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位大俠給我 世界各地關於狐狸的故事、童話、傳說
1.五隻小狐狸
春天,狐狸媽媽生了五隻小狐狸,全身都是灰黑色的,過了個把月,小狐狸肚子上的毛變成白顏色了,背上的毛變成紅褐色。五隻小狐狸長得很活潑,跳來跳去,有時象小貓一樣,追著自己的尾巴玩,多麼可愛啊!
過了些日子,小狐狸的胃口大了,狐狸媽媽的奶不夠它們吃了。狐狸爸爸就出去找吃的。它每次都要叼著五隻小青蛙、五隻小田鼠回來,因為它有五個小寶寶啊!
一天,太陽下山了,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樹林子里靜悄悄的,狐狸爸爸又去找吃的了。五隻小狐狸和媽媽等呀,等呀,等了整整一天,才見狐狸爸爸嘴裡叼著一隻大野雞回來了。狐狸媽媽非常高興,連忙嗚鳴叫著迎上去,好象在說:「孩子們都餓壞了。現在可有吃的啦。」
是啊,為了養活五個孩子,狐狸爸爸多辛苦呀!
狐狸爸爸把大野雞撕碎了,分給狐狸媽媽和五隻小狐狸,可是它自己站在一邊看著,嘗也不嘗一口。
又有一天,刮大風了,這種天氣,找吃的東西可難啦。狐狸爸爸和狐狸媽媽一起出去,在草叢里豎起耳朵聽著,只聽見風在呼叫,沒有別的聲音,原來一刮大風許多小動物都躲到自己的窩里去了。
狐狸爸爸和狐狸媽媽等了好久,忽然,一隻野兔從他們身邊跑過,狐狸爸爸連忙追上去,捉住了它,帶回家去。
小狐狸們餓極了,見了野兔,搶著來吃,只有一隻最小的狐狸,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一雙閃亮的眼睛,一直盯著爸爸,它大概在想;爸爸,你教教我們吧,教我們怎樣捉野兔,怎樣抓田鼠,我們學會了,就能自己去找吃的了。
狐狸爸爸看出這孩子的心事來了,搖搖頭,好象在說:「孩子,你們還小呢!長大了再學吧!」
秋天來了,風把草都吹黃了,把樹葉吹落了。狐狸爸爸找吃的可不容易了。有一天,它在森林裡轉來轉去,忽然聞到有個樹洞里有田鼠的氣昧。他埋伏著,等了一會兒,真的有隻大田鼠,從洞里伸出頭來,狐狸爸爸騰地跳過去捉住了它,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狐狸媽媽站在洞口,攔住狐狸爸爸。狐狸爸爸懂得狐狸媽媽的意思了,它把田鼠撕成五塊,埋在五個地方,讓孩子們去找,試試它們的鼻子管用不管用。
五隻小狐狸用鼻子聞著聞著,忽然,最小的狐狸歡叫起來,它是在說:「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原來,它老遠就聞出田鼠肉埋在什麼地方了。後來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也都找到了埋在地下的田鼠肉。它們的爸爸媽媽真樂壞了,瞧,孩子們會自己找吃的了!
冬天來了,找吃的東西更難了,因為許多小動物在窩里睡大覺,一直睡到第二年春天才起來;有的動物搬了家,到暖和的地方去了。
狐狸一家只得搬到別的地方去住。一天,天麻麻亮,它們就動身了。一路上,狐狸爸爸和媽媽聞出了小動物走過的地方,有一種味兒,就讓小狐狸也用鼻子聞一聞,還教它們捕捉小動物的方法。它們捉到了小動物就分著吃,吃好了,就你咬咬我,我咬咬你;你騎在我背上,我爬在你背上,鬧著玩兒,瞧它們這一家子,多親熱!
它們一路走著,狐狸爸爸突然發現獵人來了,它馬上讓小狐狸跟著媽媽躲到大岩石背後去。它自己呢,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跑去,一邊跑,一邊嗷嗷地叫著,故意把獵人引開去,等小狐狸和他們的媽媽躲起來了,他自己才飛快地逃走。
五隻小狐狸慢慢地長大了,長得跟媽媽一樣高,已經學會許多本領,會自己找吃的了,它們都有一雙很好的眼睛,看得很遠;有一個很靈的鼻子,分辨得出各種氣味,還會學各種動物的叫聲,去把那些動物引出來。
一天,狐狸爸爸和媽媽,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五隻小狐狸在家裡等呀等呀,它們從天黑等到天亮;又從早晨等到夜晚,不知等了多少個黑夜和自天,還不見他們的爸爸媽媽回來。後來它們才知道,自從它們學會捕捉小動物,學會找吃的了,它們就得自個兒過日子了。爸爸媽媽也就離開他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再也不回來了。
2.小狐狸買手套
寒冷的冬天從北方來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
一天早上,小狐狸剛要出洞去,突然「啊」地喊了一聲,兩只手捂住眼睛,滾到狐狸媽媽的身邊,說:「媽媽,眼睛不知紮上什麼東西了,給我擦一擦!快點!快點!」
狐狸媽媽吃了一驚,有點發慌。它小心翼翼地把小狐狸捂著眼睛的手掰開看了看,眼睛裡什麼也沒有紮上。狐狸媽媽跑出洞去,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昨天晚上下了一場很厚很厚的雪,白雪被燦爛的陽光一照,反射出刺眼的光,小狐狸還沒見過雪,受到刺眼的反射光,誤以為是眼睛裡扎進什麼東西了。
小狐狸跑出去玩兒了。它在絲棉似的柔軟的雪地上兜著圈子,濺起的雪粉像水花似地飛散,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突然,後面發出可怕的聲音:
呱嗒,呱嗒,嘩啦!
像麵粉似的細雪,嘩啦一下,向小狐狸蓋下來。小狐狸嚇了一跳,在雪中像打滾似的,朝對面逃出去好遠,心想:這是什麼呀?它扭回頭瞧了瞧,但什麼異常情況也沒有,只有雪像白絲線似地從樹枝間不停地往下落著。
過了一會兒,小狐狸回到洞中,對媽媽說:
「媽媽,手冷,手發麻了。」
它把兩只凍得發紫的濕手,伸到媽媽面前。狐狸媽媽一邊呵呵地往小狐狸手上呵氣,一邊用自己暖和的手,輕輕握著小狐狸的手,說:
「馬上就會暖和起來。媽媽給暖暖,很快就會暖和的。」
狐狸媽媽心裡想:可愛的小寶寶,要是手上生了個凍瘡就可憐了。等天黑以後,去鎮上給小寶寶買雙合適的毛線手套吧。
黑乎乎的夜幕降臨了,把原野和森林籠罩起來,但雪太白了,無論夜幕怎徉包,仍然露出雪光來。
狐狸母子倆從洞里走出來。小狐狸鑽在媽媽的肚子下面,一邊走著,一邊眨著滴溜圓的眼睛,好奇地看看這,看看那。
不久,前方出現了一點亮光。小狐狸看到後,就說:「媽媽,星星掉到那兒了,是吧?」
「那不是星星。」狐狸媽媽說著,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腳。
看到鎮上的燈光,狐狸媽媽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到鎮上去遇到的倒霉事。當時,狐狸媽媽一再勸說,不要偷東西,但朋友不聽,想偷人家的鴨子,結果被人發現使勁追趕,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
「媽媽,站著干什麼呀?快點走吧。」
盡管小狐狸在媽媽的肚下催促,可狐狸媽媽怎麼也不敢往前走了。它想啊想啊,怎麼也想不出一個買手套的好辦法,只好讓小狐狸獨個兒去鎮上。
「寶寶,伸出一隻手來。」
狐狸媽媽握住小狐狸伸出的那隻手,不大工夫,那隻手變成了可愛的小孩手了。小狐狸把那隻手伸開,握住,又掐,又嗅。
「真奇怪啊,媽媽,這是什麼呀?」
小狐狸說著,借著雪光,又仔細端詳起那隻變了形狀的手。
「這是小孩手,寶寶。去了鎮上有很多人家。首先要找掛著黑色大禮帽招牌的人家,找到後,咚咚地敲敲門,然後說『晚上好』。你這樣做了,人就會從裡面把門打開個縫,你從門縫里把這只手,哦,就是這只小孩手伸進去,說:『請賣給我一副合適的手套。』明白了嗎?可不能把那隻手伸進去啊。」狐狸媽媽耐心地教導著小狐狸。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小狐狸不解地反問道。
「因為人要是知道你是狐狸的話,不但不賣給手套,還要抓住往籠子里關呢!人哪,真是可怕的東西啊!」
「嗯。」
「千萬不能把那隻手伸進去。噢,要把這只,瞧,把這只小孩手伸進去。」
狐狸媽媽說著,把帶來的兩個白銅錢,塞進小狐狸的那隻小孩手裡。
小狐狸在映著雪光的原野上,搖搖擺擺地朝著鎮上的燈光走去。
開始只有一個燈,接著出現兩個,三個,後來增加到十幾個。
小狐狸看著燈光,心裡想:燈就像星星似的,有紅的,有黃的,還有藍的哪!
不久,到了鎮上。大街上,家家戶戶都已經關了門,只有柔和的燈光,透過高高的窗戶,映在街道的積雪上。
不過,門外的招牌上,大都點著小電燈泡。小狐狸邊看招牌,邊找帽子店。有自行車招牌、眼鏡招牌,此外還有很多很多的招牌。那些招牌有的是用新油漆寫上的,有的像舊牆壁似的己剝落了。第一次到鎮上來的小狐狸,不明白那些到底是什麼。
小狐狸終於找到了帽子店。媽媽在路上曾仔細告訴它的。畫有黑色大禮帽的招牌,在藍色燈光的照耀下,掛在門前。
小狐狸按照媽媽教的,咚咚咚敲了敲門,問道:「晚上好。」裡面響起咯噔,咯噔的聲音。然後,門嘎吱一聲開了一寸左右的縫。一道燈光穿過門縫,長長地映在街道的白雪上。
小狐狸的眼睛讓燈光一晃,一下子慌了起來,把不該伸進去的手從門縫里伸了進去,說:「請賣給我一雙合適的手套吧。」
帽子店的人看到這只手,不由得「哎呀」了一聲。他想:這是狐狸手呀,狐狸買手套一定是拿樹葉來買了。於是,他說:
「請先交錢。」
小狐狸握著兩個白銅錢,老實地交給了帽子店的人。那人用食指彈彈,然後互相敲敲,發出叮叮好聽的聲音。他想,這不是樹葉,是真正的銅錢,便從櫃子里取出小孩用的毛線手套,放到小狐狸的手裡。小狐狸說了聲「謝謝」,就離開了帽子店。它順著來的路一邊走,一邊想,媽媽說人是可怕的東西,可今天的事卻並沒感到人有什麼可怕。
當它正要從一個窗戶下走過時,忽然聽到人的聲音。啊,這是多麼慈祥,多麼好聽,多麼穩重的聲音呀!
「睡吧,睡吧,
躺在媽媽的懷里,睡吧,睡吧,
枕在媽媽的胳膊上。」
小狐狸想,這聲音肯定是小孩媽媽的聲音。因為每當小狐狸困了想睡覺時,狐狸媽媽也是用這種慈祥的聲音,搖著它睡著的。
接著,是小孩的聲音:
「媽媽,這么冷的晚上森林裡的小狐狸冷不冷?」
又是小孩媽媽的聲音。
「森林裡的小狐狸啊,聽著狐狸媽媽的歌兒,在洞里就要睡著了。好寶寶快睡吧,看看寶寶和狐狸哪個睡得快。一定是寶寶睡得快。」
小狐狸聽到這兒,忽然想起媽媽來了。它飛快地朝著媽媽等候的地方跑去。
3. 兩個狐狸的傳說
曾經有兩個狐狸他們是青狐和紅狐。他們在山中玩耍的時候分別喝了一滴露水 .後來他們就變成了人,可是他們身上還是透出來一種妖性。有一天,一個道士路過這個山,把他們收在結界里。等七七四十九天回來再滅了他們。
他們在結界里互相流淚決定在結界里過完他們的最後日子。後來孔雀告訴他們,用靈劍加上愛人的血就可以劈開結界 他們又高興又傷心。高興的是可以活下一個,傷心的是死去一個。可是紅狐決定犧牲自己,因為他愛青狐。
當紅狐檢起地上的靈劍的時候,青狐從她手中把劍搶走了。然後朝著紅狐的胸口刺去。 一灘血在地上。 紅狐說:「從你刺我的那個刻,我就已經知道我愛的人不是你」後來青狐拿個染了紅狐血的 劍去劈結界,可是怎麼也沒用 因為從他下劍的那一刻起,紅狐已經不是他的愛人,而是活下去的墊腳石.
⑵ 巴霍姆圍地故事誰知道 急需
有一個名叫巴霍姆的,到草原上去購買土地。賣地的人提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地價:「每天1000盧布」。這是什麼意思呢?巴霍姆沒有聽懂這是什麼面積單位呀?一天等於多大面積?原來,那個賣地的人是論天出賣土地的,你一天從日出到日落所走的路圍成的土地就是你的了,而價錢是1000盧布。不過如果在日落之前買地的人趕不及回到你的出發點,你就白花了一千盧布,一點土地也得不到。巴霍姆覺得這個價錢很不錯,一天之內是可以走出很大的一塊地面來的,於是他付了錢,第二天天還沒亮就來到了約定地點,他把狐皮帽子脫下放在地上,作為出發點的記號。太陽還只剛從地平線上稍一露面,巴霍姆就向草原大踏步走去。 大約走了5俄里(1俄里=1.0668千米)後覺得很早——只是吃早飯的時候,所以又繼續向前走了5俄里,才向左拐去,又筆直地向前走了許久許久,覺得又走了不少了,才再次向左拐彎,又朝出發點望瞭望,覺得這兩邊走得太多了,又望瞭望太陽,已經將近中午了,決定第三邊要少走一些,走出了2俄里,看看天氣不早而距離出發點還有15俄里,不能按原先想的那樣走出一塊方地,這時,他只好朝著出發點沿直線走去。 巴霍姆就這樣一直走著,已是疲憊不堪了,他想休息一會兒,但他看了看太陽,卻還得逐漸加快腳步,最後他不得不大步跑了起來。他的襯衣、襯褲已經被汗水濕透,貼到身體上了,嘴裡幹得冒出火,胸膛里彷彿有一隻鐵匠用的風箱在抽著,心像鐵錘般在砰砰亂敲,巴霍姆用盡了最後一絲力量,終於趕在太陽還剩一點弓形沒落到地平線以下,兩腿一軟,急忙撲倒在地,兩手剛好抓到了狐皮帽子。人們急忙趕去想把他扶起來,卻見巴霍姆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托爾斯泰撰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諷刺那些貪婪成性的傢伙,但在這個故事裡蘊涵著一個有趣而且並不一般的幾何問題,才是我們關心這個故事的真正目的。 巴霍姆這天共走了多少路?他走過的路所圍成的土地有多大面積?他走這些路應該圍成什麼樣的圖形才能得到最大的面積?根據托爾斯泰的描述,巴霍姆這一天行走的路程構成如圖所示的梯形ABCD。他所走的路程為AB+BC+CD+DA,只需求BC即可。因此,巴霍姆這天共走了:10+12+2+5=39.65(俄里)。 根據梯形面積公式可得,巴霍姆這天走過的路所圍成的土地面積是75.9平方俄里。如果巴霍姆知道他一天里能走過39.65俄里的路,那麼他設計一下走成正方形,那麼他圍成的土地面積就是98.26平方俄里。 如果巴霍姆用39.65俄里的路程圍成一個圓形。那麼他圍成的土地面積就是125.17平方俄里。 [惡搞]如果半圓(直線的山或水做直徑)呢?如果是直線呢?如果是小圈圈,站在裡面說「我在圈外呢?」 用生命買下的土地,還不是自己所想得到的最大面積,如果貪婪的巴霍姆知道後,他在九泉之下也不會瞑目的!
⑶ 大家知道有關狐仙的不同傳說嗎可以告訴我嗎
狐仙 即狐狸。中國夏代開始,民間就有大禹治水時曾娶九尾白狐——塗山氏的女兒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啟的傳說故事,說明了早在5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視狐狸為吉祥動物加以崇拜了。民間普遍認為狐狸有靈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們精通道術,能報德,能復仇,同人戀愛,還會捉弄人。同時也能為人醫治病痛。許多巫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也常常說自己是狐仙附體,並以狐仙的名義對病人發號施令,解答問題。舊時,天津在河北建有三太爺廟,天後宮中也有胡三太爺的塑像,常有信徒前去進香朝拜。人們還賦予狐狸一種靈敏機智可愛的性格,喜歡把它想像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間傳說或文人墨客筆下的「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風情女郎。當然,也有人將「狐狸精」貶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狐仙傳說(一)
那是一個被稱為「紀南城」的地方,那個地方據說是古代楚國的郢都。那是一個美麗而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周圍連綿不絕、秀麗絕俗的山,那圍繞著的一道道如娟如霧的水,那一座座據說埋藏了無數古人和古人隨身殉葬的神秘寶貝的山包包,那靈秀如水、溫婉如煙、回眸一視勾人心魄的美麗女子,都讓紀南城圍繞了一道神秘的光環。
時間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時期。
紀南城的一角,在據說是古代楚國皇帝墓的山腳下,有一個叫桃花的女人,曾經讓所有上山下鄉的男人為之瘋狂。幾乎所有的男人都默默注視著她,貪婪地偷看她那高挑而纖細的身材,如柳絲般柔軟的細腰,凝脂般的肌膚,那一對脹鼓鼓、走一步上下顛騰的又挺又翹的奶子,那挺翹的屁股,艷若塗丹的紅唇,特別是那一雙如煙似霧的杏目,藏在深深的睫毛下,回首一視幾乎能夠讓所有的男人為之顛狂。
她是當地已經被斗死了的大地主的女兒,先天成份就不好。那一年,她剛好十八歲,在街道造反派的撮合下,嫁給了街上成份最好、曾經給她家挑過大糞、老實巴交已經四十多歲未娶的王石頭。然而,王石頭在和她成婚的當天,在看到她裸露的身子後,一口氣沒有提上來就噴血而死。有人偷偷給她看過相,說她是狐狸精轉世,註定了要上克父母下克丈夫和兒子。她是一個不祥的人。
那些已經發福發得像出籠饅頭的婦女,看見桃花總是翻著白眼啐著口水;然後故意大聲地對身邊流著鼻滴龍的小孩子們說,以後娶媳婦千萬不要娶狐狸精啊,要不,早就要被剋死的呀!桃花低著頭走過去,一副很麻木的樣子。無數雙眼睛盯著桃花走過的身影,但是,沒有人知道桃花內心世界的東西。只看到王石頭家的兩扇破門,大部分時間總是關得緊緊的。下鄉的青年入住紀南城後,多少雙眼睛偷偷盯著那個妙漫的身影啊。
曾經有幾個膽大的青年,偷偷爬到桃花家的後院,躲在那叢從山上一直長下來的又濃又密的竹林子里,偷視桃花家的動靜。然而,從此就沒人再敢去了。因為去的人偷偷說,在那堆竹林子里靠近山坡的地方,有一個又深又黑的洞,洞前長滿了又大又新鮮的靈芝草,洞口站著一隻紅毛狐狸,睜著血紅的眼睛惡狠狠地盯著他們。
狐仙傳說(二)
然而,下鄉青年多了後,還是有人不甘心地去竹林偷窺。據說有人從窗縫里瞧見了桃花脫衣後的風采,那翹立而豐滿的屁股,那飽滿得要滴出汁水來的雙乳,那嬌好的容顏和身材……真是讓人慾火焚身啊!然而,更讓人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居然有人看見那隻火紅的狐狸從桃花家後院竹林的洞里大搖大擺地走出來,閃進桃花家,幻化成一個標致的男人,男人穿著長綢衫帶著黑邊禮帽,面龐俊俏得賽過女人!那個標致男人竟然和桃花裸著身子在床上做苟且之事!甚至有人聽見了桃花興奮時的尖叫聲!這讓多少男人發瘋發狂啊!
傳聞越來越大,看見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人看見桃花和那位標致男人晚上一起吃飯。吃的全是山珍海味、五顏六色沒有看見過的玩意兒!據說,男人問桃花想吃什麼,男人馬上就能變幻出來熱氣騰騰的飯菜來,整條街的人甚至都能聞見那些誘人的香味!桃花父親臨死留下的財產、早就被造反小兵們搶劫一空;王石頭死後,也就給桃花留了一座破廟似的泥巴房子,家裡除了一張破床,一張三張腿的破桌子,啥也沒留下。要不是狐狸精幫助她,她哪裡來的錢買這么多吃的喲!就算有錢,又能從哪裡買過來呢?這讓多少男人憤憤不平、讓多少女人妒火中燒喲!
其中有一個不信邪的人,很想去看看是否真有什麼狐狸精變什麼男人的事情。他就是多次騷擾桃花未遂、硬逼著桃花嫁給王石頭的紀南城內的造反頭頭!造反頭頭睜著一對豬朦眼、張著滿嘴黑牙咬牙切齒地說:「NND,我就不信邪!你們看我怎麼去收拾那個小騷娘們吧!」
某一天黃昏,造反頭頭挎著槍,帶了八個隨從,屁股後面跟了一大堆看熱鬧的小青年,大搖大擺地向桃花家開去。小兵們砸開門,桃花一身素衣地從屋裡出來,低著頭,怯怯地地頭站在一邊。造反頭頭貪婪地看她一眼,只見桃花越發風騷艷麗豐滿欲滴,就像一朵盛開的桃花,看得造反頭頭眼中直冒火。小兵們「呼拉」一聲,將桃花家搜了個底朝天,除了那張破床、破桌子,啥也沒有找到。
造反頭頭嘿嘿一笑:我就知道桃花是個好姑娘,怎麼會勾引狐狸精呢?他命令小兵們出去守著門外,他要和桃花好好談談,好好審問,說要對這種地主的後代進行一下思想再教育。看熱鬧的小青年們鬨笑著跑出門外,小兵們心領神會地出去,帶上了前後門。
狐仙傳說(三)
造反頭頭貪婪得盯著桃花,陰沉沉地一笑:桃花,有人看見你勾引男狐狸精,還看見你們在一起亂搞男女關系,是不是真的呢?要知道,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啊!
桃花用手捂著臉,嗚嗚地哭著。造反頭頭走近幾步,扶桃花坐在床沿上,拉著桃花的手,油晃晃的臉幾乎抵在桃花的臉上:要知道,我一直沒有讓你去乾重活,可是疼你的喲!你怎麼報答我呢?桃花用手捂著臉,哭得更加傷心了。
造反頭頭慾火難耐,一把將桃花按在床上,就要扒她衣服。正在這個時候,造反頭頭突然感到自己的左腿一陣巨痛,似乎被什麼咬了一口似的。「啊!」造反頭頭慘叫一聲,痛得滾到地下殺豬一樣地嚎叫起來。小兵們聞訊破門而入,從地下扶起面色慘白、大汗淋漓的頭頭,頭頭已經痛得只有進氣沒有出氣了。小兵們驚訝地發現,頭頭黃色軍裝的後背,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剪得一條一條的,就像乞丐服一樣。小兵們想笑,又不敢笑,有機靈的小兵偷偷告訴了頭頭,頭頭張著的嘴巴半天沒有合攏來,連腿疼也忘記了。
第二天,比頭頭更不怕死的頭頭的副手又躥掇著帶了三十幾個小兵,帶著煤油、乾柴,在太陽升起的當兒,趕到桃花家後院。他們拔光了洞口的靈芝草,在竹林里靠山腳的洞口塞滿了乾草,架起了一人多高的乾柴,澆了好幾桶煤油,舉著一個大大的火把,准備把無數人看見過的狐狸精熏死。圍觀的人啊,人山人海喲!桃花被副手揪著頭發拉出來,跪在一邊,批頭散發地低著頭不言不語,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串串滑落。
副手陰著臉,不屑地看了一眼桃花和那些迷信的圍觀人,舉起火把,果斷地向乾柴湊過去。就在這個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只見乾柴哄哄地燒著,只看見了火苗,卻看不見柴草的燃燒!而且,副手的黃色軍服的背後,不知道什麼時候,也被剪成了整齊的一條一條,隨風飄盪。所有的人都睜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說不出話來。
突然,有人大喊一聲:造反大樓著火拉,快去救火啊!緊急的鑼鼓「鐺鐺」響起來,大家回頭一看,只見半里外的造反大樓,在哄哄地燃燒著,濃煙一陣陣滾出來。副手臉色白得嚇人,在小兵們的擁戴下,和蜂擁的人群高一腳低一腳地跑向著火的地方。
可是,等大家七手八腳地把火給搶下來的時候,卻發現造反大樓哪兒都沒有燒壞,甚至連燒過的痕跡都沒有一絲。大家面面相覷,只感到頭皮一陣陣發麻。這個時候,突然又有人喊:副手家裡著火拉!只見副手家的房子火紅一片,濃煙參天,熊熊大火映紅了半邊天!等大家都蹌蹌哴哴地跑過去的時候,火卻突然又停了,似乎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只燒壞了房子邊的一堆乾柴!
狐仙傳說(四)
這樣的事情維持了半個月左右,沒有人再敢去桃花家騷擾了。失火的事情也慢慢平息下來。從此以後,就經常有人看見那個標致的男人在桃花家出現,桃花家的東西越來越多,包括雕花大床,紅色的高檔絲綢的帳子被子窗簾,紅木傢具和桌椅板凳,銀的瓷的鍋碗瓢盆……沒有人知道那些東西是從哪裡來的,據資格很老的人說,這些東西在古代大戶人家裡才有的。大家竟然已經習以為常,也就見怪不怪了。在那個吃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大家只恨為什麼狐仙不到自己家裡來?
桃花還是要出工的,因為有給派的任務,要完成一定的工分。可是,不久,桃花卻病了。其實,桃花根本就不用出工。因為,據說,只要她在傍晚的時候把工具放在田梗上,第二天就看見那些該做的事已經被完成得井井有條了。大家竊竊私語,說那隻狐狸精是只有情有義的狐狸。有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大著膽子去瞧桃花,只見她臉色辣黃,眼圈又黑又深,整天哈欠連天,無精打采,臉上竟然還出現了皺紋!桃花竟然腆著個大肚子,是有喜了!老太太們咂舌不已,眼珠子差點砸在地下!老太太們回來後,不住地嘆息,作孽喲!眼看活活的一個人,馬上就要被狐狸精纏死了,還有了狐狸精的孽種!造孽喲!
突然有一天,來了個石油勘探隊,在紀南城附近炸石油的時候,將桃花家後的那座山震塌了。無數人猜測過的有狐仙住的山洞露了出來,裡面除了一堆爛草,堆堆冒著慘白鱗光的白骨外,哪裡有什麼紅毛狐狸!和這個外洞相通的地方,還露出來一級級玉石雕刻的台階,台階通往一個巨大的石室,石室中間是一個巨大而古老的紅木雕花棺材,大約有十多米高、六米多寬。紅木已經片片剝落,但依稀可以看出主人的地位尊貴來。
上面立刻派了很多人下來,副手和頭頭硬著頭皮陪著上面的人去開棺。
揭開巨大的紅木雕花棺材後,又打開的三個一個比一個稍小的紅木雕花套棺,最後才發現了一個比正常棺木大一倍左右、黃金包面棺木。每一層套棺都會比前面的套棺小三分之二左右,裡面都放滿了一堆堆金的銀的銅的陶的玉的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古玩古器,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黃金包面棺木也已經腐朽了,邊上是一片片剝落的碎屑。上面派來的專家小心翼翼得打開最後這層棺木,發現了一個膚若凝脂、十指纖纖、彎眉細眼、苗條而不失豐滿的女屍。女屍大約二十多歲年紀,鳳冠霞帔,雲髻高挽,一副安然入睡的樣子。女屍嘴裡含著一朵非常耀眼的桃花型玉雕,桃花的花瓣上甚至還有一閃一閃的露株!棺木里是一堆堆五光十色的首飾、一疊疊顏色鮮艷的禮服……上面來的人帶著白手套摸了一下衣服,衣服一眨眼就化成了飛灰。專家們開始對現場進行各種緊急處理……
頭頭和副手兩人蒼白著臉、高一腳低一腳從山洞裡出來,交換了一下驚異而恐怖的眼色。因為,他們同時發現,那具古代女屍的容貌、身材……像極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桃花!
據說,根據隨棺的資料顯示,那具女屍是古代楚國的一位王妃。桃花是古代王妃轉世的說法,馬上就傳遍開來。當時,有位專家不小心抽掉了女屍嘴裡含的玉雕桃花,屍體皮膚眨眼間就變得灰暗異常,肌肉慢慢萎縮,繼而一片片地剝落。然而,屍體雖然毀壞了,但那些文物、史料卻價值連城,實屬罕見!
自從專家開棺後,就再也沒有人看見過那隻火紅狐狸,也沒有人再看見那位俊俏男人在桃花家出現。桃花就像一朵枯萎的花一樣,臉色越來越灰暗,越來越瘦弱,吃了很多葯也沒有見好,半個月後就腆著個大肚子永遠離開了人世。
⑷ 《安徒生童話》里是有一個「戴狗皮帽子的士兵」的故事嗎
沒有。有賣火柴的小女孩
⑸ 什麼是皮帽子
對維族人的一種叫法,像韓國人和棒子的關系一樣
⑹ 巴霍姆的故事是誰寫的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學家。但他並不是喜歡文學,他對數學也非常的喜歡,而且還提過很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小朋友,你們知道托爾斯泰嗎?他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巴霍姆的故事」是一篇文章里的故事。
故事的內容為巴霍姆想買一塊地,見到了一位酋長,就詢問地的價錢。酋長說:「我們的價錢是統一的,每天1000盧布。」
「每天?土地怎麼可能用「天」來丈量?「巴霍姆以為自己聽錯了。
當然,我們出賣是論天賣的,你一天能多少地方,那些地方就都歸你了,無論你走多少,價錢都是1000盧布。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不能在日落之有回到出發點,你的錢就白花了。」酋長說道。
巴霍姆想只要自己走得夠快,走得夠多,就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於是他愉快地答應了酋長的要求。他於酋長約定,第二天早上從太陽升起時算起,自己開始走,只要太陽下山以前回到出發的地點,那麼,所走的地方就都歸他了。第二天天不亮,巴霍姆和酋長來到了草原上的一個土丘旁。酋長摘下自己的帽子,扔在地上,說:「這就是記號,你從這兒走出去,還得走回這兒來。能走多少,圍出的土地就給你多少。」太陽剛剛升起,巴霍姆就扛起耙子出發了。
他健步如飛,一口氣走出了5俄里,他抬頭看了看太陽,大概到了吃早飯的時候。但他想:「先不忙拐彎,再走5俄里吧。」於是他又往前走了5俄里,覺得這一邊走得差不多了,於是向左邊拐去。在這面也走了很多路,他又拐了第二個彎。走了一陣,巴霍姆看看太陽,已經是中午,第三條邊只走了2俄里,而到出發點還要走15俄里。巴霍姆想:「該往回走了,不然日落前就趕不到出發的地方了!」他便一直向土丘走去,這時他已經很累了,但是仍然不能停下,他跑了起來,終於,在日落前的一霎那,他跑回了土丘,他終於看到了那個狐皮帽子,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向前撲倒,兩手剛好夠到了帽子。只是很可惜他並沒有得到他所走出的土地,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累死了。
那大家知道不知道巴霍姆走出了多少土地?從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走了一個四邊形。第一條邊是5+5=10俄里。第二條邊和第一條邊互成直角,但是沒有給出長度,我們可以設為X俄里。第三條邊為2俄里,第四條邊為15俄里,從這些條件我們可以知道巴霍姆從A,到B,到C,再到D,最後回到A,走了一個直角梯形。如果我們知道BC邊的長度,就可以算出整個直角梯形的面積。根據勾股定理,得出DE=12.69俄里,那麼梯形ABCD的面積S=12.69×2+1/2×12.69×8=76.14(平方俄里)。那麼巴霍姆走過的總路程也能求出,是10+12.69+2+15=39.69(俄里),約等於40俄里。其實,巴霍姆走出的40俄里,如果合理,那麼還可以走出更大的一塊面積,為什麼?
我們知道,周長是在四邊形之中的,而且正方形的面積是最大的。如果巴霍姆走出一個邊長各為10俄里的正方形的話,那麼他走出土地的面積則為10×10=100(平方俄里),比他所走出的要多出24平方俄里。走到累死,但沒有獲得最多土地,巴霍姆還真是可憐啊!如果他稍微懂些數學,也不會這么冤枉吧!
⑺ 維族人為什麼叫做皮帽子
皮帽子:漢族人調侃維族男人的稱呼,因為維族人非常喜歡戴帽子,質量最好的就是皮帽子。那種四方的,據說是已婚維族男人戴的,圓的淺色的則是未婚小夥子戴的。
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
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擴展材料:
特色花帽: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其紋樣姿態豐富多樣,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2、塔什乾花帽
原是塔什幹流行的一種花帽,是對格刺綉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女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3、格來木花帽
即扎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綉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4、曼波爾花帽
頂綉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桿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干朵帕,女性穿戴。
6、再爾花帽
即金銀線盤綉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一種花帽,所綉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7、瑪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9、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顏色特別火紅鮮艷,只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艷麗奪目的花帽。絕大多數使用綠色為底色。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維吾爾語稱「白西塔拉多帕」。
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比較簡單。絕大多數使用紅色為底色。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區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種便帽,有時冬季作為襯帽,多為素麵,有些在帽口有水紋。
12、賽里甫西吐瑪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稱賽蘭多帕,多為宗教神職人員戴,上纏賽蘭。
13、阿克多帕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線扎花紋,是做禮拜時戴的一種帽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維吾爾族
網路-小花帽
⑻ 藏族的幾種藏帽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綳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格桑絲尤藏族婦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種叫「格桑絲尤」或「絲熱」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條、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鑲花緞或全綢緞縫制。帽檐伸出額頭用以遮陽。氈帽它是用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以黑布壓邊,加上尖頂的帽筒象是戴著一朵喇叭花。這種帽子有雙重功能,一來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陽光,二來白氈在內可以遮擋雨水和保暖。狐皮帽這是應於高原牧區的需要而產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後接領,兩邊掩蓋耳朵,可以根據需要伸拉到肩頸部位。平時捲起露出蓬鬆的帽沿,帽後有開口,兩邊各綴一條綵帶。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為兩種:尖頂和圓頂。筒高三十厘米,用錦緞縫制。圓頂帽筒的頂,多用數片大小不等的圓形綢緞疊壓。很象一朵艷麗綻放的花瓣。玉樹民歌雲:「狐皮帽子毛兒黃,清風吹動似波浪……」武士帽這種帽子流行於康巴地區的玉樹一帶,一般只是在跳鍋瓦舞蹈的時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區的紅頂穗帽比較相近.因為這種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樹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樹地域劃分標準的人將玉樹稱為:紅帽國羔皮帽這種帽內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緞面,盤形,中間有窄小的帽筒用來將帽子固定在頭頂。這種帽子只具備防曬的功能,適應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這是流行於安多藏區農區的一種帽子,帽內是羊羔皮,外部由紅色的布料縫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著如同藏族服飾的華麗富貴與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細,經久耐用等特點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小寵物竟能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地域特色、職業、以及更加細致的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謂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個濃縮點。藏帽,一般有東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歸納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藝人帽」和「軍人帽」等五大類。還有不同樣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這都是農牧民自己的手工製品,形態各異,美觀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兒黃,輕風吹動象波浪」。在藏式各種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種,也是他們冬春季節戴的最多的一種。常見的狐皮帽,帽筒分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用軟緞、織錦緞等緞料縫制而成。圓頂帽筒的圓頂,多用數片色彩各異的綢緞疊壓而成,看去象一朵綻放的鮮花,異常美觀。一般狐皮帽高約二十厘米,圍帽筒上卷一周,後有一開口,兩邊各綴一綵帶。帽沿是狐皮帽的門面,多鑲棕紅、輕軟、蓬鬆的藏狐皮。藏狐皮與赤狐皮一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皮毛,一張上等藏狐皮,售價高達二、三百元,一張藏狐皮可制兩頂狐皮帽,也有整張皮製一頂帽子,故連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縫制一頂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幾百元,在帽類的價格中,也算夠昂貴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鬆的狐毛,前遮雙眉,後接皮領,兩邊掩蓋雙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時,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於腦後。若通熱天,則將帽沿卷高,多餘的帽筒盡可戴在頭上。如遇寒天,則把帽沿的耳後部分往下一拉,耳、頸、肩全都沒於皮毛之中,甚至將大半個臉也遮蓋起來,很適應高原牧區的特點。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奪目。遠遠看去,象一團燃燒的火球,又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當地民歌中曾有這樣的頌詞:「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頂,輕風吹著好象一朵花兒紅。」四川藏區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約一尺,粗獷的男子漢戴這種帽子更能顯示其威武與氣度。甘南一帶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縫制狐皮。羔皮帽皆鑲白羔皮。其形狀與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講究。羔皮帽的保暖性雖不如狐皮帽,但造價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區,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備有這樣一頂羔皮帽。過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飾紅色綢緞或布料。相傳阿尼瑪卿山神身軀魁梧、濃眉黑發、騎著白色駿馬、昂首挺胸,用銳利的目光巡視,一旦發怒,猶如高山上的萬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顯得威力無比。有時裝扮成一個身著普通藏袍、頭戴高頂喇叭形氈帽,騎一匹白駿馬,揮動牧鞭在白雲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無窮的智慧、慈善的心腸、震懾人間群魔,保護著千萬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寧。這種氈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高高的帽筒。帽體用白擀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則以黑布壓邊,形似倒扣著的長喇叭,設計是頗具匠心的。寬大的帽沿,既可遮陽,又能擋雨,即使冰雹打下來,也不用害怕。由於高原氣候變化無常,氈帽又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太陽出來時,外面的一層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陰雨天氣,裡面的毛氈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貴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種用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鐲做裝飾,用當地產的氆氌和皮毛作科,故稱金花帽,『也叫「圓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華麗,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愛。「金花帽」,藏語叫「才仁金嘎」。這種帽子,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後,在布達拉宮一次歌舞宴會上,看到西山飄繞的彩雲,有所啟發而連夜秉燭設計製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婦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兩尾朝後,兩尾中飾的錦緞也朝後,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時戴口袋帽。雲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婦女帽上插有白羽毛。這都各有各的講究,也有相關傳說。藏族攝影師華貢傑在研究帽飾及其色調時說:象「金花帽」上的金絲織錦的應用;工布帽上的金、銀鑲邊,這種金、銀線和復色在運用對比色的同時相間出現,使整個帽子色彩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又賦予帽子以富麗燦爛的民族特色。禮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種帽子。平時除用於遮陽、防雨、禦寒外,通常在節日或出門作客時戴。既作為裝飾,也表示禮貌,與漢地戴禮帽的習俗相似。藏胞戴的禮帽,是廠家專為他們製作的藏式禮帽。與漢式禮帽的區別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隨時卷上扣住。藏式禮帽有米、駝、灰、草綠、藏藍、絳紫等色。藏式帽實用性較強,也講究美觀,但其中的達官貴人的帽子有較嚴的規格,能顯示不同等級。「房徐帽」就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也是正教合一的產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干布建立蕃王朝後,藏族服飾進一步改進和美化,貴族服飾步入制度化。就從冠可以窺豹一斑。當時藏王戴一幅紅綢在頭上纏成寶塔形狀的「朝霞帽」。元明時期,西藏王公貴族曾風行黃袍「紅纓帽」。五世達賴時,專門組織專家參考古代藏儀和明代藏儀,就各個等級的著裝,帽式及佩飾大小都作了詳細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時代,四品以上官員戴「鐵環帽」,藏語稱「江達」,官品大小具體看帽頂飾品。五品以下官員戴一種黃色圓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禮時所戴白色禮帽。這種森嚴的等級服制在貴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從屬於官帽的夫人小帽子雖沒有具體的規定,但約定俗成為大貴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貴族夫人只戴「曲魯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樣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較多。做法是藤條扭成的帽架上飾滿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寶。手工精美,堪稱一絕。公主和小姐戴「瑪蹈冠」。據說:在公元七世紀初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為促進藏族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廣泛關系,先後從尼婆羅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當時墀尊公主就戴有「瑪瑙冠」,所以「瑪瑙冠」價值昂貴,一般由貴族少婦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面。服飾本來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表現形式,藏族同胞由於對佛教的祟拜進而對佛教領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體投地。在教規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樂於仿效活佛,學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飾,「格桑斯熱」即「遮陽帽」在民間的流行便是一例。相傳,七世達賴為了遮陽,製做了這種蓬式帽,之後在日喀則、拉薩等地流行起來。它的製作通常先用兩根竹條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後在上面綳一層紗布即可,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土產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對防止高原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陽帽、折疊傘隨處可買的今天,他們還是喜戴這種涼帽。在「軍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屬典型的騎士頭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貢贊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貢吉贊普時期西藏地區的銅冶煉和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盔甲等軍民用品,這類頭盔大同小異,珍藏在藏區的許多寺院里,傳說有的是格薩爾王及其將領的頭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覽中有幸觀賞到了現存古代將領的戰帽,即「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堅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價值。現存拉薩羅布林卡的傳為吐蕃贊普(藏王)松贊干布戴用過的金冠就是精緻的盔,光芒四射,無可比擬。由盔演變而來的黃盔,金色盤帽,是黃色漆皮製成形狀如盔的帽飾也在民間流行。另外,還有屬刑具的「石帽」。藏族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藏族社會的網路全書,它勾勒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會生活畫面,其中我們不難找出民族風情最直觀表現的帽飾的蹤影。從格薩爾王到三十員大將,以及對敵將領的軍帽,同樣能看出體現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渾、尚武、豪壯、清新等一定時期審美的基本特徵。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作品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相應的蹤影。帽飾也如此,盡管「藝人帽」有這樣或那樣的藝術誇張,但無論從造型、意義,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脫離生活,所以藏戲藝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飾,隨著內容不同而變化無窮。但歸結起來無非是一個生話「冠」的演變與藝術之再現。「藝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特殊標志,一帽有多種戴法,並且說法不一,意義廣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之《霍嶺大戰》下部中有大段關於人物帽飾的唱段,不僅詞句優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與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製作過程、戴法及其意義等。故此,「藝人帽」是一種不同藏戲或宗教舞蹈等內容需要而創制的,具有一定的變異性,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傳佛教藝術的群體中,帽子隨著佛、僧的安祥笑容,顯示出恬靜、高雅、祥和美來到了人世間。盡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還帶著神奇的傳說、美好的祝願,以及深奧的意義。但作為不同教派、儀式、佛僧職責等特殊標志,更能體現其雙重價值。僧人帽多種多樣,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稱)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誠、善道;密宗高僧在誦經時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種佛共存;高級僧官在參加「雪頓節」一類的活動時,要戴白色的「夏嘎爾」和圓盤高頂的「徐唐」禮帽;一般僧人在誦經時戴披穗雞冠狀的「卓魯瑪」和「孜霞」帽;寺廟跳神舞「羌姆」時戴黑色「霞納」帽和妖帽「贊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標志,平時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動時才戴。就「黃帽派」而言,舊時,持律高僧均戴黃帽,後來此制逐漸被廢棄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黃帽為冠,故格魯派亦稱黃帽派。薩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據說:「薩迦貢瑪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後因薩迎·貢嘎寧布上師圓寂,繼承人薩迦·索南澤牟為悼念大師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學者薩班·貢嘎堅贊也戴這種無頂「三藏帽」。根據「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薩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禮帽」和時輪金剛大法會時灌頂佛戴的「五佛大寶冠」等可以知曉話佛之大小、僧侶的職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著特定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無論哪一類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種從實用到審美的規律,同時,帽子為全身之頂冠更注重它的高貴,並以特殊標志,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藏胞普遍喜歡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習慣各有所異。生活在玉樹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無論男女老少,皆愛穿頭帶尖角的藏靴。這個尖角,高約二厘米,略向內彎,因形似氂牛鼻子,故漢人習慣地稱其「牛鼻子藏靴」。別看這個小小的「牛鼻子」,它不僅是江源藏胞與其它許多藏區的藏胞在穿靴習俗上的「分水嶺」,而且起著保護靴頭和靴臉夾縫的作用,同時也給藏靴增添了威風。它會使你聯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樑道靴,更會使你聯想到古代武士的戰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個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燈芯絨作靴筒面料,青海東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飾面等。在色彩裝飾上,則用紅色與黑色,或紅色與白色、深紅與淡紅色分成彩飾。而人們常見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則多以自織的羊毛褐子和大紅呢子飾面。而且用深紅、淡紅、赤色三種面料交叉彩飾,並拼湊出各種幾何圖案。再加上靴頭和靴臉的彩飾,一雙靴子往往裝飾得異常華麗,看起來十分漂亮。藏靴,當地藏語叫「算巴」。其實,「算巴」只是牧人對藏靴的概稱。在當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飾面者,則稱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飾面的靴子」。而用大紅呢子飾面的靴子,又稱「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較講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臉部位,多用印度進口的大紅呢子鑲飾。據說,這種呢子質量特別好,用其縫制的衣服直放於地上而不歪倒。當地藏家稱這種呢子為「果子」,用其飾面的藏靴則稱「果子巷」。後來,這種呢子買不到了,就多選用國產紅呢飾面。而凡用紅呢飾面的藏靴,他們仍習慣地稱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擋藏靴的代名詞。「楚郎」是當地牧人平時穿得最多的一種藏靴。其製作工藝也比較簡單。通常選兩塊較厚的牛皮,用楦頭將其壓製成船形。為了使其成型,楦頭壓制後,有的還往裡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製成後,再將周圍翻卷上去的部分,經加工修飾,與羊毛褐子靴筒縫制在一起,一雙「楚郎」就算製成了。「楚郎」雖其貌不揚,但原料來源容易,造價便宜,而且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同時,靴底磨爛後,可另換新底。一雙靴筒有的可換兩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製作工藝則比較復雜。靴底薄的三至四層,厚的五至七層,皆用自鞣牛皮製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選用黑油牛皮鑲飾。靴頭翹勾至靴臉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結實耐磨的驢股子皮夾三道夾縫,縫隙深零點五厘米,並以彩緞鑲飾,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華麗的彩緞鑲飾,無疑成了「果子巷」的門面。一雙做工精細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這種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時有出售,每雙售價高達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腳。而且靴筒較高,一直套到膝蓋處,即使不穿褲子,也能起半條褲子的作用。若將褲腿套於靴筒內,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蟲叮咬之苦。同時,每隻靴筒後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長短的開口,不但穿起來方便,天熱時亦可將靴筒挽下。玉樹藏靴有單靴和棉靴之分。單靴多加一層布里。棉靴則多用羊毛氈做里,穿起來既暖和又舒適。玉樹牧民大多會縫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細相差甚遠,不過多為自做自穿,好壞自不嫌棄。當地民間也有專門縫制藏靴的靴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且頗多裝飾。這種「牛鼻子藏靴」,除當地牧人自製外,四川雅安也有生產,商店裡時有出售,頗受牧民歡迎。牧民穿長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備有兩條綁靴筒的綵帶。每條寬約五厘米,長一米左右。靴帶有緞帶、綢帶、毛線帶之分。除緞帶和綢帶多購自商店外,毛線帶皆出自當地藏家男女之手。他們將羊毛和牛絨捻成線後,再進行編織、染色。有的則直接用牛絨線和羊毛線兩種不同的色線進行編織。不但均勻整齊,而且還編有各種圖案。如蓮花、牡丹、「萬」字紋、吉祥結等,不失為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按照當地藏俗,黃色和白色屬活佛、阿卡靴帶的專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則無任何忌諱。盡管靴帶終年隱沒於長袍之內,但對於酷愛裝飾的藏家牧人來說,仍然將其作為一件不可忽視的裝飾品。由此可見,他們對自己的衣著裝飾,的確是一絲不苟的。當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還特別喜穿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雙馬靴。他們所穿的馬靴,有不少是從商店裡購買的黑油牛皮馬靴,筒長及膝,美觀大方。內蒙古產的馬靴尤其受歡迎,無論價格多貴,凡是有條件的,都要千方百計地買一雙。另有當地靴匠縫制的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雖染為黑色,但缺乏光澤。而這種馬靴售價低,易購買,且不易乾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雙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潤滑皮子的作用,穿起來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歡迎。
⑼ 民間故事狐仙報恩簡短點
⑽ 「纏回」和「皮帽子」這兩種稱呼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
纏回就是清民兩個時代對維族稱呼,而皮帽子就是對維吾爾族男士的調侃。
從元代起,中原人廣泛將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稱之為回教徒(實際上也不止伊斯蘭教徒,比如猶太教徒也被稱為回教徒),但這個“回教徒"是教徒的稱呼而並非民族稱呼,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很多,而這些民族根據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對信教之後的裝扮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是戴一個白色小帽,有的是帶個黑色的小帽。
還有就是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被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頭上別有各式各樣的頭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