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行醫帽子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雲:「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於市,長房從之,因而自遠,同入此壺,隱淪仙路。」《壺公符》記述壺公的醫道雲:「其賣葯口不二價,治百病皆愈。語賣葯者曰:服此葯必吐出某物,某日當愈。皆如其言。得錢日收數萬,而隨施與市道貧乏飢凍者,所留者甚少。」此記載說明壺公乃得道之人,懸一壺於市乃為普渡眾生。於是,古代的中醫開業時,會在門外懸掛一幅招幔——懸壺濟世,說明自己醫術高明,可以普濟眾生,而且收費合理。正是因為壺公的典故流傳很廣,所以又產生了一個俚語:「你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同時,後代還常用「懸壺濟世」來形容醫生治病救人的醫德。《清明上河圖》中的「趙太丞家」醫葯鋪就在門前「懸壺」作為幌子。後來,中醫醫家雖然不以「懸壺」作為行醫的招幌標志,但「懸壺」依然作為掛牌行醫的象徵代稱。
與賣葯者「懸壺」為幌相對應,行醫者則是以「杏林」為行業標識。其來歷與三國時期的董奉有關。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人,與東漢的張仲景、華佗號稱「建安三神醫」。《太平廣記·卷十二》載有董奉的逸事:「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其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為他職,得經侯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耶?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這個記載似乎說明董奉不是凡人,而是一個得道成仙之人,所以才能青春永駐。《太平廣記·卷十二里》還記載了董奉的醫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葯三丸,納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坐起,後四日乃能語。」至於董奉為人治病的費用,《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十四》雲:「奉居山不種田,為人治病亦不取錢。愈使栽五株杏,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這就是「杏林」一詞的來源。於是,葯店門前常掛有「杏林春色」的招幌,以示此處有著能妙手回春的草葯和醫者,而對於醫術高明者,病人也常常會奉送上「杏林高手」的錦旗以示敬意。
B. 一個官人給另一個人戴冠帽打一成語
張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但老船夫卻作錯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 ★沈從文《邊城》十四
C. 怎麼樣用報紙折帽子
報紙折帽子的方法多樣,根據款式也不所有不同,簡單介紹幾款給你參考:
一、三角帽:找一張廢舊的報紙,用剪子剪成四方形,四方形以半對開對角折疊,再沿線左右各彎折45度,這時候紙張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再把多餘的左右邊頁紙翻轉到金字塔下面,折好後打開,就成了三角形帽子;提示這種方式就像小時候折船隻一樣的方式
二、官帽:照舊張一張報紙,用剪子剪成長方形,沿著邊線以45度彎折,紙張再反面過來沿線也以45度彎折,這時候紙張成了一個三角形,(金字塔)打開紙張成了四方形。把上面的紙張對彎折成三角形,再反過來也對彎折三角形,,圖的樣子還是四方形,再上下疊左右桑小三角形,把剩餘的紙張彎折上去,打開就成了官帽,樣子就像宋朝官人的帽子。
D. 濟公的帽子扇子是什麼來歷
濟公的帽子扇子沒有什麼來歷
知識展開:
1、他寫詩自述:「削發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游戲人間」的自畫像。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常年是以「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的形象出現,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西湖游覽志余》卷十四〈濟顛〉 濟顛者,本名道濟,風狂不飭細行,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人以為顛也,故稱濟顛。始出家靈隱寺,寺僧厭之,逐居凈慈寺,為人誦經下火,累有果證,年七十三歲,端坐而逝。人有為之贊曰∶『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贊嘆不盡,而說偈言。』嗚呼!此其所以為濟顛者耶?今寺中尚塑其像。
E.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麼意義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
全部。關於冠的記載很多,如《後漢書·輿服志》中說:「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獸皮縫制
帽形,戴在頭上,起到禦寒和裝飾的作用,沒有任何貧富貴賤之分。在《禮記·曲禮上》載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行「冠禮」,表示已成年。進入階級社
會後,帽子作為「禮」的象徵,成為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標識。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
F. 報紙怎麼折帽子
報紙折帽子的方法多樣,根據款式也不所有不同,簡單介紹幾款給你參考: 一、三角帽:找一張廢舊的報紙,用剪子剪成四方形,四方形以半對開對角折疊,再沿線左右各彎折45度,這時候紙張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再把多餘的左右邊頁紙翻轉到金字塔下面,折好後打開,就成了三角形帽子;提示這種方式就像小時候折船隻一樣的方式 二、官帽:照舊張一張報紙,用剪子剪成長方形,沿著邊線以45度彎折,紙張再反面過來沿線也以45度彎折,這時候紙張成了一個三角形,(金字塔)打開紙張成了四方形。把上面的紙張對彎折成三角形,再反過來也對彎折三角形,,圖的樣子還是四方形,再上下疊左右桑小三角形,把剩餘的紙張彎折上去,打開就成了官帽,樣子就像宋朝官人的帽子。
G. 用報紙折帽子圖
報紙折帽子的方法多樣,根據款式也不所有不同,簡單介紹幾款給你參考:
一、三角帽:找一張廢舊的報紙,用剪子剪成四方形,四方形以半對開對角折疊,再沿線左右各彎折45度,這時候紙張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再把多餘的左右邊頁紙翻轉到金字塔下面,折好後打開,就成了三角形帽子;提示這種方式就像小時候折船隻一樣的方式
二、官帽:照舊張一張報紙,用剪子剪成長方形,沿著邊線以45度彎折,紙張再反面過來沿線也以45度彎折,這時候紙張成了一個三角形,(金字塔)打開紙張成了四方形。把上面的紙張對彎折成三角形,再反過來也對彎折三角形,,圖的樣子還是四方形,再上下疊左右桑小三角形,把剩餘的紙張彎折上去,打開就成了官帽,樣子就像宋朝官人的帽子。
H. 成吉思汗的帽子叫什麼
據人類學家研究,帽子起源於巾。巾原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搽汗的布,由於大自然的風、沙和太陽對人類頭部的襲擾,人們將巾從頸部移往頭上,裹住頭以防風沙,擋寒遮曬,漸漸地演變成今天各種各樣的帽子。蒙古人的祖先發明和使用帽子也不例外,高原四季分明的氣候環境,使帽子成為了蒙古人不能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和樣式更加豐富,凝結為一種蘊含深邃的文化載體。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帽子的功能超出了使用價值范疇,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不同時期和不同款式的帽子,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物質生產、加工工藝、精神境界、藝術水準。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其材料主要來自周圍的農業地區。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而且一般不戴顏色鮮艷的頭巾。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士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棲鷹冠的由來與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鳥當作自己的祖先_——圖騰有關。當時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頂或圓頂棲鷹冠,貴族或汗(部落首領)的棲鷹冠還要講究質地,夏天用上等錦緞,冬天用狐、貂皮製作,並配以金、玉頂珠。貴婦人則戴寶革卡(寶革塗革或罟罟)帽。
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在不同服飾中帽子的象徵意義最重要,所以蒙古族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有關帽子的內容豐富的風俗文化。
器重帽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在人體器官中,頭顱被蒙古人認為是身體的代表部位,是靈魂的寓所這種信仰有關。古代中亞或北亞草原民族有祭奠重要人物頭顱的風俗。《蒙古秘史》中就有王汗(人名)死後,別的部落貴族找到他的頭顱進行祭奠的記載。蒙古語里,把社會地位高的首領人物稱之為「陶勞概奇」(相當於漢語的頭兒),口語中「人群有頭兒,衣服有領兒」等意思的諺語比比皆是。人的頭顱是非常重要的,它已經超出了生理范籌的意義,具有了社會的特殊屬性,從字面理解的「沒有腦袋」的蒙古語意思是說沒有主見的人,「不知腦袋」是指自己做不了主的人。
蒙古人正因為如此看重腦袋——頭顱,所以與頭顱有關的一切,諸如五官、頭發、眉毛、胡須等是不許讓別人隨便觸摸的。自然,腦袋上戴的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作為人的一切及其尊嚴。如果別人無意中碰到自己的帽子,就被認為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故意讓人碰到帽子則意味著受到侮辱,有尊嚴的人當場就會做出反擊。
在古代,可汗去世後,夫人們哀悼的方式之一就是取下帽頂之修飾物,以示失去尊嚴或惡運之降臨。蒙古人有時用同樣的方法對付敵人(對手)。對待俘虜的首要措施是把他的帽子和腰帶取下來,其意相當於今天的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對方尊嚴的一種「程序」。成吉思汗懲罰他的弟弟哈斯爾時也是採取了這種措施。在蒙古人的意識中,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甚至帽子有時就是其主人的代替物。「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直意:畜隨主,帽隨顱)。「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上面,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這樣主人馬上就明白你是一個懂禮貌、有修養的人。這時就可以說「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這句話,表明既然來了就不要客氣等人際交往方面的直率共識以外,也強調了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時不論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來見面。這有雙層意思,一方面證明自己的體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現代之後,蒙古社會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貧、富差別,但是再窮的人家也要想盡辦法置辦好出嫁姑娘的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風俗文化中有個別極端的例子。如拜見特別重要的人物或舉行祭奠活動時,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頭、見德高望重的長輩時都是如此。在史書中明確記載,成吉思汗小時候,逃脫了三姓蔑兒乞惕的追殺,躲進不兒罕山之後,摘下帽子,揭開腰帶,向這座聖山磕了九頭,行了長跪禮。所以磕九頭行長禮是蒙古人最虔誠的禮節。
蒙古人雖然特別看重帽子,但要忌諱撿起別人丟下的帽。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或者把自己的人氣遮住。而且不能帽子套帽子——疊加帽子戴。這種戴法預示著將受制於很多官人。可見歷史上蒙古人不喜歡官兒多。有些地方的民俗中,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可能嫁兩次男人等等說法。有些部族的人們也撿口子朝上掉地下的帽子或用腳踢三次以後口子朝上落地的帽子。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無意中誰的帽子掉下就不撿它,這是惡運離開的預兆,是好事兒。同樣的道理,丟帽子的人也不會專門去尋找帽子的。
正常人必須把帽子戴正。小孩或頑皮的孩子,無疑中歪戴或反戴帽子也要受到大人們「這孩子沒有朝氣……」「象俘虜兵……」「連帽子都戴不好,長大能幹啥……」等等訓斥話。同齡年輕人則用「老人罵你了?老婆不要你了?」等言語諷刺一番。蒙古人特別小心不讓帽子掉地下。如果無意中掉了地下,就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別人踩踏或跨過帽子的話,用火「凈化」後才能戴帽子。摘帽子放下時,必須擱置高處或者折疊好的衣服之上。男人的帽子不可以放在女人衣服之下。
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帽子,所以遇到特別忙亂或事情的緊要關頭,總會聽到「沒有時間撿起帽子」(沒有機會跟你說話)等言語。對蒙古人來說,帽子代表著他們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I. 怎麼將錢疊成帽子
一、三角帽:用剪子剪成四方形,四方形以半對開對角折疊,再沿線左右各彎折45度,這時候紙張像一個金字塔一樣。再把多餘的左右邊頁紙翻轉到金字塔下面,折好後打開,就成了三角形帽子;提示這種方式就像小時候折船隻一樣的方式
二、官帽:用剪子剪成長方形,沿著邊線以45度彎折,紙張再反面過來沿線也以45度彎折,這時候紙張成了一個三角形,(金字塔)打開紙張成了四方形。把上面的紙張對彎折成三角形,再反過來也對彎折三角形,,圖的樣子還是四方形,再上下疊左右桑小三角形,把剩餘的紙張彎折上去,打開就成了官帽,樣子就像宋朝官人的帽子。
J.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