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塔吉克族舞蹈的舞蹈比較
塔吉克族與維吾爾族兩者比較,無論在人口數目還是在分布面積上,都是極其懸殊的,若從民間舞蹈對西域樂舞的繼承上看則各有所長。在舞曲的節拍方面,兩者都有許多7/8與5/8拍的樂曲,這種復合節拍很可能是西域樂舞中比較典型的節拍,從而形成舞蹈的獨特風格。目前,維吾爾族舞蹈中,7/8拍型舞蹈形式己很少見,而塔吉克族舞蹈則多是7/8拍。
在舞蹈的形式與技藝方面,兩者都繼承了西域樂舞的「雙人對舞」與「競技性旋轉」,維吾爾族規范性較強,要在一定樂曲和節拍中完成動作;旋轉多在最後,作為競技表演,如「多朗舞」的第二、第四組動作。塔吉克族的「恰甫蘇孜」則不然,樂曲和節拍並不限制動作的多少,舞者可即興發揮,旋轉多在對舞中結合其他動作表演。在自娛性舞蹈中,維吾爾族著重感情抒發,舞蹈規范與表演性強;塔吉克族更具即興性,並把崇拜鷹的心理融會於舞蹈。維吾爾族所用伴奏樂器較多,農耕、商業文化的色彩更濃;塔吉克族多是笛、鼓伴奏,牧業文化的成分較多,富有高原山區的色彩。兩者都屬綠洲文化型的舞蹈。
2. 民族歌舞有哪些
白族的三月街民族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木腦縱歌節壯族節日 有壯年、春節、清明節、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吃新節、老人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從江壯族以過壯年和六月十四為最隆重節日,其次是清明節和吃新節。納西族傳統的節日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和「七月騾馬會」等。土家族每年春節期間舉行擺手舞會,參加的多達萬人之眾。瑤族的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社王節、清明、「達努節」、「耍望」節等。佤族 娥絨克繞」是佤語的新水節,該節是雲南省南部佤族民間傳統節日。侗族的花炮節 彝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艷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3.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舞蹈是維吾爾族舞蹈還是塔吉克族舞蹈
哈哈,這個是大家經常弄混的概念。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塔吉克族的民歌。不過該舞蹈的編導卻將其運動到了維吾爾族的舞蹈當中。八桃里舞蹈動作是維吾爾族的。
4.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頭頂帶者小方帽
伊斯蘭教在中國經過1300多年的傳播和發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達兩千多萬。在我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唐宋年間來華經商的中亞西亞的穆斯林,十三世紀初,蒙古軍西征他們征服了中亞、西亞的穆斯林國家之後,回師時遷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他們以駐軍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學者的身份散居全國各地,被當時社會稱為「回回人"。他們與唐宋時期來學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共同成為回回民族的先民。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種民族成分融合的情況下形成了。居住在農村的回族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商業和小手工業;居住在城鎮的小商小販居多,兼營飲食、珠寶玉器、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民族。人口約860餘萬,全國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區的寧夏、青海、甘肅、新疆、陝西和西南地區的雲南,以及河北、河南、山東、內蒙等省區,回族分布較多。全國有一個回族自治區,兩個回族自治州,十一個回族自治縣。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族源,它是生活在我國境內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族人認為「團結」「聯合"。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維吾爾族人口約720萬。十世紀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喀什的艾提卡爾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魯番蘇公塔清真寺都是早期的伊斯蘭建築。維吾爾族穆斯林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有敘事長詩《福樂智慧》、音樂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優秀民間藝術作品流傳至今。歷史上維吾爾族曾經涌現出過許多傑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穆罕麥德·喀什噶爾、艾合買特·尤格納克、阿卜杜熱衣木·那扎爾、諾比提等,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維吾爾文化遺產。維吾爾族主要經營農業,對植棉、園藝有豐富的經驗,他們還擅長編織地毯、製作絲綢、綉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薩克族自治州和阿爾泰地區,人口約120萬。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草原較早,11世紀得到廣泛傳播,歷史上曾出現過一批通曉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的哈薩克族毛拉、學者。哈薩克族的民間文字十分豐富,著名的敘事詩有《阿勒帕米斯》、《闊布蘭德》、《薩里哈與薩曼》等,哈薩克族的主要代表樂器是二弦彈拔琴「冬不拉」。他們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也有人從事工業和商業活動。
4.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內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口14萬,他們以經營畜牧,兼管農業。柯爾克孜人民歷史上具有熱愛祖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傳統,為保衛邊疆作出了貢獻。著名史詩《瑪納斯》是柯爾克孜的民間藝術精品。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綉花,製作花毯、壁掛等手工藝品。
5.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散居於烏魯木齊、喀什、伊寧和塔城等地。烏孜別克族屬於游牧民族,約於15世紀前後在中國定居。烏孜別克語是以阿拉伯語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由於語言相通,使他們易於接受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人口約15萬。他們絕大多數以事商業,在南疆的烏孜別克人的絲織技術很嫻熟,北疆的烏孜別克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牧業。
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是我國唐代北方突厥汗國統治下幾個使用突厥語的游牧部落的後裔,約於19世紀20-30年代陸續由中俄邊境地區遷到新疆。他們中多數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們還在伊寧、塔城等地開辦伊斯蘭教育。塔塔爾族人口約5-6千人。在城市裏的塔塔爾人多經商或從事醫務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農牧區的則經營農牧業,他們喜歡養蜂。塔塔爾人的文化素質較高,知識份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族中居於前列。他們擅長歌舞和烹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約3.3萬。他們聚居於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境內。十一世紀他們的祖先信奉了什葉派伊斯蘭教,至今他們仍遵循該派的教義。塔吉克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他們的文學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迄今在民間仍流傳著波斯古典詩人菲爾道烏西的《王書》《沙赫那隻》的片段。由於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們的文學作品多與雄鷹有關。
8.東鄉族 東鄉族世代聚居於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現有人口37萬。東鄉族族源的主體是元朝時的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漢族的成份。東鄉族穆斯林的教派門宦較多,各派的主張和習慣滲透於東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東鄉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爭中表現英勇。東鄉族的民間文字很豐富,有長篇敘事詩《米拉尕黑與馬芝璐姑娘》、《葡萄蛾兒》等。他們和回族一樣喜歡演唱"花兒"。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口約9萬。他們的祖先是十三世紀居住在中亞撒馬爾汗的西突厥烏古斯馬部落薩魯克人的一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許多美好的民間傳說。《對伊委納》(駱駝戲)是表現撒拉族先民從中亞遷到循化這一歷程的傳統戲,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撒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園藝業。
10.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甘肅臨夏積石山保安、東鄉、撤拉族自治縣,人口約15萬。他們的祖先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和中亞的穆斯林。大約在元末明初來青海定居。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回族、東鄉族、撒拉族墓本相同。保安族主要經營農業,手工業,以打制"保安刀"為主。他們的服飾與西北回族的服飾相似。
在漢族、藏族、蒙古族和雲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申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但人數不多,他們都是中國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把伊斯蘭數與本民族的生活習慣混合在一起,使中國伊斯蘭文化多姿多彩。
5. 新疆哪些少數民族傳統舞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薩吾爾登
薩吾爾登是新疆的蒙古族民間流傳的一種地方舞蹈形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
民俗歌舞《麥西熱甫》
「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地區,是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場合,是民眾學習、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重要途徑,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
「刀郎麥西熱甫」是存在於刀郎人當中的「麥西熱甫」。由於刀郎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的葉爾羌河、塔里木河兩岸的刀郎地區,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刀郎麥西熱甫。
吉克族鷹舞
塔吉克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則分布在該縣以東的莎車、葉城、澤普等縣。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民族精神逐漸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審美追求。他們視鷹為強者、英雄,在民間廣布有關鷹的民歌和傳說,甚至連舞蹈的起源都與鷹的習性、動態聯系在一起,於是形成了「鷹舞」。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開,鷹笛、手鼓、拉巴甫(熱瓦甫)、布蘭孜庫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廣泛使用的民間樂器。其中鷹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吹奏技法繁難,但音調別致、美妙;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由兩名婦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種鼓點,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鼓點有固定的套路與名稱,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復雜多變的藝術效果。在盛大的賽馬、叼羊活動中,多支鷹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婦女同時擊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騎手和馬都興奮不已。
鷹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蘇孜」、「買力斯」、「拉潑依」等。「恰甫蘇孜」在塔吉克語中意為:「快速、熟練」,它既指節奏,又是即興表演並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風格。其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形式活潑,舞者可自由進退,兩三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時多由一名男子邀請另一男子同舞,兩人徐展雙臂,沿場地邊緣緩緩前進,如雙鷹盤旋翱翔;隨後節奏轉快,兩人互相追逐嬉戲,忽而肩背近貼側目相視,快步行走,又驀地分開躍起,如鷹起隼落,由低到高擰身旋轉,扶搖直上,最後舞蹈在競技旋轉中結束。這些動態表現,顯然是西域樂舞「胡旋舞」、「胡騰舞」技藝的遺存與升華。「買力斯」,意為「特定節拍」,是以民樂伴奏或民歌伴唱為主的自娛性舞蹈,也常用來表演傳統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連續旋轉為特色,婦女尤其喜歡。「拉潑依」是家庭內只用一個熱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時也在室外進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蘇孜的曲調,伴奏者還可以邊演奏邊舞,舞蹈動作自由、輕快,技藝高的演奏者可把熱瓦甫放置在肩上彈奏起舞,這可能是西域樂舞風習的遺存。
鷹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中極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藝術價值很高。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日漸失去生存的土壤,面臨困境,亟待保護與搶救。
6. 塔吉克族舞蹈類型和種類有哪些
,或譯「喬甫蘇孜」,其意為「快速、熟練」。節拍為7/8拍,由3/8單拍加4/8雙拍組成。單拍活潑、跳躍,雙拍平穩、有力。形成動靜結合,急緩交錯的特點,為塔吉克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傳統形式多由男子表演,以雙人對舞為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盛行男女對舞,由男子請女子對舞,兩人徐展雙臂,如雙鷹盤旋翱翔;節奏漸快,互相追逐嬉戲,又如雙鷹起落;繼而急促相靠,驟然閃開,由低到高做擰身旋轉。高潮時,眾和節拍呼「消烏巴,消烏巴!」(加油,加油啊!)助興。舞蹈在旋轉中結束。風格特點因地略異。
舞步有單步、錯步、錯步轉、跳
7. 鷹笛是塔吉克族人民常用的樂器嗎
在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塔什庫爾干,不論你漫步在山村裡,還是走在綠草如茵的牧場上,都會聽到令人神往的鷹笛聲,它伴著人們雄渾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使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濃郁、強烈的帕米爾高原風格。鷹笛多用於盛大節日、婚禮和迎賓送客等喜慶場合,在歌舞、叼羊或賽馬等活動中,也是離不開的伴奏樂器。近年來,專業文藝團體在創編的塔吉克族舞蹈中,還將鷹笛作為道具使用。鷹笛常吹奏民間樂曲,較著名的有《塔里要吾里》等。
8.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琳琳。
內容介紹
陳琳琳等編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從地域分布出發,選取人口較多的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四個民族為主要對象,兼收傣、苗、彝、佤等其他少數民族,通過對各民族歷史概況、舞蹈特徵及其文化根源、舞蹈分類、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以及作品賞析等方面的簡明介紹,間以活潑的小網路,期待能夠較為立體地為讀者呈現我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藝術。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普及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