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1)鐵帽子王分別的住處在哪裡擴展閱讀: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Ⅱ 什麼是八家「鐵帽子」王
什麼是清朝的「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王」就是爵位可以世襲罔替,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鐵帽子」王有什麼用途?用處就是位高權重、利祿巨豐,大處可以為國盡忠效力,小處可以生活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蔭庇子孫。
八大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怎樣得到這個稱號:
乾隆所定的「世襲罔替」之制明確規定「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既然「八大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那麼他們的爵位就是因軍功而被封晉。
Ⅲ 清朝滅亡後,鐵帽子王爺們去了哪裡
說起鐵帽子王這個清朝的專用名詞,經常看清宮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截止清朝滅亡時,清朝共有12個鐵帽子王。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就意味著世襲罔替。這和清朝特殊的爵位制度有關,清朝的爵位不是一直保留的,而是隔一代降一級。
12位鐵帽子王家族沒有真正會勤儉持家的,到了40年代後期,這些鐵帽子王家族基本上盪然無存。當時,有一位清朝貴族給人送煤炭為生。按照當時的規矩,他的爵位應該是郡王。因此,其他人還喊他煤王爺。由此可見,曾經在威名赫赫的鐵帽子王,也不過是王朝的陪葬品而已。
Ⅳ 滿洲八大鐵帽子王簡介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侄)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
此後 雍正年間 又增加了怡親王
同治年間 又增加恭親王
光緒年間 又增加醇親王和慶親王
總共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
九王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子巽親王滿達海襲,子常阿岱襲巽親王,後廢,弟康親王傑書襲,其子孫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順治親政,旋即廢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爵)、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順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襲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額襲,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四世孫輔國公修齡襲爵)、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多爾袞死後進封叔和碩鄭親王,子濟度襲爵,改號簡親王,孫雅爾江阿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德沛襲,乾隆四十三年,復號鄭親王)、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被多爾袞陷害入獄而死,順治親政後雪,子富綬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封承親王,子博果鐸襲,改號曰庄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有罪降貝勒,死後詔封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襲,子平郡王襲,至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封穎親王,子襲順承郡王),
怡親王允祥(聖祖子,雍正元年封親王,三年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命王爵世襲。)。
-----------------------------------------
這里,我們看出:太祖努爾哈赤首創滿洲,可謂滿清的開天闢地第一人,所以,有三個兒子封鐵帽子王,是應該的。
清太宗是繼太祖之後,開創滿清進關坦途的第一人,所以,有兩個兒子封鐵帽子王也是合理。
代善是太宗的長兄,要不是他主張擁立太宗,那麼,以當時「三尊佛」、「四大貝勒」的局面,領導層的問題就可能要拖得很久才能解決。所以,有兩個兒子封王,況且,岳托、薩哈璘都是開國軍功最盛的諸王之一,尤其是岳托,首封成親王,功勛不下多爾袞。
努爾哈赤開基創業,多虧乃弟速爾哈赤(又稱:舒爾哈齊)輔佐,可是後來,努爾哈赤翻臉殺掉了其弟,所以,以開國功勛論,哈齊也應佔有一席之地,故而,其子濟爾哈朗得封鄭親王也是合理(肅順就是濟爾哈朗的後裔)
清史稿》稱頌康熙:名曰守成,實同開創!故而,康熙也有一子得封鐵帽子王,其實,嚴格說來,康熙應該是有兩個兒子封鐵帽子王的,因為,庄親王博果鐸無子,雍正做主讓其弟,康熙的兒子允祿襲爵,那麼,庄親王這一支也就從太宗系統轉到聖祖系統來了。
至於晚清時候封的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多水分在裡面,恭親王是1861年政變的主謀,慈禧為了酬謝他,上來就封親王世襲。好在,這個鬼子六還有自知之明,沒敢接受,直到他死後,才又追封的。
醇親王因為是光緒的生父,故而加尊,更主要的是他很聽慈禧的話,又是慈禧的親妹夫,這也算勉強說的過去。
到了慶親王奕劻這里就很說不過去了,老慶是乾隆的兒子永璘的後裔,支派已經很遠了,就是因為他對慈禧的娘家有恩,才一步一步爬上來,最後,居然封了親王罔替,實在是滑稽。就算是從乾隆那裡論起來,也不該封,乾隆是使得清朝由盛及衰的第一人,也是造成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罪人之一,他的子孫何以能夠封鐵帽子王呢?
不過,請你看看,那位讓「大清王朝」蒙受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的道光,不也是有兩個兒子封了鐵帽子王嗎?那麼,也就不奇怪了,(恭親王、醇親王是道光的第六子、第七子),這也是清朝的氣數將盡的表現吧!
Ⅳ 歷史上那些王公貴胄的府邸有多大他們的護衛,府兵都住哪裡
王府裡面有品級的人員俸祿由朝廷發放,屬於下人的長工傭人,都是簽契幹活。
關於王爺待遇,還有個“八分之說”,其實就是個花架子,指八樣東西,如有寶石、朱輪、出行時驅趕路人的皮條,車上帶著暖壺之類。
親王年俸最高的達到1.8萬兩銀,有些特別受寵的親王享受雙俸,即3.6萬兩。王爺都有皇上賞賜的大片土地,建有偌大庄園,有很大很大的收入。
至於題主的後半問,好像王府只有護衛,府兵是另一概念,作為護衛自然住在府中,隨時應急,確保王爺和王府安全。歡迎網友糾正和補充。
Ⅵ 古代王府各個院子名稱。急用。要有王爺住的、各個侍妾住的
1、恭王府景區
恭王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A級景區,為清代規模比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2、鄭王府
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鍾郡王奕詒的宅邸。清軍入關,定鼎燕京。世祖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西什庫天主教堂和中國大學;鄭王府今為國家教育部址,中國教育基金會所在地。
3、醇親王府
醇王府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醇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醇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後為二層後罩樓。中路的3座建築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後殿,三是延樓。
4、禮王府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王府規模宏大,佔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話說的是,「禮王府房,豫王府牆」,就是說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由此不難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之高。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約30公頃。
5、慶親王府
慶親王府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後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王府建築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1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有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綉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
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余後寢1座。東部亦已改建。現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有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綉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
Ⅶ 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王府指的是哪些王府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是指戰功顯赫的六家親王和兩家郡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則是指無論是親王或是郡王,其後代總有一人襲爵位。就是襲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以由家族其他人員襲封。"鐵帽子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其王府也比一般王府莊重氣派。
禮親王府
位於西四南大醬坊胡同,第一代主人是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王府規模雄偉,佔地面積廣,重門疊戶,院落深邃。該王府與其他王府總體布局大體一致,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其後面有一個後罩樓。
20世紀20年代已荒蕪。蔡元培於1927年在此開辦華北大學。
50年代初民政部在此辦公。現為國家經委的一部分及國務院宿舍所在地。
睿親王府
位於東單外交部街路北。睿親王多爾袞為清初攝政王,死後被議罪革爵,王府被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爵位,在這里重建了府邸。
1929年後為私立大同中學校址。現在是北京市124中學校址。除神殿改為禮堂,似乎還遺留有舊跡,其餘已難覓蹤跡。舊府在南池子北,舊稱"瑪哈噶喇廟",後改為普渡寺。
鄭親王府
位於西單大木倉胡同。第一代和碩鄭親王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王府清代進關之初建造,因濟爾哈朗建府逾越了當時的建制規定,在清順治四年(1647年)被罷官,並罰款。
鄭王府坐北朝南,建築雄偉,佔地面積大,被譽為京師王邸花園中最佳者就是鄭王府的後花園"惠園"。
庚子事變中大部分建築和花園被毀。辛亥後押給西什庫教堂,1925年後為中國大學校址,操場即是原來花園。
現在是國家教委所在地。府門、銀安殿、東西配殿保存較為完好,重新修膳後,已煥然一新。
豫親王府
位於東單三條。第一代主人是多爾袞的同胞弟弟多鐸。20年代協和醫院購得,改建大部分房屋,原貌已失。現在是協和醫院所在地。
肅親王府
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王府於順治年間創建,歷代親王都以此為府邸。
義和團運動時,肅親王府成為洋人抗拒義和團的重要據點之一。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條約》簽訂,根據條約東交民巷使館區擴大了范圍,肅親王府被迫淪為日本使館。日本人大肆拆除,改建了王府,王府的原貌已很難辨認。現在這里是北京市人民政府,西式樓房還保留在院內。
克勤郡王府
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西口路北。第一代主人是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的長子岳託。這座王府是岳託的子孫在順治年間創建的。原府佔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制相符,但規模較其他王府小。
今府路南影壁和府前部東翼樓尚存外,其他已全部拆除。
宣統元年(1909年)襲封晏森是最後一代克勤王,民國後王府賣給了以興辦慈善事業著稱的熊希齡氏作為住宅。
現為新文化街第一小學。儀門、三進庭院和兩組殿堂建築尚存。
順承郡王府
位於西城區趙登禹路。第一代順承郡王是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清代最後一個襲王爵的是光緒七年(1881年)襲封的鈉勒赫,民國六年(1917年)逝世。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內分為三路,與其他王府形制相同。
1921年,皖系軍閥徐樹錚租住。軍閥張作霖入據北京時,占為私有,作為自己的大元帥府。
現在是全國政協所在地,府內主要建築保存較為完整,全國政協的禮堂在原來的宮門位置澤裕親王碩塞的府邸。
庄親王府
位於西四平安里太平巷。原來是清太宗第五子原為承澤裕親王碩塞的府邸,其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稱庄親王府。庚子事件中被毀。
20世紀20年代,北洋軍閥李純購為私宅,並拆除了王府建築材料用於修建天津的李氏祠堂。
現在原府的東北角是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住址。
Ⅷ 有沒有關於清朝各位鐵帽子王(入禮親王、肅親王等)在塞北設立牧場的資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清政府在傳統畜牧業活動的基礎上,集中牧養牲畜的場所,是其行政衙門和軍事衙門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管理的一種普通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較成熟、較高級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和組織。清朝官牧場主要劃分為太僕寺牧場、皇室牧場(上駟院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4部分或4大類。由朝廷開辦的太僕寺牧場和由內務府開辦的上駟院牧場屬於中央牧場;八旗牧場和綠營牧場屬於地方開辦的軍牧場。順治初年,朝廷在張家口外設置種馬場,於陝西省設立苑馬寺,為軍隊牧養或提供馬匹,皆隸屬於兵部。後來到康熙四年(1665年)裁去苑馬寺,擴大種馬場。5年後,種馬場改屬於太僕寺,並分設察哈爾左右兩翼牧場。位於張家口外哈喇尼敦井的太僕寺左翼牧場,地土遼闊,方圓600里;位於齊齊爾罕河的右翼牧場,方圓400里。康熙時,這兩翼牧場共牧養著160群騾馬,約3.2萬匹,騸馬32群,每群59匹——305匹。清初在獨石口外設立的直屬於上駟院的御馬場,地處上都、達里岡愛、商都、達布遜諾爾等處,水草豐茂,地界綿延千餘里。最初,上駟院牧務分設3場,後來又增為5個場,分別為大凌河牧群馬營、養息木哈達牧群馬營、養息木邊外蘇魯克牧牛羊群及黑牛群牧營、養息木邊外牧群牛營1。上駟院所屬牧場,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時,牧養著騾馬197群,騸馬46群,走馬2群,駝22群2,每群馬200匹——500匹,每群駝100峰——200峰。建於察哈爾的八旗牧場,也同樣是方圓廣闊,其佔地范圍,東至克什克騰旗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旗,南至晉北大同府、朔平府邊際,北到蘇尼特及四子部界,周邊達千里。順治時分別在這里建有:正黃旗牧場、鑲黃旗牧場、正白旗牧場、鑲白旗牧場、正紅旗牧場、鑲紅旗牧場、正蘭旗牧場、鑲蘭旗牧場。據康熙四十九年統計,「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牧場各有牛95群,羊180群。牛以120頭為一群,共3萬余;羊以400隻為一群,共216000隻」3。到乾隆時,還在大青山後設立了綏遠八旗牧場,頗有成效。相比之下,綠營牧場設置較晚,正式成立於乾隆元年(1736年)。起初是因西北用兵,軍馬缺少,調解艱難,故而吏部尚書劉於義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理陝甘總督、辦理軍務時,奏請在西北設立牧場、蓄養軍馬,以裕邊防。胤禛帝批准了劉於義的要求,在4個軍事重鎮各設牧場1處4。兩年後,便在甘州大草灘、涼州黃羊川、西寧擺羊戎、肅州花海子湃帶湖建起了最早的綠營牧場。10年後,又於甘肅安西提督牧地建綠營牧場1個。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760年、1761年),又相繼在新疆烏魯木齊、巴里坤設立兩個牧場。幾年後,巴里坤牧場便分為東西兩場。另外,清政府還在新疆的濟木薩、古城、瑪納斯、塔爾巴哈台等處辦起綠營兵馬場。以上各類牧場,是清政府根據地理特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體現。
中央牧場(太僕寺牧場和上駟院牧場)和地方牧場(八旗牧場與綠茵牧場)只是因主辦者不同而有差異,沒有隸屬關系。各類官牧場皆為清朝的軍務、政務服務。所以,中央牧場曾向地方牧場解送馬匹,以奠定其創立之基和支持其維持之需5。如乾隆時在新疆烏魯木齊、伊犁設立綠營牧場,開始的一部分馬匹、牛羊就是從察哈爾一帶的太僕寺牧場解送來的。當然,最初較多的牧畜來源是通過「茶馬互市」獲取於「番地」的。那時官牧場的牲畜品種很多,就馬匹而言,有朝鮮馬、蒙古馬、俄國哥薩克馬和東北建州馬、西北西寧馬、寧夏馬、洮州馬、甘州馬等。有些牲畜作為貢品被送入官牧場,包括中央牧場;有些牲畜是清政府通過「茶馬互市」的形式,向官牧場提供的。史稱:「歸化城兩旗蒙古歲貢馬;喀爾喀哲卜尊丹巴胡圖克圖歲貢駝馬;陝西岷州衛二十四寺番僧歲貢馬。均由理藩院咨送(上駟院)各廄……至哈薩克貿易之馬尤伙,每年無定額,於烏魯木齊及伊犁廣設牧群以為新疆駐守各兵之用」6。由此可知,進貢與貿易是馬種的主要來源。
官牧場的管理形式與經濟性質
清代官牧場是一種正規的國營畜牧業組織,是一種典型的經濟實體,但它同時又是一個行政部門,是當時官僚機構的一部分,充分表現出官辦實業的特點。在這里,統治者不是以純粹的經濟手段去管理牧場,而是把牧養牲畜這種經營形式納入衙門的事務中,封建主義的色彩相當濃厚。
從組織機構上講,中央牧場和地方牧場都要接受兩類機構的監督和控制,即服從其內外兩方面的領導。各個官牧場上面都同時具有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兩種單位。主管部門和主辦部門又各自分為幾個不同的等級,層層節制,共同對牧場產生作用。
太僕寺牧務的主管者或統轄部門分為5個層次:1.總管兩翼牧場大臣(兼副都統銜),總領察哈爾兩翼「馬政」。2.太僕寺寺卿和少卿,掌管兩翼牧場的建設與發展事項,從而採取賞罰措施。3.左右司員外郎及滿、蒙主事,掌管馱載幔城、網城的駝隊,以備巡察;並負責查驗牧場牲畜的增減,定時烙印、登記。4.主薄,負責奏章之類的文件呈轉等處理工作。5.筆帖式,搞文秘工作,主要負責滿、蒙人員有關牧務的文語翻譯。其主辦部門分別為統轄兩翼牧場總管和兩翼牧場總管與副管、防禦、翼領、驍騎校、護軍校、協領、牧長與牧副8個層次。各級機構各自分管一處牧務,或協管場務,包括管理牧地、棚槽、草料以及使用獸醫等工作。直接從事牧養活動者乃是牧丁,每群馬設置牧丁8名——14名。
上駟院牧務的主管部門也分為5級機構:總管院事大臣(副都統銜)、院卿、左右司郎中及員外郎、主事、筆帖式與侍衛及司鞍等,所具許可權和所掌管事務與上述太僕寺牧務的主管部門大體相似。其主辦機構分為4個層次:牧場總管與副管、翼領、筆帖式、牧長與牧副,依次負責管理收地、牧群、馬槽、帳篷、草料以及牧醫、牧丁等。
八旗牧場的建制也與中央牧場基本相同,主管機關有副都統、佐領、領催等各部門;主辦機關有牧場總管、侍衛、牧長等各單位各級負責者。直接收養場內牲畜者為八旗官兵。所不同的是:八旗牧務並不是一個整體,每個旗都有自己獨立的牧場,皆有互不統屬的完整的一套管理機構,從畜牧政策上講,它們是可以並列存在、平行發展的。
邊地綠營牧務的主管機關是:總督衙門、提督衙門和總鎮衙門(總兵府),它們逐級負責督導牧養,考核放牧成績,執行賞罰,查核經費與設備,制定牧場建設規劃等事宜。其主辦單位是游擊府以下的各軍事衙門,即依乾隆元年(1736年)所定製度,「每場牝牡馬千二百匹,以游擊一人為總統,每場分為五群,每群牝馬二百匹,牡馬四十匹,以千總、把總一人為牧長,外委千總、把總為牧副,兵十名為牧人」7。基本上是將軍隊官員編制轉為牧場的領導結構,由軍事衙門移為畜牧衙門,官場風氣很濃。
在管理措施上,清政府對官牧場特別是邊塞官牧場實行了責任制,訂立了嚴明的獎懲辦法,用以保證和促進國營畜牧業的發展。朝廷一再強調將嚴格的數目指標和嚴明的獎懲條例對應起來,用量化尺度來衡量其負責者的工作優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後,這一制度逐漸形成。按規定,張家口外察哈爾各牧群,包括朝廷牧群和八旗牧群,每隔3年,原額的牛、馬、羊與新的孳生數要達到3:1。8駝群,每隔6年,原額數與孳生數之間不能小於5:2這個對應值。通常是「每三年一次考校,蕃息者有賞,虛耗者有罰」9。在具體執行程序上,既有階段性,又有連接性。一般是先布置,後檢查;先檢查,後評定;先評定,後處理。頗有章法,條理分明,環環相扣。如太僕牧務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春天派本寺堂官(滿人)1名,出口外察哈爾牧地,「將馬駒驗騸,秋季往口外分撥騸過三歲之駒入群,三年均齊一次,屆期列名,奏請欽點,前往員外郎歲春季往口外稽察孳生、倒斃各數並訓練馬駒,逐一烙印。秋季往口外驗視肥瘠並訓練馬駒,有未烙印及烙印模糊者補烙印。牝馬群計三年之內每三馬應孳生一駒,於孳生額數外,多至一百六十匹者為上等,八十匹以上者次之,八十匹以下者又次之。其於孳生數額內少至一百匹或五十匹以上及五十匹以下者亦分三等,牧長、牧副、(牧)丁以是各定其賞罰。牡馬群以在場見牧之數區為十分,視其訓練及斃損之多寡以定其賞罰,至該管協領以上各官,統計所管馬群,得賞受罰之等次,核計有差」10。上駟院牧務和八旗牧務的督理措施也與此大同小異,其中,上都、達布遜諾爾牧場和大凌河牧場馬群,每3年奏派堂官巡察1次,駝群,每6年巡查1次。馬群每百匹倒斃之數不超過8匹者賞,9匹至12匹者免議,13匹以上者罰。各總管、副管、翼領、牧長、牧副皆照例領受賞罰。所賞之物為馬匹,所罰之物也是馬匹。對直接放牧的牧丁,凡已超額完成任務指標者,即於額外多出1牛犢、兩羊羔者,每人各獎賞毛青布1匹。完不成規定任務者,要接受鞭撻的處罰。從上到下,從官到民,採取和執行了貫穿性或一致性的督飭辦法,講求人人有崗,人人有責。
綠營牧場的督飭和管理制度更為嚴格,不僅對有關官員、兵卒進行經濟上的賞罰,而且還對之進行行政上的鼓勵與制裁。按乾隆元年(1736年)原定之條例,每3年舉行1次全面而統一的考評活動,稱為「均齊」。屆時由總督派官員逐場巡察檢查,劃分等級,題明原委,並詳造各牧場官兵花名冊,報明兵部備案。照規定,邊地牧馬(包括內地綠營牧場馬),也同樣要求在3年內,每3匹馬須孳生1匹。在此定額之外,多增加1匹以上80匹以下的給3等獎;牧長加官1級,牧副紀錄2次,每兵賞銀1兩。多孳生80匹——160匹者為2等獎,牧長加官2級,牧副加官1級,每官各賞銀2兩。多孳生160匹以上者為1等獎,牧長、牧副皆按所加級別補授實職,每名牧兵賞銀3兩。11若不足定額,少孳生20匹以下者,罰牧長5匹馬,責打牧副40杖。少孳生21匹——40匹者,罰牧長馬7匹,杖責牧副50。少孳生41匹——80匹者,罰牧長馬9匹,杖責牧副60。12「如於原牧數內缺少的,千總、把總(牧長)革職,罰馬十八匹,外委(牧副)革去頂戴,仍各責八十,兵責八十。所罰的馬歸入馬群核算。其提、鎮、游擊統計五群以為賞罰:五群得賞的游擊加二級,提、鎮加一級。四群得賞,一群得罰的游擊加一級,提、鎮紀錄二次。三群得賞,二群得罰的游擊、提、鎮無庸議賞議罰。三群得罰,二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留任,提、鎮罰俸六月。四群得罰,一群得賞的游擊,降一級調用,提、鎮罰俸一年。五群全罰的游擊革職,提、鎮降一級調用。……若在原牧數內缺少的,除將千總、把總罰出馬數補入外,余著落游擊、提、鎮各半分賠」13。顯然,綠營牧務的負責面兒較大、賞罰范圍極廣,既考核主辦單位游擊府、千總把總衙門;又考核主管單位——提督府、總兵(總鎮)府;既查問直接責任,又追究間接責任和連帶責任,它是崗位責任制和管理責任制的結合。那時就是通過如此上下一貫制的獎懲手段來實施和執行上面頗具實用性的雙管齊下的責任制的。這樣,可使主辦部門和主管部門之間產生一致的利害關系,促進二者共同努力,抓好牧務,從而加強對官牧場的督導和控制,有效地調動官兵的積極性。不過,這是一種封建主義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官督官辦或官督軍辦的經營形式,有相當的專制性。它與中央牧場一樣,是與民間畜牧業相互沖突的,因為最好的水草、牧地為其所擴占,對民間畜牧業有所妨礙。
清代北部邊疆官牧場是供官衙和軍隊使用馬、牛、駝、羊等牲畜,採取牧養與撥用相結合的方式,是一種自給性經濟。牧場物品或產品,基本上不進行交換,沒有走進市場經濟的圈子。北部邊地官牧場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經濟組織,它具有某種政治屬性,是一個指令性的專業服務實體。
邊地官牧場除了經營上的承包性質之外,還含有某些差徭性質的封建主義經濟因素。各牧場的牧丁要像一般封建戶政下的編民一樣,承擔提供朝廷所需貢物的義務。每年定例將一些畜產品解送到朝廷,交給內務府御膳房,供皇帝和各宮室食用。如在張家口外為鑲黃、正黃、正白3旗牧放牛群、羊群的1620名牧丁,每年必須向皇族進貢乳酥油1.0122萬斤,乳油4927斤,大小乳餅1158斤。14這是一種以實物形式出現的由牧丁承受的徭役負擔,是封建統治者以強力驅使牧丁或役使百姓之變相的反映。
Ⅸ 清朝的鐵帽子王在京城都有王府嗎
他們主要都是在北京生活,肯定要有府邸,給你列舉列舉。
禮親王府位於西城區西安門黃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約30公頃,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
鄭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大木倉胡同,世祖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度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
豫親王府位於東城區帥府園東口,今天協和醫院的位置,始王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鐸。
肅親王府位於東城區正義路東側,為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府邸。
庄親王府位於西四北太平倉,向北直到麻狀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碩塞於順治元年被封為承澤郡王,順治八年以功晉為親王,碩塞第一子博果鐸於順治十二年襲親王,改號曰庄,此後均以庄親王承襲。
克勤郡王府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始王為成親王(克勤郡王)岳托,和碩禮烈親王代善長子。
順承郡王府原來位於西城區太平橋大街路西,始王為禮親王代善孫,薩哈璘二子勒克德渾,在民國年間,曾一度為張作霖的大帥府。
怡親王府前後共有三處,分別是王府井帥府園、朝陽門內大街路北、東單北極閣三條。
恭親王府位於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始王為康熙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
醇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46號,府坐北朝南,原王府在西城區太平湖東里(今中央音樂學院),因光緒帝生於此府,成為潛邸,光緒繼位後醇親王遷出,因此醇親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稱南府,後海北沿的新王府稱北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始王為愛新覺羅·奕譞。
慶親王府位於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愛新覺羅·奕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