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教案小熊的家紙團印畫可以怎樣導入
活動目標: 1、學習在一定的范圍內用紙團印畫裝飾樹葉。 2、嘗試選擇不同的顏色在指定范圍內印畫。 3、將用過的紙團放進簍子中,保持桌面的整潔。 活動准備: 1、事先搓好的紙團若干。 2、水粉顏料4盤(紅、黃、藍、綠),簍子若干,彩色紙片若干,蠟筆若干,抹布若干。 3、范畫五張,空畫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聽聲音)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音樂,請小朋友聽一聽,是什麼聲音?(幼兒猜測)除了小朋友的哭聲,還會有誰在哭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沒有樹葉的大樹媽媽)問:是誰在哭呀?噢,原來是大樹媽媽在哭。那你們知道它為什麼哭呢?(幼兒自由回答)因為大樹媽媽沒穿上漂亮的衣服,所以哭了。 (二)示範和講解: 1、師:那我們用什麼給大樹媽媽做衣服呢?(幼兒回答)(教師分別出示畫好樹葉的大樹媽媽)讓幼兒數一數,共有幾種方法?(教師指出印好的樹葉)讓幼兒說說有哪些顏色的樹葉? 2、師:這么多漂亮的樹葉是怎麼印出來的呢?除了顏料,我們還要用一樣工具,(出示紙團)問:這是什麼?告訴幼兒:紙團。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用紙團來印畫樹葉。請小朋友看好了(邊念兒歌邊示範)「拿起小紙團,輕輕蘸一蘸,放到樹冠上,輕輕點一點,拿起小紙團。」漂亮嗎?教師示範兩種顏色印染的方法,請個別幼兒示範印其他的顏色。在幼兒印染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指導。 (三)幼兒操作活動,教師個別指導: 看,一棵美麗的大樹我們印好了,你們想自己做一棵嗎?那就去試試吧!印畫的小朋友注意顏料輕輕的蘸,千萬別弄到身上哦。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四)評價作品: 大樹媽媽都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誰幫大樹媽媽穿的新衣服最漂亮?(幼兒相互欣賞作品,自由說說那棵樹最漂亮?) (五)延伸活動: 如果你們還想用別的方法幫大樹媽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一下請你們區域活動時來做吧。
❷ 如何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美工活動
一、明確不同階段幼兒美術學習的特點
(1)3——4歲幼兒(小班階段):這階段幼兒的手肌肉,骨骼發育欠完善。這時他們握拿的蠟座應軟一些,便於幼兒塗畫;塊頭應大一點,便於幼兒握拿;最好是為幼兒選擇油畫棒,它硬軟適中,粗細合適,幼兒用它畫出的畫面顏色鮮艷,非常適合於此階段幼兒。
(2)4——5歲幼兒(中班階段):這階段的幼兒有了基本的美術功底,想像力也逐漸豐富,已不滿足於簡單的塗鴉。此階段幼兒應培養他們一定的構圖能力,對色彩的敏感度。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思考如何在畫面上表現,但是構思常不穩定,仍然邊構思邊作畫,極易受環境或情緒的變化轉移而偏離主題。
(3)5——7歲(大班階段):初步體會色彩變化的規律,對顏色的敏感度提高,能注意各種圖像的大小、位置及它們之間的前後關系,能較靈活地安排,使畫面情節更清楚。
此階段幼兒常常不滿足於簡單的白紙作畫,開始嘗試各種方式作畫,將美術運用到手工、娃娃家裝飾、語言角畫信等學習和生活中去。
二、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畫內容
了解了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後,再來制定幼兒美術活動的繪畫內容,繪畫內容的選擇應從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出發,所選擇的內容應為幼兒所熟悉的,接觸較多的事物。為此必須根據從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制訂好教學度。
(1)3——4歲幼兒(小班階段):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物體進行塗鴉,如小鴨子塗色,給小貓的花裙子塗色等等。進行簡單的添畫,學習簡單的線條,如學習直線(小雨點)、學習波浪線(河水)等等。利用蘿卜、馬鈴薯、紙團、布團(布包泡沫塊而成)、串珠(小鐵絲穿上木珠而成)等材料進行印章畫。
(2)4——5歲幼兒(中班階段):學習各種圖形替代單一的線條,擴大對物體特徵的認識,注意主要特徵部分不遺漏。變化人物或動物各部圖形組合的位置,並表現它們的某些細節,使圖像更為生動。學習簡單的寫生,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構圖的基本功。嘗試讓幼兒玩色,如粉刷房子、印染等利用顏料進行美術活動。
(3)5——7歲(大班階段):以情節畫為主,又目的地安排畫面,注意個總圖像的位置與動態,表達它們之間的關系去表現情節內容,逐步體會布局的均衡與變化以及美感。可以嘗試讓幼兒聽完故事以後把故事畫下來,又或者讓幼兒把國慶節、中秋節或其他有意義的事情畫下來講給其他小朋友聽。利用已經掌握的美術功底進行其他美術創作,如在圖書角自己創作一本故事書。手工角給媽媽設計一條花裙子等。認識一些有名的畫家,欣賞一些名畫,可以讓幼兒嘗試臨摹等。
三、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常用的指導方法
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對於喜好新鮮事物的幼兒來說,採用靈活多變的小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們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愛。
(1)游戲情景法
教師要善於運用游戲的情境來感染和調動幼兒。如:情境表演、看錄像、講故事、變魔術等活動都是幼兒喜歡的游戲,這些游戲里又包含著豐富的美術知識,而創設寬松、有趣的游戲環境,更易於幼兒把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2)觀察引導法
美術活動是視覺藝術活動,離不開觀察。引導幼兒觀察時,首先是啟發幼兒對生活和事物的熱愛。如引導幼兒觀察、回憶最喜愛的動畫片里的人物或動物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特點?進行交流之後再畫。從而啟發幼兒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調整,並把自己的感受和聯想表達出來,使他們的畫面生動而充滿兒童情趣。
(3)過程指導法
幼兒作畫時,教師即不能無目的的巡視,也不能過多的詢問干擾幼兒的原有思路。老師要做到因人而導、因需而導。如對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筆的孩子,可以採取手把手或在紙上示意,幫他邁出「萬事開頭難」的第一步。在幼兒不知道如何繼續豐富畫面時,老師應及時指導其豐富畫面,幫他添上關鍵的幾筆,起到拓展、豐富畫面的作用。
(4)欣賞法
通過欣賞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兒童優秀美術作品或其他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產生感受,理解和發現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含義,使他們在獲得藝術「營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大膽地表現與創作。
(5)注重幼兒情感體驗的表達
繪畫也是孩子們的一種表達情感「語言」,他們的畫表現了他的思想、情感、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而孩子的大腦易興奮,不易抑制,表現為容易激動,控制自己的能力較差。所以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常常把自己的喜悅、快樂、悲哀、煩惱都傾注出來,使之成為他們自己天真的語言,他們時而自言自語,時而互相對話,表述慾望非常強烈。幼兒作畫時,教師不要總擔心或關注幼兒的造型能力,評價幼兒作品時不能以「好不好」、「像不像」的標准,而是要使他們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並通過自主的創作過程,建立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面對幼兒的作品可以讓幼兒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想要訴說的內容。
四、關於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反思
(一)充分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利用周圍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動兒童的心靈,如:我們帶孩子們到古城參觀,孩子們看到了美麗的景色和人們的各種勞動及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非常開心。
回來後,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 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繪畫了家鄉的特產—張飛牛肉、白糖蒸饃以及保寧醋等;有的孩子繪畫了古城各種建築和植物的美景;有的孩子繪畫了叔叔、阿姨與顧客討價還價的情景。由於幼兒有了一定的親身感受,每一個孩子都在快樂的創作,他們把自身對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作之中,從中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這種創造對兒童來說是很快樂的,幼兒的繪畫興趣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有了真正的興趣,幼兒的繪畫能力才會有提高,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目的的同時,不能給幼兒施加明顯的壓力,這樣孩子在寬松的氛圍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繪畫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樂趣,並陶醉於其中,最後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旁作耐心的指導,結合孩子的階段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在繪畫活動《美麗的熱帶魚》中,我先請幼兒觀看熱帶魚,一起玩「小魚游」的游戲,幼兒對游動的小魚增加了興趣,在興趣之下孩子們開始動手畫,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把魚兒畫出來,有一部分孩子或許因為游動的小魚而產生繪畫的興趣,而另一部分孩子或許因為小魚游動而不知道如何下手畫,所以教師的指導在這里就很重要。我們不要求幼兒畫的有多像小魚,而只希望孩子畫他們心中的小魚就可以了,如果非要他們用三角形畫出小魚的身體,則是硬生生的把孩子趕出了「靈感」的大門。
(二)發展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和想像能力
當幼兒對教師安排的內容不感興趣時,即使老師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其結果都不是很理想。例如:在繪畫「我長大了?」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繪畫長大了想當解放軍、做醫生、老師、並在小黑板上范畫了這些職業的特徵,並強調孩子照著老師的畫。可是在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一邊小聲的嘀咕,「我不畫這個」,一臉不情願,我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確定的內容上來,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標,但實際上幼兒並沒有真正學懂。相反,如果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在沒有心裡壓力的情況下,許多幼兒常常會在各場合自發地,旁若無人地作畫,並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能力。第二次我又進行了新的嘗試。還是這個繪畫主題,我只是進行引導。我讓孩子們先討論,「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長大後你想去哪兒,看到些什麼?」「長大後你、你父母等身邊的人有什麼變化?」等等,然後讓孩子們自由繪畫。結果好多孩子都畫了各種各樣的畫,有的畫了宇宙飛船,他說:「長大後想當宇航員去太空看看。」哦!看他的想像多麼 的豐富;有一個孩子繪畫了一個機器人和一臉盆,我問她:「你畫了什麼呀?」「我長大後想設計一個機器人,幫媽媽洗衣服,做飯,媽媽就不會那麼辛苦了。」多麼奇妙的想像啊!多麼純真的童心啊!雖然這次活動與我原來計劃的畫面相差甚遠,可是我發現孩子們都陶醉於這種充滿樂趣的想像中。
由此,我懂得了急於讓幼兒學會寫實地表現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美術活動是一種感興趣和快樂的游戲,一切教育概念都應立足這個現實基礎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幼兒感到需要時,教給他們一些美術的知識和技能,這將會有助於幼兒更好地進行創造活動。 我們應順應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鼓勵他們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輕松、愉快的進行表現。在這一自然而然的過程中使幼兒的創造性逐漸豐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導、要求幼兒。
(三)學會欣賞幼兒的作品
幼兒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幼兒的作品能充分展示他們的這一特點,繪畫對於孩子來說是另一種語言,也是承接、釋放孩子情感的載體,當孩子塗畫出一幅幅的「作品」時,面對他們的傑作,我們該說什麼、父母又該說什麼,大家該怎麼做?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對孩子的「創作」產生影響——令其快樂無比或深感失落,因此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在評價前先聽聽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畫。或許你會認為亂線條、漆黑一片的「大作」實在是「慘不忍睹」,或許你還會產生一種想迅速清除進垃圾桶的想法,但是,孩子們隨意性的畫面恰恰反映的是他們心中的世界。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的畫也就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的懂、說的清.因此,我們在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時要尊重幼兒,善於發現幼兒作品的精華所在,表現出接納、贊許的態度,只有這樣才可能和幼兒溝通。 因此,欣賞孩子的作品也是教師的必修課,學著理解孩子的童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欣賞他們的作品,聽他們講畫面中的每一個點﹑每一根線條﹑每一個角落,贊賞他們的創作才能,和孩子一起去分享他們自己的畫,讓孩子在賞識中感受自己的閃光,在閃光中充滿自信,在自信中創造新的美。
❸ 求一篇小班美術教案瓶子印畫(梅花)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手指點畫梅花,注意花兒的大小、疏密。
2.培養幼兒養成保持畫面整潔干凈的良好習慣。
【活動准備】
1.創意繪本,繪畫範例大圖。
2.梅花的圖片若干。
3.調好的白色、黃色、粉紅色、紅色顏料每組幼兒一份,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1.展示梅花的圖片,提醒幼兒注意觀察梅花的形狀和顏色。教師對梅花進行簡單的介紹。
2.告訴幼兒,今天我們和小豬一起讓梅花盛開。教師在繪畫大圖上示範講解手指點畫梅花的方法。重點示範五個花瓣的畫法,及如何用手指蘸色等。
3.教師提出點畫要求。教師重點提示:蘸色要適當,把梅花點畫在樹枝上。注意先從上端樹梢點,再點下邊的。小心別把顏料弄到衣袖上,手指上的顏料不要往身上抹,保持畫面干凈。
4.作品展覽,互相欣賞講評。
【活動延伸】
1.學習兒歌《花兒好看我不摘》
公園里,花兒開,
紅的紅,白的白。
小朋友們都來看,
花兒好看我不摘!
2.可以在美工區里投放點畫材料,讓幼兒點畫出更多更美的花朵。
❹ 如何更好的將小班撕紙游戲與美術活動相結合
,這是幼兒繪畫活動中創造性表現的需要,幼兒創造性表現的內部心理因素之一是願望,可以說,在幼兒繪畫活動中,這種願望就是游戲。
小班幼兒感知經驗少,表象貧乏,思維的直覺行動性以及對自己活動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繪畫技能較低,他們在一次一次的失敗中,不僅磨滅了幼兒的繪畫興趣,而且自信心受到沖擊,以致繪畫技能無法得到提高。因此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幼兒的繪畫過程看作是游戲的過程。採用游戲化的方式,運用游戲化語言,讓幼兒感到繪畫活動本身就是輕松愉快的游戲。
一、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
小班的幼兒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社會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或製作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選擇小班美術活動教材時應選擇幼兒熟悉或感興趣的題材。例如小班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們就可以設計「小貓玩線球」、「小魚吐泡泡」、「小象噴水」等繪畫內容。還可以選擇他們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為題材,如「我幫媽媽梳頭發」、 「吹氣球」、「捏糖葫蘆」等等。同時選擇的教材還必須具有游戲性,單調的塗色練習和臨摹活動都不是小班幼兒所喜歡的,他們更喜歡在有趣的游戲中學習,所以教師在選擇小班幼兒的美術活動教材時一定要注意以上兩點。
二、提供豐富多樣的繪畫材料,讓幼兒覺得繪畫是在游戲。
小班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以及對自己活動的控制和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重復單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這樣不僅使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興趣,而且讓幼兒覺得繪畫是在游戲。例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各種印章讓幼兒進行印章畫;提供紙團讓幼兒壓印;提供毛線進行拖畫活動及讓幼兒進行粘貼畫;提供吸管讓幼兒進行吹畫;提供彈珠讓幼兒滾畫等。如:在噴畫活動「放煙火」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裝有水粉顏料的噴壺,幼兒只需輕輕一噴,紙上便會散開一朵朵美麗的煙花。又如:在滾畫活動中,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珠子及容器,在容器里放進一張白紙,將蘸了顏料的珠子放進容器里,幼兒手拿容器左、右、前、後進行搖動,白紙上就會出現各種線條或圖案,而且色彩豐富美麗,接著有的幼兒還用皺紋紙揉成團在紙上進行粘貼,用棉簽或油畫棒在紙上添上幾筆,就變成了花園、七彩小路、手帕等一幅幅栩栩如生、有趣的作品,
孩子們興致極高,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兒還在為自己的傑作而歡呼雀躍,露出喜悅、成功的笑容。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讓小班幼兒覺得繪畫原來就是「玩」游戲,繪畫是件快樂的事情。
三.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美術活動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小班幼兒更離不開游戲。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強調:「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獲得心理上的發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幼兒產生好奇心。幼兒受好奇心的驅使就會通過游戲活動來學習,成長。
1.以游戲的口吻導題,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小班幼兒好動、好模仿,行為受情緒的支配。只有在這種繪畫的游戲中,
孩子才感到無拘無束,沒有精神壓力,對繪畫具有濃厚的興趣,才能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幻想地盡情發揮。在活動中我首先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賦予幼兒適當的角色,即運用游戲、故事等形式引題,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比如在折紙貼畫「屋頂」的開始部分,我給幼兒講了一個故事:「前幾天下大雨,大風颳走了小虎家的屋頂,小虎多傷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個幼兒,並引起了幼兒對小虎的同情,紛紛表示要為小虎「蓋新房」。這時教師就可以教幼兒用正方形的紙對角折成三角形,貼在小虎的屋子上,小虎的新房就這樣造好了。又如:在繪畫活動「氣球的一家」的開始部分,我先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氣球嗎?氣球是什麼樣的?然後我再給幼兒邊畫氣球邊講故事:「今天的天氣真好,氣球寶寶們跟著他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到天上玩,它們穿著各種顏色衣服真開心。
寶寶們真淘氣離開了媽媽,有的往下飛,有的往上飛,有的被風一吹,翻起了跟頭,差點摔到地上。爸爸媽媽真著急,可它們卻覺得真好玩,一點也不害怕。」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個幼兒,並引起了幼兒對畫氣球的興趣,孩子們個個也能邊講故事邊畫畫,畫出各種形態的氣球,同時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利用小班幼兒強烈的好奇心來設計生動有趣的開場白,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引過來,為接下來的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情緒基礎。
2.在繪畫活動中運用游戲性語言。
小班幼兒把繪畫當作一種游戲來對待、來實踐。小班幼兒的思維屬於直覺行動性思維,因此他們在繪畫活動中,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畫到哪裡算哪裡,甚至有時畫上幾筆就不畫了。因此在繪畫過程中需要運用游戲化語言進行提示、指導或鼓勵幼兒。例如:在「小貓吃面條」活動中,以前我們班旭旭小朋友畫了一半,就不畫了,坐在一邊玩筆,我對他說:「小貓不高興了,它說面條太少了,我還沒吃飽呢?旭旭小朋友請你幫幫忙,再多畫些面條,我好吃個飽,好嗎?」旭旭小朋友聽了,高興地說:「好的!」說完,馬上拿起水彩筆畫了起來。我趕緊說:「小貓謝謝旭旭小朋友。」旭旭小朋友高興地說:「不用謝。」說完繼續認真地畫面條。有了教師游戲化語言的提示與鼓勵,讓幼兒感覺繪畫是在游戲,從而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又如:有一次在「把大獅子關起來」這一繪畫活動中,劉貝貝小朋友畫了幾筆便拿著畫紙跑上來說:「老師,我不畫了!」對此我沒有用強硬的口氣讓他下去繼續作畫,而是對他說:「貝貝,你看你的籠子有這么大的洞洞,大獅子一定會從這里逃走的,多危險啊!快把籠子關關緊,別讓大獅子跑出來。」貝貝聽了趕緊下去又認真地畫了起來。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將繪畫活動當作是一種游戲,幼兒畫畫的過程就是游戲的過程,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游戲中得到繪畫的實踐,繪畫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注重幼兒的繪畫活動,體現其游戲與生活,從而引發幼兒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得到發展,引導幼兒充分感受美和表現美,從中體驗快樂。
❺ 小班美術教案——揉紙團和紙團印畫
咕嚕咕嚕咕嚕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