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褲子的變遷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褲子的變遷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8-11 17:51:15

A.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從漢族服飾演變看中國傳統文化
郭沫若先生說過:「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飾與人類和社會的關系。服飾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服飾體現的則是一種社會文化。漢族文化博大精深,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漢族的傳統服飾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與此同時,當時的諸子百家相互爭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百家爭鳴」中,也有對服飾制度的討論。如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維護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主張一切衣著裝束都必須「約之以禮」。墨家則提倡「節用」,主張衣冠服飾只求「尚用」,不必過於拘泥於繁縟的等級制度。 到了漢代,服飾更為注重等級制度。但作為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漢族越來越體現出鮮明的特色。與其他民族服裝相比,漢族服裝的最大特點就是寬大的衣袖。寬衣肥袖不僅看起來飄逸,也十分實用。漢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沒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在當時,從一個人穿著的服飾就可以直接看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而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則穿長衫。那是一種上下身的衣服連在一起的袍服。
從漢代起,一直到後來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都是採用了這種典型的寬衣肥袖和沒有衣扣的典型的漢服款式。雖然由於官員的等級不同,服飾的細節方面有著更為繁復的區分,但是大致的發展方向就是這種右衽、寬袖、深衣的服裝制式,在這一點上,從西周到明代,都沒有根本上的變化。 寬大的漢族服裝,反映的其實是漢族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追求閑適平淡的寧靜生活。這種衣服不適合動作幅度較大的激烈運動,比如騎馬或者打獵,但十分適合古代士子下棋賞花、吟詩作畫的安逸生活。作為比較,我們可以看一下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穿窄袖緊身的衣服,因為這些少數民族喜歡騎射等動作幅度較大的活動。
到清朝的時候,漢族服飾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並不是由於漢族人的審美觀念突然的改變,而是由於社會文化與大背景的轉變。清兵入關之後,滿族入主中原,統治者開始強制推行剃發易服運動,強制推行滿族人的緊身長袍馬褂,禁止漢族男性穿戴傳統的寬大衣服。 從此之後,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的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徹底消失了,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旗袍和馬褂等都是在以滿族服飾為主體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而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已經很少見了。 這種強制性的由統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進行的服飾轉換,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
辛亥革命之後,漢族人又重新關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飾來。人們需要不一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來表現新的社會景象。滿族人的長袍馬褂已經不適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裝又有些不倫不類。而清朝以前的漢族服飾已經沒人知道了,沒有辦法恢復從前的服裝式樣。 於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漢族的服飾紛紜變化。維新派在變法中把改變衣冠也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政治訴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黨人對於傳統服飾弊端的認識與維新派是一致的。孫中山曾經提出服裝製作四原則,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基礎上設計了中山裝。 其實在當時,傳統漢服在當時面臨著一個十分難得的復興機遇。在此之後,在復雜的社會歷史變化過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重新推行傳統漢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需要強調的是,復興漢服並不是一定要求每個人都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種服裝的形式,以此來象徵著一個民族獨有的服裝特色。就好像人們一提起滿族,就會聯想到滿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頭。漢服是漢民族獨有的標志,顯示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認同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看出,漢族服飾的演變不僅直接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風俗變化,也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漢族服飾的變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也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其風華。

B.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

C. 《褲子的革命與文化》讀後感怎麼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寫讀後感關鍵是一個感字,先用三四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再結合實際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可以夾敘夾議。要注意寫出真情實感。

D. 課文概括 牛仔褲的簡史

概述
現代褲類名稱,用一種靛藍色粗斜紋布裁製的直襠褲、褲腿窄,縮水後穿著緊包臀部的長褲。因其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曾受到當地的礦工和牛仔們的歡迎,故名。現時的牛仔褲大多用勞動布(又名堅固呢)裁製。衣縫沿邊緝雙道桔紅色的縫線針跡,並綴以銅釘和銅牌商標。牛仔褲的造型現已成固定格局,不分男女均可穿著。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牛仔褲的歷史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而這個時候,一些工廠用熱那亞的帆布生產工作褲時,就將那種帆布叫做genoese,意思就是「熱那亞的」。後來乾脆把用那種帆布製成的褲子叫做genoese.後來演變成"jeans". 這樣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像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面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牛仔褲誕生的確切日期是1873年5月20日。這一天,專利商標局向兩位移民利瓦伊·斯特勞斯和雅各布·戴維斯頒發了他們申請的工裝褲的專利。 這種勞動褲是用一種名叫「粗斜紋布」製作的,縫制時經過了加固處理,而且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這個主意是內華達裁縫戴維斯提出的。而戴維斯是斯特勞斯的顧客。斯特勞斯當時是一家小百貨商店的老闆。斯特勞斯希望用這種新的褲子款式滿足淘金礦工的要求,因為淘金礦工們經常抱怨說褲兜兜不住他們裝在裡面的黃金顆粒。
由於這種「能放東西」的褲子受到極大的歡迎,因此很快就不得不為它申請專利,但是要實現這一夢想,戴維斯還缺62美元。戴維斯遇到困難後就來到斯特勞斯家求助,精明的生意人利瓦伊·斯特勞斯二話沒說就把錢給了他。因為他心裡清楚,正像戴維斯向他保證的那樣,由於這種新工裝褲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他們二人肯定能夠掙到大筆的錢。 而這兩位商人再精明,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未來的收入會有那麼多。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設計的這種服裝不再是專做粗活的人穿著的衣服,它開始向其他地方傳播,最後全世界的人都穿這種服裝。從牧人、工人、學生,到富有的企業家、運動員、藝術家和王室成員都穿這種服裝。可以說,它現在已經變成20世紀的一種象徵。又有誰能想到,62美元的專利費,竟然會換來如此高的回報。 正如利瓦伊·斯特勞斯公司的網頁所說的那樣,不是以前沒有礦工穿這種用粗布做的褲子,它的最新之處在於第一批牛仔褲上使用了金屬紐扣。這才是今天人們在全世界見到的真正的牛仔褲。但是第一批縫制牢固而且在工人中大受歡迎的褲子,被取名叫「粗斜紋緊腰工裝褲」,因為真正叫做「牛仔褲」是1960年之後的事。當時外出打工的一代人特別喜愛這樣稱呼它。目前沒有人知道第一條「粗斜紋緊腰工裝褲」是哪一天縫制出來的,以及哪一天賣掉的,因為1906年在舊金山發生的一場大地震中,該公司丟失了所有的歷史檔案。人們只能肯定是在1873年的某一天。距今130年了。利瓦伊·斯特勞斯沒有活到他的公司為從地震中恢復過來所作的巨大努力時期,他在地震之前幾年就去世了。戴維斯也沒有活到那個時候,他在很多年之前就把公司的部分股份給賣掉了。 今天的牛仔褲正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水洗牛仔褲、補丁牛仔褲、毛邊牛仔褲以及各式各樣的牛仔上衣,在市場上和大街上隨處可見。 牛仔服裝一般給人一種牢固、粗獷且精神抖擻的感覺,工作與休閑均適宜。牛仔文化雖然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中已經風行了多年,今天牛仔服裝在世界其他地區仍是許多人青睞的一種選擇。據專家們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牛仔服裝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依然會經久不衰。

E. 褲子的發展史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於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當時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於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因為他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和縛帶溺袴,所以深受漢景帝的信賴和寵幸,破例地容許他出入於深宮後闈,置身於粉黛佳麗之間,因為在景帝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據顏師古注,就是窮褲。北方民族的滿襠之褲,在漢代已為百姓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里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晉代阮籍是個不遵禮儀的人,他把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處袴中」,並嘲笑這些「虱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里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於受傳統習慣的拘束,上流社會的人都不願單獨穿著它外出,只有軍人及社會地位低卑的奴僕,為圖活動的便捷,才肯單獨穿袴。我們從戰國及兩漢時期的人物畫中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凡下體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是這個階層的人物。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么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么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么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么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後,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七、魏晉以後,袴、褌二字合同,合襠之褌既可稱「褌」,也可稱「袴」。《世說新語·任誕》:「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梁書·諸夷傳》:「國人……辮發垂之於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這里的袴、褌,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襠的褲子。魏背南北朝時期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的下體之服,多以著褲為尚。褲的形制比較寬松,尤其是兩只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稱「大口褲」。幾年前,「喇叭褲」在中國風靡一時,很多人都將它看作為「時裝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這種褲子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較緊身,名稱叫「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在當時叫做「袴、褶」。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的一種服式。最初多用於軍旅,以便於行軍、作戰。後來人們發現這套服裝比中國傳統的衣裳要簡便、適體得多,所以也紛紛加以採納,並逐漸成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秋冬所用者,則以獸皮製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呂范傳》引《江表傳》:「范出,更釋(衣+勾),著袴褶,執鞭,自稱領都督,策及授傳,委以眾事。」
八、《晉書·楊濟傳》:「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婦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覽》卷695引《西河記》:「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人們多將絲帶截為3尺一段,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在走路騎馬時,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在當時被叫做「縛袴」,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如《太平御覽》卷六九五引《宋書》:「元兇邵弒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賜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錦裁三尺為一段,又中裂之,與淑及左右,使以縛袴褶。」《南史·沈慶之傳》:「上開門召慶之,慶之戎服履(韋+未)縛袴入。」又《東昏侯紀》:「(東昏侯)戎服急裝縛袴,上著絳衫,以為常服,不變寒暑。」穿著這種縛褲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鄧縣南北朝墓出土的畫像磚,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士的漆畫以及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縛褲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體。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為主,袍衫之內就著有褲。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並沒有被廢棄,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時,皆以穿褲為尚。縛褲之制依然存在,不過多用於軍將、儀衛。普通男女的褲子,褲管有明顯的收斂,尤其是女褲,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褲子最初以脛衣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後來又恢復到脛衣的形式上來,宋代以後流行的膝褲,就是一種脛衣。只是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體穿著,而宋明時期的膝褲,還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稱,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不免鬆了口氣,對臣下說:「聯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明清男女穿膝褲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著時以帶系縛於脛。
九、《金瓶梅詞話》第67回記潘金蓮服飾:「上穿黑青回紋錦對衿衫兒」,「下著紗裙,內襯潞紬裙」,裙子裡面,則系縛一對「錦紅膝褲」。《西遊記》第47回也稱:「那女兒頭上戴一個八寶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兩只綃金膝褲兒」說的都是這種膝褲。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質料有緞、紗、綢、呢等,也有做成夾褲或在夾褲中蓄以絮棉的,後者多用於冬季。褲管的造型也有多種: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一變為上寬下窄,褲管底部緊裹於脛,為了穿著方便,多在褲腳部分開衩,著時以帶系結。到了晚清時期,又崇尚起一種寬松式的套褲,褲管之大比最初翻倍。清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一詩就說得非常形象:「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這個時期的褲管上大多被裁製成尖角狀,著時露出臀部及大腿外側。婦女所穿的套褲,褲管下腳常鑲有花邊,所用布帛色彩也較鮮艷。除套褲以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質料也有多種,視季節而別。明清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如《醒世姻緣傳》第33回:「拿了狄員外的一腰洗白夏褲,又叫狄周來伺候先生洗刮換上。」《紅樓夢》第63回:「寶玉只穿著大紅棉紗小襖子,下面綠緩彈墨袷褲,散著褲腳,……和芳官兩個先劃拳。」《鏡花緣》第59回:「只聽嗖的一聲,......又有一個女子也飛了進來,身穿紫紬短襖,下穿紫紬棉褲。」由於時代距今不遠,這些褲子實物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遺存。 中德兩國考古專家日前(2014年5~6月)在中國吐魯番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褲子,可追溯到3300年前。這次發現也支持另一觀點,即褲子是游牧民族專為騎馬發明的。長袍和寬外袍等服飾不適合騎馬,褲子隨之興起,到了漢代才把有襠的褲子叫做「褲」。

F. 服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漢唐宋三個朝代的服飾有什麼變化

隨著時間的發展,不僅科技與政治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就連我們身上的穿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古代一共經歷了很多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服飾特點,那今天就讓我們來講一講關於漢朝,唐朝,宋朝三個朝代的服飾有什麼變化吧?

宋朝時期男裝大體上和唐朝差不多,一般都穿交領或者是圓領的袍子。宋朝女性一般都以裙裝為主,偶爾也會穿長褲。裙子一般都是瘦長,並帶有交領的長裙,而且他們會在腰部正中間配備一個圓形的玉器作為裝飾,用以壓住裙擺不至於影響美觀。宋朝深受理學的影響,整體服飾上比較簡單樸素,喜歡清秀典雅的款式,反對艷麗奢華。

G. 牛仔褲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發明牛仔褲的人,原來並非是搞服裝設計的。可以說,他對服裝一竅不
第一個發明牛仔褲的人,他是個猶太人,名叫李維?施特勞斯。
1829年,李維?施特勞斯出生在德國一個小職員家庭。作為德籍猶太人,李維和他的父輩一樣聰明、刻苦、勤奮,在念完大學後,他開始當了一個文員。1850年,一則令人驚喜的消息為人們帶來了無窮的希望和幻想:美國西部發現了大片金礦。李維也同無數個懷揣淘金夢的人一樣,加入了浩浩盪盪的淘金隊伍中。可到了所謂的西部大金礦的地方,卻讓他驚呆了!滿山遍野的帳篷和淘金的人群,可沒見到有誰挖出了多少金子來。
天資聰明的李維面對這滿山遍野的帳篷,暗自盤算了起來。他發現生活在帳蓬里的人,買東西十分的不方便。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淘金者為了買一點日用品,不得不跑很遠的路。於是他毅然決定,不再做那遙不可及的淘金夢,眼下還是來點務實的,便開了個日用品小店。不出所料,日用品小店的生意很紅火,不但很快收回了成本,還開始了賺錢。一次,李維采購了許多日用品和一大批搭蓬布。回到店中,日用品被搶購一空,只剩下帆布沒人理會。這是為什麼?後來他從一位淘金者的口中明白了,那位工人說:「一個帳蓬就夠用了,可我需要像帳蓬一樣耐磨的褲子你有嗎?」原來淘金的人工作條件艱苦,衣褲經常與石頭、砂土摩擦,棉布做的褲子不耐穿,不幾天就磨破了。這番話說者輕松,聽者卻很沉重。這事使李維啟迪了靈感。他馬上動手用製做帳蓬的帆布加工成耐磨的褲子,向淘金者出售,非常受歡迎,被工人們親切地叫做「李維氏工裝褲」。就這樣牛仔褲誕生了。於是,李維關掉了日用品小店,正式成立了牛仔褲公司。
剛開始的牛仔褲,雖然結實耐磨,但穿到身上又厚又硬,很不舒服。有心的李維便開始尋找新的面料。終於有一天,他發現歐州市場上暢銷著一種布料,是藍白相間的斜紋粗棉布,兼有結實和柔軟的優點。他就買回了這種面料,製做後的牛仔褲,不但結實柔軟,而且樣式美觀,穿著舒適,再次受到淘金人的歡迎。從此以後,這種用靛藍色斜紋棉嗶嘰做成的工裝褲,在美國西部的淘金工、農機工和牛仔中間廣為流傳,靛藍色,也成為「李維氏工裝褲」的標准顏色。再後來,他又發現淘金工人在勞動時,常常把沉甸甸的礦石樣品放進褲袋,沉重的礦石經常會使褲袋線崩斷開裂。當地一位名叫雅各布的裁縫經常為淘金工人修補這種被撐破的褲袋;而且還用黃銅鉚釘釘在褲袋上方的兩只角上,固定住褲袋,有時還在褲袋周圍鑲上了皮革邊,顯得既美觀又實用。有的工人褲子還沒磨破,為了美觀也拿去鑲邊。雅各布就向李維提出建議,李維積極採納,把所有尚未出廠的工裝褲全部返工加上了黃銅鉚釘,並就此申請了專利。1872年,李維申請了牛仔褲的生產專利,使牛仔褲就此定型。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穿著的人也越來越多,漸漸風靡全球,成為一百多年的暢銷品牌
看了李維創立加工牛仔褲,並不斷提高工藝,改進完善,申請專利,做強做大的歷程,給了我們每個人許多的啟示。
首先,這牛仔褲的誕生完全來源於實踐,是淘金工人艱苦勞動急需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所以,它一出世,便受到淘金人的青睞。如果沒有淘金人的辛苦勞動,沒有李維在淘金人一線生活的細心觀察和大膽償試,這牛仔褲是不會自己生長出來的。
再者,牛仔褲之所以能做到百年不衰,這與李維申請專利、受到法律的保護分不開的。盡管牛仔褲風靡全球,但正因為它有了法律這個強大武器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才阻擋了防冒偽劣之人的濫用和盜用問題,才使得牛仔褲名牌健康地發展。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不管做任何經營生意,都不能一個心眼光想著自己眼前能賺多少錢,而還應當考慮長遠,不但要為自己的產品負責,還要為子孫後代負責,那就必需尋找法律這個武器,來保證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
此外,通過牛仔褲的發展創新過程,它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人生在世,賺錢有很多的門道,但一定要尋找賺錢的源泉和動力,這才是最重要的。那麼,什麼是賺錢的源泉和動力呢?一是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二是經營服務對象或生產的產品,一定要緊密適應周圍人群的需要;三是經營或生產的產品,不能僅滿足一時一事,而應當思考長遠,代表和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李維牛仔褲這個品牌之所以一百多年暢銷不衰,原因就在於此。

H. 牛仔褲的起源與發展

牛仔的起源與發展:
牛仔褲起源於1567年義大利熱那亞港水手穿的一種粗帆布製作的褲子,在1849年開始的美國西部的淘金潮中,由於強烈的勞動使衣服極易磨損,工人們就穿著一種產於義大利熱那亞的帆布製作的工裝褲,叫genoese.
這種穿著顯得精悍、粗獷、有精神的礦工工裝逐漸在美國西部被普遍接受,並流行起來,成為大眾的新裝,尤其受到美國西部放牧青年的喜愛,後來就獲得了一個新的名字------牛仔褲(jeans)。
雖然1850年利維公司生產的501工裝褲被世人公認為牛仔褲的鼻祖,但1873年5月20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向利維.斯特勞斯頒發其申請的工裝褲的專利(第一次使用金屬鈕扣和第一次使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才被認為是牛仔褲誕生的標志。
最早的牛仔褲面料是帆布,顏色是棕色,沒有表袋,沒有腰帶袢(耳仔),只有一個後袋,沒有使用拉鏈,其誕生後經歷了漫長的完善和發展的過程:1855年利維.斯特勞斯用從法國進口的藍色粗斜紋棉布取代原用的棕色帆布,奠定了現代牛仔褲的基本面料和色調,1890年開始使用表袋,1905年開始使用第二個後袋,至此,五袋款牛仔褲才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區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服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服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從而使牛仔服在歐洲各地普及並流行開來。
50年代初牛仔服藉助好萊塢巨星加里.庫伯在《西部牛仔》中成為美國英雄的象徵;馬龍.白蘭度在《野性騎手》和詹姆斯.迪恩在《無端的反抗》中塑造的叛逆形象;瑪麗蓮.夢露在《不合時宜的人》和簡.芳達在《閃電騎士》中展現的年輕,性感,充滿活力的形象等為牛仔褲賦予了年輕性感,自由平等,粗獷灑脫,叛逆自我等內涵,把牛仔褲的野性文化彰顯到極致,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掀起了牛仔服的國際流行風潮。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牛仔裝開始進入上流社會,名門貴族都競相穿起了牛仔裝:英國的安娜公主、埃及的法赫皇後、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和約旦國王海珊以及法國前總統蓬皮杜等都喜歡穿牛仔裝,美國前總統卡特甚至還穿著牛仔裝參加總統競選!從此,出身卑賤的牛仔裝便一躍而身價百倍,久盛不衰!
中華文化向來以典雅,文明著稱,「雅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現實底蘊,牛仔裝傳入中國以後,被融入了中國的雅文化,形成了琳琅滿目,風格各異的牛仔服飾,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並深受喜愛!
盡管對牛仔褲的需求量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下降,卻因為設計師的品牌牛仔褲進入市場而有短時間的增長。世界各地受歡迎的時裝設計師開始在市場上銷售自己設計風格的牛仔褲,而且定價極為昂貴。生產商堅持不懈地尋找使牛仔褲的需求保持在高位的方法。他們細心分析購買趨勢,設計出柔軟的丁尼面料,以適合所有人——從嬰兒到老人的需求。

與褲子的變遷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鷹圖案短袖t恤 瀏覽:252
首爾精品女裝在哪裡 瀏覽:43
冰雪花羊絨女裝大衣 瀏覽:653
衣女大衣怎麼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45
牛仔褲固色鹽水多少鹽 瀏覽:974
藍色校服裙子配什麼褲襪 瀏覽:986
怎麼介紹睡衣的賣點 瀏覽:352
農村庭院門柱帽子 瀏覽:995
童裝店鋪簡單設計 瀏覽:326
牛仔褲褲子扣子掉了怎麼辦 瀏覽:315
名牌禮服女裝圖片 瀏覽:505
超性感制服熟女 瀏覽:108
劍魂外套加哪個技能 瀏覽:90
翻領刺綉翻襯衫廠家 瀏覽:232
古馳女士皮帶一般多長 瀏覽:193
影黑色褲子是不是發亮 瀏覽:237
男生紅鞋子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34
廣州便宜的牛仔褲批發市場 瀏覽:288
褲子勒的 瀏覽:701
用廚師機怎樣更快揉出手套膜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