督一職,那麼並州又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並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唐太宗卻輕描淡寫地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唐太宗對妻子所生的這個小兒子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的同時,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將軍、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別的同齡皇子已經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李泰不僅仍舊留在父母的身邊沒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還下令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淵在兩儀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與長孫皇後親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異寶,長孫皇後又親自為唐高祖梳頭,為他戴上冠冕,並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頭發都全白了。」眾人無不傷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尋常百姓一樣。
庚辰,長孫皇後與唐太宗一起駕幸九成宮,一天夜裡柴紹匆忙前來上報說有急變,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離去,而同床共眠的長孫皇後雖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堅持要一同前往,宮人紛紛勸止,長孫皇後卻說:「陛下如此震驚,我又如何能夠安心養病?」
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後舉行了親蠶禮。同年長孫皇後身體不適,唐太宗擔憂之下接連請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等諸位得道高僧進宮為妻子受戒祈福。後來曇藏法師逝世於會昌寺,長孫皇後與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為其吊喪,唐太宗又下詔安葬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也因為為皇後受戒的緣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為了空觀寺上座。
貞觀十年,隨著長孫皇後病重,李承乾為母親的病情十分憂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長孫皇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說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於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唐太宗與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們紛紛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後堅決拒絕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雖然不忍違逆妻子的意思,沒有大赦天下,但是卻另闢蹊徑,想到了用別的方法來為愛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皇後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希望佛祖能夠保佑妻子早日康復。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復的寺廟,大名鼎鼎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此親自撰寫了《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一文並流傳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為之事,但是為了從死神手裡搶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還是為了。
然而,盡管唐太宗想方設法想要從死神手裡將愛妻的生命奪回來,卻天不遂人願,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後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出降不久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於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後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於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過多少位皇子,有過多少位公主,又有幾個能有這份殊榮被皇帝父親親自撫養?而長孫皇後的兒女並沒有因為母親人走茶涼,反而享受到了這等殊榮,這實在是唐太宗這個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驚世舉動!
九月丁酉,長孫皇後將要安葬昭陵,虞世南為此撰寫了一篇《文德皇後哀冊文》,而提到長孫皇後的謚號「文德」二字,又是說來話長。
皇後有謚號是從東漢開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後都只有單謚而不是復謚,只不過史官為了便於區分,才將她們的謚號和皇帝的謚號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謚竇皇後為「穆皇後」,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謚號即為「太穆皇後」。而長孫皇後卻在逝世後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復謚「文德」。
根據春秋禮法,單謚為正,雙謚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謚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復謚。所以復謚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長孫皇後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謚「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謚。
而長孫皇後的「文德」這兩個謚號皆為美謚,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謚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謚里,也沒有哪個謚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謚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謚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後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後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後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願,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願望。
長孫皇後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於才情的於尚范、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就在這段百官為皇後服喪的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相貌醜陋怪異,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後十分生氣,立馬將許敬宗貶為了洪州司馬。許敬宗不僅一下子官職連降3級,而且還從京官被貶為了地方官員,罰得極重。
而唐太宗對妻子的追念遠遠不止於此。長孫皇後逝世後,唐太宗度人在宗聖觀出家,為皇後追福。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後安葬進昭陵的玄宮後,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後生前。而這條棧道直到唐太宗駕崩後合葬昭陵玄宮,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徵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徵看,魏徵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流著淚毀掉了層觀。
事實上在這個百善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唐太宗如此張揚地思念妻子被魏徵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涌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給魏徵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後時用的廟樂。
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後,皇後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後配享太廟,並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與重視,才會讓妻子與自己的祖先們一起享受同等級別的祭祀?
貞觀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發願為母親長孫皇後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後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後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是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更不想讓逝去的妻子傷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於是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縱然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奪嫡而雙雙被貶,唐太宗也因此傷透了心,但為了同時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並說了這樣一段話:「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而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處罰,也不過是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後又改封順陽郡王。
李承乾作為謀反案的主謀保全了性命,只被廢為庶人,但身為從犯的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卻依舊難逃一死。杜荷死後,唐太宗心疼女兒,於是親自為她挑選了薛瓘作駙馬,而為了讓城陽這一次的婚事再無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則顯示:「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日行合之禮,則終吉。」
按照當時的慣例,婚禮應於傍晚時分舉行,不過根據占卜的結果,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於是唐太宗決定破例將城陽的婚禮改在白天舉行,但此舉卻遭到了馬周的強烈反對,唐太宗不得不作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城陽與薛瓘的婚事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婚後感情十分和睦,他們的兒子薛紹正是日後唐高宗愛女太平公主的駙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傷,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於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不幸夭折的愛女的往生祈禱,同時也希望能夠藉此給予自己一絲絲的安慰。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於黔州,唐太宗為此輟朝,並以國公禮安葬了他。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於長安崇仁里,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吊喪,並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於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聖體抱恙,此時前去吊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後也許會親自前來吊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後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將順陽郡王李泰重新進封為濮王,食邑一萬戶。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後,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占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么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庄嚴肅穆,並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隨後,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長孫皇後的生辰這一天,唐太宗將妻子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於雍州、洛州、並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身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於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宮,與長孫皇後同穴而葬。
隨著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貞觀帝後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各種關於貞觀帝後的傳說一直屢出不窮,至今未歇,比如長孫皇後懷孕患重病,孫思邈引線診脈傳頌千古;又比如唐太宗為產後體虛的愛妻訪求一種名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親自釀了葡萄酒與長孫皇後共飲等等。
而關於長孫皇後的種種事跡,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後所作《春遊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但偏要有老學究認為長孫皇後作為一代賢後卻「作情艷,恐傷盛德」;又如長孫皇後一雙保存至宋時的岐頭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這雙岐頭履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後來傳到宋代秘庫中。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朝畫家米芾奉命為文德皇後履作畫題字,後又流傳到明代,亦被時人當做國粹來保存,有人慾出數萬錢只為看一眼,主人仍不許。
而這只遺履的出現,也使長孫皇後「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如此華麗,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史書記載的也是長孫皇後對這些衣飾物品的態度是夠用即可,杜絕不必要的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只穿破舊或打著補丁的衣服。而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也恰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長孫皇後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唐太宗的後宮那麼風平浪靜,是長孫皇後的寬容慈悲感動了這些嬪妃嗎?不,當然不是!寬容慈悲並不能阻擋爭寵出頭之心,史書中不乏善良的皇後被得寵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讓後宮風平浪靜真正平息了爭寵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為唐太宗只愛長孫皇後一人,後宮中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無記載的無寵嬪妃們並不會蠢笨到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後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並非唐太宗才有,何況歷數唐太宗後宮的嬪妃,基本上除了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對於早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後而言,這些無寵後宮又有什麼值得她妒忌呢?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於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這些弱者,長孫皇後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後卻重賞魏徵,這是在假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後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就是長樂公主最為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後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肆』 古文翻譯
余弟如晤:
已目爾書,所意者略諳。凡人子者,上至善為孝,感爾之所念,明爾之所憂,曉爾之所期。
適其時之惡,又其勢之劣,母將以剛而所慮者,不過二子,所欲之宅,唯予子之後安。
其局為爭而不為戰,為爭者先慮其勝,為戰者先慮其敗。母所焦者,唯恐敗而靦顏二子。然其終難就明,當循漸而善之,非一紙可言。爾兄於余,余受母之厚,將循而誘之,竭而至之。
謂家者,付諸之為,和家者,諧攜之為,爾當以身之行以善其事,以孤之損而就家和。母歷年歲,長經人世,家之所義,其必有慮,殤觥其心,唯主二子為意。
此番劫遇,實是命數,余輩疏淺,不可逆尾,然若殫精竭慮而赴,無愧於心,無憾於此。
如爾所言,宅者非家也,親之所在亦家之所在。上有老之所依,下有小之所孝,左右有摯者之佐佑,治家之闔,為交之誠,命之本所在於此也,而宅者,命之副者爾爾。
母有搏命之意,其無利往害,倘經年以默化之,假以時日而家固。所意非止所事一端,母之幸者、望者,唯二子所能之其。爾當漸進而引,兄亦循律而導。
而母之依老,迫其局也。兄為人父,亦為人子,深感世俗之罪,老者恩於余,余恩於子,然孝遙不及溺子,此之罪亦人之本也。
余將以微力,至事於此,余弟好生學進,莫要掛懷。
『伍』 古代女子三歲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稱呼
之前的兩篇文章,我們談過春秋時期的"姓氏"和"命名"兩個主題,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下春秋女子的名字。
上次我們也提過當時給孩子命名的時間點,《儀禮喪服傳》記載:"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也就是說,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就會為他命名,這點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都是相同的。
那什麼時候取字呢?《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指女子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就會舉行笄禮,並為她取字。
又比如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魯伯愈父鬲",上面的銘文為"魯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寶用","魯伯愈父"是新娘的父親,"邾姬仁"是新娘,"邾"是新娘丈夫的國名,"姬"是新娘的姓,"仁"就是新娘的本名了。
而這兩件媵器最後的"子子孫孫永寶用"及"其永寶用",則是當時流行的祝福語,意思是說,希望這個青銅器能在子孫手中永久流傳,被珍惜使用。
『陸』 春秋時代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也有許多
成語典故跟這一時期的人物有關,除了
以下故事,你還知道嗎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
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 .荊軻出發時,太
子及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邊為他餞行
.高漸離擊築,荊軻慷慨悲壯地唱到:"風
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完
上車離去,頭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義無反
顧的決心.
燕太子丹曾與秦王政一起為人質,兩人
同甘共苦,但隨著泰國的勢力日盛,便對燕
國開始輕視.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
傲然無禮,與鞠武共謀報復秦王之事.鞠武
勸太子丹西約三晉,南連齊楚.而太子丹認
為這乃長久之計,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
推薦田光,田光說自己已老,不能勝任,他
推薦荊軻後自刎而死.太子丹與荊軻縱論天
下形勢,再三請求荊軻擔任刺殺秦王的重任,
荊軻答應了.太子丹於是尊荊軻為上卿,派
其出使秦國,乘機刺殺秦王政.荊軻到了秦
國,買通秦王寵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陽宮召見.荊軻獻呈燕國地圖,展開地圖
時,卷在裡面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抓
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將秦王衣袖劃斷,秦王所佩之劍長,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繞殿柱而跑,荊軻緊追不
舍.群臣驚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繞柱奔
逃,將長劍移至背後,拔出,猛刺荊軻,斷
其左腿.荊軻負傷,便 將匕首擲出,未中.
秦王又擊了荊軻八劍.荊軻倚柱長笑,大罵
秦王,後被殺.(803倪娟偵供稿)
:
杜牧在詩《題烏江亭 》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南宋詞人李清照也在《夏日絕句》
中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無疑,這
是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事的高度評價.
曾有人說,或許項羽少那麼一點霸氣,少那麼一點高傲,就能渡過烏
江,待他日東山再起,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的,項羽
有這個能力.他破釜沉舟,一舉解巨鹿之圍.楚漢相爭之際,更是顯示了
自己的卓越軍事才能,劉邦曾趁項羽在齊地苦戰彭城空虛之時,糾合56萬
人馬,迅速攻佔彭城,項羽得知這一消息後,命令其部將繼續平定齊地而
親率3萬精兵星夜回城.當時劉邦正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結果56萬大
軍在楚軍的猛攻下一敗塗地,他的父親太公及妻子呂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虜.� (802黃燕提供)
如果項羽只是單純地作為一名戰將,無疑是當時最傑出的人才,他臨危不亂,行事果斷,可是他卻具有不善於用人,輕信多疑的致命弱點,而又不幸地帶著這個致命傷坐上了楚軍統率寶座.自古君王將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檢,一個個都整天疑神鬼擔心別人奪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權,項羽當然也如此,因為輕信多疑,盲目聽信謠言,范增因平白無故地受到項羽猜忌而悲憤出走,因為不善用人,難得的良將像韓信,陳平,還有英布紛紛從項羽的麾下轉而投向劉邦.
輕信多疑,婦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說的如果項羽少一些霸氣,少一些高傲,渡過了烏江,也未必能東山再起,更何況項羽又擁有別人不所有的殘暴,攻襄城之餘,項羽屠殺全城,巨鹿一戰,秦將章邯已率軍投降,可仍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入咸陽,又殺秦降王,火燒秦宮室,劫掠婦女寶貨.項羽如此殘暴,百姓又怎能信服於他,縱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縱使他能效仿勾踐卧薪嘗膽,試想如此 一個出爾反爾的"膘悍禍賊"到了江東,江東百姓還會真心輔佐他,依然替他出謀劃策,他日伺機東山再起嗎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事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這首詩一點不錯.與其屈天下,不如驚天動地刎於烏江,讓天地為之動容!�
我欣賞項羽,因為項羽的豪邁性格,我敬重項羽,因為項羽的傲氣和霸氣,我贊賞項羽,更因為李清照的點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項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卻是一位帶有濃厚悲壯色彩的失敗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話說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國(在今河北省東北部)侵略燕國.燕國的國君向齊國求救,齊國的國君齊桓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救助. 齊桓公的軍隊趕到燕國時,山戎國的軍隊已帶著掠奪的財物,逃到東部的孤竹國去了.齊桓公命令軍隊繼續追擊敵人.山戎國和孤竹國的軍隊聽說齊國的軍隊打來了,就嚇得躲進了深山荒林中.齊桓公順著敵人的蹤跡攻進深山.最後,把敵人的軍隊打得四散逃奔.齊桓公取得了勝利,並把敵人掠奪的財物也奪了回來.當他們要返回齊國時,這時他們卻迷了路.因為齊軍來的時候是春天,山青水綠,道路容易辨認.而返回去時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所以,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 這時,齊桓公手下的謀士管仲說:"大王,狗,馬都有辨認道路的本領.我們挑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韁繩,讓它們在前隨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邊.沒有多久,在馬的帶領下,齊國的軍
隊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
路.(802吳海康推薦)
學習中轉站 .3.
.2.歷史大觀園
◆油車港鎮中學歷史小報第一期 (2004.12.12)
主 辦:八年級歷史與社會興趣小組
主 編: 黃燕 徐發 徐強 王偉
創 刊 序
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燦爛文明史,如浩浩江水奔流不息.翻開歷史長卷,大浪淘沙,留下多少千古佳話,風流人物.記住過去,才能更好地立足未來.
為了增強大家的學習興趣,擴充歷史知識,開拓歷史視野,提高歷史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創作了屬於我們歷史愛好者的刊物-----《歷史小報》.雖然不成熟,不豐富,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歷史學習有所幫助.
本小報共有四個版塊,第一版為歷史綜合,介紹史學動態和史料信息;第二版為歷史大觀園,介紹歷史典故和名人趣事;第三版為學習中轉站,介紹學習方法和各類學習資料;第四版為煮酒論英雄,進行歷史人物的評價.在此我們熱切歡迎廣大同學和老師為我們提供稿件,使本報的質量越來越好.
興趣小組組長:徐發
古代中國(從先秦到1840):
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
2: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9: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史記·陳涉世家》1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後漢書·陳蕃傳》
東漢名臣陳蕃少時獨居一室而院內齷齪,薛勤批評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 "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事,安事一屋乎 "薛勤當即反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13: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三,三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1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18: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1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四,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將進酒》2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反對因循保守,提出這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
2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2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五,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2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26: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竹石》
2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鄭板橋《對聯》
.4. 煮酒論英雄
申無守大喜,方知庄王並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過去的做法,罷歌舞,親政事,任用賢臣,誅殺奸佞,選拔良才,國人為他的所作所為歡聲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開始聽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伐陳,宋,與晉師戰於北林(今河南新鄭),擄晉大夫解揚,晉師大敗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莊王率軍攻鄭,奪取鄭國的櫟(今河南禹縣).於是鄭國轉而成為楚國盟國.夏,楚莊王召集鄭襄公,陳成公會盟於辰陵(今河南淮陽縣西),鄭,陳表示依附於楚國.後來,鄭叛楚與晉結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率軍攻鄭.楚軍包圍鄭都.經過3個月的圍攻,終於破城.鄭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晉軍出發救鄭.晉軍到達黃河岸邊時,知道鄭已與楚媾和,中軍統帥荀林父想率晉軍還歸,但副帥先榖不聽從他的命令,獨自帶著中軍渡過黃河,與楚軍作戰.經過一天交戰,晉已潰不成軍.楚軍取得勝利後,楚莊王命令在黃河邊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廟,報告戰爭的勝利,然後回國.楚莊王的霸權由此建立.
(803王偉供稿)
周頃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為楚莊王.楚莊王開始即位的幾年,不問國事,終日於宮中飲酒嬉戲,並下令:有敢諫勸者斬.大臣申無守問他說:"楚國的山上有一隻大鳥,一連3年不飛不叫,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楚莊王答曰:"三年不飛,一飛沖天,3年不鳴,一鳴驚人."
歷史知識競賽答案
1.程長庚2. 3月12日,紀念孫中山先生;3
朱耷,朱耷4,"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5,新加坡6,八公山的豆腐,淮王魚7,金字塔8,00,200 W)
9,1970;10,能,不能;11,上弦月;12,雲霧;13,天安門廣場14,故宮;15,永樂大鍾;16,山海關;17,方苞,劉大櫆,姚鼐;18,晉朝;19,韓非;20,武)
21,魏晉南北朝;22,指南針;23,南京;24,鄧稼先;25,漢成帝;26,阿基米德;27,夏;28,經,史,子,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周易》,《禮經》,《春秋》.
1.譽為"京劇鼻祖"的是誰 2,我國的植樹節
定在每年什麼時候 3,中國繪畫史上的"八大山
人"是誰 中國古代有位書法家,畫家自稱自己為
"驢"的是誰 4,黃山四絕是 5,有"花園之
國"美稱的是哪個國家 6,淮南物產兩絕是
7,世界上最大的墳墓是什麼 8,若某點以東為
東半球,以西為西半球,以南為南半球,以北為
北半球,則該點地理經緯度是多少 9,我國第一
顆人造衛星"東方紅"號於哪年發射成功 10,在
地球上,向東能繞地球一圈嗎 向北能繞地球一
圈嗎 1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魚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指的月相是
12,"蜀犬吠日"指的是四川盆地多什麼 13,世
界上最大的廣場是什麼廣場 14,世界上最大,最
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是 15,距今年代最久遠,
且享有"鍾王"稱號的是 16,"天下第一關"指的是
17,桐城派是在清代很有影響的散文流派,主要代表"桐城三祖",分別指的是誰 18,附馬是古代的一種官職簡稱,全稱是附馬都尉.後來,"附馬"成了皇帝女婿的別稱是在哪個朝代 19,世界上最早提出人口論的思想家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是誰 20,首創密封試卷的是誰 21,"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說的是我國什麼時期的選官制度.22,"水手之友"指的是什麼 23,"六朝古都"指的是哪裡
24,"兩彈元勛"指的是誰 25,"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中的"楚王"指的是誰 26,"給我一個穩固的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挪動"的科學家是誰 27,世界天文學史上最早的關於流星雨的記錄,是在我國的哪朝 28,"四庫"是指哪些 "四書" 是指哪些 "五經"是指哪些 (倪娟偵收集)
圖書館歷史圖書推薦
1.《中國歷史故事集》
全書共有遠古,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元,明,清十冊.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了悠悠華夏文明的發展歷史,看此冊書,既了解了中國歷史,又拓寬了視野,學習了許多課外歷史知識和典故.同學們可以借來一讀.
2.《中國古代十子精華叢書》
全書共分十冊,主要介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管子,韓非子,莊子,公孫龍子的事跡和思想.
3.《中國傳統道德中學讀本》既有歷史故事,又能提高道德修養.
從封邦建國到一統天下
說出夏,商,西周,東周,秦等王朝的起訖時間及建立者或都城.
什麼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 它們起到什麼作用
禮樂文明是在哪個朝代確立的 周朝時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權力由什麼決定
春秋時期出現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你知道嗎
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有哪些原因 什麼是尊王攘夷和葵丘會盟
"廢井田,開阡陌"是戰國時期哪國的什麼變法 這一變法的內容和意義是
百家爭鳴中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孫子有哪些主張和思想
說說秦朝的建立者和時間.秦始皇採取了哪些鞏固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
秦朝的疆域四至你知道嗎 怎樣評價秦始皇的歷史作為
1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什麼制度
11,你知道春秋和戰國名稱的由來嗎 你知道吳越爭霸的歷史典故嗎
12,你知道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包含了哪些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
13,秦朝得以統一天下和滅亡的主要原因各有哪些 (李老師提供)
李贄《藏書·卷二目錄》中盛贊他為"千古一帝";章太炎《秦政記》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李白的《秦王掃六合》這樣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們的觀點是: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他不僅窮侈極欲,大興土木,奴役百姓,還頒布嚴刑酷法,實施暴政;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柒』 十二生肖里哪一個是屬於春秋生肖
十二生肖文化起源 生肖的起源,流行的說法是由古人神秘的原始崇拜,圖騰演化以及早期天文學的結晶。,也就是說它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特定時期的產物。這是很有道理的。關於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十二地支,它乃是古人對天象的認識和稱謂。據記載,公元前2100年時使用的夏歷,已經將天空劃分為十二辰。而十二生肖的排列,與人們於每月初三新月升時所見到的天象有關。白虎的參宿其圖象為「子」,參宿是當時夏族主祀星,於是排在地支之首;而天狼、狐矢則組成了兩種寫法的「丑」;軒轅星座為「寅」;南方朱雀中的翼、軫構成了「卯」;東方蒼龍中的亢、角,是為「辰」;房、心、尾是「巳」;箕為「午」;「未」是北方玄武中牛宿的形象;虛、危天區沒有大星,有小星叫「雷電」,就是「申」;而室宿、壁宿似酒缸而成「酉」;西方白虎的奎宿、婁宿是為「戌」;畢宿、昂宿構成「亥」。亥豬為什麼排在第十二,這里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系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 。講生肖的淵源,必然要將生肖與天乾地支聯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陽殷墟出土的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干支表,說明在殷商時代干支紀日已嫻熟自如。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漸多樣化,它作為充當時間單位的標號,一方面擴大了,用於紀年;一方面縮小了,用於紀時(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根據歷史記載及研究證明,生肖是繼「干支紀年法」創立後才出現的 ,十二種動物是對十二地支的一一對應,以動物作地支標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屬的動物,由此以十二種動物用來紀年、紀日和計算每一個人的屬相。從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來有學者發現十二支的古字里隱含著生肖的信息,他們將十二支與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較,發現十二支的古字形與十二種動物有一些聯系。細致觀察可以發現其中確有大同小異之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即講到「已」字為蛇的象形,同樣的還有「亥」、「豕」。近人還考證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與生肖字有相近之處,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動物的象形字,由於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記混,民間便用十二種動物代替,以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成為紀年的符號系統。雖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細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斷,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種動物的象形字,因為前面已經講到十二支在殷商時已嫻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時期才產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時,地支便與生肖有關的話,生肖豈不是與地支同時產生了嗎 ?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生肖的產生晚於十二地支,但與十二地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肖是對十二地支的附會,至於選擇了十二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又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還有許多民間傳說。有的說,軒轅皇帝要選十二個動物擔任宮廷侍衛,動物紛紛報名,貓托老鼠代為報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貓從此成了老鼠的天敵。也有的說,某次動物比賽本領,最後剩下武藝高強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鑽進了象鼻,弄得大象狼狽而逃,於是十二生肖中沒有大象,老鼠佔了第一。以下是有關生肖的童話故事,一起來看看,笑笑吧! 你知道自己屬什麼嗎?為什麼有屬老鼠的,沒有屬貓的呢?這里有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們說:「我們要選十二種動物作為人的生肖,一年一種動物。」天下的動物有多少呀?怎麼個選法呢?這樣吧,定好一個日子,這一天,動物們來報名,就選先到的十二種動物為十二生肖。 貓和老鼠是鄰居,又是好朋友,它們都想去報名。貓說:「咱們得一早起來去報名,可是我愛睡懶覺,怎麼辦呢?」老鼠說:「別著急,別著急,你盡管睡你的大覺,我一醒來,就去叫你,咱們一塊兒去。」貓聽了很高興,說:「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謝謝你了。」 到了報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來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貓的事給忘了。就自己去報名了。 結果,老鼠被選上了。貓呢?貓因為睡懶覺,起床太遲了,等它趕到時,十二種動物已被選定了。 貓沒有被選上,就生老鼠的氣,怪老鼠沒有叫它,從這以後,貓見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拚命地逃。現在還是這樣。 十二生肖的順序是:鼠、牛、老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怎麼讓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這里也有個故事。 報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們在路上碰到了。牛個頭大,邁的步子也大,老鼠個頭小,邁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才剛剛跟上牛。老鼠心裡想:路還遠著呢,我快跑不動了,這可怎麼辦? 它腦子一動,想出個主意來,就對牛說:「牛兄弟,牛兄弟,我來給你唱個歌。」牛說:「好啊,你唱吧---咦,你怎麼不唱呀?」老鼠說:「我在唱哩,你怎麼沒聽見?哦,我的嗓們太細了,你沒聽見。這樣吧,讓我騎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來,你就聽見了。」牛說:「行,行!」老鼠就沿著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讓牛馱著它走,可舒服了。 它搖頭晃腦的,真的唱起歌來:牛兄弟,牛兄弟,過小河,爬山坡,駕,駕,快點兒! 牛一聽,樂了,撒開四條腿使勁跑,跑到報名的地方一看,誰也沒來,高興得昂昂地叫起來:「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還沒吧話說完,老鼠從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躥,躥到牛前面去了。 結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給排在最前面了。
『捌』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時間代表什麼意思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的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在夏代就有了十天乾的記日法,而商代,也出現了十二地支紀日,商代還沒有發現十二獸紀年法的使用,這說明十二獸記年法形成於商代之後,同時也說明十二地支早於十二獸,十二獸的起源與十二地支有著密切的關系。
十二地支又通稱為十二辰,關於十二辰的產生,古今學者也有過不少的爭論。
其一認為十二地支由十二獸而來。但在甲骨文中沒有十二獸只有十二辰的記載,這足以說明十二辰起源於十二獸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二認為十二地支來源於一日十二時的劃分。但根據顧炎武的"古無一日分為十二時"及趙翼的"一日十二是始於漢"的說法,一日十二時的劃分應晚於十二辰。所以第二種說法也就不攻自破。
其三認為十二地支源於十二月的劃分。會據古代歷法,十二辰與十二月相配,並不是各按順序,而以寅為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戌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丑為十二月。徐墨齋認為,持此說者,"均以轉注之法為牽就,其非十二辰哉",所以古之十二辰決非十二月之符號。
其四認為十二地支源於十二宮。徐墨齋在分析了大量史料後得出"中國古代之十二辰實無殊於西方之十二宮。其順序逆轉者乃十二支之順序如是,十二辰環帶圍繞周天,其次自無終無始,無順無逆。"
以上資料表明,十二地支起源極早。從眼下的資料看來,對十二生肖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因此十二地支應早於十二生肖或十二獸。大概由於干支紀年法不易記,可能主要用於朝廷和知識階層,而十二獸紀年法形象易記,所以民間後來就主要採用十二獸紀年法。
『玖』 我想知道我的祖宗是誰 我叫李顯翠爸爸叫李廣卯爺爺叫李大春
要麼你有族譜什麼的或者做個DNA檢測也行,要麼你挑一個牛一點的認一個。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廣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縣),漢武帝寵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
李傕:字稚然,東漢末軍閥;大司馬、司隸校尉、池陽侯;性詭譎殘忍。原本是董卓部下武將,後成為涼州軍的首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台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時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葯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其輩分,李林甫還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
李輔國:(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靜忠,因擁立唐肅宗即位有功,任元帥府行軍司馬事,故更名輔國。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歷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李存勖:後唐庄宗。
李棟:宋代官員,李氏入粵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鮮卑黨項族後裔。原名鴻基。尊黨項族李繼遷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粵劇名演員。清未天地會領袖,攻廣西建大成國。
李漁:(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開芳:(公元?~1855年),壯族,廣西鬱林州人,沖鋒破陳,與林鳳祥齊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初名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歲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參加太平軍。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漢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軍政重臣、清朝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李大釗:(公元1889年~1927年),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質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