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的新裝》有沒有告訴我們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時間發生的為什麼
原文沒有說哪一個國家。見原文
安徒生《皇帝的新裝》原文
作者:安徒生
許多年前,有一位皇帝,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都花掉。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他也不喜歡乘著馬車逛公園——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個鍾頭要換一套新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王國來了兩個騙子,自稱是裁縫,說能織出人間最美麗的布。這種布不僅色彩和圖案都分外美麗,而且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那真是最理想的衣服!」皇帝心裡想,「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國里哪些人不稱職;我就可以辨別出哪些人是聰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們馬上織出這樣的布來!」他給這兩個騙子許多報酬,叫他們馬上開始工作。
他們擺出兩架織布機,裝作是在工作的樣子,可是他們的織布機上連一點東西的影子也沒有。他們急迫地請求發給他們一些最細的生絲和最好的金子。他們把這些東西都裝進自己的腰包,只在那兩架空空的織布機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是很想知道布料究竟織得怎樣了,」皇帝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他心裡的確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無須害怕的,但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
全城的人都聽說過這織品有一種多麼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很想借這機會來測驗一下:他們的鄰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我要派誠實的老大臣到織工那兒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這布料是什麼樣子,因為他很有理智,就稱職這一點,誰也不及他。」
這位善良的老大臣就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裡,看到他們正在空空的織機上忙碌地工作。
「願上帝可憐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但是他沒敢把這句話說出口來。
那兩個騙子請求他走近一點,同時指著那兩架空織布機問他花紋是不是很美麗,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憐的老大臣眼睛越睜越大,仍然看不見什麼東西,因為的確沒有東西。
「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這一點決不能讓人知道這件事。難道我是不稱職嗎?不成!我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
「哎,您一點意見也沒有嗎?」一個正在織布的騙子說。
「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里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非常滿意。」
「嗯,我們聽了非常高興。」兩個騙子齊聲說。於是他們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紋描述了一番,還加上些名詞。老大臣注意地聽著,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事實上他也就這樣做了。
這兩個騙子又要了更多的錢,更多的生絲和金子,說是為了織布的需要。他們把這些東西全裝進了腰包。
過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的進展。這位官員的運氣並不比頭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兩架空織布機上什麼也沒有,他什麼東西也看不出來。
「您看這段布美不美?」兩個騙子問。他們指著,描述著一些美麗的花紋——事實上它們並不存在。
「我並不愚蠢呀!」這位官員想,「這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也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他就把他完全沒有看見的布稱贊了一番,同時保證說,他對這些美麗的顏色和巧妙的花紋感到很滿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回去對皇帝說。
城裡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這美麗的布料。
皇帝就很想親自去看一次。他選了一群特別圈定的隨員——其中包括已經去看過的那兩位誠實的大臣。他就到那兩個狡猾的騙子那裡去。這兩個傢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織布,但是一根絲的影子也看不見。
「您看這布華麗不華麗?」那兩位誠實的官員說,「陛下請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他們指著那架空織布機,他們相信別人一定看得見布料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皇帝心裡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這駭人聽聞了。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配做皇帝嗎?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我十分滿意!」
於是他點頭表示滿意。他仔細地看著織機的樣子,他不願意說出什麼也沒看到。跟他來的全體隨員也仔細地看了又看,可是他們也沒比別人看到更多的東西。他們像皇帝一樣,也說:「哎呀,真是美極了!」他們向皇帝建議用這種新奇的、美麗的布料做成衣服,穿著這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遊行大典。「這布是華麗的!精緻的!無雙的!」每人都隨聲附和著。每人都有說不出的快樂。皇帝賜給騙子每人一個「御聘織師」的頭銜,封他們為爵士,並授予一枚可以掛在扣眼上的勛章。
第二天早上,遊行大典就要舉行了。頭一天夜晚,兩個騙子整夜點起十六支以上的蠟燭。人們可以看到他們是在趕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們裝作從織布機上取下布料,用兩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陣子,同時用沒有穿線的針縫了一通。最後,他們齊聲說:「請看!新衣服縫好了!」
皇帝親自帶著一群最高貴的騎士們來了。兩個騙子各舉起一隻手,好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似的。他們說:「請看吧,這是褲子,這是袍子,這是外衣。」「這衣服輕柔得像蜘蛛網一樣,穿的人會覺得好像身上沒有什麼東西似的,這正是這些衣服的優點。」
「一點也不錯,」所有的騎士都說。可是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因為什麼東西也沒有。
「現在請皇上脫下衣服,」兩個騙子說,「好讓我們在這個大鏡子面前為您換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脫下來。兩個騙子裝作一件一件地把他們剛才縫好的新衣服交給他。他們在他的腰周圍那兒弄了一陣子,好像是繫上一件什麼東西似的:這就是後裙(註:後裙(Slaebet)就是拖在禮服後面的很長的一塊布;它是封建時代歐洲貴族的一種裝束。)。皇上在鏡子面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這衣服多麼合身啊!裁得多麼好看啊!」大家都說。「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貴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備好了華蓋,以便舉在陛下頭頂上一參加遊行大典。」典禮官說。
「對,我已經穿好了。」皇帝說,「這衣服合我的身嗎?」於是他又在鏡子面前把身子轉動了一下,因為他要使大家看出他在認真地觀看他美麗的新裝。
那些將要托著後裙的內臣們都把手在地上東摸西摸,好像他們正在拾起後裙似的。他們開步走,手中托著空氣——他們不敢讓人瞧出他們實在什麼東西也沒看見。
這樣,皇帝就在那個富麗的華蓋下遊行起來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什麼東西也看不見,因為這樣就會顯出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稱贊。
「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聲來。
「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爸爸說。於是大家把這孩子講的話私自低聲地傳播開來。
「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呀!」
「他實在是沒有穿什麼衣服呀!」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說。 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自己心裡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後面走,手中托著一個並不存在的後裙。
2. 皇帝的新裝的教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童話的想像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使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的愚蠢和虛偽。
教學設想
1.童話這種文學樣式,通過豐富的想像和高度的誇張來敘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它敘述的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提煉概括、集中創造出來的,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所實有,卻比現實生活中所實有的更有代表性。因而能夠讓讀者感到信服,受到作品表現的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的影響。《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就很有這種特點。這是這篇作品的藝術特點,也是學生閱讀這篇作品的難點。引導學生閱讀這篇作品,著重啟發他們理解騙子騙術的針對性、狡毒性,和皇帝及其大臣們甘願受騙,並且騙人的必然性,深刻體會作品的揭露力量,並在這基礎上理解童話想像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本篇皇帝和大臣們的受騙、騙人,雖同屬一種情況,因為作者緊密結合人物的不同身分而寫他們的受騙、騙人,其表現形式卻互有差異,寫老百姓的受騙則更不相同,小孩子則更不受騙。引導學生閱讀這篇作品,著重啟發他們體會它的這個特點。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文章的篇章結構,皇帝癖好新衣,故事發生的鋪墊。
教學過程
1.由開始教學藉助聯想和想像的作品的教學單元,引出《皇帝的新裝》(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了解作者安徒生和閱讀本文應該注意之點;看注釋,查字典,閱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詞。
3.引導學生讀准字音,辨析字形和它作為詞素的意義。
滑稽的稽:念jī,從「禾」,從「」。
陛下的陛:念bì,從「阝」,從「」。
頭銜的銜:念xián,從「金」,從「行」。
駭人聽聞的駭:念hài,從「馬」,從「亥」。
欽差大臣的欽:念qīn,從「金」,從「欠」。
更衣的更:念gēng,當「改換」講。辨析與「更多」的「更」,念gèng,當「越發」講,音、義都不相同。
隨聲附和的和:念hè,當「跟著唱」、「跟著說」講。辨析與「和好」中的「和」,念hé,當「和睦」講,音義都不相同。
自稱的稱:念chēng,當「說」講。辨析與「相稱」的「稱」,念chèn,當「適合」、「配得上」講,音、義都不相同。
圈定的圈:念quān,當「畫圓形」講。辨析與「豬圈」的「圈」,念juàn,指養豬的棚欄,音、義都不相同。
4.指定學生一人朗讀課文。
要求讀音清晰正確。
5.引導學生劃分本文為四個部分。
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自寫出了什麼?
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說明皇帝喜歡穿新衣服,寫出故事發生的緣由。第二部分,第2至4段,敘述兩個騙子向皇帝行騙,寫出故事的發生。第三部分,第5至22段,敘述大臣和皇帝受騙、騙人,寫出故事的發展。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敘述皇帝裸體參加遊行大典,寫出故事在高潮中結束。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寫出皇帝的什麼情況?表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在全文中起著什麼作用?
寫出這位皇帝「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錢都花掉」,「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公園」,「每個鍾頭都要換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表明了他的心思興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費,奢靡無度,穿漂亮衣服成了他特有的癖好(板書:皇帝 癖好新衣);他整天時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懶惰,荒廢朝政(板書:昏庸荒政)。這就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為故事的發生做好了鋪墊(板書:故事鋪墊)。他還喜歡「顯耀一下他的新裝」,這又為後文寫他穿著那套「新裝」——裸體遊行預作了伏筆。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參照課後練習一、二、三,預習後文,准備下堂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騙子的騙術和關鍵語言;皇帝大臣受騙、騙人的描寫。
教學過程
1.課前寫出上節課的板書。結合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內容,引到分析後文。
2.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寫騙子向皇帝行騙。騙子怎樣誘使皇帝上當?他的 哪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騙子先說「他們能夠織出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點,針對這個特點行騙,投其所好(板書:騙子 投其所好);又說用這種布縫出來的衣服具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針對這種心理行騙,擊中要害(板書:擊中要害);因而能夠誘使皇帝上當。
「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又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針對著皇帝的上述心理,而且抓住了、針對著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2)皇帝聽了騙子的話產生了什麼樣的反應?
皇帝聽了騙子的話,覺得「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國里哪些人對於自己的職位不相稱:就可以辨別出哪些是聰明人,哪些是傻子」,以為這樣就可以維持住他的專制統治。騙子的荒唐胡說,正中了這位昏庸荒政的皇帝的下懷。皇帝於是付了很多現款,讓騙子馬上開始工作。騙子行騙也就初步得逞。
(1)課文寫出騙子怎樣進一步行騙?
課文從騙子「織布」的情景,進一步寫出他們的行騙。「織布機上連一點東西的影子也沒有」,他們卻「裝作在工作的樣子」,「急迫地請求發給他們一些最細的生絲和最好的金子」,既可裝滿「自己的腰包」,又可表明他們確實在織布,用了很多原料。「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假戲真唱,煞有介事,作勢騙人。騙子表演「織布」,故事也就正式發生(板書:故事發生)。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
(1)騙子在裝模作樣地「織布」,皇帝也一心惦記著那衣料。他為什麼先派大臣去看衣料?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樣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裡的確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表現出他很心虛,害怕自己看不見這布。這是由於「愚蠢」和「不稱職」而產生的心虛。正是由於心虛,一心想知道布織得怎樣的皇帝,才先派他那「誠實」的、「很有理智」、最「稱職」的老大臣去看。
(2)課文怎樣描寫老大臣看衣料?這樣描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課文寫出老大臣看到騙子,「正在空織布機上忙碌地工作著」,他「把眼睛睜著特別大」,「驚駭萬分;他雖然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稱職」,但沒敢說出「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這時,騙子請他走近一點,問他「花紋是不是很美麗,色彩是不是很漂亮。」這是先發制人:花紋這么美麗,色彩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見,那你真是愚蠢透頂,一點兒都不稱職。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嚴重顧慮。他經過考慮,決定「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騙子卻又問他:「噯,您一點意見也沒有嗎?」這又是趁勢一擊,逼著老大臣表示意見。這一擊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為怕人說自己愚蠢不稱職,為了保住官位,他隨騙子之聲附和地說布料「美妙極了」,「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並且注意地聽著騙子對布料的色彩和花紋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去的時候,可以照樣背出來」。他已經甘願受騙,並且幫助騙子去騙皇帝。騙子行騙也就進一步得逞。這位老大臣哪 有一點兒誠實、理智、稱職的味道?
(3)課文描寫另一位官員看布料,和描寫老大臣看布料有什麼異同?
另一位官員在老大臣看過並對皇帝贊美了布料以後,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的。他的資格又比老大臣淺。所以他在聽著騙子描述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布料上「美麗的花紋」的時候,雖然覺得自己「並不愚蠢」,也產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的想法,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不同之處。這表明老大臣已經幫助了騙子行騙。他也只想保住官位,決心「不能讓人看出」自己沒有看見布料。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相同之處。騙子行騙又進一步得逞。
課文寫另一位官員看布料,寫得遠比老大臣看布料簡單,又寫出了兩人不同的心理活動,這就避免了描寫同一事物的雷同。
(4)課文寫出皇帝怎樣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這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皇帝想看布料的心情早已不能按捺,在布料還在織布機上的時候,就「選了一群特別圈定的隨員——其中包括已經去看過的那兩位誠實的大臣」,隆重地親自去看布料。他看到兩個騙子「正以全副精力織布,但是一根線的影子也看不見」。這一回用不著騙子謊言贊美布料,兩位看過布料的「誠實」的官員就自動代勞了。這兩位根本沒有看見過布料的官員,「相信別人一定可以看得見布料,就搶先對皇帝說:「陛下請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見了布料,替騙子效了勞。
皇帝聽見兩位官員這樣說,心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這可是我遇見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為了保住皇位,維持統治,他於是趕緊說:「哎呀,真是美極了!」「我十二分的滿意!」並且裝模作樣地「仔細地看著織布機」,表明他在觀賞布料。這位皇帝為了保住尊嚴,維持專制統治,也只能這樣受騙、騙人了。
全體隨員雖然連一個布絲也沒有看見,也都說:「哎呀,真是美極了!」表明他們都看見布料了,並且建議皇帝穿著這美麗的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遊行大典」。從皇帝到所有隨員都各圖保位(板書:君臣各圖保位),在空織布機前作著受騙、騙人的表演(板書:受騙騙人)。騙子行騙已經完全得逞故事也進一步發展(板書:故事發展)。
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和3。
2.參照課後練習一中的2、3和練習二,預習後文,准備下堂課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皇帝裸體遊行的描寫,丑劇高潮中結束;想像豐富大膽誇張,曲折反映現實生活。
教學過程
1.課前寫出前兩節課的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內容,引到分析第四部分。
2.引導學生分析第四部分。
(1)課文寫出騙子裝模作樣地忙了一個整夜,「縫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後,怎樣寫出皇帝換上「新衣」?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課文寫出「皇帝帶著他的一群最高貴的騎士們親自來了」,表明皇帝要隆重地換穿新衣以後,先寫騙子的騙人表演:「兩個騙子每人舉起一隻手,好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似的」,並且指給皇帝和騎士們說:「這是褲子,這是袍子,這是外衣」,真像實有新衣。他們還讓皇帝在鏡子面前換上「新衣」,意思是讓皇帝看看是否合身,是否好看;他們還讓皇帝脫下所有的衣服,換上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的時候,「在他的腰周圍弄了一陣子」,好像是為皇帝繫上了「後裙」,真像是細心地服侍皇帝換上了新衣。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騎士們看不見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稱職。再寫皇帝和騎士們甘願受騙;皇帝在換上「新衣」以後,「在鏡子面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體作出這又「轉」又「扭」的丑態,意在表明他在端詳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確實看到了、穿上了「新衣」。騎士們都齊聲贊美「新衣」,表明他們都看見皇帝穿上「新衣」了。君臣都在作著受騙、騙人的精彩表演。
(2)皇帝在大群官員的陪同下,穿著「新衣」——赤裸全身遊行起來了(板書:皇帝裸體遊行),老百姓的反應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說:「乖乖:皇帝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好像他們都看見了皇帝穿著的「新衣」,說了假話。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說的是實話。老百姓私自低聲地把這孩子的話傳播開來,最後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也都說了實話。
(3)為什麼小孩子能說實話,老百姓先說假話最後也能說出實話?
小孩子天真無邪,沒有顧慮,所以能說實話。官員也有顧慮,怕顯出不稱職、太愚蠢,故而先說了假話;但老百姓的顧慮遠不像官員們那樣嚴重,沒有官可丟,沒有職可罷,所以終究說出實話。
(4)裸體遊行的皇帝聽到老百姓真話以後的反應如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皇帝聽到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以後:既「有點兒發抖」,「似乎覺得老百姓們所講的話是真的」,意識到受了騙,為在老百姓面前裸體遊行、大出其丑而「有點兒發抖」;卻又心中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在已經識破騙局的老百姓面前,裝作確實穿著美麗的新衣,硬把裸體遊行的丑劇表演下去(板書:硬演丑劇),來保住皇帝的尊嚴,維持住專制統治。這篇童話也就在皇帝裸體遊行的丑劇高潮中結束(板書:高潮結束)。
3.引導學生概括人物特點。
本文刻畫了皇帝、官員和兩個騙子。主要表現什麼人物?表現了他們的什麼特點?
主要表現皇帝和官員。表現了皇帝奢靡愚蠢(板書:皇帝奢靡愚蠢),官員阿諛逢迎(板書:官員阿諛逢迎),全都虛偽透頂(板書:全都虛偽透頂)。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理解童話的藝術特點。
(1)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具有什麼特點?本文具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遊行,構成了豐富想像、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板書:豐富想像 大膽誇張)。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偽、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板書:曲折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2)本文想像豐富而且奇特,誇張大膽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為什麼卻又能夠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提煉概括、集中創造出來的。歷史上窮奢極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作出逾乎常理、駭人聽聞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諛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現象。童話家安徒生在這樣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馳騁豐富想像,展開大膽誇張,敘述出這樣的故事情節,刻畫出這樣的人物形象,既有現實生活的充分依據,又表達了對這樣的皇帝和大臣的強烈憎惡感情。文中描寫皇帝、大臣甘願受騙、並且騙人,直到皇帝在遊行中聽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體遊行的真象以後,還硬撐著把那丑劇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點的邏輯發展。因而能夠讓讀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響。
(3)本文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從中可以看出童話這種文學樣式具有什麼藝術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豐富想像、大膽誇張。這也正是童話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特點。童話,正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馳騁想像,大膽誇張,來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童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非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童話不但可以想像、誇張地敘寫人間的故事,刻畫人物的形象,還可以擬人化地描寫動植物或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它們以人的生活經驗和性格特點,通過描寫他們的思想行為,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這種童話,就更充滿豐富想像和大膽誇張了。
5.按照課後練習六的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布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2、3和練習二。這樣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馳騁豐富想像,展開大膽誇張,敘述出這樣的故事情節,刻畫出這樣的人物形象,既有現實生活的充分依據,又表達了對這樣的皇帝和大臣的強烈憎惡感情。文中描寫皇帝、大臣甘願受騙、並且騙人,直到皇帝在遊行中聽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體遊行的真象以後,還硬撐著把那丑劇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點的邏輯發展。因而能夠讓讀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響。
(3)本文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從中可以看出童話這種文學樣式具有什麼藝術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豐富想像、大膽誇張。這也正是童話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特點。童話,正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馳騁想像,大膽誇張,來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童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非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童話不但可以想像、誇張地敘寫人間的故事,刻畫人物的形象,還可以擬人化地描寫動植物或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它們以人的生活經驗和性格特點,通過描寫他們的思想行為,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這種童話,就更充滿豐富想像和大膽誇張了。
5.按照課後練習六的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布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2、3和練習二。
3. 安徒生的簡介+皇帝的新裝
26 皇帝的新裝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初期創作的童話作品,寫於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話之一。
童話通過一個昏庸無能而又窮奢極欲的皇帝受騙上當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偽、愚蠢和自欺欺人的醜行。
課文具體描述的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美麗的新裝」,深刻發掘的則是看得見的皇帝及大臣們的丑惡靈魂。
騙子行騙,賦予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所謂的「新衣服」一個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種奇怪的特性是貫穿故事始終的主線,作者展開情節、安排材料、刻畫人物都是圍繞這個主線進行的。童話就圍繞它巧妙地展開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離奇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童話首先交代皇帝喜歡穿新裝的怪癖,這是整個故事的引子。接著寫騙子投皇帝所好,輕而易舉地騙過了皇帝,開始「做」新裝。這是故事的開端。順著做新裝,寫皇帝派人去看新裝。大臣和隨員雖然都沒有看到所謂的新裝,但為了不讓別人說他們不稱職或愚蠢,都不住口地誇贊所謂的布料美極了,揭露了他們的虛偽和自欺欺人的本質。這是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寫皇帝穿上新裝參加遊行大典。文章細膩地描繪了從皇帝到大臣參加遊行大典前後的丑惡表演,最終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當場出醜。這是全文故事情節的高潮和結局。
童話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作者圍繞「新裝」這個中心,極力寫出了皇帝、大臣、隨員、騙子相互欺騙的種種荒誕無稽的可笑行徑,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虛偽、愚蠢、腐朽的本質。
二、問題研究
1.誇張和想像的運用
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歷史上那種只顧窮奢極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屢見不鮮的,童話家安徒生根據這樣的現實加以想像和誇張,塑造了這樣一個典型形象。本文從人物性格的刻畫到整個情節的安排,從開頭到結尾,全面而成功地運用了誇張和想像。比如開頭一段,寫皇帝酷愛穿著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的地步;幾乎每時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錢;他甚至從不關心他的軍隊,只關心自己的新衣服。用這樣誇張的筆調開頭,不僅一開始就讓讀者對這個不稱職的皇帝的驕奢淫逸和愛慕虛榮有所認識,而且順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整個騙局。
實際上,這極度的誇張是藉助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完成的。比如寫兩個騙子所設下的騙局,想像就非常奇特。騙子就怕戳穿他們的騙局,而這兩個騙子對皇帝的心思和臣民的心理都琢磨透了,他倆的騙局非常露骨,而且非常毒辣。他們不是搞偽劣產品,而是根本就沒有織布,根本就沒有衣服。他們有一種「鉗口術」,誰要說一句真話,說看不見衣服,就借用專制的皇權,說你「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於是,大臣隨員為了保護自己只得說假話,皇帝為了自己的「尊嚴」也要說假話,高貴的騎士們、街上和窗口裡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異口同聲、自欺欺人地稱贊皇帝的「新裝」。這是一個多麼強烈的諷刺!
所有這一切,乍一看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只能是作者奇特的想像,然而人們讀了之後,誰也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在專制制度的淫威下,從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說假話。面對這個騙局,他們那樣的心理,那樣的言行,固然荒唐可笑,卻又是十分自然的,作者的想像既豐富又合理。無論什麼人,從皇帝到大臣到一切官員,直到老百姓,有職位的怕丟職位,沒有職位的還怕人家嘲笑他太愚蠢,幾乎人同此心,但是各色人等,由於地位的不同,他們的心理和言行也有細微的差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細節表現了安徒生卓越的想像能力。
關於結局的想像也是合乎邏輯的。皇帝既意識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國人說他不稱職,說他太愚蠢,而他的內臣們也是私心重重,這幫腐朽的統治者是決不會自動放棄他們的權力而承認真理的。安徒生想這時「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心裡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後面走,手中托著一條並不存在的後裙」。這樣的想像是很合人物性格的邏輯的。
由此可以看出,想像是以現實生活做基礎的,有生活的真實;而誇張是藉助於想像完成的,它可以深化故事的主題,突出事物的本質,加強藝術的感染力。本文成功地運用誇張和想像,繪出了一幅騙者行騙、被騙者自欺欺人甘心被騙的群醜圖。
2.騙子為什麼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
童話一開頭就用概括、對比的手法寫出皇帝愛新裝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錢花掉」,寫他為了穿新衣而恣意揮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寫出他穿新衣勝過關心軍隊和其他活動;「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極盡誇張,突出強調他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穿衣上而不顧國計民生。這樣一個嗜新衣成癖的皇帝,對於騙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當然會感興趣了。
兩個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聲稱他們能夠「織出人間最美麗的布」,「而且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歡穿得漂亮,他根本不問國家大事,因此他覺得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國里哪些人不稱職;我就可以辨別出哪些是聰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說,這樣的新裝一舉兩得,不僅漂亮無比,而且還是一件法寶,可以幫助皇帝檢驗他的臣民是否稱職和愚蠢,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這對皇帝來說當然更有吸引力了。
這樣,騙局和皇權就結合起來了。事實是根本沒有衣服,說「看不見」是一句真話,但敢於說真話就是「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在這樣的威壓之下,「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什麼也看不見,因為這樣就會顯出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從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員,誰都自欺欺人,最後演出了一出皇帝赤身裸體舉行遊行大典的丑劇。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說假話,最後是一個小孩子說出了真話,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說出了真話,而皇帝和大臣們硬是裝模作樣,直至遊行大典舉行完畢。
作者憑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過兩個騙子設的騙局,對皇帝盡情戲弄,讓他丑態百出,喪盡尊嚴。童話以諷刺之鞭無情地撻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無情地撻伐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們的愚蠢、卑鄙、虛偽,為了保持權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惡行,拿出來示眾。童話還告訴我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3.皇帝想去看新衣織得怎樣了,但又不敢親自去看,這時作者著重寫他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說明了什麼?
這段心理描寫一波三折,寫得非常精彩。「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裡的確感到不大自然。」這是第一次轉折,聯系第一段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心很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敢自信。接著是第二個轉折:「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從「不大自然」到「無須害怕」,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壯膽,強作鎮靜。雖然如此,但他「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這是第三次轉折,說明他心裡還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見那塊布,因而證明自己是不稱職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計,還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較妥當。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點准確地表達出來了,不僅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4.大臣、官員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場面相同,但寫法各不相同,它們不同在哪裡?
寫皇帝與他的親信三次察看騙子織布的情景,反復揭露他們礙於私利而自欺欺人的惡行,刻畫他們那種丑惡可笑的嘴臉。如果只寫其中一次,則不足以揭露整個宮廷的腐敗,然而三個場面又幾乎雷同,一一寫來,要寫得耐讀,實在困難。作者善於准確把握人物身份和年齡的特點,充分調動語言藝術,把三個場面寫得類而不同,娓娓道來,情趣橫生,使情節得到了充分的展開。
老大臣和官員察看織布的神態、動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驚奇之餘,先是「把眼睛睜得特別大」,然後又一邊稱贊,「一邊從他的眼鏡里仔細地看」,最後則「注意地聽著,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而那個官員呢,他只是「看了又看」,並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心理描寫也各有不同。老大臣和皇帝的心情都非常驚詫,但是寫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憐和哀嘆;寫皇帝則多用疑問句,表示吃驚和懷疑。他們三個人都否認自己的愚蠢,否認自己不稱職,但寫法也有變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資深,皇帝自以為至高無上,都用反問句,否定語氣強烈。官員年輕得志,不禁有點自我懷疑,所以用的是疑問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
對這三個人的語言描寫也各有特色,話有多有少,有具體的有概括的,各不相同。特別是老大臣的語言,他不僅反復稱贊,並且答應要呈報皇上,而且「事實上」他也確實把騙子的話「照樣背出來」。這些都表現了老大臣的虛偽、自欺欺人,也再現了他當時那種惶恐的心態。
總起來看,寫老大臣比後面那位「誠實的」官員寫得詳細,因為他是第一個來「看」布的人,關系著這場騙局是否能進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對這兩位大臣的描述是為了揭露皇帝,他們處於陪襯、烘托的地位。大臣的以訛傳訛,實質上給皇上更增添了一層虛榮心:大臣們尚且能看見,我怎能視而不見?可見,皇帝不但上了騙子的當,而且還受了大臣們的騙,說假話、互相欺騙、隨聲附和正是那個社會的惡習。
5.這場騙局是由一個小孩兒說出真相,這說明了什麼?
在這樣一個謊言充塞、欺騙成風的世界裡,作者讓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聲音」,講出了誰也不敢說出的真相,使得「新裝」頓時失去神奇的作用。這一筆,增強了童話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現實意義。
為什麼要讓一個小孩子來揭開皇帝新裝的奧秘,戳穿遊行大典的騙局?因為孩子總是無所顧忌、直言不諱的:「他什麼衣服也沒穿呀!」這句話既天真又大膽,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來說,反倒不真實。其實,它雖出自孩子之口,卻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見,以致大家都重復著「他實在沒穿什麼衣服呀」這句話。作者用孩子的眼光來感受、描繪,寓嚴肅的主題於詼諧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為世界著名的童話家。
練習說明
一 閱讀這篇童話,回答下列問題。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從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這是為什麼?
2.後來,一個小孩子最先說出了真話,緊接著老百姓也都說真話了,而皇帝和他的內臣們仍裝模作樣地把戲演下去。作者這樣寫,你是怎樣理解的?
設題意圖:培養學生閱讀中迅速找出關鍵語句和概括內容要點,從而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的能力。第1小題可先勾畫出在「新裝」面前皇帝、大臣以及老百姓的語言和表現,然後再概括。第2小題意在讓學生在第1小題基礎上作進一步思考、概括,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現實教育意義。
參考答案:第1題參考「問題研究②」;第2題,「仍然裝模作樣地把戲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現的虛偽的繼續和深化。如果讓「戲」就此收場,則害怕國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夠格做皇帝;繼續「演」下去,則是為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充分暴露了皇帝內心的怯弱虛偽。
二 閱讀下面描寫皇帝的愛好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研討括弧里的問題。
1.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公園——除非是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話概括這段話的內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樣了。」皇帝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裡的確感到不大自然。
(皇帝為什麼會「感到不大自然」?)
3.不過他心裡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
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
(皇帝已經感覺到老百姓說的話是真的,為什麼反而「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想像一下這個皇帝回到宮里會採取什麼行動。)
設題意圖:意在引導學生從課文里有關皇帝的語句中,比較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皇帝這一人物形象。
解題思路:第1小題的句子,點出皇帝愛慕虛榮,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第2小題從上下文中尋求答案。第3小題,皇帝的心理活動,依然是虛榮的繼續。
1.皇帝喜歡新裝已經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經受住新裝的檢驗,可是由於事關重大,直接威脅著他的尊嚴、皇權,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虛,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他不能在公眾面前暴露自己其實愚蠢和不稱職,只好硬撐住,擺出「更驕傲的神氣」,這也暴露了他的外強中干。
按照課文中所表現的皇帝的性格特點,皇帝回到宮里,依然會厚待騙子。「具體行動」,可讓學生去推求、想像。
三 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
1.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如果你當時也在場,會怎樣做?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有關說真話的問題。
2.有人認為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試就這個問題展開辯論。
設題意圖:讓學生將所學所知同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現實貫通,以幫助他們培養健康的人格。
解題思路:第1題第一問重點說說自己選擇做法的制約因素。第二問,可讓大家先列舉現實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說真的現象,然後分析其原因。第2題可提示學生從騙子的動機和客觀效果上分析認識。
教學建議
一、本文是一篇童話,充分體現了作者天才的想像能力。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一方面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猜想,看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別;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想像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語言描寫的妙處,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猜讀時,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可以讓學生把書合上自己先試著想像,從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例如:
讀到「為了要穿得漂亮」,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圖漂亮到了什麼程度。
讀到「來了兩個騙子」,可以想像一下,這兩個騙子會怎樣行騙。
讀到「都看不見衣服」,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會怎樣想,怎麼辦。
讀到「這位善良的老大臣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裡」,可以想像一下,這個老大臣看到騙局會有怎樣的表現。
讀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進行的情況」,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官員看到騙局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讀到「皇帝很想親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看到騙局又會有什麼表現。
讀到「第二天早上,遊行大典就要舉行了」,可以想像一下,宮內宮外看著光身子的皇帝將會怎麼樣,結局會怎麼樣。
想一想,讀一讀,體會體會安徒生的想像力多麼豐富,多麼精妙,自己哪些想像也很好,也可以讓學生介紹些自己所想像的情節,講讀分析則要著重分析課文想像的特色。
二、教學本文,要重視朗讀,在大致了解內容的基礎上,最好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朗讀前應該先讓學生分清哪是敘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從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情。有錄音帶的學校,可以先讓學生聽聽錄音,然後自己朗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三、這篇童話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講讀要防止浮而不實、追求表面熱鬧而不注意深入理解,要注意引導學生仔細玩味課文,含蓄的語句要領會其深層含義,精彩的語句要揣摩其用筆的精妙,但是不宜過多,要少而精。
板書設計
情節: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和作品
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等。1835年開始寫童話,共寫了一百六十餘篇。在《丑小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皇帝的新裝》《夜鶯》《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想像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 ,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二、課文時代背景
這篇童話寫於1837年。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歐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而處於北歐邊陲的丹麥卻還是個君主立憲國家。拿破崙戰爭最激烈的時候,丹麥統治階級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糧食貿易,引起英國不滿,英國要求丹麥交出從事貿易的艦隊和商船,成為英國的附庸國。丹麥拒絕這一要求,英軍於1807年炮擊哥本哈根,摧毀了丹麥的艦隊,丹麥便由中立倒向拿破崙一邊,成為交戰國。8年後,拿破崙戰敗,丹麥也成為戰敗國而失去廣大領土,耗盡了錢財,銀行倒閉,農村蕭條,剛剛興起的小型工業也全部破產,丹麥最終成了英國的附庸國。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剝削,過著飢寒交迫的貧困生活,而封建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一則民間故事改編了《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鋒芒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地嘲諷了貴族、宮廷的丑惡行徑,深刻地解剖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三、《皇帝的新裝》所依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
《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從中世紀西班牙的一個民間故事移植過來的。它最早見於14世紀堂·曼紐埃索的《盧卡諾伯爵》的第七章,說的是一個國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體的國王》。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從前有三個流氓來見一位國王,說他們是織布的能工巧匠。他們特別會織一種料子,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見,只要他有一個世人公認的父親,他又真是這個父親的兒子。但誰要不是他想像中的父親的兒子,那他就看不見。這使國王大為喜歡,因為他以為借著這種紡織品的幫助,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國里,哪些人是法定父親的兒子,哪些人不是。這樣,他便能調整王國中的許多事情。因為在摩爾如果他們不是父親真正的兒子,便不能繼承他們父親的遺產。於是他下令召那三人進宮來工作。三人告訴國王,確保不搞欺騙,可以把他們鎖在皇宮里,直到織完那段料子。這使國王非常高興。國王由於對新布的「圖案」和「色彩」什麼也看不出,被一種死亡般的恐怖震驚了,因為他相信他不可能是他認作父親的那位國王的兒子。他穿上了那看不見的衣服,騎著馬在城中巡遊,虧他運氣好,那時正是夏天。
最後是一位照管御騎而自身又不擔心損失什麼的黑人走到國王跟前,說出了真話。
《皇帝的新裝》同原型相比,有三處重要的更動: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個在故事情節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話中的皇帝則是一個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說凡是私生子看不見衣服,安徒生把它改為「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個沒有財產繼承權的黑人來點破真相,安徒生則通過一個孩子的口來戳穿騙局。後面的兩處改動,加強了童話細節描寫的典型性。總的說來,《皇帝的新裝》中的這些改動,使人物塑造和細節描寫更加典型化,這樣就增強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藝術魅力。正因為如此,所以直到現在,人們批判那些自欺欺人的行為,往往還要引用那個沒有穿什麼衣服,還自以為穿得很漂亮的皇帝的愚笨相來作比喻。
從西班牙的民間故事到《皇帝的新裝》,不難發現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想像,精心進行了再創作。單從上述三處改動,也可見出安徒生在創作上的一番匠心。
四、本文的藝術特色
《皇帝的新裝》十分注意敘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敘事方式,是兒童們最易接受的順敘法,落筆就寫主要人物,介紹皇帝愛穿新衣的「癖好」,然後引出騙子,接著寫織布,做衣,最後寫皇帝穿上「新衣」參加遊行大典,在人們面前出盡洋相。故事順序展開,一環緊扣一環,逐步引向高潮,最後簡短作結,且又留有想像餘地。這樣的寫法,既能適應少年兒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有利於培養他們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像能力。
《皇帝的新裝》十分注意突出重點,對於關鍵性的情節和細節,運用多種手法,不斷加以重復,反復進行交代。這篇童話中,凡屬重要的情節和細節,諸如皇帝愛穿新衣的「癖好」,騙子的陰謀詭計,他們吹噓自己所織出的衣料的「特性」,他們在織布機上的「空忙」情況,大臣、官員和皇帝察看織布情況時的心理動態,皇帝穿「新衣」上街遊行和被老百姓識破的過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復地加以敘述和描繪。這種成年人可能會感到「嗦」的描述方式卻正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使他們覺得是在娓娓而談,清楚明白,引人入勝。
《皇帝的新裝》還十分注意敘述方式的多樣化,使故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有趣。作者在敘述整個故事時,有時採用明白流暢的白描手法,有時通過精彩的對話,有時則細致地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這樣多種方式的相互交叉,靈活運用,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有利於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步展開,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摘自王維昌《〈皇帝的新裝〉分析》)
五、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又往往採用擬人的方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六、論童話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我們中國也要有自己民族的、社會主義的安徒生!
(摘自周揚《為了未來的一代》,原載《兒童文學》1980年第5期)
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成年人。當我在為孩子們寫一篇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住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
(安徒生,見葉君健《安徒生童話全集·譯者前言》)
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里冒出來了。
(安徒生,見《兒童文學研究》1978年第1輯)
童話中的形象是從生活中來的,但是,並不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話的形象是象徵性的形象,並且具有極大的誇張性。
(摘自賀宜《小百花園丁雜說》)
生氣勃勃的、富有詩意的想像力是培養兒童作家的一系列必備條件中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兒童作家應當通過幻想並且憑借這種幻想去打動孩子們。
(摘自別林斯基《新年禮物。霍夫曼的兩篇童話和伊利涅依爺爺的童話》,
見《俄蘇作家論兒童文學》)閱讀
4. 七年級語文評估測試題(十四)皇帝的新裝
皇帝的新裝概述
皇帝的新裝,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這個有趣的童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奢侈的國王每天只顧著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後竟然還受騙,什麼都沒穿去遊行!沒有人去揭穿謊言,甚至還誇耀,最後一個孩子天真的一句話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皇帝的新裝
出品時間: 1837年
類型: 童話
作者: 安徒生
主人公: 皇帝
主題: 諷刺虛偽
目錄[隱藏]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內容解讀
原文欣賞
葉聖陶續寫
讀後感想
教案
英文賞析
課本劇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內容解讀
原文欣賞
葉聖陶續寫
讀後感想
教案
英文賞析
課本劇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75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1835年開始創作童話,並取得巨大成就,一生共創作168篇童話。代表作:《海的女兒》、《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打火匣》等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這篇故事寫於1837年,和同年寫的另一部童話《海的女兒》合成一本小集子出版。這時安徒生只有32歲,也就是他開始創作童話後的第三年。但從這篇童話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對社會的觀察是多麼深刻。他在這里揭露了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是何等虛榮、鋪張浪費,何等愚蠢。騙子們看出了他們的特點,就提出「凡是不稱職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的說法。他們當然看不見,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衣服。但是他們心虛,都怕人們發現他們既不稱職,又十分愚蠢,就眾口一詞地稱贊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麗,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還要舉行一個遊行大典,赤身露體,招搖過市,讓百姓都來欣賞和誦贊。不幸這個可笑的騙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裝腔作勢,「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而且「因此他還要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這種弄虛作假但極愚蠢的統治者,大概在任何時代都會存在。因此這篇童話在任何時候也都具有現實意義。
一個一眼就可看穿的騙局,竟然暢行無阻,最終演出一場荒唐的鬧劇。讀完這篇童話,我們首先會嘲笑那個愚蠢的愛慕虛榮的皇帝,不過,如果注意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幾乎人人都有違心地說假話這一現象,我們的思考也許能更深入一層。
[編輯本段]內容解讀
這個有趣的童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奢侈的國王每天只顧著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後竟然還受騙,什麼都沒穿去遊行!沒有人去揭穿謊言,甚至還誇耀,最後一個孩子天真的一句話才結束了這場鬧劇。
讀完這篇童話,我情不自禁地問自己,作為一國之君,為什麼這個國王竟會被欺騙了這么久呢?毫無疑問,這都是因為這個國王的虛榮心。為了這所謂的虛榮心,全天下的百姓、臣子乃至國王都心甘情願地被別人騙。他們心甘情願地被別人騙,也心安理得地騙別人。童話中的那兩個騙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人們心中的一個盲點——自願將自己這一致命弱點暴露給別人,並且讓他們加以利用,也要得到虛榮的滿足。
實際上,虛榮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孩提時的虛榮心是單純的,隨著涉世的深入,虛榮心就越來越深地腐蝕著人們。讀完這篇童話後,我真心地希望這世上的人們,不要為了一時虛榮的滿足而放棄做人的原則,放棄那一顆真誠的心。
我們更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純潔的童心,敢於說真話 !
[編輯本段]原文欣賞
許多年前,有一位皇帝,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錢都花掉。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他也不喜歡乘著馬車逛公園——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個鍾頭要換一套新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王國來了兩個騙子,自稱是裁縫,說能織出人間最美麗的布。這種布不僅色彩和圖案都分外美麗,而且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那真是最理想的衣服!」皇帝心裡想,「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國里哪些人不稱職;我就可以辨別出哪些人是聰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們馬上織出這樣的布來!」他給這兩個騙子許多報酬,叫他們馬上開始工作。
他們擺出兩架織布機,裝作是在工作的樣子,可是他們的織布機上連一點東西的影子也沒有。他們急迫地請求發給他們一些最細的生絲和最好的金子。他們把這些東西都裝進自己的腰包,只在那兩架空空的織布機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
「我倒是很想知道布料究竟織得怎樣了,」皇帝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他心裡的確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他相信他自己是無須害怕的,但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
全城的人都聽說過這織品有一種多麼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很想借這機會來測驗一下:他們的鄰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我要派誠實的老大臣到織工那兒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這布料是什麼樣子,因為他很有理智,就稱職這一點,誰也不及他。」
這位善良的老大臣就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裡,看到他們正在空空的織機上忙碌地工作。
「願上帝可憐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但是他沒敢把這句話說出口來。
那兩個騙子請求他走近一點,同時指著那兩架空織布機問他花紋是不是很美麗,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憐的老大臣眼睛越睜越大,仍然看不見什麼東西,因為的確沒有東西。
「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這一點決不能讓人知道這件事。難道我是不稱職嗎?不成!我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
「哎,您一點意見也沒有嗎?」一個正在織布的騙子說。
「哎呀,美極了!真是美極了!」老大臣一邊說一邊從他的眼鏡里仔細地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非常滿意。」
「嗯,我們聽了非常高興。」兩個騙子齊聲說。於是他們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紋描述了一番,還加上些名詞。老大臣注意地聽著,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可以照樣背出來。事實上他也就這樣做了。
這兩個騙子又要了更多的錢,更多的生絲和金子,說是為了織布的需要。他們把這些東西全裝進了腰包。
過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的進展。這位官員的運氣並不比頭一位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兩架空織布機上什麼也沒有,他什麼東西也看不出來。
「您看這段布美不美?」兩個騙子問。他們指著,描述著一些美麗的花紋——事實上它們並不存在。
「我並不愚蠢呀!」這位官員想,「這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也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他就把他完全沒有看見的布稱贊了一番,同時保證說,他對這些美麗的顏色和巧妙的花紋感到很滿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回去對皇帝說。
城裡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這美麗的布料。
皇帝就很想親自去看一次。他選了一群特別圈定的隨員——其中包括已經去看過的那兩位誠實的大臣。他就到那兩個狡猾的騙子那裡去。這兩個傢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織布,但是一根絲的影子也看不見。
「您看這布華麗不華麗?」那兩位誠實的官員說,「陛下請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他們指著那架空織布機,他們相信別人一定看得見布料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皇帝心裡想。「我什麼也沒有看見!這駭人聽聞了。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配做皇帝嗎?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極了!」皇帝說。「我十分滿意!」
於是他點頭表示滿意。他仔細地看著織機的樣子,他不願意說出什麼也沒看到。跟他來的全體隨員也仔細地看了又看,可是他們也沒比別人看到更多的東西。他們像皇帝一樣,也說:「哎呀,真是美極了!」他們向皇帝建議用這種新奇的、美麗的布料做成衣服,穿著這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遊行大典。「這布是華麗的!精緻的!無雙的!」每人都隨聲附和著。每人都有說不出的快樂。皇帝賜給騙子每人一個「御聘織師」的頭銜,封他們為爵士,並授予一枚可以掛在扣眼上的勛章。
第二天早上,遊行大典就要舉行了。頭一天夜晚,兩個騙子整夜點起十六支以上的蠟燭。人們可以看到他們是在趕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們裝作從織布機上取下布料,用兩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陣子,同時用沒有穿線的針縫了一通。最後,他們齊聲說:「請看!新衣服縫好了!」
皇帝親自帶著一群最高貴的騎士們來了。兩個騙子各舉起一隻手,好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似的。他們說:「請看吧,這是褲子,這是袍子,這是外衣。」「這衣服輕柔得像蜘蛛網一樣,穿的人會覺得好像身上沒有什麼東西似的,這正是這些衣服的優點。」
「一點也不錯,」所有的騎士都說。可是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因為什麼東西也沒有。
「現在請皇上脫下衣服,」兩個騙子說,「好讓我們在這個大鏡子面前為您換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脫下來。兩個騙子裝作一件一件地把他們剛才縫好的新衣服交給他。他們在他的腰周圍那兒弄了一陣子,好像是繫上一件什麼東西似的:這就是後裙(註:後裙(Slaebet)就是拖在禮服後面的很長的一塊布;它是封建時代歐洲貴族的一種裝束。)。皇上在鏡子面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這衣服多麼合身啊!裁得多麼好看啊!」大家都說。「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貴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備好了華蓋,以便舉在陛下頭頂上一參加遊行大典。」典禮官說。
「對,我已經穿好了。」皇帝說,「這衣服合我的身嗎?」於是他又在鏡子面前把身子轉動了一下,因為他要使大家看出他在認真地觀看他美麗的新裝。
那些將要托著後裙的內臣們都把手在地上東摸西摸,好像他們正在拾起後裙似的。他們開步走,手中托著空氣——他們不敢讓人瞧出他們實在什麼東西也沒看見。
這樣,皇帝就在那個富麗的華蓋下遊行起來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什麼東西也看不見,因為這樣就會顯出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從來沒有獲得過這樣的稱贊。
「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聲來。
「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爸爸說。於是大家把這孩子講的話私自低聲地傳播開來。
「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呀!」
「他實在是沒有穿什麼衣服呀!」最後所有的老百姓都說。 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自己心裡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後面走,手中托著一個並不存在的後裙。
[編輯本段]葉聖陶續寫
那個光著身子的皇帝在遊行受到嘲笑後惱羞成怒,當場宣布:「誰再說壞話,立即處決!」結果四五十人被就地處死。從此,皇帝再不穿別的衣服。有一次,他的愛妃陪他喝酒,無意間講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臟了!」就被打入了冷宮。另一次,一位大臣辭職後說:「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殺。有一次皇帝巡行京城,因為經過的街道多,說笑的老百姓也越多,皇帝竟殺了一千多老百姓。有一個慈心的老大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想了一個辦法,去對皇帝說:「您向來喜歡新衣服,還是另做一套新的換上吧!」可是皇帝硬說這套神奇的衣服永遠不會舊,把他關進了監獄。人們請求皇帝給予「言論自由,嬉笑自由」,皇帝一律拒絕。以後大家都對皇帝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但皇帝仍然疑心。他命令士兵,凡是有笑聲的家裡,都要把人抓出來殺掉,結果激起了人們的反抗,大家一起擁到皇帝跟前,撕他的肉,並大聲喊:「撕掉你空虛的衣裳!」最後,連士兵也站在人民一邊。皇帝就像從天上掉下一塊大石頭砸在頭頂上,身體一軟就癱在地上。
於是大家就推舉那個天真無邪的孩子當上了皇帝,造福於民!
[編輯本段]讀後感想
《皇帝的新裝》十分注意敘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它所用的敘事方式,是兒童們最易接受的順敘法,落筆就寫主要人物,介紹皇帝愛穿新衣的「癖好」,然後引出騙子,接著寫織布,做衣,最後寫皇帝穿上「新衣」參加遊行大典,在人們面前出盡洋相。故事順序展開,一環緊扣一環,逐步引向高潮,最後簡短作結,且又留有想像餘地。這樣的寫法,既能適應少年兒童的智力水平,又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也有利於培養他們周密的思考能力、清晰的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像能力。
《皇帝的新裝》十分注意突出重點,對於關鍵性的情節和細節,運用多種手法,不斷加以重復,反復進行交代。這篇童話中,凡屬重要的情節和細節,諸如皇帝愛穿新衣的「癖好」,騙子的陰謀詭計,他們吹噓自己所織出的衣料的「特性」,他們在織布機上的「空忙」情況,大臣、官員和皇帝察看織布情況時的心理動態,皇帝穿「新衣」上街遊行和被老百姓識破的過程,等等,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重復地加以敘述和描繪。這種成年人可能會感到「嗦」的描述方式卻正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使他們覺得是在娓娓而談,清楚明白,引人入勝。
《皇帝的新裝》還十分注意敘述方式的多樣化,使故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有趣。作者在敘述整個故事時,有時採用明白流暢的白描手法,有時通過精彩的對話,有時則細致地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這樣多種方式的相互交叉,靈活運用,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有利於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步展開,很自然地接受作品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安徒生在這里揭露了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是何等虛榮、鋪張浪費,而且最重要的是,何等愚蠢。
騙子們看出了他們的特點,就提出「凡是不稱職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他們當然看不見,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衣服。但是他們心虛,都怕人們發現他們既不稱職,而又愚蠢,就異口同聲地稱贊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麗,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還要舉行一個遊行大典,赤身露體,招搖過市,讓百姓都來欣賞和誦贊。不幸這個可笑的騙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裝腔作勢,「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而且「因此他還要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
這種弄虛作假但極愚蠢的統治者,大概在任何時代都會存在。因此這篇童話在任何時候也都具有現實意義。
皇帝聽到人們的話後,大發雷霆,遊行也取消了,他怒氣沖沖地回到宮殿,叫來了那兩個可惡的騙子,還有他的兩個官員,對他們說:「你們,竟然騙我!」於是,讓侍衛將兩個騙子拉出去斬首。老大臣看自己已經沒命了,對皇上說:「皇上,難道您沒有錯嗎?您為了漂亮,不理朝政,那件衣服你也沒有看見,可您也把自己騙了。」皇上聽了,自己十分慚愧,放了老大臣,並把說實話的孩子招進宮來,做了太子,自己從此也勤政愛民了。
皇帝更加擺出一副驕傲的神氣,把遊行完成,回到宮中皇上終於鬆了一口氣:「你們說,朕到底穿衣服著嗎?」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一起跪下悲哀地說:「皇上您根本就沒穿衣服。」
「朕也覺得自己沒穿衣服來著,」皇上更加氣憤地說,「那兩個騙子呢?趕緊給朕把他們抓回來,朕要治他們的罪!」
「皇上,他們已經跑了。」
「全天下追捕,不信把他們捉不回來!」
過了幾天,騙子被捉了回來,治了他們的罪,拿走的金子全部收了回來。
從此以後,皇上再也不炫耀自己的衣服了,而是關心軍隊、關心自己的國家,精心治理,成為了一個富有才幹得好皇帝。
遊行完畢後,皇帝氣沖沖的帶著文武百官班師回朝。回到皇宮後,皇帝讓侍衛將兩個裁縫帶上大殿,侍衛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卻在織布機上發現了一張字條,上面寫道:你這個愚蠢的皇帝,世界上哪有那種神奇的衣服,不過謝謝你的金銀財寶。哈!哈!哈!……
侍衛趕緊將字條呈交皇上,皇上看完後大發雷霆:「給我把那兩個騙子捉來,我要將他們碎屍萬斷。大臣們立即派人捉拿兩個騙子,追了三天三夜後,侍衛們終於在一家酒店捉到了兩個騙子,隨後就將二人抓了回去。皇帝立即將二人正法,從此改過自新,成為了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