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毛線剪成一段一段的,每段大概10——15厘米,長度看自己需求,然後把毛線段集合起來,把中間綁住,再把每根毛線揪得散開點就差不多啦。
Ⅱ 棒球帽分為那幾個部分
編輯本段 棒球帽 棒球帽之所以叫棒球帽,主要是從美國流行起來的。棒球在美國非常非常流行,而比賽中防守一隊的球員多數都是要戴一個棒球帽的,所以很多fans也會戴自己喜歡球隊的帽子。 流行起來後,當然就不止是棒球球隊的帽子了,各種款式和品牌的棒球帽在全世界都有很多,很流行。 棒球帽-起源 女式棒球帽棒球帽是隨著棒球運動一起發展起來的,棒球運動是一種以棒打球為主要特點,集體性、對抗性很強的球類運動項目。它在國際上開展較為廣泛,影響較大,被譽為「競技與智慧的結合」。在美國、日本尤為盛行,被稱為「國球」。正由於棒球的影響性之大,棒球帽也隨著棒球運動的發展興旺起來根據美國有關專家多年來的考據認為:棒球運動源於英國的板球(Cricket也稱圓場球Rounder)。1839年,美國人竇布戴伊(Doubleday)組織了第一場與現代棒球運動十分相仿的比賽。而在比賽中選手們剛開始是為了遮住陽光帶上帽子的,由於其特殊性所以帽檐比較長來遮擋太陽光對眼睛的照射從而獲得更好的成績,這就是最早的棒球帽。 棒球帽-歷史 棒球帽棒球帽剛開始並不被人們生活中所接受,被認為只是運動員們的專用物品,1839年,美國紐約州古帕斯鎮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棒球比賽。1860年,美國開始出現職業棒球運動員。1871年美國成立了「全國職業棒球運動員組織」;1876年該組織改名為「美國棒球聯合會」。1881年成立另一個全國性的職業棒球組織,即後來的「全美職業棒球聯合會」。1884年首次舉行這兩個組織間的冠軍賽,即「世界棒球冠軍賽」。此後,1910年時任美國總統威廉姆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正式批准棒球運動為美國的「國球」。而由此棒球帽也在各個棒球隊中普及起來,剛開始隊員們只是為了遮擋陽光,到後來無論晴雨天氣,只要比賽人們就會帶上棒球帽,1873年棒球由美國傳入日本。日本職業棒球隊創始於1934年。棒球帽由此也傳入了日本的棒球隊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棒球運動迅速在歐洲各國開展起來。現在棒球運動已在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開展。棒球帽則在世界普及起來,但是也只限於棒球運動員,人們也並沒有把棒球帽當成生活中的用品,棒球帽在那時也成為了棒球運動員的標志性裝飾。 棒球帽-選擇方法 黃色棒球帽有遮陽、裝飾、增溫和防護等不同的作用作用。因此種類很多,選擇亦有講究。首先要根據臉型選擇合適的棒球帽。人的臉型主要有方型(國字臉)、圓型(圓臉)和尖型(尖臉)三種。圓臉戴圓頂帽,就顯得臉大、帽子小。如戴寬大的鴨舌帽就比較合適。尖臉的人戴了鴨舌帽就顯得臉部上大下小,更顯瘦削。因此戴圓頂帽比較合適。國字臉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較合適。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棒球帽。身高的人棒球帽宜大不宜小,否則給人頭輕腳重的感覺。身矮的人則相反。個子高的婦女不宜戴高棒球帽,否則給人的感覺是「又」長高了。個子矮的小姐不宜戴平頂寬檐棒球帽,會顯得個子更矮。戴棒球帽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即使自己戴了滿意,又要使人看了雅觀。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衣服、圍巾、手套及鞋子等配套。戴眼鏡的女士們,不要戴上面有復雜花飾的帽子,不宜將帽子遮住額頭,帽子要高一些,這樣能顯出你的瀟灑風度和高雅氣質。 男人帽子的尺寸即號數就是指頭圍的厘米數,因此選購十分方便。但考慮到有些帽子洗後要收縮,因此購買時應稍大些。 一般成年男子的帽號是55—56、童帽是50—55、嬰兒帽是42—46。
Ⅲ 足球比賽中,進三球叫帽子戲法,那麼進四球叫什麼後面還有什麼叫法嗎
進三個叫「帽子戲法」,由於很少情況下能進四個以上,所以沒有專門的命名。一般叫做「大四喜」,或者進四球及其以上統稱為「大號帽子戲法」。
Ⅳ 古人的帽子為什麼帶個紅色的球
古人戴帽有講究
呂永海
(選自《語文報·高一版》824期)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國語》有雲:「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帽子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下面我們就對「帽」的種類和適用場合做一番探究。
冠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如:「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而且要「冠而字」「以敬其名」。這種冠禮是一輩子的大事。應該戴帽而未戴的,是不合禮儀的。有人為了合乎禮儀,甚至獻出了生命。例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絲繩)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而冠不免。」這是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啊,結果被人砍死。
冕「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冕」是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如「故天子裯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弁古代貴族男子戴的一種僅次於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用,分為兩種。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是文冠,在祭祀時用;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是武冠,冠上鑲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在田獵戰伐時用。如:「不說(tuō脫掉)弁而死於崔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胄古代戰士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móu)」,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則多稱「盔」。如:「左右免胄而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杜甫《垂老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南鄉子》)
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東漢會要》)「幘」的意思是:嚴密保護頭發。由此看來,「幘」就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巾幘,或稱帕頭。「幘」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逐漸成為主要的冠帽。如:「文武官皆免冠著幘。」(《晉書·輿服志》)
巾就是裹頭布。「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釋名·釋首飾》)意思是說二十歲成人之後,貴族戴冠,而百姓只能戴巾。至於「巾」是如何發展來的,《玉篇》解釋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可見「巾」原本是勞動人民帶在身上的擦汗布,為了禦寒或防曬,有時也裹在頭上當帽子用,於是便成了頭巾。「巾」後來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中漸漸流行,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陌頭是一種平民的頭巾,也稱「絡頭、綃頭、幧頭」等,如:「綃頭綃紗也,鈔發使上從也,或曰陌頭,言其從後縱橫陌而前也。」(《釋名·釋首飾》)
因為帽子的頂部要收針,手工織的收的不好的話裸著很難看。用個毛線球的話就可以遮住收針的部分了。也不一定是毛線球,還有可能是弄個小尖尖之類的。
Ⅳ 足球比賽中為什麼連進三個球叫「帽子系法」啊
帽子戲法現引申為連續進球。
帽子戲法是英文Hat-trick的意譯,起源於板球比賽。隊員使用的球拍是一塊木板,打的是紅皮小球。自有板球以來,凡進板球場觀賽的球迷都嚴格遵守著一條規矩:一邁進球場大門便須脫帽,這意味著對球場上所有球員、裁判和觀眾的尊重。在這里,帽子就代表了尊重。 一般說來,板球投手能用連續3個球得分,是件相當牛的事。早在19世紀,板球俱樂部碰到這樣牛的事,便授予那個投手一頂帽子,作為一種至上的榮譽象徵,而且觀看比賽的觀眾也會脫下帽子向選手致意。這叫叫作」帽子戲法」,簡言之,帽子戲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連續用3個球得分而獲得一頂帽子鼓勵的游戲啦!
由板球比賽到橄欖球比賽,足球比賽,以及其它一些比較類似的球類比賽,帽子戲法就這樣用開啦!
現在,在體育競賽場合,如果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叫做「帽子戲法」。
Ⅵ 足球比賽進兩球叫做「梅開二度」、進三球叫做「帽子戲法」、進四球叫做「大四喜」。進五球叫什麽
一、足球比賽中單場進五個球叫做五子登科!!!
二、北京時間9月12日22時(西班牙當地時間16時),西甲第3輪開始1場焦點戰,皇馬客場6比0輕取西班牙人。C羅獨中五元並助攻,超越勞爾成為皇馬西甲射手王。
Ⅶ 有個人戴帽子打棒球的標志是什麼牌子
如果是一個方塊標志
有一個半身人打棒球
就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官方標志
如果不是方塊的
還有一個叫做芝加哥白襪隊的隊標
屬於老隊標。現在已經不用了
但是有些帽子衣服上面還會出現
Ⅷ 帽球的製作方法
做法如下
1. 裁剪一塊長40~60厘米、寬55~60厘米的針織(有彈性)布料,例如珊瑚絨和那種磨毛的針織布
您最好先量一下寶寶的頭圍再進行裁剪,長度是(帽子的高度+翻邊的寬度)× 2;寬度也就是寶寶的頭圍尺寸加上相應的縫份。
2. 將布料的寬度對折,縫合成一個圓筒狀,在縫合過程中要留下一個約10厘米的一段距離做為開口;之後用手縫針將兩端疏縫一圈後縮攏扎緊
3. 將兩個縮攏的頭對接縫合在一起
4. 最後將帽子從開口處翻到正面,縫合開口,小帽子就製作完畢,在帽子頂上綴一個絨球會更漂亮!
小貼士
用羊毛衫等針織衫來改造也是不錯的選擇!
Ⅸ 請教帽子上小球的做法
用這個方法試一下,找一個硬紙板,把毛線一圈圈的纏繞在上面,多纏幾圈,之後再用一根毛線穿過纏好的線圈,系緊之後,用剪刀把線圈的另一端剪斷,這樣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