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正一帽子

正一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30 11:13:24

1.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一般也就是看帽子了,全真多帶混元巾,正一多帶九梁巾,三清巾兩者都帶,而且一般不在道觀正一是不穿道袍的,也不留長發,全真必須滿發大領,留長發穿道袍。很好分辨。

2. 全真和正一有什麼區別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宗派。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風水、周易占卜、八字分析、放生行善等,使人們須臾離不開。

道教徒常被稱為「道士」。為什麼稱為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

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一、關於全真派

全真派講究內、外丹的修煉。內丹即人身的精、氣、神的修煉,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煉方術;外丹即用鉛汞和葯物配製燒煉一種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有四點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著道裝;第四,束發面須。他們都住在宮觀里。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二、關於正一派

正一派,道士則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胡須,發式隨俗。俗稱"火居道士"。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正一派弟子,可以在家,結婚,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懂道術的民間居士,多屬於正一派,龍虎山、茅山法術為其代表。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懺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內丹。

3. 全真派與正一派的頭冠有什麼不同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正一道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因此,很多正一派的道者在日常著裝方面,並沒有嚴格的儀表要求,其服飾、頭冠也沒有固定的特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明代中後期,中央皇權對正一教派的道教首領態度十分不屑,其衰落也就成了必然。相對全真南北兩宗而言,正一派的道士們,平時多以頭巾代替頭冠,這種隨性的打扮,其實也很有講究,但是限於篇幅,只能略提一下:正一派經常使用的頭巾有四種:太陽巾、沖虛巾、雷巾、浩然巾。注意1:浩然巾也是全真九巾之一,按《清規玄妙》的記載,浩然巾為第三巾。注意2:正一派道士在開道場「做法」的時候,也是戴頭冠的,但是僅限於偃月冠。其他頭冠是不能亂戴的,否則即被視作欺師滅祖。——————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鏈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針對您的問題,僅就道教全真派南北兩支的頭冠進行解答: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在全真道內,惟有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用。偃月冠,又名黃冠、月牙冠、無形冠。覆元寶狀,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用。我們現今在一些道教廟宇中見到的戴頭冠的道士,他們所戴的,基本就是這種。————————此外還有五老冠,但是此物為煉度所專用,其意義與傳統地簪冠意義不同,故不在此列。————————現在一些山門,已經漸漸的摒棄了傳統,我在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看到的正一道士,居然日常不戴頭巾了......湖南的一些年輕道士,連《老子想爾注》都不知道,居然戴的是「五嶽靈圖冠」,要知道道教的任何門派,都是嚴格遵守「一甲子一受戒,一甲子一度牒」的制度的,算了,問題是回答清楚了,其餘的就不說了。 查看更多答案>>

求採納

4.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 正一派和全真派有什麼不同

1、從起源上來講,正一源於漢朝,全真源於金朝。

2、從地理上講,正一較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而全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在南方地區也有所穿插(全真南宗)。

3、從地位上講,正一在古代(金元兩朝除外稍可匹敵)一直處於受統治者承認的正統地位。近代隨著茅山派的消失,正一派的式微,全真占據了茅山和正一的傳統影響范圍。

4、從修行方式上講,龍虎主修符籙,尚外丹,多為火居道士(即可吃葷娶親)但也有居宮觀的居觀道士,但無論如何戒律的執行還是十分嚴格的,在歷史的長期演變之下,正一不在重視關於玄學(道教哲學)的研究。全真尚內丹,主性命雙修。

5、從派別分化上講,正一在元以後就沒有什麼大的分化變動,宗龍虎天師祖庭(現祖庭暫移台灣)。全真自創立之初便不斷分化出大大小小許多派別,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流的是龍門派。

(5)正一帽子擴展閱讀:

全真派簡介:

1、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 。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 。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

2、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3、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葯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

正一派簡介:

1、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2、進入當代,自1991年恢復對海外弟子授籙,1995年恢復對內地弟子授籙以來,基本上繼承了傳統規儀,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所授籙牒,皆以「萬法宗壇」為正宗,2010年開始授籙的「有牒無籙」現象得到了改善,真正從意義上完成了傳統的授籙,是正一派歷史性的轉變和長足的進步。

6. 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有什麼區別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流派,主要有以下不同:

1、起源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是在元朝的時候,由王重陽祖師在陝西終南山創立的新的道派,因為丘處機道長與成吉思汗的良好關系,元朝時得以迅速發展。

2)正一派。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道陵在川陝地區創建了五斗米道,其子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之後又更名為天師道、正一教。

2、戒律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具有傳戒和叢林的制度,要求全真道士出家,住在道觀裡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葷,不飲酒,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所以叫做全真。

2)正一派。道士們可以居家修行,不要求必須出家,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吃葷(除了戒律中的四不吃,即為牛、狗、大雁和烏魚不吃),飲酒。

3、修煉方法不同。

1)全真派。全真派的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行練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以傳道度人為外修,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2)正一派。正一道士主要以符咒齋醮,祈福禳災,驅邪押鬼,超度亡靈為主要的宗教活動。

4、帽子不同。在服裝上,全真和正一是沒有分別的,都是統一的深藍色或者黑色的道袍,唯一能夠區別的就是帽子。

1)全真的帽子是圓形的,中間有開孔,用來讓發髻伸出,謂之:混元巾。又或者蓄發盤髻,以飄帶綁住,謂之逍遙巾。也有在額頭上綁上一條帶子的,位置一字巾。簡單的說,蓄發的大部分都是全真。

2)正一的帽子使用莊子巾或者是九梁巾作為標志。

5、靈山不同。

1)全真派四大仙山:武當山、終南山、昆嵛山、景福山。

2)正一派祖庭:江西龍虎山正一觀。

(6)正一帽子擴展閱讀:

影視作品裡的捉妖道士屬於道教的哪一派別。

凡是畫符咒、做法的應屬於正一道。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 。

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首領。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可以飲酒,不持葷戒,也可以結婚生子。正一很多都是有後代傳承道法,平時主要以齋醮和符籙為主,多進行祈福禳災。影視作品裡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為原型。

正一派的生活沒有全真教那麼嚴肅而規范。正一派道士,重視驅魔,畫符降妖。正一派是可以有世俗的生活的。不出家,可以生兒育女;可以吃肉(但是牛,狗,烏龜,大雁不吃),可以喝酒!平時穿便裝,發型和胡須可以隨意。在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是需要遵循法事專門的服裝的。

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璞歸真,證道成仙。

全真派建立有傳戒和 叢林制度,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其教以「三教圓 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

7.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7)正一帽子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8. 道教的帽子和清朝的官帽有聯系嗎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9. 正一派龍虎山天師府居士穿什麼顏色的居士服,帽子是什麼樣的,什麼顏色

白色!居士不戴帽子

10. 泉州哪裡有做道教正一派帽子

你可以淘寶的,快遞也很快的,

與正一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崔佛帽子有哪些 瀏覽:580
河北省高速制服 瀏覽:505
男生紅格子褲子配什麼衣服好看嗎 瀏覽:158
赤紅帽子好吃嗎 瀏覽:822
紅黑襯衣怎麼搭配褲子好看 瀏覽:393
女人把裙子夾到屁股縫叫什麼 瀏覽:897
褲子怎樣補 瀏覽:488
安全小衛士的帽子怎麼做 瀏覽:688
套頭中袖襯衫 瀏覽:509
初中校服設計圖紙 瀏覽:549
裸粉色長款羽絨服配什麼 瀏覽:398
af童裝偏大還是偏小 瀏覽:298
男士針織刺綉外套的搭配建議 瀏覽:605
彪馬的褲子三包有哪些 瀏覽:317
女式白色半袖襯衫批發 瀏覽:621
襯衫迷彩故事羊 瀏覽:604
捐贈校服領導講話 瀏覽:49
frank大嘴猴童裝 瀏覽:238
如何給寶寶做小帽子 瀏覽:905
中原領航學校校服 瀏覽: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