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時期服飾有什麼特點
宋代的服飾,基本上承繼晚唐,也分朝服和公服(常服)二種。朝服也叫具服,是繼承秦漢的帝冕制與冠服制,上衣廣身大袖,下裳長裙蔽膝,束帶佩綬、玉璲、高履。公服也叫從省服,因襲唐制,只是襆頭成方頂硬腳,盤領袍衫,飾以補子以分官品,袍比唐制身寬袖大,足多穿軟靴或履。勞動人民多著短衣縛褲、麻履皂巾。婦女服裝上衣有襦、襖、衫、大袖、背子、半臂、背心等多種形制,下裳多穿裙。貴族婦女的裙子有用鬱金香草浸染的,浸過的裙子穿在身上會發出陣陣香味。北宋以後,裙子的裙幅多在6幅以上,中間施以細襇,並扎綢帶,有綬環垂下。在用色上一般上衣比較清淡,色彩有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下裙顏色有青、綠、碧、藍、白及杏黃等色。圖案以寫生折枝花為主。如蘇軾詩有「青裙縞袂於潛女」(縞為素白色),陸游詩有「白襦女兒系青裙」之句,宋詩也有「輕衫淺粉紅」等描述,這種淺淡柔和的仕女服色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宋代服飾圖案以寫生折枝花為主。
2. 歷史問題:宋代人穿什麼衣服
宋代人穿的衣服,棉布,絲綢和麻布的都有。
宋代男式衣著,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紵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
宋代女服仍以衫、襦、襖、褙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都有,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
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2)北宋為什麼穿裙子擴展閱讀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有大袖子,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參考資料:網路——宋朝服飾
3. 宋代服飾裙子是什麼樣的
北宋以後,裙子的裙幅多在6幅以上,中間施以細襇,並扎綢帶,有綬環垂下。在用色上一般上衣比較清淡,色彩有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下裙顏色有青、綠、碧、藍、白及杏黃等色。圖案以寫生折枝花為主。如蘇軾詩有「青裙縞袂於潛女」(縞為素白色),陸游詩有「白襦女兒系青裙」之句,宋詩也有「輕衫淺粉紅」等描述,這種淺淡柔和的仕女服色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宋代服飾圖案以寫生折枝花為主。
4. 宋朝真實的女子服飾是什麼樣的呢
相比較唐朝的用色大膽而言,宋代服飾明顯用色要柔和得多,而且宋服飾很是修長,能體現出身形,整個流行風尚是向“儒雅化”變遷的,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的。
但是雖然說整個服裝偏儒雅化了,卻並非是只關注於樸素之上,甚至於相比較前代而言,宋朝的服飾文化更加的豐富,除了形式多樣以外,連配飾也算的上是琳琅滿目,接下來筆者就從幾個大方面來簡要說一下宋朝的衣冠文化。
總結
宋代女子的服飾文化自然不只有上面說的幾種,宋朝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強盛的國家實力使得女子們能夠在穿著之上多下不少功夫,而這些冠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著當時的經濟文化。
每個時代的冠服在大體之上都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的,比如說裙就是漢朝便有的,但是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其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每個時代的冠服都是不同的,這也是今人探尋不同時代冠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5. 為什麼宋朝百姓只能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
這個不存在的,根據宋朝的文字和圖畫記載,宋朝的百姓不只是只能穿黑色和白色的衣服
常言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現在的人穿衣服很隨便,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限制,既可以穿名牌,著正裝,也可以穿休閑,玩混搭。
但是在古代,穿衣戴帽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是「禮」的一部分,不僅要看身份,還要分場合,甚至連服裝的佩飾也有嚴格的規范,比如只要父母健在,兒女就不得穿純白色的衣服等。
宋朝在立國之初也建立了服飾制度,對官員、百姓和士族的著裝提出了種種要求和限制。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下大力氣搞出來的服飾制度,在宋朝初期就基本上淪為一紙空文了。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宋代人的穿著,那就是「極致」。
首先,宋代人的穿著「極致的亂」。
宋代官員有制服
本來,宋代的服飾制度對官服和民服的顏色、樣式都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官服分為朝服和公服。朝服只在官員上朝和祭祀時穿戴,樣式為紅色的衣裳加相應的帽子。公服是官員平常穿的制服,級別不同,衣服的顏色也不同。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官員的公服為紫色,六品為紅色,七品為綠色,九品為青色等。公服是圓領大袖,腰間束革帶,頭上戴襆頭,腳穿革履或絲麻鞋子。
襆頭是一種包頭的軟巾,老百姓也是可以戴的。
官員在上朝或升堂時戴的是一種有硬殼的官帽,這種帽先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定型用的硬殼,外麵糊上絹或羅,再塗上黑漆。帽子後面的兩個帽翅也是用鐵絲定型,糊紗塗漆,帽翅向兩側平伸或上翹。
那時候,這種帽子不僅官員戴,皇帝也戴。不過皇帝的帽子,帽翅又長又直,左右平伸,長度可達2尺(1米=3尺)。因為襆頭用的紗通常是青黑色,稱「烏紗」,所以後來人們稱這種帽子為「烏紗帽」。
另外,按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色和紅色公服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的魚形飾物——「魚袋」,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與官員相比,老百姓的服飾可以說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宋代的服飾制度規定,老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這個規定違反了古代的禮制,不知是什麼原因。後來,服飾制度又允許流放官員、舉人和平民穿黑色衣服。
不分上下亂穿衣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根本不把朝廷的服飾制度當回事。宋朝開國沒多久,人們在著裝上就開始混亂起來。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皇帝曾下詔說:「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僭。」逾僭就是超過標准、規格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官民之間,在著裝、車駕、喪葬等方面,本來都是有等級規定的,但是近幾年全都亂了。
北宋文學家張耒曾經說,官府衙役的衣服與知州、縣令相差無幾,公卿大夫與武官的著裝基本雷同。上上下下穿衣戴帽不講規矩,竟然亂到這個地步,難怪連皇上都看不下去了。
南宋時,《雲麓漫鈔》一書的作者趙彥衛說,紫色的衣衫本來只有高級官員才有資格穿,沒想到南遷以後,普通小吏和老百姓竟然都穿上了紫色衣服。
秦檜的兒子秦僖,曾經穿「黃葛衫」,並說這是貴賤通用的。朱熹也說:「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意思是,如今朝野上下著裝完全沒有章法,分不清是官是民,更分不清士大夫的品級高低了。
各行各業亂舊規
除了「上下混淆」以外,宋代各行業原有的特色服飾也亂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本來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這段話的意思是:按照規定,民間各行各業都有著裝的要求,不能亂了。比如香鋪裹香的伙計,應戴一種有長披背的帽子;典押行的掌櫃,得穿特製的馬甲,系角帶,不準戴帽子等。這樣一來,外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干什麼的了。
而《夢粱錄》一書在談到各行業的服裝時說:「自淳佑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
「淳佑」是宋理宗的年號,「晚年後生」指的是年輕人,「不體舊規」說的是著裝愛標新立異,不按規矩穿衣服。看得出作者對這些愛穿奇裝異服、聚在一起互相炫耀的年輕人,是非常厭惡的。(趙炎)
6. 北宋時期人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
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 宋朝服飾女裝
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以上摘於網路
還有,宋朝服飾的圖案會有大量是花鳥圖案的,高一歷史課本中提到過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7. 宋朝的服裝的特點
可以到期刊網上去下
浙江大學 王雪莉 博士論文 《宋代服飾研究》
8. 【漢服】北宋時期女子穿著
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朴,重視沿襲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
從衣服樣式來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裝樣式有這么幾種:
一、普通MM服裝: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晉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環綬
宋代仕女圖之襦裙樣式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宋代插簪釵首飾、穿短襦長裙的貴婦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閑秋興圖》)
二、貴族禮服
原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宋史·輿服志》:「其常服,後妃大袖。」《朱子家禮》:「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另註:「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襟離異不縫合,亦不施襻紐,袖子可寬可窄;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擺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開衩的款式。
在同一個時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地喜愛,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時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後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婦;有尋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
在題為《瑤台步月圖》的畫作中,穿著背子的女子盡顯文靜優雅,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出土壁畫上的女伎也穿著背子,山西晉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貼中說了)
背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著直領對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婦女形象
身分較低的勞作婦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較短,上層社會的女子,所穿背子較長。
穿背子的貴婦(宋人《瑤台步月圖》)
穿背子的雜劇女演員(宋人《雜劇人物圖》)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邊兩位穿襦裙披帛,右邊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盤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婦女居家服飾形象(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宋代皇後禮服:褘衣
宋代,皇後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
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制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雲龍紋樣的鑲緣。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戴龍鳳珠翠冠、穿褘衣的皇後(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圖/皇後褘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五、勞動婦女的服飾
宋代的社會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各種身份的人,從官宦、商販、醫生、農民、車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藝人……在服飾上都有區別。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較齊整的,也有較隨意的。
穿長褲的勞動婦女(傳王居正《紡車圖》局部)宋太平街景圖宋太平街景圖
9. 關於北宋時期穿著的資料
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朴,重視沿襲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
從衣服樣式來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裝樣式有這么幾種:
一、普通MM服裝: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為襖、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綉。一般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襦裙的樣式和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的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上襦多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宋宮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細密,稱為千褶裙。
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宋理宗時,宮中時興前後不縫合的拖地裙,名趕上裙)。
晉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環綬
宋代仕女圖之襦裙樣式
插簪釵、穿襦裙、披帛的婦女(宋人《妃子浴兒圖》)
宋代插簪釵首飾、穿短襦長裙的貴婦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閑秋興圖》)
二、貴族禮服
原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宋史·輿服志》:「其常服,後妃大袖。」《朱子家禮》:「大袖,如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另註:「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見的宋代服裝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領對襟為主,兩襟離異不縫合,亦不施襻紐,袖子可寬可窄; 衣服的長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齊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長及腳踝;衣服兩側開衩,或從衣襟下擺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開衩的款式。
在同一個時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貴賤地喜愛,實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時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後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婦; 有尋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婦女的常服。
在題為《瑤台步月圖》的畫作中,穿著背子的女子盡顯文靜優雅,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出土壁畫上的女伎也穿著背子,山西晉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貼中說了)
背子的廣泛穿著,與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從造型上看,這種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體裹成一個圓筒,沒有曲線,與袒領、闊裙、輕紗罩體大袖衫的唐服有著鮮明的區別。比較起來,唐人的服裝更加張揚,而宋人的服裝卻顯得含蓄、內斂,有一種禁慾傾向。
著直領對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婦女形象
身分較低的勞作婦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較短,上層社會的女子,所穿背子較長。
穿背子的貴婦(宋人《瑤台步月圖》)
穿背子的雜劇女演員(宋人《雜劇人物圖》)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邊兩位穿襦裙披帛,右邊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晉祠聖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盤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婦女居家服飾形象(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宋代皇後禮服:褘衣
宋代,皇後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
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其制為深清色、五彩翟紋。領、袖、裾都紅色雲龍紋樣的鑲緣。穿著這種服裝,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舄。
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戴龍鳳珠翠冠、穿褘衣的皇後(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圖/皇後褘衣圖(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五、勞動婦女的服飾
宋代的社會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各種身份的人,從官宦、商販、醫生、農民、車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藝人……在服飾上都有區別。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較齊整的,也有較隨意的。
穿長褲的勞動婦女(傳王居正《紡車圖》局部)宋太平街景圖宋太平街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