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校要做畢業flash動畫短片,想做燒衣事件來普及漢服和和服之間的區別
http://v.ku6.com/show/LuZEaXZWMs-SiJH0yw12iQ...html?nr=1
《不是古裝,不是穿越》一個漢服的宣傳片
㈡ 中國傳統漢服為什麼會消失
漢服並未消失,只是知道的人比較少而已,導致當今知道漢服的人少的原因便是在清兵入關之後,為防止漢人興起,不接受他們的文化,推翻他們的政權,而下令剃發易服,一人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於是漢服就這樣消亡了。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㈢ 一位女子穿漢服 被眾人強行扒掉
漢服無罪,相反漢服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精美的製作工藝,形制,及其流程,是寶貴的財富遺產。但是目前的一些漢服復興社團,實在是掛羊頭賣狗肉,名義上打著復興漢服的幌子,實際上高舉民族主義,破壞民族團結。希望每一個漢服愛好者團體,不要僭越法律的紅線!
㈣ 【詢問】"成都燒漢服「事件因為是滿清朝的"剃發易服"政策
這個問題,是文化斷層的原因吧。
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消的消,散的散。連端午都沒保護好的民族,還能奢求什麼呢?但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悲哀。
中華民族是一個從未斷層的文明,瑪雅,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的文化都在歷史的硝煙中沉默下去了。我國的文明是承載的很好。但是在明清時期,自詡天國地大物博,鄭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為了炫耀國威。用國庫里的財富去炫耀,而不計回報。清朝更是到達一個唯我滿族中華的心態,目空一切。閉關鎖國,而不知外面世界的驚天變化。煙花應經變成槍炮,風水儀器已經航海導向等等。西方國家在近代科學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中國在維系古代那些自以為傲的發明上面的情緒顯得好無知,所以洋務派,維新運動就要大力學習外來文化,摒棄了很多傳統。怎麼說呢?這和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一樣的,「打倒孔家店」,這個也能理解,為什麼呢?都處在一個破舊出新的階段,那個時候是為了打破陳舊的觀點。也是一個歷史時期該做的。歷史的局限性,某個時期的歷史動作局限於當時的歷史環境。
滿清的「剃發易服」也是為了維系其統治。
或許是一些在歷史中淹沒了自己的中華兒女為了掩飾自己對於歷史的愧疚,找了一個讓自己安慰,讓歷史內疚的理由,滿族就成了替死鬼。私見,假使清朝沒有那個政策,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傳統節日被搶去,在四書五經淡出新一代的眼界的情況下,對於幾百年前的服飾的誤解,我們還能說什麼?愧於民族文化,羞於傳統的承接。
再一個,日本的相當多文化也是中國過度過去的,和服和漢朝時候的服裝也很像,這一點也不可忽視。
好在,我們也漸漸意識到這一點,端午和清明的假期延長了,重視了。也說要把四書五經的內容加入到課本中。這也算是一種補救吧。對於歷史,對於過去我們無法去改變,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從我們做起,給後人做一個榜樣,去迎接,去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