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認知發展,不考試教師也要學會如何對付熊孩子
摘要:幼兒的告狀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非常常見,教師如何正確的處理關系著幼兒今後的發展,因此必須謹慎。每個幼兒都有起個性特點,教師應多給予心靈的支持與愛護。本文闡述了幼兒告狀的類型、表現及原因,針對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處理方面存在的誤區,給出筆者自己的建議。關鍵詞:正確對待 幼兒 告狀行為一、告狀的涵義與幼兒的實際交往中,幼兒的告狀行為很常見,集中年齡為三至四歲。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孩子愛告狀,是讓幼兒教師為之頭疼的一個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幼兒告狀?研究表明:幼兒的告狀就是幼兒由於受同伴侵犯或發現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則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 二、幼兒告狀的特點及原因(一)告狀的特點1、幼兒告狀的內容從直接與個人有關的內容逐步發展到同伴與同伴間的內容;告狀的動機從受了欺負需要教師保護,逐步發展到關心同伴需要教師幫助解決;其要求解決的強度也是由個人→同伴→同伴與同伴之間。2、告狀與幼兒的認知發展、道德判斷力、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能掌握一定的行為規則,善於觀察,關心周圍事物的幼兒,易向老師告狀。由於幼兒的道德判斷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具有客觀的性質,是一種他律水平的道德,對於什麼是是非、好壞和善惡還不能獨立地進行判斷,帶有明顯的直觀、具體和膚淺的特點,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也是比較貧乏的。所以,對父母和教師就有很大的依賴性。為此,年齡越小,告狀的頻率就越高。3、幼兒的告狀與其年齡特點有關。小班幼兒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告狀的內容多屬於自身利益有關的,要求解決的強度高。中班幼兒開始轉向注意同伴的行為規范。大班幼兒則更多地關心同伴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關系。 由於年齡小,心理簡單,心理有了什麼思想、情感馬上就會表現出來,行動也特別容易外露;不像年齡較大的孩子,心理比較復雜,善於掩飾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於一點具體的小事,就極易引起他們的矛盾、糾紛,甚至動起手來,矛盾多、糾紛多,當然「告狀」的也就多了。4、幼兒告狀與幼兒的個性有關。 個性活潑開朗、外向,善於交往的幼兒告狀的次數多,且屬「檢舉型」,個性內向、膽怯的幼兒則很少告狀,且屬「保護型」。(二)告狀的原因本人認為孩子的告狀不完全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告狀的背後能反映出孩子許多的心理現象,作為教師必須真正讀懂孩子告狀的「信息內涵」,並做出正確的處理反應。本人認為孩子告狀一般是處於以下幾種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誘發「告狀」事件的原因:①幼兒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過告訴家長得到同情和保護。②班級規則或榮譽受到損毀。③某些事情觸動了幼兒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兒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兒的自我防禦本能。②幼兒有希望他人認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斷力較差,依賴性較強。(3)對別人的行動產生了誤解如:相互間玩游戲時,由於對方不慎而造成的無意傷害。也有一類屬「惡人先告狀」,自己欺負了別人,企圖通過告狀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庇護。2、間接原因:(1)普遍缺乏對幼兒獨立意識。(2)過分關注或誇大幼兒的情緒體驗。三、幼兒告狀的誤區在幼兒之間的交往中,當幼兒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時,許多幼兒就會選擇到幼兒園里的最高法官——教師處告狀。這種告狀是幼兒心中有不滿而採取的外顯情緒的行為反應,如果能得到教師的認真受理,這必能讓幼兒消消氣,甚至是出出氣,這對其心理健康發展是有益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待幼兒告狀存在以下不正確的處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師認為幼兒的告狀都是無理取鬧,你越理會就會告的次數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師只要幼兒一告狀,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都會表現出不耐煩,還沒等幼兒表達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會看」等等來回答或不問青紅皂白的就責怪幼兒。2、應付式還有的老師遇到幼兒告狀時,慣以「哦」、「我知道了」、點點頭等方式來應付幼兒,說後並沒有具體的處理方式。3、一味的鼓勵有的老師認為,幼兒的告狀是一件好事,是幼兒道德感發展的表現,值得鼓勵。因此,老師只要有幼兒來告狀,第一反應就是對幼兒表揚一翻,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幼兒愛告狀的習慣。4、一味斥責有的老師為了不要讓幼兒養成愛告狀的習慣,就採取另一種極端的處理方式——斥責,不管有沒有理,先責備一頓在說。在幼兒園中,經常會聽到孩子「打小報告」的聲音:「老師,老師,陽陽打我了。」「老師,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點心。」對於這種告狀的現象出現的次數十分頻繁。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現象,根據幼兒心理需求、認知水平來正確教育,是幼兒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通過對某園中、大班一個月內的調查內容加以記錄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兒向老師告狀,有的幼兒每人每天告狀次數高達5次之多,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視。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愛告狀呢?告狀又有哪些特點呢?四、幼兒告狀的類型及教師正確的處理方法(一)幼兒告狀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1、尋求幫助類的心理——體諒、安慰和鼓勵「老師,我的小汽車被他搶走了。」有時候孩子告狀是想讓你幫助他,但不善於用語言來表達,孩子的本意是:「老師請您幫我把玩具要回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把孩子叫到一起,講清楚道理,教育他們玩玩具的方法,可以兩個人一起玩,也可以你先玩一會,然後我在玩一會兒。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無意的區別。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會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子就以為自己受欺負了或吃虧了,馬上就去老師那兒告狀:「老師,他打我。」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積極調解開導孩子:「小朋友們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無心的,沒關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難免會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後在玩時,你也會不小心碰到別人的,要多原諒別人。」2、是非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視之為可喜現象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從心理學角度看,一般將道德分為三個基本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在嬰兒階段,已經初步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並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為,在幼兒階段,兒童的道德認知進一步得到發展。幼兒對是非、善惡行為准則和社會道德規范有了認識。比如:孩子「打小報告」、「平平搶了別人的玩具。」「明明不收拾東西就吃點心」。諸如此類的小報告實際上已經是幼兒根據社會道德規范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對於這類小報告,老師應視為一種可喜的現象,並應及時的加以肯定、鼓勵,然後給予認真的指導,與孩子共同商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3、試探的心理——表明正確的態度比如,一次吃飯時,老師正忙著給孩子添飯,晶晶突然說:「老師,輝輝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老師正忙著,也沒當一回事,隨便說了一聲:「喔,我知道了。」繼續給別的小朋友添飯。當老師添完飯後,看見晶晶和輝輝都在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斷,因而來試探老師。對於這一事情的處理反映,如果老師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態度,幼兒則會模仿這一行為。對於這類「小報告」,教師應嚴格按照幼兒常規及行為准則,做出正確及肯定的處理,避免孩子模仿。4、引起大人的注意——默默地關注著 某個場面,幾個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個孩子急急地跑來說:「老師,他追我了。」教師還沒來得及開口,孩子就已經高興地跑掉了。孩子的這一舉動並不是想告誰的狀,而是想讓大人看著他游戲,對於這種情況,教師沒必要去理會。只要對他笑一笑、點點頭,表示關注這他(她)就行了。5、想表現自己的心理——公平地對待孩子有些幼兒「打小報告」的對象往往是教師所喜愛的、偏心的兒童,而被冷落的孩子就會用攻擊的方式(如打小報告),一方面表現自己的憤怒,以及表現自己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則希望藉此使對方得到老師的懲罰,尋求老師對自己的關愛以及提高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對於這種由於想表象自己和批評別人以及提高自己地位的慾望的「小報告」,教師應首先做到自己不偏心、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並且指導他(她)正確表現自己的方法。6、模仿壞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或教師如果經常批評別人,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成人的這些言行舉止,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比較容易苛求別人。因此,成人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7、「討回公道」——鼓勵、多講道理孩子們在一起玩,特別是男孩子愛玩一些追逐、摔跤之類的、能決定勝負的游戲,而這種游戲總有一方會輸,輸的孩子會不服氣跑去告狀,以此來「討回公道」,這時教師要反復給孩子講道理,比賽時總會有輸有贏,這次你輸了,下次說不定就會贏。要贏得起、輸得起,那樣才是真正的英雄。(二)教師處理「告狀」的態度與方法1、多關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滿足在幼兒向教師告狀時,教師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語言行為表達自己對報告人的關切,不管幼兒告狀的動機是什麼,應該讓他(她)把話說完。教師要積極地傾聽,切忌邊傾聽邊批判。通過傾聽敏銳地分析問題的症結所在。2、學會寬恕教師要在教育幼兒寬以待人的基礎上,要指導他們進行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幼兒帶著教師指導性意見去處理或者獨立地處理事情。如果幼兒真的是因為受到了傷害想通過告狀來解決,最好是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要安慰他、開導他,幫他明白用告狀來解決問題,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學會寬恕、諒解。3、教育孩子學會正確處理爭執教師要使幼兒明白用告狀方式是達不到目的的。反而會失去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對於別人的批評、意見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能全面審視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認識自身的不足。4、結合主題隊會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隊會活動,如「同伴眼中的我」、「我進步了」、「誇誇我自己」等。這類活動有助於幼兒親身實踐和自我發現,能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他們的耐心、堅持、剋制、勇於戰勝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五、教師正確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幾點建議(一)首先要分清幼兒告狀的目的有些孩子的告狀是想借大人幫助自己「整垮」對方,有報復別人的意思,當然這是極少數的。這時家長和教師就要進行嚴肅批評,讓孩子懂得要與人為善、友好相處,相互寬容。絕大多數孩子的告狀都是為了討一個「公道」。家長和教師應該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區別對待。有時孩子告狀也是一種詢問,因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該不該做,見別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長的態度如何。比如,兩個孩子同在床上玩,一個光腳下地了,另一個向媽媽告狀:「他不穿鞋子就下地了。」意在探問,「我可不可以也光腳下地玩?」這時,家長應明確表態,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二)要教育孩子多看看別人的長處,讓孩子學會公正、客觀地看待別人,多學習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別人做得如何,自己應該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氣堅持下去。(三)教師要設身處地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以公正的態度判斷誰是誰非教師在處理矛盾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提高評價是非的能力,逐步學會自己解決糾紛,使幼兒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方法。(四)教師在處理幼兒打小報告時,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耐心地去傾聽教師不能表現出不耐煩,更不能粗暴地制止,應該耐心地傾聽並且允許孩子爭辯。因為孩子在訴說、爭辯過程中,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僅能夠得到鍛煉,而且也能明白對方的感受、想法,從而明白同伴交往之道。老師在孩子爭辯時,切勿打斷話題,尤其對平時不愛說話、膽小的孩子更應該給其信心,消除其緊張心理,鼓勵其說出理由。(五)對習慣於打小報告的幼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六)要教育孩子學會處理小夥伴之間的矛盾。現在許多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上上下下都寵著他(她),養成孩子很「獨」。自己一個人玩時行,和大家玩就愛鬧矛盾。小孩子之間鬧意見是常有的事情,不能有點小事就找老師,而且老師也不能「有求必應」,凡事都跑來看個究竟,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可以減少孩子的依賴性。孩子告狀是一種依賴心理的表現,不少父母或老師苦於無法制止其這種行為,於是就對愛告狀的小孩產生反感。實際上,孩子的告狀是否應該制止,主要還是看孩子告狀的動機。小結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應該幫助幼兒發揚自己的長處,不應以幼兒經常來告狀就對他(她)愛理不理,抱有「消極」態度。相反,教師應採取合適的解決方式,及時地進行引導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狀心理,幫助他們明辨是非、鍛煉能力。
2. 兒童1哭2鬧3打滾令大人愁,如何制服不聽話的熊孩子
因此家長拒絕孩子態度要堅決,不行就是不行,一旦給了不行的答案,就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孩子一不依他就打滾,我們可以不用管他。既然我們已經說不行了,不要因為他哭鬧就投降。
另外,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拒絕孩子時,態度要堅決,方式要溫和。只有當孩子遭受過幾次挫折後才會明白,有些事情是發牌氣和哭鬧都沒有辦法解決的。而當他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用無理手段來迫使大人投降的情況自然就會減少,直至消失。
3. 怎麼治治這幫熊孩子啊還有怎麼向學校上級領導反映這個事啊
有點理解你的心情了,你該是個年輕的女教師吧,是不是還有些漂亮呢。不值得為這件事處分,做好你自己就行,對於你不喜歡的方式,表明你的態度,另外,跟他們既做師生,又做朋友,軟硬兼施,切記,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比如你不喜歡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還有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被認可,被理解,你可以從這些方面下手,先從幾個好做工作的學生身上下手,讓他們維護你,然後再通過這幾個人去影響其他的學生。我猜,你工作的時間不會很長,其實跟學生在一起是件很有趣的事。
4. 如何對待熊孩子
1、熊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但是也不能這么默默忍受,就算再討厭熊孩子,如果他們來時你在家裡,一定要陪他們玩!寫作玩耍,讀作監視,千萬不要在熊孩子與你共處一室時將視線離開他!一定要借著一起玩耍的名義盯緊他!在熊孩子的邪惡觸手伸向你的寶物之前,迅速用糖果零食分散他的注意力!
2、熊孩子其實你了解他的心情的話,他也一樣會聽話,關鍵是你用的方法對不對了,熊孩子很少獨自登門,一定會有熊父母帶領,讓熊孩子就站在客廳中間,不停地說「幼兒園老師教你什麼了?給我們表演一個好不好呀?」「期末考試多少分呀?會不會唱英語歌?給我們唱一首吧!」「真厲害,再來一個!」,總之就是別讓熊孩子閑著,一定要讓他表演節目
3、在一些熊孩子的眼裡,你的手辦、你朋友的紀念品,價值跟外面5塊錢一把的水槍沒啥區別,作用都是吸引他們眼球而已。他們嚎啕著想要你的寶貝,心情就跟在大街上想要一根雪糕差不多。
4、可能有些熊孩子無理取鬧,熊孩子很有可能會大哭大鬧,這之後你只要比他哭得還厲害,他就不哭了,這樣就能完美地戰勝熊孩子
5、不要試圖跟熊孩子的爹媽理論,有天生聰明的有天生笨的,但還真沒有天生沒教養的,熊孩子如果有教育的話早就不熊了,正是他們的爹媽把他們寵成了面目可憎的模樣。
5. 怎麼樣教訓那些熊孩子比較好
熊孩子並不熊,只是大人不知道孩子在干什麼,想要調教好熊孩子只有讀懂他理解她,有針對性的指導他們,這樣熊孩子就不態了。
6. 掌握哪幾個小技巧,輕松制服熊孩子
對於那些非常喜歡破壞家裡家電或者其他東西的熊孩子來說,我們可以給他買一些模擬的玩具,讓他們自己玩,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家裡的家電或者是其他的東西不會遭到破壞,可以正常的使用,另外又可以讓這些熊孩子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因為孩子既然喜歡拆家電,那麼我們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個孩子他是喜歡鑽研,對不認識的東西是充滿好奇心的,願意去探索。
還有的孩子,他對家裡的一切東西都是非常好奇的,甚至去碰電這種非常危險的東西,或者是去爬到高處的地方往下跳,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是非常危險的,可以給孩子做一些實驗,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是危險的,告訴他這些是底線不能碰觸。
7. 小學老師,問我怎麼不使用暴力的手段,讓這幫熊孩子
對於熊孩子來講,性格的確是很難管理,
但是如果家長和老師多一份耐心,多些引導,都會在實質上發生改變,只是時間問題。所以不能動手打罵孩子。
8. 如何制服熊孩子打架
只有我們父母做好正確的處理,
打架才會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回憶,
而不是心裡的陰影。
我最近偶然看了一檔萌娃真人秀節目,本來是沖著幾個小萌娃去的,卻意外被劉濤處理兩個孩子打架的橋段圈了粉,劉濤的做法值得每一個家長深思,做錯事情不可怕,但要勇於承認並努力改正錯誤。
節目中劉濤的身份是「園長」,另一位演員曾舜??的身份是「副園長」,主要負責照顧6個來自不同地區的小朋友。
其中兩個萌娃因為瑣事吵了起來,還動了手。兩個小傢伙都哭了起來,各自都有自己滿肚子的委屈。副園長先發現了情況,對兩個孩子進行調停。
副園長先是問了兩個孩子因為什麼吵架,得知是穿黃色衣服的孩子泰勒,用海綿泡沫搭建了一個城堡,卻被穿紫色衣服的孩子子祺用魔法棒給弄倒了,子祺的魔法棒恰恰還是泰勒送給他的。所以泰勒要求子祺把魔法棒還給自己,子祺不肯,泰勒就打了子祺,其間兩個人還說了臟話。
副園長首先讓把城堡弄倒的子祺道歉,又讓兩個孩子為互相說臟話道歉,但泰勒氣憤的表示:「我可以說對不起,但是我不會原諒他」,子祺也委屈的喊「我也是!」,兩個孩子的關系更加僵化,眼看著矛盾更加升級。
這時候作為園長的劉濤過來解決兩個小傢伙的矛盾。
她的第一步,先耐心平和的留心觀察,安撫平復兩個孩子的情緒。
因為泰勒被副園長抱著,所以劉濤走到被打的孩子子祺跟前,一邊摸摸子祺的頭,溫柔的問他:「我看看,打到哪兒了?」。
聯想泰勒今天一天的舉動,劉濤跟子祺解釋:「我覺得哥哥不是因為這個,哥哥是生小豆子的氣了,因為今天小豆子一直都沒有那麼乖,是不是?」
小豆子是泰勒的小狗狗的名字,泰勒一直為小豆子最聽他的話而感到驕傲,但是今天一整天,小豆子都不配合泰勒,讓泰勒有很深的挫敗感。
劉濤的話,果然也猜中了泰勒的心事,泰勒表示:「我本來脾氣就不好,他還這樣子」
找到泰勒情緒的根源,劉濤再跟解釋:「那弟弟也不是故意把這個弄倒的,他也不知道你心情不好啊??」
泰勒抗議:「他是故意弄倒的」,子祺情緒應該是被安撫下來了,跟泰勒說「我把它重新碼上」
但此時的泰勒依然不肯原諒子祺,他表示要回房間,走之前還把小海綿扔向劉濤和子祺的方向。在劉濤看來,泰勒這樣的行為是在發泄自己內心的情緒,因為小海綿不會造成什麼傷害,所以是可以給泰勒一個情緒出口的。
可取之處:
小孩子之間互相打架吵架,發脾氣,說臟話,幾乎是成長必修課。我們不願意孩子做欺負別人的「狼」,更不忍心讓自己孩子成為被人欺負的「羊」,所以常有父母以遇到兩個孩子發生糾紛,先表現得非常緊張,急於問明是非,甚至參與到爭執中來大打出手,但這樣往往容易給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去安撫好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冷靜、耐心和力量,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事情傷害和糾纏都告一段落了,是可以放鬆和平靜的時候了。
第二步,還原事件真相,原則性問題及時處理,教會孩子正確的解決方式
為了解決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劉濤找到節目組觀看完整錄像視頻,了解實情後,陷入深思。
先去看一下孩子們現在的狀態,是否適合交流談心。
劉濤獲得泰勒的允許,進入房間跟泰勒詢問事情的原由,想要幫助泰勒消化今天不快的情緒,但當劉濤發現,泰勒所有的話語都是在幫助自己的立場,甚至不惜撒謊。
劉濤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嚴重。
然而劉濤並沒有揭穿泰勒的謊言,而是帶著泰勒來到了錄影室,觀看自己與鄭子祺打架的這一視頻。
一邊抱著泰勒,一邊站在泰勒的角度,幫他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在劉濤的引導下,泰勒也深刻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保證要做一個好哥哥。
劉濤去找一個人回房間的泰勒,再次耐心跟泰勒詢問事情的緣由。泰勒此時平靜了很多,復述了子祺拆他城堡,不給他魔法棒的事情。解釋自己生氣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對我那麼沒禮貌過」。
劉濤看泰勒依然對子祺怨恨很深,就順著泰勒提的禮貌的話題提示道:「但是你忘啦,打人是你先打的,罵人也是你先罵的」
泰勒馬上維護自己:「我是打他了,但是他也打回來了,打在我打他的同一個地方」。
當泰勒點頭表示認同的時候,劉濤開始引導泰勒講關鍵性的問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真的打他了,你再有所有的不高興,你打人是對的還是錯的?」
泰勒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給自己找理由說:「但有時候,我還是控制不住」。
劉濤:「對,這就是我們的問題,但是我希望你能夠跟園長保證,要學會控制你自己,如果你覺得有任何的不舒服,或者別人惹到你,你想警告他的時候,你來告訴我。你說他讓我很不舒服,我怕我控制不住,可不可以讓他不要這樣。然後園長去跟他說,好嗎?」
可取之處:
劉濤的這段話是非常有實用性的,首先她引導泰勒自己說出了自己的問題:「無法很好的控制情緒」,之後她幫泰勒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這種事情,來找園長尋求幫助」,給了泰勒正確表達問題的語言模板:「我怕我控制不住,可不可以讓他不要這樣」。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選擇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找不到除了暴力之外的,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我們父母老師,沒有及時的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只是單純的批評孩子,逼著孩子道歉,孩子下一次遇到問題,還是很可能繼續之前的錯誤。
第三步:以理服人正向強化,引導孩子化解矛盾
在泰勒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劉濤繼續引導泰勒:「我們都是兄弟姐妹,而且你是最大的一個哥哥,你要學會去照顧這些弟弟妹妹。答應我,做為一個哥哥,照顧好弟弟妹妹,不要去傷害他們」邊說邊輕柔的蹭泰勒的頭。
泰勒也漸漸放下固執,表示「我會做一個大哥哥,和大家做好朋友。」
劉濤在之後的采訪中表示,「小孩子有時候發火是「無名火」,你哄他是沒有辦法哄的,你必須得跟他把道理說透,他自己覺得他自己是無理了,當他認識到他錯了,他就真的會去改正。」
在晚上,劉濤把所有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讓兩個孩子重新描述了打架事件的經過,跟所有孩子重申打架是不對的,重新詢問了泰勒和子祺以後會不會打架了,兩個孩子都表示不會了。
劉濤還讓所有孩子們一起做一個宣誓,宣誓:我們再也不要說臟話,我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兩個孩子也重新重歸於好。
可取之處:
很多家長都只會以一個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一味地批評指責你不該這樣不該那樣。比如「你是哥哥,為什麼不讓著弟弟」,「你那麼多玩具,為什麼不能學會分享」,「你再打人,我就收拾你」??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非但不能理解自己究竟錯哪,反而不能合理疏導自己憤懣的情緒。
從而造成情緒積壓,長久之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家長要想了解孩子所想,就要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幫他分析出憤怒的所在點,並且也要幫助孩子們樹立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和教會孩子們學會正確的解決方式。,劉濤的做法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