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親王妃和公主誰的宗法地位更高
親王王妃與公主之間的地位高低,如果從爵位方面考慮並不好比較,不過,如果從宗法方面考慮,親王王妃的地位要高於公主。
從周代正式確立的宗法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傳統制度,其主要依附的就是父系血緣,以父族的血緣關系進行宗法傳承。而在宗法制中,女性是被排斥在外的,女子在宗祧繼承方面沒有任何的地位可言。
B. 漢武帝寵妃王夫人
孝景王皇後
[編輯本段]
孝景皇後王娡(?——前125年),漢景帝第二任皇後,漢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兒為燕王臧荼孫,父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為修成君金俗、平陽公主、南宮公主、隆慮公主(林慮公主)、漢武帝劉徹。
早年經歷
[編輯本段]
母親叫臧兒,是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孫女。臧兒先嫁給槐里的王仲為妻,生個兒子名叫王信,還有兩個女兒,其中長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兒姁/王皃姁。後來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兒子田蚡、田勝。
王娡嫁給金王孫為妻,生了一個女兒金俗。臧兒找人為子女算封,結果說她的兩個女兒都該是貴人。臧兒覺得只有宮中才能富貴,因此想把女兒送如宮中,就把女兒從金氏家中強行接回。金王孫覺得很荒唐,又很憤怒,不肯和妻子斷絕,臧兒就把王娡送進太子宮中。
宮廷生活
[編輯本段]
當時的太子劉啟很寵愛她,封為美人。王娡後來生了三女一男。三個女兒後來分別獲封,長女封平陽公主,次女封南宮公主,三女封隆慮公主。當男孩還在胎孕的時候,王美人對太子說,她夢見太陽投入她的懷中。太子說:「這是大貴的徵兆。」孩子還沒降生時漢文帝就去世了,漢景帝即位後,王美人生下這個男孩,即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小名彘兒)。
先前臧兒也把她的小女兒王息姁送進宮中,王息姁生了四個男孩,劉越、劉寄、劉乘和劉舜。後來四子都封為王。分別為廣川王、膠東王、清河王、常山王。
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祖母薄太後選了一個薄氏的女兒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這個妃子就被立為薄皇後。但皇後沒有生子,也不受寵愛。薄太後一去世,薄皇後就被廢了。
漢景帝有一位妃子,稱為栗姬,她生下了長子劉榮,起初被立為太子。由於景帝的幾位夫人都是靠長公主劉嫖才見到皇帝的,因此栗姬覺得自己的寵愛被瓜分,因此不高興。劉嫖有個女兒叫陳阿嬌,劉嫖想把她嫁給劉榮做太子妃。栗姬由於忌恨長公主,所以不肯答應。後來王娡願意聯姻,因此陳阿嬌後來嫁與劉徹。劉嫖因為栗姬拒絕她而生氣,因此就在漢景帝面前說栗姬的壞話,栗姬與景帝間逐漸出現了嫌隙。劉嫖還不停的稱贊劉徹,景帝也認為他德才兼備,而且又有從前他母親夢日入懷的祥兆,所以對他格外上心,但並未將其立為太子。
景帝又一次身體不適,將封王的兒子都交給栗姬,並請她在自己死後好好照顧這些孩子,栗姬因為生氣不肯答應,而且出言不遜。景帝很生氣,但並沒有發作。
王美人知道景帝怨恨栗姬,趁他怒氣未消,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後。一次朝會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請封太子母親栗姬為皇後。景帝非常生氣,竟論罪處死了大行官,並廢了太子,改封他為臨江王。栗姬由此完全失寵,不能再見到景帝,最終憂郁而死。王美人終於被立為皇後,他的兒子劉徹立為太子,皇後的哥哥王信被封為蓋侯。
漢武帝即位後,又封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尊皇太後王娡的母親臧兒為平原君。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為共侯,設置了二百戶的園邑。等到平原君臧兒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長陵,設置的陵園同共侯陵園一樣。
補寫《史記》的褚少孫說他曾聽說熟習漢家舊事的鍾離生說起,王太後在民間時所生的一個女兒住在長陵,父親是金王孫。金王孫已經死了,漢武帝即位後,韓嫣對武帝提起此事。於是武帝駕車飛馳到金家,將接到宮中。太後王娡見到女兒悲喜交加。武帝封其姊為修成君,並賜一千萬錢,三百名奴婢,一百頃公田,上等宅第等。封的兒子為修成子仲,女兒後來做了諸侯王的王後。
王娡於前125年去世(元朔四年),比漢景帝晚死年十六年,謚號「孝景皇後」,與景帝合葬在陽陵。
相關史料
[編輯本段]
《漢書 外戚傳》
孝景王皇後,武帝母也。父王仲,槐里人也。母臧皃,故燕王臧荼孫也,為仲妻,生男信與兩女。而仲死,臧皃更嫁為長陵田氏婦,生男蚡、勝。臧皃長女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皃卜筮曰兩女當貴,欲倚兩女,奪金氏。金氏怒,不肯與決,乃內太子宮。太子幸愛子,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夫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征也。」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是時,薄皇後無子。後數歲,景帝立齊栗姬男為太子,而王夫人男為膠東王。
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栗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會薄皇後廢,長公主日譖栗姬短。景帝嘗屬諸姬子,曰:「吾百歲後,善視之。」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長公主日譽王夫子男之美,帝亦自賢之。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後。大行奏事,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後。」帝怒曰:「是乃所當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栗姬愈恚,不得見,以憂死。卒立王夫人為皇後,男為太子。封皇後兄信為蓋侯。
初,皇後始入太子家,後女弟皃姁亦復入,生四男。皃姁蚤卒,四子皆為王。皇後長女為平陽公主,次南宮公主,次隆慮公主。
皇後立九年,景帝崩。武帝即位,為皇太後,尊太後母臧皃為平原君,封田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蓋侯信好酒,田蚡、勝貪,巧於文辭。蚡至丞相,追尊王仲為共侯,槐里起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及平原君薨,從田氏葬長陵,亦置園邑如共侯法。
初,皇太後微時所為金王孫生女俗,在民間,蓋諱之也。武這始立,韓嫣白之。帝曰:「何為不蚤言?」乃車駕自往迎之。其家在長陵小市,直至其門,使左右入求之。家人驚恐,女逃匿。扶將出拜,帝下車立曰:「大姊,何藏之深也?」載至長樂宮,與俱謁太後,太後垂涕,女亦悲泣。帝奉酒,前為壽。錢千萬,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甲第,以賜姊。太後謝曰:「為帝費。」因賜湯沐邑,號修成君。男女各一人,女嫁諸侯,男號修成子仲,以太後故,橫於京師。太後凡立二十五年,後景帝十五歲,元朔三年崩,合葬陽陵。
C. 杭州市拱墅區湖州街599號天邑國際3棟6樓是小潮童裝公司嗎
這個你要實地去看才知道的哇 現在坑太多 不要亂跳 哈哈
D. 宮斗妃嬪等級 (全) 長公主 公主 王爺 王妃 皇子 妃嬪 郡主
按清朝法制所定:皇後所生之女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後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庄長公主」。由此可見,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是不準確的(如,「還珠格格」、「十八格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歷)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殤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後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後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後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出現了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這些新設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襲。
秦朝
秦朝,繼續使用自商鞅變法後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專門用以賞功。徹侯食縣,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
漢朝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得。早期的諸侯王國大者列郡數十,小的也有數郡,皆由諸侯王自治其國,漢廷僅為之置太傅而已,其餘丞相、內史、中尉、御史大夫之類皆王自置。經過七國之亂和漢武帝下推恩令、漢成帝綏和元年改制,諸王僅得食本國租稅,不得預國政。盡廢內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僕等與漢朝設置相同的官稱,改丞相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國與列郡無異。東漢王國制度與西漢後期一致,國與郡等,唯改太守為相、都尉為中尉,另置傅領王府事。
西漢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徹侯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稱國。侯國大者數萬戶、小者五百戶。侯國置國相如縣令,受命於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師則主爵中尉領之,就國則郡太守時時巡察之。東漢侯制與西漢無別,唯侯國較小,大者不過四縣、小者有僅食一亭者,東漢末年,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置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以當時蜀、吳兩國所轄邑名封之,受爵者無從收取租稅,開後世虛封先河。
漢武帝時,為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於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
魏晉南北朝
曹魏
曹操廢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謂賜爵。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九等爵之外,曹操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作為賜爵保留,仍無封、無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鄉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國大者郡、小者縣。
兩晉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西晉諸侯王與西漢初年諸侯王相類,得專制其國。案《晉書》記載,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五等爵之公國之制同下等王國,侯國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其餘諸爵與開國爵封地稱國而但封君不治國事,鄉侯至關外侯無封邑。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世襲。
南朝
南朝封爵沿襲東晉,唯封君對封國再失治權。陳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廢伯爵、男爵,後復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製:置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國租稅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封爵品級:王超品,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官屬:王至侯國等置官屬。
北齊:置王爵與五等爵,王爵超品,其餘諸爵視魏制各將一階,諸爵皆開國置官屬。
北周:初置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五等爵後據《周禮》改制,置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十一等爵。
隋朝
隋文帝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煬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餘均廢止。
唐朝
唐朝,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郡侯、縣侯、縣男、縣子。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
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晉至宋,封爵的承襲分為世襲罔替、世襲兩種,前者在承襲時按原爵承襲,後者承襲的時候要比照被承襲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襲。宋朝無世襲罔替的例子。除世襲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終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萬戶到二百戶,共十四等。食邑數字只是虛銜,唯食實封才可以領取相應的補貼。實封最多千戶,少者百戶,每戶每月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給,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頗低。
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貴族可封,宗室封親王、遠支宗親與貴族封國王。其餘國公等爵封賜甚濫。
明朝
明朝,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後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襲罔替: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親王歲祿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由於這種世襲罔替的制度,導致後來出現舉國一歲之入不能償宗室歲祿的局面,遠支宗親將軍、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獄求飽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專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襲,也有終身者。
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宗室爵
和碩親王、世子(親王嫡子)、多羅郡王、長子(郡王嫡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四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賢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宗室爵俸祿: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一雲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雲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
閑散侯230兩
伯品級世職205兩
子品級世職180兩
男品級世職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
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
雲騎尉品級世職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了一切世爵制度。
好象在台江步行街元洪錦江對面。
F. 童裝貨源哪裡好
1、大型批發市場
廠家進貨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進貨渠道,但是進貨額要求比較高,所以建議一般賣家可以選擇當地的大型批發市場。
一般來說,在大城市開網店更有優勢,經常逛逛當地的批發市場,不但可以熟悉行情,還可以拿到很便宜的批發價格。如果能和一些批發商建立良好的供求關系,就能夠拿到第一手的流行貨品,保證網上銷售的低價位。
但是,在批發市場進貨需要店主有極強的議價能力,一不小心很容易進到高價貨。在批發市場進貨還增加了店主的投資風險,提高了庫存積壓的可能性且售後服務沒有保障。
因此,這種進貨渠道不斷的沒落,越來越少的店主選擇市場進貨。相反,不少的網店代理、網店加盟、一件代發等方式的網店貨源渠道正在在不斷的擴大,成為了許多賣家的選擇。
2、網店代理、網店代銷或網店加盟
一般可靠的網店代理具有正規的營業執照,倉庫內有一定的庫存產品。另外,一般的上家為保證真實性,產品圖片都以實物拍攝為准。好的上家對售後服務有一定的保障。當然,像發貨速度、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等等的因素也是衡量一個網店代理是否可靠的一個重要標准。
(6)妃邑童裝擴展閱讀:
找貨源的方式:
方式一:搜索引擎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你想要賣的產品,可以找到很多銷售該產品的商家或代理商,其中可能就有你合適的代理商。如果你想更精確的搜索代理商,可以使用「產品名+批發」、「產品名+供應」、「產品名+代理」類的關鍵詞,以縮小搜索范圍。
方式二:專業分銷網站
大多數企業都會在分銷平台中展示自己的企業與產品,以獲得其他企業的訂單,國內比較出名的分銷平台如好品位貨源網、時尚格子、3158批發網、王妃日韓女裝批發網、阿里巴巴、阿里姐姐、貨客網、中國貨源網等。進入網站搜索自己想要賣的產品,並找到合適的經銷商就可以了。
方式三:C2C網站
國內C2C網站如淘寶、拍拍、易趣、有啊等,有大量的賣家。這些賣家不僅有個人用戶,也有很多個體經營戶、經銷商,以及大的品牌經銷商。經銷商一般都有自己的貨源,能夠比較低的價格將產品批發出來。而如果你可以接受低利潤的話,個人用戶也是不錯的選擇,他們可以幫你發貨,省去你存貨的成本。
方式四:尋找廠家
在城市郊區,肯定有很多工廠生產著不同的產品。你可以花些時間去與這些工廠的負責人溝通獲得貨源,這樣的貨源往往質量又好,價格也低。
方式五:批發市場
我們平常在市場買的商品大多來自批發市場,可以找當地的批發市場獲得貨源,省去經銷商的一層利潤,貨源的價格低廉,利潤當然比較可觀了。
G. 各朝代後宮嬪妃等級
給你個通用的,其實網路上面有的,很詳細,如果覺得好的話,就採納吧。
皇後
皇貴妃
貴妃
正一品:惠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宸妃 庄妃 麗妃
從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貴姬
從二品:昭儀 昭媛 昭容 昭華
庶二品:淑儀 淑媛 淑容 淑華
正三品:修儀 修媛 修容 修華
從三品:貴嬪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貴儀
從四品:順儀 順媛 順容 順華
庶四品:充儀 充媛 充容 充華
正五品:姬
從五品:容華 婉容
庶五品:婉儀 芳儀 芬儀 德儀 賢儀 微儀
正六品:嬪
從六品:良媛 良娣
庶六品:小儀 小媛
正七品:貴人
從七品:美人 才人 良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選侍
從八品:娘子 舞涓
庶八品:寶林 娛靈
正九品:芳婉 柔婉
從九品:順常 順成
庶九品:承徽 列榮
正十品:御女 采女
從十品:答應
庶十品:充衣 承衣刀人 更衣
如果要更詳細的去網路上面看吧
H. 中國皇子妃的女兒叫什麼
中國皇子妃的女兒叫郡主
郡主是由郡公主這個詞演化而來的,郡公主始於東漢,一般皇女級別為縣公主,但也有少數為郡公主。
經過時代的變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親王女等身份的不同。直到唐朝,郡主才成為特定的封號,為皇太子之女。
此外,一些鄰近中國的國家,因受中國影響也有郡主封號。
對於公主、郡主、格格這三個稱呼,最早出現的是「公主」這一概念。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了公主這一稱呼。
在周朝時期,周天子的女兒被稱為「公主」。除了周天子外,對於當時的魯國、晉國、鄭國等諸侯國君主的女兒,也被稱之為「公主」。
自漢朝之後,公主一般用來專門指代皇帝的女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兩漢和親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實多為從諸侯王室或民間選來的女子,並非真正的公主。
自東漢之後,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為大長公主。在地位上,得寵的長公主位高於一般嬪妃。
由此可見,公主因為和皇帝的關系比較親近,所以其地位一般高於「郡主」和「格格」。其中,就長公主來說,一般是在位皇帝的姐姐或者妹妹。
其次,就「郡主」來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郡主這一概念的形成是晚於公主的。在漢朝到晉朝這一歷史階段,郡主也是指皇帝的女兒。
不過,到了隋唐這一歷史階段,太子女兒也可以獲得郡主的稱號。至於親王的女兒,則被稱為縣主,在地位上要低於郡主。不過,到了明清時期,親王的女兒幾乎都被稱為郡主,郡主的女兒才稱為縣主。
總的來說,在歷史上,經過時代的變化,郡主有皇帝之女、皇太子之女、王爺之女、皇帝庶女、親王女等身份的不同,低地位一般要低於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