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款棉襖當然可以搭配闊腿褲!
服裝搭配的內容主要包括服裝的款式、質地、花色、顏色的搭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顏色搭配。
服裝搭配的基本原則如下:
1、一般來說,上裝顏色深重,下裝顏色淺淡是不可取的,這會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 2、如果上衣是格子圖案或條紋圖案的,那麼下裝的褲子或裙子最好不要是同類圖案的,而應是單一的顏色。反之,如果裙子是花的,那麼上面則宜配素色襯衫和外套。
3、花花綠綠的襯衫不宜套在外衣裡面穿,如果直接將花襯衣穿在外面,效果會好得多。外面如果是比較正規莊重的衣服,裡面的襯衣最好是淺色、素色。
4、上下裝的質料最好比較接近。如果上身是筆挺的毛料,下身是一條沒有褲線的布料褲子,那一定會顯得不倫不類。
5、上下裝的式樣也應趨於一致,如果中式女外衣套穿西裝裙,那顯然不合適。
6、穿直筒上衣或寬下擺女式短上衣,不要套寬大的裙子。如果穿運動衫,最好是穿一套,腳上也應穿運動鞋,這樣才顯得精神、協調。切忌上身穿制服,下面穿一條運動褲。
7、褲子不宜用橫條紋的面料。 8、如果上身穿毛衣,那麼下身的褲子或裙子也應是厚重質料的,這樣才搭配。
9、毛衣裡面最好不套綢料衣服,一是容易把絲綢衣服弄壞,二是與毛衣質感不協調,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10、最簡便的配襪子顏色的辦法,是使襪子顏色與膚色相近。
如果穿纖細小巧的高跟鞋,最好不要穿厚襪子,反之,薄襪子也不宜與球鞋、厚靴相配。
㈡ 唐裝的唐制漢服
唐裝即唐制漢服,其種類多樣。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制漢服包括唐代漢服和根據唐代漢服的形制發展、復原的一種現代漢服。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
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襦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襖
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衫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袒胸露臂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裝女士服裝 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分類
唐制漢服主要分為
1:襦裙
2:唐代大袖衫
3:襆頭
4:圓領窄
5:半臂
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唐代的大統一,帶來了敦煌壁畫空前的大發展。唐代三百年間的壁畫,隨著河西歷史的變化,自然地劃分為前後期。唐初至吐番佔領河西為前期,這以後至唐亡為後期。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並且其服裝、發式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用以表現這一具有固定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印度佛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符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初唐到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服飾特點可以將吉祥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吉祥天女的發式變為高髻或高鬟。早在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假髻使發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記載中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發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窈窕,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地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地位身份的獨特。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發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吉祥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發式。(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更加流行,也更重視對發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發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吉祥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出現,並且固定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承與連續性。到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高低錯落婀娜多姿,華麗繁復達到頂峰。」[8]有文字記載的發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再現。但無論新的發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等等,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風氣。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發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發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吉祥天女即多梳這種發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發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吉祥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承發揚的特點。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左衽的款式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不同於中原傳統的右衽,由於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綉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䍠。《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發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㈢ 女裝的夏裝特點
連衫裙,又稱「布拉吉」(這是俄語的漢語譯音)。這是由襯衫式的上衣和各類裙子相連接成的連體服裝樣式。款式種類繁多,有長袖的、短袖的,無袖的,有領式的和無領式的各種樣式變化。連衣裙是一個款式的總稱,是人們特別是青年男女喜歡的夏裝之一 。連衣裙在各種款式造型中被譽為「款式皇後」,是變化莫測、種類最多、最受青睞的款式。根據穿著對象的不同,可有童式連衣裙和成人連衣裙。在上衣和在裙體上可以變化的各種因素幾乎都可以組合構成連衣裙的樣式。連衣裙還可以根據造型的需要,形成各種不同的輪廓和腰節位置。
連衣裙可分為接腰型和連腰型兩大類:連衣裙在接腰型中,包括低腰型(腰位置在腰圍線以下)、高腰型(腰位置在腰圍線以上)和標准型;因為衣和裙的連接恰好在人體腰部,所以服裝行業中,俗稱它為「中腰節裙」。因其高低適中,造型美觀、秀麗,適合各種層次的女性穿著。在連腰型中,包括襯衫型、緊身型、帶公主線型(有從肩部到下擺的豎破縫線)和帳篷型(直接從上部就開始寬松)等。
[接腰型]
低腰型接腰的位置按衣長的比例而定,如果裙子是喇叭形或抽裕形、打褶形,下擺較大。
高腰型接腰位置在腰圍線以上的裙子。大多數的形狀是收腰、寬擺。這種連衣裙又叫(拿破崙)帝國女服。
標准型接腰位置在身體的最細部位。
[連腰型]
比起直簡型還要緊身、合體的連衣裙。裙子的側縫線是自然下落的直線形。
帶公主線型 利用從肩部到下擺的豎破縫線,體現曲線美的連衣裙,它強調收腰、寬擺。像公主線和刀背線,這樣在縱向放入的破縫線易於適合體型,也易於造出喜歡的形狀和立體感。
帳篷型 有直接從上部就開始寬松、擴展的形狀,也有從胸部以下朝下擺擴展的形狀。
潮水女裝服裝
潮水女裝服裝:復古類的元素服裝慢慢的在這個時尚的年代流行開來,相比當下的時尚個性,復古元素顯得更加的特別。這款花紋的褲裙同樣的也是個性十足,充滿著復古氣息的花朵圖案,散發著誘人的花香。
㈣ 唐裝深受大眾喜愛,那麼,在唐代,女子都有哪些流行服飾呢
唐朝女子最常穿的就是襦裙,這個裙子的穿法有一點復雜。穿這件衣服首先裡面要穿一件小內襯,然後外面穿上外衫,下半生則是一個長裙,中間用繩子牢牢地系起來,雖然說起來容易,但是穿起來卻十分復雜,在夏天穿起來可以說是十分悶熱的。雖然有的小姐姐們穿起來仙氣十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古代的女子真的很慘,大夏天還要穿這么厚重的衣服。
最後就是胡服。這是從北方流傳過來的,我們都知道北方的匈奴們喜歡穿這些衣服,當時的唐朝還在巔峰時期,為了彰顯國力,於是派遣使者做外交,而別的地方的服飾也就這么流傳了過來,胡服也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新鮮玩意兒可謂是讓唐朝婦女們耳目一新,於是穿胡服一下子成為當時的一股潮流。
㈤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㈥ 女生需要的基本款夏裝有哪些
基礎款一:高腰牛仔褲
對於腿部不夠長的女性來說,修飾身材比例是你的首要應該做的。高腰牛仔褲就是你比較理想的選擇了。無論是深色還是淺色,高腰牛仔褲都可以輕易拉長你的腿部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高腰牛仔褲選擇貼合腿部線條的款式,無形中變可以弱化腿部的膨脹感。
㈦ 女士穿唐裝配褲子好還是配裙子好
除了一樓的回答還靠譜,其他有幾個人的回答可都不能聽! 首先,我的建議是配所有深色的褲子(西褲或休閑褲,另質地可是場合而定正式可為料子、非正式可以選擇卡其布)和鞋子(要皮鞋,光面或磨沙皮)都可以。因為此件衣服滿百搭的。 但是決不能穿白褲子,人家會以為你是跑堂的,另外大寬褲腿的褲子會以為你是倒茶的,再說有穿唐裝穿仔褲的嗎?要再是個蘿卜褲的話,挎上盒子槍,一準被人誤人是狗腿子!!所以只要不穿這三種褲子,你走到哪裡都是得體的,要不然你准會聽到有人招呼你結帳或者要你斟茶……
㈧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8)裙子女士唐裝夏裝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㈨ 漢服女學生古裝唐裝仙女裙齊胸襦裙民族風夏裝日常改良古風清新淡雅 榮姬哪家原創
彩雲間,也叫雲舒院
㈩ 誰能介紹一些古代唐朝裙服的具體樣式給我咯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國社會的女子一直深受禮教的束縛,唐朝女子服裝的改革,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風尚改革。唐朝女子當時最時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頭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長到腰節的超短上衣與長裙連接的一種服裝,所以又稱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領口的變化是唐朝女子服裝最大的改革和創新,除了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外,還有袒領。最初多為宮廷賓妃、歌舞伎者穿著,出現之後,仕宦貴婦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長並單獨作為一件上衣的稱為衫,一般多用質地輕軟的絲帛。上穿衫衣下配長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歡的服飾,衣閃內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在晚唐時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對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選擇和製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唐朝流行的長裙腰節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並在腋下綢帶系扎,類似於現代西方女子結婚禮服。唐朝女子的穿著是中國歷代女子中最開放的。
唐裝吧精品區http://tieba..com/f?ct=318898176&tn=KeywordSearch&sc=49387&pn=0&rn=50&lm=4&rs3=0&word=%CC%C6%D7%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