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帶按它的功效可分為:高溫膠帶、雙面膠帶、絕緣膠帶、特種膠帶、壓敏膠帶、模切膠帶,不同的功效適合不同的行業需求。膠帶表面上塗有一層粘合劑,才能令膠帶粘住物品,最早的粘著劑來自動物和植物,在十九世紀,橡膠是粘著劑的主要成份;而現代則廣泛使用各種聚合物。
根據基材劃分:可分為BOPP膠帶、布基膠帶、牛皮紙膠帶、美紋紙膠帶、纖維膠帶、PVC膠帶、PE泡棉膠帶等。
根據應用范圍劃分:可分為警示膠帶、地毯膠帶、電工膠帶、保護膜紙膠、纏繞膜膠帶、封箱膠帶、模塊膠帶等。
根據市場普及率劃分:可分為普通膠帶、特種膠帶。
根據應用環境溫度劃分:可分為低溫膠帶、常溫膠帶、高溫膠帶。
根據粘貼性劃分:單面膠帶和雙面膠帶。
膠帶的種類有很多種,而且其表面的粘著劑亦各有很多種,因此各種品牌的膠帶性能與強度各不同,所以在采購膠帶的時候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所要黏貼物的微孔性:由於膠帶的黏貼作用的發生,是在在於膠帶表面粘著劑的水份在膠帶黏膠後滲入黏貼物內迅速乾燥而使膠帶成為黏貼物的一部分,因此所欲黏貼物表面的微孔性對於膠帶的選擇非常重要,假使器微孔性較多貨吸濕力較大,就必須採用粘著劑迅速凝結的膠帶,反之則用凝結速度較慢的膠帶或者含有較多粘著劑的膠帶。
膠帶表面粘著劑:膠帶在生產廠家中於底帶塗上粘著劑,通常要充分幹了以後在整理成卷,假使黏膠帶太潮濕則膠帶本身就會很緊粘在一起,使用時很難打開,有的根本不能用。
2. 大乳山濱海旅遊度假區的福地養生文化
在乳山,世代相傳大乳山是瘴氣不侵、益壽延年的寶地。這一帶的人,歷代平均壽命都很長。乳山市百歲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連續多年超過百萬分之七十五的「長壽之鄉」標准,而大乳山濱海旅遊度假區駐地,是這個標準的5—6倍;人均壽命比全市高出四個百分點,駐地的3個行政村總數僅607戶,而80歲以上老人就多達百餘位。大乳山當之無愧是長壽之鄉中的高壽區,其中西山村,自建立中共村級黨支部以來,十一任黨支部書記均健在;2008年,該村96周歲的孿生姐妹趙秀香、趙秀菊,於7月28日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寄來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被確認為中國年齡最大的雙胞胎。這個中國之最及眾多長壽老人出現在大乳山下,是傳說和現實的巧合,還是二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展開調查。
中國神話女媧摶土造人的立意是要繁榮世界,並讓她所造的人健康長壽,生活幸福。傳為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帶著肉身成仙升天。而《聖經》上也講,上帝耶和華用泥土照著神的模樣造了亞當,用意是讓人來管理世界。上帝怕亞當寂寞,又用亞當的一根脅骨做了夏娃,給亞當做配偶。有靈無形的魔鬼撒旦附上蛇身,開口引誘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以後,亞當為了養家糊口,雖然辛苦了點,但還是活了930歲才壽終正寢。生命的本原是無病的,生命的奧義是幸福的。人們曾幻想有某種神秘的力量,以期自己與天地共存。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去覓求長生不老之葯;嫦娥吃了仙葯,而奔月;劉晨、阮肇入天台吃了仙桃,自覺在山上只半年的時間,但回家後碰到的卻是他們七代以後的玄孫們。
按《易經》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天地人三才應該是越來越趨向和諧統一的。按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世上本來就是一物降一物,應該是沒有治不好的病。按進化論的觀點,進化的進程是朝著優良的、平衡的、美好的方向進展的。按基因科學傳遞的信息,成熟期年齡乘以八是壽命規律,人至少應該活到150—200歲。
大量事例說明,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尋找健康長壽的方法及物質。那麼,趙秀香、趙秀菊姐妹倆及大乳山下的人們,是否懂得長壽方法和擁有長壽物質呢?乳山致力於老齡問題研究的宋禮夫在《乳山市百歲老人長壽原因調查》中說:「長壽基因、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適當的生活方式、積極的生活態度等,不是乳山所特有的,其他地區也存在,而唯獨優異的自然環境,是乳山的最大優勢,也是絕大部分地區所無法企及的。」他的研究結論,為什麼說自然環境別處無法企及呢?
氣候獨特。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這句話形容大乳山的氣候是再恰當不過了。大乳山景區面海依山,夏天海風送爽,自然清涼。冬天北風當令,群山如牆,阻寒儲暖。而獨特在這種「牆」還是「多層」的,整個乳山地區,由昆嵛山、馬石山等山脈連綿而形成月牙狀的屏障,擋住了凜冽的北風,形成了暖冬式的「乳山氣候」;大乳山及周圍的群山,又合成了一道屏障,再次阻擋了北來的風,加上大海的溫度調節作用,形成了獨特的「大乳山氣候」。其適中的溫度、適當的濕度、清新的空氣,無比宜人。
土質獨特。大乳山景區駐地,丘陵地貌,沙土地。據農業部門化驗,其土壤是「營養土」、「無毒泥」,富含人體所需諸多礦物質,不含任何有害元素。這里出產的糧食果蔬,口味都很純正。沙土山坡地,因透水性好、排水性好,即使用過化肥農葯,也不能在土壤里滯留。
水質獨特。大乳山周圍遍布很多水井,其水是乳白色的,當人叫「白漿水」,其水甘甜。白漿水出現在母愛神話的大乳山下,人們倍感神奇,視為聖母的乳汁,因而又稱這樣的井水為「聖乳泉」。大乳山一帶,即使不呈乳白色的井水,飲用口感也相當好。經衛生等部門化驗鑒定,所有的井水,均呈弱鹼性,都是難得的優質飲用水。
物產獨特。大乳山區域的海產品及山上植物資源都很豐富。西至乳山口、東至浪暖口這一大片開闊的水域,潮流暢通,風浪較小,乳山河與黃壘河奔流入海,帶進了大量天然餌料,非常適合貝類生長。所以,大乳山沿海出產的牡蠣、海紅(貽貝)、蜆子(雜色蛤)等,質量之優,從古到今,全國聞名。特別是牡蠣,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說當年三聖母化作大乳山時,為了此後孩子的生計,把部分乳汁滴灑到海岸邊,變成了附著在礁石上的貝類。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且營養豐富,鮮美異常,故人稱「母瀝」,後寫作牡蠣。大乳山一帶野菜品種相當多,其中以蕨菜、薺菜、苦菜、馬齒莧、婆婆丁最為有名。大乳山畔葯材很多,乳山所有的植物類葯材155科738種,大多數都集中在這里,其中益母草、薄荷、茜草、紫蘇、香蒲、山葯、酸棗仁等質量上乘。
飲食獨特。大乳山下3個村的人,自古就有「晚稀飯」的習慣,即晚飯喝打鹵面。小麥種植少的年代,則是喝地瓜面條(俗稱地瓜湯)。喝面條倒不奇特,奇特在澆面條的「湯鹵」上。過去無味精,貝類的肉和汁,是做鮮鹵的必備材料。這就是說,在這里居住的人們,幾乎天天能攝取到貝類的營養。貝類的甲殼素,分子結構類似於植物纖維素,但它的作用卻不是植物纖維素可以比擬的。甲殼素雖然最終沉積在貝殼里,但「生成」於貝肉中,這種物質是繼發現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之後,被科技界稱為「生命第六要素」,清除體內垃圾的作用特強。另外,大乳山下的高壽人,都有飲茶的習慣。他們所飲的茶,品種很雜,常規茶葉也喝,自製的「土茶」也喝。所謂的土茶就是用山竹子、山菊花、黃芹葉、金銀花、石榴葉、絲瓜瓤等炒制出來的「茶」,他們喝起來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大乳山人還有常吃野菜渣(也稱豆沫或野菜豆腐)的習慣,野菜能治病,很多有慢性病的人,吃野菜餷的渣,病情減輕或消除。
文化獨特。三聖母和義妹戰海妖、救孩子、擋狂浪的母愛傳說,孕育了母愛文化、孝悌文化。重親情、重感情、講信義、講和睦、尚善良、尚禮讓,是這里民風的主基調,和則順、禮則安,心寬之、體則健,精神狀態與身體機能是相互作用的。當地有即婚女子誠拜大乳山的傳統,祈禱婚後能順利當上母親,並成為夫家尊崇的好母親;子女惹父母生氣後,也敬拜大乳山,起誓今生要好好孝敬父母;這些崇信活動,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起到良好作用。良好的文化傳統,對人們調節精神,促進身心健康,肯定大有益處。
即使是神話傳說,也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古人對成仙得道、長生不老的探索,雖然沒有獲得成功,但對益壽延年的研究,成果頗豐。《黃帝內經》上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預防醫學最早的理論闡述。臨床醫生治得是已病,一張處方只能針對著一個病人;預防醫生治得是未病,一張處方要普對所有的人。相比之下,臨床醫學為被動醫學,預防醫學為主動醫學。所以,在身體調養上,人們主動進行「三大幹預」:一是進行意識調整,梳理心理問題,消除不良的精神因素。二是進行行為調整,適度鍛煉,科學膳食,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三是進行葯物調整,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特別是常服降低血脂、軟化血管方面的食品。做這些調整,就是康體養生。
從大乳山氣候獨特、土質獨特、水質獨特、物產獨特、飲食獨特、文化獨特這「六大要素」上看,大乳山地區,是世上少有康體養生的福地。「六大要素」在其他地方,也可能出現其中的一兩樣,但全部集中在一個地方,據筆者所知,唯有大乳山。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缺一不可。這就像中醫的方子,配伍在一起的葯物,君臣佐使各有「使命」,如果缺少了其中一味葯,整個葯方將「前功盡棄」。所以說,大乳山是別的地方無法比擬也無法復制的,要想取得康體養生的最佳效果,就得親臨大乳山接受「哺育」和「洗禮」。
現實生活中,關於大乳山景區康復身心的事例很多。乳山石油公司職工劉月芳,患高血壓、失眠症,內退後,有段時間回到婆家西黃島村住。不想住了不長的時間,血壓降了、失眠好了,驚喜之餘,她商量丈夫,舉家遷來居住。同村的遲洪太,因子女都在外工作,他隨兒子住城市。因感冒留下了慢性支氣管炎,百治無效,後來他發現,一回原籍住些日子,病情就好轉了。他百思不得其解,逢人便說:「我沒有住大城市的命。」姜家莊村、西山村在外工作的人,回鄉多要帶些「聖乳泉」井水回城。據他們講,工作和生活壓力大,身體感到乏力不適時,喝口家鄉水,壓力就會得到緩解,精氣神也倍感清爽。
大乳山景區集山、海、灘、灣、島為一體,乳山口灣碧水擁繞,小青島、浦島、杜家島、南黃島群星拱月,真是峰巒疊秀,島嶼鱗次,移步換景,美感天成,令人心曠神怡、了無纖塵。特別是在早晨或者傍晚的霞光里,海島、沙灘、青山在海波的陪襯下,如夢幻世界一般,天上人間,無界無疆,凡人神仙,無籍無分。這么美麗神奇的地方,所存儲的日月精華、所蘊含的天地靈氣,不是我們能夠闡述清楚的。大乳山養生孕育的傳奇,除「六大要素」之外,可能還有秘密。現有的科學「眼力」,只能從「長、寬、高」三維空間觀察事物,所以人類至今也沒有找到宇宙的邊緣。如果這宇宙空間是四維的、五維的、甚至更多維度的,那麼很多事憑現有的認知能力,一時半會兒是難以說清楚的。
養生福地大乳山探秘,我們還將繼續。也歡迎更多的朋友,加入到養生體驗和實地探秘中來! 大乳山因三聖母拯救眾生的美麗傳說,成為母愛文化的發源地;也因葯師佛開光葫蘆山的動人故事,成為養生文化底蘊深厚之地。母愛育福地,福地能養生,這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大乳山一帶,山繞水環,風景優美,自古以來就是瘴氣不侵、益壽延年的養生福地。據考證,居住在這里的人民,歷代平均壽命都很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現年98歲高齡、目前中國年齡最大的雙胞胎趙秀香、趙秀菊姐妹倆,就生活在大乳山腳下。
坐落在大乳山主峰東南海濱的葫蘆山,當地人習慣叫葫蘆島。但她既不是個水環波擁的島嶼,也不是指省外那個葫蘆島市,而是大乳山系裡的一座小山丘,傳說是八仙之一鐵拐李的寶葫蘆化育的。
據說某日,「赤腳大仙」王玉陽(亦稱鐵腳大仙)來此拜瞻三聖母化作的大乳山。正趕上八仙也在這兒,王玉陽便說,三聖母濟世救人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大家都護衛愛戴她,就連遠在長白山的人參娃娃,也遷駐大乳山,為聖母提供營養;那看護小乳山仙桃的神鵲、火狐等,也為這片富庶的土地做了很多事情。你們只來觀美景、吃仙桃,不做點什麼嗎?
鐵拐李說,我們正有此意。三聖母化作大乳山時,為了孩子們的生計,將點點乳汁滴灑在海岸邊,變成了一種礁貝,其肉色白如乳汁,生熟皆可食,營養豐富,鮮美異常,人稱母瀝(即牡蠣——作者加)。如果這里再有一些消瘟避疫的靈物就更好了,那就能真正成為人間樂土,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三聖母的大愛意願。說話間,他把手中的寶葫蘆向南一拋,頓時在海邊化作了一座葫蘆山,山上山下,隨即布滿了黃芩、沙參、防風、首烏、桔梗、柴胡、玉竹、五加、紫蘇、茵陳等葯用植物。何仙姑也一躍而起,抖動花籃,來了個天女撒花,奇花異草布滿了大乳山畔。立時,這里香氣四溢,直達雲天,濁氣不犯,毒蟲遠遁。
正在八仙各顯神通的時候,一朵祥雲飄來,披著金色佛衣、坦胸露臂、身呈藍色的葯師佛降臨此地。他儀態庄嚴、烏發肉髻、雙耳垂肩,右手持有尊勝訶子果枝,左手捧著佛缽。王玉陽和八仙急忙躬身參拜。葯師佛雙掌合十道:「三聖母為拯救百姓而化為大乳山,捨身為民之大愛,仙凡兩界共仰。諸仙在此播灑芝蘭靈草惠澤蒼生,真乃大德大善之舉。我佛慈悲,願與眾仙共佑福地寶域,保四方黎民安康樂業。」 隨之,葯師佛誦頌「十二大願」,對葫蘆山進行開光洗禮,為眾生祈福納祥、消災延壽。眾仙也從中悟出了博愛的真諦,更為崇敬三聖母,意按聖母的大愛情懷,護佑普天下蒼生,使眾生健康長壽。
後來,為了實現儒、釋、道「三教合一」,合力造福社稷民眾,王玉陽和丘處機等人,協助師傅王重陽,在膠東半島創立了全真教。乳山市馮家鎮境內的玉虛觀,舊為中國北方三大道觀之一,是王玉陽在自己家鄉修道講經30多年的居所。王玉陽在此開創了全真教嵛山派,在全真教「三教合一」教義的基礎上,又提倡「天人合一」。其道教的哲學思想、養生文化之最高成就,在乳山得以發揚光大。
也正是由於上述傳說,當地百姓便有了敬奉葯師佛的習俗。代代相沿,延續至今。我母親信佛教,在青年時代,曾長期設佛龕敬奉葯師佛。那時,外祖母體弱多病,兒女祈盼娘親早日康復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時代原因,她沒有在婆家設佛龕,但對我們兄妹的教育,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貫徹始終。1970年我開始在村當赤腳醫生,母親很高興。「做個葯師佛膝前送醫送葯的童子,是你前世修來的福氣。」 這是家母時常勉勵我的話。
現在的老中醫,都知道古典葯書上常提到一種叫「登芩」的葯材,那是指大乳山一帶出產的黃芩,因乳山曾隸屬登州府而得名。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隨後,所有的生產大隊都成立了合作醫療。有錢的大隊,社員免費就醫;經濟條件差的,最低也得給群眾減免一半的醫葯費。我和師傅經常到葫蘆山采葯。葫蘆山葯材品種之多、質量之好,為北中國之最。玉竹是地下連生根植物,有一次,我們挖到一株,鮮重竟達半斤多。挖到超大個的黃芩、首烏、沙參、防風更是常有的事。現在看來,那都是奇珍異寶。可惜當時我們沒有珍藏標本的意識,採回來的,切巴切巴,晾乾後就當普通葯物用了。
「為了節省資金,上級號召以『三土四自』『土單驗方』來降低醫葯成本。赤腳醫生自種葯材、自製葯片是那個時代的時尚。要把中葯磨成細末,我們村沒有葯碾子。那種小船形狀用腳蹬的葯碾子當時缺貨。後來姜國元知道了,要把他的葯碾子送給我們。他在戰爭年代跟八路軍的醫生學到了一些醫療知識,回鄉務農後,便免費為病人配製一些治療外傷、醫治瘡癤的葯粉。我和師傅趙龍章去取葯碾子那天,姜國元鄭重地對我們說,我快80歲了,碾不動葯了,把葯碾子交給你們,我就放心了。」 這是我在《漁民抗戰英雄》一文中的話(《大乳山下》173頁)。文中的姜國元,家住葫蘆山,曾任中國東部沿海——文、榮、即、牟、海、膠等縣漁民抗日救國聯合會會長(《乳山市志》990頁)。人間不乏真情在,英雄也有菩薩心。他守候著葫蘆山的葯材,利用著葫蘆山的葯材,為鄉親們醫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乳山維多利亞海灣旅遊開發公司的景區建設理念,較好地傳承了大乳山的地域文化,在廣泛弘揚母愛文化的基礎上,大力開展養生文化建設。已在葫蘆山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葯師佛琉璃大殿和日月同輝雙塔,使葯師佛養生文化,從傳說回歸到現實中來,傳承發揚於社會,積極服務於大眾。
葯師佛,又名葯師琉璃光如來,即消災延壽葯師佛。他能治療一切眾生的各種疾病,依據他「生佛平等、開曉事業、無盡資生、安立大道、戒行清凈、諸根具足、身心康樂、形魄歸一、回邪歸正、從縛得脫、得妙飲食、得妙衣具」的十二大願,按其步驟進修,從願行中慢慢去體驗,種種煩惱和苦痛就會逐漸減少,繼而最終徹底消除;日月同輝兩位菩薩,是葯師佛的兩個兒子,名字分別叫日照、月照,均系父親的得力助手。葯師佛系列建築,旨在以建築設施為載體,進一步引導遊人從禮佛中參悟佛教思想文化,遵循清靜無爭、主張調和的處世法則,領悟「十二大願」中的養生文化真諦,享受養生所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
乳山是中國長壽之鄉,大乳山是長壽之源。大乳山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親臨其境,在這得天獨厚的養生環境里,會滿足人們增福添壽之願望的。
3. 生蚝生活在哪裡
生蚝又叫牡蠣,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是珍貴的海鮮產品。生蚝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那麼我國生蚝產地在哪?哪兒的生蚝最好吃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1、湛江蚝
全國沿海地區都有產生蚝,而最出名的是湛江蚝。湛江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300多公里,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湛江地區海灣眾多,灘塗遼闊,沿海礁岩遍布,亂石重疊,加之湛江在遠古是火山噴發地區,大量蘊含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滋養了浮游生物,使其大量繁衍聚生,成為蚝們可口的食物。湛江蚝以味美鮮口、肥大肉滑、細嫩軟脆的獨特品質贏得市場的青睞。
2、程村蚝
「嘗蟹去江浙,吃蚝到陽江」,說得就是廣東省陽西縣程村鎮的生蚝。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享譽海內外的「程村蚝」,至今已有180多年的養殖歷史,養殖的主要品種為近江牡蠣。程村鎮的生蚝正處於豐頭河、織篢河的出海口。這里水鹹淡適中,且港灣多,底下有豐富微生物,極適宜蚝生長。程村蚝的特點是體大,味道鮮甜,色澤光潔,每年出產的生蚝遠銷國內及香港、澳門地區。
3、沙井蚝
深圳寶安沙井是「千年蚝鄉」,所產的生蚝非常出名,是深圳最著名的特產,這里的生蚝產於珠江口鹹淡水交匯之地,個體肥壯,色澤乳白,肉質嫩美,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含碘量是牛奶和蛋黃的200倍。上世紀90年代,珠江沿岸工業、生活污水的排放導致的水質下降,繼而影響到了蚝養殖海域的水質,沙井的生蚝養殖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沙井蚝不僅個頭變小了,而且口感也沒有以前好。但經過多年的改善後,現在的沙井蚝品質也還是很不錯的。
4、乳山蚝
乳山市位於山東半島東南端,乳山海岸線長達199公里,擁有50萬畝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養殖海區,境內黃壘河和乳山河兩大入海河流為海區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鹽,促進了牡蠣生長所需的海洋基礎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得益於獨特的海域條件和氣候環境,乳山牡蠣個體大、肥度高、肉質好、味鮮美。2008年「乳山牡蠣」正式獲國家工商總局審批通過並公告,成為地理標志商標。
5、晨洲蚝
晨洲蚝島氣候溫和、溫差較小、雨水豐沛、光照充足,是絕佳的生蚝養殖地。晨洲蚝肉呈奶白色,肉質除了壯實還多了幾分爽脆,味道濃厚,有"海洋牛奶"的美譽,以其肥、嫩、鮮、美而飲譽四方,其出產的晨洲蚝遠銷深圳、廣州、香港等地。晨洲蚝被稱為「中國南方第一生蚝」,所含蛋白質、鋅、鐵、錳、硒等均高於其他地區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乃汕尾一寶。
以上就是關於我國生蚝產地介紹了,不同產地生蚝各有特點,口感因人而異,不過這幾大產地,是公認的品質最佳的生蚝產地,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年都有大量的生蚝從這些產地銷往全國各地,話說你最喜歡吃的是哪個產地的生蚝?
4. 在線跪求威海的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民俗特徵,主要,威海的,好的大分值
山東半島東端的榮城在農歷正月十五有捏生肖的風俗。民間稱為「捏屬兒」。傳統的方法是用黃豆細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以小巧玲瓏為上,生肖動物的姿態或立,或卧、或奔,或飛都靠即興發揮隨心所欲。但是,無論怎樣造型都要設計安排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用以象徵「五穀豐登」。每一個生肖的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捻」。燈碗的形狀有區別;馬和豬馱的是「元寶碗」,求「金駒銀豬馱寶來」的彩頭。其它生肖馱「十二花瓣」燈碗,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
捏生肖的規矩是按家庭成員的屬相,每人捏一個,到十五夜裡盛在盤子里一齊點燃放在堂屋裡,大家圍著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著新一年的大豐收。習俗相傳,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誰就會有好運氣,又能高壽。
吃「餃子」「守歲」威海過新年風俗
全家人都從四面八方匯全了,也就賦予了年節團圓的意義。而過年自古以來講究的就是一個團圓,也甭管遠近,到年三十都要趕回老家團聚,實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報個平安。此正是老人們所謂的「年齊日齊」。齊就是齊了、團圓的意思。團聚了,吃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年飯」在年文化中佔了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年飯」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時分的那一頓「餃子」。這頓餃子與平時的不同,有子夜新舊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時,無人入眠,都在等候著新一年的到來,是為「守歲」,俗稱「熬年」。等到了時候,吃了餃子,便長了一歲。所以這頓飯也叫「增歲飯」,到了下餃子的時候要注意了,此時可不能像平時那樣稱「下餃子」,因為「下」字不吉利,會說話的稱「清水煮金銀」。煮餃子時,為了討吉利,有時男人會向女人冷不丁的問一句:「掙不掙?」,反映快的說「掙了,掙了,掙老鼻子了」。掙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這兒是掙錢的意思。為了圖吉利,人們還在餃子里包上銅錢,也有包進紅棗的,稱為「大錢餃子」。大錢餃子只包十來個,吃著的中大獎,標志著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發橫財。
廣義的年飯指正月十五以前人們的吃喝。除了蒸餑餑外,麵食以發糕為主,取越發越多之意,也有做年糕的,區年年高之意。過年過年,處處都講究個吉利,吃的,喝的,用的,在那時都有另一種名字。比如稱「蒜」為「頤和菜」,稱呼「醋」為「忌諱」。蒜通散,吃醋都不吉利。改之以求順流、順口、順小性兒。
二月二:俗稱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用彩紙剪成龍鳳,花貼在站上或窗上,稱作「貼窗花」這一天人們用花布剪成方塊穿成串,稱作「小龍尾」掛在小孩子和牲口的頭上。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此曰寒食禁火,掃墓祭奠,威海只有少數人(皂埠)過此節。
清明:人們此日到墓地祭掃祖墳,婦女蒸面燕,以示春暖燕來。
端午:這天人們吃雞蛋、鴨蛋、棕子,並在門上掛艾蒿、大蒜、桃枝和布別猴子,兒童手指和足趾五色綵線,以驅除災魔和不祥,鍾馗是端午節之神。
六月六:這天,人們多吃包子,民間有「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的歌謠,富貴之家多在此日曬衣服,讀書之人則多在此日曬書。
七月七:古代神話,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這天人們烙面果,婦女設香案於中廳,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名曰「乞巧」。
中元:陰歷七月十五,又稱鬼節,多擺祭水果、點心、祭念亡故之人,海上漁民,此夜點放海燈,以招亡魂,商戶以此日為「財神節」,祭財神,求發財。
仲秋:此日人們食月餅,求團圓,晚飯後,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又稱九重陽,古人此日蒸面糕,釀菊花酒,登高野遊,以曠心懷而得高壽。
十月半日:陰歷十月初一,此日同姓後代多到祖墓祭祀。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寒冷的冬季來臨,稱過多,此月有祭祖於家中。
臘八日:陰歷十二月初八,是和尚的一個節日,傳到民間,在這天們食米、豆、棗等多種糧食合煮的粥,稱「臘八粥」。
小年: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各戶以麥芽糖、大棗祭灶神,名曰辭灶。祝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臘日最後一天為除日,除夕是陰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半夜天祭天地,鬼神,祖先。晚上到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等。除夕的零點是兩年的分水嶺,除日的活動很多,有三大特點:一是響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安歲)。除日祭祖儀式最為隆重,下午把家譜中無者的姓名及掛上,備好香爐、燈花、長絨、紙表、鞭炮等物。到黃昏時開始請祖,到了晚上,人們開始動手包餃子,這天的餃子不同於我們平時所吃的,在餃子餡里,人們故意把硬幣或大棗和在餃子餡里邊,如果吃的時候有誰吃到其中的任何一個,就說明這個人很有福氣,而且預示這一年的運氣也是很不錯的。
這一天,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餃子,燃放鞭炮;通夜不眠,名曰「守歲」,家長也會分守歲錢給兒孫輩。
立春:山東各地有「咬春」「嘗春」的習俗,在威海,我們一般稱「打春」在農村人們認為立春時咬一口生蘿卜,可以消除春困,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卜,誰就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嘗春」類似「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杜甫「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代人已用面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謂之「迎春餃子打春面」。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吃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立秋:立秋這一天,膠東地區的婦女、兒童竟相採集楸葉或桐葉,剪作各種花樣,或插於鬢邊,或佩於胸前,以在立秋之後,天氣仍很熱,但一些地方的人們卻忌諱在立秋日洗澡 ,認為立秋日洗澡不吉利,會長痱子或拉肚子。
5. 大童服裝品牌有哪些
1.巴拉巴拉(Balabala):中國著名休閑品牌森馬所有者中國森馬集團2002年在香港創建的童裝品牌。巴拉巴拉產品已全面覆蓋0-16歲兒童的服裝、童鞋、配飾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