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清朝旗人女服演變過來的,民國官妓、院妓、街妓所著,旗袍是妓服,與曰本的和服同義。
❷ 中國古代服飾多種多樣,請問都有哪些名稱
每個朝代男女 平民官員都會有不同的
像是漢代 男子直裾深衣 女子曲裾深衣 也叫禪衣
然後還有唐朝的 大袖杉 女子的披帛 男官員一般圓領袍
還有宋代的褙子 短打 半袖
清代的旗袍 長衫 馬褂 等等
❸ 中國有哪些傳統服飾,別只知道漢服和旗袍
既然是中國傳統服飾,那五十六個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漢族漢服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在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之時被強制廢除。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給人以灑脫飄逸的形象,風格可素雅可端莊。
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❹ 中國古代女性代表服裝是不是就是旗袍,可我覺得旗
紅色的旗袍平時當然能穿,就看是不是能HOLD住,旗袍的出現就是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現在,一般在晚會、典禮等場所穿旗袍的多。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❺ 中國古代有哪些服飾如旗袍那一類的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組成。但唐代前期女裝中還流行卷檐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 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
元代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朝時期,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清代就是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也就是旗袍了。
❻ 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有那些比如說「旗袍,詩詞歌賦,中國功夫」之類的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中國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❼ 中國四大旗袍是哪幾種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傳統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❽ 江南韻 中國風的旗袍有哪些種類
蕾絲綉花旗袍,中袖絲絨旗袍,棉質旗袍,100%真絲旗袍,秋冬絲絨旗袍,禮服類旗袍
❾ 中國古代各象徵物,要齊全的~
1、梅花:凌雪傲霜、迎風獨立、不迎世俗、堅強之意。如:聞道梅花吟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陸游《梅花絕句》)
2、芳草:高潔、友誼。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3、茱萸:思鄉。如: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蓃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梧桐:因秋天梧桐樹葉脫落,風吹枯葉,瑟瑟作響,含凄涼意,常和細雨連用,共抒凄楚悲涼之情。如: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孟郊《秋懷》)
5、落花:喻傷感。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6、杜鵑:又名怨鳥、子規鳥,相傳此鳥是蜀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比喻故國鄉土之恨『悲傷冤屈之情。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
*可參考http://blog.cersp.com/userlog/7086/archives/2007/314961.shtml
❿ 中國古代的服飾都有哪些專屬名詞啊
這圖片放不了,有需要直接上我空間,第11頁的"關於中國古代服飾的資料一 "
下面是內容
我國是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而 各個民族都有著代表其民族特色的民族服飾,但 對於中華主體的漢族,其民族服飾,我相信為今知之者甚少矣!!!
一 前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更是締造了五千年的輝煌,優美動聽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決勝千里的兵法謀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仁政天下的民本思想······片言難盡其詳。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我衣冠之國;周公 明制式而後世循,始我禮儀之邦。漢服作為漢族人民的民族服裝,從黃帝起,歷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作為日本禮服的和服就是在中國唐代,從吳越地區引入的漢服發展而來。至今日本仍稱和服為吳服。
寬衣大袖,灑脫飄逸的漢服是漢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寄託了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情感,是華夏民族精神不滅的象徵。
清初的「剔發易服」,「十從十不從」,讓漢服僅存於僧侶優伶間,中斷達三百六十年之久。
二 特徵
漢服的以交領右衽為主,兼有圓領,直領。從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連體)、「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上短衣,下長褲)等。衣裳,深衣為禮服;襦裙為女裝。袴褶為常服。
漢服無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暢。
三 漢服分類圖示
1 衣裳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領大袖的,裳的結構類似裙子,衣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裝形式.為了表示尊重傳統,衣裳制被作為最高級別的禮服形式。
2 深衣
上衣下裳相連,有曲裾和直裾之分。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即"續衽鉤邊"。深衣被儒家賦予了很多理念與意義,成為文人的基本裝.
3 袍服
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裡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衣。
4 襦裙
上短衣,下裙,裙以帶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在上面已有略注)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盡管橫跨三千年的時空,盡管這三千年來漢人曾經受過無數次的艱辛困苦,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變的。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 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並以殘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今天人們看到的「APEC會議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倡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對於這些人的行為,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
---------------------------------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和服這個詞是西方人對日本吳服的稱謂,日本人逐漸接受了這個詞,但是在日本賣和服的商店,一般稱為吳服,少有和服的稱謂),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同漢服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仍一直保留較多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發展為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