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休閑服飾 > 黎族的裙子

黎族的裙子

發布時間:2021-07-19 13:15:03

⑴ 黎族的服裝叫什麼名字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無領、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於刺綉加工,故衣襟多是綉花。女裙,我們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但也有少於或多於四幅;由於各幅都是單獨織成,因而適合於織花、綉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紋圖案比較多,復雜。有些筒裙為了突出花紋圖案,又在沿邊加綉補充,提高圖案色彩,故稱為「牽」。婦女筒裙,由於織花的經緯密度高,大大加強了筒裙的牽度,因而經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婦女的筒裙,規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別,哈方言的「哈應」和聚居在東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的美孚方言婦女筒裙,可謂是最大最長,人們常稱為「長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潤方言黎族婦女筒裙,則是最小最短的,堪稱為超短裙。一般來說,筒裙長而寬,或短而窄,都是為符合其生產環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長筒裙的實用性較多,用途較廣,可當被子、背物和做嬰兒的吊兜式搖籃,還可以從童年穿到成年,小時候可將多餘部分折疊到裡面,隨著身體增高翻出伸長。有些長筒裙則可以供死時殮屍用,故而越織越長。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環境比較差的黎族婦女穿戴的。

除了古時候原料有限,生產艱難,自然生態環境險惡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大多數居住在山澗,小溪、河流地帶,穿著短筒裙適於爬山涉水。穿著長筒裙的黎族婦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帶接近平原地區,物質生活條件較好,接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早、較多。古代漢族的服飾多寬衣長裙,也許對當時的黎族服飾有一定的影響。
黎族各方言婦女服飾主要分為:哈方言婦女服飾;杞方言婦女服飾;潤方言婦女服飾;賽方言婦女服飾;美孚方言婦女服飾。在這五個方言婦女服飾當中,哈方言又有羅活、抱懷、哈應等不同稱呼。黎族各方言服飾,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曾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而且與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喪葬等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由於所處的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所接受漢文化影響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異,使各方言黎族婦女服飾種類繁多,式樣奇特,豐富多彩。

⑵ 黎族主要分布在哪裡,信仰什麼教,它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黎語支。居住的地區不同,其方言也各異。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曉漢語。1957年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國一個古老民族,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特別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系更為密切。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祖國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移到海南島。黎族有許多自稱,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為一個族稱始於唐末,到11世紀的宋代以後才正式見於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時紡織家黃道婆就曾在海南島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創造出一套先進的紡織工具和技術,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濕、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物產豐富,不但農業發達而且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傳統發式。流行於海南省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 黎族地區,以及東方、陵水兩個黎族自治縣和通什市等地。舊時,男子發束結於額前,狀如犀牛角,貫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寬約半寸的薄銀片或銅片掩之,外纏以黑巾。男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身有穿前後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綉花頭巾,上衣無扣對胸開襟,顯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種絲線製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圖案很多,一般都是帶有圖騰的性質,是同一血緣集團的標志 ,也是民族內部支系團結的象徵。 「雙面綉」 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織綉衣綉中都編織有祖先沿襲下來的古老圖案。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銀箔、雲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綴以貝殼、串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一方面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時這些裝飾是財富的象徵。

⑶ 有誰是黎族 懂黎族傳統文化服裝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飾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後用紫甘藍(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干而成。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⑷ 黎族的民族分布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 明代的海南黎族,除會同縣因與樂會分縣而無黎族外,可謂遍布全島各州、縣。黎族所佔人口比例與人口分布密度大致成反比,人口集中的東部恰是黎族人口佔比例最低的地區,中部和西部則相反,反映了島東部漢族人由少數變為多數,黎族部分漢化,部分由「生黎」變為「熟黎」這一民族成分的地域性結構改變過程。
明代時,黎族分布還比較廣,但至清代,居地有所縮小,人數也有所減少。清代海南有3個州10個縣,除去文昌黎族已與漢人融為一體、會同縣因明代分縣時黎峒歸樂會縣而無黎族外,其餘州、縣均有黎族居住,而定安黎佔地最廣。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里」、「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 有人根據古地理變遷及人類發展史邏輯做出假想,認為「海南島文化之發端(黎族初民的移殖)至少可上溯到最後一次冰期的海退期間(迄今3萬—1萬年)」,並提出「海南島初民移居的年代至少為1萬年前,是由陸路橋遷徙而來」的設想。這種觀點把黎族的古代史上推至萬年以前,它與1992—1993年兩次在三亞市荔枝溝鎮落筆洞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的年代(迄今1萬年左右)相吻合。

⑸ 苗族的服飾和黎族有什麼不同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的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穿黑色圓領貫頭衣,配以諸多飾物,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以花紋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有些身著黑、藍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綉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⑹ 黎族人的相貌特徵

現只是一些群眾保存有黎族傳統服飾及生產、生活工具,棉麻製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頭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黎族女上衣長61厘米,腰圍55厘米。麻布料長3.08米,寬25厘米,木棉布料長4米,寬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為灰色,仿銅紋,黑色淺綠,衣長76厘米,腰圍57厘米,衣袖通長115厘米。首飾品有銅耳墜、銀耳環、銀項圈、銅鈴、銀手鐲、銀質袍鈕扣、銀戒指等。生產、生活工具有木竹藤製品、織錦工具、獨木舂血,編壓斗笠工具、紡紗工具、園木平耙、藤籮、藤罐、獨木凳、捕魚工具、獰獵工具、籮筐、斗笠、獨木牛鈴、男女刀簍、陶瓷、陶罐等生產、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圓形蓋子,通體呈褐黃色,高16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12厘米;捕漁工具用麻的糾維織的,直徑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燒的,褐色,素麵完整,肩部有7個乳針鈿,口徑23厘米,高38厘米,底徑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質布料、麻質布料、頭巾、腰帶、綵帶等,其中頭巾的兩側綉有漢文字,巾長155厘米,寬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擺長,後下擺短,衣胸兩側綉花紋,長55厘米,腰圍40厘米,衣袖通長106厘米,筒裙長50厘米,腰圍38厘米,棉質布料綵帶長4米,寬20厘米,這個綵帶是黎族結婚時習慣繞在床頂邊。服飾式樣都顯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首飾品有銅耳墜、鉛手鐲、銀質鈕扣、珠子、耳鈴、腳鐲、項飾、發飾等,銅耳墜頂部有一彎扣,下端一彎勾,橙黃色,鉛質手鐲:鐲身鍛成一簿鉛片圈,內平滑,外原兩凸起的鉛片彎勾而成,表面有繩紋,弦紋。生產、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蘿、竹笠、魚籠、露兒葉席、狩獵工具、捕漁工具、多種獨木器物等。

⑺ 黎族男子服飾是怎樣

黎族男子服飾,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紅、黑頭巾組成。男子上衣開胸、無鈕、無扣,僅有一條繩子綁住,衣的背後下部邊緣多有無邊穗。

「丁」字形的腰布過去稱為「包卵布」,古稱「犢鼻褲」。犢鼻褲過去多是素織,少量織有花紋、花邊和刺綉。犢鼻褲有些地方綉上簡單的花紋圖案,有些地方則是沒有任何花紋。

另一種下服為開衩裙子,這種裙子沒有任何花紋圖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子式樣,上窄下寬,用繩子綁腰。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服飾。

黎族男子裝束與服飾,雖因居住地域環境以及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但不如婦女服飾那樣類型繁雜,內容豐富,圖案精緻。男子裝束和上衣差別不太大,而下服就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黎族男子服飾

⑻ 黎族各方言婦女服飾是怎麼區分的

黎族各方言婦女服飾主要分為哈方言婦女服飾;杞方言婦女服飾;潤方言婦女服飾;賽方言婦女服飾;美孚方言婦女服飾。在這5個方言婦女服飾當中,哈方言又有羅活、抱懷、哈應等不同稱呼。

黎族各方言服飾,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曾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而且與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喪葬等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但是由於所處的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所接受漢文化影響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異,使各方言黎族婦女服飾種類繁多,式樣奇特,豐富多彩。

⑼ 黎族的服飾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侾黎服飾
侾黎是黎族人數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為麻織、原色,衣底邊緣留穗,下身穿三角布。
女子上衣為大襟,是漢化的產物。裙裝有長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漢區的多穿著長筒裙,花紋不明顯,通常為橫條紋或水波紋。山區地帶婦女多頭裹黑巾,穿著中筒裙;上衣開襟無領,襟邊系銅錢,胸前佩帶銀制項圈。「羅勿」婦女還將長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蓋花紋,以顯示心靈手巧。

⑽ 海南的黎族人

簡介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漢以前就從兩廣地區陸續來到海南島定居。「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為主,雜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區還保留著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狀似倒扣船隻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傳統住房。黎族稱其為"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布隆亭竿」有輔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過渡三種。其共同特點是茅草房頂,木頭或竹子的樑柱,編竹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牆;屋內設火灶,灶上方懸掛竹筏,作 烤乾食物用,屋頂側面開天窗。"布隆亭竿"中沒有間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鋪席席地而睡。現在在黎族 地區這種房屋已不多見,多數住室已為金字頂代替,靠近城鎮的黎族人已住進瓦房。

黎族服裝以棉麻為原料。黎族人多穿對襟無領上衣,婦女穿對襟無袖開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綉有各種圖案。黎錦是黎族人最為著名的紡織工藝品,以其技術精巧細密、色彩艷麗富於特色而馳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嚼檳榔是黎族人的一種嗜好,檳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據說檳榔有助消化、驅絛 蟲、降血壓、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節日勞動間歇,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三月三"是黎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各村寨都要舉行祭祖儀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對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隨後一對對有情人分散到叢林翠竹中或山間小河邊互訴衷腸。入夜,篝火燃起,人們盡情游戲娛樂。天快亮時,戀愛中的男女依依惜別,互送定情信物,相約來年「三月三」相會。

節日
黎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節日,它們是黎族人民習俗的組成部分,也是黎族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的一個側面。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自己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除夕」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春節」

「春節」,在黎族地區一般從正月初一過到十五日。屆時,各家各戶清掃庭院,修整「船形屋」,貼紅對聯,洗刷衣服器具,舂米和包粽子,在房門、藤籮、耕牛角等處貼上紅紙,以示吉祥。大人們為小孩備鞭炮,買煙花,男女老幼個個穿上新衣服,乾乾凈凈,喜氣洋洋,一片節日的景象。大年初一清早互相拜年,在外面見面相互道賀「恭喜恭喜,年年豐收,年年幸福」。小孩子高興異常,蹦蹦跳跳,他們爭著向大人拜賀新年,獲得糖果、糕點、粽子和壓歲銅錢。大人們整日飲酒對歌,通宵達旦。有的則仍按照傳統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男人集體狩獵,獵獲物全村人共同享受。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通過「三月三」的傳統來紀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

現在紀念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對歌題材廣泛,除了情歌,還有農事歌、神話故事歌、祝酒歌,以及說今論古歌等。除了歌謠對唱外,還有「打柴舞」、盪鞦韆、土槍射擊、射箭、摔跤等節目。

「招福」和「牛月」

合畝制地區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點的特殊節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後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體舉行一次「招福」禮儀式。到時,男女老少都雲集到「畝頭」的家裡,集體跳「招福舞」、「黎家樂」等,敲鑼打鼓,通宵達旦。在「牛日」這天,牛主要給牛喝一種「牛魂石」浸過的酒,以示對牛的祝願,並且為耕牛修牛欄,禁忌殺牛。

黎族的家庭和漢族一樣,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畝地區的小家庭則有顯著的特點,直到解放前,它還沒有成為完全獨立的生產單位。在經濟上的作用主要是參加合畝的生產和分配,經營手工業、副業,種植山欄和小塊園地,處理私有財產和自己的債務關系等。

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辦,從小訂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階級的「門當戶對」已成為習慣。聘金往往要幾頭牛和一筆不小的錢財。

「放寮」

黎族地區普遍存在著「放寮」的習俗。每個村都有一個至幾個「寮房」,黎語稱「布隆閨」,女兒長大了便到那裡居住。凡是不同血緣集團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尋情人,吹簫唱歌,傾訴愛慕,這體現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動中夾雜著不正常的男女關系。同時,已婚的男女也參與「放寮」活動,因而對生產,對家庭和睦,對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黎族地區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相當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改嫁比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畝地區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區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稱謂和姓氏

黎族的親屬稱謂和姓氏很有特點。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關系論輩互相稱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歲數多麼小,叔父的子女無論歲數多麼大,都得稱呼伯父的子女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往往會聽到年歲大的人稱一個一二歲的人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喚某人時,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東方縣的符姓黎族人原為五個血緣集團,各有一姓氏,每個血緣集團又分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內部不能通婚,經過若干代後又可以循環結婚。同一黎姓集團,在不同地區分屬幾個漢姓,雖然漢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服飾

在衣飾方面,婦女束髻於腦後,押以骨簪,披綉花頭巾,衣無扣,對胸開襟,有的地方穿「貫首式」上衣,下身穿裙。婦女大都喜愛戴耳環、項圈、手鐲、有的一直保持紋面和文身的習慣。男子結鬃,有的結於額前,有的結於腦後,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

喪葬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合畝地區遇有人死便鳴槍報喪,全村或全峒的人都來弔唁,三天不吃主糧,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獨木棺,不停棺,當天埋葬,不建墓冢。死者如果是男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須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於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區有迷信風水、停棺、打齋、擇地建墓的習慣。
勤勞儉朴,敬老愛幼是黎族勞動人民的美德,不論老年人和小孩都總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閑度日的。黎族好客,對來訪客人,都熱情地以煙酒款待。

禁忌

在黎族的一些節日期間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屬於迷信觀念。但與生產和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比如春節期間禁忌講粗話、不吉利的話;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掃地,說是怕全家的錢財都被洗掉、掃光。合畝制地區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間勞動,牛日、蟲日、雞日等日,畝眾不能下田耕作,說是怕禾苗遭受鳥獸侵襲。農歷年初一準備上山打獵的人,也忌掃地,否則獵不到野獸。砍山欄一定要選擇龍日、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時畝頭不能在日間睡覺,否則莊稼將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三月八日的牛節里,禁忌殺牛,而且要給牛喝一種用牛魂石浸過的酒,以保來年豐收。人們不得跨過爐灶,不準用腳踩、用刀砍等,如果違禁,據說「灶神」就要發怒,引起家人生病。

語言
語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的地區存在著方言的差別。由於黎族在歷史上與漢族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黎語的發展受到漢語的極大影響。在各民族雜居區,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語中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的基礎的黎文。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選擇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為村落的地址。選地的原則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勢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凈」,即野獸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幹線。其地質表層多為砂質粘土層,下面多為砂土礫石層,土質一般均屬良好,承載能力可以滿足建築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闊葉林和灌木林圍繞著。因此,在村落外邊看不見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亞熱帶的村落風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徵。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傳統住房,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干欄」。在漢族「金字塔」形屋尚未傳入黎族地區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島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於這類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狀,故又可稱之為干欄建築的派生類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

船形屋的特點是,平面是縱長方形,整個屋子由前廊和居室兩都分組成。整個屋頂共如船隻形,以竹木構架,藤條捆紮,茅草蓋頂,接到地面,屋內不隔間,對頭開門,門上屋檐伸展,檐下為休息、置物的場所,一般不設窗戶,據說開窗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個房間陰暗,通風採光差。總之,船形屋有防風避雨,冬暖夏涼,還略可兼顧通風的優點。目前,船形屋尚流行於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瓊中等縣的部分地區。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從漢族那裡學來的。其優點是省工省料、通風採光好、易排水等,其特點是整個屋子呈長方形,屋頂用金字頂代替圓拱形的船形頂,屋檐較高,正門在屋前方,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和庭院式等多種。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過廳或客廳)、卧室和廚房組成,入門後就是門廳,過廳兩側為卧室和廚房。房間以過廳最大,一般約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約10平方米左右,廚房約8平方米左右,過廳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後牆正中多設有神台或神閣架,祀奉祖先。卧室內有木製或竹製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廚房置有爐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還有居住磚瓦房的,類似內地排房式的家屬宿舍。

三石灶

黎族地區的爐灶--三石灶(亦稱品字爐灶,馬蹄形灶)設在室內,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過去經濟文化落後,生活困難,冬天只好在居室內生火取暖;黎族地區多蚊蟲及瘧疾病,室內煙熏火燎的作用有驅蚊避疫之效;還有照顧火種的需要。黎族人住宅,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屬於同一個系統,同一源流的,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各個方言區各有特色。

科學知識

海南島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無論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農業生產中,黎族人民掌握了各種關於農作物生長、土壤鑒別、耕地選擇和農事安排的知識。例如稻穀,各地的品種可以分出二十多種,並能根據其生長特性,選擇不同的適應土地和植期。在生產實踐中,黎族人民還不斷積蓄了許多根據當地動物活動和自然現象變化的規律預測氣象的知識。

黎族人民善於狩獵,能夠根據不同野獸的生活習性,選擇適當時間採取合圍、追蹤、伏擊、挖陷阱、釘竹尖、伏槍、彈吊、火攻、放毒等等狩獵方法,效果很好。
婦女精於紡織,而對於木棉的紡織尤具匠心。腳踏紡紗機利用了轉輪和傳動帶。黎族婦女能夠利用野生植物染料對布。紗線染成青、黑、黃、黃、紅等各種顏色,除此以外還有些地區創造了技術復雜的纈染法。在輕紗上用細線紮成各種花紋,染色後拆開細線,就顯露出白色的花紋,再織進彩色緯線,便完成圖案精緻的織物。這些都是黎族人民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對植物界和織染技術有了很好的了解的結果。

黎族人民很早以前就掌握了制陶技術,能夠製造陶鍋、陶罐、酒瓶、陶碗、陶瓶、陶盆等等。接近漢族地區的黎族人民還能夠像漢族人民那燒窯,製成色澤光滑、花紋秀麗的各種陶器。這些陶器受到鄰近各族人民的喜愛,外地商人也從黎族地區大量販買並將之運至內地銷售。

黎族人民對於醫葯知識的了解也十分深刻。不少草葯醫生懂得百種以上的草葯性能,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病情使用熱敷、焗汗、火灸等治療方法,對毒蛇、瘋狗咬傷有許多特效葯 。黎族人民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成為制服「瘴癘之地」的佼佼者, 黎醫因而成為中華民族中草葯寶庫中的一部分。黎醫治病的基本方法同漢族的中醫相仿,分為望、聞、問、切等內容。

在黎族人民中還保留著較原始的歷法,一般以類似漢族地區的「十二地支」來計算日月 ,以十二日為一個周期,每日以動物作稱謂,如雞日、犬日、豬日、牛日、蟲日……等等。

黎族人民大都使用了漢族的度量衡,但谷畝地區一直還沿用本民族的計算方法。例如:稻穀以束為最小單位,六束為一攢,六攢為一對,二對為一律,二律為一拇。田畝以攢為單位,種多少畝說種多少攢。買賣牛隻,以角的長度或以身長來計算其大小,不計重量。數的觀念比較薄弱,很少使用算盤。計算復雜的數字,常以稻稈或柴草作實體。

口頭文學

由於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流傳下來的主要是口頭文學,它包括了古代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和謎語等各種體裁。在這些民間文學中,許多都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富有生活氣息,通過文學的藝術典型,刻畫了黎族的風土人情,記錄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跡,歌頌了人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洪水的故事》和《葫蘆瓜》是流傳最多的神話傳說,它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情景,特別是「兄妹結婚」的情節反映了原始婚姻制度的一些殘跡。《大力神》的故事與漢族的「後羿射日」神話很相似。在許多傳說故事中如《天狗》、《約加西拉》等,狗、鳥等動物常作為真善美的正面形象出現。反映階級愛憎分明的有《五妹和南蛇》、《竹寶筒 》等;批判父母包辦婚姻的有《少女和小龍戀受的故事》、《勇敢的打拖》等都流傳較多,膾炙人口。

宗教
黎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宗教體系,但封建迷信很重,流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而以祖先崇拜為主。這是由於古代生產力極端低下的人們的蒙昧無知和佛教、道教觀念影響的結果。黎族的宗教信仰多種多樣,並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屬於原始宗教類型。

黎族人民過去相信有陰陽兩個不同的世界,在陽世積德行善,以後到陰間方能入祖歸宗, 平安無事;倘若一個人德性不善,傷天害理,死後必為列祖列宗所不容,要罰以萬般苦役。

黎族原對佛教、道教很是陌生,但佛教的輪回道德觀念卻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例如認為,人的禍福是命中註定的;前世有罪,後世受苦;只有在今世努力,廣積陰德,來世才能享樂等等。
黎族村寨口一般都立有村灶神,是村寨人們祭祀的原始神之一。據說村灶神曾經是保衛村寨安全的英雄。

也許是因為過於迷信鬼神,解放前黎族在日常生活中祭鬼求神活動十分頻繁,如婚娶、喪葬、驅邪安家、得子還願、幼兒取名等,都得請道士念經做法事。

在黎漢雜居地區或接近漢區的黎族葬俗中特別迷信陰陽風水,這與他們的自然崇拜有關。巫術是黎族人民的主要迷信活動,其中有各類占卜,包括杯卜、雞骨卜、蛋卜這些都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卜卦方式。雞卜、蛋卜、殺牲作鬼,在禳災祓禍、山獵砍山之中,無不用之,這反映了海南島多瘟疫的生態環境及黎族傳統的游耕漁獵生活歷史。

黎族巫師稱「鬼公」、巫婆稱「娘母」,他們負責溝通人鬼兩界,充當傳達鬼神旨意的中介人,但又不脫離生產。法器和祭品,多用竹器草藤、葵棕葉雨帽、山雞毛、稻穀、檳榔、糯米酒等。頗具海南島地方色彩。

在鄰近漢區的地方,由於道教的影響,有少數人相信「華光」、「五雷」、「玄天上帝」等等。基督教也傳入了黎族地區,有少數人相信「上帝」,星期日做禮拜,家人生病則念誦「聖經」。但在受到道教和基督教影響的地方,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也還是保留著的。

在舊社會,那些荒誕的迷信,使黎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帶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那時候,黎族地區主要有以下幾類迷信活動:

一祭「山鬼」。黎族人民中不少人仍認為山林中的飛禽走獸都是受「山鬼」管轄的,要捕捉獵物,只有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領--「俄巴」的同意,才能捕捉到。

二祭「地鬼」。過去黎族人民認為農作物的豐收是"地母"的思賜,祭祀地母以表示期望和感激。合畝制他區祭「地鬼」盛行。

三祭「雷公鬼」。黎族是以農業為主的民族,他們認為雲、風、雷等天體現象都有「靈性」,其中最為可怕的是雷公鬼、風鬼、太陽鬼等。

四祭「灶鬼」。人們對火有著一種敬畏和崇拜,擔心若冒犯「灶神」,就會受罰。

五祭「祖先鬼」。這是對祖先崇拜的一種表現,黎族人認為祖先鬼比其他鬼更可怕。

黎族人民還有圖騰崇拜,在動物方面以蛇、牛、鳥等為主要對象;在植物方面以稻穀、木棉、芭蕉、葫蘆爪等為主要對象。

與黎族的裙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瑪瑪綈女裝北京 瀏覽:759
女童搭配圍巾怎麼圍 瀏覽:63
女孩冬天穿什麼外套最好看 瀏覽:491
道士把鬼制服埋在山上 瀏覽:954
套膠澀性外套正手有哪些 瀏覽:633
怎麼在褲子上縫褲袢 瀏覽:353
青年男士潮牌有哪些 瀏覽:424
法拉利男裝哪裡有賣 瀏覽:978
線上怎麼賣掉童裝尾貨 瀏覽:860
師生工裝校服采購工作自查報告 瀏覽:209
羽絨服水印怎麼去 瀏覽:662
宋組兒穿校服圖 瀏覽:317
如何去除衣上的粘土 瀏覽:179
褲子屁股壞了個洞怎麼補救 瀏覽:331
女士買正裝是褲子好還是裙子好啊 瀏覽:729
校服美桌 瀏覽:487
這件襯衫是什麼顏色英語怎麼說 瀏覽:124
制服裙太短 瀏覽:170
蠟筆小新童裝品牌公司簡介 瀏覽:691
怎樣用牛奶盒織圍巾 瀏覽: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