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臨水陳夫人穿裙子圖片

臨水陳夫人穿裙子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02 13:32:30

1. 臨水宮陳太後的傳說

清代道光皇帝母親難產,遍召御醫救治無效,惶急之下,仰天呼喚「臨水陳夫人」,產房中皇後恍惚見一女,披發執劍進入房內,皇後精神一振,便生下了太子,母子均說:「臨水奶真是我的重生父母啊!」從此人們便稱陳夫人為臨水陳太後。

2. 陳夫人的聖水牌寫什麼

摘要 臨水陳夫人對聯陳靖姑祖廟對聯臨水夫人顯真身圖片

3. 陳十四娘娘的傳說與信仰

作為溫州鼓詞的重頭戲,「娘娘詞」源於陳靖姑及其傳說。 陳靖姑,又名陳靜姑、陳進姑,俗名陳十四。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父名陳上元,諱陳昌。道教法師,官封諫議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號法通,義兄陳海青,諱法青。兩兄承父業(法師) 。
相傳她在唐代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稱臨 水 夫人。其他尊稱甚多,如大奶夫人、 陳 夫人、陳太後、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台助 國 夫人,碧霞聖母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娘、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在台灣為三奶夫人之一,民間稱陳大奶。其傳說綜合簡述如下:
王母蟠桃會上,觀音與眾仙比試彈天柱,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臨水中村陳昌妻葛氏所食,於唐大歷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產一女,臨盆時異香滿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靜時生,故又名靜姑,俗名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失,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昌家傳茅山法,鄉人央陳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倖免逃歸。時靖姑年方十七,為了報仇,立誓上閭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後聞白蛇精在閩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閭山正法,斬白蛇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陳靖姑此時懷孕三月,便脫胎陳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澤萬民。此時白蛇喬裝靖姑回府,盜胎並食之。靖姑飛雲而歸,怒追之,白蛇逃入臨水洞(今古田縣),靖姑坐壓蛇頭,令其永不出洞。最終陳因疾坐蛇頭而死,終年 24 歲。 陳靖姑信仰,起於唐代。到明代,陳靖姑傳說進一步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傳說觀音因凡間蛇妖害人,剪指甲化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陳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異人傳授法術,於古田縣臨水村行法擒妖時,被蛇精所陷。時靖姑年方十七,獨自上閭山學法,後救出二相,把蛇妖斬為三段,但妖仍飛往各地繼續作惡,靖姑誓曰:「汝能布惡,吾能行香普敕。」後因救唐王皇後產難,被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宗福大奶夫人。」以上傳說既保留了助產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陳靖姑立志誅蛇除妖的內心世界。從靖姑出世、學法、滅妖,都圍繞著「滅蛇」為中心,為傳說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並在神格上使由助產神逐步向驅邪神過渡。
清代,是陳靖姑傳說發展的時期,通過民間口頭傳承,還豐富了「斗蛇」「斬蛇」情節,同時又描述了陳靖姑誅滅其它妖魔的許多故事,強調了她的驅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閩都別記》,可說是集陳靖姑傳說的大成。他將民間傳說加以綜合、渲染、豐富,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陳靖姑事跡的長篇章回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經過民間口碑傳承,使陳靖姑的傳說情節更加曲折,內容更加豐富,陳靖姑的驅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間有「媽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說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陳靖姑形象,也是「脫了羅裙穿神裙,頭戴鐵盔身穿甲,手執神刀和神鈴,身騎鐵馬救良民。」此時,閩台浙各地建夫人廟甚多,並有各種賽會活動,到道光年間,各地臨 水 夫人廟香火甚旺,「八閩多祀之」。民間凡求子、祈雨、驅疫,均往禱告,「其應如響」。可見當時陳靖姑的職能與神格都較前寬泛了許多,已演變為多功能的女神。
民國後期,陳靖姑信仰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更加興盛。各地的民眾,紛紛到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帶——祀拜或恭請香爐回去建廟。陳靖姑信仰的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是向南,即向閩南並越海至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北美發展;二是向北,即先傳到閩北,再從閩北傳播到毗鄰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閩語方言區。陳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傳,覆蓋面達十多個縣。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別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隨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人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民間竹枝詞有「詞神到處奉娘娘」之諺。甌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廟中,也以陳十四娘娘廟為最多,其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內就有太陰宮、娘娘宮、廣應宮、永瑞宮、坤元宮、鳳南宮、棲霞宮等。每年夏歷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婦女,往往結伴到宮中向陳十四娘求賜子息,還有婦女爭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邊有海聖宮,陳十四為配神。人們為紀念她,常在江邊請鼓詞藝人唱「娘娘詞」。 20 世紀 40 年代,僅瑞安一縣就有上百個專為祈奉陳靖姑的太陰宮。平陽有順懿廟,俗名太陰宮,又名臨水宮,一在凈明寺北,一在北門外,一在小橋,一在任白橋。平陽江南的都口、孫店、象岡有三個大廟,專祀陳十四,現廟尚在。麗水縣有順懿夫人廟,在縣城西太平坊鶴鳴井南,祀陳靖姑,原寺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舊時處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誕日,有許多婦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縣,各地都有陳十四廟,被作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順、蒼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稱陳十四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縣以及浮柳、瑞雲、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宮,有的畲民家堂上還寫著「奉祀陳、林、李三位太 後元 君神位」的紅紙,下擺香爐。舊時,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請娘娘保佑。同時,在畲族中,還流行著《奶娘歌》和木偶戲《夫人戲》。到 20 世紀 80 年代,溫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筆者曾先後到洞頭縣和溫州茶山鎮,參加當地民眾祭祀陳十四娘娘的活動,並觀賞了由瑞安藝人演唱的《娘娘詞》。

4. 臨水夫人的相關

三十六宮婆姐全稱為:三十六宮毓麟婆姐。
三十六婆官原是閩王宮中為白蛇精所害的三十六名宮女,經臨水陳夫人煉度而死而復生,最終並修煉成神。古田白蛇洞的白蛇精,為報陳靖姑救夫毀洞之仇,乃攝陳金鳳皇後於長坑洞,自變為皇後入宮,囚禁三十六宮娥於冷宮,每日吞食一人,棄殘骨於枯井。一邊施出百般狐媚手段迷惑閩王,使閩王集後宮三千寵愛於一身,一邊尋思報仇之計。一日,白蛇精假作心痛病發,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閩王王延鈞前來慰問,命御醫進宮為皇後治病,假皇後阻止說:「陛下,臣妾心病,非一般凡醫所能療治得了,非聖者之心難以根除臣妾的心病。」閩王問何故?假皇後說:「臣妾幼小時即患心病,百醫無效,當時有一聖僧為臣妾看病時曾說過:『女施主命相不凡,日後必大富大貴,故凡醫俗葯難治貴人之病,需用聖者之心沖酒服,方能根除心病。』當時聖僧即自願獻心為臣妾治病,但因為男女分屬陰陽之體,聖僧的心只能免除臣妾一時之痛苦,欲根除此病,只有服用下渡陳靖姑聖女的心。望陛下即速降旨取來,遲則救之莫及。」時陳靖姑從古田回娘家省親,見內宮上空妖霧彌漫,知有妖精為崇,正欲進宮除妖,便有使者奉旨前來取心。靖姑對使者說:「用心治病,貴在新鮮,方有療效。民女願隨大人進宮,在皇後面前將心現剜現用……」使者聞言大喜,便帶靖姑進宮。靖姑來到內寢宮,施展閭山誅妖斬魔大法,假皇後逃遁不及,被逼現出原形,一頭大白蛇在床上翻滾,王延鈞驚得魂飛魄散,陳夫人揮劍斬殺了白蛇精,然後駕起祥雲前往長坑山,封山破洞把陳金鳳娘娘救回宮中,又將三十六名宮娥的白骨收攏,用閭山正法進行煉度,念動真言咒語,將白骨咒成人身,與原形無異。閩王感念靖姑救皇後、宮中除妖怪並救活宮女有功,遂敕封其為慈濟臨水陳夫人,並將三十六宮娥賜於靖姑為徒,令地方官員於臨水洞建宮殿、樓閣、妝台,三十六宮娥均受誥封。自入閭山門下後,三十六宮女認真協助夫人保赤扶童,驅邪解疫,凡護嬰佑童等一應瑣事,陳夫人多交由三十六婆奶去辦。 福州府古田縣陳大娘 延平府順昌縣黃鶯娘 福寧府寧德縣方四娘 興化府莆田縣柳嬋娘 建寧府建甌縣陸嬌娘 福州府長樂縣宋愛娘 泉州府晉江縣林珠娘 漳州府漳浦縣李枝娘 汀州府連城縣楊瑞娘 邵武府泰寧縣董仙娘 福州府連江縣何鶯娘 漳州府漳平縣彭英娘 建寧府建陽縣羅玉娘 泉州府南安縣吳月娘 福州府羅源縣鄭桂娘 福寧府福鼎縣張春娘 建寧府浦城縣王七娘 福州府侯官縣倪鳳娘 汀州府長汀縣包雲娘 福州府閩縣孫大娘 福寧府寧德縣趙娥娘 興化府仙游縣周五娘 福州府連江縣程二娘 福州府閩縣葉柳娘 永春府寧化縣鐵春娘 福州府永福縣雲燕娘 泉州府惠安縣聶六娘 邵武府光澤縣劉嬌娘 福州府侯官縣翁金娘 建寧府政和縣潘翠娘 福州府閩清縣凌艷娘 泉州府同安縣鄭三娘 福州府閩清縣朱巧娘 延平府延平縣金秀娘 泉州府安溪縣藍梅娘 福寧府霞浦縣胡大娘

5. 臨水夫人到現在多少年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4

6. 陳十四娘娘一家人分別都是那些菩薩

陳十四娘娘順天聖母陳靖姑為浙江南部等地與福建北部民眾共同信仰的神祇,其生前或死後尊稱極多,如臨水夫人、順天聖母、順懿夫人、天仙聖母、慈濟夫人、碧霞元君、註生娘娘……民間則稱之為娘奶、佛姨奶、陳十四夫人、陳十四娘娘等。這位民間傳說中的神性英雄,因為善於「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護國佑民,功德無量,聖跡遠播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台灣和東南亞等等許多地方,廣為傳誦和崇拜。
其在泰順境內的傳說大致為:觀世音天庭鬥法所生兩根白發下界化為雌雄南蛇為害人間,而後手指上滲出三滴血化為紅雨降世陳家生陳十四。陳家世習茅山法,百姓懇請陳教義出山收伏蛇妖,陳因患病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廬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來,陳靖姑手持廬山鎮山牛角,經過多次斗戰,終於除滅了蛇妖。期間由於偷吹廬山鎮山牛角令地動山搖,降雨解災又斬殺雷神,多次觸犯「天條」,廿七歲陽壽便終。
在中國東南有兩大得道仙真,一是我們浙南閩北的「陸上女神」娘奶陳靖姑,另一位是閩南粵台的「海上女神」媽祖林默娘。媽祖因台灣、港澳、東南亞與廣東閩南等地民眾的努力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名揚四海,而我們的「陸上女神」順天聖母陳十四有著更傳奇的色彩、更濟世的仁心、更豐富的歷史,至今不但沒被外界世人所知,甚至在本地也是趨於消淡,令人深感遺憾。面對著不斷墮落的社會風氣,傳承我們的先人的文化,傳承陳靖姑身上體現的中華民族除暴護幼的優良傳統,慈愛無私、正直勇敢的品質,孝悌敬尊的倫理,自由平等、懲惡揚善的思想,是我們亟待要考慮的問題。
一、娘娘詞與溫州民間信仰 溫州鼓詞是浙江民間曲藝兩大主要曲種之一,向有「浙北彈詞,浙南鼓詞「的說法。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藝,因多系盲人操業,又被稱為瞽詞、盲詞:因鼓詞以唱為主,人們又把演唱溫州鼓詞稱為「唱詞」;因鼓詞演唱與民間陳靖姑(俗稱「陳十四娘娘」)信仰有關,藝人常到娘娘廟唱大詞,所以也稱「娘娘詞」。
溫州鼓詞有三種主要的類型:娘娘詞、平詞、和門頭詞。其中,娘娘詞是最主要的類型,為溫州鼓詞中的「大詞」。因流傳時間長,影響面廣,被藝人稱為「詞娘」。在溫州,人們對唱娘娘詞藝人是很尊敬的。一般唱詞的藝人,人們稱之為「唱詞人」,而只有唱娘娘詞的藝人才稱為「先生」,頂級的唱娘娘詞的藝人則被人們尊稱為「大先生」。
每年的各個時節,溫州各廟宇和宮觀都會請藝人來唱鼓詞;平時,宗族完成族譜,民間老人壽誕、喬遷、殯葬等,也舉行鼓詞演唱活動。少則一夜,多則連台數日。街頭巷尾,鄉坊村落,都可以作演唱場地。因此甌江兩岸,楠溪江畔,時時會響起溫州鼓詞那優美質朴、富有韻味的曲調。琴鼓響處,男女老幼競相聽唱。溫州鼓詞最興盛時共有職業藝人 200 多人,民間藝人達 300 多人;遍布城鄉的書詞場有 80 多處,每天鼓詞聽眾多達三萬。
關於溫州鼓詞的起源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始於宋代。曾到過溫州、瑞安一帶的大詩人陸游,寫過這樣一首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可見,南宋時陸游就曾目睹鼓詞演唱之盛況。另一種說法是,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平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後承受古樂衣缽,吸收民間曲調逐步發展起來的。但不管怎麼說,溫州鼓詞肯定是從浙南地方的民歌中孕育起來,又不斷吸收民間曲調而發展完善,因而聲腔有溫州鄉土氣息和雁山甌水風情。
溫州鼓詞用方言演唱,一向以瑞安方言為標准音,加以道白、旁白,因此瑞安被稱為溫州的「鼓詞之鄉」。對本地人來說,用瑞安方言演唱的鼓詞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唱詞講究平仄、押韻,琅琅上口。既可敘述曲折離奇的故事,又可適應情節的需要,抒發喜怒哀樂,時而激昂高歌,時而低沉哀怨,抑、揚、頓、挫,輕、重、快、慢,運用自如。音樂聲腔細膩、豪放並蓄,悅耳爽心。
演唱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別具一格。有鼓、牛筋琴(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三粒板(用三塊紅木或黃楊木板製成)、小抱月(由黃楊或萬年青或樟樹挖空做成,約四寸)等。演唱時藝人端坐椅上,左手執鼓箭,右手執三粒板,用鼓箭敲擊鼓和牛筋應調而唱。演唱娘娘詞,還要增加大鑼和大鼓。鼓詞藝人一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他左手執板,掌握節拍速度的變化,右手用竹筷子(鼓箭)敲琴,這鼓箭還兼敲扁鼓、大鑼和大鼓。
早期,由於演唱場所不固定,鼓詞以沿村挨家演唱為多,所以演唱的鼓又小又輕,便於攜帶。以後,這種鼓逐漸發展成為高約寸半、直徑約七寸的扁鼓。到了清末,演唱溫州鼓詞的樂器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牛筋琴」為主要樂器,而扁鼓退居其次。
牛筋琴是溫州的土產。清末年間,瑞安藝人從彈棉花師傅敲打棉花弓上的牛筋弦發出的叮咚聲中得到啟發,便試著用三五條牛筋,臨時纏在小桌的腳上,奏出簡單的音階來伴奏,這便是牛筋琴的雛形。稍後,瑞安地方藝人彭阿元把牛筋固定木板上,演唱時掛在桌邊敲奏,既方便,音階又准確,便正式創造了牛筋琴。由於牛筋琴音色悅耳清新,藝人們便競相模仿,逐步改進,使之增至五條弦、七條弦。解放後又繼續改進,增至十七條弦,裝上渦輪、渦桿,調節方便,音域廣,又有高音琴、低音琴之分,於是牛筋琴成了溫州鼓詞獨具特色的伴奏器了。
溫州鼓詞的內容,散發著濃郁的民間氣息。早期的溫州鼓詞是沒有成書的底本的,靠的只是師傅的口傳,據《趙連欽小傳》載:「此傳(《南遊傳》)共有兩萬余句,而師傅口傳耳受腦記。」從演唱小段民間故事開始,溫州鼓詞後來逐漸發展成長篇整本詞,內容仍以民間熟悉的傳奇故事為主。最早的長篇鼓詞是《十二紅》,還有根據溫州民間故事編成的《高機與吳三春》、《王十朋》等。清代中葉,隨著鼓詞的流入城市,文人也參與進來,根據評彈曲本改編了一些鼓詞唱本,代表作是《倭袍》、《玉蜻蜓》等。但在溫州民間影響最大的,是敘述陳靖姑故事的「娘娘詞」《南遊傳》。
二、陳靖姑傳說與信仰 作為溫州鼓詞的重頭戲,「娘娘詞」源於陳靖姑及其傳說。
陳靖姑,又名陳靜姑、陳進姑,俗名陳十四。相傳她在唐代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稱臨 水 夫人。其他尊稱甚多,如大奶夫人、 陳夫人、陳太後、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台助 國 夫人,碧霞聖母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娘、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在台灣為三奶夫人之一,民間稱陳大奶。其傳說綜合簡述如下:
王母蟠桃會上,觀音與眾仙比試彈天柱,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臨水中村陳昌妻葛氏所食,於唐大歷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產一女,臨盆時異香滿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靜時生,故又名靜姑,俗名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失,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昌家傳茅山法,鄉人央陳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倖免逃歸。時靖姑年方十七,為了報仇,立誓上閭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後聞白蛇精在閩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閭山正法,斬白蛇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陳靖姑此時懷孕三月,便脫胎陳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澤萬民。此時白蛇喬裝靖姑回府,盜胎並食之。靖姑飛雲而歸,怒追之,白蛇逃入臨水洞(今古田縣),靖姑坐壓蛇頭,令其永不出洞。最終陳因疾坐蛇頭而死,終年 24 歲。
陳靖姑信仰,起於唐代。到明代,陳靖姑傳說進一步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傳說觀音因凡間蛇妖害人,剪指甲化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陳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異人傳授法術,於古田縣臨水村行法擒妖時,被蛇精所陷。時靖姑年方十七,獨自上閭山學法,後救出二相,把蛇妖斬為三段,但妖仍飛往各地繼續作惡,靖姑誓曰:「汝能布惡,吾能行香普敕。」後因救唐王皇後產難,被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宗福大奶夫人。」以上傳說既保留了助產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陳靖姑立志誅蛇除妖的內心世界。從靖姑出世、學法、滅妖,都圍繞著「滅蛇」為中心,為傳說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並在神格上使由助產神逐步向驅邪神過渡。
清代,是陳靖姑傳說發展的時期,通過民間口頭傳承,還豐富了「斗蛇」「斬蛇」情節,同時又描述了陳靖姑誅滅其它妖魔的許多故事,強調了她的驅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閩都別記》,可說是集陳靖姑傳說的大成。他將民間傳說加以綜合、渲染、豐富,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陳靖姑事跡的長篇章回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經過民間口碑傳承,使陳靖姑的傳說情節更加曲折,內容更加豐富,陳靖姑的驅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間有「媽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說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陳靖姑形象,也是「脫了羅裙穿神裙,頭戴鐵盔身穿甲,手執神刀和神鈴,身騎鐵馬救良民。」此時,閩台浙各地建夫人廟甚多,並有各種賽會活動,到道光年間,各地臨 水 夫人廟香火甚旺,「八閩多祀之」。民間凡求子、祈雨、驅疫,均往禱告,「其應如響」。可見當時陳靖姑的職能與神格都較前寬泛了許多,已演變為多功能的女神。
民國後期,陳靖姑信仰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更加興盛。各地的民眾,紛紛到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帶——祀拜或恭請香爐回去建廟。陳靖姑信仰的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是向南,即向閩南並越海至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北美發展;二是向北,即先傳到閩北,再從閩北傳播到毗鄰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閩語方言區。陳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傳,覆蓋面達十多個縣。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別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隨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人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民間竹枝詞有「詞神到處奉娘娘」之諺。甌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廟中,也以陳十四娘娘廟為最多,其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內就有太陰宮、娘娘宮、廣應宮、永瑞宮、坤元宮、鳳南宮、棲霞宮等。每年夏歷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婦女,往往結伴到宮中向陳十四娘求賜子息,還有婦女爭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邊有海聖宮,陳十四為配神。人們為紀念她,常在江邊請鼓詞藝人唱「娘娘詞」。 20 世紀 40 年代,僅瑞安一縣就有上百個專為祈奉陳靖姑的太陰宮。平陽有順懿廟,俗名太陰宮,又名臨水宮,一在凈明寺北,一在北門外,一在小橋,一在任白橋。平陽江南的都口、孫店、象岡有三個大廟,專祀陳十四,現廟尚在。麗水縣有順懿夫人廟,在縣城西太平坊鶴鳴井南,祀陳靖姑,原寺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舊時處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誕日,有許多婦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縣,各地都有陳十四廟,被作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順、蒼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稱陳十四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縣以及浮柳、瑞雲、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宮,有的畲民家堂上還寫著「奉祀陳、林、李三位太 後元 君神位」的紅紙,下擺香爐。舊時,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請娘娘保佑。同時,在畲族中,還流行著《奶娘歌》和木偶戲《夫人戲》。到 20 世紀 80 年代,溫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筆者曾先後到洞頭縣和溫州茶山鎮,參加當地民眾祭祀陳十四娘娘的活動,並觀賞了由瑞安藝人演唱的《娘娘詞》。
三、「娘娘詞」的演唱 被民間稱為「娘娘詞」的《南遊傳》,又名《靈經》。《南遊傳》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出現。清人趙鈞的《過來語》中說:「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一年四季唱大詞……終年不絕。( 1 )」
娘娘詞一般都在宮觀廟宇中傳唱。清人郭鍾岳在《甌江竹枝詞》中曾寫道:呼鄰結伴去燒香,……盲詞村歌唱娘娘。( 2 )既然是「呼鄰結伴去燒香」那麼他們去的地方自然是宮觀廟宇。而且當時在溫州城鄉陳十四娘娘宮和其他的廟宇甚多,如天妃宮、靈門太陽宮、甌北碼道宮、七都上沙宮、羅溪宮、荊州太陽宮等等,八仙樓東岳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門外賢大王殿、百里坊四營等等都是唱娘娘詞的重點之地。年年不絕。而另有一詞為證:「唱大詞,唱大詞,九月菊花開幾枝,光應宮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閃靈旗」。
唱娘娘詞有一套非常庄嚴獨特的儀式。 從請 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詞中都和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這些正是其他詞類所沒有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時令請唱詞的習俗。請唱大詞總是有那些「頭家」 和唱詞 先生事先約好,否則唱詞先生會被它地方請走的。因而他們總是請一位會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選一個黃道吉日,早去 和唱詞 先生約定時間來他們地方唱詞。而且唱詞先生來得也很是氣派,接送也是很是庄嚴。解放前,唱大詞的藝人,有的坐轎,有的騎馬,到壇(唱詞的地方,庄嚴的稱呼)時,人們放炮迎接,熱鬧而庄嚴。據已故的老藝人趙連欽說,他的師傅周德壽以及師傅的師傅們早年就坐轎去唱大詞的。還有一位名叫岩聰的藝人騎馬,並帶馬童、徒弟一行四人。他們到達經壇時,群眾還放炮相迎。
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連續七日七夜。演唱開始時均放一串鞭子炮和三個爆竹(溫州「鞭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而娘娘宮內或廟宇中則是掛燈結綵,擺香案,立經壇,有的還搭閭山景,另有一紙糊的蛇妖,纏在台柱上,有汪、楊二將守住,還有焚紙馬台,外搭三界台。在神前一般還放四張八仙桌,擺有眾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陳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
唱大詞每一場演唱開始時藝人身穿長衫(有的還穿道袍),和掌站著唱,「請神」、念「八大神咒」,請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禱告天地,接著藝人唱「八仙」、「鼓詩」、「保祥」、「表紙」作為啟經,一般是在上午進行,類似一種開幕式的演唱儀式,而下午才開始正式的演唱。單每場開始都得唱「八仙」、「鼓詩」、「保祥」接下來唱正文。每場結束時都要送神安位。
當唱到「陳十四游地府」時藝人就跪下來唱,聽眾焚香默聽完畢,藝人坐下來繼續唱。娘娘詞「每唱到神佛來去時,聽眾要拈香參拜,燒紙馬,呼佛號。」
而當演唱進行到第三天下午時,唱陳十四收妖到溫州,謂之「娘娘到壇」。由經壇首事(頭家)組織二三十人為迎接儀式隊伍,抬著佛鑾,全副鑾駕,頭牌執事,長幡寶蓋,對鑼開道,嗩吶長號,鑼鼓鏘鈸,琴蕭管弦,音濤樂浪,洋洋盈耳。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藝人唱台前,領取陳十四娘的令旗,即所謂「十四娘娘閃令旗」。他手執龍(牛角)、寶劍、神鈴等,帶領迎接儀式隊到甌江邊接陳十四進經壇,道士如導游一樣每到一處向陳十四介紹這是什麼地方。到經壇時,聽眾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經壇內還擺起了三牲福禮祭祀,由道士祈禱降福。
最後,還要舉行收耗送聖儀式。即用紙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統統押進船艙中,神娘(陳十四)差來天兵天將,把它們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滅災。由首事帶領十至二十人,腰插寶劍、鋼刀,扛著紙船,由道士押送到甌江邊焚化,驅邪迎祥,送聖回宮。離甌江遠的地方,這一儀式就到附近的小河邊舉行。但這最後的儀式,婦女和小孩是不能參加的、不許觀看的。至此,一壇《靈經》算是唱完滿了。
四、娘娘詞與溫州民間信仰的互動關系 溫州鼓詞在溫州孕育而生,成為溫州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娘娘詞在溫州經久不衰,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溫州鼓詞是浙南地區下層民眾精神生活重要的支柱,與戲曲一樣,在文化架構中具有十分顯要的地位。」
溫州遠離中原,歷來被稱為蠻夷之地。甌越古俗信鬼神,據嘉靖本《浙江通志》記載:「始東侯王信鬼,古甌俗信鬼。」又《永嘉聞樂》記載:「昔東甌王信鬼神,其風至今未替,故俗患病祈神,演戲酬神之事終年不絕。」陸游在《野廟記》中說:「甌越間好鬼神,山椒水濱多淫祠,其廟雄而毅,黝而碩者則曰將軍,有溫而厚,皙而少者則曰某郎,有慍而尊嚴老則曰姥,有容而艷者則曰姑……」,而且《永嘉南溪竹枝詞》中有說:「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處奉娘娘。」
古甌越鬼神信仰的傳統,是溫州娘娘詞產生的土壤,也是其發展的溫床。
民間信仰需要諸多載體,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不可偏廢。娘娘詞的適時出現,成為溫州民間信仰最佳的非物質文化載體。
首先,它在民眾心目中擁有祈福攘災的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有務實和功利主義傾向,表現在信仰的特徵上,就是信仰者大多從自身的功利目的出發信奉其神,信仰者祭神則必尋神有所求,在信仰者那裡只在那達到『祈福禳災'的作用就滿足了」。而唱大詞,正好有這樣的功能。在《凈水咒》中詞文唱到「凈水散灑,禍去福來;一灑天開,日月長光;二灑地裂,百草盡藏;三灑香坦北斗,四灑人間長生。」「禍去福來」正是人們所希望的。「天開,日月長光」人們希望早晨早來,天多晴,這樣在務農的溫州的人們就可以下地勞作,「百草盡藏」也正合人們田地受雜草困擾,農作物生長受影響,希望「百草盡藏」而農作物快快生長的心理。而多壽「長生」也是人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希冀。
在《天地凈煞咒》中「卻鬼延年」,也是人們所希望的。其中的「保祥」可以說是反映了人們的所有希望。現摘錄如下:
上保老人多福多壽,手腳輕便,身體強壯,福爾湊來,壽再增。中年當家發起,出門東風送嫩柳,回家金杏滿樹紅,一年到頭順風順水。
凶人遠避,喜人相逢,保年輕,保成人,未得婚姻送鸞鳳,未得子息送玉麒麟,生男該送長壽子,出女女投身。
保六根清凈,無關無煞早成人。學堂讀書都上進,日功夜讀能勤文;
保手藝人身體健康,技術精通,創造財富好賺銀,公平買賣永平安。
保田土羊大豐收,落種五穀慶豐登;滿山滿壟樹成蔭,樹頭果子變黃金,豬牛六畜保興旺,雞鴨豬頭保成群,飛災橫禍,相冷咳嗽百病消散,一切蟲耗遠退大洋江海。
保鄉方清吉,戶戶康寧,份份家家吉慶。靈神不用多禱告,顯佛不需多通情。
娘娘詞還結合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套用了道教的儀式,使其演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而道教在溫州早就深入民心,晉時就有名道士陶弘景隱居在溫州的陶山。
其次,陳十四傳說在溫州民間的傳播,需要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合力作用:既需要各地廣建宮觀端宇,更需要通俗易懂的傳播形式。藝人們把「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同溫州當地具體的區域和人文歷史聯系起來,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可信性,因而使陳靖姑信仰得到迅速的傳播。於是,在「太陰宮」、「娘娘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娘娘詞也應運而生,而且在溫州鼓詞中出類拔萃,一枝獨秀。
與此同時,娘娘詞自身獲得了傳承與發展的最佳契機。
在演唱與傳誦陳靖姑傳說的過程中,娘娘詞不但具備了娛神的功能,同時也增強了娛人的功能。娛神功能:娘娘詞演唱的場所都是在宮觀廟宇,在演唱開始時就有「請神」、「表紙」、「打八仙:,之後還有「按位」和「送聖」等儀式,而且在八仙桌上還擺有眾多的祭品和香火。每唱到神佛的時候,聽眾要拈香,而且默聽,呼佛號,叩頭參拜,唱到「陳十四齣世」和「游地府」等時,藝人還跪下來演唱。這些具有神迷色彩的儀式也正好和民間信仰意識產生共鳴,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娛人功能:張在《杜隱園日記》寫道:「唱《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婦環侍,聽者不下千餘人,少年婦女,濃裝艷服,輕搖圓扇,露坐至五更始返。」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強的娛人的作用。這種娛人作用,體現在鼓詞的故事性、音樂性、和通俗性等方面。
此外,娘娘詞演奏的道具也值得一提。譬如鼓,鼓的神秘性也是溫州民眾選擇鼓詞的原因之一。鼓是溫州鼓詞演奏的主要音樂用具,因而稱之為鼓詞。鼓在演奏中具有神秘性,可通神。唱大詞的時候,用的是大鼓,而一般的唱詞用的則是扁鼓。用大鼓,鼓聲響亮,如打雷。可以驅邪,正如寺院中的大鍾一樣。在鼓詞中鼓也很有來歷的,在娘娘詞中唱道:「月中裟羅定陰陽,獨角仙牛皮一張;廣博仙師鞔成鼓,三音六板干歌唱。」而且還有很早的師承,「 祖師 教授輕輕調,重打三捶透上蒼」。鼓的神秘性不僅在於「重打三捶透上蒼」,還可以「上請三十三天佛落降,下請地府十八重」,打起鼓還可以「陽界聽打太平鼓,天賜五穀豐登交萬倉,幽冥聽打太平鼓,十八重地府把罪釋,中間聽打太平鼓,大男小女保安康,柴禾綠花紅滿地,年長山河此誦文,太平賜鼓來奉敬,法台法鼓敬聖君「。鼓不僅上可以通天請佛,下可以是 閻 君釋放鬼魂,中間還可以保平安。鼓了變成了「法鼓」。
總之,娘娘詞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溫州民間信仰共生共榮,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娘娘詞因為普及和宣揚陳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間歡迎,經久不衰;陳靖姑信仰藉助娘娘詞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7. 我家有觀世音,天國師,齊天大聖,田都元帥,七仙女七公主,臨水陳夫人,二伯爺的神

觀世音菩薩早在久遠劫前就應經成佛,號曰:正法明如來。 現菩薩相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眾生,家裡有一尊佛就足夠了,尤其是佛弟子皈依以後不在皈依其他外道。

8. 跪求順天聖母的詳細資料

zt

順天聖母還職掌除蛇妖,又能催生助產,故婦女事之萬勤。其傳說古代典籍多有記載,且略有不同。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夫人名陳靖姑,福建古田臨水村人。父諫議,拜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義兄陳海清。相傳唐代中葉,蛇妖據臨水村之靈氣洞穴,興災食人,鄉人為之立廟,每年重陽進童男童女各一人,使不為害。後慈航路過,剪一指甲,化金光投胎葛氏腹中,遂化生夫人。年17歲時,入閭山學法,得受洞天玉女驅雷破廟罡,遂還鄉將蛇妖斬為三截,為鄉人剪除蛇患,後唐王後難產,夫人又以法催生下太子,遂敕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
人」,建廟古田,以鎮蛇母不得為害。自此,其法大行於世,專保童男童女,催生護幼,妖不為害。謝金鑾《台灣縣志》則稱夫人為陳進姑,福州人陳昌之女,曾身著朱衣,於臨水鄉仗劍斬蛇,為民除害,鄉人於白蛇洞側立廟祀之,自後靈跡甚著。
順天聖母又稱「順懿夫人」、「臨水夫人」、「大奶夫人」、「臨水陳夫人」、「陳夫人」。為福建奉祀的女神,信仰集中在福建和台灣一帶。原為唐末女道士陳靖姑,世人尊為臨水夫人陳太後。陳靖姑於唐哀帝天佑(904-907年)二年(905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閩都別記》稱其生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閭里稱奇,引為吉兆」。十三歲時許真君授其道法,三年學成,回歸故里,許以縣令劉杞公為妻,常以閭山正法降妖伏魔,濟世救人。相傳閩王延鈞時,閩地久旱不雨,禾枯木萎,百姓無法生活,於是閩王下旨奉請法師,皆不得濟,後來陳靖姑不顧身孕和師父的囑托,毅然施法祈雨,結果大雨解除了百姓的乾旱和飢渴,而自己卻因此遭受劫難,時年二十四歲。
此後,陳靖姑英靈復赴閭山,求師再授保胎之術,並經常顯靈,救產護嬰,治病驅邪,濟世度人。百姓深感其恩與靈驗,立廟祀之,不久便在閩台一帶形成濃厚的信仰。宋淳中(1214-1252年)封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喝額「順懿」,後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總之,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封號,初封「濟水夫人」,後加封「臨水崇福夫人」、「順天聖母元君」,而福建一帶皆呼之「臨水陳太後」,並在古田創建臨水宮祀奉她。陳靖姑所傳的道法稱開山派或三奶派,因為陳靖姑生時曾收李三娘和林九娘為徒,這樣陳靖姑是為大奶李三娘是為二奶林九娘是為三奶,她們皆得閭山道法,被奉為閭派祖師。該派因師承許真君,故應屬凈明道的一種,為民間符籙派的一個支派。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傳入台灣,至今仍在台灣傳播,俗稱「紅頭道士」或「紅頭師公」,修煉方法與靈寶派接近。1959年在宜蘭縣羅東鎮西安里建爐源寺和 1967年在台北縣新店市碧潭旁建臨水宮,供奉三奶夫人。現台灣供奉三奶夫人的廟觀很多,約有70多座,香火都十分旺盛。據說凡求子者,必攫順懿廟虔誠禱告。小兒出生後,自洗兒及滿月周歲,必在家中設位,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俗稱「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選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灑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士女焚香膜拜。至夜,抬夫人像巡行街市,張燈結綵,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儀式非常隆重。

與臨水陳夫人穿裙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老年冬季帽子批發廠家 瀏覽:694
旗袍屬於哪個省 瀏覽:53
怎樣安裝皮帶技術措施 瀏覽:179
兒童人造棉睡衣的式樣 瀏覽:642
制服換裝時間 瀏覽:688
童裝如何做吸引客流 瀏覽:156
什麼的褲子好看嗎 瀏覽:575
大眾凌渡正時皮帶多少公里 瀏覽:966
2013女士格子襯衫圖片 瀏覽:71
長版襯衫如何搭配圖片 瀏覽:54
牛仔褲羊羔絨搭配圖片 瀏覽:141
白色羽絨衣搭配褲子 瀏覽:985
斐樂童裝分幾個系列 瀏覽:667
最貴的戶外男裝品牌 瀏覽:191
中國童裝市場介紹 瀏覽:548
直筒腰穿什麼樣的裙子 瀏覽:278
剛生產完的產婦穿褲子 瀏覽:573
連帽衛衣上的繩子怎麼一樣長 瀏覽:468
裙子如何改成褲子圖解 瀏覽:72
牛仔褲和什麼最百搭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