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國家的人們怎樣慶祝聖誕節
一、精心裝飾,營造節日氣氛
外國人過聖誕節,一定會在聖誕節到來之前,把家裡、街上、教堂等等地方,或者人自身身上,拿各種聖誕節氛圍的物品進行裝飾。
1、立聖誕樹
立聖誕樹是聖誕節慶祝中最有名的傳統之一。通常人們在聖誕前把一棵常綠植物如松樹弄進屋裡或者在戶外,並用聖誕燈和彩色的裝飾物裝飾。並把一個天使或星星放在樹的頂上。
2、裝扮聖誕櫥窗
每年聖誕節來臨前,商店的櫥窗設計人員就會動足腦筋,將這個聖誕節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絕不會和往年的風格重合。
3、掛聖誕節環
西方國家聖誕節其間掛在家門口用的裝飾品,通常用綠色的枝葉或藤條(松毛、松針等)和銀色的金屬及金色的鈴鐺配以紅色的緞帶組成主色調綠、白、黃、紅代表歡樂喜慶上面寫著MERRY CHRISMAS或者簡寫為X'mas。
4、戴聖誕帽
聖誕帽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
5、穿聖誕襪
聖誕襪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大小不拘。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禮。
二、送聖誕卡
聖誕卡是祝賀聖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於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賀聖誕、新年的話語。在平安夜來臨之前,各個外出工作的家庭成員就會陸續回到家裡,而在家裡的成員則會准備聖誕卡寫上祝福,寄給不能回家的親人,或者遠方親朋好友。
三、吃聖誕大餐
聖誕大餐一般在聖誕節的晚上進行,主要為家人團聚,一般不邀請客人參加。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進節日美餐。聖誕大餐的主要食品有烤火雞、布丁和碎肉餡餅等。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而非火雞。奧大利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
四、舉辦聖誕晚會
聖誕晚會是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
五、唱聖誕頌歌
聖誕節時唱的贊美詩稱為「聖誕頌歌」。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經常唱的有《平安夜》、《彌賽亞》(又名《救世主》)等音樂作品。
六、報佳音
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會組織一些唱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家挨戶地在別人的門口或窗下大唱聖誕頌歌,這叫做「報佳音」。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傳遍大街小巷。
七、聖誕老人送禮物
一位專門在聖誕節前夜時悄悄贈送禮物給小孩子的神秘人物,是節日主題的代表角色之一。他普遍被認為是基督教的聖人聖·尼古拉斯的衍生形象。
雖然沒有人真的見過神秘人的樣子,但是人們會裝扮成他的樣子來給孩子送上禮物。他通常被描述為一位老人,頭戴紅色帽子,大大的白色鬍子,一身紅色棉衣,腳穿紅色靴子的樣子,拿著裝有禮物的大袋子,因為總在聖誕節前夜出現派發禮物,所以習慣地稱他為「聖誕老人」。
根據這個典故,西方人在過聖誕節時,往往由父母把聖誕禮物裝進孩子們掛在床頭的襪子里,以當作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
(1)萬聖節帽子繪畫擴展閱讀:
聖誕節來了,除了聖誕樹和聖誕老人,國外的聖誕節都過得豐富多彩,還會舉辦一些有意思的活動。
01英國
英國人在聖誕節是最注重吃的,食品中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丁、 聖誕碎肉餅等。每一個家人都有禮物,僕人也有份,所有的禮物是在聖誕節的早晨派送。有的唱聖誕歌者沿門逐戶唱歌報佳音,他們會被主人請進屋內,用茶點招待,或者贈小禮物。
02美國
聖誕節在美國被政府定位為公眾假期,是最熱鬧的節日,平安夜就像中國的除夕夜,父母、兄弟姐妹歡聚一堂,准備一桌豐盛的晚餐,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之後孩子們會准備好餅乾和牛奶。
放到聖誕樹下,等待聖誕老人來了之後品嘗,在孩子睡著之後,父母會代替聖誕老人將餅乾和牛奶吃掉,表示聖誕老人已經來過了,並且將提前為孩子准備好的禮物放到聖誕樹下面。
03 法國
法國中部的色日爾斯地方,每年聖誕節前後幾天必降大雪,白雪皚皚,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裡,白色聖誕是一種吉祥。在法國,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聖誕標志,因為相傳耶穌是誕生在馬槽旁的。人們大唱頌贊耶穌的聖誕歌之後,必須開懷暢飲,香檳和白蘭地是法國傳統的聖誕美酒。
04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的國家之一。12月底,正當西歐各國在寒風呼嘯中歡度聖誕節時,澳大利亞正是熱不可耐的仲夏時節。
因此在澳大利亞過聖誕節,到處可以看見光著上身汗水涔涔的小夥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與商店櫥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掛滿雪花的聖誕樹和穿紅棉襖的聖誕老人,構成澳大利亞特有的節日圖景。這種酷暑和嚴冬景象的強烈對比,恐怕在西方國家是獨一無二的。
05 義大利
在聖誕節,義大利有一種好風俗,孩兒為感謝父母一年來的教養,會在未吃聖誕大餐前將他們的作文或詩歌,暗藏在餐巾、桌布或碟子里。吃完大餐後便將它取出朗讀。
06 愛爾蘭
愛爾蘭的每一個家庭在聖誕節前夕,都放有一枝洋燭或燈在窗門架,表示歡迎救世主降生。 我們從圖片上也能看到,愛爾蘭人民聖誕時對玻璃上的窗花都要張貼。你要不要也動手試一試,在窗門架上點一支蠟燭,迎接神神秘的聖誕老人吧~
2. 請教一下聖誕節的由來
聖誕節是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一個重要節日。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恆。該書記載聖母瑪利亞是因聖神的感動而懷孕,就在與丈夫若瑟返往家鄉時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滿,因此瑪利亞被迫在馬槽里產下耶穌。據說當耶穌安祥的睡在馬槽里,在遙遠的東方有三博士追隨天上的一顆明亮星星找到耶穌,並膜拜他。牧羊人
在曠野中也聽到有天使的聲音在天上發出,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佳音。
耶穌誕生的年份已無從考察,但大多數考古學家都認為應該是在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是公元前一年)為其誕生之年。在早期的基督教派便把羅馬帝國密司拉教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太陽神誕辰改為聖誕節。但引進此慶節的年代仍不確知,大約在公元三三○年左右。至於為何將此慶節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學者們形成兩個陣營,亦即兩種不同的意見:
其一是「護教性的」。此慶節的引進是為了對抗當時羅馬皇帝訂定的一個外教人的大慶節。奧來瑞安皇帝於公元二七四年為全帝國定立了「不敗之太陽神誕辰大節日,命令全國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這也正是冬至時期,白日開始變長。羅馬皇帝希望藉此節日團結與鞏固全國民眾。教會在此同一日訂定耶穌聖誕節,是為給教友們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不敗的太陽」。新約中,耶穌自稱為「世界的光」,若望稱其為「照耀每個人的真光」。
另一意見,以為根據一種假定可推知耶穌的生日:第三、四世紀的人特別注意象徵意義。基督為太陽的象徵深深紮根於當時基督徒的意識中,因而也使他們注意到晝夜的平分點(春分、秋分)與至點(夏至、冬至)變化的象徵意義。有一意見認為若翰是在秋分時(九月二十五)受孕,在夏至時誕生;依照路加福音,耶穌之受孕是在若翰以後六個月,故耶穌受孕應是在春分時(三月二十五日),而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誕生。春分時,太陽開始新的歷程,而耶穌開始世界上的生命,這兩事件的巧合,古代的人認為這是天主上智的安排,這一天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日期。
以上兩種意見的正確性雖仍不能斷定,但事實上,這新的節日——穌誕辰第四世紀結束前,以驚人的速度普及於整個西方教會,以及許多東方教會。其理由或許是由於教會反對當時(第四世紀)的亞略異端(否認耶穌為天主),而強調耶穌之位格(天主聖子),而少注意其救世工程,此時引進耶穌聖誕節正是對耶穌為天主子之信仰的一種合適的禮儀方面的表達。
3. 聖誕節的來歷
聖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裡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
後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
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
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後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
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後,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
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
4. 關於聖誕節的來歷
它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與基督教本無關系。在基督教盛行羅馬帝國後,教廷隨波逐流地將這種民俗節日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以慶祝耶穌的降生。
但在聖誕節這天不是耶穌的生辰,因為《聖經》未有記載耶穌具體生於哪天,同樣沒提到過有此種節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羅馬神話的結果。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則在每年的1月7日。
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
節日時間:12月25日(公歷)。節日類型:西方傳統節日,宗教節日。設定時間:公元336年。
5. 聖誕節發源地
http://auto.maojian.net/a/9/4/200508/11318.html
聖誕節的來歷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佚名 點擊數:851 更新時間:2005-8-11 20:35:29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節我們把它當作耶蘇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聖誕卡,這都使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聖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世紀初,月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裡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後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年月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經過研究,一般認為月日伴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公元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月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
月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後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月日為聖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月日到第二年的月日定為聖誕節節期(),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自從月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後,原來月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月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月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
耶蘇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蘇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蘇,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蘇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蘇。後人為紀念耶蘇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蘇的出世。
聖誕節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耶蘇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聖誕夜:根據耶穌誕生在夜裡這種說法。聖誕節的慶祝活動也從月日夜間開始,半夜時分達到最高潮。這一夜就被稱為聖誕夜。
聖誕樹:
據稱,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月中旬的農神節,德國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世紀用縱樹供奉聖嬰。隨後,德國人把月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徵伊甸園的樂園樹,上掛代表聖餅的小甜餅,象徵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徵基督。
到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聖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置一顆裝著蠟燭的聖誕樹。不過,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
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聖誕大餐:
聖誕節作為一個隆重慶祝節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聖誕節火雞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們或許會用微波爐自己做,現在的人們過節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館里用餐了,商家們也會利用機會賺顧客們的錢,當然還有許多聖誕節食品,姜餅、糖果等等了。
聖誕:
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歌樣。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聖誕帽,唱著聖誕歌,說說大家的聖誕願望。
聖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那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有的還有帽尖發亮的,有的是金光閃閃的。
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聖誕節送小汽車那怎麼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里好了。
聖誕卡:
是祝賀聖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面印著關於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聖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願的話。
報佳音:
聖誕夜指月日晚至日晨。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作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
報佳音的人稱為,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頌歌:
聖誕節時唱的贊美詩稱為聖誕頌歌。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經常唱的有《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天使歌唱在高天》()、《緬想當年時方夜半》()、《美哉小城,小伯利恆》()、《牧人聞信》()、《遠遠在馬槽里》()、《榮耀天軍》()、《聽啊,天使唱高聲》()、《聖誕鍾聲》()、等等其中以《平安夜》()最為有名。
據說,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上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一摩爾。這年聖誕節,摩爾發現教堂里管風琴的管於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麼慶祝聖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記載著,耶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後,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贊美詩,取名《平安夜》。
摩爾寫好歌詞後拿給本鎮小學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怕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歡迎。後來有兩個商人路過這里,學會了這首歌,他們為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聽後大力贊賞,下令把《平安夜》定為全國教堂過聖誕節時必唱的歌曲之一。
此外,有條件的教堂每年聖誕節時還會演唱德國著名音樂家韓德爾的《彌賽亞》(又名《救世主》)等音樂作品,通過這些音樂崇拜活動來加強節日的喜慶氣氛。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原指公元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慷慨濟貧萬里聞名。到了世紀,東方把他尊稱為聖尼古拉。由於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繫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鬍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聖誕禮物:
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聖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聖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裡面。」
文章錄入:佚名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上一篇文章: 萬聖節的來歷
下一篇文章: 感恩節的來歷
--------------------------------------------------------------------------------------------------
聖誕節的意義
耶穌,又稱為基督,是「基督教」的創始人和中心人物。每年12月25日的聖誕節是基督徒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我們至今仍然沿用的公歷,是古代羅馬人為了紀念耶穌降生,按他岀生前後而劃定的。耶穌降生前稱為公元前(B.C.);耶穌降生後稱為公元後(A.D.).
聖誕節(Christmas)字面上的意義是慶祝基督。「基督」(Christ)是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受膏者」, 是神為了一種特別的目的而分別出來為他所使用的人。「基督」一詞相當於希伯來文的彌賽亞(Messiah)。根據於古代先知的話所說的,第一世記的猶太人就期待著神所應許的彌賽亞來到。他們相信彌賽亞是一位偉大的解放者。
請讀古時的傳記《路加》第二章所記載的聖誕故事。
《路加》記載了當時羅馬皇帝亞古士督要作人口普查,所以馬利亞和她的丈夫約瑟從他們在拿撒勒的家,回到約瑟祖籍的伯利恆去注冊。那地方的客店都滿了,他們只好安排在馬棚里過夜。就在那裡,馬利亞生下了耶穌,把他放在馬槽里。耶穌在這里誕生的伯利恆城,是約瑟的祖先大衛王所住的地方。這就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並且天使和牧羊人的到來拜訪,也向馬利亞證明了這一點。
請讀古時的傳記《馬太》第一章所記載的聖誕故事。
《馬太》記載家譜一直記載到童貞女馬利亞生下耶穌為止,然後就記載東方(也許是中國)三博士來伯利恆朝拜新生王耶穌。這三博士先到耶路撒冷,告訴當時的猶太王希律說,他們看見了一顆猶太新生王的星。 在進一步詢問之後,三博士來到了猶大地的伯利恆,找到了馬利亞和約瑟住的地方,把貴重的禮物「黃金、乳香、和沒葯」獻給了耶穌。
耶穌成年後,宣告自己是王、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 (請看:我是王,猶太人的彌賽亞)。後來就是因為宣告自己是基督而引起了爭議,受到宗教審判,最後被判釘死在十字架上。基督徒相信他三天後復活,所以在復活節紀念耶穌的受難與復活。
耶穌的降生,對世人來說,是最重要的「好消息」,因為是神自己選擇來到人間,做世人的替罪羊來拯救世人, 使在世上的人因相信耶穌而得永生上天堂。(好消息:神的國降臨人間)。
世界各地有許多人都很想了解耶穌的降生、受死、復活和他的教導。你可以在耶穌協會這個富有教育性的網頁上找到有關耶穌的資料:
--------------------------------------------------------------------------------------------------
http://web.cf66.net/article/article_197_1.html
聖誕節的來歷
日期:2005-12-5 14:58:10 人氣:0 [大 中 小]
聖誕節的來歷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耶誕節是一個宗節,我們把它當作耶蘇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但是有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和宗教並無半點關聯。交換禮物,寄聖誕卡,這都使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
聖誕節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那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那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裡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那穌的受洗。後來歷史學家們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經過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那穌的誕辰。
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由於這個原因,羅馬教會才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後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後,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1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那穌降生的傳說有關。
耶蘇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蘇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蘇",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蘇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蘇。後人為紀念耶蘇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蘇的出世。
聖誕節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紀念耶蘇的誕生,但真實的誕生日就沒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出處:internet 作者:不詳
--------------------------------------------------------------------------------------------------
http://www..com/s?ie=gb2312&bs=%C7%EC%D7%A3%D4%AA%B5%A9%B5%C4%D6%F7%D2%AA%C4%DA%C8%DD&sr=&z=&cl=3&f=8&wd=%CA%A5%B5%AE%BD%DA%B5%C4%C0%B4%C0%FA&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