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國有一部書中有一個很吝嗇的人叫什麼來著這書叫什麼
歐洲文學長廊中有四個以吝嗇而聞名的經典人物形象,他們是:《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慳吝人》的阿巴貢、《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1、夏洛克,出自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
他是猶太人,高利貸者,貪婪、吝嗇、冷酷和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極力限制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使其帶著錢財與情人私奔;無情地虐待剋扣僕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人吃飽。
2、阿巴貢,出自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慳吝人》,或譯名為《吝嗇鬼》。
阿巴貢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
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里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繪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3、葛朗台,出自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長篇小說《守財奴》, 原譯名為《歐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是個吝嗇鬼。葛朗台一生只戀著金錢,從來只是認錢不認人。看到金子,要佔有金子,便是他的執著狂。他臨死時最依戀的不是唯一的女兒,而是將由女兒繼承的那筆財產,並吩咐女兒要好好代為管理,等到她也靈魂升天後到天國與他交帳。
4、潑留希金,出自俄國作家果戈理長篇小說《死魂靈》。
果戈里筆下的潑留希金則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三者如一,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留希金的個性。潑留希金已經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麼了,然而他還沒有夠,依然每天聚斂財富,甚至偷別人的東西。
(1)帽子和綳帶作者成淵擴展閱讀:
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
1、李梅亭,人物形象出自錢鍾書的《圍城》:
帶著一箱葯卻不肯給同行生病的孫小姐一包仁丹治病;滿口仁義道德卻半路上泡妓女,在鎮上嫖土娼;自己愛打牌卻禁止別人打牌;假裝錢財充公卻私攢買煙買山薯。
2、盧至,人物形象出自徐復祚的《一文錢》:
有個大財主名叫盧至,有次出遠門,在路上揀到一文錢,非常高興。這人非常節儉,捨不得吃,捨不得喝,餓著肚子趕路,樣子非常狼狽。一群在路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乞丐看到盧至,就笑話他。
這嚴重傷害了一個財主的自尊心,一咬牙,大財主盧至決定花掉這一文錢,就買了幾塊芝麻糖,躲在山頂吃。盧至剛吃幾口,就來了個化緣的和尚,那和尚向盧至討要一塊芝麻糖,可盧至不肯給。後來那化緣和尚拿出酒壺,請盧至喝酒,盧至高高興興的喝酒,一不小心就喝醉了。
這和尚就脫下盧至的衣衫,化裝成盧至的樣子,跑到盧至家中,把盧至的家財一部分捐給寺廟,其它的都散給附近的村民。盧至回到家中,看到這么一副慘景,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就點化他,做人不能吝嗇。最後,盧至跟他的妻子一同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3、監河侯,人物形象出自《莊子》:
莊子家裡沒米吃了,只好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行啊。等今年全縣的稅收上來,我就借你三百兩金子。」莊子很不高興,說:「我到這里來的時候,在路上聽見有聲音喊我,我回頭一看,是路中央有個窪,集了一些雨水,裡面有一條鯉魚。
鯉魚對我說:我是東海龍王手下,不小心掉到這里,能不能拿一桶水來救我。我說:行啊,等我去游說吳越兩國的國王,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來迎接你。鯽魚不高興地改變臉色說:我失去水,就沒有容身的處所,我得到一桶水就可活命,你竟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干魚市場去找我!」
4、嚴監生,人物形象出自《儒林外史》:
晚間擠了一屋子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 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㈡ 世界名著中的4大吝嗇鬼形象出自哪國的哪個作家的什麼作品吝嗇鬼的姓名各是什麼
護路贗炔田間現儀
㈢ 世界文學作品中有四大吝嗇鬼,他們是( )( )( )( ).
夏洛克(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
阿巴貢(法國劇作家莫里哀喜劇《慳吝人》)
潑留希金(俄國作家果戈里長篇小說《死魂靈》)
葛朗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長篇小說《歐葉妮葛朗台》)
㈣ 外國文學上的四大吝嗇鬼是誰
縱觀歐洲文學發展的過程,匯集品目繁多的吝嗇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劇《慳吝人》里的阿巴公,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說《死魂靈》里的潑潑留希金,堪稱為歐洲文學中不朽的四大吝嗇鬼典型。
這四大吝嗇鬼形象,產生在三個國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幾個世紀的社會生存,從一個角度概括了歐洲四百年來歷史發展的進程。從創作的時間上說,潑溜希金出現最晚,果戈理的《死魂靈》寫成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但從人物形象的階級意識上說,潑留希金應列為最早,他是前蘇聯封建農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紀,即封建社會解體,資本原始積累初期舊式的高利貸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資產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紀法蘭西革命動盪時期投機致富的資產階級暴發戶。
㈤ 吝惜的人有誰
《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死也不忘讓家人剔掉油燈上的第二根燈草。
㈥ 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是誰急求!!!!
1.夏洛克 (英國戲劇家 莎士比亞 喜劇《威尼斯商人》)
他是猶太人,高利貸者,貪婪、吝嗇、冷酷和狠毒;雖然腰纏萬貫,卻從不享用,一心想著放高利貸。極力限制女兒傑西卡與外界交往,使其帶著錢財與情人私奔;無情地虐待剋扣僕人,甚至連飯也不讓人吃飽;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他慷慨大度,樂於助人,憎惡高利貸者。
英國傑出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這個貪婪、陰險、兇殘的吝嗇鬼形象。夏洛克是個資產階級高利貸者,為了達到賺更多錢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兇相畢露,"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屬於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裡。"象一切吝嗇鬼一樣,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絕兩倍乃至三倍借款的還款,而堅持按約從商人安東尼奧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時不收利息,影響了夏洛克的高利貸行業,所以他要借機報復,致安東尼奧於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貸行業暢行無阻,從而聚斂更多的財富。夏洛克作為典型的吝嗇鬼形象,其個性是陰險兇殘,當法庭調解讓借款人安東尼奧出兩倍甚至三倍的錢償還他時,夏洛克險惡的說:"即使這六千塊錢中間的每一塊錢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變成一塊錢,我也不要它們,我只要照約處罰。"說著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時刻准備從安東尼奧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兇殘地致安東尼奧於死地,而且一味固執,沒有絲毫的同情憐憫。這就是夏洛克不同於其他吝嗇鬼的個性。
2.阿巴貢 (法國劇作家 莫里哀 喜劇《慳吝人》, 或譯名為《吝嗇鬼》、《慳吝鬼》)
阿巴貢是個典型的守財奴、吝嗇鬼。他愛財如命,吝嗇成癖。他不僅對僕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餓著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餓得睡不著覺,便去馬棚偷吃蕎麥。他不顧兒女各有自己鍾情的對象,執意要兒子娶有錢的寡婦,要女兒嫁有錢的老爺。當他處心積慮掩埋在花園里的錢被人取走後,他呼天搶地,痛不欲生,繪畫出一個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莫里哀擅長塑造概括性很強的藝術形象。阿巴貢幾乎成了吝嗇的代名詞。莫里哀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但稍嫌單薄,近於批評家所說的"扁形人物"。莫里哀的喜劇大多遵循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沖突集中,結構嚴謹。莫里哀常用"鬧劇"手法來營造喜劇氣氛,增強喜劇的諷刺效果。
3.葛朗台 (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 長篇小說《守財奴》, 原譯名為《歐也妮·葛朗台》)
「守財奴」,即看守財產的奴隸,人本應是財產的主人,是財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卻成了守財奴,「看到金子,佔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執著狂」,金錢已經使他異化。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葛朗台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貪婪和吝嗇是相輔相成的,吝嗇鬼們聚斂財富時都是貪婪,在使用財富時都是吝嗇。象其他吝嗇鬼一樣,葛朗台既貪婪成癖,又吝嗇成鬼。
但巴爾扎克畢竟是大手筆,他筆下的葛朗台作為吝嗇鬼的典型性是"執著狂",尤其是一個"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個性特徵。中學生欣賞這個人物形象時,只有抓住"狂"字這把鑰匙,才能深刻領會其典型性。過了七十六歲的葛朗台老頭在看到女兒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妝匣時,竟"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一個"縱"和一個"撲"字將老葛朗台貪婪到發狂的形象活化到紙上。當獨生女聲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撲過去想搶回時,老頭竟"使勁一推,歐也妮便倒在母親床上。"梳妝匣上鑲嵌的金子異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嗇鬼發狂。但搶奪女兒的情物梳妝匣把太太氣得暈死過去的現實使葛朗台從癲狂的漩渦中跳出,變得異常清醒,"孩子,咱們別為一個匣子生氣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並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來也摔在床上,聲稱是送給歐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兒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其中的隱秘只有吝嗇鬼自己清楚。為一隻梳妝匣氣死了太太,女兒按律將繼承家庭財產的一半,那等於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詐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劃不來,便百般討好自己的女兒,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裝模作樣,以親情為誘餌,騙女兒放棄對亡母財產的繼承權,並且常利用女兒對情人的特有感情佔便宜。這些都表現了吝嗇鬼個性的另一個側面——"狡詐"。但葛朗台畢竟是拜金狂。當他到彌留之際,生命力退守在眼睛裡時,他能夠睜開眼時,竟幾小時地用眼睛盯著金子,臉上的表情彷彿進了極樂世界。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聖像,為他做臨終法事時,他竟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裡,這最後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臨終對女兒的遺言是"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帳。"一生瘋狂地追求金錢,佔有金錢,最後被金錢所累時仍竭力呼喚著金錢而走向墳墓,金錢已經使他異化成鬼,一個瘋狂狡詐的吝嗇鬼。
4.潑留希金 (俄國作家 果戈里 長篇小說《死魂靈》)
潑留希金是俄國沒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縮影。雖然貪婪吝嗇與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沒落則是潑留希金的個性。
㈦ 歐洲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
歐洲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分別為:潑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貢、葛朗台。
1、潑留希金
潑留希金是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在名著《死魂靈》里塑造的吝嗇鬼的典型人物形象。
果戈理塑造的潑留希金形象,惟妙惟肖。「過分的給與農人的痛罵」「凸出的下巴,瘦削的面容,像個乞丐。」果戈理寥寥幾筆,就把一個貪婪、吝嗇的地主典型活畫在讀者的面前。
2、夏洛克
英國戲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之一,他吝嗇到了極點。高利貸者、猶太富商,為人刻毒、貪婪。
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於夏洛克是猶太人而受到了社會與其他人很多不公的對待,從而使他形成了這種性格。
3、阿巴貢
阿巴貢是莫里哀喜劇《吝嗇鬼》中的主人公。嗜錢如命,極端吝嗇是阿巴貢形象的典型特徵。他雖然擁有萬貫家財,但是「一見人伸手,就渾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臟六腑。為了不花一文錢,他要兒子娶一個有錢的寡婦;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兒嫁給一個年已半百的老頭。
作者用了酣暢淋漓的藝術誇張手法突出了阿巴貢種種變態心理,絕妙而逼真地勾畫了他極端吝嗇的性格特點。
4、葛朗台
葛朗台是巴爾扎克小說《歐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歐也妮·葛朗台的父親。
他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為人卻極其吝嗇,在他眼裡,女兒妻子還不如他的一枚零幣。是守財奴的代表。他是個小氣的人。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欲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台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盡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爛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
(7)帽子和綳帶作者成淵擴展閱讀:
歐洲文學長廊中的四個經典人物形象,以吝嗇而聞名。將吝嗇貪婪發揮到了極致。由於對利益的追逐,使他們喪失理智、人性,並將愚蠢、下作、卑鄙無恥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四位吝嗇鬼,年齡相仿,脾氣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簡言之,潑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兇狠,阿巴貢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構成了他們各自最耀眼奪目的氣質與性格。另附,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吝嗇鬼——嚴監生,以及其他中國文學作品上的四大吝嗇鬼。
㈧ 波蘭的女詩人的辛波斯卡的《一見鍾情》的完整翻譯
一見鍾情
[波蘭]辛波絲卡
They're both convinced
他們兩人都相信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perhaps they've passed by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I want to ask them
我想問他們
if they don't remember---
是否記不得了——
a moment face to face
在旋轉門
in some revolving door?
面對面那一刻?
perhaps a "sorry" muttered in a crowd?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說出的「對不起」?
a cut "wrong number" caught in the receiver?
或者在聽筒截獲的唐突的「打錯了」?
but I know the answer.
然而我早知他們的答案。
No, they don't remember.
是的,他們記不得了。
They'd be amazed to hear
他們會感到詫異,倘若得知
that Chance has been toying with them now for years.
緣分已玩弄他們多年。
Not quite ready yet
尚未完全做好,
to become their Destiny,
成為他們命運的准備,
it pushed them close, drove them apart,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it barred their path,
阻擋他們的去路,
stifling a laugh,
憋住笑聲
and then leaped aside.
然後閃到一邊。
There were signs and signals,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even if they couldn't read them yet.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Perhaps three years ago
也許在三年前
or just last Tuesday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a certain leaf fluttered from one shoulder to another?
有某片葉子飄舞於肩與肩之間?
Something was dropped and then picked up.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Who knows, maybe the ball that vanished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
into childhood's thicket?
消失於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There were doorknobs and doorbells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
where one touch had covered another
層層覆蓋的
beforehand.
門把和門鈴。
Suitcases checked and standing side by side.
檢查完畢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One night, perhaps, the same dream,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grown hazy by morning.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Every beginning
每個開始
is only a sequel, after all,
畢竟都只是續篇,
and the book of events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is always open halfway through.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七月二日出生於波蘭西部小鎮布寧(Bnin,今為科尼克[Kornik]一部份),八歲時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絲特拉兒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沙克絲),第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作家,也是當今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她的詩作雖具高度的嚴謹性及嚴肅性,在波蘭卻擁有十分廣大的讀者。她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詩集《巨大的數目》,第一刷一萬本在一周內即售光,這在詩壇真算是巨大的數目。
辛波絲卡於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間,在克拉科夫著名的的雅格隆尼安大學修習社會學和波蘭文學。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蘭日報副刊發表了她第一首詩作〈我追尋文字〉。一九四八年,當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詩集時,波蘭政局生變,共產政權得勢,主張文學當為社會政策而作。辛波絲卡於是對其作品風格及主題進行全面之修改,詩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為《存活的理由》。辛波絲卡後來對這本以反西方思想,為和平奮斗,致力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處女詩集,顯然有無限的失望和憎厭,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錄其中任何一首詩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詩集《自問集》出版。在這本詩集里,涉及政治主題的詩作大大減少,處理愛情和傳統抒情詩主題的詩作佔了相當可觀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喚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拋開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題,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觸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人與愛情的關系。
㈨ 世界文學中有四大吝嗇鬼,他們分別是那個作家中的那部作品的那個人物
托爾斯泰《高老頭》中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先生。。 不喜歡搜索答案回答,個人就看過這兩部記得這兩個了
㈩ 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嗇鬼形象出自哪國的哪位作家的什麼作品
夏洛克(英國戲劇家 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
阿巴貢(法國劇作家 莫里哀喜劇《慳吝人》, 或譯名為《吝嗇鬼》、《慳吝鬼》)
葛朗台(法國作家 巴爾扎克長篇小說《守財奴》, 原譯名為《歐也妮·葛朗台》)
潑留希金(俄國作家 果戈里長篇小說《死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