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中班自理活動提褲子

中班自理活動提褲子

發布時間:2021-08-14 06:50:14

1. 中班自理能力目標有哪些

1、與幼兒園保持一致,習慣成自然

家中的生活習慣與幼兒園保持一致,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其實,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就說吃飯,孩子在幼兒園都是自己吃。但在家裡,家長常喂孩子,結果孩子吃飯慢吞吞,自理能力差。正確做法是創設與幼兒園相對一致的生活環境,比如關閉電視,一家人一起吃飯,鼓勵孩子獨立吃飯。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作為家長,你既不需要購買專門的器材或操作手冊,也不需要刻意創設一個環境。因為,日常生活中就充滿了各種事情,玩具玩好自己收拾,自己的襪子自己洗,媽媽買菜、孩子可以剝豆子等等,數不勝數。聰明的家長,你也可以試一試哦~

3.樹立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出,「3-6歲是主動對內疚,主要的發展任務是活動主動感和內疚感,體現目的的實現。」簡單來說,家長鼓勵、支持孩子的行為,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對孩子來說是十分有價值的。

4.家長放手,堅定地相信孩子的能力
對於孩子,很多家長很難百分百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所以,很多成人常說:「你還小,這個不行的;等長大了,你就能做。」正因為成人抱有這樣的觀念,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吃飯吃得都是;當孩子穿衣服能穿一個多小時;當孩子倒水打翻杯子……家長處處為孩子「解決瑣事」,以至孩子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5.適當地示弱
在孩子的眼中,大人們都是超人,什麼都會做、都懂。事實上,大人也是普通人。如果在生活上,成人對各種事情都包辦代替的話,那麼,當你需要孩子幫忙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拒絕你。作為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適當地示弱,讓孩子參與其中,更積極地去做,獲取各種生活體驗的過程。

6.樹立榜樣,讓孩子看得到
現在社會,很多家長雙方都是工作族,所以家中很多事情都是祖輩幫辦代替。家長自己的事情都不自己做,怎能要求孩子去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呢?3-6歲孩子模仿能力強,所以孩子會去模仿家長的生活習慣。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做給他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榜樣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了。

2. 如何提高中班幼兒的自理能力

如何培養中班孩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等。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針對孩子自理能力差,說一下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麼怎樣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 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 「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 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准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適當的講解圖片,然後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還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
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1.在日常生活中訓練 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幼兒小便、洗手、喝水等各個方面,我們都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後提不上褲子,老師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後邊,漸漸的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幼兒都已學會,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鍛煉了每一名幼兒,除外在早操、午睡、戶外活動等方面都盡量鍛煉幼兒的自立能力。
2.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時可以舉行穿衣比賽,第一名有獎品等方法來督促幼兒。
3.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例如午點,我們可以選一名表現好的幼兒和老師一起分。這樣,讓他感覺到為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別的開心,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幼兒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兒優秀的品質。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的更優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3. 中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都包括哪些大框

如何培養中班孩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等。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就針對孩子自理能力差,說一下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麼怎樣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 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 「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 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准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適當的講解圖片,然後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還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 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1.在日常生活中訓練 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幼兒小便、洗手、喝水等各個方面,我們都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後提不上褲子,老師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後邊,漸漸的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幼兒都已學會,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鍛煉了每一名幼兒,除外在早操、午睡、戶外活動等方面都盡量鍛煉幼兒的自立能力。 2.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時可以舉行穿衣比賽,第一名有獎品等方法來督促幼兒。 3.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例如午點,我們可以選一名表現好的幼兒和老師一起分。這樣,讓他感覺到為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別的開心,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幼兒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兒優秀的品質。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那些地方是薄弱環節,老師都會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的更優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4. 中班健康課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意識,逐步改變他們依賴成人的心理狀態。

2、學會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技能,知道主動承擔一些家務勞動。

3、初步懂得自己長大了,遇事能夠試著面對。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懂得在別人有難的時候要想辦法去幫助他們。

活動過程:

1、請幼兒介紹一下自己的衣服、鞋襪等都放在家裡的什麼地方?每天穿什麼衣服由誰來決定,誰來找。

2、調查一下每天都有誰聽天氣預報。

3、老師請小朋友講講,聽天氣預報對他們有什麼意義。

4、玩游戲:請聽天氣預報。

玩法:幼兒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

老師做預報員,向幼兒預報天氣,讓幼兒根據聽到的天氣預報,選擇衣服、雨具等,看哪組選得快而且正確,優勝組得一枚獎章。

如:老師報陰有雨,幼兒就必須選擇雨衣、雨傘;最低氣溫15℃以下,幼兒要選擇毛衣等;最高氣溫25℃以上,幼兒可選裙子、短褲。

5、玩游戲:看誰的衣服最整齊。

玩法:(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若干組進行比賽)

每組幼兒前面放兩張桌子,其中一張桌上擺放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服裝。游戲開始後,每隊幼兒均從第一個人起跑到桌前,任選一件服裝疊好放到另一張桌上後跑回,拍打第二個人的手,第二個人再去疊放衣服,以此類推。疊放整齊、速度快的一組獲勝。

6、教師示範如何洗手絹,要求幼兒回家練習洗手絹、襪子等,並晾起來。

5.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一、利用兒歌,使幼兒願意自己動手來做事
小班幼兒年齡小,各種能力本來就弱,再加上在家裡事事都有別人為他們包辦代替,失去了許多做事的機會,小朋友們也養成了習慣,根本不願意動手做事情。每當上完廁所的時候,許多小朋友們就會喊:「老師、老師,幫我提褲子」。特別是午睡後起床的時候,更是喊聲一片,「老師、老師幫我穿衣服。」「老師、老師幫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來是還可以動手的,聽見別的小朋友再叫,也不願意動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師來幫他。可是小班的幼兒特別喜歡邊讀邊做事,因此我們利用了這一特徵,為了讓幼兒願意自己動手做事,我們就編了一些好聽的兒歌,上完廁所後,就教幼兒念「毛衣捲起來,秋衣塞進褲子里,前面塞一塞,後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褲子提一提,毛衣放下來.」幼兒邊念兒歌邊自己動手提褲子,一周下來,幼兒基本上都會提褲子了。比如穿衣時,我們先讓幼兒認識衣領、衣袖、衣襟,再教他們穿衣:衣服後面向著自己,兩手握住衣領,喊一聲「刮大風啰!」將衣服甩在身後,搭在身上;接著繼續說、做:「風來我不怕,露出小腦袋,將手伸到袖筒里」。讓幼兒手裡拿著衣服喊著、笑著、做著,非常開心。我們讓幼兒在提褲子、洗手、進餐、脫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時都非常開心的念著兒歌,通過一個月的練習,大部分幼兒都非常樂意自己動手做事了,還學會了許多的本領。
二、利用各種游戲,讓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就設計各種游戲,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區角活動中我們設計了「給小動物餵食」,讓幼兒再給動物餵食使不僅鍛煉了小肌肉的發展,還學會了使用勺子的方法,還設計了「芭比時裝秀」,讓幼兒在給芭比娃娃換衣服時,學會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當發現很多孩子不能區分鞋子的左右時,我們進行了「給鞋寶寶找朋友」這一活動,幫助幼兒掌握如何區分鞋子的左右。在親子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親子游戲「我為爸爸媽媽系圍巾」,幼兒和父母一起邊玩邊學會了系圍巾的方法。總之,我們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操作中,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
三、利用一日活動,讓幼兒進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練習
為了使幼兒熟練掌握生活技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幼兒反復練習。我們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學習途徑。比如來園自己擺放自帶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紙擦乾凈、中午吃飯是自己動手吃完飯和菜……所有的環節和活動在這種「家」的情景中展開,以不同的游戲形式,讓幼兒參與、動手實踐,從而多維立體的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四、家園共育,達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家園之間要及時溝通信息,交流看法,確定教育策略,協調實施針對性的教育。老師與家長加強日常聯系,達成一致目標,為此,我們召開了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希望家長在家中為幼兒創設自己動手的條件,讓孩子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傳授給家長們一些教學技巧。在家園聯系欄里,我們定期向家長宣傳生活活動指導要點,還向家長介紹一些有關的常識,如「怎麼教幼兒自己穿脫衣」等。我們還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家園聯系欄里,交待內容,讓家長了解。家長明確了活動意義,在家裡不僅督促幼兒,還教會幼兒一些掌握技能的竅門,並時常和教師商討教育的方法,談一談自己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我們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學會生活自理是幼兒的必須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過程中幼兒也會得到許多快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進了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家庭幼兒園,社會都應該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果我們在家庭與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能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創設一個鍛煉的環境,挖掘一個鍛煉的空間,那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認為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6. 中班社會活動教案 我會扎褲子

教育教學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褲子,並能分清前後。
2.學習自己穿褲子,拉整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准備
娃娃兩個,兩個娃娃穿的褲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1.認識褲子,了解褲子的正反面。
出示兩條娃娃的褲子,引導幼兒觀察,然後提問:
這是什麼?褲子上面有什麼?為什麼要有這些漂亮的圖案呢?這么小的褲子是給誰穿的呢?
2.給娃娃穿褲子。
神秘的抱出娃娃,激勵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娃娃穿褲子吧!」幼兒說著,教師操作。
先確定褲子的正反面,兩手抓住褲子上面,往裡伸小腿,兩條小腿都找到家之後,用力往上拉褲子,露出小腳丫,然後站起來,提好小褲子,把外衣翻出來。
教師用兒歌的形式小結穿褲子的方法步驟:
兩手抓褲腰,
用力往上拉,
露出小腳丫,
站起提褲子,
褲子提整齊,
上衣翻出來。
3.幼兒嘗試自己穿褲子。
★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褲子,了解自己褲子前面有什麼樣的花紋,進而確定正反面。
★帶幼兒到寢室,脫下自己的褲子,然後和老師一邊說著兒歌一邊把褲子穿上。
4.大家來說一說:穿褲子的時候哪裡不舒服?
教師將自己剛才觀察到的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幼兒的關註:
「兩條褲腿是誰的家?如果兩條腿都進了一個家,另一個家空著會怎麼樣?」
「當小腳丫還沒露出來的時候你能站起來嗎?」
5.午睡時鼓勵幼兒自己穿脫褲子,提醒他注意在上午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與中班自理活動提褲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手套多少錢一包 瀏覽:15
網上買童裝哪裡質量好 瀏覽:247
大連小學生校服 瀏覽:290
橘黃色適合搭配什麼顏色的褲子 瀏覽:536
深色西裝黑褲子好看 瀏覽:389
gucci秋冬童裝的特點 瀏覽:888
唯品會品牌折扣薄女裝短款 瀏覽:445
秋冬季校服訂購統計 瀏覽:304
廣州三薈品牌折扣女裝批發廠家 瀏覽:379
只有帽檐的帽子叫什麼 瀏覽:562
淺紫色衛衣和什麼搭 瀏覽:536
起亞遠艦皮帶型號 瀏覽:949
你需要一個長一點的裙子了 瀏覽:524
水藍色男友風襯衫如何一衣多穿呢 瀏覽:315
女生黑色褲子褲子價格 瀏覽:686
杭州四季青哪家童裝好 瀏覽:871
傲絲度羽絨服怎麼樣 瀏覽:626
怎樣做舊牛仔褲 瀏覽:768
男生深灰色外套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873
夏季新款日韓女裝批發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