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朝歷代皇帝衣服都綉龍嗎
「龍袍」的全稱是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才有的。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穿黃袍的皇帝,《讀通鑒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袍遂為皇室專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綉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綉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綉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綉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在京劇中,戲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五爪龍只能用在象徵皇家的黃色龍袍上。
歷代皇帝服飾:http://ke..com/view/2268768.htm,從漢代開始,除了幾個少數民族朝代(如元朝),大都綉龍,只是顏色和樣式與今天的龍不太一樣,秦漢時期的皇袍以黑色為主,龍的形象也與今天有所差異
皇帝服飾的正規叫法應該是「冕服」,包含了帽子和衣服
周禮六冕(註:此六冕之制,後世各代多不完全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𫄸裳。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3]六章紋,下裳綉藻[4]、火、粉米、宗彝[5]、黼[6]、黻[7]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袞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綉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共五章。
𫄨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綉粉米一章紋,裳綉黼、黻二章紋。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𫄸裳,衣無章紋,裳綉黻一章紋。
以明代為例:
……袞服(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所說的龍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龍、在肩,星辰、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織成,本色領褾[18]襈[19]裾[20];𫄸[21]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後四幅,前後不相屬、共腰,有襞[22]積,本色綼[23]裼[24]。
需要說明的是,當今史學界對於皇袍的研究、復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參考了歷史記載+出土文物+古代畫像復制出來的,至於古裝劇上面的基本就無視吧
『貳』 龍是中國吉祥和權力的象徵,皇帝的衣服上都綉上龍的圖案,其中的緣由是什麼
龍是百靈之長,本來也是傳說中的生物,古代君王都將自己視為真龍天子,主要是為了讓自己與龍聯系起來,體現出自己的威嚴,還有就是迷惑民眾,讓人們相信自己。
因為在古代龍是權力的象徵,皇帝就是龍的化身,皇帝的身體貴為龍體,把龍秀在衣服上為了顯示位高權重,不過古代皇帝的龍袍並不是只有龍紋,也會綉其他紋路,清朝的乾隆皇帝的龍袍就不只是龍紋,還有其他的五彩雲紋和蝙蝠紋,反正就是象徵皇帝很尊貴,權力很大。
『叄』 清朝皇帝龍袍上的龍,是幾爪的 皇子 王爺的官服上是否也綉龍,綉的話該綉幾爪
龍袍的龍有五爪,而普通官員的龍只有四爪。
1、皇帝的龍袍
皇帝龍袍以明黃、金黃或者杏黃一類的亮黃色為主,龍袍上綉有九條龍,以龍袍實物來看,前後加起來不過八條龍,但實際上還有一條是被綉在衣襟之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故龍袍實際上綉有九條龍。
若單從正面或者背面看時,看見的只有五條龍,這也真吻合了「九五之尊」之數。龍袍下擺還綉有許多彎曲的線條,叫做「水腳」,水腳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波浪之上還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崖」,寓意著「延綿不斷」、「一統山河」、「萬世昇平」。
2、皇子、王爺的官服
王朝服一般也是龍袍,貝勒則是蟒袍,「蟒衣為象龍之服」,與皇帝龍袍的龍只是相像,不同的是皇帝龍袍的龍是為五爪金龍,而蟒袍則是四爪。
親王朝服的顏色必須「暗於」皇帝,故只能用土黃、暗黃一類顏色,龍也得是盤龍、降龍,不得使用升龍、正龍,朝服下擺也綉「海水江崖」。
龍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綉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綉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帝王龍袍從隋文帝起,開始徵用中國最好的蠶絲輯絲作為經緯線,並以手工絲秀龍等圖案,輯絲絲綢製作龍袍壹直延續到中國封建王朝覆滅。
『肆』 清朝各式皇帝衣服上的龍紋怎麼畫
以明黃、金黃或者杏黃一類的亮黃色為主,龍袍上綉有九條龍,以龍袍實物來看,前後加起來不過八條龍,但實際上還有一條是被綉在衣襟之內,所以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故龍袍實際上綉有九條龍。
古代的皇帝多以真龍天子自居,所以他們穿的朝服也叫龍袍。龍炮的意思除了是皇帝穿的以外,還因為龍袍上綉有龍的圖案。清朝皇帝龍袍上綉的圖案是五爪的龍,在清朝只有皇帝和皇後才能穿綉有龍圖案的服裝,其他人穿了就是僭越,會被治罪的。
即便是清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也是不能穿綉有龍圖案的服裝的。有人根據清朝的一些圖片提出質疑,他們說皇子身上的衣服也有龍圖案。實際上這是誤解,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皇子衣服上的「龍」和皇帝龍袍上的龍是不一樣的。皇子服裝上綉的並不是龍,而是蟒,龍是五爪的,而蟒是四抓得。因此皇子的服裝也叫蟒袍,而不是叫龍袍。
『伍』 如何在衣服上綉花
刺綉 俗稱「綉花」,是在已經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綉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
· 彩綉 泛指以各種彩色綉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綉技藝,具有綉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綉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綉線的重疊、並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 包梗綉 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後再用綉線綉沒,一般採用平綉針法。包梗綉花紋秀麗雅緻,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綉,在蘇綉中則稱凸綉。包梗綉適宜於綉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綉制。
· 雕綉 又稱樓空綉,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別致的綉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綉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並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綉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綉面上既有灑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綉品高雅、精緻。
· 貼布綉 也稱補花綉,是一種將其他布料剪貼綉縫在服飾上 的刺綉形式。中國蘇綉中的貼續綉也屬這一類。其綉法是將貼花 布按圖案要求剪好,貼在綉面上,也可在貼花布與綉面之間襯墊 棉花等物,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貼好後,再用各種針法鎖邊。 貼布綉綉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致大方。
· 釘線綉 又稱盤梗綉或貼線綉,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綉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綉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後者則隱藏於線梗中。釘線綉綉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綉,也稱珠綉,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綉綴於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於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 時也廣泛用於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
· 十字綉 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刺綉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於其針法特點,十字綉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綉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 絢帶綉 也稱扁帶綉,是以絲帶為綉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綉。絢帶綉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致的和服裝飾形式。抽紗綉,是刺綉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綉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後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綉線進行有規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綉綉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班剔透,裝飾性很強。由於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綉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綉品中作精緻細巧的點綴。
· 戳紗綉 又稱納錦,是傳統刺綉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 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綉的。戳紗綉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 著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須對齊。
『陸』 在古代皇帝和官員的服裝上綉的圖案龍和蟒的區別是
一、性質不同
1、龍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
2、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
二、外形不同
1、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並綉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
2、蟒袍款式為齊肩圓領,大襟(右衽),闊袖(帶水袖),袍長及足,袖裉下有『』擺衩子『』周身以金或銀線及彩色絨線刺綉藝術紋樣。
三、寓意不同
1、龍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2、蟒袍:古代官員的禮服。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龍和蟒的區別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風和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在古代,龍袍上面會綉著龍形圖案,是皇帝的禮服。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綉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綉在衣襟裡面。
而蟒袍是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
1、爪趾數量不同:蟒袍上的龍因爪上為四趾,所以稱四爪龍為蟒,而龍袍上綉出來的龍爪為五趾。這也是區分皇帝和太子的方法之一。
2、顏色不同:龍袍上的龍是金黃色,而蟒袍上的龍是藍色、石青色。
『柒』 皇帝的衣服上能綉雙龍嗎有什麼具體的體制么
不同朝代的龍袍,有不同的規格,但一般都不只綉雙龍,一般綉9 5之數,取其九五之尊之意.
以下我收集到關於龍袍的規格.
漢代皇帝冕服圖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一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 二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是唐代傑出的畫家,曾擔任過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畫,創作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作品。據文獻記載,閻立本曾為唐太宗畫過像,並直接參與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畫的帝王服飾比較接近現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上圖是隋唐五代皇帝便服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宋代皇帝服飾
宋朝皇帝服飾,有裘冕、袞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絳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此圖為戴通天冠、穿絳紗袍、佩方心曲領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
宋代皇帝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僅次於冕服,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寬一尺,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所穿紗袍用絳色,襯里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游冠」),與此稍有區別。
元代皇帝錦袍
本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後垂鬟(兩辮作成的鬟)。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冠飾冕冠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民的習俗,將服飾制度重新規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禮服。明太祖認為古代五冕之禮太繁,決定「祭天地、宗廟,服袞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余不用。」此圖為戴冕冠的皇帝。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綉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帝金冠
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致。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灑線綉龍袍
明萬曆有翼三眼龍、對襟、窄袖藏式灑線綉龍袍(出土實物),袍料立水部分已剪短。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服飾龍袍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綉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服飾龍袍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綉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次的變化。總的看來,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朴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清代皇帝朝靴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綉鉤藤緝米珠朝靴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捌』 在古代皇帝和官員的服裝上綉的圖案龍和蟒的區別是什麼
1、圖案不同
龍有「五爪」,蟒有「四爪」。
2、性質不同
龍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綉著龍形圖案。
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綉有蟒紋而得名。
3、外形不同
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並綉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
蟒袍款式為齊肩圓領,大襟(右衽),闊袖(帶水袖),袍長及足,袖裉下有『』擺衩子『』周身以金或銀線及彩色絨線刺綉藝術紋樣。
4、寓意不同
龍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蟒袍:古代官員的禮服。在古代,蟒袍加身,士大夫們的最高理想,即意味著位極人臣,榮華富貴。
(8)如何在衣上綉龍的圖案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運用其手中的權力,對中國服飾施加的彩響是十分巨大的。史料中的許多服飾規定,都是帝王們下達的。
古代官員,特別是明清兩代,不同品級,其官服上的圖案也是不一樣的。官員等級分明如此,帝王們就更加的講究了。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皇帝的龍袍、袞服上都綉著龍。除了帝王之外,其他人不得「僭用」,即便是親王、王爺等皇室人員,在衣服上也只能綉蟒。
其實,皇帝的衣服上除了綉上龍,還有其他十一件東西,分別是:日、月、星、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加上龍,合稱「十二章」,每一章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是等級的標志。
『玖』 怎樣在毛衣上綉圖案
用鉤針綉,也可以使用綉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