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班教學反思一個漂亮的小姑娘
教學反思
1對此活動產生極大的興趣,製作衣服簡單易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但對於一些幼兒的引導還不夠,她們除了能畫一些老師畫過的一些圖案,沒有進行自我創造。教師可以多畫一些圖案供他們參考
2 除了做衣服,還可以做裙子,比如芭比娃娃的裙子就很漂亮,並且很多幼兒都了解。還可以將這一活動延伸到家裡,讓幼兒的媽媽參與這一活動。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讓先讓幼兒媽媽帶幼兒參觀服裝店,了解各種漂亮的服裝,特別是服裝上一些漂亮的圖案。我會准備更多服裝的圖案,並用照相機將其照下來。
4,多多開展類似的手工課,以鍛煉幼兒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
⑵ 幼兒園中班主題活動五顏六色反思與評價
春夏交接之際,幼兒園到處到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於是我們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了本主題《五顏六色》,為便於下一個主題的開展,現將此主題做一總結。 中班的幼兒本來對色彩就很敏感,他們對鮮艷的色彩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他們喜歡各種鮮艷的色彩。於是,我們開展了這一主題,引導幼兒認識生活中的各種顏色,說出各種顏色的名稱,了解不同的顏色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意義。 一、教學活動 我們根據制定的主題活動計劃,靈活把握孩子發展的動態,將主題分為三個子主題,分別是「絢麗的節日」、「漂亮的衣裳」、「多彩的季節」。在三個子主題里我們將五大領域和平時的節日滲透在其中,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我們結合每個活動的目標、幼兒的興趣採取談話、製作、錄象、照片、家長、繪畫等形式,有重點地實施。把自主和合作交給幼兒。如語言領域《金色的「六一」兒童節》安排在六一開展,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節日的歡樂;社會《五彩的端午節》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同時結合戶外活動《賽龍舟》,讓孩子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科學《藍色的父親節》、藝術《爸爸的領帶》我們也結合到父親節前後開展課程,讓孩子創造性的設計圖案,並關心關愛自己的爸爸。 二、家長互動 本月開展了「半日觀摩」活動,本次半日活動結合了端午節的活動一起做,家長們積極參與,和小朋友一起進行《劃龍舟》的戶外活動;在班內也和孩子一起動手製作美麗的「蝴蝶」。此次活動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同時我們還結合課程「五彩豆」,布置了親子作業,每位小朋友和父母一起用不同的豆子來製作拼貼畫,交上來的作品真是美麗極了! 三、不足 不足的是,材料的准備還有所欠缺,不能滿足孩子活動的需要,致使主題活動開展的不夠深入和系統。 主題活動帶給我們的喜悅,作為教師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主題活動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他們,使我們有效地因人施教。孩子在活動中處於一種更自主、更放鬆、更自然的狀態,這便於他們的學習、合作,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
⑶ 中班教案大全衣服打扮要整潔評價與反思
【活動設計】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任何科學知識,都可以選用兒童理解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兒童參與科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本著這一原則,並以生活常識為基礎,教師設計了這一活動。通過讓幼兒看看、摸摸、比比、說說等多種形式,在游戲中感知頭發的秘密。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掌握所學知識。【活動目標】1、發展幼兒的感官,培養幼兒對人體秘密的興趣。2、通過看看、說說、摸摸、畫畫等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人體頭發的一些簡單的特徵、用處及保護。【活動准備】假發套、鏡子每人一個,蠟筆、紙每人一份,關於頭發的課件,年老者一位。【活動過程】一、通過看看、摸摸、比比了解頭發的簡單特點。1、看看:幼兒自己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頭發是什麼樣的?(顏色、長短……)摸摸:每位幼兒自摸頭發,什麼感覺?(彈性、柔軟、光滑、硬毛糙……)2、比比:幼兒自己結伴,互相觀察頭發(從顏色、粗細、多少、硬軟上去比較)。3、結合教師的課件進行小結,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頭發,有顏色不一樣的,有長、短不一樣的,有粗細不一樣的,有硬軟不一樣的……)二、並初步了解頭發的用處及保護。1、你們最喜歡什麼頭發(泛講)2、你們知道自己的頭發有什麼用呢?(美化自己,保護頭皮……)3、頭發在我們人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勤洗頭、勤理發,每天洗頭,小朋友不要燙頭發……)三、簡單了解頭發的生長過程。引導幼兒討論: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來就有這樣美麗的頭發?2、嬰兒的頭發是怎樣的?(光頭、頭發很少)實物投影儀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讓大家猜猜這是誰?並請出這兩名幼兒與照片上比一比。3、人的頭發會不會變呢?請出一位老者,讓幼兒看頭發(花白色禿發)。4、結合課件演示小結:頭發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有的人不喜歡白頭發,有的人覺得頭上光禿禿的很難受怎麼辦呢?四、玩假發套。出示幾種不同式樣的假發套,提問:這是干什麼用的?按幼兒意願打扮,幫老者帶假發套。比比:重點觀察年老者帶了假發套以後,變得怎樣了?(年輕了、漂亮了……)五、延伸活動。為自己設計發型。幼兒人手一紙、筆等等
⑷ 中班美術詳案漂亮的裙子,公開課
也不是為了去取悅或者超越別人,而是一種想要去體驗一個更大的世界的慾望和沖動,是一種想要隨心所欲的對自由的一種強烈渴望。
⑸ 漂亮的漢服中班幼兒園教案
設計依據 動物對於幼兒來說很有親切感,他們平時就很喜歡模仿各種動物。由於幼兒受到直接經驗的影響,因此特別樂於扮演身邊的小動物,如小兔、小狗、小貓等。為了幫助幼兒做進一步知識經驗的拓展,選擇了一個離幼兒生活較遠但又很有特點的動物,藉助音樂游戲為工具,結合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將故事形象地用樂器展現。 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標 1、在聽聽、說說中感知大象和小兔的不同音色,並嘗試創編簡單節奏,選擇樂器為故事 2.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想法,體驗樂器故事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1.小兔和大象的圖片及春天景色圖。 2.對大象和小兔的外形特徵有初步了解,如笨重的或靈巧的,為創編簡單節奏鋪墊。 3.對樂器有一定的操作經驗。 4.鼓、小鈴。 三、活動過程 (一)故事《大象和小兔》 1.出示圖片,講述故事 T:春天來了,小動物們都蘇醒了,森林裡又變得熱鬧起來。大象和小兔約好了一起來找春天。小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它看見樹枝上冒出了嫩芽,草地上開出了五顏六色的小花。大象也甩著長長的鼻子來到草地上,看見小溪的冰融化了,覺得春天的太陽暖洋洋。春天真美呀,兩個朋友在草地上曬太陽做游戲,不知不覺太陽落山了,該回家了。大象走在前面,小兔走在後面,他們約好明天再來找春天。 2.理解故事 T:故事裡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 (二)為故事配器 1.為小兔配器 T:今天請來了小樂器為故事配音,小兔怎麼走路? (引導幼兒動作表現,感受小兔的形象。) T:什麼小樂器代表小兔?為什麼? (引導幼兒選擇小鈴為小兔配音) 2.為大象配器 T:大象怎樣走路?發出什麼聲音? (引導幼兒用動作和聲音表現。), T:什麼樂器代表大象?為什麼? (引導幼兒選擇大鼓為大象配音) 3.初步為故事配音
⑹ 幼兒園公開課我的花裙子聽課記錄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准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每周大反思--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像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麵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呢?
一、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准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了解圓珠筆里彈簧的作用。
二、 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這裡面就要反思教師你,你了解孩子以及他對於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嗎?活動中你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呢?你的提問語言能夠讓幼兒明了你的要求和意思嗎?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當問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復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進程,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思來想去,我決定作這樣的一次嘗試。
三、 綜合分析--寫教、學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本內容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理答和追問的方式、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效嗎?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出現困難嗎?幼兒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一個主題延續了一段時間,做完後教師同樣要綜合分析:通過這幾個活動,能不能完成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開展的具體活動哪些比較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效果反應好;哪些內容幼兒缺乏興趣、遠離生活經驗,效果不夠理想?主題展開中是如何在預設中進行有機生成的?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激勵幼兒自主探索、多元表達?再者,也可進一步反思,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兼顧領域平衡……教師應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綜合出來,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反思案例:美工活動--做拉花】
這個活動是從我班的生成性主題《我們喜歡玩蹦蹦床》,幼兒從蹦蹦床的彈簧到觀察生活中有彈性的東西引導而來,孩子們在實驗過程中了解到彈簧是由沒有彈性的東西--鉛絲做成的。我們鼓勵大班幼兒來做拉花:將沒彈性的紙想方設法變成有彈性的東西,從而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彈性,領悟事物之間的轉換和變化關系,了解事物的性質和特徵。
這看似小小的剪拉花活動,卻包括了許多知識難點。如數學概念: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幾層、對等,從何剪起,……美感:粗細、寬窄、勻稱、色彩……在引導孩子學習時,要等待,成人必須學會等待!因為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窮的潛能,有自己的創造和想像。如果一開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許就束縛了孩子的思維空間,所以要給孩子琢磨、探究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積累經驗,學會主動探索、認真做事。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我告誡自己,讓幼兒在前,我退位一步,竭力把前一天想教孩子的念頭一再壓制在我的心底,事實證明,我做對了。
四、 找准要點--寫特點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如我市一所幼兒園有一位男教師,他上體育課用的道具材料特別簡單,他善於用簡單的材料創設富有情趣的游戲和學習情境,如用一根長繩圍成圓圈變成「池塘」,讓幼兒在池塘里學做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再把長繩變成「河」,讓青蛙選擇寬窄不等的距離跳「過河」等;有的教師特別注意活動中動態資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師對合作學習或小組活動有獨到的做法……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這些閃光點扼要地記上,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於日後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一個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桔子和柚子】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來比較發現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處,並要求幼兒作記錄。孩子語言一百中,兒童的成長有自己的發展步調,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思維方式,教師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如:活動中楊凱和居婷波小朋友想到了分別用畫棉襖和裙子來記錄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而一向害羞的袁琦的小朋友居然能帶頭要求要讓他自己來做記錄,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從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來看,幼兒的能力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弱,還是很有潛力可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相信孩子「能行」,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五、 捕捉靈感--寫遐想
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或隨機生成,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課堂上的一些開放性提問能打開幼兒想像的門窗,展現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語、幽默問答,探究性的發現、競賽性的游戲、展示性的表現或隨機生成的問題能夠拓展幼兒思維的空間,幫助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如有個教師在組織大班幼兒關於「聲音」主題的活動時,讓幼兒說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聲音極其作用,並區分哪些是好聽的,哪些是難聽的。當有的幼兒說到裝修房子的聲音很難聽時,有的幼兒辯解說:「裝修時聲音很難聽但住進新房子就舒服了,我們有時聽到不好聽的聲音要忍一忍」。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動態生成性資源,把它寫在課後反思本上,隨後開展了「讓我們有個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幼兒調整消極情緒,培養積極情感,發揮教學的教育性。有時,活動中節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應記下來,以吸取教訓。
【反思案例:音樂活動--小樹葉】
新授歌曲《小樹葉》,歌曲中有一個難點:「明年春天我會回來,打扮樹媽媽。」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句歌詞呢?小樹葉落下來化作了肥料,樹葉媽媽從中吸取了養料,明年春天又長出了新的葉子……這是一種多麼抽象的知識,而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那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句歌詞,使幼兒投入感情來演唱呢?我決定帶孩子玩一個科學實驗,將落葉埋在樹下,過一階段再去觀察那腐爛的樹葉,來理解肥料、理解打扮樹媽媽這句歌詞,我相信,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唱這首歌曲,一定會唱得深情並茂。
六、 深度反思--寫建議
在教完每堂課、組織完活動後,教師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堂課的得與失,學習材料的提供、活動環境的支持、組織的方式方法,教學重點的把握、難點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長點或者遺留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和幼兒反饋出的信息,寫寫「修改建議」,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或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重點考慮某個環節應該怎樣處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確問題,尋找對策,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吹泡泡】
在組織幼兒「做中學」《吹泡泡》活動中,教師首先提問:你剛才在玩吹泡泡游戲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幼兒一般比較關注泡泡的形狀大小和數量,這時教師特意提問幼兒:那你們是拿什麼形狀的泡泡器吹的?發現泡泡是什麼顏色的?於是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由於泡泡本身是一種無色的薄膜,它之所以五彩繽紛,是因為它把光給分解了。肥皂泡有正面和背面,光在肥皂膜的正面和背面都會產生反射。在肥皂膜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光會得到增強,有的光卻會減弱,甚至消失。)由於幼兒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顏色也不同。另外有的幼兒在游戲中是慢慢的吹出泡泡,因而發現了由於氣流不足,導致在液體的表面張力作用下還未癒合成一個封閉的球體,泡泡那時是橢圓的。
在此活動中,要培養幼兒的質疑精神,提出問題,進行實驗驗證。並要鼓勵幼兒敢於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作為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首先應掌握科學正確的原理,以免在活動中對幼兒的表現作出片面甚至錯誤的評價,誤導幼兒。其次教師要擯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創設寬松情境,這是讓孩子在活動中敢於提出問題,勇於發表意見的前提。同時,教師在活動中還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觀察,有意識的提出一些能讓幼兒有不同想法的問題,多提一些類似:誰有不同的想法?誰還想來發表自己的意見?鼓勵並引導孩子積極的思維,這是培養孩子質疑能力的關鍵。
總而言之,反思是強調教師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鼓勵教師敢於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過不去」,是主動澄清和質疑自己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教學觀念和教學信念;反思是一種探究過程,「實踐的反思把經驗與理論的或哲學的探究結合起來了」,而這種探究是沒有終結的,反思者堅信:教學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寫教學反思,可以承前啟後,揚長避短,挖掘教師個性智慧。我們習慣於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有時不妨珍視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經歷中提取有價值的東西。寫一點教學反思,與心靈對話,做個主體的人,自己的經歷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學會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只要長期堅持,必定能逐漸把我們的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更多幼教相關知識:點擊「中國幼兒教育網」即可進入
⑺ 幼兒園小班蒙氏數學漂亮的裙子教案
活動目標:
1. 學習先用塗色塊,在勾花邊的方法裝飾裙子。
2. 增加對線條、圖案美和色彩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活動准備:
范畫、裝飾過的花裙子、未裝飾的裙子。
活動過程:
1. 出示範例,引出話題。
(1) 出示圖片(裙子),並提問:這是什麼?他們美么?
(2) 引出話題:漂亮的花裙子。
2. 出示為裝飾過的裙子,請幼兒裝飾。
(1) 貼圖片,請幼兒用彩筆塗顏色。
① 師:「咦,這個小朋友怎麼啦?她為什麼不高興呢?」
小結:因為她的裙子是白色的,沒有他們的花裙子那麼美。
② 師:「那我們來幫幫她吧,好不好?」
③ 師:「請小朋友們想想辦法,怎麼讓她的白裙子變成花裙子呢?」
小結:就用我們的小手,彩筆來幫幫她吧!
④ 師:「給她的白裙子上畫什麼呢?」
小結:畫花、魚兒、小兔子、熊貓、蘋果···等等
(2) 教師示範:
① 先用兩三種稍淺的顏色塗在裙子上。
② 在用較深的彩筆在上面勾出花紋。
③ 師:「看,小姑娘笑啦,她感謝小朋友們為她想出的好辦法。」
④ 師:「除了可以畫這種圖案,還可以畫其他的嗎?」(如圖片)
⑤ 師:「在每個小朋友的書上有兩個小朋友正等著你們把她們的白裙子變成花裙子呢,請小朋友們拿起你們的彩筆來幫他們吧,看誰設計的花裙子最漂亮。」
3.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輔導。
鼓勵幼兒大膽設計。
4.作品展示,對優秀的作品進行評價,予以獎勵。
⑻ 幼兒園中班年齡組《漂亮的扇子》教學活動反思
大班藝術活動設計與反思《漂亮的扇子》 設計背景: 夏天即將來臨,天氣越來越熱,孩子們便用各種各樣的紙折起了扇子,橫著折,豎著折,大膽嘗試著各種折法。有的孩子還把扇子裝飾上各種圖案,看著孩子們拿著自己創作的扇子,扇來扇去特別感興趣,我便設計了《漂亮的扇子》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孩子通過觀察各式各樣的扇子,發現了扇子的特點及用途,初步了解了扇子與人們的關系,從而使孩子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讓幼兒了解扇子的形狀、顏色、種類,知道扇子的特點及用途。 2、讓幼兒初步了解扇子與人們的關系及扇子的發展史。 3、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審美和創造能力。活動重點:讓幼兒了解扇子的製作材料、用途。活動難點:概括描述不同扇子的特點。活動准備:1、讓幼兒從家裡帶幾把扇子。2、在活動區布置一展覽角,擺放各種各樣的扇子。活動過程:1、教師以談話形式引入課題:夏天天熱的時候,怎樣才能變得涼快呢?(幼兒自由討論:開風扇、空調、用扇子等)2、讓幼兒參觀各式各樣的扇子。幼兒在展覽區里自由觀察、比較,看一看哪把扇子最漂亮,試一試哪種扇子扇出的風最大,從而發現扇子的特點。3、重點介紹幾種典型的扇子。引導幼兒從扇子的形狀、構造、製作材料、用途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認識扇子。 (1)出示一把摺扇:讓幼兒說出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由幾部分組成、用什麼材料製作、使用方法的等。 (2)出示蒲扇:引導幼兒說出蒲扇的形狀、製作材料等,教師可向幼兒介紹:蒲扇是用南方的一種叫蒲葵樹的葉子做成的,這種葉子很大,葉脈又粗又壯,很像扇子的形狀,人們把它割下來剪成圓形再用藤繩縫合起來,即成扇子。蒲扇既結實又便宜,扇一扇風特大,所以人們都喜歡用它來乘涼或驅趕蚊蠅。 (3)介紹工藝品扇:引導幼兒說出其形狀、色彩、製作材料、用途等,進而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彩。4、請幼兒說出還見過什麼樣的扇子,並說明他的用途。觀察、比較各類扇子的異同:(製作材料、顏色、形狀、用途各不相同;都能乘涼,都叫扇子,都是人們製作的等)5、請幼兒互相觀賞自己手中的扇子,介紹扇子的顏色、圖案、製作材料、形狀及用途。6、教師小結:讓幼兒了解扇子的發展史:扇子的種類很多,不僅能供人們乘涼,還可以用來當跳舞的道具或作為工藝品供人們欣賞。我們國家很早就有扇子了,古時候人們喜歡在紙扇上寫詩、作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創造發明了現代化的乘涼工具,如電風扇、空調等,小朋友長大後可以設計出更新穎的降溫工具,造福人類。活動延伸:讓幼兒自己動手製作扇子,可自選喜歡的材料,教師可以幫助幼兒設計,通過剪、畫、折,製作各種漂亮扇子。讓幼兒體驗和感受扇子藝術的美。活動反思:通過活動,大多數幼兒知道扇子是夏天的乘涼工具,少數幼兒知道扇子能作為工藝品供人們欣賞,有些幼兒能舉出許多種不同材料的扇子,如羽毛扇、木扇、絹扇、蒲編扇等,並能簡單概括出每一種扇子的特點,看來幼兒還是有許多這方面的生活經驗的。夏天即將來臨,扇子是夏天的生活用品,除了能使人乘涼,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以扇子為媒介開展活動,不僅反映幼兒生活,還可以發展幼兒的認識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
⑼ 漂亮衣服教案檸檬數的反思中班
游戲是幼兒園整個教育活動的重心。因此在幼兒園英語教育中採用游戲的方式最符合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通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初步將英語教育中的游戲劃分為六類:體育游戲、數字游戲、美術游戲、音樂游戲、情境對話和娛樂游戲。以下我將自己摸索出的游戲方法按這六類分別列舉一二,以供大家參考。
1.Wolf, wolf, are you hungry?(老狼老狼你餓嗎?)
准備:動物頭飾,自製,設置小動物的家
方法:它由傳統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鍾?」演化而來,其方法也基本與之相似。選擇一人扮演「wolf」,其他幼兒扮演小動物,隨意地跟隨在「wolf」身後散步,並一起提問「Wolf,wolf, are youhungry?」。若「wolf」回答「No」,則繼續游戲;若「wolf」回答「Yes」,幼兒要馬上跑回家。被抓住的幼兒必須說出「wolf」出示的英語圖卡上的詞句,才可繼續游戲。答錯者可讓別的幼兒補充將其「救回」,或者罰停一次游戲。
⑽ 幼兒園小班小花裙教案反思
一般這個年齡段:3——4歲
活動名稱:我愛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寶寶對媽媽的愛。
2、嘗試用手指沿著一個中心點畫小花。
活動准備:
教學大書《貓咪洗澡》、圖畫書每人一本、班級中寶寶和媽媽的合照若干張、圖畫紙、水粉顏料。
活動過程:
1、欣賞寶寶和媽媽的照片,感受媽媽對寶寶的愛。
2、出示教學大書,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
——教師念兒歌,幼兒邊聽邊欣賞畫面。
——說說誰和誰手牽手?上哪裡?
——那裡有什麼?山上的小花有幾朵?
——請幼兒在圖畫書上手指點著漢字逐字跟念兒歌。
3、邊念兒歌邊用小手點畫小花。
——教師示範點畫小花,講解小花的點畫方法:小花的花瓣圍成一個圈。
——鼓勵幼兒邊念邊點畫小花。
幼兒作品用來裝飾活動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