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帶傳動中帶輪受到的摩擦力的演算法
齒輪是重要的基礎機械元件。齒輪傳動量大面 廣,在機械傳動中佔有主導地位。由於齒輪摩擦學機 制異常復雜,目前仍是機械學科研究的熱點之一,其 中摩擦因數是今後長期研究的難點與重點 。 Jost 指出,摩擦學研究具有巨大經濟效益,尤 其適用於機械傳動。齒輪傳動齒面摩擦力的主要影響 有:降低傳動效率,加劇輪齒失效 (磨損、點蝕、 膠合、折斷等),引起系統振動與雜訊等。隨著齒輪 傳動向高速、重載、精密、高效、低雜訊與長壽命方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50475139). 收稿日期:2o05—12—20 作者簡介:周長江 (1975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復雜機械 系統建模、分析與模擬,同時從事汽車安全技術研究. 向的發展,齒面摩擦特性研究對於減少摩擦損失、增 大輪齒承載能力、改善系統傳動性能等具有顯著的意 義。摩擦損耗是齒輪傳動功率損失最主要的因素,尤 其在高速、重載、大功率傳動系統中 j。一定工況 下,齒面摩擦力對齒根彎曲與齒面接觸疲勞強度的影 響不能忽略 ;研究者在齒輪有限元分析中開始重 視齒面摩擦力的影響 。研究表明 「 ,齒面摩 擦力在點蝕形成、齒根裂紋萌生與擴展及輪齒斷裂過 程中起到加速作用。同時,齒面摩擦力影響到齒輪系 統的動態特性,是重要的振動與雜訊激勵源 。 上述研究表明,准確求解出嚙合齒面上各點的摩 擦力和摩擦因數,對於齒輪疲勞強度設計、破壞機制 分析、系統動力學和減振降噪等研究具有積極的意 義。本文作者將重點對復雜潤滑狀態下齒面摩擦因數 的計算方法進行系統研究。按研究手段不同,齒面摩 維普資Page 2
186 潤滑與密封 總第182期 擦因數計算方法主要分為2大類:一類以彈流潤滑理 論為基礎,另一類則是以齒面摩擦特性試驗為基礎。 結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補充了線外嚙合沖擊摩擦模型 及其摩擦因數的計算方法。 1 基於彈流潤滑理論的齒面摩擦因數計算方法研究 1965年Bodensieck首次提出 「油膜比厚系數」A: A: (1) 式中:h…為最小油膜厚; = ̄/ + ;, 。、 分 別為齒面 1、2的粗糙度均方根值。 Akin 16〕在總結前人的成果並結合自己的研究, 把齒輪潤滑摩擦狀態大致分為3類:A>3,完全彈 流潤滑狀態;1 A 3,混合彈流潤滑狀態;A<1, 邊界潤滑狀態。下面分別對上述3種潤滑狀態下齒面 摩擦因數的計算方法進行研究。 1.1 完全彈流潤滑 當前比較成熟的彈流潤滑理論和摩擦因數計算公 式是在穩態彈流下建立的,典型的計算方法為道森理 論的線/點接觸等溫全膜彈流數值解法。 Dowson和 Higginson 根據彈流潤滑理論,得出 線接觸等溫全膜彈流數值解的摩擦因數計算公式: = 7/dx (2、 在齒輪傳動計算中,瞬時嚙合處的最小油膜厚度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其經驗計算式為: h… =2.65 G0 。 」 (3) Dowson公式後來被眾多的試驗所證實,作為理 想彈流階段的重要成果被普遍承認,在高副傳動計算 中被廣泛使用。該公式在下面情況時誤差較大:①材 料參數G小於1 000,即低彈性模量材料採用低粘度 系數的潤滑劑時;②載荷系數 小於 l0 的輕載荷情 況;③供油不足或高速條件下剪切熱引起粘度下降等 情況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滾動摩擦力幾乎完全位 於平行油膜的入口處,而推導式 (3)時只考慮使油 膜具有平行區段的載荷,即h =h。,如圖1所示。 圖1 線接觸彈流潤滑模型 對於更為一般的高副接觸情況,1977年,Harm. rock和Dowson 對等溫橢圓接觸的彈流問題進行了 大量的數值計算,提出了各種情況下點接觸彈流的壓 力分布、油膜形狀以及最小油膜厚度的計算公式。 1979年,他們又提出了等溫橢圓接觸的潤滑狀態圖, 為理想型點接觸彈流油膜厚度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 下面直接給出Harmrock和Dowson對等溫點接觸全膜 彈流提出的油膜厚度公式: Hmm=3.63 G0鉀 町 (1一e ) (4) 實驗證明 :式 (4)的計算結果與實際測量值 較為一致,推薦用於等溫點接觸的彈流潤滑計算。 1.2 混合彈流潤滑 混合彈流潤滑的概念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Chris. tensen 的研究。齒輪傳動中,齒面摩擦因數隨著轉 速、載荷分布與齒廓表面形狀等因素的改變而發生顯 著變化。Martin 發現,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輪齒 潤滑狀態在液體摩擦與邊界摩擦之間不斷擺動。事實 上,混合彈流潤滑是實際齒輪傳動中廣泛存在的接觸 狀態,是液體潤滑、邊界潤滑、薄膜潤滑等的共同組 合。 wu 採用簡化的齒輪副摩擦模型研究了輪齒在 動壓油膜和邊界接觸共同作用下的齒面摩擦特性。 Jiang 基於 「Macro Micro」 方法對混合潤滑狀態下 的齒面摩擦磨損現象進行了探索。基於混合彈流潤滑 理論,並結合實驗研究,Kelley和 Lemanski〔2 (式 (5))、Martin (式 (6))等人先後提出了不同的 摩擦因數計算公式;Gohar_2 (式 (7))對Evans— Johnson公式進行了修正,增加了考慮非線性粘性與 粘彈的影響因子。 一 o.o 1 lgl 九 1 71 r … IXT ~P L (o J 7  ̄o+1.74@lnP〔 ( 〕 l 丁n凡n l+ .O c . (7) I,.fcL, 32 、l/ 【 面 但由於齒面粗糙度的隨機性及輪齒對滾動和相對 滑動過程中表面接觸狀態的時變性,致使混合潤滑狀 態下輪齒的摩擦特性非常復雜,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 物理模型及相關理論。Vaishya和 Houser ,對上述 研究成果進行了深入的數值分析和實驗比較,結果表 明Kelley和 Lemanski考慮了表面光潔度的閃溫因素 在內的公式與實驗吻合得較好,較為接近齒輪嚙合的 實際工況。Vaishya和Houser還對低粘度潤滑劑情況 下的Kelley—Lemanski公式進行了修Page 3
2006年第10期 周長江等:齒輪傳動齒面摩擦因數計算方法的研究 187 計算混合潤滑狀態下齒面摩擦因數的另一種方法 認為:綜合摩擦因數_廠由邊界潤滑狀態下的摩擦因數 與部分液體摩擦因數 。組成: /=f.q + 。q 。 (9) 式中:q 、qEHD分別為峰頂接觸的承載系數和彈流潤 滑油膜的承載系數,均由相應的實驗測出,二者滿足 q +q咖 =1。 由表面微凸體的接觸性質決定,可用 實驗進行測定; 。不是常數,而是嚙合輪齒滑滾比 的函數。 1.3 邊界潤滑 邊界潤滑由Hardy於 1919年首次提出,用以描 述一種介於液體潤滑與干摩擦之間的潤滑狀態。後來 經 F P Browdon,D Tabor,以及B.B.皿e pYlrHH等人 的貢獻,使得邊界潤滑理論的發展日趨完善,並被稱 為提高齒輪傳動潤滑性能的重要理論基礎。 齒輪傳動中,邊界潤滑在一定的情況下客觀存 在。如在嚙入點附近區域,被動齒輪輪齒的齒頂沿著 主動齒輪齒廓刮行,動力油膜基本被破壞,主要以邊 界潤滑的形式存在。邊界潤滑機制復雜,測試分析困 難,因此,至今仍沒有統一的計算公式,應用也還處 於經驗階段。邊界潤滑對齒面摩擦磨損中出現的粘著 效應、犁溝效應等影響顯著。 Tallian 通過對粗糙表面彈流接觸的壓力和湍流 研究,指出工作表面經過跑合,穩定狀態下產生的塑 性焊合的可能性很小。對於磨齒、滾齒並經跑合的齒 面來說,可以認為上述嚙合階段齒面處於彈性峰接 觸,其邊界油膜不會破裂。通常認為峰點接觸處於邊 界潤滑狀態,其摩擦因數基本保持為常量,實驗所測 得邊界潤滑的摩擦因數一般為: =0.1~0.2。邊界 潤滑 (A<1)下齒面摩擦 因數 的計算 多選用 Buckingham 半經驗式: 「 =0.05e加 +0. ooz/v; (10) 2 基於齒面摩擦特性試驗的齒面摩擦因數計算方法 研究 嚙合齒面間的摩擦因數呈時變、強非線性分 布」 ;其值取決於齒面材料、表面光潔度、齒形、 載荷、工作溫度、潤滑狀態、非穩態油膜的流變特性 及潤滑油種類等諸多因素 。因此,根據純彈流 潤滑理論建立齒輪摩擦特性分析模型很困難,求解也 非常復雜;而過多的條件簡化往往會影響到分析結論 的可靠性。於是,許多齒面摩擦特性試驗研究應運而 生。 2.1 基於嚙合點曲率半徑等效原理的模擬試件的齒 面摩擦因數試驗研究 嚙合點曲率半徑等效原理 (圖2)為:齒廓上到 節點P距離為s的K點的瞬時嚙合接觸,可用曲率半 徑分別為Rl=rl sins +s與R2=/』2sint ̄ 一s,轉速等於 齒輪轉速的2個模擬試件—— 當量圓柱體或圓盤的摩 擦接觸來模擬。 圖2 漸開線齒輪等效曲率半徑 齒面摩擦力模擬試驗研究,主要是藉助齒輪摩擦特 性試驗台直接測出模擬試件的摩擦力矩,再計算摩擦力 與摩擦因數。計算式通常比較簡單,如式 (11) 與式 (12) : u=4.255T/F 2Mf / (11) (12) 常見的試驗機有雙圓盤、四圓盤、盤球試驗機 等 ,這些模擬試驗機為研究油膜的潤滑機制、 摩擦特性及齒面摩擦力與摩擦因數的分析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但其主要不足有:① 圓柱或圓盤之間的油膜性 狀不能完全反映實際輪齒之間的油膜復雜的流變、剪 變等變化規律;② 不能真實反映熱、流體與結構的 多物理場耦合效應對潤滑油膜的影響;③ 每對圓柱 或圓盤只能模擬齒廓上的一個嚙合點的情況,且不能 反映部分齒形參數對油膜性狀的作用;④ 不能反映 實際輪齒嚙合周期內多潤滑狀態的交變對油膜摩擦特 性的影響。 2.2 基於功率損失與摩擦功耗等效原理的齒輪試件 的齒面摩擦因數試驗研究 Rao 根據一個嚙合周期內摩擦功等於輸入與輸 出功率損失的原理,得出了平均摩擦因數的計算式: 維普資訊 Page 4
188 潤滑與密封 總第 182期 (1一叼T)(£ +f ) rh1(1「)〔( ) +ln 麗 〕 (13) 式 (13)只考慮了滑動速度而不計滾動摩擦損 失,且不能求解瞬時摩擦因數。Hori 採用重力擺錘 法使嚙合輪齒間產生可控的滑動與滾動來模擬齒面接 觸,進而求解出齒面摩擦因數。擺錘法的基本原理是 給擺錘一個很小的自由衰減振盪,擺錘勢能的減少量 等於嚙合輪齒表面摩擦力所做的功。單雙齒嚙合區的 齒面摩擦因數計算式分別為: h(cos0 一cos0 +2 ) 2(1±衛)e ∑ r , h(cos0 一cos0m ) r . i+2N 一1 (1±: )(el+e2) ∑ , (14) (15) 式中的 「±」 分別表示外嚙與內嚙合方式,該方法 僅適用於准靜態測試。 1.變頻電機 Z聯軸器 輸入轉速轉 矩感測器 4潤滑系統 s載入器 矗冷卻系統 試驗齒輪 &輸出轉速轉 矩感測器 圖3 封閉功率流齒輪傳動效率測試原理 以齒輪試件為研究對象計算齒面摩擦因數,更多 的是基於功率流齒輪傳動效率測試方法,其中以閉式 功率流試驗測量居多。其測試原理 (見圖3)為:用 轉速轉矩感測器測出輸入端和輸出端的轉速與轉矩, 求出試驗齒輪裝置的總功率損失,進而算出傳動效 率;近似地認為齒面摩擦功耗等於總功率損失,再求 出齒面的 「有效 」 或 「當量 」 摩擦因數 (見式 (16));或將軸承中的摩擦損耗從總功率損失中分離 出來,再計算齒面摩擦因數 加 (見式 (17))。 廠: ・ .詈 (16) 2 +I,b+ F (17) 實際上,功率流齒輪試驗台系統的總功率損失中 包含了齒輪、軸承、聯軸器等零部件的空載損耗、攪 油損耗,各封閉圈與軸表面問的摩擦損耗,試驗台各 運動副表面的空氣阻力損耗,齒面摩擦損耗,軸承摩 擦損耗及聯軸器的工作損耗等。基於功率流齒輪傳動 效率的測試方法,一方面從總功率損失中分離出摩擦 損耗的操作比較復雜,但若不去掉系統誤差,則測量 結果的可信度將大大下降。另外, 「有效 」 或 「當 量」摩擦因數並不能反映輪齒實際嚙合周期內不同 接觸點真實的摩擦狀況。 3 齒面摩擦因數動測實驗研究 Benedict 嘗試用應變計測量2個孤齒試驗齒輪 嚙合的瞬時動態摩擦因數,但因系統慣性和低階系統 共振頻率的干擾而致使測試結果失真,最終只得採用 圓盤模擬試驗機測量模擬試件的摩擦力。Oswald 在NASA齒輪雜訊試驗台上進行了動測試驗,試驗中 採用的試件一類為齒廓修形齒,另一類為未修形齒。 Oswald根據渦流測扭儀的測試結果計算出齒面摩擦 力;該項工作為後來齒面摩擦力動測試驗奠定了堅實 的基礎。 圖 4 齒面摩擦力動測試驗 台 Rebbrchi 設計出齒面摩擦力動測試驗台 (圖 4),並將其測試結果與相關的研究結論進行了驗證。 該試驗台的基本測試原理為:通過貼在2個連續齒的 齒根過渡曲線區域的應變計,分別測出嚙合輪齒的在 接觸點的法向力與摩擦力: ISc allFn+at2Ff (18) 【St=a21F +a22F 再根據庫侖定律計算出摩擦因數。由於其中一個試驗 齒輪只有一個輪齒,因此當重合度大於1時,測試結 果就不能真實反映多齒嚙合區的法向力與摩擦力。另 外,由於該試驗測試原理是分時測得法向力與摩擦 力,因此與實際嚙合點法向載荷與摩擦力同時作用且 隨嚙合點不同齒面呈現不同的摩擦過渡與交變的情況 存在一定的差距。 維普資訊 Page 5
2006年第10期 周長江等:齒輪傳動齒面摩擦因數計算方法的研究 189 由於動態測試系統能夠在較高轉速下直接測試輪 齒敏感區的應力應變,與前面提到的模擬試驗機與功 率流試驗系統相比較,動態測試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映 嚙合點的受力情況。齒面摩擦因數動測試驗需要注意 的主要問題有:盡量減小被測系統的動態特性 (如 慣性、共振、系統變形等因素)對測試敏感元件及 其數據採集的干擾;降低測試系統自身的誤差等。 4 線外嚙合沖擊模型及其摩擦因數計算方法的研究 考慮齒輪加工與裝配誤差、輪齒磨損與彈性變形 以及系統變形等因素時,客觀上存在線外嚙合沖擊接 觸。受載輪齒與非理想齒輪傳動中,這是不可避免的 現象 j。在線外嚙合沖擊階段,齒面的摩擦特性不 同於以彈流潤滑理論為基礎的邊界潤滑、混合潤滑或 完全彈流狀態下的輪齒摩擦機制;同時也不便用上面 介紹模擬試驗機測量;也不宜用傳統的摩擦功耗與傳 動功率損失等效的原理進行分析。在此,作者根據多 年的研究成果建議按沖擊摩擦進行建模,並給出了齒 面沖擊摩擦因數計算式。 基於精確的齒輪有限 元模型得出的載荷歷程數 值分析結論 (圖 5), 准確地推導出考慮雙齒區 應力疊加效應且含系統誤 差與輪齒綜合變形時線外 竺 .沖 寶 喜圖 輪齒綜合變形載荷歷程 速度和沖擊力 (圖… — ………… 6)。進而推導出由實際嚙入沖擊點到理論嚙合線嚙 入點全程中任意點的位置、沖擊速度和沖擊力的算 法,從而准確地計算出線外嚙合階段各點的沖擊摩擦 力與摩擦因數 ,其中嚙入沖擊力計算式為: (19) I F cos(arcsin 』b2)dt = ————— (20) I F sin(arcsin 』b2)dt O a2 含系統誤差與綜合變形齒輪副線外嚙合沖擊摩擦 分析模型的提出,並准確地計算出線外嚙合階段各點 的沖擊摩擦力與摩擦因數,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對實 際齒輪傳動系統輪齒嚙合周期內出現的沖擊摩擦接 觸、邊界潤滑、混合潤滑與完全彈流潤滑等狀況分階 段進行系統研究,從而較完整地揭示出復雜潤滑狀態 下齒輪副的摩擦力與摩擦因數的變化規律。 圖6 齒輪線外沖擊嚙合 5 結論 (1)以彈流潤滑理論為基礎,對 3種典型潤滑 狀態下齒面摩擦因數的計算方法及其適用條件等進行 了較深入的分析。 (2)以齒面摩擦特性試驗為基礎,分別對基於 嚙合點曲率半徑等效原理的模擬試件與基於功率損失 同摩擦功耗等效原理的試驗齒輪的齒面摩擦因數計算 方法的特點、實驗條件及結論等進行了比較研究。 (3)比較指出了齒面摩擦因數動測實驗結果具 有更高的可信度。 (4)在分別從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對齒面摩擦 因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綜合分析與比較研究後,補充 提出了含系統誤差與綜合變形齒輪副線外嚙合沖擊摩 擦模型,給出了相應的沖擊摩擦力與摩擦因數計算 式,從而較完整地構建了含系統誤差與綜合變形的復 雜潤滑狀態下齒輪傳動齒面摩擦因數的計算方法體 系。該體系對探索齒輪摩擦機制、完善其強度設計准 則;對提高齒輪設計製造水平和促進減摩耐磨技術的 開發,均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仲榮,
『貳』 求力學高手,解答此理論力學題
選B
把輪和地面的接觸點看成瞬心點,則a圖線端速度等於 w1*(R+r) =v= b圖線端速度等於 w2*(R - r),所以w1<w2,所以質心速度 va<vb (v質心=R*w)
據此排除AC
最為重要和麻煩一點的是判斷 輪怎麼轉
a圖順時針轉,不解釋。
b 圖,因為輪和地面的接觸點是瞬心點,可以說是是轉動的圓心,摩擦力正好在這點上,所以對這個點取矩的值為零。所以不看摩擦力。繩子拉力對接觸點取矩可以看出是順時針的,所以和a圖的轉向一致。
謝謝,採納吧!學理論力學的同志~~
『叄』 理論力學中摩擦力問題
對鉸鏈a進行受力分析,力f1豎直向下,ac對a的力沿ca方向斜向上,ba對a的力沿ba方向水平向右。
所以fca=f1/sina=200*2=400n
所以滑塊受到ac桿的力也是400n(二力桿)
所以對牆的壓力等於fac的水平分量f=fac*cosa=200*根號3
所以靜摩擦力=f*f=100*根號3
或者直接對滑塊c進行受力分析由f2直接推出相同結論。
『肆』 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區別是什麼皮帶傳送中,皮帶與皮帶輪的摩擦為什麼是有益的我知道可以傳送物品,但
1、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是相對的。
如果正面效益多於負面因素就是有益的,皮帶與皮帶輪的磨擦雖然會磨損皮帶,但是與它所能傳動的能效與輸送的物料相比,這種磨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是非常值得的。
類似電梯鋼絲繩,磨損是必然的,但我們不能因為鋼絲繩的磨損就停止使用電梯,或者因為輪胎會磨損就停止使用汽車。
2、皮帶傳動中,皮帶與皮帶輪之間的摩擦是有益摩擦。
可以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打皮帶蠟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也可以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拉緊皮帶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
摩擦相關知識
1、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有益的摩擦要增大。增大摩擦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增大壓力。
3、有害的摩擦要減。減小摩擦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脫離.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
『伍』 高一物理摩擦力皮帶主動輪從動輪
主動輪帶動皮帶轉,皮帶又帶動從動輪轉,當然是主動輪先轉
由於是主動輪帶動皮帶,對於主動輪來說,摩擦力是阻礙主動輪運動的,摩擦力與主動輪運動方向相反,而對於皮帶來說,主動輪是皮帶運動的動力,摩擦力方向與皮帶運動方向相同從動輪同理
其實就是看摩擦力是阻力還是動力,是阻力肯定就反向,動力就同向
出題人不會只告訴你c,d點是接觸點而不說到底是皮帶上還是輪上的,一般的題都會說的很明白,就像那道題人家把圖都分開畫給你看了。皮帶和輪運動方向當然相同了,就像水平皮帶上放著物塊運動一樣啊
『陸』 傳送物品時,為什麼把皮帶(傳送帶)綳得越緊摩擦力越大
根據f=uN得知滑動摩擦力與動摩擦因數正壓力成正比,所以當傳送帶壓得更緊,就等於增加了它的正壓力.所以摩擦力就變大了
『柒』 物理摩擦力皮帶傳動,主動輪和被動輪是怎麼回事怎麼分析呀求詳解啊,謝~
主動輪和從動輪他們與皮帶之間都是靜摩擦,但是這兩個輪子和皮帶之間的相對運動趨勢是相反的。主動輪是帶動皮帶運動,而皮帶是帶動從動輪運動。
『捌』 高一物理關於摩擦力(皮帶運動)
恩,是D。摩擦力和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我們老師--地球人
強調了好多遍的呢~~很重要!)p點是由輪帶動皮帶,所以輪是帶動皮帶向下運動,皮帶相對輪向上運動,故皮帶受到向下的摩擦力。Q點是由皮帶帶動輪,所以輪是阻止皮帶向上運動,所以皮帶受到向下的摩擦力。
『玖』 物理摩擦力皮帶傳動,主動輪和被動輪是怎麼回事
主動輪是自身會產生力,被動輪自身沒有力,但是會受到傳送帶摩擦力的作用,而運動
『拾』 初二物理摩擦力:為什麼在皮帶運動中,往皮帶上塗蠟不是為了減小摩擦
具體沒明白你的意思,且這樣考慮,當皮帶上的物體和皮帶一同勻速運動時,兩者之間不存在摩擦力,只有物體對皮帶的壓力;而當皮帶加速運動時,摩擦力的存在會使物體加速,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有了相對運動的趨勢,並且有力的作用,進而產生了摩擦力。摩擦力由原來的零變成一個可變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