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各少數民族各有什麼樣的服飾和舞蹈
1、蒙古盅碗舞:盅碗舞亦稱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頂碗舞」結合的舞蹈藝術。傳說起源於古代打仗時獲勝利的人們在慶典宴會,拍掌擊節,擊酒盅助興。演變至今,發展成為手持酒盅、頭頂彩碗而舞之。
服飾: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⑵ 藏族舞蹈的舞蹈特徵是什麼
藏族舞蹈的主要特徵:
「顫、開、順、左、舞袖」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上身鬆弛,略帶前傾,膝放鬆,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韌的顫動。藏族眾多舞蹈的「顫膝」動作是最能表現內心情感和舞蹈動作的表現動律。雙腳自然外開,在舞蹈動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動律,在此基礎上產生種種變化,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一邊順」的美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特徵之一。其動作突出「顫膝擺胯,微動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穩,裙子隨腳步擺動,形成別致的「鍾擺式」的「一邊順」之美。受宗教禮俗的影響,舞蹈所走的路線必須由左向右按順時針沿著圓圈前進,這和他們日常生活中轉經筒、繞寺廟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吉祥的追求。舞袖這一動律特徵是藏族民族服飾的展現。由於地理和氣候環境,人們服飾厚重,身著大袍長靴,旋轉起來如孔雀開屏,長袖飛舞如彩虹劃空。
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徵外,在藏族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共同動律及其變化,再加上手勢的動作、腰身的韻律、音樂的區別而構成不同的舞蹈風格。顯然,對於藏族舞蹈來說,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僅是其現在所存在著的自然環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徵。要探究形成西藏舞蹈體態特徵更為本質的原因,還需要更深遠地去追尋藏族的歷史及社會制度和宗教。
由於藏族共同信奉的圖騰崇拜是神鷹與孔雀,因此在其舞蹈韻律和姿態中表現神鷹展翅的形象非常鮮明,特別是男性舞蹈更突出了矯健、粗獷的氣勢和特徵。女性舞蹈則表現出一種安祥、舒展、優雅的風格,使男、女舞蹈形成鮮明對比。
⑶ 穿什麼裙子跳民族舞最好
那要看你想要跳的是哪個民族舞種了。象藏族舞一般不穿裙子,服飾要求簡單寬松長袖。傣族舞則正規的是要求長裙到腳踝,也有唯美民族舞的要求不高,到膝蓋的長度就好。一般來說服飾會被提供,要不然你可以去租,一天20到30塊左右,顏色以黃色,紅色襯白底為主。藏族有青白底色等,可能你還想知道其他關於舞蹈,我也可以盡力解答。現在用的是手機,打字比較麻煩,就暫且回答到這里吧。
⑷ 藏族舞半身裙如何裁
這個剪裁工藝是非常特殊的,因為檢查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半身裙進行一個身材比例的調整,所以你可以根據適合自己的顏色做工精選擇。
⑸ 西南少數民族舞蹈
西南地區有30多個民族,其中雲南一省就有漢、彝、白、壯、傣、苗、回、藏、僳僳、哈尼、拉祜、佤、納西、瑤、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獨龍、基諾、蒙古等23個民族,裙子寬大的也很多,請問有照片嗎?藏族、蒙古族、回族和傣族的裙子都是長裙。。。寬大啊
⑹ 平時跳藏族舞買多大的藏族舞蹈裙子好
您好,這個可以根據身高選擇噢
⑺ 鍋庄舞為什麼要穿鍋庄裙
摘要 鍋庄」--藏族的民間舞蹈。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果桌」——鍋庄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樂志》音譯為「郭庄」,近代有稱「歌庄」,唯《衛藏通志》說它是圍著支鍋石樁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說》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庄」'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錢,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驟宿幫居其中。晚上,他們往往在院內曠地壘石支鍋熬茶抓糟袍,茶餘飯後不時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環境。
⑻ 跳舞的時候怎麼做容易扯掉的裙子
是買的還是租的?
是買的你可以縫一條布的腰帶然後系活動結,跳的時候一活動結就掉下來了。
⑼ 藏族舞蹈的基本律動特徵是什麼
舞曲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
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別樂曲結束於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系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9)藏族舞蹈裙子擴展閱讀: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庄)。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
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