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無上菩提是什麼意思
南無:皈依。無上:沒有在這之上的,相當於至尊。菩提:意思是覺悟、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
㈡ 「戒為無上菩提本」是什麼意思
戒律者,如同國之法律。民不守法,則社稷亂矣;修行者不守戒,則道不成,宗教將崩廢不堪矣。國法乃依行而論處,戒律者,乃心行皆論,較之嚴謹。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先研經論求禪定智慧,廢弛戒學於旁而不研守,每多犯戒而不知。此乃捨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獄果報,悔晚矣,實為愚昧之行。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名為三無漏學。」欲攝心,必先除妄念,當得學戒;持戒嚴者,自可斷妄念;無妄念自可生定,而可參禪思慮,久而可現般若智慧研學經論,自得無漏,證得一切種智,而圓成無上正知正覺!
佛制比丘,需先學戒律五年,若精嚴無犯,方許離師學禪修佛。故知在家出家眾應依佛制循序漸進,勿可本末倒置而廢道業。應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以學戒為入門。戒為一切法之根本,不可犯。
現值佛法末法時代,因佛制戒律森嚴,為時下修佛者撇之為屣,置之荒廢,每多以開緣方便由,而觸犯戒律。故今能悟道修成正果者鮮少,可嘆矣!
殊不知,佛初傳法並無定戒律。乃因弟子中常有人越規行不正之事,而障修行,壞僧團風紀,冒瀆法相,故每犯一事即制定一戒律,並分輕重戒數百條。凡弟子犯之,除不配為佛弟子,當得地獄果報,歷劫而不復。
佛初定的第一條大戒乃「淫戒」,此乃出家在家眾最難守易犯之大戒。因出家者起心動念即犯戒,故佛制此戒,嚴定比丘、比丘尼間,或出家眾對在家男女眾,不得單獨共語、共飲、共坐、共行、共立、共床、共房。若違皆犯大戒,自得果報,縱您修行念佛精進,一犯戒,前功盡棄,不得往生凈土、得證圓滿。當初佛有一寶香蓮比丘尼修行多年,因不遵佛戒,屢犯行淫而不知悔改,不久平地裂開,肉身直墜無間地獄!地點在中印度,唐玄奘大師印度取經,曾參觀其坑,深黑無底,以各種方法探測,不知其深。此乃破戒之現報,實值修佛者警惕。
太多修佛者,皆以時代變遷之理由,而以不需執著戒律為搪塞之詞。需知,時代有古今之分,而佛法卻無古今之別,不受時間空間之限。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需知道,偉大的佛陀及門下五百位已證羅漢的比丘,皆得持戒甚嚴,絲毫不敢違犯;而未證果的佛子,何德何能,豈敢不需執著於戒、妄大自為?這樣,就會枉費修佛多年,甚而受地獄之報,實甚惜哉!
佛滅度前,曾教示弟子:以戒為師。守戒即遵師訓,如臨師尊教誨;如不持戒,如同違背師訓,當不得度也。如學校校規,學生不守校規、常犯過,當被開除,終不得學。因此,戒律千萬不可犯,不可不持。佛有一弟子,只因犯一句妄語,就輪轉五百世於畜生道,不可不慎。
今之修佛者多如牛毛,而終能往生極樂者少如牛角!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之蓮社為例,數十年來,在其處共修念佛的居士往生有數千位,但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得印證的只有七位。究其因,皆為持戒不嚴而不得往生凈土,再墜輪回。大陸以前的佛教叢林,一間佛寺得金剛不壞之身的和尚就有一百多位,而台灣光復至今,卻只有三位法師,得道者更少唉!此乃出家在家眾不持戒、自不證之因。
今佛教要振興並普化大眾,一定要提倡戒律、嚴守戒律。只有這樣,才能教化更多眾生學佛,延續佛學慧命,得使出家者個人堪作人天師表,讓佛光普照大地,建立廣大凈土,使人類更詳和。
㈢ 菩提和般若什麼關系 有無上菩提 為什麼沒有無上般若說法 無上菩提就是般若波羅蜜嗎
菩提:單是小乘解脫的智慧不能叫做般若,只能叫做菩提。菩提涵蓋的意思較廣,包括三個方面:
1、聲聞菩提:即苦集滅道四諦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
2、緣覺菩提:即十二因緣法所宣說的解脫智慧。
3、佛菩提:即大乘菩薩道六度、十度、四攝、十力、四無畏等法所宣說的成佛智慧。般若僅指佛菩提,即成佛的智慧。
般若=智慧:如果說智慧,就有三種之別。
1、一切智:小乘解脫道的智慧,包括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一切智細分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2、道種智:菩薩成佛之道的智慧,包括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
3、一切種智:已經成佛的圓滿智慧。
㈣ 什麼是無上菩提之心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n%-chub-kyisems)】
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佛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另明四種緣,謂∶(1)思惟諸佛而發菩提心,(2)觀身之過患而發菩提心,(3)慈愍眾生而發菩提心,(4)求最勝之果而發菩提心。
又,《大乘義章》卷九〈發菩提心義〉揭出∶相發心、息相發心、真發心等三種;元曉《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為菩提心,謂其有隨事發心、順理發心二種;《大乘起信論》說信成就、解行、證等三種發心;《維摩經文疏》卷七分別名字發菩提心、相似發菩提心、分證真實發菩提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一則稱發菩提心為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為無等等心;卷五十三謂佛菩提有發心、伏心、明心、出到、無上等五種菩提之別。《菩提心論》謂有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
關於菩提心之體性,《大乘義章》卷九謂知菩提之性是己體,歸心自實名為真發心。此系以如來藏性為菩提心之體。《大日經》卷一〈住心品〉雲(大正18·1c)∶『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凈心為菩提心。蓋菩提心為求菩提之心,即無上菩提之正因,故應為本有之自性;《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雲(大正30·888a)∶『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菩提心乃願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薩悉以發起此心為要,隨而求凈土往生者亦應發此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三輩往生之人皆當發無上菩提心。依此,曇鸞等中國諸師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發菩提為凈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依廢立之意,以菩提心為余行而廢舍;證空《觀經玄義要義釋觀門義鈔》卷一謂菩提心有行門與觀門之別,行門菩提心應廢舍之,而觀門菩提心即三心,為往生之正因,良忠《觀經序分義傳通記》卷三立凈土門菩提心與聖道門菩提心之別,凈土門菩提心繫在此土發願而在彼土修行,聖道門菩提心則於此土願行具足。
〔參考資料〕 《大品般若經》卷九;舊譯《華嚴經》卷九;《優婆塞戒經》卷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十住毗婆沙論》卷三、卷四;《大日經疏》卷十四;《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身轉清凈成菩提品〉;《摩訶止觀》卷一(上)、卷一(下);《觀經疏》〈序分義〉。
FROM:【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菩提心】
梵語 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凈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凈土者,亦須發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凈心為菩提心。
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以如是四種緣為增上緣,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即:(一)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二)雖未見神變,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三)雖不聞法,但自見法滅之相,故護持正法。(四)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擾,而難得發心。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一)思惟諸佛,(二)觀身之過患,(三)慈愍眾生,(四)求最勝之果。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作菩提心,且將之分為隨事發心(由具體之事項而發)與順理發心(由普通之真理而發)二種。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三種之別:(一)相發心,見生死與涅盤之相,遂厭生死,發心求涅盤。(二)息相發心,知生死之本性寂滅,與涅盤無異;離差別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發心,知菩提之本性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歸於自己之本心。摩訶止觀卷一上謂,藏教、通教、別教,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四諦理而發心,故稱推理發心。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等三種發心,於信成就發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種發心。密宗主張,發心為阿字五轉之一,復基於「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而說四種發心:(一)信心,指對於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以其為萬行之基礎,故又稱白凈信心。(二)大悲心,發白凈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亦作行願心、行願菩提心。(三)勝義心,於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亦作深般若心、勝義菩提心。(四)大菩提心,決定舍劣擇勝之際,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但本為一體,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此是為自行化他、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稱有相菩提心;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如虛空離一切相,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
於日本凈土宗,源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以為菩提心是雜行,而加以廢斥。基於此理,凈土宗鎮西派區分為聖道門與凈土門之菩提心,且謂菩提心為總安心、三心為別安心,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心。另外,凈土宗西山派區分為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主張廢前者,後者即是「三心」。凈土真宗則分為自力菩提心與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願誓與眾生信樂,即真實之信心為願作佛心(願成佛之自利之心)、度眾生心(濟度一切眾生之利他之心),故稱他力菩提心、凈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經卷九、舊華嚴經卷九、優婆塞戒經卷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大日經疏卷一、卷十四、摩訶止觀卷一下)p5200
FROM:【佛光大辭典】
㈤ 怎樣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六祖是無上菩提嗎
無上菩提,就是指「自性覺悟」,佛經中稱「般若」。六祖是證悟自性菩提的菩薩,將來一定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佛。
㈥ 無上菩提衣服配什麼樣的褲子
在配色方面,黑白是紅色的最佳搭配,但這種搭配又分為季節性,如:冬天的白褲子,總是給人一種不可比擬的感覺。查詢到雲衣服裝搭配與微公眾同一個號碼:雲衣aircloset一套女性衣服全身量身搭配(10000累計已幫助一萬用戶解決服裝搭配問題)包郵試新衣,因此,我們不能看到顏色匹配的簡單概括。除了害怕顏色搭配,夾克和褲子的款式也很重要,下面將分別解釋。春夏紅夾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可以選擇無色褲子來搭配,如:白色和米色很協調,而自然系列的泥土是非常好的選擇,這些顏色可以給人一種春天的到來感,整體上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秋冬褲子要有濃厚的色彩感,為了有溫暖的感覺,黑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體現協調,而且減少紅色膨脹感,達到時尚的色彩感。除了注重紅色夾克與褲子的顏色搭配外,還要注意服裝的風格,根據人體選擇服裝風格。比如,五彩繽紛的朋友不能選擇太寬松的夾克款式,下夾克可以選擇比較寬松的款式,比如哈萊姆褲子,黑色的顏色就比較容易了。長寬松的款式應選擇緊身褲。夏裝可以選擇短裙或短褲,具體選擇要根據外套的風格來決定,選擇要注意一些身體特徵。
㈦ 無上菩提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無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語。謂最高之覺悟境界。《大寶積經》卷二八:「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
」 宋 蘇軾 《題王靄如來出山相贊》:「錯不錯,安得無上菩提成等正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做洞主,住居極樂勝境,同脩無上菩提。」
佛教人物,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諸佛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諸眾生,心不生疲惓;於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
(7)無上菩提褲子擴展閱讀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上菩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菩提
㈧ 如何成就無上菩提果
一心向佛潛心修煉
㈨ 請教師兄聲聞,緣覺,無上菩提是什麼意思
聲聞就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他們依四聖諦修行,最後證阿羅漢果。
緣覺是依十二因緣法修行,最後證辟支佛果。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佛果由菩薩修證。
聲聞與緣覺,他們取證的涅槃都是無余涅槃,滅掉一切有為法而解脫生死輪回。不可以度化眾生,所以被叫做小乘。
菩薩修行不僅利己,而且利人,取證的無住處涅槃還可以教化眾生,所以被叫做大乘。
㈩ 什麼是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語。謂最高之覺悟境界。《大寶積經》卷二八:「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
」 宋 蘇軾 《題王靄如來出山相贊》:「錯不錯,安得無上菩提成等正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個尊者在內做洞主,住居極樂勝境,同脩無上菩提。」
中文名
無上菩提
拼音
wú shàng pú tí
佛教人物,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諸佛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諸眾生,心不生疲惓;於無上菩提,堅固不退轉。
(10)無上菩提褲子擴展閱讀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