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古人下雨天穿什麼帽子

古人下雨天穿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2021-08-02 09:38:14

1. 中國古代衣冠漫談:看一看古人穿衣有什麼講究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干凈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衣冠的意義尤其重要。我們常說中國是「禮義之邦」,而「禮義」的外在表現,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們又說「衣冠禮義」、「衣冠文物」,等等。可見「衣冠」是和禮儀道德緊密相關的。
「衣冠」和「禮義」有什麼聯系呢?「衣冠」又為什麼對於「禮義」如此重要?《周易》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就是說,黃帝、堯、舜這樣的古代聖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體,就這樣把天下治理好了。古代的「衣裳」和我們所說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與「裳」兩部分,上衣稱作「衣」,下衣稱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樣。這是教導民眾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整個國家就會安定和諧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為人,和禽獸不同,就在於人懂得禮義道德,而禮義的開始,就是形體要端正,態度要恭謹,說話要和順。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報效國家。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衣服要整潔得體。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體,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話。所以《禮記》的《冠義》中說:「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就是說,只有衣冠得體規范之後,才能做到形體端正、態度恭謹、說話和順。
那麼,古代的衣冠服飾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說起。周朝有個「冠禮」,就是所謂的成年禮。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這個「冠禮」的儀式,也稱為「加冠」。加冠之後,就表示此人已經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義務。這種儀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貫穿整個皇權時代。加冠儀式主要就是給男子換上成人的衣服。我們就從加冠儀式來看看古代的服飾制度:
冠禮有三個主要環節,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賓客為即將成年的男子戴上「緇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點像現在的草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裝飾。所謂「玄端」,是上衣下裳分開的,上衣前面開口相連的部分稱為「衽」,右邊的衽掩上左邊的衽,就是「右衽」,中華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領子稱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類似現在的裙子,不過分為前後兩片,這樣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賓客為男子帶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現在的瓜皮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再換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賓客為男子戴上「爵弁」,模樣和皮弁相似,只不過是用紅里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後男子起身回房,換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紅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上面說的冠禮,是通行於當時低級貴族「士」這一等級的禮儀,其中三套衣服,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初加」緇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著;「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國君時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輔助國君祭祀時穿的衣服。
當然,古代的衣服不止這三種。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們用帽子來區分各種衣服的話,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種。天子、諸侯有「冕服」,所謂「冕」,就是天子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塊木板,板的前後垂下很多串玉珠子。冕服又分為好多種,情況比較復雜。接下來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還有一種「韋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說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說說女性的。與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連的。《詩經》中有不少描寫衣服的詩句,比如《碩人》中的「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所謂「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單衣。《出其東門》這一首有「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縞衣」就是白色絲絹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淺綠色的圍裙,這都是當時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詩經》中還寫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里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領,有青色衣領的衣服,是當時學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說學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帶。《蜉蝣》這一首里說「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所謂「衣裳」,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上衣和下裳。「麻衣」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說「麻衣如雪」。
《詩經》里還寫到了製作衣服的材料和過程。《葛覃》里說「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意思就是:「葛藤蔓延山谷中,它的葉子多茂盛。斬下藤條水中煮,織成細布和粗布,穿在身上真舒服。」把葛的藤條在水中煮過,再剖成絲、織成布,稱為葛布,細布就是「絺」,粗布就是「綌」。這是古代普通人穿的衣服。這首詩也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普通人民的勞作過程。
前面說的都是先秦時期的服飾,這一時期非常重要,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來服飾制度的基礎。秦漢以後,服飾有很多很復雜的變化,不是我們這篇小文章所能全面介紹的,所以我們就在古詩中舉幾個有關的例子,來稍微說明一下:
漢代樂府詩《陌上桑》描寫羅敷說「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是說羅敷頭上梳著偏向一邊的發髻,耳中懸掛明月一樣的珍珠,穿著用有花紋的淡黃色絲織品做成裙子,以及用有花紋的紫色絲織品做成的短襖。詩中還說「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這是講男子的頭飾。所謂「帩頭」,就是裹著頭發的頭巾,裹好之後,還要再戴上帽子。這一段對服飾的描寫非常細微具體,而且饒有趣味。
同樣是描寫服飾,另一首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也別有妙處。詩中說:「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一段描寫主人公劉蘭芝穿衣打扮的過程,非常細致。她身上穿著綉花的夾裙,腳上穿著絲織的鞋子,頭上有閃亮的玳瑁首飾,腰上有水波一樣的白絹,耳朵上還有珍珠耳墜。和秦羅敷一樣,劉蘭芝也是一位美麗又善良的女性。
總而言之,服飾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道德意義。中國古代服飾非常豐富多彩,也非常復雜多變,我們這一篇小文章只能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除了要讀古代相關文獻和歷代詩詞之外,主要還得考察各種圖畫和考古資料。讀者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再留意相關的研究~

2. 現代下雨有雨衣,古代沒有雨衣的時候他們穿什麼

「襏襫」,先秦時出現的原始雨衣
襏襫,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釋之為「蓑襞衣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故蓑衣」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證俗文》亦稱:「案襏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襏襫是什麼材料製作的?據宋羅願《爾雅翼》:「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台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為實心,呈三棱形;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用莎草編的襏襫又稱「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油衣」,絹絲製作的高級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掛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級一點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類來製作,而是用絹絲製作,外塗油脂,所以被稱為「油衣」,後期塗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極好,與現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起源於何時?據《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當年,陳成子率齊軍途中遇到大雨:「成子衣制,杖戈,立於阪上。」晉人杜預就此條注稱:「制者,雨衣也。」
「笠」,古人使用最廣的遮雨帽
《詩經·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與現代雨衣不一樣,古人穿的雨衣不帶帽子,故雨天出行還要戴「笠」一類雨帽。清蒲松齡《日用俗字·庄農章》即稱:「蒲笠蓑衣防備雨。」「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材料與製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另外還有「竹笠」、「棕笠」、「藤笠」、「氈笠」等,都因製作材料得名。
油靴,唐代出現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則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頭上戴的,腳上還要有穿的,稱為「油靴」。油靴在隋唐時已出現,宋元時開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便提到當年都城臨安街頭有賣油靴的商鋪:「都下市肆,名家馳譽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張家圓子、候潮門顧四笛、大瓦子丘家篳篥之類。」

3. 古人下雨時穿的是什麼

把心鋪成信紙,感覺自己什麼也沒學到
將決定他一生的高度。我們能否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4. 古代人會穿什麼來避雨

下雨了怎麼出門呢?你一定會穿上雨鞋,撐把雨傘或穿件雨衣。那麼,古人是怎麼防雨的呢?

在古代,不論下多大的雨,古人都有辦法,因為古人有用油紙做成的雨傘、用竹片或棕絲做成的斗笠、木頭做成的雨鞋、用植物做成的蓑衣,另外還有一種油布衣。古人下雨天穿一種鞋底帶木齒的木屐,高高的木齒不但可以防滑,還可以防止泥水弄臟腳面。除了木屐,古人在雨天也會穿草鞋,草鞋既透水,又防滑,是普通勞動者最常穿的鞋子。

5. 為什麼古代的人都喜歡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時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時候遮陽擋雨。

《後漢書?輿服志》一語道破發明人類發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種時代,就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作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文明的發展,帽子除了保護頭部的功能外,還成了裝飾打扮、區分身份的一種道具。

古時幼兒的頭發都紮成兩個小髻,像一對牛角似的,稱總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舉行冠禮,由父親或是族中長輩給他戴上一頂帽子,即《禮記?曲禮》上所記的:「男子二十冠而字」,這意味著該小夥子可以負起家庭、宗族和國家責任了。《六藝綱目》因此稱:「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
不過,帽子最初不叫帽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沒有「帽」字,帽子之稱,那是東漢以後的事。東漢以前,把戴在頭上的東西統稱為「頭衣」,其中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
舉行弱冠禮的冠,其實和帽子還是有區別的。冠,只是一道狹窄的冠梁,單單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帽子呢,則罩著整個頭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舉行弱冠禮是一種儀式,其實,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平時,只有貴族士大夫才有資格戴冠,而且這冠還分不同式樣、不同功能:覲見皇帝的冠稱為弁冠,即官帽。參加重要典禮的冠稱進賢冠,進賢寇中,如果是王爺所戴,稱遠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稱法冠;重臣所戴,則稱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場合所戴,稱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為古代士大夫比較清閑,精力都投入到禮儀上,不但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縫制冠帽過程中,一個鈕扣、一條布條、幾道針線腳的走向有稍稍改變,都會被視同一個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稱,應用於不同的場合。作為現代人,如果不是專業研究古代服飾的,實在沒有必要在對這些細節關注過多。
與貴族士大夫相對,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貧賤之人不準胡亂戴冠的。實際上,漁樵農耕等等勞動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勞作,就算你讓他們佩冠戴帽,他們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塊黑巾包裹著頭,所以這些人就被統稱為「黔首」。
「黔首」們沒有冠戴,而用毛巾裹頭,是不讓頭發散落——古代認為頭發是父母賜予的精血,輕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國古代,剃頭主要盛行於清朝,但那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來的。在清朝以前,一個人如果以「披頭散發」的面目示人,要麼是要顯示自己的倨傲、無禮,要麼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墮落,不願當世為人。
歷史上的大賢人、大聖人周公聽說有賢士來了,「吐哺握發」出來相見,那是吃著的東西來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來,正在洗濯頭發來不及戴冠,就用手緊緊握著,不能讓頭發散落失禮於客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謝安和謝萬兄弟去拜訪王導的兒子、時任吳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頭散發出來相見,神色冷淡、語氣生硬,那是根本沒把謝氏兄弟放在眼裡。氣得謝萬大罵王恬不是東西。
而宋朝名將狄青和岳飛都曾披散著頭發上在戰場,那也是對敵人的一種蔑視、仇視。
至於唐朝的李白曾發牢騷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就是純粹的憤世嫉俗的極端表現了。

6. 古人穿衣服有啥講究

中國古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要考慮是否合乎禮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飾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它是用以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志。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紋飾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標志,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質地明貴賤
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品和麻葛織品。絲織品總稱為「帛」,分類細,種類多,如綾、羅、綢、緞、錦、紈、綃、絹、縞、素、縑、綺等,這些只有統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稱。後來一般讀書人在沒有入仕之前,也稱為「布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稱「臣本布衣」。
二、長短顯身份
李商隱在《雜纂》中說:「仆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仆子樣。」因為「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僕人是最下層的苦力,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這正如後來哪怕到了民國,咸亨酒店裡的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古代服裝的顏色與一個人的地位密切相關。一般說來,金黃紅紫等艷麗之色,多屬於達官貴人;青藍黑白,則屬於平民。
按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黃色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土地的顏色,著黃色意味著佔有土地,是天下的統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著黃衣,於是黃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稱。皇帝所用之物也常著以「黃」字,如皇帝的龍袍叫黃袍,皇帝頒發的文告叫黃榜。唐朝較為特殊,宮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黃衣,所以「黃衣」有時是宦官的代稱。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提到的「黃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紫衣,四品著深紅色衣,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漢代曾有「散民不敢服雜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規定,可見古代平民的服裝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為沒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稱。
古詩文中還常見以下關於衣著的名詞: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裝。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緋紅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烏衣,三國時士兵穿的黑色服裝。赫衣,封建社會里囚犯的服裝。古代讓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沒有領子、不鑲邊的赫色衣服來代替死刑,以後,赫衣就成了囚衣。錦衣,是瑰麗多彩、花紋精緻古雅的絲織品服裝。在古代只有高官厚祿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錦還鄉」是說做了大官回鄉炫耀。
其實我們從歷代所用的「蒼頭」、「白丁」、「皂隸」、「黃袍」、「紅頂戴」這些帶著顏色的稱呼上以及「大紅大紫」等詞語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級意義了。
四、紋飾別等級
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種紋飾。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
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象徵王權、人君的應機布教而善於變化;山,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徵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徵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徵善惡分明,等等。
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志。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可隨便逾越。

7. 古人下雨時穿的是什麼

蓑衣
用草或棕或稻草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起源古老。《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帶著。唐·張志和《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功軾《漁父》詩:「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8. 古人的穿著打扮,簡單的

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發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當時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便帽和風帽。所謂禮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緞或布製成,也有用皮子製成的。老北京的便帽,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這種帽子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因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的意思而盛行於京城。風帽有棉、皮兩種,用呢子或緞子製成的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護脖頸以御風寒。 清朝男子的服裝以長袍、馬褂為主。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按規定:皇室宗族的長袍前、後、左、右開四衩,官吏的長袍開兩衩。開衩的長袍,袖口要裝飾箭袖,形似馬蹄,故名「馬蹄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長袍下擺不得開衩,俗稱「一裹圓」,袖口為散口狀。馬褂是一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馬褂多以綢緞織物為材料,也有用獸皮製作的。馬褂顏色有藍、紫、灰、黃多種,以黃色為貴,俗稱「黃馬褂」。一般平民不準穿,皇帝、巡行扈從大臣們可穿明黃色馬褂。清代中晚期,賞穿黃馬褂的勛臣相當多。 清朝的漢族婦女服裝一般有披風、襖、裙等。披風即外套,作用與男人馬褂相似。披風內依次為大襖與貼身小襖,下裝為遮足長裙。滿族婦女的便裝一般為長袍。有些講究裝飾的婦女,往往在長袍的衣襟、領口、袖邊處鑲上絛子花邊,作為美的點綴。 穿靴子也是滿族的習俗。滿族未入關前,常以皮子為面,然後絮進「兀刺草」,因此這種靴子被稱為「皮兀刺」。入關以後則以布或緞為面制靴,同時也不再絮兀刺草了。當時,作為京城的主要居民的漢人,仍然是以穿鞋為主。總的來說,京城男子穿便服時以穿鞋為主,若穿官服則要以穿靴為主了。漢族婦女有纏足的習慣,著弓鞋(尖足鞋)。滿族婦女不纏足,多穿裝有木底的綉鞋,俗稱「高底鞋」、「花盆鞋」。 清末時,北京百姓還曾不分男女流行穿褲子。褲子分滿襠和套褲兩種。滿檔褲用綢或布製作的都有。女褲在褲腿邊上往往還綉著各種花紋,男褲多為素的。至於套褲,是一種無褲腰褲襠、只有兩只褲腿的褲子,穿著時用帶系在腰間。 民國時期,北京婦女一般穿戴為上衣下裙。青年婦女多喜歡穿瘦身秀長的衫襖,衣領挺高,下穿黑長裙。後來,滿族婦女穿的長袍推陳出新,逐漸成為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旗袍。民國成立後,政府曾發布「剪發通令」,而且還制定了「服制條例」,條例中規定了男子和女子禮服式樣。但這些並沒有貫徹實行,對普通百姓的穿著打扮影響不大。

9.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

10. 古代人下雨都穿什麼鞋子的

木屐

木屐,它是古人穿的一種木底鞋。古人稱鞋為「履」,「屐」是一種有齒之「履」,其構造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底板,這就是「屐」的基礎,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上鑽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三是屐齒,被安裝在底板下,前後各一,呈直豎狀,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厘米之間,前後高低大致相等。清宮題材影視劇中皇後、「格格」及宮女們,穿的多是類似木屐的鞋子,只不過材質不同而已。木屐以質地密緻堅韌者為佳,常見的有桑木製成的「桑屐」,還有以沙棠木製成的「棠木屐」。在《紅樓夢》第十回中,寶玉說過「我這一套是全的,一雙棠木屐,才穿了來,脫在廊檐下了」的話,可見他也是穿木屐的。

古代沒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即使是南京這樣的六朝都城,只有主要街道才有石板和石塊鋪成「馬路」,而其他地方都是泥路土道,遇雨一片泥濘,而木屐由於底部是木板,加之裝上雙齒鞋底高度有所增加,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少,因此,在沒有膠靴的古代,木屐就成了老百姓對付雨雪天泥濘的理想選擇。 2011-8-13 9:32:46

與古人下雨天穿什麼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褲子和黑色鞋子 瀏覽:485
昆明哪裡有皮衣皮具清洗店 瀏覽:481
可以做880套校服 瀏覽:125
黃色短袖t恤批發拿貨 瀏覽:994
衛衣線太長怎麼剪短 瀏覽:196
海福星時規皮帶 瀏覽:218
安慶安踏小童裝專賣店 瀏覽:606
童裝兒童保暖內衣套裝批發 瀏覽:358
濟南萬達有哪些女裝 瀏覽:939
呼和浩特羊衫批發市場 瀏覽:979
童裝內衣大品牌 瀏覽:367
冬天動物睡衣套裝加厚 瀏覽:649
selected襯衫簡介 瀏覽:748
美女脫男人褲子的電視 瀏覽:578
哪個牌子的男褲碼偏大 瀏覽:639
古色牌子女裝北京哪裡有賣 瀏覽:648
高新伊藤童裝 瀏覽:669
男童牛仔褲搭配什麼上衣 瀏覽:624
泡泡袖校服怎麼畫 瀏覽:158
批發聖誕帽子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