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上課時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班上的一名幼兒尿褲子了你應該怎麼處理
偉人的理想和追求與生俱來!這個是生理基因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影響的!
② 如果你的寶寶在幼兒園被小朋友脫褲子,你會怎麼樣
你好。在孩子中間發生的事情,很難用對錯來解決。因為寶寶的是非觀念沒有,出於好奇脫別人的褲子,把哄鬧當做好玩,在孩子中間不在少數。老師最多規勸教育一下,脫別人褲子的小朋友,告訴他的家長教育他。個人認為如果小朋友在以後沒有此舉動了,就不要放放在心上了。如果仍然再犯,可以考慮和小朋友的家長一起交談,讓家長引起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③ 孩子上幼兒園10天,因為還小,不尿尿知道拖褲子,不知道拉上來。配班老師當著我的面說孩子傻傻的,不知
首先跟孩子盡量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狀態,老師的語言和行為,比如跟孩子說玩游戲讓他當老師,孩子會模仿老師的做法的,這樣比較直觀。個人認為老師在家長面前都這么不注意的話,那性格起碼對孩子沒有過多的容忍,更別說行為引導了,建議慎重換校
④ 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膽小不敢告訴老師怎麼辦
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孩子上學了也會有很多的麻煩需要處理,譬如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等等。其中有件事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就是孩子上課尿褲子。
5歲寶寶課堂尿褲子,自己說不出來原因,有苦難言
小楓今年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有一天上課,他忽然想小便,但又不敢和老師說,於是一直忍著。忍了十幾分鍾,實在忍不住,於是直接在課堂上尿了褲子。老師發現後,幫他清洗了褲子,並叫來了他的媽媽。
父母在業余時間一定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建立強烈的安全感,平常的時候多跟孩子溝通,看看孩子有什麼想法和需求,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有二胎的家庭,對於大寶也不要忽視,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盡量平衡好兩個孩子的關系,不要厚此薄彼,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感,導致其產生膽小自卑的情緒。
做法四:制度不外乎人情,家長做好制度和人情的平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規則,其中的家庭成員也應該遵循。不過很多規則大人適用,孩子未必適用,這就需要情與理的調整。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家要講情也要講理,對於一些不合適孩子的規則,家長要適當調整,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了解家庭的一些規則對孩子哪方面造成了不便,適當的地方放寬一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嚴格中不乏慈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一些好的但是又暫時不適合孩子的規則,可以等孩子大一點給孩子講明遵循的原因,再讓孩子去執行,這樣的效果或許會更好一點。
⑤ 寶寶上幼兒園尿褲子總是不敢給老師說
這幾位媽媽的留言給了我們一個提醒:在入園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沒錯,尿褲子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不說」。
孩子尿褲子不敢告訴老師,說明在孩子的意識里,他認為尿褲子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會讓他感到難堪,或者他害怕被批評。
家長焦慮的同時,還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孩子平時尿褲子的時候,你是怎樣處理的。
可能很多家長嘴上會習慣性地抱怨「你怎麼又尿褲子了」「尿褲子羞不羞啊」……
作為父母,孩子跟我們是最熟悉的,我們這樣說孩子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但是,這些話會讓孩子認為尿褲子是一種非常丟人的行為。
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面對不那麼熟悉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他會覺得尿了褲子很難為情。他不敢說出來,甚至會躲起來不讓老師和小朋友發覺自己尿了褲子。
孩子的這種「羞於啟齒」,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有體會。比如挖鼻屎這件事,我們在家裡、在家人面前時,想挖就挖,毫無顧忌。但如果在公共場合,正當自己偷偷挖鼻屎爽到飛起時,被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或者同事遇到,那真的會尷尬到爆!
所以當我們面對尿了褲子的孩子時,千萬不要給他過大的心理壓力。
第一,不要過分強調尿褲子這件事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時候,有外人在場,孩子肯定不希望被人知道,父母最好先不要發問,自然地帶孩子去洗手間。
然後可以跟孩子說:「我摸到你的褲子濕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陳述,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既沒有刻意地關心,也沒有過多的責備。
之後我們需要認同孩子此時的情緒,幫助他們說出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現在一定不太舒服……」這會讓孩子感到輕松。
可能有些父母會說「沒關系,大家小時候都尿過褲子」,但對於那些把尿褲子當成特別嚴重的事的孩子,「沒關系」可能並不會讓他們感受到情緒被充分認同。
最後,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並且告訴孩子,下次尿褲子了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幫助他的——當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同,他會很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同時,我們還需要做到,不要拿尿褲子這件事情來取笑孩子。
⑥ 幼兒園觀察記錄中班小朋友尿褲子怎麼辦
我也覺的幼兒園的老師存在問題,至少是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有問題,孩子有尿有粑,肯定出於什麼原因不敢和老師說,你要與老師就此事認真的溝通一下,提請老師在這段特殊的時期給孩子一些特殊的關照,幫孩子渡過心裡難關
針對這樣事最好有點耐心,不要發火,不然孩子更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
另外,我想說一件自己小時的事
我清楚的記得我小時上幼兒園,中班吧應該,有一天,老師嚇唬我們說:誰不聽話,就把他拉到小班去,去小班蹲尿盆,然後還讓一個小朋友起來拽了班裡的幾個小朋友,小朋友們都嚇的死死的拉著自己的板凳,這件事在我心裡留下了特別深的影子,讓我覺的很可怕很可怕.我想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也許老師不經意的什麼話,也會讓孩子心事重重,所以,溫柔的誘導,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⑦ 小朋友在幼兒園睡午覺不脫褲子 跟老師說沒穿內褲 老師該怎麼做
規則是人定的,可以靈活變通下,尊重孩子的隱私也很重要,偶爾一次沒有什麼關系的。
⑧ 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入園愛尿褲子的現象
孩子初入園,頻繁尿褲子的現象很普遍。如果孩子在家就存在這種現象,家長還好理解,頂多埋怨老師沒有及時提醒孩子去洗手間。但是,如果孩子在家大小便都能自如地控制,到了幼兒園卻控制不了,家長就會越發地焦慮了。孩子在幼兒園頻繁尿褲子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1.自我控制能力不夠一部分孩子在家大小便基本都是家長在提醒,他們會依賴家長來做這個工作,自己無需去體驗什麼時候會有便意尿意。到了幼兒園,情況就不一樣了。一些比較傳統的幼兒園會在一些固定的時間提醒孩子們去大小便,但是老師的提醒未必及時,孩子失控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一些比較現代的幼兒園則不會提醒孩子去大小便,而是更多地讓孩子學會自主的處理這個事情,孩子尿褲子的機會就更多了。況且,對孩子來說,上廁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很多技巧——什麼時候去合適?怎麼坐在馬桶上?褲子脫到哪個位置最恰當?所有這些都是需要孩子慢慢摸索才能學會的。 2.內心緊張新入園的孩子沒有度過分離焦慮期,他們還不太能夠接受幼兒園這個環境,進入這個環境會有些緊張,臨時性的出現大小便失控的現象也是常有的。 3.過於貪玩因為幼兒園會安排各種游戲活動,也會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有的因為貪玩,不肯及時去洗手間,等到憋不住了,才想起去解決尿尿的問題,但是往往來不及,於是就尿褲子了。這種情形通常發生在已經逐漸適應幼兒園的孩子身上。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因為太專注而尿褲子了,那麼恭喜你,說明孩子已經接納幼兒園了。如果每天接孩子的時候都拿到幾條濕褲子,家長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諸如,擔心老師照顧孩子不夠細致,使孩子受罪;孩子總尿褲子,給老師增加工作量,擔心老師不高興;孩子原本控製得好好的,出現退化行為,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等等。實際上,所有這些擔心都沒有必要。而且,家長越是糾結,孩子的這個問題就會顯得越加嚴重。因為種種的擔心,家長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通常有以下幾種:*先是客氣地跟老師談孩子尿褲子的事情,希望老師多關照,繼而態度轉變,責怪老師,甚至找園長理論。*給孩子施加壓力,每天在孩子面前反復念叨:「你再尿褲子,老師就該不喜歡你了。」「要尿尿的時候,要趕緊去洗手間。」「你怎麼又尿濕了?再尿就該打屁股了。」*一家人私下裡談論幼兒園老師:「老師真不負責,孩子一天尿濕這么多褲子都不管。」上述種種的做法對消除孩子尿褲子的現象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還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責怪老師,會讓老師很有壓力,很不開心。一個情緒不佳的老師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不言而喻。嚇唬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慌,導致他適應幼兒園的速度減慢,甚至讓他更加難以接受幼兒園,適得其反。私下埋怨老師,不僅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不好的認知,還會讓孩子把自己尿褲子的責任推給老師。不管因為何種原因導致孩子頻繁尿褲子,都無需過於在意。孩子有他成長的步伐,很多事情急不得。
⑨ 在幼兒園有一個中班的小朋友尿褲子了怎麼辦
5歲了,不應該呀,在家裡會嗎,還是只在學校才會,如果只有學校才會,那肯定是不敢告訴老師,寶寶很內向嗎,5歲了應該讀中班了,適應了小班,應該不會怕老師吧
⑩ 小班小朋友在學校里脫褲子,老師該怎麼教育他
上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一般是三歲了,他們只是看到別人這樣做,也跟著來,沒有什麼別的意識,老師可以將他領到單獨的教室,告訴他不能這樣做,小朋友肯定會說,爸爸也是站著,脫下褲子尿的。這就說明,大人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所缺失的,老師應該告訴他上廁所的時候,是男女有別的,不能當眾這樣做,而且還要在放學的時候告訴家長這個情況,讓家長在家裡給孩子講講性別的事情。
性別教育的時間也是要恰當選擇,第一個時間點就是三歲左右,我們經常說的是三歲看老,在三歲左右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和性別區別,讓孩子更好地保護隱私和有足夠的安全意識,這樣才能防止孩子受到侵害。第二個時間點是上小學,這個時候的孩子有了自主的認知,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讓他知道男孩子的正確做法,和女孩子的自我保護。第三個就是青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異性有了特別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愛情,不要試圖去阻止,而是要心平氣和地交談,告訴他們正確的處理這種感覺。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寶貝,需要家長時時刻刻的呵護,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阻止,而是要跟孩子一起去面對,讓他們有一個面對問題的信心,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