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西周有褲子嗎

西周有褲子嗎

發布時間:2022-03-18 11:55:23

『壹』 褲子在中國什麼時候有的

中國人穿褲子的歷史說起了。中國人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大致有兩種說法: 1是從西漢的昭帝開始,傳說是為了讓皇帝只寵幸皇後與妃子,所以讓其他宮女都穿上褲子。 2是從西漢武靈王開始。當時漢人都不穿褲子,天冷的話只在下半身圍布,騎馬打仗也是這樣的。由於外生殖器與馬鞍摩擦導致陰囊溫度升高,大量精子死亡,很多軍人都喪失了生育能力~ 後來武靈王看到胡人騎馬在起馬的時候用一片布填補跨下兩腿間的空隙,就學胡人的樣子,後來逐漸很多人多穿上了褲子。所謂的胡服騎射,說的就是這個~

『貳』 春秋戰國秦朝時期有內衣內褲嗎

一 有的,但是不是叫內衣內褲,而是深衣和胡服。
二 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三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叄』 古代襦裙下面有褲子嗎

有,因為古人穿襦裙也需要考慮走光的問題,在裡面會穿褲子的,叫作絝,是一種貼身穿的,所以,古代襦裙下面有褲子

『肆』 周朝與漢朝的服飾區別

一、西周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有著十分嚴密的階級制度,無論是禮儀,還是服飾。尤其是服裝。作為劃分階級的標志,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更是非常嚴格。

這個時期的漢服,大致沿襲商代服制,但在細節上略有變化。首先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發展成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二、春秋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即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而得名。

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

除此之外,由於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相較以往,漢服出現了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三、漢朝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平民開始穿著精織服飾。

漢代曲裾深衣和直裾,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首先是曲裾深衣,具有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的顯著特點,其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靜與優雅。衣袖方面,有寬窄兩種樣式,袖口大多鑲邊。同時,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而直裾這種服飾,雖然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由於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因而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

穿著這種褲子,就必須用外衣掩住,否則褲子就會外露,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不過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加上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同樣是在漢朝,作為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的襦裙,其樣式也發生了改變,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不過,襦裙的樣式盡管有所改變,但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間,有所變化的只是長短寬窄,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服發展到漢朝,已經可以說基本奠定了以後各朝代的服裝的基礎,往後各朝代漢服的改良和發展,基本上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變化的。但在後代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也創造或者衍生出了新的樣式。

『伍』 古代的成年男女都穿開襠褲,那麼褲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生活在現代,我們早已實現了穿衣自由,你可以隨意露胳膊露背露腿,可無論怎樣“簡潔”,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內褲。內褲有多重要,誰穿誰知道~

不過在古代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表面看起來層層包裹,實際上下面可能空無一物。放到現在,那簡直就是裸奔!但在古代,這卻是普!遍!現!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褲子的面料和款式越來越多樣化。或許今天的你,已經難以想像當時不穿內褲的感受。但是在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華夏勞動人民依舊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歷了遮羞、禦寒、抗戰,用他們的智慧不斷完善,才有了我們現在的文明。

也許在今天這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的一個小小的改變,也決定著未來子孫們大大幸福。這便是我們需要不斷去完善和提升自我最大的動力!

『陸』 什麼時候有褲子

褲子,外文名trousers,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裝,一般由一個褲腰、一個褲襠、兩條褲腿縫紉而成,根據材質、造型和受眾的不同,有多種分類。
中文名
褲子
外文名
trousers
作用
保暖、禦寒、時尚
材料
棉布
起源
西周
快速
導航
男女差異

製作

選褲知識

主要分類

褲子保養
歷史
起源
據考古實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褲子至晚在西周便已經開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已經有麻布褲實物出土。之前訛傳的由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才由外部傳入褲子這一服飾的說法被證偽(早於趙武靈王450至500年)。「胡服騎射」該政策推出時便遭到趙國大量貴族反對,武靈王死後則被廢止。而且作為軍事改革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限度值得考慮。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文獻資料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溺袴,據顏師古注,既窮褲,滿襠之褲,在西漢昭帝時已為百姓普遍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里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里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么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么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么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么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後,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柒』 周朝農民穿褲子嗎——看了紀錄片《東方帝王谷》第二集農耕畫面,周朝農民披頭散發,還穿著下擺很短的上衣

至少周代已經穿著褲子了,褲子在古代寫作「絝」、「袴」。不過那時的褲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兩只褲腿,無腰無襠(也可說是無腰開襠),穿時只套在脛上(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稱之為「脛衣」。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以「雙」字來計。

『捌』 漢代以前是不是沒有褲子穿

我可以明確的說 漢代以前是有褲子的 只不過是開檔褲 外面再穿一個裙子 如廁比較方便

『玖』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

西周以後,特別是春秋初期了,在這之前要麼是短褲,要麼是犢鼻褲,要麼就是遮羞布。

『拾』 古代中國人穿褲子嗎如果穿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先秦時期就開始穿褲子了,那時候的趙國趙武靈王改革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是通過胡服騎射!就是改穿褲子,那時候游牧民騎馬穿褲,騎馬有優勢,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穿褲子了!

網上摘錄:

我曾經多次提到咱們是古人不穿褲子的。這把許多人嚇了一跳:不穿褲子咋辦?就像現今皇城跟兒的「膀爺」,他可以不著上衣,人家那叫爺們,但褲子他再牛比也絕不敢不穿呀。
褲子這玩意在中原地區出現的比較遲,那麼這個漢字出現的肯定也比較遲。以「褲」這一字音字型來命名褲子這一物品,肯定是有來歷的。
「褲」是個形聲字,「衣」形「庫」聲。「衣」是表示它與衣服有關,那這個「庫」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為什麼「褲」這種衣服出現後不稱別的名號,單叫「褲」呢?
先秦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只穿長袍,天涼了就再加一件,再涼再加,還是長袍。今天看來,如此穿著行動多有不便,但那時的人們只有那個層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現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對不對?當然,也有聰明人,為了行動方便快捷,就發明了「帶」這東西系在腰間。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帶」的打扮:頭上高聳的帽子(叫「頭衣」才恰當,因為這「冠」並非今天意義上的帽子,而是顯示身份的裝飾性很強的物品),腰裡系著寬大的帶子。那屈原走起路來高視闊步,仰面正身,一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望之令人頓生敬畏之心。
「褲」一個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個「誇」字,就讀作「庫」。這是個啥東西呢?它是一種「脛衣」。脛,就是大腿;所謂「脛衣」,就是套在兩條腿上的兩個布帛製做的筒子,不是現在還有加了襠部的褲子。由這「褲子」最早的雛形看來,咱們的先輩並不看重那關繫到子孫萬代的要害之處啊。
有了「脛衣」,行動方便了,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因為它沒有襠部,人們的起居習慣無法改變;二是光著屁股騎馬,對皮膚的傷害很嚴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適合穿著。怎麼辦?
這就要談談這「褲」字的另一個來歷。說起「褲」的這一個來源,卻與軍事有關。它的本字寫做「衣立旁」加一個「軍」字,讀如「昆」,是軍服及行旅之服,後來又訛轉作「褲」了。細細打量,這倆字還真有點兒相象,這種推斷應該是很准確的。
也許訛寫做「褲」的這人,以為褲子是可以裝填兩條腿的東西,而這個字又與「褲」相似,所以就乾脆這樣寫了。後來的人們也認為這樣寫很有道理,也就因錯就錯寫下去了。這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啊。再說了,那「庫」本來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嗎?
至於這倆字是啥時候、為什麼、怎樣統一成現在這個「褲」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談下去了。
「戰國七雄」中位於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趙國。趙國可真不容易,既要與中原諸國爭霸,又要防著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說「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嗎?人家趙國就在這種四面皆敵的環境里生存並發展著,憑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時,一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國土人口,一直支撐到戰國末年,是秦始皇最後滅掉的諸侯國,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點兒跑題,還回到話題上來。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騎馬射箭,來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趙國駟馬戰車固然聲勢壯偉,可人家胡人卻不跟你列陣撕殺,沒辦法,趙國的歷代國君就不停地修長城。修啊修的,還是擋不住胡騎。與趙國處於同一緯度又靠東些的是燕國,它也面臨著與趙國相同的問題,也就修啊修的修長城。其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徵用民夫去修長城,只不過是把以前的燕趙長城略加整理連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長城,就把功勞記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憤憤且為燕趙抱不平。
你以為那時修的是現在我們在八達嶺、山海關見到的磚石長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長城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遺跡也都不被咱這些外行人所能辨識。歷史滄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長城已「被雨打風吹去」了。
再早幾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時,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就已經很嚴重了。周憑舉國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狽地遷都了事,那燕趙小小諸侯國更是給鬧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趙王都在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消弭來自北方的邊患?
終於,一代英豪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給咱們中原人穿上了褲子。
褲子啊!如果沒有趙武靈王,我們中華民族還要在沒有褲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許十年,也許百年,也許兩千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大家都還不穿褲子亂跑呢。不,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給咱古中原人穿上褲子,恐怕他們早就被穿著褲子的胡人給滅了,哪裡還會有今天的我們呢?所以,說趙武靈王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絕不為過。
趙武靈王頂著巨大的壓力「胡服騎射」了。從此,中原人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再不用駕著笨重的戰車嘎吱嘎吱地駛了,再不用穿著臃腫的長袍屁顛屁顛地跑了。咱們有了褲子,咱們也可以騎上輕捷快速的戰馬;咱們又有了「箭袖」這一緊身上衣,咱們也可以靈巧地拉弓射箭了。從此以後,咱們在與胡人爭奪生存資源的較量中,從軍事裝備方面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了。就如當今太祖曾經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的那樣,咱們的古中原人「從此站起來了」!

與西周有褲子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貴族校服圖 瀏覽:163
廠價批發男士莫代爾平角內褲 瀏覽:73
中式夏裝旗袍最新報價 瀏覽:901
粉和黃搭配什麼顏色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265
江蘇阜寧四年級校服在哪裡買 瀏覽:273
遼寧庫存男裝牛仔褲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83
正方形小圍巾怎樣系花 瀏覽:228
女款黑色衛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8
727泡泡袖鎖骨系帶襯衫 瀏覽:821
波斯雷頓男裝什麼價 瀏覽:335
絲襪美腿旗袍催眠小說 瀏覽:229
潮牌衛衣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496
同江水袋文胸模杯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850
雲南哪裡賣手套紗 瀏覽:149
小孩拉褲子小說 瀏覽:22
中長款皮衣配什麼色的褲子好看嗎 瀏覽:832
青島瑞昌路賣校服的 瀏覽:172
校服的前面要加 瀏覽:941
棒針草莓帽子 瀏覽:80
最適合制服造型的演員 瀏覽: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