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童裝大全 > 帽子峰戰役

帽子峰戰役

發布時間:2021-07-25 14:49:54

『壹』 俄羅斯關於車臣戰爭的連續劇《風暴之門》里,特種兵「薩哈」戴的帽子什麼帽子有知道名稱的么哪裡有賣

「薩哈」是穆.斯.林,你說的可能是那頂 穆.斯.林 帽子?
另外,記得「薩哈」不是特.種.兵,他投靠俄.軍時已經是叛.軍.准.將了。

『貳』 三河壩的三河壩戰役簡介

「八一」南昌起義,是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領導下,在江西南昌舉行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有朱德同志領導的軍官教育團,賀龍同志領導的二十軍,葉挺同志領導的十一軍,約三萬餘人,勝利地佔領了江西省省會——南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部隊。八月五日起義軍的武裝部隊離開南昌南下,准備奪取廣州,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後再舉行北伐戰爭。離開南昌後,部隊經過撫州、瑞金、會昌,途遇偽軍與國民黨軍閥錢大鈞、黃紹竑軍隊,打了一仗。會昌戰役後,起義軍經過長汀到上杭,再經大埔前往潮汕。 一九二七年八、九月間起義軍由福建長汀、上杭南下進潮汕時,朱德、周士第等同志率領的二十五師留守大埔縣三河壩。
起義軍來三河壩前一個月,先派有地下工作人員到三河壩境內的匯東等地進行秘密組織工會和農會。
一九二七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中午,紅軍先頭部隊十多人,由三河的匯東東文部橫渡到匯城,接著大軍陸續從汀江兩岸步行到三河壩。大部隊坐著一百多條民船,繼續沿韓江直下,經過一天一夜急行軍,有二千多人留在三河壩。那時,商人開門放鞭炮歡迎,連夜做生意,市面一片繁榮。當時起義軍戴著紅邊的帽子,脖上掛著紅領巾,身穿藍衣服,打腳綁,穿草鞋,官兵不分。起義軍到三河壩後分住在廟宇、祠堂和群眾家裡。第二天到處張貼安民告示,布告以周士第同志出名。軍隊紀律很好,買東西很公道,講話很溫和,群眾關系很好。
起義軍住了幾天,就在匯城南門外大沙壩召開群眾大會,有二千多群眾參加。據說,站在凳子上演講的是朱德同志,會後還舉行示威遊行,參加者手持紙旗,呼口號、貼標語,遊行隊伍振臂高呼:「打倒基督教」,「鏟除禮拜堂」,「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遊行隊伍入東門出南門,再進西門出北門才散會。
起義軍在匯城住了十天左右,獲悉敵軍錢大鈞准備由鬆口直下襲擊起義軍的情報。起義軍為了選擇有利地形,星夜開動大和號輪船把起義軍運到匯東東文部,並把附近河西的船隻全部駛到東岸,只留一條小船作渡船。我軍在觀音閣留下高山瞭望哨三人。起義軍到東文部後,指揮所設在田氏家祠(至今屋內牆上還有「誓死殺敵」四個字,據說是朱德同志寫的),軍需部設在三星堂(龍虎坑葉氏家祠,現仍有「丁卯年七連三排」七個字),並選擇與匯城遙遙相對的八十米的小丘陵——筆支尾山頂及石子案一帶挖戰壕、築工事,這是阻擊敵人扼住梅江、汀江、韓江的好陣地,我軍的主力集中在這里,前沿陣地上有三架水龍機關槍,東文部,沿河竹頭下都挖了戰壕。當時戰線很長,由大麻蓮塘梅子崬一直到茶陰治坑,達到三十餘里的山頭都埋伏著我們英勇的戰士,准備迎頭痛擊來犯的敵人。
三天後,國民黨偽軍錢大鈞的軍隊來了一萬多人,尖兵先登「神壇頂」。我高山瞭望哨發現敵人後馬上撤到「三駁橋」,並鳴槍警告,然後乘船東渡歸隊。偽軍佔領了匯城後,指揮部設在裕興旅店。匪兵到後,馬上分兵駐扎大麻並在舊寨,南門坪一帶挖戰壕,依斷牆殘壁為掩體,還有幾十挺機槍設在舊寨,裕興旅店和觀音閣等地,觀音閣還架起一門大炮,與我軍形成對峙局面,情況非常緊張。
當天下午(農歷九月初八日),戰鬥打響了。頓時,槍聲震耳,匪軍火力單方面向我軍陣地射擊。由於我軍早有準備,隱藏在稠密的松樹中,守得似銅牆鐵壁,有時一槍不發,有時找中目標打他一、二槍,敵人不知虛實,不敢沖鋒,就這樣堅持到晚上。為了虛張聲勢,消耗敵人的彈葯,我軍用舊油桶,把火炮放進桶里燃火爆炸,聲如機槍,敵人以虛為實,慌亂一團,無目標地亂放槍,使敵人夜不入睡,很不安寧。
第二天上午,敵人從鬆口方向捉來十多條民船,載兵強渡。匪兵在黃州壩下船,在火力掩護下,連續幾次發動沖鋒。第一次是七條船,船將駛到河中心,我守在筆支山頂的三挺水龍機關槍居高臨下,火力集中射擊敵船。頃刻間,水花四濺,敵船成了我軍的活靶子,船沉的沉,壞的壞,無人撐的船任水票流。錢大鈞眼看慘敗,惱羞成怒,破口大罵,又調來十條船,發起第二次沖鋒,烏龜似的向我軍陣地爬來。我軍以猛烈火力給予回擊。炮聲、槍聲、喊殺聲交織在一起,匪軍一個個掉進河裡。當時有一個小頭目擎著旗爬在船邊上大喊沖啊!我軍發出一槍,叫他葬身魚腹。打壞了的民船載著死屍任水漂流。有兩條船載著殘兵敗將在「鄒公宮」(今龍虎坑碼頭)靠了岸,被我軍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槍聲稍停,他們竟敢發動沖鋒,我軍一排槍消滅了敵軍大半,殘余敵人亂成一團,掉頭就跑。兩岸敵人開槍掩護,引起自己打自己,敵人死傷嚴重,剩下幾個殘兵敗將全部給我軍收拾掉了。
由於我軍戰士為解放全中國而戰,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在戰斗中表現出英勇殺敵,戰斗相持了三晝夜。
第三天晚上,敵人分兩路增援,一路由高陂而上,一路由鬆口而下。第四天拂曉,濃霧籠罩著大地,敵人從大麻蓮壙等地偷渡,企圖切斷我軍去路,妄圖包圍我軍。在我寡敵眾的情況下,我軍採取全面撤退策略,把主力撤走,還保持有生力量二千人。隊伍的一部分轉移到廣東、海豐、陸豐與當地的起義農民武裝會合,另一部分由朱德同志率領經江西轉移到廣東北部,後轉入湖南南部,最後轉戰到井岡山與毛澤東同志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會合,後來發展成為紅軍的主力。
起義軍在三河壩地區逗留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革命的行動已經深入人心,擴大了黨在農村的影響。起義軍雖然走了,但給三河地區播下了紅色的種子。革命先烈廖家貞,楊南生(匯東人),就是在這次戰役影響下發展的地下黨員。

『叄』 北伐戰爭的紀念館

主詞條:北伐戰爭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於韶關市區帽子峰北坡,2008年10月開工建設,經過近兩年的籌建於2010年6月29日正式落成,大量孫中山先生及北伐戰爭時期文物實物以及歷史圖片,7月1日起正式向廣大市民與遊客免費開放。

『肆』 抗日戰爭時,日本人是怎麼佔領廣東的,特別是韶關。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攻佔廣東韶關的戰役被叫做:粵北戰役。

廣州於1938年10月淪陷,日軍佔領了廣州及外圍的一些地區,廣東省政府改組撤到韶關,余漢謀的第十二集團軍退守粵北山地一帶,與日軍對峙。一年多時間雙方均處於休整布防狀態,沒有大的接觸。

直至1939年12月,日軍企圖擴大外圍並打通粵漢鐵路,向粵北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當時,日本侵略軍為了攻佔當時的廣東省戰時政府駐地韶關,打通粵漢鐵路,分別於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向粵北進攻的戰役。

前兩次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告終,直到1944年11月第三次粵北戰役,日本侵略軍集合兩萬余兵力,打通了粵漢鐵路,並於1945年初攻佔韶關。

(4)帽子峰戰役擴展閱讀:

第一次粵北戰役是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斗最激烈的戰斗,打了近一個月,日軍敗退,恢復了原來對峙局面。

幾個月後,日軍於1940年5月又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爆發了第二次粵北戰役,戰斗20多天,也是以日軍敗退告終。

兩次粵北戰役取得勝利,政工隊功不可沒。盧溝橋事變不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在頭兩年,國共兩黨和軍隊之間合作、配合較好。

可惜的是,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國民黨加緊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實行「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大敵當前便同室操戈,政工隊的中共黨員、第三黨成員和進步青年受迫害,有些還慘死於屠刀之下。

『伍』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1、楊根思

1950年11月25日,中朝軍隊發起了第二次戰役,11月28日楊根思堅守在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為了切斷美軍逃退路,楊根思在敵軍第9次進攻時抱起最後的炸彈包沖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最終完成了任務。

在軍旅生涯中,歷任新四軍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解放軍副連長、連長等職。先後參加淮海戰役等大小數十次戰役戰斗,擅長爆破,多次榮立戰功。

2、邱少雲

邱少雲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

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年僅26歲。

3、黃繼光

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 ;

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4、伍先華

入朝後不久,便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1952年9月29日秋季戰術反擊戰中,他所在的部隊參加殲滅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之敵的作戰。為了奪取敵人的720高地,徹底摧毀敵人的火力封鎖,他毅然抱起炸葯包沖進敵人的坑道,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開辟了部隊前進的道路。

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追記他特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追認為模範共產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5、孫占元

1952年10月14日,孫占元在上甘嶺戰役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他,他的家鄉三弓水村改為占元村。其與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楊連第被人們譽為抗美援朝「五大烈士」。

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陸』 中國戰爭時代英雄事跡

雷鋒生前是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班班長、五好戰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他的愛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奮不顧身、艱苦奮斗、助人為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長,積極參加土改。同年夏,鄉政府保送他免費讀書,後來加入少先隊。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後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模範工作者,並於1957年加入共青團。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夥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並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徵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捨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武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徵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後被破例批准入伍。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沫源縣出現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犧牲時才七歲,在日本鬼子掃盪一條山溝的時候,為了掩護幾千名老鄉和幹部,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幹部和老鄉脫離了危險,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了。王二小的動人事跡很快傳遍了解放區,每一個老鄉都含著眼淚,歌唱二小放牛郎,《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後來傳唱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黃繼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的營奉命奪取某高地,當連續攻下敵人數處陣地後,被敵人一個集團火力點所困。黃繼光挺身而出,要求擔負爆破任務,勇敢地沖向敵人地堡。當他擲完手雷,打垮幾個火力點後,發現還有一個火力點在頑抗,就忍著重傷巨痛,跌倒了爬起來,毅然直撲上去,以胸膛堵住敵人正在掃射的機槍射孔,保證部隊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務,全殲敵人兩個營,自己壯烈犧牲。根據黃繼光生前的申請,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稱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 ,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柒』 瓦爾密戰役的戰役過程

瓦爾密戰役發生於 1792年9月20日,法蘭西革命軍隊為一方,奧普聯軍及入侵法國企圖撲滅革命力量恢復君主制度的法僑保皇黨分子支隊為另一方,在瓦爾密(法國馬恩省的村莊)地域進行交戰。

法國迪穆里耶將軍指揮的摩澤爾集團軍和凱勒曼將軍指揮的萊茵集團軍共約6萬人,40門火炮,於1792年9月19日在瓦爾密附近設防。卡爾·不倫瑞克公爵指揮干涉軍,於8-9月間佔領隆維和凡爾登兩要塞後,抵達沙隆並向巴黎推進。普軍由集結地處發時共有13萬人,不過一路上為了掩護交通線留下不少守軍,天氣不好加上流行痢疾又減員了一部分。到兩軍相遇時也只有大概4萬人,36門火炮。
9月20日凌晨,奧普聯軍和法僑支隊(4萬餘人)繞過正面法軍,攻佔了一個法軍前哨據守的小村莊,乘著薄霧在一個有風車的小山頂列陣,企圖先一舉擊潰以青年志願兵為主的法國援軍。駐扎在耶倫山上的凱勒曼率領的援兵在兩軍相距約一英里時,發覺了普魯士軍隊的突襲,隨即法國炮兵展開了密集的攻勢。雙方互用炮攻,卻都未取得決定性的突破。當霧氣與硝煙漸漸消散後,奧普聯軍統帥布倫瑞克決定把他的主力部隊部署在瓦爾密對面。
普軍將火力與進攻集中在凱勒曼所在的法軍中部,大敵當前,凱勒曼戴好別著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劍,振臂高呼:"國家萬歲!"一時間群情激奮,士兵們隨即狂熱地吼叫著:"法國萬歲!將軍萬歲!"。克勒曼部署了沙佐將軍的9個步兵營和8個騎兵連正規軍,專門前往支持瓦爾密正面另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但出乎意料的是,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並不像普軍情報和凱勒曼擔心的那樣是一群毫無組織紀律性的烏合之眾,會急於離開戰場。志願軍旅官兵在戰斗中堅定頑強、鬥志昂揚,高呼:"祖國萬歲,法蘭西萬歲",勇敢抵抗敵人。同時克勒曼還組織部署了12個步兵營和8個騎兵連迂迴敵軍左翼,由此挫敗了奧普聯軍的攻擊,迫使它停止進攻。
下午1時,普軍步兵又組織了一次攻勢,遭到了法軍炮火的猛烈射擊,只前進了200碼就停了下來。普軍的炮火也一度動搖了法軍的凝聚力,但是克勒曼及時控制了局面。當奧普聯軍在日贊庫爾以北壓迫共和部隊時,法革命軍士兵,戰斗中堅定頑強、鬥志昂揚,挫敗奧普聯軍的攻擊,迫使它停止進攻。見無法突破法軍防線,老邁的布倫瑞克公爵提前離開了戰場。炮戰持續到下午4時,一場大雨結束了這場有點滑稽的戰斗。
9月20日夜間,法軍統帥迪穆里耶將軍調整部署,率軍轉到更有利的陣地上,法軍做好了繼續交戰的准備。但卡爾·不倫瑞克猶豫不決,不敢再次進攻。
9月30日,干涉軍開始撤退。凱勒曼將軍指揮的2.5萬名法軍受命追擊敵人,但行動不夠堅決。接著,法軍轉入的總攻加速了驅趕干涉軍的進程。至10月5日,干涉軍損失近半,終於被驅逐出法國。

『捌』 梅嶺地區的紅軍游擊戰爭

陳毅戰斗在梅嶺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後,留守中央蘇區的中共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於1935年3月率部突圍來到信豐縣與大余縣的邊界——油山,並在贛粵邊北山、梅山、油山之間的廣闊山區,領導紅軍游擊隊,堅持了堅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直到1938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當時,梅嶺是重要的游擊根據地。在無數革命群眾的支持掩護下,陳毅和戰友們一起,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斗爭,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革命戰歌。

運籌帷幄在長嶺

雄偉的羅霄山脈經井岡山向南延伸,其末梢到達江西南部的贛粵湘邊,仍一直頑強地向東南伸展。在江西大余縣與廣東南雄縣的邊界上,有一座梅嶺,古時喚作大庾嶺,地勢險要,奇峰疊秀,逶迤數百里,是贛粵邊界的一道天然屏障。梅嶺有一隘口,叫梅關,關樓雄跨贛粵兩省。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突圍長征,留守蘇區的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在項英、陳毅領導下,英勇抗擊數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擁護主力紅軍轉移,保衛紅色蘇維埃。

1935年3月,項英、陳毅率部突圍來到贛粵邊的油山。4月上旬,又從油山轉移到大余縣西南部的北山山區。大余縣河洞鄉長嶺村就位於北山中。

為統一幹部思想,使部隊徹底轉變斗爭方式和工作方式,1935年4月中旬的一天,項英、陳毅在長嶺村貧苦農民羅學文家的廳堂里,主持召開黨政軍幹部會議,史稱「長嶺會議」。

陳毅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目前革命雖然遭受到了挫折,但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不是緩和而是日益加深了,我們紅軍還有強大的力量,我們只要堅持到抗日戰爭爆發,現在的幾個人就可以成立幾十個人的隊伍,幾十個人就可以成立幾百個人的隊伍,幾百個人就可以成立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隊伍。那時,只有我們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才是抗日的主幹。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南方紅軍游擊隊堅持和發展了,與北方的紅軍主力配合,加強抗日統一戰線,就能打垮日本帝國主義。」(陳丕顯:《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

陳毅著重批評了盲動主義情緒,批評那些想把贛粵邊搞成第二個中央蘇區的思想。他說:「如果跟敵人硬拼,拼掉一個少一個,正符合敵人消滅我們的意圖,目前我們主要是保存力量,現在留下的同志雖然數量不多,但這是革命的『血本』,是經過大風暴鍛煉過的革命種子。保留一個戰士,將來局面打開了,可以當連長、營長;保存一個縣委書記,將來可以當一個省委書記,怎麼能把他們放在炮筒子里去轟掉呢?我們要十分珍惜這些財富。革命的紅旗不會倒,斗爭一定要開展,我們要在斗爭中求生存,在斗爭中求發展,在斗爭中求勝利。」陳毅還根據中央電報指示精神,提出了迅速轉變斗爭方式和工作作風的問題,以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陳丕顯:《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

會議一致通過了堅持游擊戰爭的「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制定了長期作戰的斗爭策略;對部隊進行了分兵游擊的部署。

長嶺會議,是在革命遭受嚴重挫折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分局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地執行黨中央確定的方針和策略,實行了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的轉變,由蘇區工作作風到游擊區工作作風的轉變,從思想上、組織上為堅持贛粵邊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的新起點。

長嶺會議以後,紅軍游擊隊將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軍事工作與群眾工作、軍事工作與教育工作相結合,不斷打擊敵人,宣傳政策,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不但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游擊區的大舉「進剿」,堅守了油山游擊區,擴大了北山游擊區,鞏固了信康贛游擊區,還開辟了三南遊擊區、上崇游擊區,勝利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使革命的紅旗在贛、粵、湘邊高高飄揚。

然而,1935年5月31日,國民黨代表何應欽卻與華北駐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將我國河北、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出賣給日本。

這年秋,陳毅知道後,登上大庾嶺,氣憤激昂地賦詩一首《登大庾嶺》:

大庾嶺上暮天低,

歐亞風雲望欲迷。

國賊賣盡一抔土,

彌天烽火舉紅旗。

妙計偷渡出梅關

長嶺會議結束後,部隊按計劃實行分兵。項英、陳毅等指揮部負責人率賀敏學、游世雄游擊大隊100多人在河洞山區周旋。中共贛粵邊特委機關駐大余縣河洞鄉棚洞村,指揮各地游擊斗爭。

面對數十倍於已的敵人和紅軍的失利,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的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於1935年5月2日在湖南郴縣黃茅地區隻身投奔國民黨粵軍余漢謀,成為了可恥的叛徒。

1935年10月,龔楚帶著國民黨給他配備的衛隊30多人,偽裝成游擊隊來到贛粵邊的北山,企圖捉拿項英、陳毅和贛粵邊特委領導人。

龔楚到達北山後,在河洞的天井洞遇見了游擊隊後方主任何長林。在龔楚的威逼利誘下,何長林也跟著叛變了。龔楚、何長林為了消滅紅軍游擊隊,通知紅軍游擊隊幹部和後方人員到北山龍須石參加會議。一些人員接到通知後陸續前來,誰知龔楚的衛隊已將會場包圍。會場上龔楚撕下偽裝,說跟著共產黨和紅軍沒有出路,要大家跟他走,參會人員一聽才知道龔、何已經叛變,於是憤起反擊,但終因寡不敵眾,除賀敏學和賴文泰等八九人沖出包圍外,其餘30多人壯烈犧牲。

10月20日,龔楚、何長林帶領粵軍向特委機關駐地帽子峰方坑進犯,途中遇見偵察班長吳少華,便欺騙說:「有重要工作要向項英、陳毅首長匯報,快帶我們去。」機警的吳少華發覺龔的人員服裝整齊,而且武器精良,大多是廣東人,應該是國民黨的偽裝隊伍。識破了他們的詭計後,吳少華在龔衛隊的槍口下沉著應對,在到達特委機關駐地附近時不顧安危,搶先登山,並大聲通知站崗哨兵鳴槍報警。龔楚和何長林不知游擊隊虛實,不敢冒然進攻,亂放一陣槍後只得倉皇撤走。項英、陳毅等特委機關領導人聽到槍聲,立即撤離,分散隱蔽,才倖免難。這就是「北山事件」。

後來,陳毅同志回憶起「北山事件」時,仍然說,「這次是很危險」,「那個警衛員(吳少華)要是叛變就沒辦法了」,「要是龔楚沉著點」,「也可以抓到我們」。但叛徒是貪生怕死的,而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沉著冷靜為了革命不顧個人安危的。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後,項英、陳毅料定敵人已經發現了特委機關駐地,一定會對北山山區進行大規模的「清剿」,於是決定將贛粵邊特委機關和領導幹部轉移並分散到梅山、油山等地。可是從北山到油山和梅山,途中必須經過敵人重兵把守的梅關。這段時間,北山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都層層布下崗哨,派兵嚴密封鎖。在梅關公路線上,崗哨林立,一輛輛敵軍軍車往來於廣東南雄和大余之間。如何通過梅關呢?

但是,陳毅想出了一個妙計偷渡梅關。項 英、陳毅先將轉移部隊在離梅關幾十里的山中隱蔽起來。幾天過後,國民黨軍布置在大小路口的崗哨沒有發現紅軍游擊隊,都麻痹懈怠了。這時,部隊再趁月夜,上路行動。而到離梅關不遠處時,部隊又離開山路,走上大道,直奔梅關。果然,這時敵人只注意嚴密封鎖山間小道,大路上反而放鬆了警戒。項英、陳毅和特委機關順利通過了敵人公路封鎖線,越過梅關天險。部隊在通過梅關後,攀藤附葛登上了離梅關不遠處的仙人嶺。站在仙人嶺上,陳毅豁然開朗。放眼望去,北面是大余城裡的萬家燈火,南面傳來陣陣雞鳴犬吠。天亮時分,陳毅安排大家就地躺憩。呼嚕一覺醒來,陳毅愜意爽朗,風趣說道:「我們真了不起呀,一身壓著兩個省哩,頭枕江西,腳踩廣東噢。」逗得眾人大笑不止。隨即,陳毅乘興而作《偷渡梅關》:

敵壘穿空雁陣開,

連天衰草月遲來。

攀藤附葛君須記,

萬載梅關著劫灰。

梅山脫險迎曙光

1935年10月,偷渡梅關成功後,項英、陳毅和中共贛粵邊特委轉來梅山,選擇在齋坑搭棚居住。早在紅軍長征前夕,梅山地區就成了重要的游擊根據地,群眾基礎很好,南雄游擊隊常在這一帶活動。並且此地臨近大余縣城和贛粵交通大道,消息靈通,給養易籌。立腳後,即布置地下黨組織,在大余城驛使門外梅峰橋邊開了一爿「廣啟安」糖鋪作掩護,設立了秘密聯絡站,由地下黨員黃亞光當「店老闆」。隨後,又派陳海以「養路隊員」身份住縣城,對駐余國民黨軍進行兵運工作。

「西安事變」後,形勢激劇變化,長期駐守梅山密林中與黨中央失去聯系近三年的項英、陳毅,急切盼望與黨中央取得聯系,也曾要陳海為這事想方設法。

1937年5月1日,陳海循例來到特委駐地——梅山齋坑,向項英、陳毅匯報工作後,在回程路上碰到叛徒李品仙帶著一隊國民黨軍巡邏,當即把他抓住押至國民黨四十六師駐大余城的一個團部。陳海這個軟骨頭,受不起敵人的威逼利誘,叛變投敵,竟與敵合謀,導演了一幕誘捕駐梅山游擊隊負責人「重要領導」的丑戲。

5月2日,由陳海親書:「中央從上海已派人來到大余,要在縣城春花旅社會見駐梅山的游擊隊負責人。」讓聯絡站交通員趕送到齋坑。

當陳毅收到陳海的來信時,大家感到十分高興。陳毅決定親自前往,便邀梅山區委書記黃贊龍做伴帶路。

5月2日中午時分,陳毅、黃贊龍來到城裡,找上陳海住家。見他老婆在家門口洗衣服,便上前問道:「陳海先生在家嗎?」她頭也不抬地回答:「去了團部。」

陳毅和黃贊龍把「團部」誤聽成了「糖鋪」,兩人遂即去到驛使門外梅峰橋頭的「廣啟安」糖鋪。一見店門貼了國民黨軍的封條。正疑惑間,店旁一老人上前扯著陳毅、黃贊龍進屋,急切相告:「陳海叛變了,店鋪昨夜抄了,黃亞光被抓了,你們趕快走!」陳毅、黃贊龍沉著地從後門走出,分道回山。

原來,陳海這個叛徒,邀功心切。沒等到「重要領導」來縣城,就自恃山路嫻熟,親帶國民黨一個營進山圍捕。待在齋坑的同志,一心盼望與中央取上聯系的「喜訊」,哪曾料到陳毅、黃贊龍尚未回山,駐地卻被敵人包圍,遭受突然襲擊。放哨的警衛員曾忠山發覺敵人從後山進入駐地,當即開槍,打死一個迎面竄來的敵兵,大喊:「反動派來了!」隨即滾下山坡,沖出重圍。在棚子里的同志聞警,趕忙轉移到旁邊一座蘆葦山中隱蔽。不幸的是擔任交通員兼炊事工作的彭茶妹被敵人抓住。不管敵人怎樣威脅她、拷打她,逼問:「你們的大頭目藏在哪裡?」她始終怒目而視,隻字不吐,直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敵人搜不出人,便放火燒山。熊熊烈火呼啦啦眼看就要燒起來了。可天不絕人,突然間雷聲大作,嘩啦啦下起了大雨,一下子將大火澆了個滅。時至傍晚,又逢下雨,敵人無奈,便張勢喊叫:「抓到一個土匪婆喲。」怏怏撤離梅山回縣城。

陳毅從縣城出來,穿著「士林布」長衫,戴著眼鏡、禮帽,獨自一人繞道回山。因路途不熟,也沒想到敵人進山圍捕,競撞進了敵人包圍圈裡被發覺唬問:「你是干什麼的?」陳毅機智地回答:「我原是幫你們帶路的呀!」敵人督促說:「快天黑了,又下雨,回去了」。陳毅裝著肚子不舒服,急需大便,鑽進路旁的灌木叢中「大便」。待敵人走後,陳毅趕快回到齋坑駐地。一看,亂糟糟一片,知道出了大事。便向周圍山場呼喊:「我是大老劉(陳毅的化名),剛從城裡回來,敵人已經走了,大家快出來吧!」

喊了幾遍,卻沒人答應。

他怕敵人很快又返回來,焦急地說:「難道都被敵人搞光了嗎?我老劉的口音你們還聽不出來?快快出來,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

這時,陳毅的警衛員宋生發聽出首長的聲音,鑽出草叢,迎了上去,只見陳毅單獨一人,身後周圍並無他人,便招呼大家一起出來。隨後,大家都從隱蔽的草莽叢中鑽出來,緊緊握手擁抱,互道不幸遭遇,深感劫後重逢,也屬不幸中之大幸,隨即轉移。

從第二天起,敵人又增派三個營的兵力和一些地方反動武裝,拉開大網,將整個梅山地區重重包圍,發動第三次大規模的日夜「搜剿」。項英、陳毅和特委機關人員晝伏草叢,夜間轉移,在梅山范圍內與敵人一連周旋了二十多天,不敢動煙火,也沒有干糧,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飢。

陳毅面對「日夜搜剿」、「傷病伏叢莽間」、「慮不得脫」,就在這九死一生之際,撕開衣襟,揮筆在衣服上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壯麗詩篇《梅嶺三章》: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然而,在革命群眾的積極掩護下,陳毅和戰友們一道,終於擺脫了最殘酷的一次「圍剿」。七七事變後,全國掀起了抗日高潮,國民黨46師對游擊區的進攻被迫停止,紅軍游擊隊終於迎來了黎明的曙光。

『玖』 湘粵贛戰役的雙方將領

薛岳,字伯陵,廣東省樂昌縣人,1896年生。他的原名叫薛仰岳,因為他出生時,正值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國土台灣淪喪,民族危機空前。其父為他取名「仰岳」,「就是取義效法民族英雄岳飛之意」。成年後,薛岳認為「只是敬崇岳飛尚未足以稱其心意,乃去『仰』字,單名岳,直以岳飛自況」。 11歲,薛岳考入廣東黃浦陸軍小學,開始接受軍事教育。14歲,他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他於1914年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6年畢業後,與鄧演達、張發奎、李漢魂等一同考入保定軍校第6期。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薛岳任大總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次年6月,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越秀樓,圍攻總統府,薛岳率官兵曾冒著槍林彈雨掩護孫夫人宋慶齡安全撤離,深得孫中山嘉許。
游世(士)雄:江西省吉安縣永陽鎮人,1928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任紅軍連指導員,同年在九渡沖戰役中,曾榮獲湘贛省蘇維埃五星銀質獎章,1932年被選為出席中共中央蘇區第三次全蘇代表大會、紅軍代表,並於當年到中央蘇區紅軍大學學習,學習結束後,1933年春調任福建軍區第24師70團政委,上抗戰役後任師政治部主任,1935年一月部隊突圍帽子峰附近時,游世(士)雄在危急時刻掩護項英、陳毅同志突圍,1935年3月贛南省軍區司令員蔡會文率領從中央蘇區最後突圍出來的紅軍三百人,來到桂東東東邊山、與先期在桂東活動的方維夏部隊會合成立了湘粵贛特委和紅軍湘粵贛支隊(共六百人)蔡會文任支隊長兼政委,游士雄任付政委,以桂東為活動中心,開始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1936年春,蔡會文同志犧牲後游世(士)雄任支隊長兼政委,當時紅軍湘粵贛游擊支隊在游世(士)雄、王赤等領導下以桂東東西兩邊山為根據地,堅持深入敵後,打擊敵人,擾亂敵人,牽制敵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南方游擊根據地進攻,發揮了重大的戰略作用,此部隊是南方八省十四支游擊隊之一。湘粵贛支隊在游世(士)雄等同志率領下,成為了我黨新四軍最早的基本隊伍,游世(士)雄在三年的游擊戰爭中,堅持在桂東一帶從事革命斗爭,為革命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岡村寧次,侵華日軍戰犯,日本陸軍大將,抗日戰爭末期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昭和軍閥的三羽烏的第三位。岡村寧次1904年畢業於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4月參加日俄戰爭,其後駐扎在日本侵佔的朝鮮。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全面抗戰爆發後參加侵華日軍,1944年升任侵華日軍總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侵華日軍在南京簽署投降書。1949年2月因蔣介石庇護被國民黨軍事法庭戲劇性地審判為「無罪釋放」,後被蔣介石聘為台灣高級教官,日本右翼勢力任其為「日本戰友會」副會長。1966年病死於東京。

與帽子峰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行業資訊 瀏覽:596
鞋男高幫冬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26
把衣服包褲子裡面嗎 瀏覽:805
東陽絕緣手套勞保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397
男瘦的穿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66
旗袍模特形容詞 瀏覽:888
成都便宜男裝貨源哪裡便宜 瀏覽:465
今夏主流的時髦襯衫裙 瀏覽:680
冬天西褲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430
肚子大的男生穿哪種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603
廣州童裝質量好不好 瀏覽:891
裙子蠟筆傳說尺碼140 瀏覽:90
白褲子臟了一塊怎麼洗掉 瀏覽:337
長歌門派校服初始套 瀏覽:127
十大拳擊手套品牌排行榜 瀏覽:299
寶寶夏裙子1 瀏覽:354
帽子的串串花怎麼勾 瀏覽:277
小羊皮長款女裝上衣 瀏覽:997
豆沙粉色風衣搭配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794
海寧九分褲兒童打底褲批發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