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朝官員的官服顏色為什麼會有很多種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綉獅,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綉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綉犀牛,九品綉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綉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綉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綉技術手法,織綉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朝官服前標志——九品文武官
B. 誰能告訴我清朝官服的褲子為什麼是紅的(要詳細,大賞)
滿族中:①象徵祭壇犧牲。在薩滿教野神祭中,薩滿要表演野豬等猛獸神只撲食的情景,是時,載立(侍神人)要拋甩薩滿神帽的紅色帽襯,逗引野神附體的薩滿,薩滿要將飛落下來的紅帽襯用口叼掉。紅帽襯象徵鮮肉,因為紅色是鮮肉的本色。祭禮中的祭天儀中要立神竿,神竿頂端要用活牲鮮血塗抹,以供祀天神,鮮血的本色也是紅色。在滿族恰喀拉人(東海女真的一支)的海神傳說中:安楚國(金國)使者征索東珠,欺壓恰喀拉人,莫合長官(相當於鄉長)哄騙使者,讓他們穿上了紅袍,讓他們在錫霍特山被老虎吃掉。恰喀拉人的正義之舉得到海神奶奶的庇佑,終於戰勝了強暴,過上了太平日子。往昔,山林中的獵人忌穿紅色服裝。②象徵暮年。在滿族民俗意識中紅色為老年色、衰落色,故亦視為凶色。往昔,滿族老人死亡,用紅布做幡,四條「腿」用黑色。年青人夭亡,其幡不用紅色。③象徵激情和興奮。薩滿的七星褂以紅色為底,上綉白色(後也有用黃色)的日、月、星辰圖案。紅色就寓含著薩滿——這位神的使者,人的代表,祭祀跳神時激奮的情緒。④象徵炎熱和激怒。八旗軍有紅色旌旗,寓含著高昂的鬥志。⑤象徵喜慶。因近世受漢族影響,婚禮中新娘也有著紅裝,披紅紗(綢)的。
C. 清朝的時候,官服怎麼有紫色,還有紅色的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
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D. 關於清朝官服的顏色款式的問題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清代的官服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請參考圖片: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q=%E6%B8%85%E6%9C%9D%E5%AE%98%E5%91%98%E6%9C%9D%E6%9C%8D&ndsp=20&um=1&complete=1&hl=zh-CN&start=0&sa=N
E. 為什麼清朝朝服不同顏色
皇帝的朝服顏色以黃色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時用藍色,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F. 清朝有紅色官服么
清朝沒有紅色的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
1、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
2、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
清朝有紅色頂戴:
1、一品官員的紅寶石頂戴是亮紅色。
2、二品官員紅起花珊瑚頂戴是雜紅色。
(6)清朝官服為什麼是紅色褲子擴展閱讀:
建立大清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對內,皇太極停築城,禁擾民,各耕其田,釋放庄丁為民。
大大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對外,皇太極看準了林丹汗是他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准備大舉進攻。
皇太極又興兵攻朝鮮。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尊汗為「寬溫仁聖皇帝」。1637年,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G. 為什麼清朝官員衣服顏色不同
這是因為官員等級、文武職位以及特賜榮譽不同的原因。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H. 古代官員的官服為什麼要搭配紅色褲子
忠,表明對軍主的忠心,
I. 為什麼清朝大臣官服都是藍色,只有太監才有紅色的呢
根據專家分析,這可能是與五行相剋的說法有關。
自雍正的時候太監的品級提升,到慈禧的時候,宦官的品級達到了最頂峰,也就是像李蓮英那種二品大臣,外出辦事都是頭戴紅帽子,還可穿黃色的上衣。而品級越低則衣服顏色越暗淡,上面的圖案也就從鶴,鳳凰到孔雀之類的,最低等級的只能是純色的布衣,要知道龍這個圖案只能是皇帝專屬的,天之驕子。言而總之,清朝時期並沒有嚴格的去規定官員和太監的衣服區別,只不過大臣們都穿藍色的官府上朝,顯得更加正式庄嚴。
J. 古代官服為什麼都是紅色褲子
官服不僅僅只是緋色(紅色)的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參考資料:http://www.cmfu.com/readmaterial.asp?id=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