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十三陵的概況和特點
留給世界的文明: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朝皇帝的視野沒有越過長城,而當他們安葬在京郊天壽山南麓的幾百年後,這些蒙著神秘面紗的皇帝和他們的陵墓卻吸引來全世界的目光。
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4日零點,做出決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
7月2日,參觀者在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觀光游覽。長陵神道南起陵區南面的石牌樓,北至長陵陵門,全程7300米,依次建有石牌樓、三空石橋、大紅門、石像生、龍風門等墓儀建築。其兩側的立麒麟、立像、卧駱駝、將軍等18對石像生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是十三陵最具代表性的石雕藝術品。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明十三陵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治元年營建思陵,在長達200餘年間依次建有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共葬有十三位皇帝。它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葬墓群。其建築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存,不僅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成果,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立象。
明十三陵的長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將軍。
明十三陵所以能夠讓世界矚目,因為它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麓。從1409年營建長陵到清順至初年營建思陵,長達200多年間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陵寢建築具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和保存較為完整的特點。陵內計養有皇帝13人、皇後23人、皇貴妃1人以及數十名殉葬皇妃。
除皇帝陵外,陵寢區域內還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監墓1座,以及行宮、神宮監、祠祭署等若干附屬建築。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還有飲食起居的需求。因此,這十三座皇帝的陵寢建築比擬皇宮,紅牆黃瓦,樓、殿參差,顯示了真龍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臨天下的浩大氣勢。
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明十三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營建首陵長陵,到清初建造明朝亡國之君崇須皇帝的思陵,經歷了二百餘年的歷史。此後,又歷經清朝和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其歷史遺存,不僅是研究明朝陵寢制度、喪葬典制、祭祀禮儀、職官體制和建築技術、工藝乃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也記錄著清朝和民國年間的滄桑歷史。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制導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後路,不加褒貶,只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系。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築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採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庄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著原有狀況。陵區的水系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 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築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向地宮的金剛牆。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築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築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並將陵寢周圍的電線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08年前,將斥資4億元,完成7座殘破陵寢的修復工作。
明十三陵寶城內地下為安葬墓主的玄宮建築,各陵寶城除思陵系復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較完整。明樓,僅思陵已不存(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昭陵明樓於1986年修繕時,依明朝原制進行了修復。其餘各陵明樓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玄宮內除加護必要的防護網罩,地面鋪設保護性橡膠皮,出土文物入庫妥為保藏外,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持著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各陵寶城之前原制均建有祾恩門、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欞星門、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
現祾恩殿、祾恩門和神帛爐除長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門、祾恩殿系1986年復建外,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著建築基址,至今未再改變。各陵宰牲亭、神廚、神庫,除昭陵於1990年依舊址按原制進行復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遺址狀況。
各陵陵前設有神道,長陵神道設置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主要建築保存較好,其中神功聖德碑亭、大紅門和龍鳳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進行修繕。其餘各陵神道、神功聖德碑亭於清代拆除,現存石碑及部分石橋。明朝時各陵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樹,現陵宮內松柏樹長勢茂盛。神道兩側松柏多於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宮之外,明朝時均設有神宮監、祠祭署、朝房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中,神宮監在清朝時已變成自然村落,但圍牆、門樓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毀於清代,已無遺物保存。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在清末時相繼被墾辟為農田,其建築保存著地下墓室,地上陵寢建築保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行宮、九龍池及各山口牆垣毀於清代,現有部分殘跡保存。
總的來看,明十三陵經歷清朝中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數百年間雖遭受到風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損壞和局部的人為破壞,但各陵的主體建築仍保存較好,陵園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為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它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在法國巴黎召開的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共有32個國家的37處遺產項目申報。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各類遺產一國一年只能申報一個。中國雲南的"三江並流"景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此次明十三陵作為增補項目不在申報名額限制之列,它和南京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共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認為,明十三陵能夠入選遺產名錄,是因為它符合入選所必備的諸多標准。
明十三陵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規模宏大、典制完備、選址審慎、設計精到、施工精細、用材考究。其布局經營,在滿足禮制功用的同時,與山川、水流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結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石牌坊、石像生、長陵祾恩門、祾恩殿以及定陵地下宮殿等建築,造型大方,材質精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精美傑作。
明十三陵定陵內宮由前、中、後、左、右五座石結構殿組成,其中地宮後殿面寬30.1米,進深9.1米,頂高9.5米。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陪葬品――金盆等器皿。
正在搶修中的明十三陵慶陵。
明十三陵既沿襲了前朝制度,又有創新,並對清朝陵的陵寢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清東陵、清西陵主陵神道由前而後依序建造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的布局,以及各陵前方後圓的陵宮布局,寶城、明樓、石供案、兩柱牌樓門、三座門、隆恩殿、隆恩門縱向中軸布列的布局方式,均借鑒了明十三陵陵寢制度。清泰陵與明昭陵宰牲亭、神廚、神庫的布局幾乎完全一致。這表明,明十三陵在陵寢制度方面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十三陵記載著明朝的大部分歷史。明十三陵首陵長陵建於公元140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最後建造的思陵距今也有350多年的歷史,它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明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也紀錄了明朝文化、歷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狀況。明十三陵的墓主涉及明朝16位皇帝中的13位,還涉及了23位皇後以及殉葬制度有關的皇妃。這13位皇帝中,長陵墓主明成祖朱棣御極期間在朝政上頗多建樹,如遷都北京、編《永樂大典》、派遣太監鄭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獻、景二陵墓主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戢兵養民,勤於政務,注重農桑,使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史稱"仁宣致治"。永陵墓主世宗朱厚熜在位時間長達45年,出現過戚繼光抗倭和海瑞罷官等人所熟知的史事。定陵墓主神宗朱 鈞在位早期出現過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推行改革的重大史事。思陵墓主思宗朱由檢是明朝的亡國之君,江河日下的明王朝到他即位時已回天乏術,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此外,在明十三陵營建中,還有明朝著名的工程技術人員蒯祥、陸祥等參與,明長陵的神功聖德碑上刻有著名書法家南雲書丹,明仁宗朱高熾御制文《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及清乾隆皇帝、嘉慶皇帝的御制詩文。
專家評說十三陵
2002年8月,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官員、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李相海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考察評估。他認為:十三陵是中國皇家陵寢的典範,中國古代建築的優秀範例。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龐大體系完備,整體系建築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格,各陵總和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突破了唐、宋時期陵寢建築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的格局,發展為一個嶄新的陵寢建築形制,是中國明朝200多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是陵寢規劃和建造的最高代表,其建築風格和形制影響了以後幾百年,並對之後的清帝陵產生巨大影響。清東陵、清西陵的陵宮布局與陵寢方式,均是借鑒明十三陵陵寢建築形制。
明十三陵代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某一文化領域內對建築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並能為一處現存的或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作為一種類型的建築群,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中國明十三陵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評定的諸項標准。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認為:明十三陵集中埋葬了明代主要帝王,陵寢據地形布置,整個陵區有中心,結合山陵平原,依山就勢,整體是經過非常周到的考慮的。
明十三陵建築價值極高,長陵的楠木殿其規模是全國唯一的,石雕精湛。因為明成祖以降,除景泰帝外,都葬在這里,展示了各個朝代建築的演變全過程,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建築結構,或建築藝術上看,是明代建築的實物歷史。
明十三陵還有特殊地方,如無字碑等。這些有趣的事情,包括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明十三陵古建公司的工匠在慶陵修繕明樓屋頂。
著名建築學家鄭孝燮認為:明永樂皇帝在南京即位後,決定"天子戍邊",將首都遷至長城腳下的北京,因此,遷都與建陵是分不開的。
明十三陵背倚天壽山,前面地勢開闊,溫榆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明十三陵之祖陵長陵正對著主峰,其它各陵也各對應山峰。從風水角度看,這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長陵中軸線也是十三陵的中軸線,各陵的中軸線相對來說是陪襯長陵的。長陵中軸線上布置了一系列建築,體現了"扶陰抱陽,一脈相承"。與河南宋帝陵每陵都 有石像生不同,十三僅長陵有石像生。
明十三陵各陵朝向並非都對著子午線,規模大小亦不完全不樣。明帝陵比宋帝陵氣勢大,用磚砌就寶城,寶城一般為圓形。地面建築完備,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各陵有太監防守,陵區周圍山口都有軍隊防衛。
明十三陵在中國建築史上是重要類形——當然,這套陵寢制度是在嘉靖時期形成的。明代宮殿建築、寺屆建築等比以往更為成熟了。
⑵ 世界十大服裝設計師都是誰
執著於優雅品位的設計師: 於貝爾·德·紀梵希 Hubert de Givenchy 湛藍的眼眸,銀白的發絲,爽朗的笑容,身高198厘米的「時尚巨人」紀梵希,憑借其獨樹一幟的優雅格調,在時尚界享有盛名,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輟,他與奧黛莉·赫本的惺惺相惜,以及他所創造出的「赫本旋風」,也成為流行史上的一則佳話。 ·1927年,出生在法國Beauvais的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礦山業主。 ·1945年,畢業於巴黎藝術學校後涉足時裝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巴黎Jacques Fath設計室設計服裝,然後是Robert Piguet設計室。 ·1946年,與Lucien Lelong的助手皮爾·巴爾美(Pierre Balmain)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一起為Lucien Lelong設計室工作。 ·1947年-1951年,一直為Elsa Schiaparelli設計服裝。 星路歷程: ·1952年,創建「紀梵希工作室」(theHouseof Givenchy)。在時裝大師巴倫夏卡的鼓勵下,他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屋。將自己的第一個系列命名為Bettina Graziani法國的超級名模。以「十九世紀旅館特色」為主題推出首次作品展,給時裝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他用一系列白色普通被單布將其精妙的構思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締造了一項永恆的成功錄。簡潔的蟬翼紗上衣配棉質百褶裙,清新明朗。 ·1953年,紀梵希開始為好萊塢電影明星設計服裝,並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兩個世界著名女性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和傑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演繹了紀梵希的經典設計風格:精緻高雅典範。當奧黛莉.赫本身著他設計的白色禮服出現在著名影片《情歸巴黎》(Sabrina)中時,紀梵希開始受到國際關注。從1953年延續到90年代,奧黛莉.赫本式晚禮服一直是紀梵希服飾的象徵與標志。 ·當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剌後,世人注意到悲傷的肯尼迪家族都身著紀梵希服飾。傑奎琳.肯尼迪為葬禮專門訂購了一套紀梵希禮服,專程從巴黎空運過來。據說,當時紀梵希工作室存有肯尼迪家族每個女性的個人服裝樣碼。 東京國際時裝之父: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品牌雖不是第一個為國際公認的日本時裝品牌,但它卻是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且是名震裹宇的最優秀世界女裝品牌。他的產品是一些流行於全世界的,但卻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的東西,它不僅僅確立了他自身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東京為國際時裝之都 ·1938年4月22日,出生於廣島市。 ·1964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畢業後赴巴黎深造。 ·1965年,進入巴黎高級時裝培訓學校學習,其勤奮謙虛成績名列前茅。
⑶ 鹽城楠宇裝飾公司口碑怎麼樣
還不錯。根據查詢顫運天眼查顯示,鹽城楠穗迅宇茄族梁裝飾公司以本質為本、專業執著、精益求精」為理念持續性給客戶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在業界具有較好的口碑。
⑷ 明十三陵最佳遊玩時間是什麼時候
明十三陵最佳時間: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遊季節,尤其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為中外遊客所稱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遊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北京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北京雖冬天較長,但室內取熱設備甚好,溫暖如春。由於室內外溫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遊,毛衣、棉大衣還是需要帶上的。
北京的報紙、電台、電視台都有天氣預報欄目和解說,請注意收看。也可以撥電話337,它以漢、英兩種語言提供當天和次日的天氣預報。
不過,北京的游覽節目多是人文古跡,名勝建築,民俗風情,這些項目不受氣候影響,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來北京旅遊。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飯店,都提供淡季價格,能節省很多。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
陵區中部長鍵祥達七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位於陵區西南隅,系妃墳改用,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築。
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十個關城。
這里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後人稱為明十三陵。現在這里成了一個馳名世界的游覽地。由於這個陵墓區太大了,一般遊人主要游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建築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每一座皇陵都有一座地下宮殿,但是發掘出來的只有定陵這一個。遊人進入陵園,首先會對排列在馬路兩側的18對石人和石獸感到興趣。這些巨大的石人、石獸,雕工精細,造型生動,是珍貴的古代藝術。它們表示皇帝死數返後也要和生前一樣主宰一切。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體積達30多立方米,是利用科天在路上潑水成冰,將雕像放在冰道上拖運到這里的。
規模宏偉的長陵長陵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主要建築棱恩殿,和故宮中的太和殿一樣大,總面積達1956平方米。它有一點比太和殿更突出,這就是它的柱、梁、檁、椽和檐頭全稿畢搏部使用楠木,殿內的32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絲楠木製成的。據說,當時光是從產地將這些巨大的楠木運到陵園,就用了五六年時間。這樣粗大的楠木,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築物,在全國,已是絕無僅的了,所以這個殿就是顯得特別珍貴。朱棣當了22年皇帝,在他稱帝的第6年就開始營建陵墓,共用了5年。
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當皇帝時間最長的一個。他的陵墓修了6年。據記載,共耗費白銀800多萬兩,相當於當時兩年全國田賦的收入。定陵的規模不如長陵,但是,它的建築卻比較精緻。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築已經不存在了,只是明樓還完好。因為明樓全部是石築戌,沒有一根木料,所以它不但堅固,而且能防火。明樓的建築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水平。定陵的建築水平可以從已發掘出的地宮看出來。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5個高大寬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結構,拱券式頂,沒有一根樑柱。放置明神宗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槨的後殿,高達9.5米,長30.1米,寬9.1米,是最大的一個殿堂。在這里發掘出了3000多件隨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壺、金爵、鳳冠等極其珍貴的文物。金冠是用金絲編製成的,冠頂盤有一對金龍。鳳冠上鑲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遊人們可以在定陵博物館內看到這些珍寶。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個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後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築有其獨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建築。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著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制導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制關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後路,不加褒貶,只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系。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系。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築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制,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嶄新的陵園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採用多次轉折的曲路形制。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台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曲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制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家陵地卜選採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注重龍、穴、砂、水的相配關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曲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庄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著原有狀況。陵區的水系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_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_恩殿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築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向地宮的金剛牆。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築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築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並將陵寢周圍的電線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08年前,將斥資4億元,完成7座殘破陵寢的修復工作。
明十三陵寶城內地下為安葬墓主的玄宮建築,各陵寶城除思陵系復建外均保持原有形制,且較完整。明樓,僅思陵已不存(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昭陵明樓於1986年修繕時,依明朝原制進行了修復。其餘各陵明樓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玄宮內除加護必要的防護網罩,地面鋪設保護性橡膠皮,出土文物入庫妥為保藏外,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持著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各陵寶城之前原制均建有_恩門、_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欞星門、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
現_恩殿、_恩門和神帛爐除長陵完好保存,昭陵_恩門、_恩殿系1986年復建外,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著建築基址,至今未再改變。各陵宰牲亭、神廚、神庫,除昭陵於1990年依舊址按原制進行復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遺址狀況。
各陵陵前設有神道,長陵神道設置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主要建築保存較好,其中神功聖德碑亭、大紅門和龍鳳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進行修繕。其餘各陵神道、神功聖德碑亭於清代拆除,現存石碑及部分石橋。明朝時各陵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樹,現陵宮內松柏樹長勢茂盛。神道兩側松柏多於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宮之外,明朝時均設有神宮監、祠祭署、朝房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中,神宮監在清朝時已變成自然村落,但圍牆、門樓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毀於清代,已無遺物保存。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在清末時相繼被墾辟為農田,其建築保存著地下墓室,地上陵寢建築保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行宮、九龍池及各山口牆垣毀於清代,現有部分殘跡保存。
總的來看,明十三陵經歷清朝中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數百年間雖遭受到風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損壞和局部的人為破壞,但各陵的主體建築仍保存較好,陵園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周圍的軍都山余脈,在陵域東、西、北三面形成環抱式天然屏障,北部的天壽山主峰三峰並峙,中峰海拔760餘米,是陵區最高峰。環山之中,是洪水沖積形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匯後,蜿蜒東去。陵區南部的龍山、虎山一左一右,虎踞龍盤,把守門戶。佇立平原北望,群山巍峨,層巒疊嶂;登高南眺,河水瀠洄,川原開闊。如此磅礴壯觀的地理環境,正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極力推崇的「四勢完美」、「山川大聚」的帝王陵寢吉壤。
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宏大,體系完備,整體性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貌,是明朝200餘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和陵寢規劃與建造的最高代表。而其歷史遺存,又從另一個側面記錄了明王朝的盛衰興亡,記錄了明朝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
眾陵以上陵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官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鳳門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象徵,由此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
十三陵墓區很大,一般遊人主要游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建築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
⑸ 世界十大服裝設計師都是誰
排名不分先後如下: 1: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 卡爾文-克萊恩世界最知名時裝品牌;廣告世界的征服者;美妙香氛的締造者,凱特-莫斯超模生涯的鋪墊人。 1942年,卡爾文-克萊恩生於美國一個歐洲猶太家族,祖母是個裁縫。1968年,25歲的卡爾文-克萊恩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卡爾文-克萊恩輪廓鮮明、極具男性魅力的容貌幫了他的大忙,他征服了 時裝雜志的男女編輯,事業也迅速獲得成功。1985年推出Obsession 香水;1988年推出Eternity香水;1991年推出Escape香水;1994年推出CK one香水都十分暢銷。 牛仔褲和香水使卡爾文-克萊恩成為20世紀末潮流的倡導和引路人 2:拉爾夫-勞倫(Ralph lauren) 拉爾夫-勞倫1939年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斯,從1967年起開始嘗試銷售自己設計的領帶,他自稱"沒有代表作,沒有草圖,有的只是嘗試。" 隨後,他著手設計男裝系列,於是就有了PoLo品牌。 本世紀初長達40年的英美上層社會生活、荒野的西部、舊時的電影、30年代的棒球運動員以及舊時富豪都是他設計靈感的源泉。在將樸素的謝克風格引用到時裝設計領域方面,應該說他功不可沒。 拉爾夫-勞倫的精明之處在於讓全世界都心悅誠服:能園購買lauren品牌之夢,便身價倍增。他展示商品的辦法別具一格,店內表現的是一種家庭氛圍,這種方法非常成功,開在麥迪遜大街的商店第一年的銷售額就超過三千萬美元 3: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奧1905年生於法國諾曼底一個家道中落的家庭。二十年代常常一貧如洗,三十年代一出售時裝畫為生,1946他有了自己的公司。 他的時裝設計靈感來自一位高級交際花,以及好萊塢的漂亮女星Ava Gardner。 克里斯汀-迪奧在二十世紀時裝最輝煌的時刻立下了汗馬功勞,1947年,42歲的他推出了"新形象"時裝,一舉成名。戰爭時期設計師們都很保守,克里斯汀-迪奧擯棄戰時朴實風格,開始設計豪華服飾,方長衣裙,收窄腰身,恢復到世紀初的模樣。一條裙子用料22.75米,這在實行配給制的當時很難想像。 克里斯汀-迪奧在推出"新形象"之後,只活了十個年頭,1957年,巔峰時期的迪奧死於心臟病,此後伊夫-聖洛朗、馬克-伯昂、吉安佛朗哥先後掌門,如今的大贏家是約翰-加利亞諾,使CD品牌重新進入鼎盛。 4:夏奈爾(COCO CHANEL) 1883年,加布里埃爾-夏奈爾(Gabrielle Chanel)出生於法國,夏奈爾的童年十分不幸,12歲母親過世,又被父親拋棄,只得在音樂廳演唱,雖然技不驚人,卻為他贏得了COCO的渾名。25歲時,成為一名富有貴族的情人,把他引入了悠閑奢靡的上流社會。 1913年夏奈爾的第一家店鋪開張。作為時裝先鋒派和創造者,他 堅信女性應該主宰自己的生活,包括穿著打扮。 COCO CHANEL的經典標志是無領粗花呢套裝、小小的黑色連身裙,亦真亦假的珍珠配飾、鑲拚皮鞋和堪為傳世之作的夏奈爾5號香水。 5:華倫天奴(Valentino) 伊麗莎白-泰勒、莎朗-斯通、索菲婭-羅蘭都喜歡他!原因不外乎--他能使他們更加漂亮。 華倫天奴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他的品牌,他的名字已成為義大利式優雅的同義詞。 華倫天奴-克萊門特-盧多維科-加拉瓦尼,1959年初涉時裝界,是少數幾位聞名世界的義大利設計師之一。巴黎的同行把他看作旗鼓相當的對手。傑基-肯尼迪和船王奧納西斯都向他定制服裝,更促成了他的功成名就。 華倫天奴的成衣並不追求戲劇效果和轟動效應,二十要使縫制的衣服穿的出去,在技術上完美無缺,特別是要突出女士的個性,讓他們感到自己漂亮,有魅力。 華倫天奴的藝術風格猶如高級雞尾酒會,輕快迷人,又有些大膽,使人興味盎然。 6:唐納-卡倫(DONNA KARAN) 唐納-卡倫1948年生於紐約的長島,1985年,與當雕塑家的丈夫斯蒂芬創立了DONNA KARAN NEW YORK(DKNY)這個品牌。他們把工廠設在自己的起居室里,邊學便干,很快受到了眾人的矚目。1988年開始生產牛仔裝,2年後有了DKNY JEANS品牌,90年代,DKNY MEN 和DKNY KIDS先後誕生。 唐納-卡倫對黑色的沉迷,體現在她追求舒適、講究質感的設計風格上,從一件黑色毛衫到一雙用於裝飾的烏木筷子,你都可以看出她的匠心獨運。 當今的明星很少有沒穿過DKNY時裝的,特別是那些好萊塢的當紅影星,從黛米-摩爾、湯姆-漢克斯,到柯林頓總統夫婦。 唐納-卡倫的產品還有美容品和香水,這些產品無不體現出華貴、感性與現代氣息。 7: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 將設計升華為藝術的大師 童年時曾想做個鋼琴家,但最終她還是從母親的手中接過剪刀。從此,他找到了以自己獨特的理解力來衡量、表現愛與美的途徑,范思哲的帝國誕生了,他被視為米蘭的嬌子。 1972年,他獨自來到義大利時裝之都米蘭。當時,義大利時裝業剛剛起步,誠意生產一片興旺,范思哲憑借他的熱情赫無所畏懼漸漸站住了腳。不久,一個成衣商登門來請他設計幾套服裝,范思哲出色的完成了他的第一個系列,他設計的服裝極為暢銷,合夥人高興之餘,送了他一輛大眾甲殼蟲轎車。 范思哲設計頂峰的標志是1989年在巴黎推出"Atelier"系列。這是范思哲不滿足於稱霸義大利而毅然決定打入法國高檔時裝業的第一步,此舉頓時引發了義大利時裝進軍巴黎的風潮。 范思哲享譽世界的緊身裙,不論是潔白素凈或鮮艷熒光,裝飾著閃光的拉鏈和透明合成材料的裙腰,看似高科技的產物,實際上是范思哲對夢想的寫意 8: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折紙燈籠般的長裙,邊緣銳利的大褶皺,獨樹一幟的奇特面料,三宅一生憑借超凡創造力,硬是在才子如雲的巴黎時裝屆站穩了腳跟。面對這樣一位奇才,不光法國的時裝大師們,就連高聳入雲的愛菲爾鐵塔也像是少了一些霸氣。 三宅一生早年在日本學繪畫,後又到法國學制衣,居伊-拉羅什和貝爾-德-紀梵希的工作經歷最終使他下定決心投入時裝工作。 1992年,三宅一生推出Pleats Please(我要皺褶)系列,多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與氣質的女性採納。說它是時裝不如說是一種新的概念,其中包含了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涵。 9:克利斯汀-拉誇(Christian Lacroix) 看克利斯汀-拉誇的作品如同欣賞一場假面舞會。華貴典雅、千嬌白媚的高級時裝似乎是一系列面具,其背後隱藏了一種時刻縈繞在設計師腦海中的潛意識,或是一種精神。 克利斯汀-拉誇的時裝形象中既有東方女性的神秘莫測,又有倫敦女性的古板怪異,還有法國女性的浪漫隨和。創造這些形象的基礎就是現實生活。 克利斯汀-拉誇一直沉浸在幻想與現實、激情與理智的矛盾之中,然而他決非孤獨的探索者,他的努力,他的困惑代表了一代人的處境,也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克利斯汀-拉誇的時裝帝國在競爭激烈的二十世紀末日益壯大;他也成為了時裝界的焦點人物,面對如此了不起的成就,克利斯汀-拉誇卻平靜的說:"一切就這么發生了,過去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就像第一次同黛安娜王妃用餐,很自然的感覺,就象是老相識,可我知道我只在夢里見過她。" 10: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 伊夫-聖洛朗1936年生於阿爾及利亞,父母是法國人。1955年他的設計草圖被介紹給Christian Dior,於是被聘為迪奧的助手。1957年迪奧去世,年僅21歲的伊夫-聖洛朗成為了這家全球最有聲望的時裝公司的首席設計師。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迪奧的老顧客們認為伊夫-聖洛朗過於激進,1960年,他被炒了魷魚。他應征服役,又因精神崩潰而退役。但在好友的強大財力支持下,1962年,他有了自己的時裝公司。 50年來,大部分經典時裝,都是由伊夫-聖洛朗開的先聲。1966年,他將"中性化"概念引入時裝界;首創襯衫式夾克;雙排鈕扣厚呢上裝;1968年,大膽啟用不戴胸罩的模特展示薄透時裝;70年代開創嬉皮服裝潮流…… 他開創的時裝潮流,幾乎被世界上每位成功設計師追隨,他無愧於"懂得如何在變革和延續性之間尋求完美平衡的天才"。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