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炮的發射原理及結構
火炮是利用火葯燃氣壓力等能源拋射彈丸,口徑等於和大於20毫米(0.78英寸)(美國為16.7毫米)的身管射擊武器。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閂等。身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炮尾用來裝填炮彈;炮閂用以關閉炮膛,擊發炮彈。炮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保證火炮發射炮彈後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炮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瞄準具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炮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炮,行軍時作為炮車。
暫時不知道,不過說是他造出來了,如果真的成功說明他在技術方面還是高其他同行一等的
Ⅲ 火炮發射炮彈的原理是什麼
發射過程的基本原理: 底火在引燃炮彈的彈體內的炸葯爆炸以後,彈頭在強大的高壓氣體的作用下飛出,對應的原理有:
化學原理,炸葯在合適的條件,急速、瞬間完成化學反應,生產高溫、高壓氣體。
物理原理:(1)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加速,或者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2)能量轉化,炸葯的化學能,在爆炸以後轉化為彈頭的動能;(3)力的相互作用原理(牛頓第三定律),炸葯在爆炸後在對彈頭的作用力的同時,對炮射也有一個等大、反向的作用力。
炮彈落地爆炸的原理: 炮彈落地爆炸是因為這個炮彈裝的是觸發式引信,也就是說,只要彈體受到一定的力的撞擊就會爆炸。
Ⅳ 大炮的發射過程
由於聲音是機械波,地球大氣的可以看做均勻的介質,所以發射時發出的炮聲是直線傳播的,根據:
t=S/v ,t1=2000/340秒=5.88秒
光是電磁波,傳播過程是不需要介質的,光的傳播是直線的,
t2=2000/3*10^8=6.67*10^(-6)秒
Ⅳ 最強的軍事火炮發射時為什麼都要拉根繩子
大家都曾注意到火炮發射時,經常有人拉一根繩子做引發(當然自行火炮例外)。凡是手動發射的火炮,無論多先進,基本都是用拉繩牽引,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少有人知道是為什麼,這個做個軍事知識普及,簡單介紹一下火炮為何用拉繩引發。
一般火炮的口徑大,發射葯把彈丸推出炮膛使得炮管所產生的後坐力也要比槍的後坐力大得多,這使得炮管在射擊時要向後退很大的距離,以至於每發射一次,火炮的位置都不一樣,影響射擊精度,來回位移,精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火炮設計成有復進裝置,駐鋤,復進裝置可以使炮管在發射時在炮架上向後退,通過阻尼作用減速,然後再回到發射之前的位置,簡單講就是退回來再彈回去。
通常的駐鋤也就是大炮向後分開的兩條腿,腿的末端設計成鋤的形狀,鋤頭向後,射擊時的後坐力使得鋤頭深深的插入地下,從而使炮架穩定的固守原處,這一退一進,明顯有較大的位移。
如果大炮跟打槍一樣弄個扳機,有人去扣發,那麼大炮的後坐力位移,就會把他砸到泥土裡,因此一條小小的牽引繩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可別說弄個無線或有線按鈕,也可以發射,這不是越弄越復雜了嗎?一根小繩,躲到旁邊或後面很遠處,輕輕一拉就行了,簡單實用,斷了再接一下還能用,多好!
Ⅵ 誰知道NBA在暫停休息的時候現場啦啦隊用一個炮筒往看台上發射禮物,像是氣壓的,是什麼網上哪有賣的
你知道銀行的運鈔車吧,你見過那種手裡拿槍的保安吧,就是那種槍,後面裝的氣壓瓶,網上沒有賣的。
Ⅶ 核武器可以用大炮發射嗎
美軍203毫米榴彈炮發射的裂變彈(即原子彈),該炮彈於1956年裝備部隊,威力為1000-12000噸TNT當量,儲備量約2000枚。.
冷戰時期, 為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美國曾在聯邦德國秘密部署世界最小的核武器——只有34公斤重、代號「戴維·克羅克特」的核炮彈M388。但因為核彈自身不「長進」,最後它不得不「刀槍入庫」,被撤出實戰部署,返回美國本土「頤養天年」。
20世紀50年代,在美蘇展開的瘋狂核競賽中,美國在開發威力更大的氫彈的同時,也不忘研製多種形式的小型核武器。1953年,美國陸軍開始研製小型核炮彈。
經過幾年秘密研製,1955年,只有34.5公斤重的無後坐力核炮彈M388型問世。1956年,該型核武器開始進入生產階段。到1963年,該型核武器已經生產了2100枚,總耗資達5.4億美元(不包括核彈頭)。聯邦德國作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的前沿國家,成為了M388型核炮彈部署的首選。1961年,無後坐力核炮彈秘密部署在聯邦德國美軍基地,成為了美國對付蘇聯的又一秘密核殺手。
M388型核炮彈全長僅780毫米,最粗處直徑為280毫米,成為美國陸軍最具機動作戰能力的戰術核武器,也是世界上實戰部署的最小核武器。它的核彈頭是由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家精心設計的,編號W54,重23公斤,核當量10~250噸。
美國陸軍在聯邦德國專門成立了「原子作戰大隊」,負責無後坐力核炮彈的作戰使用。根據計劃,一旦歐洲戰爭爆發,「原子作戰大隊」將在聯邦德國前沿作戰地區每隔幾公里就部署一個「原子作戰小隊」,使用核炮彈層層攔截快速推進的蘇軍,延遲蘇軍推進的速度,為北約大部隊的增援創造條件。
M388的威力一方面是通過核爆炸消滅對手,另一方面是通過強烈輻射震懾對手。一旦核炮彈發生爆炸,150米之內的蘇軍士兵即使不當場死亡,也會受到致命輻射而難以參戰;400米范圍內的蘇軍士兵則會遭受危害相當大的輻射,難以迅速展開行動。而且一旦核炮彈發生爆炸,周圍地區48小時之內人將難以進入,否則就會遭到致命輻射。M388核炮彈的發射方式也有多種:一是由編號為M28的120毫米無後坐力火炮發射,能夠襲擊2公里之內的目標;另一個則是由編號為M29的155毫米無後坐力火炮進行發射,可以襲擊4公里之內的目標。除此之外,它還可以在卡車或者裝甲運兵車上發射。該彈發射一般需要3名士兵操作。
為了提高實戰能力,美國陸軍對該型核武器進行了一系列秘密試射:1959年12月16日,在馬里蘭州進行試射;1962年5月14日,美陸軍101空降師在肯塔基州訓練演習中,練習了「戴維·克羅克特」M388的作戰使用;同年7月7日,美國陸軍在本土內華達試驗場進行了該型核武器的秘密試射,核彈頭爆炸的當量只有22噸;10天之後,美國陸軍又進行了該型核武器的秘密試射,核彈頭從155毫米無後坐力火炮上發射,飛行了2.72公里,在離地面大約6米的高度發生爆炸,核當量只有18噸。
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試射中,美國陸軍驚奇地發現,M388無後坐力炮彈難以准確命中目標,誤差范圍很大,作戰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於是,隨著其他微型核武器的迅速發展,美國陸軍便於1971年開始撤回M388核炮彈的海外實戰部署。
核炮彈是裝有核戰斗部的炮彈,主要用於打擊對軍事行動有直接影響的對方目標,如指揮所、導彈發射陣地、集結的部隊、集群坦克、機場、港口、倉庫等。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美軍先後共研製了10餘種不同型號的核炮彈,其主要型號有W-33、W-48、W79、W-82等四種。有關資料表明,美軍現儲備有7000枚以上各種不同型號的核炮彈。
大規模殺傷
美軍現役的核炮彈,當量與戰略核武器相比不算大,但與常規炮彈相比破壞力十分顯著,殺傷威力巨大,被稱為戰場上殺人的「魔王」和打開突破口的「尖刀」。核炮彈也是不折不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枚核炮彈即可摧毀1個連的堅固陣地,兩枚核炮彈即可摧毀1個營的防禦陣地。而如果使用常規炮彈,則需發射成千上萬發才能達到同樣效果。
美軍現役核炮彈
W-33
美軍203毫米榴彈炮發射的裂變彈(即原子彈),該炮彈於1956年裝備部隊,威力為1000-12000噸TNT當量,儲備量約2000枚。
W-79
美軍203毫米榴彈炮發射的「增強輻射彈」(即中子彈),該核炮彈1981年起裝備部隊,威力為1000-2000噸TNT當量,儲備量約1000枚。W-79有W-79-1、W-79-2、W-79-3三個型號,其中W-79-3是美國研製的第二種中子彈裝置,採用這種裝置的炮彈重55公斤,比W-33核炮彈輕一半,美軍擬以W-79中子彈逐步取代W-33原子彈。
W-48
美軍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裂變彈(原子彈),從1963年起裝備部隊,威力為1000噸TNT當量,儲備量約3500枚。
W-82
美軍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增強輻射彈(中子彈),1985年投產,是美國陸軍目前戰術核突擊力量的重要支柱。該彈是由洛斯·阿拉莫斯實驗所研製的新一代核炮彈,W-82由彈體、核裝料和火箭發動機及引信等組成。彈內裝W-82中子彈頭,彈體後部裝有火箭發動機。彈體呈流線形,飛行阻力小。W-82中子彈直徑150毫米,長度870毫米,重43公斤,配有XM749式雷達引信,最大射程30公里,威力為4000到5000噸TNT當量。W-82中子彈的單發價格為350萬美元,美擬生產1000枚以上。
原子炮
用於發射核炮彈的火炮通常稱為「核炮」,或稱「原子炮」。美國早在1953年5月就使用火炮首次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核炮彈。當時發射核炮彈的火炮口徑較大,為280毫米,當時核炮彈的威力為15000噸TNT當量。以後隨著核彈小型化技術的發展,原來為發射核炮彈的大口徑特殊火炮逐步退出現役,而由一些新型常規火炮所取代。
目前,美軍普遍裝備可用於發射核炮彈的火炮由M110系列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兩種組成。
M110系列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可發射普通榴彈、火箭增程彈、化學彈以及核炮彈,彈葯基數為60發普通榴彈和12發核炮彈,射程可達30公里。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是美軍機械化步兵師和裝甲師(騎兵師)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該型火炮可配用普通榴彈、火箭增程彈、化學彈以及核炮彈,彈葯基數為60發普通榴彈和12發核炮彈,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
Ⅷ NBA比賽中場休息用的什麼槍 就是那個禮物槍一樣的是什麼槍
打禮物的氣槍 通過氣槍的力道把禮物推出去 打到看台
Ⅸ 古代大炮發射原理
暈,古代大炮和現在的原理是一樣的.靠後面的火葯爆炸把彈頭推出去.然後彈頭著地爆炸.區別就在於 1、精度:古代大炮沒有膛線以及生產工藝的問題,精度不高。 2、射程:古代大炮使用的是土火葯,爆發力低。還有就是炮膛能夠承受的壓力低。 3、彈頭觸發方式不同:現在的火炮一般是彈頭著地觸發,有的甚至使用高度儀或者激光等觸發。而古代大炮一般使用彈頭上的導火索觸發,就是彈頭上還有一根導火索。在開炮時炮膛里的火葯會點燃彈頭上的導火索。導火索在一段時間後再引爆彈頭。 不錯,就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