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沁在《遇見天壇》裡面的林徽因造型曝光,白色碎花旗袍,氣質溫婉,你怎麼看
對於我來說:「李沁氣質太好了」。李沁完全有著不同的裝扮,這種美就是一種新高度。正是因為有著不同的美感,李沁在娛樂圈當中,讓自己的識別度不斷的上升。每一次改編造型的時候,都能驚艷到我們。
李沁這種造型裝扮確實很適合這種角色,因為旗袍的造型顯得很溫婉。不得不說,如果李沁要是真正生活在那個年代,確實得驚艷很多人。
⑵ 林徽因的作品——《鍾綠》的全文和賞析
1、《鍾綠》全文
鍾綠是我記憶中第一個美人,因為一個人一生見不到幾個真正負得起「美人」這稱呼的人物,所以我對於鍾綠的記憶,珍惜得如同他人私藏一張名畫輕易不拿出來給人看,我也就輕易的不和人家講她。除非是一時什麼高興,使我大膽地,興奮地,告訴一個朋友,我如何如何的曾經一次看到真正的美人。
很小的時候,我常聽到一些紅顏薄命的故事,老早就印下這種迷信,好像美人一生總是不幸的居多。尤其是,最初叫我知道世界上有所謂美人的,就是一個身世極凄涼的年輕女子。她是我家親戚,家中傳統地認為一個最美的人。雖然她已死了多少年,說起她來,大家總還帶著那種感慨,也只有一個美人死後能使人起的那樣感慨。說起她,大家總都有一些美感的回憶。我嬸娘常記起的是祖母出殯那天,這人穿著白衫來送殯。因為她是個已出嫁過的女子——其實她那時已孀居一年多——照我們鄉例,頭上纏著白頭帕。試想一個靜好如花的臉;一個長長窈窕的身材;一身的縞素;借著人家傷痛的喪禮來哭她自己可憐的身世,怎不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嬸娘說起她時,卻還不忘掉提到她的走路如何的有種特有豐神,哭時又如何的辛酸凄惋動人。我那時因為過小,記不起送殯那天看到這素服美人,事後為此不知惆悵了多少回。每當大家晚上閑坐談到這個人兒時,總害了我竭盡想像力,冥想到了夜深。
也許就是因為關於她,我實在記得不太清楚,僅憑一家人時時的傳說,所以這個親戚美人之為美人,也從未曾在我心裡疑問過。過了一些歲月,積漸地,我沒有小時候那般理想,事事都有一把懷疑,沙似的挾在裡面。我總愛說:絕代佳人,世界上不時總應該有一兩個,但是我自己親眼卻沒有看見過就是了。這句話直到我遇見了鍾綠之後才算是取消了,換了一句:我覺得僥幸,一生中沒有疑問地,真正地,見到一個美人。
我到美國××城進入××大學時,鍾綠已是離開那學校的舊學生,不過在校里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我就常聽到「鍾綠」這名字,老學生中間,每一提到校里舊事,總要聯想到她。無疑的,她是他們中間最受崇拜的人物。
關於鍾綠的體面和她的為人及家世也有不少的神話。一個同學告訴我,鍾綠家裡本來如何的富有,又一個告訴我,她的父親是個如何漂亮的軍官,哪一年死去的,又一個告訴我,鍾綠多麼好看,脾氣又如何和人家不同。因為著戀愛,又有人告訴我,她和母親決絕了,自己獨立出來艱苦的半工半讀,多處流落,卻總是那麼傲慢、瀟灑,穿著得那麼漂亮動人。有人還說鍾綠母親是希臘人,是個音樂家,也長得非常好看,她常住在法國及義大利,所以鍾綠能通好幾國文字。常常的,更有人和我講了為著戀愛鍾綠,幾乎到發狂的許多青年的故事。總而言之,關於鍾綠的事我實在聽得多了,不過當時我聽著也只覺到平常,並不十分起勁。
故事中僅有兩樁,我卻記得非常清楚,深入印象,此後不自覺地便對於鍾綠動了好奇心。
一樁是同系中最標致的女同學講的。她說那一年學校開個盛大藝術的古裝表演,中間要用八個女子穿中世紀的尼姑服裝。她是監制部的總管,每件衣裳由圖案部發出,全由她找人比著裁剪,做好後再找人試服。有一晚,她出去晚飯回來稍遲,到了制衣室門口遇見一個制衣部里人告訴她說,許多衣裳做好正找人試著時,可巧電燈壞了,大家正在到處找來洋蠟點上。
「你猜,」她接著說:「我推開門時看到了什麼?……」
她喘口氣望著大家笑,(聽故事的人那時已不止我一個)「你想,你想一間屋子裡,高高低低地點了好幾根蠟燭;各處射著影子;當中一張桌子上面,默默地,立著那麼一個鍾綠——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紀小尼姑,眼微微地垂下,手中高高擎起一枝點亮的長燭。簡單靜穆,直像一張宗教畫!拉著門環,我半天肅然,說不出一句後來!……等到人家笑聲震醒我時,我已經記下這個一輩子忘不了的印象。」
自從聽了這樁故事之後,鍾綠在我心裡便也開始有了根據,每次再聽到鍾綠的名字時,我腦子里便浮起一張圖畫。隱隱約約地,看到那個古代年輕的尼姑,微微地垂下眼,擎著一枝蠟走過。
第二次,我又得到一個對鍾綠依稀想像的背影,是由於一個男同學講的故事裡來的。這個臉色清癯的同學平常不愛說話,是個憂郁深思的少年——聽說那個為著戀愛鍾綠,到南非洲去旅行不再回來的同學,就是他的同房好朋友。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我與他同在畫室里工作,天已經積漸地黑下來,雖然還不到點燈的時候,我收拾好東西坐在窗下看雨,忽然聽他說:
「真奇怪,一到下大雨,我總想起鍾綠!」
「為什麼呢?」我倒有點好奇了。
「因為前年有一次大雨,」他也走到窗邊,坐下來望著窗外,「比今天這雨大多了,」他自言自語地眯上眼睛。「天黑得可怕,許多人全在樓上畫圖,只有我和勃森站在樓下前門口檐底下抽煙。街上一個人沒有,樹讓雨打得像囚犯一樣,低頭搖曳。一種說不出來的黯淡和寂寞籠罩著整條沒生意的街道,和街道旁邊不做聲的一切。忽然間,我聽到背後門環響,門開了,一個人由我身邊溜過,一直下了台階沖入大雨中走去!……那是鍾綠……
「我認得是鍾綠的背影,那樣修長靈活,雖然她用了一塊折成三角形的綢巾蒙在她頭上,一隻手在項下抓緊了那綢巾的前面兩角,像個俄國村姑的打扮。勃森說鍾綠瘋了,我也忍不住要喊她回來。『鍾綠你回來聽我說!』我好像求她那樣懇切,聽到聲,她居然在雨里回過頭來望一望,看見是我,她仰著臉微微一笑,露出一排貝殼似的牙齒。」朋友說時回過頭對我笑了一笑,「你真想不到世上真有她那樣美的人!不管誰說什麼,我總忘不了在那狂風暴雨中,她那樣扭頭一笑,村姑似的包著三角的頭巾。」
這張圖畫有力地穿過我的意識,我望望雨又望望黑影籠罩的畫室。朋友叉著手,正經地又說:
「我就喜歡鍾綠的一種純朴,城市中的味道在她身上總那樣的不沾著她本身的天真!那一天,我那個熱情的同房朋友在樓窗上也發見了鍾綠在雨里,像頑皮的村姑,沒有籠頭的野馬,便用勁地喊。鍾綠聽到,俯下身子一閃,立刻就跑了。上邊劈空的雷電,四圍紛披的狂雨,一會兒工夫她就消失在那水霧迷漫之中了………」
「奇怪,」他嘆口氣,「我總老記著這樁事,鍾綠在大風雨里似乎是個很自然的回憶。」
聽完這段插話之後,我的想像中就又加了另一個隱約的鍾綠。
半年過去了,這半年中這個清癯的朋友和我比較的熟起,時常輕聲地來告訴我關於鍾綠的消息。她是輾轉地由一個城到另一個城,經驗不斷地跟在她腳邊,命運好似總不和她合作,許多事情都不暢意。
秋天的時候,有一天我這朋友拿來兩封鍾綠的來信給我看,筆跡秀勁流麗如見其人,我留下信細讀覺到它很有意思。那時我正初次在夏假中覓工,幾次在市城熙熙攘攘中長了見識,更是非常地同情於這流浪的鍾綠。
「所謂工業藝術你可曾領教過?」她信里發出嘲笑,「你從前常常苦心教我調顏色,一根一根地描出理想的線條,做什麼,你知道么?……我想你決不能猜到兩三星期以來,我和十幾個本來都很活潑的女孩子,低下頭都畫一些什麼,……你閉上眼睛,喘口氣,讓我告訴你!牆上的花紙,好朋友!你能相信么?一束一束的粉紅玫瑰花由我們手中散下來,整朵的,半朵的——因為有人開了工廠專為製造這種的美麗!……
「不,不,為什麼我要臉紅?現在我們都是工業戰爭的鬥士——(多美麗的戰爭!)——並且你知道,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報酬;花紙廠的主人今年新買了兩個別墅,我們前夜把晚飯減掉一點居然去聽音樂了,多謝那一束一束的玫瑰花!……」
幽默地,幽默地她寫下去那樣頑皮的牢騷。又一封:
「……好了,這已經是秋天,謝謝上帝,人工的玫瑰也會凋零的。這回任何一束什麼花,我也決意不再製造了,那種逼迫人家眼睛墮落的差事,需要我所沒有的勇敢,我失敗了,不知道在心裡哪一部分也受點傷。……
「我到鄉村裡來了,這回是散布知識給村裡朴實的人!××書局派我來攬買賣,兒童的書,常識大全,我簡直帶著『知識』的樣本到處走。那可愛的老太太卻問我要最新烹調的書,工作到很瘦的婦人要城市生活的小說看,——你知道那種穿著晚服去戀愛的城市浪漫!
「我夜裡總找回一些矛盾的微笑回到屋裡。鄉間的老太太都是理想的母親,我生平沒有吃過更多的牛奶,睡過更軟的鴨絨被,原來手裡提著鋤頭的農人,都是這樣母親的溫柔給培養出來的力量。我愛他們那簡單的情緒和生活,好像日和夜,太陽和影子,農作和食睡,夫和婦,兒子和母親,幸福和辛苦都那樣均勻地放在天秤的兩頭。……
「這農村的嫵媚,溪流樹蔭全合了我的意,你更想不到我屋後有個什麼寶貝?一口井,老老實實舊式的一口井,早晚我都出去替老太太打水。真的,這樣才是日子,雖然山邊沒有橄欖樹,晚上也缺個織布的機杼,不然什麼都回到我理想的已往裡去。……
「到井邊去汲水,你懂得那滋味么?天呀,我的衣裙讓風吹得鬆散,紅葉在我頭上飛旋,這是秋天,不瞎說,我到井邊去汲水去。回來時你看著我把水罐子扛在肩上回來!」
看完信,我心裡又來了一個古典的鍾綠。
約略是三月的時候,我的朋友手裡拿本書,到我桌邊來,問我看過沒有這本新出版的書,我由抽屜中也扯出一本叫他看。他笑了,說,你知道這個作者就是鍾綠的情人。
我高興地謝了他,我說,「現在我可明白了。」我又翻出書中幾行給他看,他看了一遍,放下書默誦了一回,說:
「他是對的,他是對的,這個人實在很可愛,他們完全是了解的。」
此後又過了半個月光景。天氣漸漸地暖起來,我晚上在屋子裡讀書老是開著窗子,窗前一片草地隔著對面遠處城市的燈光車馬。有個晚上,很夜深了,我覺到冷,剛剛把窗子關上,卻聽到窗外有人叫我,接著有人拿沙子拋到玻璃上,我趕忙起來一看,原來草地上立著那個清癯的朋友,旁邊有個女人立在我的門前。朋友說:「你能不能下來,我們有樁事托你。」
我躡著腳下樓,開了門,在黑影模糊中聽我朋友說:「鍾綠,鍾綠她來到這里,太晚沒有地方住,我想,或許你可以設法,明天一早她就要走的。」他又低聲向我說:「我知道你一定願意認識她。」
這事真是來得非常突兀,聽到了那麼熟識,卻又是那麼神話的鍾綠,竟然意外地立在我的前邊,長長的身影穿著外衣,低低的半頂帽遮著半個臉,我什麼也看不清楚。我伸手和她握手,告訴她在校里常聽到她。她笑聲地答應我說,希望她能使我失望,遠不如朋友所講的她那麼壞!
在黑夜裡,她的聲音像銀鈴樣,輕輕地搖著,末後寬柔溫好,帶點回響。她又轉身謝謝那個朋友,率真地攬住他的肩膀說:「百羅,你永遠是那麼可愛的一個人。」
她隨了我上樓梯,我只覺到奇怪,鍾綠在我心裡始終成個古典人物,她的實際的存在在此時反覺得荒誕不可信。
我那時是個窮學生,和一個同學住一間不甚大的屋子,恰巧同房的那幾天回家去了。我還記得那晚上我在她的書桌上,開了她那盞非常得意的淺黃色燈,還用了我們兩人共用的大紅浴衣鋪在旁邊大椅上,預備看書時蓋在腿上當毯子享用。屋子的布置本來極簡單,我們曾用盡苦心把它收拾得還有幾分趣味,衣櫥的前面我們用一大幅黑色帶金線的舊錦掛上,上面懸著一副我朋友自己刻的金色美人面具,旁邊靠牆放兩架睡榻,罩著深黃的床幔和一些靠墊,兩榻中間隔著一個薄紗的東方式屏風。窗前一邊一張書桌,各人有個書架,幾件心愛的小古董。
整個房子的神氣還很舒適,顏色也帶點古黯神秘。鍾綠進房來,我就請她坐在我們唯一的大椅上,她把帽子外衣脫下,順手把大紅浴衣披在身上說:「你真能讓我獨占這房裡唯一的寶座么?」不知為什麼,聽到這話,我怔了一下,望著燈下披著紅衣的她。看她裡面本來穿的是一件古銅色衣裳,腰裡一根很寬的銅質軟帶,一邊臂上似乎套著兩三副細窄的銅鐲子,在那紅色浴衣掩映之中,黑色古錦之前,我只覺到她由臉至踵有種神韻,一種名貴的氣息和光彩,超出尋常所謂美貌或是漂亮。她的臉稍帶橢圓,眉目清揚,有點兒南歐曼達娜的味道;眼睛清棕色,雖然甚大,卻微微有點羞澀。她的頭、臉、耳、鼻、口唇、前頸和兩只手,則都像雕刻過的型體!每一面和她一面交接得那樣清晰,又那樣柔和,讓光和影在上面活動著。
我的小銅壺里本來燒著茶,我便倒出一杯遞給她。這回她卻怔了說:「真想不到這個時候有人給我茶喝,我這回真的走到中國了。」我笑了說:「百羅告訴我你喜歡到井裡汲水,好,我就喜歡泡茶。各人有她傳統的嗜好,不容易改掉。」就在那時候,她的兩唇微微地一抿,像朵花,由含苞到開放,毫無痕跡地輕輕地張開,露出那一排貝殼般的牙齒,我默默地在心裡說,我這一生總可以說真正的見過一個稱得起美人的人物了。
「你知道,」我說,「學校里誰都喜歡說起你,你在我心裡簡直是個神話人物,不,簡直是古典人物;今天你的來,到現在我還信不過這事的實在性!」
她說:「一生里事大半都好像做夢。這兩年來我飄泊慣了,今天和明天的事多半是不相連續的多;本來現實本身就是一串不一定能連續而連續起來的荒誕。什麼事我現在都能相信得過,尤其是此刻,夜這么晚,我把一個從來未曾遇見過的人的清靜打斷了,坐在她屋裡,喝她幾千里以外寄來的茶!」
那天晚上,她在我屋子裡不止喝了我的茶,並且在我的書架上搬弄了我的書,我的許多相片,問了我一大堆話,告訴我她有個朋友喜歡中國的詩——我知道那就是那青年作家,她的情人,可是我沒有問她。她就在我屋子中間小小燈光下愉悅地活動著,一會兒立在洛陽造像的墨拓前默了一會,停一刻又走過,用手指柔和地,順著那金色面具的輪廓上抹下來,她搬弄我桌上的唐陶俑和圖章。又問我壁上銅劍的銘文。純凈的型和線似乎都在引逗起她的興趣。
一會兒她倦了,無意中伸個懶腰,慢慢地將身上束的腰帶解下,自然地,活潑地,一件一件將自己的衣服脫下,裸露出她雕刻般驚人的美麗。我看著她耐性地,細致地,解除臂上的銅鐲,又用刷子刷她細柔的頭發,來回地走到浴室里洗面又走出來。她的美當然不用講,我驚訝的是她所有舉動,全個體態,都是那樣的有個性,奏著韻律。我心裡想,自然舞蹈班中幾個美體的同學,和我們人體畫班中最得意的兩個模特,明蒂和蘇茜,她們的美實不過是些淺顯的柔和及妍麗而已,同鍾綠真無法比較得來。我忍不住興趣地直爽地笑對鍾綠說:
「鍾綠你長得實在太美了,你自己知道么?」
她忽然轉過來看了我一眼,好脾氣地笑起來,坐到我床上。
「你知道你是個很古怪的小孩子么?」她伸手撫著我的頭後,(那時我的頭是低著的,似乎倒有點難為情起來。)「老實告訴你,當百羅告訴我,要我住在一個中國姑娘的房裡時,我倒有些害怕,我想著不知道我們要談多少孔夫子的道德,東方的政治;我怕我的行為或許會觸犯你們謹嚴的佛教!」
這次她說完,卻是我打個哈欠,倒在床上好笑。
她說:「你在這里原來住得還真自由。」
我問她是否指此刻我們不拘束的行動講。我說那是因為時候到底是半夜了,房東太太在夢里也無從干涉,其實她才是個極宗教的信徒,我平日極平常的畫稿,拿回家來還曾經驚著她的靦腆。男朋友從來只到過我樓梯底下的,就是在樓梯邊上坐著,到了十點半,她也一定咳嗽的。
鍾綠笑了說:「你的意思是從孔子廟到自由神中間並無多大距離!」那時我睡在床上和她談天,屋子裡僅點一盞小燈。她披上睡衣,替我開了窗,才回到床上抱著膝蓋抽煙,在一小閃光底下,她努著嘴噴出一個一個的煙圈,我又疑心我在做夢。
「我頂希望有一天到中國來,」她說,手裡搬弄床前我的夾旗袍,「我還沒有看見東方的蓮花是什麼樣子。我頂愛坐帆船了。」
我說,「我和你約好了,過幾年你來,挑個山茶花開遍了時節,我給你披上一件長袍,我一定請你坐我家鄉里最浪漫的帆船。」
「如果是個月夜,我還可以替你彈一曲希臘的弦琴。」
「也許那時候你更願意死在你的愛人懷里!如果你的他也來。」我逗著她。
她忽然很正經地卻用最柔和的聲音說:「我希望有這福氣。」
就這樣說笑著,我朦朧地睡去。
到天亮時,我覺得有人推我,睜開了眼,看她已經穿好了衣裳,收拾好皮包,俯身下來和我作別。
「再見了,好朋友,」她又淘氣地撫著我的頭,「就算你做個夢吧。現在你信不信昨夜答應過人,要請她坐帆船?」
可不就像一個夢,我眯著兩隻眼,問她為何起得這樣早。她告訴我要趕六點十分的車到鄉下去,約略一個月後,或許回來,那時一定再來看我。她不讓我起來送她,無論如何要我答應她,等她一走就閉上眼睛再睡。
於是在天色微明中,我只再看到她歪著一頂帽子,倚在屏風旁邊嫵媚地一笑,便轉身走出去了。一個月以後,她沒有回來,其實等到一年半後,我離開××時,她也沒有再來過這城的。我同她的友誼就僅僅限於那麼一個短短的半夜,所以那天晚上是我第一次,也就是最末次,會見了鍾綠。但是即使以後我沒有再得到關於她的種種悲慘的消息,我也知道我是永遠不能忘記她的。
那個晚上以後,我又得到她的消息時,約在半年以後,百羅告訴我說:
「鍾綠快要出嫁了。她這種的戀愛真能使人相信人生還有點意義,世界上還有一點美存在。這一對情人上禮拜堂去,的確要算上帝的榮耀。」
我好笑憂郁的百羅說這種話,卻是私下裡也的確相信鍾綠披上長紗會是一個奇美的新娘。那時候我也很知道一點新郎的樣子和脾氣,並且由作品裡我更知道他留給鍾綠的情緒,私下裡很覺到鍾綠幸福。至於他們的結婚,我倒覺得很平凡;我不時嘆息,想像到鍾綠無條件地跟著自然規律走,慢慢地變成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漸漸離開她現在的樣子,變老,變丑,到了我們從她臉上,身上再也看不出她現在的雕刻般的奇跡來。
誰知道事情偏不這樣的經過,鍾綠的愛人竟在結婚的前一星期驟然死去,聽說鍾綠那時正在試著嫁衣,得著電話沒有把衣服換下,便到醫院里暈死過去在她未婚新郎的胸口上。當我得到這個消息時,鍾綠已經到法國去了兩個月,她的情人也已葬在他們本來要結婚的禮拜堂後面。
因為這消息,我卻時常想起鍾綠試裝中世紀尼姑的故事,有點兒迷信預兆。美人自古薄命的話,更好像有了憑據。但是最使我感慟的消息,還在此後兩年多。
當我回國以後,正在家鄉游歷的時候,我接到百羅一封長信,我真是沒有想到鍾綠竟死在一條帆船上。關於這一點,我始終疑心這個場面,多少有點鍾綠自己的安排,並不見得完全出自偶然。那天晚上對著一江清流,茫茫暮靄,我獨立在岸邊山坡上,看無數小帆船順風飄過,忍不住淚下如雨,坐下哭了。
我耳朵里似乎還聽見鍾綠銀鈴似的溫柔的聲音說:「就算你做個夢,現在你信不信昨夜答應過請人坐帆船?」
二、《鍾綠》賞析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受新月派和英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她早期的詩歌和小說都呈現出明顯的唯美傾向。其中短篇小說《鍾綠》更是以它對美別具一格的抒寫方式成為一個典型的唯美文本,在中國現代文學眾多小說作品中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鍾綠》 是屬於林徽因的個人文本。 它表現了林徽因作為一個崇尚藝術、 追求完美的唯美者對藝術( 美)的執著, 表達了她對美獨特的感悟和認知。我們不難想像, 有過古今中西藝術的良好熏陶與訓練的作者林徽因, 很容易就在種種美的范型中提煉出幾幅具有代表性的畫像, 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美的外形。 這就是我們在前面看到的對鍾綠之美描摹的四幅畫像: 宗教神秘背景下中世紀尼姑的靜穆和神聖; 希臘女神鵰像似的神聖和超然; 雨中精魂般的靈動與純潔, 以及汲水少女的古典與淳樸。這些都流露出超脫人間的仙氣, 給人以纖塵不染、 虛靜超脫的性靈的美感。不僅如此, 作者林徽因的生活和寫作年代, 既不是中世紀, 更不是古希臘, 她究竟是處於20 世紀的現代社會。 要想讀者認可這位筆下的美人, 還必須賦予她一些時代的審美特徵。 所以, 作者並沒有忘記把鍾綠塑造成具有生命活力和浪漫的藝術家氣質的現代女性。 她健康有朝氣, 自強自立, 重情感卻不脆弱, 有個性卻不驕蠻, 幾乎凝聚著所有美好的品德和人性, 沒有任何缺點。可見, 作者是有意識地將鍾綠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典型。然而正當作者把這種「美」 推向極致的時候, 小說敘事上卻開始出現了裂痕——對鍾綠的美的刻畫越是登峰造極, 敘事的真實性就越是可疑。 因為在我們讀者的前理解結構中, 我們知道, 只有神才可能是完美的。 所以, 在敘事的真實性問題上, 作者最終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選擇: 要麼告訴我們, 整個故事不過是一個神話, 是一次虛構, 要麼作者就得想辦法把這個如此美侖美奐的女主人公「隱藏」 起來。 否則, 好奇心就會驅使讀者刨根究底地追問: 那美人現在何處, 後來情形如何?這顯然不是作者希望讀者作出的反應。所以事實上, 當理想中的「美」 與現實中的「真」 出現了無法調和的沖突時, 林徽因不惜犧牲「真」 來成全「美」 。
她終於讓美人鍾綠死於一個十分可疑的場面。 作者含混了鍾綠的死因: 究竟是死於偶然意外, 還是鍾綠自己的精心策劃?作者故意表明她自己對這個死因也很懷疑: 「關於這一點, 我始終疑心這個場面, 多少有點鍾綠的安排, 並不見得完全出於偶然」 。 事實上, 這不過是林徽因的敘事策略, 以此來掩飾自己無法解決真與美的沖突時, 在敘述上的為難處境。於是, 整個故事表面上看來是又一個紅顏薄命的故事,但細讀之下, 可以發現, 這與紅顏薄命的傳統版本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了。
總之, 林徽因的「鍾綠」 不是一個存在於現實的生命個體, 而是處於作者內心深處被理想化的美之神靈。 它是林徽因用其美學思想精雕細琢出來的一件美侖美奐、 沒有任何瑕疵的藝術品, 是林徽因理想中的完美、 純美、 真正的美。 在林看來, 真正的美是超凡脫俗、 不沾人間煙火氣的, 它只有供奉在祭祀的祭台上才能保持它的完美和純粹。 此篇小說中的「鍾綠」 已成為一個意象被抽象為一種完美的象徵,成了美和藝術的代名詞。「唯美主義把美作為最高理想, 崇尚為藝術而藝術。 」
註: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⑶ 旗袍應該怎麼穿
你是時光深處的花朵,從民國開到現在,不知妖嬈了多少女人的芳心,如痴如醉,似夢似幻。
你是盛世里一片迷人的海,聚起地老天荒的魔力,展一片歲月的長情,著一襲紅塵的優雅。
你是戴望舒筆下小巷裡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淡淡的憂傷寫在眉間心上,曼妙的身姿款款走出美麗的芬芳。
你是徐志摩心裡那一朵嬌羞的水蓮花,在轉身回眸里,餐不盡你的笑靨訴不盡你的柔情,聽,是誰在耳邊唱起動人的笙歌。
⑷ 林徽因俘獲一堆追求者,卻讓冰心反感,為什麼冰心討厭她
可能女生就會很討厭這種被男生簇擁著的女生。所以冰心才會那麼討厭林徽因,林徽因好像也沒有什麼閨蜜。只有一個外國的閨蜜。我倒是不討厭林徽因,而且很喜歡她,覺得她就是優秀啊。很可能是也過了這么多年,我是以後人的身份來看她的原因。
說回來林徽因,就是因為太會交際了,女生最討厭交際花了。還看過一個照片。林徽因和梁思成去考察古建築。需要上房頂去查看。林徽因上個房都要穿旗袍。這個我真的非常不理解。可能有的人說這是儀式感。她就算是很大歲數了六七十歲了,還要把頭梳得整整齊齊。這個我認同。但是爬房頂還穿著旗袍是什麼心態?我也是非常不理解。所以那些同時代的女文人,可能會覺得她做作。
⑸ 梁思成的「樑上君子」和林徽因的「林下美人」,都是怎麼來的
梁思成有個雅號,叫“樑上君子”,林徽因有個雅號,叫“林下美人”,那麼,你知道為什麼嗎?
在林徽因生命里的三個男人當中,徐志摩浪漫,金岳霖痴情,作為正牌丈夫的梁思成,反而成了存在感最低的那一個。
(林徽因與梁思成舊照)
抗戰期間,梁思成與林徽因堅守民族大義,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為了躲避侵略者,他們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從1937年到1946年,從昆明到李庄,已經身患嚴重肺病的林徽因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邊,一邊操持家務、養育兒女,一邊輔佐丈夫的事業。曾經不食人間煙火的民國女神,甘願走下神壇,做一個普通的女子。為了愛、為了家,她覺得一切都值得。
梁思成的代表作《中國建築史》的英文版出問世時,梁思成在全世界面前對妻子林徽因發出真情告白,他說:
“在戰爭時期的艱難日子,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沒有她的合作和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
梁思成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而林徽因,不只是中國建築學界的“第一夫人”,更是“中國近代建築之母”,她從來不是梁思成的附屬,而是與他並立的那株木棉。
⑹ 請問梁思成林徽因結婚時的蜜月行——歐洲經典古建築游的路線(最好穿插經典的景色)越詳細越好。謝謝
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網路搜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網路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網路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網路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網路分享
分享到一鍵分享QQ空間新浪微博網路搜藏人人網騰訊微博網路相冊開心網騰訊朋友網路貼吧豆瓣網搜狐微博網路新首頁QQ好友和訊微博更多...網路分享
一起游 目的地
攻略
論壇
自駕
火車
天氣
酒店
機票
景點
租車
旅遊度假
博客 精華博客
真我博客
行走見聞
出行攻略
心情感悟
七七八八
攝影
驗客文章
登錄 | 注冊 博客登錄用戶名或密碼錯,請重試!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登錄
北寒-中國旅遊體驗 帶著相機去旅行 [保存] [取消]
主頁
博文
相冊
關於我
上一篇:歲末狂購季血拚正當時 返回博客列表 下一篇:地質勘探員的戈壁灘之行1額濟納的胡楊 |
[原創]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浪漫結婚旅行 我要推薦 2012-3-31 11:21:21 丨 分類: 行走見聞
梁思成與林徽因
浪漫的結婚之旅,從來不忘記學習
文/北寒
梁啟超極力支持他們旅行結婚
1928年,早在著名的建築家夫婦梁思成與林徽因訂婚日前夕,梁啟超就為兩人的結婚以及婚後的蜜月之行,做了周密細致、路線順便、不可挑剔的安排。
「婚禮只要庄嚴不要侈謾,衣服首飾之類,只要相當過得去便夠,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補辦,寧可從中節省點作旅行費。」對於旅行事宜的事無巨細和周全安排,梁啟超盡到了父親的責任。他在信中寫道:「你們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歐,從南歐折回俄京搭火車也不太經濟,想省錢也許要多花錢。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後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築上最有意思者為南美諸國,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則北歐特可觀),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義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後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裡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築和美術,附帶著看看土耳其革命後的政治。關於這一點,最好能調查得一兩部極簡明的書(英文的)回來講給我聽聽……」這蜜月之旅,極富有特色,同時也體現出了父親對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在學術學問上的關心,這次旅行安排除了度新婚蜜月外還具備學習的功能。北寒
1928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的照片。
為了使兩人蜜月旅行方便順利,在出行之前,梁啟超給梁思成寄來自己的名片,並告訴他「到歐洲往訪各使館時,可帶著。投我一片,問候他們,托其招呼,當較方便些。你在歐洲不能不借使館作通信機關,否則你幾個月內不會得著家裡人隻字了。你到歐後,須格外多寄些家信(明信片最好),令我知道你一路境況。」梁啟超的名片以及人格的魅力為梁思成的這次旅行帶來不少的便利。北寒
1928林徽因在加拿大。
北美結婚,歐洲度蜜月,路上不忘學習
在父親梁啟超的殷殷關愛和姐姐梁思順、姐夫周希哲的操持下,林徽因穿著自己設計的極具民族情調的禮服,與梁思成終於結束了漫長而幸福的苦戀之旅。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旅行婚禮。婚禮之後,兩人接著赴歐洲參觀了希臘、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歡度蜜月。北寒
上個世紀20年代旅行結婚堪稱時尚,不過那時的旅行結婚多是為了能到繁華都市購置一些時髦衣物、稀罕物件或是拍照留念,完全是觀光旅行。那個年代的旅行結婚與當下的花樣繁多的諸如水下旅行婚禮、空中飛行婚禮、太空旅行婚禮等完全不是一種類型,當然玩的花樣也沒有當下的豐富。所以,梁林兩人歐洲的蜜月之旅,不會有太多的新潮,也不會太輕松。
1928林徽因在加拿大。
不過,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這種兼備學習觀摩的結婚旅行,更讓人崇敬。他們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溫馨,他們每去一個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歐洲的經典建築,讓他們體會到了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這是一次空間的穿越,更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游歷。這種結婚旅行,比當下單純為了新奇和時尚的觀光旅遊更有意義。北寒
兩人在的歐洲蜜月之旅,沒有文字記錄,只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張照片。梁林兩人蜜月之旅中最精彩的行程,無疑是法國巴黎的塞納河畔,因為沿河兩岸名勝古跡眾多,公園廣場密布,不僅是法國巴黎經典景點中的經典,而且也是歐洲旅行的精華所在。兩人每到一處,都是有選擇地重點參觀,購買工具書,從中解了這些城市的相關歷史,觀摩學習當地的建築藝術。除此之外,法國巴黎之行,在他們的旅行中,同樣具備典型意義。因為當時,巴黎已經成為國際性的文化名城了,更重要的是這里有埃菲爾鐵塔。站在巴黎這個城市的象徵性建築下,除了拍照留念外,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看到了鋼架鏤空結構的埃菲爾鐵塔與中國無鐵釘的鑲嵌木塔或完全磚石砌築石塔的截然不同。後來,這對梁思成研究中國古建築結構,頗有參照借鑒作用。北寒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歐洲。
歐洲的結婚蜜月之行,對他們來說是一次浪漫的學習成長。他們每到一處,都是一次真正近距離接觸,拍照,繪圖,記錄,所得的資料完全不同於教科書的平面說教。他們細細地用心「閱讀」,對每一處細節都不曾放過……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這次結婚旅行,可謂是中國旅行結婚人的典範,他們那種在浪漫中不忘學習的精神,以及從他們這種行為折射出來的人格魅力,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北寒
婚後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研究中國的古建築。
⑺ 李沁飾演林徽因旗袍造型曝光,網友大呼演民國戲吧,她適合民國戲嗎
李沁本身就是以古典美女著稱的,包括出演的角色都以古裝為主,而且每一次都拿捏的恰到好處,真的是超級適合民國戲。好像骨子裡本身就有一種美感,這次出演林徽因,又是讓大家眼前一亮。李沁穿著一件白色綉花旗袍。雖然不像其他款式那樣性感,但這款旗袍特別精緻。
再也不要說李沁和孫怡像了好嘛?兩個人雖然都美,但是美麗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我感覺李沁就是旗袍的衣架子,所以必須要誇贊一下。民國戲找她演肯定是沒有錯的,畢竟除了美貌之外,李沁還有自己的神韻在裡面,這一點也一定要誇贊一下,綜合來說就是合適對了!
⑻ 中國哪一個女人比林徽因還要優雅,穿旗袍造原子彈
這項成就在世界物理界掀起不小風浪,同年,楊振寧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唯獨忽視了吳健雄的貢獻,沒有將此殊榮一同頒布於她。
獲獎名單一出人們紛紛替她鳴不平,爭議不休,直至31年後她才回應,「盡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有人認為她沒能得獎的最大原因是,她是個女人。
無獨有偶,她的女性身份還給帶來過其他阻礙,在哥倫比亞大學,她即使擁有「原子彈之母」的頭銜,也只能換來講師的身份,職位低薪水低,同事李政道看不過眼,在會議上主張將吳健雄升至正教授,結果遭到所有人的反對,李政道與所有人據理力爭,生生將會議從兩點開到了五點,歷經千難萬險,吳健雄終於獲得應有的待遇,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建校以來第一位女教授。
這些年來,世界欠她的不僅是一個諾貝爾獎,更是一份平等對待女性的公正。
回顧過去,時代發展風雲變化,女性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拋開偏見,人們漸漸發現女性的力量越來越重要,各行各業的女性迎難而上,在各自的領域綻放耀眼光芒,用一張張生動的女性面孔構成巾幗英雄的群像。
⑼ 求林徽因的《談北京的幾個文物建築》文字稿
談北京的幾個文物建築
北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市。城中極多的建築物或是充滿了歷史意義,或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現在全國人民都熱愛自己的首都,而這些文物建築又是這首都可愛的內容之一,人人對它們有濃厚的興趣,渴望多認識多了解它們,自是意中的事。
北京的文物建築實在是太多了,其中許多著名而已為一般人所熟悉的,這里不談;現在筆者僅就一些著名而比較不受人注意的,和平時不著名而有特殊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提出來介紹,以引起人們對首都許多文物更大的興趣。
還有一個事實值得我們注意的,筆者也要在此附筆告訴大家。那就是:豐富的北京歷代文物建築竟是從來沒有經過專家或學術團體做過有系統的全面調查研究;現在北京的文物還如同荒山叢林一樣等待我們去開發。關於許許多多文物建築和園林名勝的歷史沿革,實測圖說和照片、模型等可靠資料都極端缺乏。
在這種調查研究工作和不能有效地展開之前,我們所能知道的北京資料是極端散漫而不足的,筆者不但限於資料,也還限於自己知識的不足,所以所能介紹的文物僅是一鱗半爪,希望拋磚引玉,藉此促進熟悉北京的許多人們將他們所知道的也寫出來——大家來互相補充彼此對北京的認識
這個廣場的平面是作「丁」字形的。「丁」字橫劃中間,北面就是那樓台峋峙規模宏壯的天安門。樓是一橫列九開間的大殿,上面是兩層檐的黃琉璃瓦頂,檐下丹楹藻繪,這是典型的、秀麗而兼嚴肅的中國大建築物的體形。上層瓦坡是用所謂「歇山造」的格式。這就是說它左右兩面的瓦坡,上半截用垂直的「懸山」,下半截才用斜坡,和前後的瓦坡在斜脊處匯合。這個做法同太和殿的前後左右四個斜坡的「無殿頂」氣魄較雄宏,「歇山頂」則較挺秀,姿勢錯落有致些。天安門樓台本身壯碩高大,朴實無華,中間五洞門,本有金釘朱門,近年來常年洞開,通入宮城內端門的前庭。
廣場「丁」字橫劃的左右兩端有兩座磚築的東西長安門。每座有三個券門,所以通常人們稱它們為「東西三座門」。這兩座建築物是明初遺物。體形比例甚美,材質也朴實簡單。明的遺物中常有純用磚築,飾以著色琉璃磚瓦較永遠性的建築物,這兩門也就是北京明代文物中極可寶貴的。它們的體形在世界古典建築中也應有它們的藝術地位。這兩門同「丁」字直劃末端中華門(也是明建的)鼎足而三,是廣場的三個入口,也是天安門的兩個掖衛與前哨,形成「丁」字各端頭上的重點。
全場周圍繞著覆著黃瓦的紅牆,鋪著白石的板道。此外橫亘廣場的北端的御河上還有五道白石橋和它們上面雕刻的欄桿,橋前有一雙白石獅子,一對高達八米的盤龍白石華表。這些很簡單的點綴物,便構成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地方。全場的配色限制在紅色的壁畫,黃色的琉璃瓦,帶米白色的石刻和沿牆一些樹木。這樣以純紅、純黃、純白的簡單的基本顏色來襯托北京蔚藍的天空,恰恰給人以無可比擬的庄嚴印象。
中華門以內沿著東西牆,本來有兩排長廊,約略同午門前的廊子相似,但長得多。這兩排廊子正式的名稱叫做「千步廊」,是皇宮前很美麗整肅的一種附屬建築。這兩列千步廊在庚子年毀於侵略軍八國聯軍之手,後來重修的,工程惡劣,已於民國初年拆掉,所以只余現在的兩道牆。如果條件成熟,將來我們整理廣場東西兩面建築之時,或者還可以恢復千步廊,增建美好的兩條長長的畫廊,以供人民游息。廊屋內中便可布置有文化教育意義的短期變換的展覽。
這所謂的千步廊是怎樣產生的呢?談起來,它的來歷與發展是很有意思的。它的確是街市建設一種較晚的格式與制度,起先它是宮城同街市之間的點綴,一種小型的「綠色區」。金、元之後才被統治者攔入皇宮這一邊,成為宮前禁地的一部分,而把人民拒於這區域之外。
據我們所知道的漢、唐的兩京,長安和洛陽,都沒有這千步廊的形制。但是至少在唐末與五代城市中商業性質的市廊卻是很發展的。長列廊屋既便於存貯來往貨物,前檐又可以遮蔽風雨以便行人,購售的活動便都可以得到方便。商業性質的廊屋的發展是可以理解的,它的普遍應用是由於實際作用而來,至今地名以廊為名而表示商區性質的如南京的估衣廊等等是很多的。實際上以廊為一列店肆的習慣,則在今天各縣城中還可以到處看到。
當汴梁(今開封)還不是北宋的首都以前,因為隋開運河,汴河為其中流,汴梁已成了南北東西交通重要的樞紐嗎,為一個商業繁盛的城市。南方的「糧斛百貨」都經由運河入汴,可達到洛陽長安。所以是「自江淮達於河洛,舟車輻輳」而被稱為雄郡。城的中心本是節度使的郡署,到了五代的梁朝將汴梁改為陪都,才創了宮殿。但這不是我們的要點,汴梁最主要的特點是有四條水道穿城而過,它的上邊有許多壯美的橋梁,大的水道汴河上就有十三道橋,其次蔡河上也有十一道,所以那裡又產生了所謂「河街橋市」的特殊布局。商業常集中在橋頭一帶。
上邊說的汴州郡署的前門是正對著汴河上一道最大的橋,俗稱「州橋」的。它的橋市當然也最大,郡署前街兩列的廊子可能就是這種橋市。到北宋以汴梁為國都時,這一段路被稱為「御街」,而兩邊廊屋也就隨著被稱為御廊,禁止人民使用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宮門宣德門南面御街約闊三百餘步,兩邊是御廊,本許市人買賣其間,自宋徽宗政和年號之後,官司才禁止的。並安立黑漆柵子在它前面,安朱漆柵子兩行在路心,中心道不得人馬通行。行人都攔在朱柵子以外,柵內有磚石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月望之如綉」。商業性質的市廊變成「御廊」的經過,在這里便都說出來了。由全市環境的方面看來,這樣地改變嘈雜商業區域成為一種約略如廣場的修整美麗的風景中心,不能不算是一種市政上的改善。且人民還可以在朱柵子外任意行走,所謂御街也還不是完全的禁地。到了元宵燈節,那裡更是熱鬧。成為大家看燈娛樂的地方。宮門宣德樓前的「御街」和「御廊」對著汴河上大洲橋顯然是宋東京部署上一個特色。此後歷史上事實證明這樣一種壯美的部署被金、元抄襲,用在北京,而由明清保持下來成為定製。
金人是文化水平遠比漢族落後的游牧民族,當時以武力攻敗北宋懦弱無能的皇室後,金朝的統治者便很快地要摹仿宋朝的文物制度,享受中國勞動人民所累積起來的工藝美術的精華,尤其是在建築方面。金朝是由一一四九年起開始他們建築的活動,遷都到了燕京,稱為中都,就是今天北京的前身,在宣武門以西越出廣安門之地,所謂「按圖興修宮殿」,「規模宏大」,制度「取法汴京」就都是慕北宋的文物,蓄意要接受它的寶貴遺產與傳統的具體表現。「千步廊」也就是他們所愛慕的一種建築傳統。
金的中都自內城南面天津橋以北的宣揚門起,到宮門的應天樓,東西各有廊二百餘間,中間馳道宏闊,兩邊植柳。當時南宋的統治者曾不斷遣使到「金庭」來,看到金的「規制堂皇,儀衛華整」寫下不少深刻的印象。他們雖然曾用優越的口氣說金的建築殿閣崛起不和制度,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建築「工巧無遺力」。其實那一切都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人民勤勞的創造,是他們以生命與汗血換來的,真正的工作是由於「役民夫八十萬,兵夫四十萬」並且是「作治數年,死者不可勝計」的犧牲下做成的。當時美好的建築都是勞動人民的果實,卻被統治者所獨占。北宋時代商業性的市廊改為御廊之後,還是市與宮之間的建築,人民還可以來往其間。到了金朝,特意在宮城前東西各建二百餘間,分三節,每節有一門,東向太廟,西向尚書省,北面東西轉折又各有廊百餘間,這樣的規模,已是宮前門禁森嚴之地,不再是老百姓所能夠在其中走動享受的地方了。
到了元的大都記載上正式的說,南門內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靈星門,門內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橋三座名周橋。汴梁時的御廊和州橋,這時才固定地稱做「千步廊」和「周橋」,成為宮前的一種格式和定製,將它們從人民手中擄奪過去,附屬於皇宮方面。
明清兩代繼續用千步廊作為宮前的附屬建築。不但午門前有千步廊到了端門,端門前東西還有千步廊兩節,中間開門,通社稷壇和太廟。當一四一九年將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牆由現在長安街一線南移到現在的正陽門一線上,端門之前又有天安門,它的前面才再產生規模更大而開展的兩列千步廊到了中華門。這個宮前廣庭的氣魄更超過了宋東京的御街。
這樣規模的形制當然是宮前一種壯觀,但是沒有經濟條件是建造不起來的,所以終南宋之世,它的首都臨安的宮前再沒有力量繼續這個美麗的傳統,而只能以細沙鋪成一條御路。而御廊格式反是由、元兩代傳至明、清的,且給了「千步廊」這個名稱。
我們日後是可能有足夠條件和力量來考慮恢復並發展我們傳統中所有美好的體型的。廣場的兩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麗的長廊的。當這種建築環境不被統治者所獨占時,它便是市中最可愛的建築型類之一,有益於人民的精神生活。正如層塔的峋峙,長廊的周饒也是最代表中國建築特徵的體型。用於各種建築物之間它是既有實用,而又美麗的。
團城——古代台的實例
北海瓊華島是今日北京城的基礎,在元建都以前那裡是金的離宮,而元代將它作為宮城的中心,稱作萬壽山。北海和中海為太液池。團城是其中又特殊又重要的一部分。
元的皇宮原有三部分,除正中的「大內」外,還有興聖宮在萬壽山之正西,即今北京圖書館一帶。興聖宮之前還有龍福宮。團城在當時稱為「瀛洲圓殿」,也叫儀天殿,在池中一個圓坻上。換句話說,它是一個島,在北海與中海之間,島的北面一橋通瓊華島(今天仍然如此),東面一橋同當時的「大內」聯絡,西面是木橋,長四百七十尺,通興聖宮,中間辟一段,立柱架梁在兩條船上才將兩端連接起來,所以稱吊橋。當皇帝去上都(察哈爾省多倫附近)時,留守官則移舟斷橋,以禁往來。明以後這橋已為美麗的石造的金鰲玉蝀橋所代替,而團城東邊已與東岸相連,成為今日北海公園門前三座門一帶地方。所以團城本是北京城內最特殊、最秀麗的一個地點。現今的委屈地位使人不易感覺到它所曾處過的中心地位。在我們今後改善道路系統時必須加以注意的。
團城之西,今日的金鰲玉蝀橋是一條美麗的石橋,正對團城,兩頭各立一牌樓,橋身寬度不大,橫跨北海與中海之間,玲瓏如畫,還保有當時這地方的氣氛。但團城以東,北海公園的前門與三座門間,曲折迫隘,必須價款,給團城更好的布置,才能恢復它周圍應有的襯托。到了條件更好的時候,北海公園的前門與圍牆,根本可以拆除,團城與瓊華島間的原來關系,將得以更好地呈現出來。過了三座門,轉北轉東,到了三座門大橋的路旁,北面微小龐雜的小店面和南面的筒子河不太相稱;轉南至北長街北頭的路東也有小型房子阻擋風景,尤其沒有道理,今後一一都應加以改善。尤其重要的金鰲玉蝀橋雖美,它是東西城間重要交通孔道之一,橋身寬度不足以適應現代運輸工具的需要條件,將來必須在橋南適當地點加一道橫堤來擔任車輛通行的任務,保留橋本身為行人緩步之用。堤的形式絕不能同橋梁重復,以削弱金鰲玉蝀橋駕凌湖心之感,所以必須低平和河岸略同。將來由橋上俯瞰堤面的「車馬如織」,由堤上仰望橋上行人則「有如神仙中人」,也是一種奇景。我相信很多辦法都可以考慮周密計劃得出來的。
此外,現在團城的格式也值得我們注意。台本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極普通的類型。從周文王的靈台和春秋秦漢的許多的台,可以知道它在古代建築中是常有的一種,而在後代就越來越少了。古代的台大多是封建統治階級登臨游宴的地方,上面多有殿堂廊廡樓閣之類,曹操的銅雀台就是傑出的一例。據作者所知,現今團城已是這種建築遺制的唯一實例,故極可珍貴。現在上面的承光殿代替了元朝的儀天殿,是一六九〇年所重建。殿內著名的玉佛也是清代的雕刻。殿前大玉瓮則是元世祖忽必烈「特詔雕造」,本是瓊華島上廣寒殿的「壽山大玉海」,殿毀後失而復得,才移此安置。這個小台是瓊華島上的大台遙遙相對。它們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在下文中我們還要將瓊華島一起談到的。
北海瓊華島白塔的前身
北海的白塔是北京最挺秀的突出點之一,為人人所常能望見的。這塔的式樣屬於西藏化的印度窣堵坡。元以後北方多建造這種式樣。我們現在要談的重點不是塔而是它的富於歷史意義的地址。它同奠定北京城址的關系最大。
本來瓊華島上是一高台,上面建著大殿,還是一種古代台的形制。相傳是遼蕭太後所居,稱「妝台」。換句話說,就是在遼的時代還保持著的唐的傳統。金朝將就這個卓越的基礎和北海中海的天然湖沼風景,在此建築有名的離宮——大寧宮。元世祖攻入燕京時破壞城區,而注意到這個美麗的地方,便住這里大台之上的殿中。
到了元築大都,便依據這個宮苑為核心而設計的。就是上文中所已經談到的那鼎足而立的三個宮;所謂「大內」興聖宮和降福宮,以北海中海的湖沼(稱太液池)做這三處的中心,而又以大內為全個都城的核心。忽必烈不久就命令重建島上大殿,名為廣寒殿。上面綠蔭清泉,為避暑勝地。馬克·波羅(義大利人)在那時到了中國,得以見到,在他的游記中曾詳盡地敘述這清幽偉麗奇異的宮苑台殿,說有各處移植的奇樹,殿亦作翠綠色,夏日一片清涼。
明滅元之後,曾都南京,命大臣來到北京毀元舊都。有蕭洵其人隨著這個「破壞使團」而來,他遍查元故宮,心裡不免愛惜這樣美麗的建築精華,要遭到無情的破壞,所以一切他都記在他所著的元故宮遺錄中。
據另一記載( 《日下舊聞考》引《太岳集》)明成祖曾命勿毀廣寒殿。到了萬曆七年五月(一五七九)「忽自傾圮,樑上有至元通寶的金錢等。」其實那時據說瓦甓已壞,只存梁架,木料早已腐朽,危在旦夕,當然容易忽自傾圮了。
現在的白塔是清初一六五一年——即廣寒殿傾圮後七十三年,在殿的舊址上建立的。距今又整整三百年了。知道了這一些發展過程,當我們遙望白塔在朝陽夕照之中時,心中也有了中國悠久歷史的豐富感覺,更珍視各朝代中人民血汗所造成的種種成績。所不同的是當時都是被帝王所佔有的奢侈建設,當他們對它厭倦時又任其毀去,而從今以後,一切美好的藝術果實就都屬於人民自己,而我們必盡我們的力量,永遠加以保護。
⑽ 林徽因設計國徽的事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倡中等人所組的設計小組與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張光宇等人的設計小組集體創作,經歷了以下階段。
專家組設計
專家組共提供了三種國徽設計樣式,共計7個方案:
中央美院張仃和鍾靈在徵集階段提供的國徽應征圖案,與現今政協會徽類似,由五星、地球、齒輪和谷穗組成,有5種變體。
清華大學營建系林徽因、莫宗江於1949年10月23日提交了其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並由鄧以蟄、王遜、高庄、梁思成提供參考意見。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齒輪、嘉禾、國名組成,顏色用金、玉、紅三色,國名字體用金色漢八分書。整體圖案組織成漢鏡的樣式,象徵光明。紅綬象徵革命,紅綬穿過小瑗的結象徵「革命人民大團結」,其皺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中央美院張仃設計的天安門圖案,張光宇、周令釗提供技術意見,曹肇基協助繪畫。圖案為天安門城樓斜透視,外圈為與政協會徽類似的齒輪。
1950年6月1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這7個方案進行了討論,決定採用天安門城樓圖案。
6月11日,國徽小組會議討論了前一天政協對國徽採用天安門圖案的決定,梁思成在會上表達了反對意見,但有意見認為天安門代表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故會議原則上通過天安門圖案。
6月15日,全委會第二次會議國徽組第一次會議決定梁思成設計組可將其方案外圈與天安門圖案合並,張仃當日提供了其方案天安門的正立面彩色修改稿。
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帶領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小組提交了第二稿設計方案,將金色五星、天安門作為主體圖案,選擇紅、黃兩色為國徽的基本色彩。
選定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國徽審查會議對兩設計組提供的候選方案進行審議,多數代表贊同清華大學小組的設計,並決定以該方案為基礎製成國徽 。清華大學設計組後將此方案放大,提交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審議。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報送的清華大學設計組國徽方案。
修正及公布
1950年,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第二次會議,毛澤東宣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國徽圖案通過後,由梁思成推薦,清華大學建築系高庄規范並簡化了國徽的幾何設計圖稿,於當年8月最終完成。1950年8月18日在政務院會議室召開的關於國徽使用、國旗懸掛、國歌奏唱辦法及審查國徽圖案座談會上,高庄的修正方案被最終採用。修正後的圖案在綢帶、稻粒和形狀上有所變更。會後高庄和徐沛真對國徽進行定型,繪制了墨線圖和剖面圖上報中央政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將這一設計定為國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該圖案的說明,業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特公布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英語: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徵和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