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畲族以誰為本民族的祖先,其傳統服飾為什麼
民族起源
瑤族說: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10] 自古畲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畲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其它說法: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紜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系。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著密切的內涵聯系,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
此外,還有人認為畲族源於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屬於高辛氏近親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畲族源於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
總之,關於畲族的來源,目前尚有爭議。
畲族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閩東北畲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閩南,閩西有的畲村婦女發式也不同於當地漢人,如漳平,華安,漳浦,長泰等縣畲族婦女發式為"龍船髻"。閩北畲族婦女以百根銀簪並配以紅繩,料珠,裝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婦女發飾稱為"笄"。
❷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❸ 畲族是少數民族嗎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極少部分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0%的畲族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閩南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
❹ 畲族的服飾
畲族男女服飾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但人口相對集中的閩浙兩地畲族服飾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閩省畲家婦女特色顯著,並因地域、婚姻狀態而紛呈異彩。
閩東北畲族婦女發式稱為"鳳凰髻",16歲前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額前留"留海",畲族稱為"布妮頭"。成年已婚婦女發式畲族稱為"山哈娜頭",隨地域不同略有差異。
流行於閩侯,福州,古田,連江,羅源和寧德南路飛鸞一帶發式稱為"鳳頭髻"。流行於福安和寧德大部分區域的發式稱為"鳳身髻",流行於福鼎和霞浦西路發式稱為"鳳尾式"。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後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
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
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
❺ 畲族是什麼民族
畲 族 (shē zú)
She ethnic group
畲族自稱為「山哈」,「哈」畲語為客人。
畲族、輋民是漢族對「山哈」的他稱
❻ 畲族服飾的服飾樣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綉著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著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綉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閩東畲族男子傳統服裝為青黑或藍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風透氣性能好,其款式為對襟、無領,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縫制,故又稱棉布衫。男婚禮服裝是紅頂黑緞官帽,類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其襟、胸前綉花紋飾,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或紅色長衫,外套龍鳳馬褂,長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綉有龍的花紋圖案,腳案白色布襪,圓口黑面布底鞋。由於長期以來與漢族雜居,這兩種服裝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他們的裝束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說,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厘米,長一米余,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綉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綉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 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綉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綉有花邊,中間綉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畲族婦女的裝飾要數發式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已婚婦女,她們有將頭發從後面梳成長筒式發髻,像一個雞冠形的帽子扣在後腦勺上,發間用紅絨線環束。有的是在頭頂上放一個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把頭發繞在竹筒上梳成螺形,顯得很別致。梳頭時,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抹,還要摻以假發,所以顯得高大、蓬鬆而且光亮。結婚時,小竹筒要用紅布包裹,上飾以銀釵、銀牌,盤繞著石珠串。有的前頂還用銀質頭花圍成環狀,頭花下沿有無數銀球、銀片之類的裝飾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發式比較簡單,只將頭發梳平繞在頭的周圍,用紅線束緊即可。不過,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發或梳辮子了。 畲族婦女多帶大耳環、銀手鐲和戒指,外出時戴精緻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編織工藝品,做工精細,上面有各式細巧的花紋,用二百多條一毫米粗的細竹絲編成,造型優美,再配上水紅綢帶、白綢帶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緻美觀,成為畲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被稱為「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畲族婦女的服裝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畲族女子的「鳳凰裝」隨著年齡的不同,有嚴格的區分。共分大、小、老三種:「小鳳凰裝」為未成年女子穿著,樣式和穿法同「大鳳凰裝」無異,只是相對簡約,顯得單純、活潑、可愛;而「老鳳凰裝」則是老年婦女穿著,頭髻較低,衣服和腰帶的顏色、花紋也較為單一,體現出莊重、沉穩的風采。相傳畲族始祖盤瓠王率領族人征戰南北,後移居寶地廣東鳳凰山繁衍生息,為了佔山為王,遂以傳說中美麗的鳳凰為本族人的圖騰符號,凡本族人生下女兒,均賜予鳳凰裝束,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鳳凰裝以閩東諸縣最有特色,一般為大襟衫。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但各地的服裝又略有不同。
福安的鳳凰裝上衣沿服斗的邊上縫一條3至4厘米的紅布邊,邊下端靠袖頭之處綉半個方形的角隅花紋。畲家稱,這是上古高辛王賜封時所蓋的金印。福鼎女服在右邊襟袖間有兩條比衣襟還長的紅色綉花飄帶。霞浦縣畲女上衣尺寸特異,即前後裾等長,大襟上有服斗,小襟上也連做一個服斗,便於翻穿,做客時穿正面,日常在家穿背面,同時衣服按綉紅色花邊的多寡分為「一紅衣」、「二紅衣」和「三紅衣」。
關於鳳凰裝的傳說
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解放前,畲族婦女冬夏以花布裹頭,中為竹冠,綴以石珠,未嫁者否。其頭飾綰發推結,領竹為冠,裸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均為五色椒珠。成年婦女發型梳扮鳳凰式,把頭發梳單辮盤於後腦,打成發髻,發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安放銀箔包的竹筒(直徑約1寸、長3寸,富戶用銀制),包以紅布,銀釵高挑,4串長長的瓷珠和1串紅黑相間的瓷珠穿在縐紗上,插1支銀簪,另系8串尾端結有小銀牌的瓷珠,垂於耳旁。這種通常稱為「鳳冠」的頭飾,漢族稱「笄」,相傳為高辛帝所賜。這種具有紀念始祖意義的原始裝飾,一般在結婚時始戴,以後凡節日或作客時戴。平時勞動,則裹以藍布方巾或毛巾。現在戴「鳳冠」的人已很少見,一些畲族村莊只在接待來訪賓客或重大節日時才戴。
「笄」的配件: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牌、奇喜載、骨掙、鉗搭、方牌、耳環、頭抓、古文錢、牙簽、耳挖、蕃蕉葉、銀簪、銀鏈、珠子、布料和棉線等。
畲族鳳冠共需白銀4兩8錢,其中:
銀簪: 用1枚銀元鍛成,兩指寬,10厘米長,如目魚骨形狀,上鏨花紋,供橫栓發頂緊發用。
頭花: 插於發際裝飾品。婚禮用的頭花,三朵一組,上鏤人物、動物圖案,製作精細。
耳環耳牌: 與盤龍髻配套用,耳環通常製成翻轉問號形狀;耳牌,近耳處為曲形鈞,下掛銀牌。
畲族各地的鳳冠,形制稍有區別,大體可分為福安式、羅源式、順昌式、景寧式與麗水式幾種。福建的款式,有的還視畲族女性年齡的不同紮成「老鳳」「稚鳳」的,浙江景寧、麗水的鳳冠,在「頭珊」纓絡的製作上也有差異。簡捷者以紅絲垂纓為之,精緻的「頭珊」則以銀片和串珠組成,表示許多蘊含的意義。如最上端的銀片飧以小鳥,象徵鳳凰,接綴「雙魚」象徵婚偶(民間已圖案化「雙喜」),或說綴「雙色」的棱形銀片喻為「四海」,表示婚偶情好甚篤,如魚得水,永結鸞儔長相守也,所以舊俗未婚娘不戴鳳冠。「雙魚」下又綴「古文錢」般的銀片與珠纓。從總體上看,似寓以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始奶人才兩旺之義,兩者又相輔相成,涵意頗深。
❼ 客家人的服飾與少數民族畲族服飾的關系
畲族服飾對客家人的影響。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飾,在古代,中原漢人是"束發冠帶",南方百越族人則"斷發文身"。雖然世經滄桑,隨著民族的遷徙、文化相互涵化,服飾也將隨之改變。根據史書記載,畲族早期服飾極簡陋,男女皆椎鬢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隨著生產力提高,婦女服飾也不斷講究美觀。唐宋時"椎鬢卉服",即頭飾是高鬢,衣服是花邊。這種服飾至明代仍無多大改變,"(潮州)郡州縣,其地曰白籠窯、曰水南,去城不過十五七里......州之舊俗,婦女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鬢,與中州異,或以為椎鬢之遺風。"④如今畲族婦女服飾雖因地而有差異,但仍保留濃厚的民族特點。過去長汀縣客家婦女,發辮盤成高鬢,狀如獨木舟,謂之"船仔鬢",並系以紅繩,插上銀簪。身穿右側開襟上衣,衣領、袖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褲頭闊大,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腰間披著圍裙,用銀鏈子系靠,其上半部也綉有花卉和圖案。逢年過節或串親走戚時,脖上還掛著銀項圈,手腕上戴著銀鐲子。穿的布鞋,鞋端略往上翹,狀如小船,上面用五色絲線綉了花,打扮起來活象少數民族。這種服飾明顯與中原婦女不同,而同現在畲族婦女服飾則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明顯是受到畲族的影響,或許她們原來就是畲族。
❽ 畲族服飾的文化傳承
景寧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會保護、傳承、弘揚畲族傳統文化。
景寧畲族自治縣曉琴畲族服飾藝術館開館
2015年5月16日,位於浙南山區的景寧縣曉琴畲族服飾博物館經整修後重新免費對外開放,該館展廳面積達750多平方米,收藏有畲族服飾、綵帶、銀飾、刺綉等民間工藝品800餘件。
畲族服飾獲參非遺傳統手工藝創作展
由景寧縣非遺中心選送的非遺傳承人藍延蘭民族手工技藝(畲族服飾)獲參「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展。
「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國慶期間在桐鄉市舉行。創作展旨在運用生動形象和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中國夢想」,闡發人民群眾的愛國之心、強國之願、報國之志,體現和反映浙江人民群眾「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壯志和追求。此次創作展全省各地共選送展作品587件,經專家評委會認真評審,展出作品共314件,獲獎作品共102件。
第二屆畲族服飾設計大賽完美收官
2014年4月3日,2014第二屆中國(浙江)畲族服飾設計大賽在中國畲鄉—景寧完美收官。最終,蘭金美等6名選手脫穎而出,分獲本屆大賽金、銀、銅獎,同時還評選了5名獲得優秀獎的選手。本屆畲族服飾大賽共收到全國范圍內參賽稿件815份。
❾ 少數民族畲族服裝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綉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民族服飾以頭飾的"鳳冠"和"牛角帽"聞名,服飾的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您現在看到的這雙"腳龍套",又稱"鞋襪",用藍色土布縫制,鞋幫前部用黑色 土布,加白點作為裝飾;後部為暗紅色"硬布",上綉有纏枝梅花圖案,既美觀大方,又可保持鞋襪不變形。鞋底亦為藍布,用白線納制,形成片片魚鱗紋,周邊則 鑲有鋸齒紋.
客家人的服飾,與唐宋時期中原人民的服飾差別甚大,卻與畲族服飾類似,顯然是在長期與畲族人民
交往中,受到畲族的影響,吸收了畲族服飾文化的有益養分所致。
歷史文獻對於畲族人民的描寫,與描寫其它蠻撩一樣,都說他們「男女椎髻,跌足,衣尚青、藍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這種裝飾打扮,與數十年前客家人的裝飾打扮幾無二致。以婦女發髻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的辮發很多是盤成高髻的,狀如獨木舟,謂之『船子髻』,系以紅繩,插以銀替,髻上可套涼笠,髻端外露前翹,笠沿周圍垂下長約五寸的五彩布條,微風吹來,彩條飄拂,確是別有一番風韻。」(王增能《客家與畲族的關系》)把辮發盤成高髻,用紅頭繩一紮,象獨木舟似的,這就是所謂「椎髻」;「髻上可套涼笠」,笠沿還要飾以五彩布條,也就是所謂「頭戴竹冠蒙布,飾理路狀」。兩相對照,兩者之間的一致性真是一目瞭然.再拿婦女衣著來說,過去「客家婦女穿的是右側開襟上衣,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寬紋一寸。可見清代中前期以前,閩南、潮州下層婦女並不像我們想像中傳統的一副循規蹈矩的「淑女」形象。
「文公帕」是古代潮汕婦女的服飾,清代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廣東潮州婦女出行,則以皂布丈余蒙頭,自首以下,雙垂至膝。時或兩手翕張其布以視人,狀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遺制也。」福建的泉、漳二州也有此俗,但稱為「文公兜」,以為是朱子遺教。
然而椎髻蒙面的風俗本來就不是漢族的特徵,與儒學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前文所引的《三陽志》先強調其俗「與中州異」,接著又說:「嘉定間,曾侯噩下令諭之,舊俗為之一變,今無復有蠻妝者矣。」明確指出這種妝容屬於「蠻妝」。只是這種習俗由來已久,並未如文中所說的因地方官的勸喻而絕跡了,因為直到晚清民國,潮屬婦女仍以高髻椎結為特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唯其髻發,則殊可怪。如惠來則多將發於腦後結束成小刀形,而旋其末於頂,貫於一紅染之竹筒;筒長二寸許,圓徑大小如銀元,發突出筒外寸許,乃結以經繩,橫以約長五寸之針,循下牢插,四圍點綴以珠,借壯觀瞻,行時動搖不定,如鷺鷥之踣伏顱上,誠奇觀也。」
饒宗頤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 ———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鄭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畲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於史冊。陳元光開辟漳州,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畲民結不解緣。華南畲民分布,據專家調查,皖、浙、贛、粵、閩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祖圖和族譜,無不記載著他們始祖盤瓠的傳說和盤王祖墳的地點均在饒平的鳳凰山,換句話說,鳳凰山是該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見,畲族文化與潮汕文化的關系歷史上就是極其密切的。倘若運用「文化之源多層次說」的觀點,對「潮汕文化」這一文化綜合體,來一個「血液會診」與「源流」考察,那麼,人們將會立即發現,粵東畲族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無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來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基礎。本文先從文化學的語言、音樂、戲劇、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簡要的記錄,算是開台鑼鼓,期望有更加熱烈而美妙的交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