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詳細講下清朝人的官服、官帽
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清代官員頂戴分為朝冠與吉服冠兩種。朝冠的定製是: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頂均用紅寶石,只是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以上官員的頂戴上均銜紅寶石。二品官冠頂飾有小寶石1顆,上銜鏤花珊瑚(鎮國將軍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輔國將軍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頂戴上飾小紅寶石,上銜藍寶石。四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青金石。五品官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六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硨磲。七品官冠頂上飾小水晶,上銜素金。八品官為陰文鏤花金頂,沒有裝飾。九品官頂戴為陽文鏤花金頂(指未入流的文九品)。會試中試貢士冠頂銜金三枝九葉。舉人、貢生、監生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生員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銀雀。
吉服冠的定製是:親王至貝子均用紅寶石頂,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官用鏤花珊瑚頂,三品官用藍寶石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官用水晶頂,六品官用硨磲頂,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貢士用素金頂,舉人冠頂為銀座,上銜素金頂。貢生用鏤花金頂,監生、生員均用素銀頂。
按:清初確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四品官朝冠上銜藍寶石,五、六品官朝冠上銜水晶,七品官朝冠為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頂,九品官用起花銀頂。雍正五年,開始議定了冬夏所戴的涼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頂戴: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六品用水晶頂,七品以下及進士、舉人、貢生均用金頂,監生用銀頂。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鏤花水晶頂。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藍寶石或藍色明玻璃頂,六品官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頂,七品官仍用金頂。從此以後,朝冠的形制及飾物遂成為定製
㈡ 關於清朝的官服與等級問題
花翎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百官穿戴
清代,皇帝及官員後宮的衣飾多由水晶及珍珠寶石裝飾,下面是具體的佩戴規定: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㈢ 清朝文武百官穿的官服和胸前帶的珠子都有哪些講究詳細點說
在清朝時期 ,由於北京是國都 ,皇宮和各部衙門都設在北京 。當時的北京城可以說是全國政治權利的中心 ,居京的官員個個是頂翎補褂威風八面。而他們所穿的官服卻有很大區別 ,上至皇帝老子,下至未入流小官兒的官服全為石青色「補服」。其長度比內襯袍子短半尺,袖子也略短,正好使內襯馬蹄袖翻在外面,並且一律對襟無領,是專門罩在朝袍或吉服外面穿用的。之所以叫「補服」,皆因它在這種袍服上綴有補子。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它的等級區別也正在於此 。
皇帝、太子(註解:儲君的意思)、親王 、郡王 、貝勒 、貝子用得是圓補 ,從公爵往下乃至各級文武大臣用得則是方補。皇帝、太子、親王、郡王為四團補子 ,分別置於兩肩頭和前後胸 。貝勒 、貝子為兩團補子,置於前後胸前 。
皇帝和太子補服上的補子不是綴上的,而是直接綉上的 ,並且有很大區別 。其區別在於皇帝的補服叫「袞服」,太子的補服叫「龍褂」,而親王以下才叫「補服」。這是定製,絕對不能錯!
皇帝的「袞服」同太子及王公大臣一樣同為石青色(註解:即黑色泛紅),補子上綉金色正面五爪蟠龍,左右兩肩在龍頭之上綉有左紅日右明月 ,取肩擔日月之意 。前後兩胸及兩肩在蟠龍周圍綉彩色萬壽篆文 ,並間以五色祥雲 ,意思是萬壽無疆 ,永世吉祥。
太子的「龍褂」同皇帝的「袞服」一樣,在前後胸及兩肩上綉有四團金色正面五爪蟠龍 ,並間以五色祥雲 。在龍頭上方綉有 一頭部朝下張開雙翅的紅色蝙蝠 ,以取天降洪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上面就沒有日、月和萬壽篆文了;因為太子是不能與皇帝平起平坐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肩擔日月執掌江山社稷 ,和萬壽無疆太平永年 。太子雖是儲君,但不是正式的皇帝 ,所以就不能有這些裝飾 ,這也就是嚴格的等級制度。
親王 、郡王的補服是不能像皇帝和太子那樣,在「袞服」和「龍褂」上直接綉補子的 ,必須是同文武大臣一樣 ,把綉得的補子綴在上面 。親王的補子雖然同樣是前後胸及兩肩頭共有四團補子 ,但上面每團補子只綉金色正面五爪蟠龍一條,外有一圈金線裝飾 ,其它一概沒有 。
郡王的補服也是在前後胸和兩肩頭上綴有四團補子,但每團補子上綉的是一條金色側面五爪行龍 ,外有一圈金線裝飾 ,其它更是一概沒有。
鎮國公 、輔國公,以及固倫額附 、和碩額附(註:皇帝的女婿)和各級公侯伯爵 ,全是在石青色補服的前後胸上綴兩塊方補 。圖案是四爪正蟒 ,而子爵同武官一品相同 ,補子上綉麒麟 。男爵同武官二品相同,補子上綉雄獅 。
文武百官從一品至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小官兒 ,統統是在石青色補服的前後胸上綴兩塊方補 ,其圖案則分為「文飛禽武走獸」加以區分。比如:文官一品補子上綉仙鶴 、武官一品補子上綉麒麟 、
文官二品補子上綉錦雞 、武官二品補子上綉雄獅 、文官三品補子上綉孔雀 、武官三品補子上綉斑豹 、文官四品補子上綉雲雁 、武官四品補子上綉猛虎、文官五品補子上綉白鷳 、武官五品補子上綉黑熊 、文官六品補子上綉鷺鷥 、武官六品補子上綉飛彪 、文官七品補子上綉鸂鶒 、武官七、八品補子上綉犀牛 、文官八品補子上綉鵪鶉、武官九品補子上綉海馬 、文官九品補子上綉練雀 、不入流補子上綉黃鸝 。
特別值得提出例外得是 ,有幾種文官的補子上綉走獸 ;那就是文官正一品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 、正三品按察院史 、正五品監察御史 ,他們的補子上全綉獬豸 。
在清朝還有一個定製,那就是上至皇帝下至從五品的官員 ,在穿補服時一律佩戴「朝珠」。珠數為一百零八顆,這其中有四顆大正珠 ;朝珠打結處系碧璽或珊瑚 、水晶等製成的佩飾垂於後背 。而朝珠的材質也是隨著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特別是王公貝勒、一二品大員 ,他們所佩朝珠的材質主要有:翡翠、珊瑚、瑪瑙、琥珀、蜜蠟等等 …… 而其他的官員則只能用練玉、檀香木或桃核的了。
另外,朝珠的前胸部分還有幾串小念珠。一般男的是左三右二,女的是左二右三(註解:這里所說的女人,指的是那些受過皇帝誥封的公主格格或者夫人福晉。),從五品以下的官員則不能佩戴朝珠。
補服佩朝珠這為官服,但是穿官服時裡面必須要佩禮服,特別是在朝廷有重大慶典之時。而所謂禮服就是旗式夾袍 ;上綉五彩雲龍呈蟒翻身龍探爪之勢 ,下綉海水江涯 。並在五彩雲龍之間 ,海水之上遍綉「輪、螺、傘、蓋、花、罐、魚、長」暗八寶,極為華麗 ,這又被稱之為「蟒袍」 、 「花袍」。與之相匹配的是補服外面要戴綉有雲龍圖案的「雲肩」,而那些有軍功的還要在外面穿上皇帝賞賜下來的「黃馬褂」。
與之相配的 ,則是頭上戴的「頂戴花翎」官帽 ,這官帽是根據季節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為「暖帽」、一為「涼帽」。
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絨或黑尼子製成的硬胎翻邊圓形帽子 。 到了冬天,則有用貂皮製成的圓形外翻邊硬胎帽子。還有一種叫「涼帽」,又叫「葦蓮」;它是用藤皮編成的圓錐形帽子 ,形狀與斗笠非常相似,它是用紗做里子 ,外麵糊羅 ,再用錦練做邊 ,是夏天戴的官帽 。
兩種官帽的帽頂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絹絲帽纓,在帽頂正中鑽有一銅鎏金的底托 ,這稱之為「頂」 。頂上鑲有代表不同品級 ,用各種材料製成的頂珠 ,這稱之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種 ;一為三眼花翎、二為雙眼花翎 、三為單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據功勞 ,由皇帝賞賜下來的 ,否則是不許佩帶的 。而的眼數不同 ,則是根據功勛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區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勛卓著的親王和郡王 ;佩戴雙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貝勒 、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單眼花翎,則是王公親貴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這所謂的花翎 ,其實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將花翎配上馬尾兒 ,直接插入頂珠下面的翎管里 。
一般花翎只限於王公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級文武官員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員則佩戴藍翎 ,六品官員以下至從七品無翎 ,只戴馬尾兒 。
再有就是不同品級材質不同的頂珠了。
清朝有著極其嚴格的等極關念 ,太子 、親王 、郡王 、貝勒 、貝子、親王長子、郡王世子 、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員所戴的頂珠為紅寶石,即我們常說的「亮紅頂兒」;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所戴的頂珠為珊瑚 ,即「鎳紅頂」。正三品、從三品所戴的頂珠為藍寶石,即「亮藍頂兒」;正四品 、從四品所戴的頂珠為青金石 ,即「鎳藍頂兒」;正五品所戴為水晶 ,即「亮白頂兒」;從五品、正六品所戴為白玉 ,即「白瓷頂兒」;從六品、正七品 、從七品所戴為銅溜金 ,即「金頂兒」。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頂只用紅纓其它一概沒有。所有官員與其服飾相配的 ,腳下一律是厚底或簿底朝方靴 。
除此以外清代官員一年到頭的服裝是根據季節的不同,所穿的服裝質地也不同。主要是五種:皮、棉 、夾 、單 、紗 。
皮有大毛和小毛之分,大毛為金銀淺羊 、灰狐 、白狐 、玄狐一類 ;小毛為珍珠毛 、銀鼠 、灰鼠一類 。一般貂皮袍褂 ,非一二品大員以上者是不能使用的 。棉即是棉袍服 ,夾即是夾袍服,紗是紗補服(註解:夏天專用,平常不許),但褂子必須是綢子的 。
</B>我們再聊聊有關朝珠的說法。我國古代王公貴族佩玉,清代帝、後、官員則以朝珠為禮服中特有的飾物。按《大清會典》規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不得掛朝珠,違犯要坐牢。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清朝規定朝珠每串為108顆珠,珠的色澤大小必須勻凈。這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鍾,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有同樣的意義。朝珠與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許多裝飾附件。朝珠每隔27顆珠子夾入一顆「佛頭」加以間隔,使其在色澤上與朝珠形成強烈、鮮麗的對比。「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1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作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背雲」。在佛頭塔的兩側附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有各用銀絲琺琅裹著的寶石小墜角,統稱為「紀念」,傳說是象徵一個月的上中下三旬,共30天。三串紀念,其一邊為兩串,另一邊為一串,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者為男珠,兩串在右者為女珠。
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皇帝、皇太後、皇後為明黃色絛,皇子金黃色,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朝珠多以東珠、珊瑚、象牙、密蠟、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制。按照典制,東珠朝珠,只許皇帝、皇太後、皇後佩掛。所謂東珠,實際為產於黑龍江諸支流域的野生東江珠,其珠圓潤,極為稀罕,為至尊至貴的象徵。皇後著朝服時,通常佩掛三盤朝珠,即一盤東珠,兩盤珊瑚,佩掛時一盤東珠掛在正中,兩盤珊瑚從左右肩過掛一備用,交叉於胸前。
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少。
朝珠與官服中的頂戴花翎、補子、朝靴等相配合使用。
清朝補子品級與名稱如下:
補子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鶴 錦雉孔雀 雲雁 白鷴 鷺鷥 鸂鶒 鵪鶉 練雀
武官 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馬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頂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黃銅的。當時只規定了顏色,沒規定材料,材料是官員們自己弄上去的。
品級 顏色 參考物
一品 亮紅 紅寶石
二品 涅紅 紅珊瑚
三品 亮藍 藍寶石
四品 涅藍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硨磲
七品 亮黃 素金珠
八品 鏤空黃(陰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鏤空黃(陽文) 雕花金珠
㈣ 為什麼清朝皇帝和官員的帽子像斗笠 這個有什麼含義嗎
其一,清朝服飾,尤其是官服,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馬蹄袖、披肩領等等服裝配飾,既好似馬蹄、弓之類的游牧民族標志,又不似漢民族的寬袍大袖,相反,活動更方便更具有實用性。
滿人入關改冠服制後,服飾大多沿用關外時候的模樣,後來再慢慢改進的。
其次,滿人相比之漢人更重視「帽冠」而不是「頭飾」。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點:前清時期滿人男子的頭發占頭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後來慢慢增加范圍才形成了晚清時期的「二分之一頭」,前清時期就腦後一小小撮(= =)
綜上所述,以下關於設計原理的結論為在下一人之言,實乃本人推測,僅供參考:
首先,帽子中間高,從側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腦袋是圓的……
過去漢人都是蓄發的,男人頭上有發髻,頭的後面高出一截,包了頭巾後後面明顯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樣,所以漢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圓的橢圓的都是前低後高的形狀。而少數民族男子沒有這種發髻,所以我們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個倒扣的鍋子型,很好的和人頭的外形輪廓同步了(LZ有興趣可以自行網路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兩種形狀: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鍋,外檐邊兒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這個很好理解,保暖啊,現代的很多帽子也是這樣的。
夏天的涼帽是斗笠型,外檐兒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陽,這個是古今通用四海皆準的。
有人說花翎是寓意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狀應該確實是實用性比較強。
希望能對LZ有幫助
如滿意,請採納O(∩_∩)O~
㈤ 清朝官官級的帽子和衣服差別
清朝官員服飾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適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正式名稱為補服。著裝分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對官員的辦公著裝有著明確的限制,不同品級有不同的著裝,不能自行更改裝束。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編輯] 朝服 清代官員的著裝 [編輯] 皇帝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編輯] 親王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編輯] 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沿襲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服。補服又分為文、武兩種。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詳《清通典 禮 嘉四》。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編輯]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來,是由於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每串朝珠的珠數都嚴格規定為108顆。「佛頭」共有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個「佛頭」,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之為「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穿孔的方式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兩頭各從對穿的孔的一頭穿進,然後都從中間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佛頭塔的頂端用闊絲帶系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之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銀絲琺琅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據說這三串紀念,當時美其名為「三台」。備掛時將朝珠掛於頸項之中,以佛頭緊貼後頸與後腦相垂直,前胸出現的三顆佛頭作中心對稱,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員都有資格佩帶的,根據清朝政府規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兒女和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員穿著朝服時,才得掛用。朝珠的質料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青金石、玉、綠松石、碧璽、伽楠香、芙蓉石等寶石琢制,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後和皇太後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
㈥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遏帷保
㈦ 清代官服有什麼講究嗎
清朝官員服飾有正式職位官員的官方著裝,即“補服”。不同等級的官員,著裝自不相同,且不可自行更改裝束。
㈧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8)清朝官服和帽子講究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㈨ 清朝王爺帶的帽子和皇帝的一樣只是上面的珠子不一樣,有什麼講究嗎
珠子是用來分等級的,上網找服飾的內容可能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