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時腰帶叫什麼
古時腰帶叫「鞶革」「大帶」。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
《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1)古裝從肩到腰的皮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
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
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② 古人腰帶叫什麼
古人腰帶叫大帶,又稱為紳。
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條大帶,叫紳,所以稱士紳或者紳士、搢紳。祭服、朝服有革帶、大帶之分。大帶加於革帶之上,用絲線織成,系於腰間,下垂部分謂紳。天子、諸侯大帶四邊都加以緣飾。天子素帶朱裹,諸侯不用朱裹。其稱多見於先秦典籍。
古代貴族禮服用帶有革帶、大帶之分。革帶以系佩韍,大帶加於革帶之上,用素或練製成。傳世文物有定陵出土的大帶、綬各7件。
近代出土的商代石刻坐像中作上衣下裳,腰間束以大帶,前系蔽膝。
孔子談服飾論古今,不只說說而己,而是篤誠相待,身體力行的。他對於服飾充滿了內在的謙恭與敬畏。有一次他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馬上頭朝東,在身上加蓋朝服和大帶,連那束在腰間的大帶也要拖帶著,絲毫不能馬虎,絲毫不曾忘記。
大帶是朝服的組成部分。朝服包括: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深衣亦腰系大帶,以作權衡。
③ 漢服腰上的吊墜叫什麼
漢服是很多女生非常喜歡的一款服裝。
它作為中國的一種傳統服飾,在歷經時間的洗禮之後,不但沒有變的黯然失色,反而開始大放光彩,成為了很多人心中最為喜愛的一種古代服飾。
每次到了夏季,總會有很多人迫不及待的穿上自己最心愛的服飾,走在街頭,長袖飄飄,一展自己的風采。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但是大家也不要忘記這些配飾,好的配飾和漢服相得益彰哦。
宮廷風耳環
耳環也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才穿漢服方面,顯得氣質不足,就是因為沒有選擇好一款適合的耳環。
好的耳環可以更加的增添你身上的古典風格。
不合適的耳環,則會有一種讓你出戲的感覺,讓本來古樸、典雅的造型,一下子毀掉許多。
在穿漢服的時候,選擇稍微帶一些裝飾的,或者稍長一些的耳墜可能會更加映襯整個人的氣質!
比如這款宮廷風耳環,漢服專搭耳環,辨識度高,古風代入感強,猶如一幅行走的山水畫。
三、宮絛
宮絛算是漢服當中,比較專業的一個名詞了。
很多沒有接觸過漢服的人,或者是剛開始接觸漢服的人,可能對這個東西,還不是很熟悉。
其實它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腰帶的作用是一樣的,主要就是兩頭帶有流蘇吊墜的編織布條。
作為古代服飾的一種標志物,它可以將衣服寬松的腰部束起來,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干練整潔。
宮絛顏色的選擇也是有學問的,這個如果展開講的話,也是一門很有內容的學問。
不過如果你想讓造型風格更加和諧的話,可以選擇同色系搭配方法,那就是淺色衣服搭配淺色宮絛,深色衣服搭配深色宮絛或者撞色宮絛。
團扇
團扇可以說是古裝當中,出鏡頻率最高的東西了。
團扇微微一搖,立刻就可以襯托出主人公的不急不躁。
因此在很多謀士類型的女性、男性當中,都會搭配一個扇子。
對於穿漢服的女性來說,就不得不提到團扇,團扇指的是圓形的扇子,並且扇柄處帶有流蘇吊墜,因此,整個扇子看起來古香古色,精緻又大氣。
團扇的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可以搭配所有類型的漢服,十分百搭,並且可以突出整個人的溫潤感和古韻感。
其實,團扇的選擇,還是十分方便的。
從配色方面來看,如果大家選擇類似於青色的漢服,這個時候為了讓穿搭看上去更統一,更具有古典美,應該選擇青色的團扇,也就是扇面上的圖案為青色
④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什麼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衿」。
一般有絲絛製成,是絲編的帶子或繩子。通常搭配道袍、圍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頭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
(4)古裝從肩到腰的皮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⑤ 求解古裝女子衣服腰間系著的叫什麼
這是「絲絛」
絲絛 sī tāo
絲編的帶子
唐 賀知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紅樓夢》第一○九回:「﹝ 妙玉 ﹞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綢襖兒,外罩一件水田青緞鑲邊長背心,拴著秋香色的絲絛,腰下系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
⑥ 古代人管背在肩上的袋子叫什麼
古代人管背在肩上的袋子叫褡褳。
褡褳是一種中間開口而兩端裝東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掛在腰帶上。古代行路人搭在肩上或掛在腰間中間開口,兩邊縫合的包袱。
褡褳是昔日我國民間長期使用的一種布口袋,通常用很結實的家機布製成,長方形,中間開口。裡面放著紙、筆、墨盒、信封信箋、印章印泥、地契文書、證件帳簿……等等,都是處理文牘的用具。過去的商人或帳房先生外出時,總是將它搭在肩上,空出兩手行動方便。
古代其他行裝:
1、篋笥
拼音:qiè sì
釋義:藏物的竹器(多指箱和籠),在古代主要是用於收藏文書或衣物。
2、箱籠
意思:竹編的盛衣器具
古代人背在身後的帶個棚的箱子一般書生上京趕考,用與放置書籍和筆墨紙硯等物品;或者郎中上山采葯會用到背簍的。
⑦ 禮儀身上戴的從肩膀到腰上斜掛的帶子叫什麼呀~
綬帶。
綬帶用於連掛勛章、獎章和略表的帶子。通常以絲綢製作,有規定的顏色和花紋。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勛章和獎章皆配有綬帶。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男士佩綬帶,掛在左肩上,右邊放低,下方用別針或者大頭針紮好。一般情況下,女士佩綬帶,掛在右肩上,左邊放低,下方也用別針或者大頭針紮好。綬帶的佩戴,一般在國際上主要是掛在右肩上,左邊放低,國際慣例是以右邊為尊的,上面的字都是比較簡練的。
(7)古裝從肩到腰的皮帶叫什麼擴展閱讀:
起源
前蘇聯規定其勛章和獎章配有綬帶,在向機關、團體、部隊授勛時,將綬帶系在他們的旗桿上,個人可佩裹有相應綴帶的略章,以代替勛章和獎章。美軍規定,在參加慶典時可在穿常服和禮服的情況下佩帶綬帶。
各軍種綬帶的顏色都有明確的規定,如陸軍規定各兵種和專業兵綬帶的顏色是:鮮紅色----炮兵、工兵,黃色----裝甲兵、騎兵,桔色----通信兵,鈷藍色----化學兵,深藍色----航空兵,步兵藍----步兵,綠色----憲兵、專業參謀,深綠色----特種部隊,磚紅色----運輸兵,等等。
⑧ 古代人腰間纏繞的布條叫什麼
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腰帶是指脊椎動物的後肢與脊柱連接的骨骼,人的腰帶骨包括坐骨,恥骨,髂骨組成。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 腰帶
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 腰帶
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