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陸軍軍帽形狀的來由
印度軍隊中有些部隊是以部族或者說是各個民族單獨成軍的,因為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所以有著不同的軍帽。像圖片上包頭的是錫克族士兵,因為信錫克教的緣故,所以必須包頭,因此錫克男人參軍後繼續保留原有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參軍也不用戴制式軍帽,只要在包頭巾上別上軍徽就行,那個紙扇帽子應該是閱兵才戴的,裝飾品而已,
⑵ 為什麼很多印度士兵戴頭巾而不戴頭盔呢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頗具細節的問題,那就是在印度軍隊之中,頭盔的普及程度不如一般的現代陸軍國家,很多一線的部隊仍然使用簡單的頭巾或者軍帽代替,已經裝備的頭盔型號也非常復雜。首當其沖的當然是軍事工業落後的現實,外購武器並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這和我軍在80年代初期量產GK80頭盔前部隊不僅頭盔普及率低、型號五花八門,甚至還在使用部分二戰時期M35頭盔的情況類似。
說它獨一無二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竟然是方形的,像極了一頂帽子,然而按照印軍自己的說法,這款頭盔還是根據在克什米爾等地區長期作戰經驗研發的。不僅重量僅為1-1.3kg,而且可以有效防禦AK系步槍的7.62*39mm中間彈,但對這樣的說法很多軍事專家並不買賬,因為如此輕的重量加上違背頭盔造型傳統的設計必然會使得防護力大打折扣。而實際上,這款方形頭盔更像是為了給錫克族士兵配合頭巾所使用的,但這部分士兵似乎仍然不買賬。
⑶ 部隊首長的帽子和兵的帽子有什麼不同
1、大檐帽
樣式:活帽套,立帽牆:帽前後增加了翹度。
顏色: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
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
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2、貝雷帽
樣式:國際通用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牆上綴有機銹軍種帽徽。
用料:帽面為純羊仔澳毛起絨毛紗;帽里為黑色滌綿平布。
顏色: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3、頭盔
頭盔是軍人訓練、作戰時用於保護頭部的一種防護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組成。其外殼用特種鋼、強化塑料、皮革等材料製成,能有效的抵禦彈頭、彈片及其他打擊對頭部的傷害。
4、迷彩作訓帽
帽牆該為立帽牆、圓冒頂,大帽檐。
5、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軍士兵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者藍色,帽檐為硬圈,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後方有兩條黑色緞帶,有的飄帶上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印有勛章的綬帶標志。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在各國海軍流傳開來。後來,由於飄帶具有側風向和裝飾作用,因此成為水兵帽的組成部分。
(3)印軍的帽子擴展閱讀:
軍帽的徽章標志象徵,軍隊的標志之一。有些國家的軍隊各軍種都有自己的軍徽。把具有一定意義的圖案製作成徽章作為某一軍事集團的象徵和軍事首領的標志在古代已有之。
公元前5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出現裝飾有神祗和動物小雕像或刻繪著特殊象徵性圖案(公牛、貓頭鷹和互握的手等)圓盤的矛和桿。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⑷ 【日本歷史】德川幕府時代武士戴的一種比較扁平的帽子叫什麼還有侍從戴的純平的頂在頭上的帽子如下圖
應該是陣笠,也就是斗笠,不是正規的武士頭盔
說到陣笠,很容易就令人想起戰國時代的足輕,頭戴陣笠,赤足持槍乃是足輕的經典造型。不過陣笠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具之一,在武士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陣笠多為竹木所制,為了防雨還在上面塗有日本特色的生漆。在[雜兵物語]中, 還有利用陣笠來接水的描述。在和平的江戶時代,大名們在出行的時候也會使用斗笠,不過他們所用的當然要豪華的多。進入江戶時代之後,因為沒有戰爭的威脅, 所以陣笠已經和當年足輕們所用的簡陋斗笠存在了很大的差別,陣笠的製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幕末時期,幕府的西方式火槍隊在換上了法國式軍服的同時, 也保留了日本特點的斗笠,也許這就是那個混亂年代所特有的現象吧!
來自於尾張德川家的陣笠,上有葵紋
⑸ 無知的問一下:印度總理辛格為什麼到哪裡都戴個帽子,他不熱啊,是不是他們國家的傳統哦
那個叫印度的錫克教,成人都是那樣用布包頭的,這個是他們的教派習慣。
⑹ 帽子有幾種分別叫什麼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兒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帽子的標號部位是帽下口內圈,用皮尺測量帽下口內圈周長,所得數據即為帽號。「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
(6)印軍的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的由來: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
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
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
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
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
⑺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啊!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鋒而出名,又叫雷鋒帽。
雷鋒帽仿製於蘇聯紅軍於1939年冬季戰爭後仿照芬蘭軍以取代布瓊尼帽而配發的冬帽「ушанка"。軍官的帽子通常由毛料製成,士兵的則由長絨棉或合成纖維製成。
在寒冷的冬季,雷鋒帽能對士兵進行很好的防風、保暖作用,是士兵的不二選擇。
(7)印軍的帽子擴展閱讀:
1955年9月16日,國務院召開第18次國務院會議,通過了關於軍銜服裝的報告,並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服裝從10月1日起實行。全套軍銜服裝定名為55式服裝。
55式軍銜服裝是解放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將校呢、大檐帽、肩章、武裝帶等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⑻ 印度軍人這樣的帽子能聽見指令嗎
你想太多了,他們都是炮兵,所以不用耳塞,打仗時不用聽,用眼看手勢就行,印度人智商雖不高,打仗的事,他們也不會開玩笑的。
⑼ 印度軍隊的頭盔為什麼奇怪,嚴重懷疑這個只是個帽子
印度配發頭盔,當然由於宗教習慣,在平時、節日或慶典中都是包布,所以沒什麼奇怪的。
⑽ 印軍頭上扎個布的原因是什麼
與其問「印軍」,不如問印度為什麼有人包頭巾,這類包頭巾的人屬於是印度人中的「錫克教」教徒,因為目前印度本身錫克教教徒只佔2%不到,自然而然印度及其軍隊內也有相當多不帶頭巾的非錫克教徒,比如佔比最多的印度教等。
而錫克教的教義中,要求教徒遵守五種清規,以彰顯自己錫克教的身份,其中就有一條被稱為「keshdhai」,暨教徒不論男女應當包裹頭巾,不剃頭發剃須,並留著長發且不在公眾場合露發示人。
在有錫克教教徒服役的軍隊中,會相應尊重他們的教義習慣,准許他們在軍隊服役中繼續保留有錫克教教徒男性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德軍中服役的印度籍兵員,也被稱為自由印度軍團,這張圖中也可以看到其中穿戴頭巾的錫克教人員,但並不是全部人都是錫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