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雜文褲子的

雜文褲子的

發布時間:2022-04-12 22:31:40

① 魯迅先生談中國文字起源的一篇雜文

魯迅雜文體式有以下幾種。
一、論說體雜文。這是魯迅雜文的主體部分,不但量多,而且論辯實力異常雄厚,產生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論說體雜文,就是採用可見的論證形式鋪排成篇的一種時評或文評。在這種體式的雜文中可以找到論點,可以找到論據,當然也可以找到論證及其形式。魯迅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先說一部分中國人「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這是論點;這前後是一個歸納論證:信地、信物、信「國聯」,後來信神、信佛,「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後面論證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是論點;下文「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是論據,這中間也是運用了歸納論證。這種正規的、傳統的、常見的論證的因素,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我們稱它是一種論說體雜文,
當然這種論說體雜文,其中也有文藝的即詩的因素,否則,就不是雜文,而是地地道道、正經八百的論文了;但在論說體雜文中,文藝的即詩的因素,不是整體性的,而是局部性的,其中出現的形象描繪、詩的語言是零星的、片斷的、點綴式的,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貓的描繪,《忽然想到》之六中結尾一段著名的抒情,⑤都是屬於這種情形。這是論說體雜文,文藝的即詩的因素散布的最重要的特徵。
二、小說體(或故事體,下同)雜文。這種雜文在魯迅雜文集中不多見。所謂小說體雜文,就是用小說的體裁或格式進行形象論證的時評或文評。這樣的雜文,初看上去,頗類小說,但終因為這種小說體或小說體部分不過是全文的論據而已,就整體看,它仍是一種論證,一種不具論證形式的論證。所以,它仍是雜文。例如收在《華蓋集》中的《犧牲謨》,通篇只是一個老爺要一個窮漢褲子的獨白。全文不過是說,這位窮漢是一個甘願為社會做出犧牲的人,他老爺最近收下一個丫頭,正好沒有褲子,望窮漢把自己的褲子給她;這樣既給丫頭帶來了溫暖,又實現了窮漢的人生宗旨——犧牲主義,成全了他的晚節。這里,從語言形式看,找不到論點論據,但其實是論點論據都有的,不過是偽裝著,隱藏著。整個「老爺」的獨白,全是論據,論點是犧牲主義的實質,就是要別人犧牲,自己獨享這別人犧牲的成果。周蔥秀先生曾著文認為《犧牲謨》是一篇獨白體小說,⑥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為魯迅並未把《犧牲謨》編入《彷徨》,而是編在《華蓋集》中。魯迅是不把它看成是小說的。雖說魯迅雜文集收文較「雜」,但從未收過小說。《犧牲謨》是一駁論,它是針對林馬癸文章《致北京農大校長公開信》⑦而發的。林騤在此文中認為教員索薪就是不清高,沒有犧牲精神,索薪者應潔身引退,把位置讓給有犧牲精神,能夠枵腹教書的人。它的針對性十分具體,這與針對社會問題的小說並不一樣。文中的「老爺」也只是一種類型,這正是雜文中人物的特色。所以將《犧牲謨》看成是小說並不符合其文本的實際。它應是一篇小說體雜文。收在《且介亭雜文》中的《阿金》,也是一篇小說體雜文。不過,這一篇論點是出現在文章末尾。文章先寫阿金為軋姘頭,同姘頭們大聲調笑、喧嘩、吵鬧,攪得魯迅自己不安的情景;次寫阿金被辭掉,又來了一個胖的女傭,她好一些,只是唱了次《十八摸》之類的民間猥褻小曲;最後作者發一通議論,說阿金的偉力是動搖了他自己原來的信念:在男性社會里,女人絕不會弄出家亡國破的事來,所謂昭君安漢、木蘭保隋、妲己亡殷、西施治吳、楊妃亂唐只不過是一種男性的推卸責任,現在看,自己鄰家一個阿金竟攪得四分之一里的人家不得安寧,如果阿金是皇後怎麼能不亂了天下呢?這種論證的味道較《犧牲謨》是明顯得多了。記得梅志在《胡風傳》中曾說,《阿金》初發表時以為那是小說。其實不是的。魯迅把它編在《且介亭雜文》中,明白表示它是雜文,魯迅還稱它是「一篇漫談」,⑧更明白表示它是雜文,絕不是小說。就我所知,魯迅小說體雜文還應有收於《熱風》中的《智識即罪惡》和《野草》中的《立論》等。
這種小說體雜文與論說體雜文的共同點是二者都是社會的時評或文評,都含有一種論證,不同點是小說體雜文的論證是不可見或只隱約可見的,論說體雜文的論證形式是可見的;小說體雜文中的形象部分是完整的,佔全文比重很大或簡直是囊括全篇。它徒具小說的外表而實具雜文的靈魂;小說體雜文中的形象描繪部分與小說的「再現生活」很不同,它的形象是類型化或圖像化的,而不是典型化或形象化的;它的針對性也較小說顯得狹窄而具體。
小說體雜文是魯迅首創,也是魯迅先生對我國雜文文體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之一。現在,書刊上也常見這種體式的雜文,如王宗柱的《占茅坑》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說體雜文,讓我們看一下《占茅坑》。原文不長,恕我全引。
一個城市新混混兒,踢踢趿趿來到公廁,候一茅坑有空,蹲在那裡等魚兒上鉤。頃刻,
有內急者匆匆跑入,貓著腰提著褲子,定睛一看,坑上客滿,急得團團轉。混混兒起身道:
「想要這坑,拿一元錢來。」「什麼!這也要錢?宰人啊!」「不要拉倒!」混混兒復又蹲
下。來人四下一看,蹲坑者皆無起身之意,為解內急,只得乖乖出資買坑。公廁里空
占茅坑為錢,官場上空占茅坑為官。⑨
此文的體式與風情與魯迅的《犧牲謨》、《阿金》不是十分相仿嗎?
三、散文體雜文。這一類雜文也為數不多,而且易與小說體雜文相混。
現在國內仍襲用文學四分法概念,將雜文歸入散文一類。其實這種分法是很不科學的,就像文學的二分法一樣的不科學。現代文體的發展,不是愈來愈粗疏,而是愈來愈精細。這就要求現代文體學能夠反映文體這種發展趨勢。雜文與散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體。它們之間除散行書寫外,無論選材、表現、布局、情致、語言都沒有共同之處,這種差異,幾乎比散文與小說差異還要明顯。現實生活中,已把雜文與散文分開。報刊上發表的散文,多在題下標上「散文」二字,雜文則套上花邊,標上雜文欄目。魯迅散文集只有一本,即《朝花夕拾》,而魯迅的雜文集卻有十六本(含許廣平編的《集外集拾遺》),這也表明散文與雜文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我們的文體學,仍把雜文歸於散文一類,不是陳舊而又陳舊,過時而又過時了嗎?本文所取「散文」概念,是一種現行超狹義的散文概念。所以,取了一個新名目:散文體雜文。
所謂「散文體雜文」,就是那種形象描繪部分似散文的時評或文評。魯迅《偽自由書》中的《現代史》一篇,就是典型的散文體雜文。作者先寫記憶中所見耍把戲或變戲法的耍或變的情景:其中有耍猴的、變物的、小孩鑽壇子的,耍變之後便要錢。次寫本文的意思不過「淺得很」:耍了幾天,靜了幾天,然而再耍下去。最後寫自己原來寫錯了題目。這最後的部分只佔了一行零二個字。
這一類雜文與小說體雜文很相近,即形象描述部分是論據,論點隱藏著,但又與小說體雜文有明顯不同。它的形象描述部分完全是散文的筆法,是一種場面或情景的概述,內容無波折,是生活中某一類小場景的剪輯。它的語言也是散文式的,文氣恬淡、舒緩,但在適當處雜文味變濃,如《現代史》結尾不過是說題目寫錯了。可實際沒有錯:現代史就是耍把戲或變戲法,這可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雜文語言。
四、隨筆體雜文。也可叫格言體雜文或小品體雜文。這一類雜文,在魯迅雜文集中,時有所見。
隨筆體雜文,從表面看似一種隨筆,實則是一種雜文味很濃的時評或文評。魯迅雜文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中《半夏小集》中的二、三、四、七、八、九各則,都是這種隨筆體雜文。它的特點是篇幅小,有一個簡單的推理過程或就是一句警語格言,一語道破了問題的實質。如《半夏小集·二》:
用筆和舌,將淪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
家得著這樣的結論:「那麼,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
五、對話體雜文。或稱戲劇體雜文。這類雜文,採取人物對話形式,似戲劇中人物的對白,但又不是短劇,而是雜文。《半夏小集》中的一、五、六各則是採取A角、B角、C角、C太太對話的形式,揭穿了「犧牲主義者」(第一則)、假誠實者(第五則)、說謊者(第六則)的真實嘴臉。
六、日記體雜文。採用日記形式而非日記的一種時評或文評。《華蓋集續編》中的《馬上日記》、《馬上支日記》、《馬上日記之二》便是。如《馬上支日記》中七月三日日記,誠然有日記的形式:記著月日、陰晴、這一天的事。然而從田媽說,萬牲園看門的一個「長人」她認識,現在被美國人雇去,月薪一千元;到《現代評論》言楊振聲的《玉君》所以好,就是因為它長;再到由此作者悟出:長是有價值的。這分明是篇雜文而不是日記。它只是徒具日記的形式而已。這則日記魯迅標明是一九二六年七月三日。查《魯迅日記》這一天記:「晴。上午同母親往山本醫院診。鄭介石來,未遇。午後往伊東醫士寓拔去三齒。訪齊壽山。往東亞公司。訪小峰。訪素園。」而《馬上支日記》這一天,卻寫著:「上半天玩,下半天睡覺。」與《魯迅日記》這一天記的事根本不符。這可證實它是日記體雜文。
當然,如是日記,也可以於日記中寫雜文性的時評或文評的。那既是日記,也是雜文,這似應叫雜文體日記。不過魯迅《馬上日記》等不是日記,而是日記體雜文,這一特殊之處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七、大事記體雜文。通篇不發一句議論,只採用大事記體鋪排成篇,然而卻是極辛辣、幽默的時評或文評。收在《而已集》中的《擬豫言》就是這樣的雜文。這篇雜文寫了1929年將要發生的大事23件,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各種動態,作了廣泛的譏諷與批評,如其中兩件:「美國開演《玉堂春》影片,白璧德教授評為決非盧梭所及。」(第14件)"有中國的法斯德挑同情一擔訪郭沫若,見郭窮極,失望而去。"(第15件)是對1929年23個預言中的兩個預言,對白璧德、高長虹(即「中國的法斯德」或「中國的浮士德」)、郭沫若進行了無情的嘲諷。《擬豫言》是一篇典型的大事記體雜文。
八、評點體雜文。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中的《立此存照》一至七則就是這種類型的雜文。這類雜文,大部分為引文,結尾處配上少量的評點文字。這評點部分是這篇文字的核心,那就是作者的論點。
魯迅雜文體式還可能有好多種。大致說來,我們歸納為如上八種,約可見到魯迅雜文體斑斕多姿的總體風貌。

② 瞿秋白的雜文著作都有哪些

魯迅之外,以瞿秋白的雜文成就最高。他的雜文多政治評論和文藝雜感,後來收在《亂彈及其它》中。《流氓尼德》、《財神的神通》等揭露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和他們與中國封建買辦勢力的勾結,對中國人民的沉重壓迫。《美國的真正悲劇》一文則戳穿了美國的「民主」、「自由」的假面。另一些尖銳、犀利的雜文有力地批判了「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揭穿新月派作家的真面目。他也善於作形象的比喻,如以紅皮白肉的「紅蘿卜」說明「第三種人」的實質,以捉老鼠很兇而對主人很馴服的貓,喻新月派在當時的作用。他還在雜文中運用古典詩詞曲以增加藝術感染力。如《曲的解放》以雜劇形式描寫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王道詩話》中用古詩刻畫了胡適為虎作倀的嘴臉。另一些雜文則熱情洋溢地呼喚革命風暴和驚雷,如《一種雲》、《暴風雨之前》等是風格熱烈、情意濃郁的散文詩。瞿秋白的雜文更鮮明地表現以馬列主義分析政治問題的特色。他的實踐再次證明思想水平和淵博學識對於雜文的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③ 什麼是雜文雜文的特點

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它兼有政論、文藝兩種因素,但以議論為主。雜文不像一般議論 文那樣抽象地說理,或者簡單地舉例說明,而是運用形象化的方法,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剖析 ,以比喻、徵引、聯想、引申、夾敘夾議等手法來闡發深刻的道理。
雜文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篇幅短小,形式靈活。雜感、隨筆、短評、札記、書信、日記 、編後、序跋、演講等,都可以成為一篇好的雜文。
雜文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篇幅短小,取材廣泛
雜文通常在三、五百字到一千字左右,幾千字的很少。它筆墨不多,言簡意賅。� 雜文篇幅雖然短小,取材卻廣泛多樣。點滴的感受,片斷的思想,鱗爪的觀察,大至宇宙, 小到微塵,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新聞時事,奇談趣聞,皆可入文。作者評人、議事、說理 、錄言、記聞均可。
二、敏銳迅速,潑辣犀利
雜文對生活的反映敏銳迅速,潑辣犀利,戰斗性強。正如魯迅所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 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雜文•序言》),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 下而上的血路來的東西。」(《小品文的危機》)在當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報刊 上發表了大量針對社會現實和公眾思想而寫作的雜文,更使雜文成為廣大讀者喜愛的文體。
三、冷嘲熱諷,幽默風趣
雜文常常運用諷刺和幽默的寫法。即通過輕松風趣的語言,採用影射、諷喻、雙關、誇張、 反語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或無情嘲諷中,揭露生活中的假、惡、丑。� 應注意的是:一,以歌頌為主的正面說理的雜文,不一定要用諷刺。二,不能濫用諷刺,也 不能不看對象亂用諷刺。
四、說理形象,議論生動
雜文評人議事應該形象、生動。它要求通過具體事物的描繪,把「理」寓於形象之中,使讀 者通過藝術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
雜文的形象性與小說、戲劇的形象性不同。小說、戲劇的形象性要求通過一系列完整的故事 情節、矛盾沖突和多方面的人物描寫,來塑造完整的形象,而雜文只是對形象作「一鼻一嘴 一毛」的勾畫,顯出生動的「活態」來即可。如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 以「落水狗」比喻失敗的敵人,以「叭兒狗」比喻專事諂媚的奴才。所以說,雜文是形象與 說理、詩與政治的有機結合。
以上這四個特點,使得雜文成為「文藝性的社會論文」。

④ 雜文的意思是什麼

雜體文章。狹義的雜文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雜文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⑤ 魯迅的雜文分為哪幾類

魯迅筆耕一生,從事過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留下大量著述。雖然魯迅後來所說的「五種創作」只包括三種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和兩種散文(《野草》、《朝花夕拾》),並不包括以評論為主的雜文,但魯迅一生中創作得最多的仍然是雜文。魯迅的雜文創作大致可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雜文主要收入《熱風》(1925)、《華蓋集》(1926)、《墳》(1927)、《華蓋集續編》(1927)、《而已集》(1928)五部集子中,後期雜文主要收入《三閑集》(1932)、《二心集》(1932)、《偽自由書》(1933)、《南腔北調集》(1934)、《准風月談》(1934)、《集外集》(1935)、《花邊文學》(1936)、《且介亭雜文》(1937)、《且介亭雜文二集》(1937)、《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十部集子中,另外還有《集外集拾遺》,共16部。他曾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中對自己的雜文創作做過這樣的統計:1927年以後的九年,比以前九年創作的數量多兩倍;而這後九年中的最後三年,其數量又等於前六年。魯迅雜文創作的數量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後三部《且介亭雜文》,堪稱魯迅雜文的壓卷之作,在形式上包括雜感、短論、隨筆、書信、序引題跋,以及墓誌碑銘等,在內容上更涉及婦女、兒童、青年、家庭、教育、心理、道德、風習、語言、文字、現實和歷史等。

⑥ 什麼是雜文,有什麼特點,雜文的寫法

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於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在劇烈的社會斗爭中,雜文是戰斗的利器,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就如同「匕首」「投槍」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臟。在和平建設年代,它也能起到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針砭時弊的喉舌作用。比如《莊周買水》、《剃光頭發微》等文章就是如此。

雜文是文藝性的論文,它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戰斗性與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雜文具有戰斗性,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雜文又有愉悅性,它使讀者在笑聲中愉快地和那些舊事物告別,獲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悅性伴隨戰斗性而生。

二、論辯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結合

雜文的本質是論辯的,它有「論」的色彩。它以邏輯力量制服論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論是非,辨正誤,揭示真理。

三、幽默、諷刺與文採的巧妙運用

雜文筆法,就是以諷刺、幽默為主的筆法。雜文語言還要有文采,精練、別致,往往庄諧並用,駢散結合,妙趣橫生,令人叫絕。

此外,雜文還有一個特徵:短小精悍。

⑦ 雜文和散文有什麼區別 雜文的概念是什麼

一、雜文與散文的區別:
1、一般散文側重點在於創造意境,而雜文側重點在於有很強的政論性和思辯。
一篇散文,只有創造出優美的意境,才能產生感人心魄的藝術力量。意境的構成,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一種思想;二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抒寫的感情;三是作者在作品中為表達思想感情所描寫的形象(景與物、人和事)。而雜文是文藝性的政論文,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此外,也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乃至傳播知識、啟迪思想、給人以身心愉悅。
2、一般散文的語言在於敘述和抒情,而雜文的語言多以幽默和諷刺。
散文的語言要求自然簡潔而優美,散文的語言,多以抒情和敘事為主。而雜文的語言多以幽默和諷刺為主,諷刺和幽默雜文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揭露敵對的和落後的事物的一種生動有力的手段。雜文中常常運用辛辣或輕松風趣的語言,通過誇張、諷喻、雙關或影射等修辭手法,在無情的嘲諷或善意的微笑中,突出矛盾所在和可卑可笑之處,並表露作者的信心和優勢。但並不是隨便說一些尖酸刻苛的俏皮活,而是必須以作者的敏銳深刻的思想見解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為基礎,才能寫得亦庄亦諧,發人深思。
3、一般散文在思想情感上多側重抒發思想感情,而雜文在思想情感上多側重剖析事理,揭示規律。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聚」,抒發情感成為散文的思想主題。而雜文卻側重於思考分析、揭示社會矛盾、評擊丑惡現象,歌頌美和嚮往美。讀點雜文,便可從善如流,事業的成功,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要闖關奪勝,也非探囊取物那樣輕而易舉。
二、雜文的概念: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變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特點是"雜而有文",短小、鋒利、雋永,富於文藝工作者色彩和詩的語言,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⑧ 幫我找一下二百字的雜文

看時光飛逝,我回憶從前,初中的經理在我眼前浮現。我是如此平凡,可又如此幸運,我想對自己說珍惜高中的每一天。那就要珍惜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香煙,越花越少,越吸越短,這花錢過程中,你可以用錢去買一些有用的東西,,不亂花。時間是香煙的時候,就是當你抽煙的時候。不但會抽,而且還會品。不抽到過濾嘴的時候,你千萬不能扔,更要珍惜。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無非是要說明時間的可貴。三年的時間,說長挺長,說短真短,浪費它,後果很慘,珍惜它,精神包辦。自重(從)來到高中之後,我發現學生多了,競爭力就大了,美女多了,誘惑力就強了。俗話說的好:紅(洪)湖水,浪打浪,美女多了又怎樣。可俗話又說了:愛江山更愛美人。但我更測(側)重於前者,人不都是哺乳動物嗎?只是性別有差異罷了。 高中課程真是霸道,啥人扛得了這么折騰呀?說啥也得適應。早晨5點起床,晚上10點休息,早晨吃點稻糠,中午吃點大米就去上課。老師在上面講的要命,可我在底下做夢,還夢著李白了,當著我的面是一頓語言呀,並吟了一首詩: 講台那邊, 有老師一個。 我知道, 如果我願, 我可以聽課。 聽課, 真好, 可是, 我睡覺 老師一定要罵我。 哦,親愛的。 我尋思,如果我是老師我也會這么做,如果我能這么做。 學習語文吧,就像我褲子一樣,穿什麼就是什麼,學習數學要像我衣服一樣,不能太板,應該不走尋常路。學習英語的時候,就像我鞋一樣,要瘋狂,更要有飛一般的感覺。如果當你揮(灰)心的時候,想想我的襪子,一切皆有可能。當你為選擇文科和理科而煩惱的時候,請想想我的運動服,我選擇,我喜歡。於是我想開了,還是醒吧,於是我起來,聽老師講課。俗話說的好:從哪跌倒從哪爬起來。老師辛苦的教育我門:吾能能而不顧?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別總以為自己是最強的,世上強人千千萬,數著教育你最濫,世上強人千萬多,整得自己沒話說。出名的科學家不也都是由一個腦瓜,兩(倆)眼珠,一個鼻子組成的?主要是勤奮。有個偉人曾經說過:一個成功的人,靠99%的汗水和1%的聰明才智。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創美好的未來。 你要相信,相信我們會像童話故事裡,幸福和快樂是結局。 這是我在語文辦公室里看見一個學生寫的隨筆,太誇張了!!!括弧里是改正的錯別字。

⑨ 雜文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魯迅雜文的特點

本人以前對雜文類的文章可以說孤陋寡聞,在經過魯迅雜文的學習漸漸的雜文的特點有一絲絲的明白。雖然 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在網上的了解,開始對雜文藝術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 本人對魯迅雜文特點的敘述。

雜文是 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閑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說:「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這種廣義上的雜文,確如魯迅所說,是「古已有之」的,但在這種廣義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了獨立含義的中國現代雜文,卻是魯迅的一種獨立創造。是魯迅賦予了雜文這種文體一種新內涵,使其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藝術特徵,並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輝的豐碑。

不論從歷史事實上進行觀察,還是從社會中的思想和社會文藝發展的辯證規律進行分析, 們都能看出,魯迅雜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產物。它是在中國反封建思想的斗爭中產生的,是適應魯迅解剖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思想表現的思想藝術需要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便寫了一些類似雜文的文章,並在《新青年》上開辟了「隨感錄」欄。從1918年起,魯迅開始在《新青年》「隨感錄」欄發表雜感文章,以後又在《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國民新報副刊》、《語絲》、《莽原》、《猛進》等多種報刊上發表雜文,並開辟專欄,予以倡導。雜文便逐漸以一種獨立文體的面貌出現在社會公眾的面前,而魯迅則是寫雜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魯迅說,雜文「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這是對雜文產生根源的概括說明。

魯迅雜文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不斷綿延流動的過程.從魯迅雜文的形成——發展——成熟期。可見他的雜文蘊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簡直就他本人精神靈魂的濃縮嗎。

魯迅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蒼老的最困苦的時期。所以他的雜文是了解中國那段歷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為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 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 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 還恐怕 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 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 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 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通過 對書本和網路的了解綜合以上都是 對魯迅文章的自身的體會和分析,看了那麼多關於魯迅雜文特點的分析 不僅對他的文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還對魯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 在分析他的雜文的時候彷彿也同時在解剖他的靈魂他的思想。 真是對知識增進不少!

與雜文褲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小女孩唱歌 瀏覽:923
長筒襪學生配什麼裙子 瀏覽:498
制服美女妹 瀏覽:341
大碼女裝黑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168
方領夏季黑色豹紋其它襯衫 瀏覽:641
合肥壽春校服訂做 瀏覽:588
中老年男款夾克批發 瀏覽:73
穿花襯衫的你老公依舊帥炸了 瀏覽:669
米萊男童裝2014冬裝圖片下載 瀏覽:495
綠色棉馬甲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599
粵語襯衫怎麼讀 瀏覽:570
圍巾穿披肩的搭配圖片 瀏覽:167
促銷帆布手套批發 瀏覽:58
腿微粗穿什麼牛仔褲褲子圖片 瀏覽:969
褲子的漆圍是什麼 瀏覽:49
帽子圖片卡通高清 瀏覽:31
買褲子推薦單位 瀏覽:575
男士格紋加絨襯衫價格及圖片表 瀏覽:240
女生褲子的臀圍怎麼量 瀏覽:976
瓦房店酸鹼工業手套批發 瀏覽: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