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方人的草帽為什麼都是尖的
跟雨傘一個道理,南方雨水多,草帽尖尖的頂部可以讓雨水方便流下
❷ 為什麼稱南方人為南蠻子。
南蠻子的叫法源於先秦時期,系中原民族對南方民族的污辱性稱呼,主要是針對楚國。
中國古代主要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四大民族集團。
另外還有巴、蜀、越等諸多民族集團。
所謂的華夏,主要是集中了來自「東、西、北」三個集團的文明,黃帝是由西部東遷,進入北方,而後又南下,擊潰了三苗集團,形成了華夏集團的初期模式,而後的舜又是來自東夷集團,而商朝與北狄民族關系密切,周朝又與西戎民族是親戚。
而像三苗集團這樣在競爭中失敗被迫南遷的,就成為了南蠻民族。雖然也是主要民族集團之一,但是相對地位比較低下。
後來周朝伐商朝,武王滅紂時,南方的楚國也出了點力,周朝覺得得意思一下,就封楚人為「子爵」所以周朝都稱楚國君主為「楚子」。楚人不服,後來到東周的時候,乾脆就自立為王,與周天子平級。
所以現在湖北還把「不服氣」「不服輸」稱為「不服周」。楚人就是不服周。顯得特立獨行,與眾不同。
而當時的北方各民族則實現了多民族大融合。
這樣,中原(暨北方)集團對自立於南方的文明,就比較不屑,稱其為南蠻子。
南是指他們是南方人,蠻就是說他們是蟲子(蠻字下面不是一個蟲字底嘛)子,是說他們雖然自立為王,其實質還是個子爵。
文雅點說,就是楚子,粗野點說,就是南蠻子了。
後來南蠻子就成了中原和北方對南方人的習慣性的蔑稱,到了金-南宋時期,「蠻子」竟然成了南宋的通用代稱了,以至於當時的地圖上都用各種語言標注出「蠻子國」/
元朝興起於漠北,尊金朝為「中國」,而對南宋,則稱其為蠻子國,卻並不認為是污辱,元代的西方人,也都稱原南宋的地方為「蠻子國」,現在西方保存的中國古代地圖,都標注南宋和南宋的地方為「蠻子」。
可見,當時蠻子已經成了一個被通用的正式稱謂了,但是在元代,南方人處於極低的社會底層,說人是南蠻子,其實就是在罵這個人社會地位低下。元朝以後,蠻子不再是法定的正式稱謂,南蠻子一詞,漸漸就成了罵人的粗話了。於是就沿革發展下來,直到今天了。
❸ 南方人的叫法
開洋
是我國南方的方言,指的是腌制曬干後的蝦仁干,用在烹飪中,起到提鮮調味的作用。其他地方也有海米、金鉤等叫法。
❹ 山東人叫江蘇帽子什麼意思
不是帽子,是maozi,笫三聲和輕聲。意思是發音偏東部的方言。
❺ 北方人是否叫南方人「扁頭」
你矮不矮你不知道吧~~~~~~~~她就是那麼說~~哎~你們南方人啊 `~腦袋想的就是和一般人不一樣`
❻ 客家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帽用來干什麼的
用客家話來說:是笠麻,是客家人在出門幹活的時候用來取陰的。笠麻四周用布條紮起來,目的還是能大面積遮住烈日。
❼ 穿著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區別
1、薄厚區別:
南方人比較注重單衣的穿著,且多為不易吸熱的淺顏色,衣服形制多為短衣和裙類;北方人則較注重皮衣、棉衣的穿著,且多為易吸熱的深顏色,衣服的形制多為長衣和袍類。
2、款式區別:
南方許多地方時興穿裙,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離不了裙服。上衣多具有無領、開襟、短袖、緊身等特點,富有熱帶、亞熱帶的情調。
(7)南方人為什麼叫帽子擴展閱讀:
客家族的服飾:
1、孩童時代:
嬰兒呱呱落地開始,接生婆就把嬰兒媽媽事先准備好的「和尚衫」和「屎裙子」穿上,待滿月時穿上「滿月衫」,四個月才給幼兒穿上「破胸衫」,及「開檔褲」,男女通用。待六七歲以後才換上男女有別的衣衫和「塞腹褲」。
2、青壯年時期:
男人的上衣是「破胸衫」和「大裾衫」兩種,前者又叫對襟衫,左右對襟,胸間破開綴邊,早先以布紐為多,以後又有骨紐、金屬紐;後者衣襟開右邊,布紐扣襟。兩種男衫都有長短之分,多用藍和黑灰色布料縫制。
女衫,有長短之分,長的大都是「大裾衫」,衣襟開右邊,布制紐扣;短衫右胸紐扣一副單紐或雙紐,右腋下至胯部,紐扣四副。
襟口和前後下擺均飾以欄桿花邊,下擺遮過膝蓋。衫色喜有大紅、大藍、大綠等鮮色。衫料平常人多用棉布,極少數富家才用呢、絨、綢等。褲,男女基本一樣,只不過規格有大小,有折褲頭褲和無褲頭的縮帶褲兩種。也有長短之分。
3、老年時期:
老年人的穿著與青年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有條件者加以添置棉襖、馬甲、旗袍之類的,棉襖是為了御嚴冬臘月之寒,有長短之分,式樣也如上對襟和大襟。
前者多用金屬紐、牛角紐;後者多用布紐扣;馬甲,又稱坎肩、褂子,形式多樣,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夾心棉絮的叫棉甲子,內附羊皮的皮甲子,旗袍,主要是富裕人家或有身份女子所穿,大都用綢緞、毛皮作料。
製作方法和式樣與前述相同,不過加工精細,用料昂貴。男的也有制袍穿著,多為大襟右開,高領闊袖,長及踝腳,有單有夾,夾分面和里,袍面用好料,袍里為一般素色布料。袍是正式服裝,外出或應酬場合穿用。
❽ 帽子是啥象徵呢
人為什麼要戴帽子?帽子的實用意義於在禦寒、防暑、防風沙,後來才是,裝飾和標識以及象徵意義。關於帽子的實用意義和裝飾意義我們很清楚,今天主要來談帽子的象徵意義,在漫長的現代社會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社會期間。
觀看和閱讀古代的文物以及書籍,我們發現帽子跟女人的關系很小,古代社會女人可以是從來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關系,說白了帽子就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可以說帽子從一發明就是跟「權力」和「地位」地位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它的象徵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