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這種東東的!所以不光女人不穿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穿裙子而不穿褲子和古代的禮儀有很大關系。那時候的人們在正式場合下,都是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這也是對別的一種尊重,如果穿褲子長時間跪著會很累,會有束縛,而且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易經》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人們只穿長裙,還沒有褲子一說。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都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直到魏晉南北朝末期,人們在正式場合仍然跪坐。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做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而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
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他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這種跪姿坐,是不夠舒服的(不信你試試),而且很不科學的,青年少經常這樣坐,會妨礙腿的發育的。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也是為了保暖。
那個時候的人們把女人是不是穿褲子和道德綁定在一起,如果女人穿褲子就意味著會分腿而立,是有違婦德的,女子們當然不敢穿,這種觀點延續了數千年。使得女人一直穿裙子。
直到漢昭帝,人們才把形式上的褲子真正的稱之為「褲」。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說文》曰:「絝,脛衣也」。又曰:「惲,重厚也」。《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也就是說那時的褲子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因此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
Ⅱ 在古代男人是先穿裙子的,那是從個哪朝代開始男人穿裙子的呢
從有衣服的時候開始男的就穿裙子啊,不光是中國,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也都是
Ⅲ 為啥古代的男子要穿裙子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韋庄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白居易在《琵琶 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開花,有紅、黃、白三色。人們特別欣賞紅花。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寫道:「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詩人雖沒有直接寫石榴花為紅色,見麗人發簪榴花,卻擔心紅艷似火的榴花會不會燒壞少女的翠簪和秀發?這真是贊美榴花的神來之筆。 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綉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艷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楊玉環無奈,依然愛賞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綉滿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為啥古代的男子要穿裙子??????
請採納評分下
Ⅳ 清朝之前的男人為什麼穿裙子
老大/。你不看電視阿.?
那個叫袍子..不叫裙子...
Ⅳ 古代男人只穿裙子不穿褲子嗎
並不是的,裡面會有一件貼身褲子的,不會什麼都不穿。
Ⅵ 看了許多古裝電視,為什麼古代的男的都穿裙子
男人穿裙子是中國的傳統。
裙子方便。
男褲女裙的區別是從西方傳來的。
Ⅶ 為什麼古代男人都穿裙子
自古以來,裙子就不再是女人的專利了,從黃帝時代開始,男人們就開始穿裙子了。 後來,東漢的學者黃甫泌,在一本名為《帝王時代》的書中寫道,黃帝開始脫下他的皮衣,這樣他的外衣就像天堂,他的衣服就像地球,意思就是裙子 ,在古代中國“上”字的原意是“鋪開”字組合,然後稱為“上” ,意思是“展開的衣服”後來擴展為“裙子”
總之,相對於裙子,褲子出現得很晚,甚至在漢代,人們仍然可以在夏天只穿衣服而不穿褲子來保持涼爽,但是自從漢代以來,在衣服上加一條褲子是比較禮貌的,無論是出去迎接客人還是會見朋友,都是正式的禮節。
Ⅷ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男人是穿裙子的
中國:男人穿裙子比女人還早
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
Ⅸ 我記得中國古代男人也穿過裙子,從什麼時候起不穿了
從商朝開始男性就開始穿裙子,那時叫做「上衣下裳」,一直到了隋唐以後中國男人才不再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開始才形成穿裙子的風俗習慣。
Ⅹ 古人男子從什麼時候起不穿裙子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
在我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各個朝代的服裝有所不同。
A、男子服裝
南方與北方有些差別,北方的士庶男子服裝,由於受胡服的影響,「短衣縛褲,腰來革帶,外加套頭,頭戴風帽,足著短靴」,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裝束,在南方仍市沿襲秦漢遺傳。
B、女子服裝
從服式來說,受胡服的影響比較大,衣袍外為左襟,並且上短下長是其特點。「下衣」是指褲服到胸,裙長戔地,貴族女子的裙長要戔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開領大袖衫,衣長僅覆腰,下著長裙,裙長至足,腰系長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秤名》曰:「衫,衣無袖端也。」就是說衫的袖端沒有了,如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寬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裙之長,可分為二」的地步,這樣走起路來甩手的時候就顯得更加瀟灑了。秦漢時服色以青、紫為責,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久朝一反常態,服色尚白。由於經學的狠尊地位受到沖擊,儒家的冠服制也動搖了,不僅服裝的式樣、顏色都突破了漢代的規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標新立異,或科夫蹺足(露頭光腳)、或坦胸露乳背,或袍裙襦褲,或奇裝異服,都突現了舊時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