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回族不能和外族通婚哈
回族可以和外族人通婚。沒有不許回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的規定。
回族婚禮習俗:
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民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民信仰伊斯蘭教,認造物主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為無不受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所制約。飲食方面,以牛、羊為主,禁食豬、馬騾、驢、狗、猛獸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類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煙(特別是草煙);行為方面,禁止賭博、斗毆、姦淫盜竊、損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開殺戮。清真寺是回民穆斯林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以上節日都以教歷(回歷)計算。回民穆斯林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在住房、服飾、語言等方面大致與漢族相同,只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雖有經文,但也是阿拉伯文。回民的婚姻與其他九種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受伊斯蘭教的約束。
穆罕默德說:"結婚是我們定製,背棄我的定製,不是我的教生。"回民的婚姻必須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定,把結婚視為天命和聖行。婚姻須雙方同意,在自願的原則下,經家長和媒人施以聘禮,合乎教規手續,才能舉行婚禮。認為夫妻之道,必須彼此相敬相愛,愛之以德,敬之以禮,夫治一外,妻治於內,相互謙讓,相互幫助,反對互相猜忌,更不允許夫妻雙方不忠,精誠一致,家道乃成。夫妻應孝順雙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蘭之道,愛國愛家,奉公守法,盡國民應盡之義務,贊助公益事業,夫妻共勉,才能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回民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訂親,並擇婚禮日期。訂新叫吃糧茶,結婚要請阿訇贊聖證婚,"贊聖"就是贊美安拉促成了這一對青年的美滿婚姻,並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講授伊斯蘭教常識,要求男女雙方遵守"依瑪尼"(信德),背誦清真言,問他們各自的「經名」(宗教名字),若無經名便由阿訇為他們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邁赫爾」(禮物),因為禮物是夫妻恩愛的象徵。最後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禮必行之禮,有了證婚詞,才能說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認。
其後還要舉行扒果活動,由阿訇事先把象徵長生不老的長生果、早生貴子的棗子、表示富貴的金屬小錢及花生、水果糧、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執於新郎事先准備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內衣內),再交給新娘。
待客人走後,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愛,同甘共苦,白頭諧老,也是阿訇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願。婚禮結束,可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舉辦較豐盛飯菜待客,開宴前得請阿訇(或師傅)"光道口",後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才能開始就餐,但禁止喝酒。
⑵ 古代宮女衣服樣式誰決定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飾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階段為中、晚唐時期。各個階段,按照等級制度的差別。裝飾內容,一般色質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飾,又固著裝環境與場合的不同,分為祭、朝服,公服與常服,笄、絳紗單衣,向紗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帶金鉤、曲領方心,絳紗蔽藤白襪,烏皮屐。劍、雙佩、雙緩、 貢囊等,各人按官職的大小再各有減少。在唐代李賢墓的壁畫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從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塑望謁見時的服飾。具體的形制是:冠、 、笄、絳紗單衣等。唐使君集像中頭戴進德冠、手執笏板,腰間佩有 貢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後來就固天子用赤黃袍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黃袍了。亦規定親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綾羅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綾羅袍;六品以上穿黃絲布交棱雙。
在服色上,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穿黃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時用赤黃色交綾袍,唐高祖李淵則穿赤黃色的袍一戴黃巾作為常服。自這開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黃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黃色,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雖其中各有變化,但大致以紫、緋、綠、青四色來確定品的尊卑。
隋唐時袍衫等服飾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出許多新的式樣來。與前面各朝不太一樣的式樣:圓領,在衽、窄袖、領袖下擺處設有緣邊。此外,這時期有特色的袍衫還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斕袍、 斕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斕袖、 漂、作為士熱人的土服,是一種衣裙連屬的袍衫形式,與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領,大袖,並且在頸子,袖子、衣服下擺處都有邊,突出了是下擺處有很寬的橫斕裝飾。
缺 袍,缺胯衫所謂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們今天稱為「擺縫」的地方開放,這樣較便於人行動,也正由於它的這些特點,被作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勞動者的服飾之一,又因為這種式樣便於行軍騎射,又成為戒服之一。
黃袍,是赤黃色,繹色的紋綾裁製的袍。式樣為右衽、大袖、領子、袖子、褪長至膝下或到腳,這是隋唐時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裝。也從這時開始。
銘袍,即「迴文銘袍」是用金錢,銀以迴文為紋樣綉在袍子上,銘袍的式樣是右衽、圓領、大袖、前有鳥獸花紋,背後有銘文。
穿用胡服,遠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一了漢到北朝,胡服已成為朝服。常服了,隋唐時,已忘記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和少數民族飾和印度,等國外服飾,它具有衣長到膝部、頭戴毛氈或皮帽,腳上穿靴子,領式為圓領,翻折領。
這種胡服在唐帶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賢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溝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還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隋唐時,將長袖減短而形成了一種合領,對襟、無袖或短袖的長衣叫半臂、它長到膝部、胸前系帶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節的服飾。半臂與背子同屬一類,知識各時期的稱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時期的男子的服飾中,還有襖裙、褲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仍以大袖寬身的單衣,長裙為最常穿用的服。
婦女服飾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他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 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 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他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長裙,腰系卡帶,肩披長巾,腳穿高頭鞋碌。窄袖長到手腕。上衣短少僅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畫中,唐代婦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長披帛。長裙。這種上衣極短而下裙拖長的服飾、更能顯示出比例上的節奏感而表現出體態美,可見唐代婦女的綽綽風姿。
唐代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是貴族婦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式樣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對襟衫,長裙,肩披批帛,飾有織文和綉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帶系結,大膽地誇張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現在朝鮮婦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長。面料一般是紗羅織品。所謂的『綺羅纖線見肌膚』,又是唐代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即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體現了唐代文化開放的特點。宋代婦女也穿紗,羅衫襦,但從穿著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無法以唐代比,隋唐時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擔化,露 部裙長可拖地,並且造型瘦俏。從隋唐壁畫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長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從緋、紫、黃、青等為最流行。當是唐弦宗的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黃裙,這種裙子用陰金香草染成,色澤如花,特別鮮艷,不怕日曬,而且可以發出芬芳的清香。這種黃裙逐漸在宮繽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陰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
除這之外還有一種由兩種式兩種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縫制而成的一種長裙,又叫間裙著種裙子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隋唐時,不分貴賤尊卑,婦女都和愛穿中唐以後漸漸少見。
隋唐時,婦女喜歡穿胡服,而且愛穿男子的服飾,這時的胡服特點是:領、袖和下擺處有錦邊裝飾,應邊忖襟,折領式圓領窄袖,頭戴高頂氈帽,系束帶且帶上有多種飾物,下穿帶堅系的小口褲,腳穿尖失的綉花鞋式半呦軟貨。胡服革帶上的掃飾物在三國就傳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為了武員必佣之物,佩掛的飾物有算袋刀子,礪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種俗稱「 」,開元以後,朝遷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掛了,可在民間卻更流行了,只是後來有去了原來的七事,只有窄皮條代替掛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飾可以從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畫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還有一 種四 服裝流行在宮廷和上層貴婦之中,著種服飾為頭戴綴滿珠寶裝飾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領窄袖上袍,袖口與領邊都有綉金的金飾,腳穿軟線貨。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背子、半臂、背子、輛襠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很相似,後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所以將上述服飾單獨來介紹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來說,是對襟,在兩腋及肩後都垂有帶子,因為是對襟,所以需要用帶子系束,並飾在胸前。交領或盤領式的背子,多與盤領式的公服配套使用,這是背子使用於難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從史料上著。男子穿的背子還不能作為正式服飾來穿,雖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這種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禮儀場合穿用的。士大夫們平時雖然也有隻穿背子見客人的,但必須戴帽子,並把下兩腋根垂帶系在胸前作為禮節。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單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婦女背子必須是腋下有開衩的才叫背子,否則可能是長襦,因為背子長到膝部。腋下開衩也很長,約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處一直卡到底邊。領式有斜領、直領、盤領、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長。胸前有帛帶打成結作為禮節,也有把兩腋下的雙垂帶橫著系的,後來去掉了設的雙帶。由於時間的演變,穿著者的不同或長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別也是很嚴格的,貴族婦女的背子衣或是僅次於大袖禮服的帶禮服。比較正式的場合穿正式禮服,梳髻,一般的場合則穿背子和裙。如皇後回娘家時穿背子,皇後在節慶日時第三杯酒後可以換上團冠、背子,說明背子作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們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說媒時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處的。難子只作便服,女子卻能作次等禮服或常服。
半臂本來是武士們穿的,因為它便於行動。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裡等不正式的場合也穿半臂的領有團領、交領、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減去。婦女也有穿半臂的,這種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長就成為了背子,如果減去袖子,就類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裡面,如薴布背心。
輛襠有軍上穿的輛襠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輛襠杉。輛襠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裝
(1)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襇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襇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後來及作為弔慰凶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襇衫,衫下加一條橫襇,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襦襖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飾,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通稱了。直掇、道衣、鶴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較寬大的服飾,直掇是長衣而衣背上的中縫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專指道土穿的服飾,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樣是斜領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緣邊,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樣,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時,有時用絲絛系住腰。鶴氅本是用鶴羽等鳥的羽毛捻成絨織的貴重裘衣,在晉和南朝的時候就有了。式樣是穿袖、大身,後來把這種寬大的衣著叫鶴氅。這三種服飾比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領交裙,而鶴氅則是直領下垂至地的一種形式。
宋代有一種叫貉袖的衣服,這種衣服的特點是便於騎馬,袖在肘間而長短與到腰間,是一種比較短小緊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種雨具、是用草編成的,唐代張志和《漁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句子,可見唐時已有蓑衣。
腹圍與前而說的袍(抱)肚不一樣,是一種圍腰間的服飾附件。宋代人喜歡用鵝黃色的腹圍,稱這叫「腰上黃」。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
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飾
元人以白、藍、赫色最為流行。蒙古人喜歡尚白色,以白為潔;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質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漢話譯為「一色衣」,與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較緊、窄,
而且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有無數褶襇,造型像現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橫襇,領式多是右衽交領,方領、盤領。下身是小口褲,腳穿絡縫靴,腰間開始時用氈毳革作裝飾,後來用擰絲金線或用紅紫帛捻成線,橫纏在腰上,這樣騎在馬上,束緊腰圍就出了體型的輪廓。衣飾的紋樣有:日、月、龍、鳳等紋。質以服用青、紅色綿做的較多,在衣的肩背間綴以大誅作為裝飾。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圓領領袍和宋代的交領袍,頭戴宋式中,貧苦的勞動人民則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帶,衣式多為右衽、交領,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飾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區別,如還有深衣,襖子,褡護,羅
衫,貂皮裘,汗衫、錦衫,披襖,團襖,氈衫,油衣,出袖,軍撤……不可盡數,由於距離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圖像和出土文物來了解它們的大致情形。
(4)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裝
明代一些男子服飾主要在罩甲、電 等。
罩甲是明代內官、都 史、軍人、巡撫、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種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節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於行動。罩甲上有紋樣刺綉,有的下擺處,還有絲惠來裝飾。
申 ,源於元代的質孫服,也與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沒有折襇,明
代內臣穿的軍 有長而窄袖子,下擺開氣,盤領或方領,上衣有橫襇,下裳旁側有馬甲褶,即現在的百褶。當時穿軍 的人除了內臣外,還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這是一種輕捷而便於行動的服飾。
當時還有一些服飾如衫、襖、裙子等都和襲唐朝宋的服制,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6)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
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
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
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
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
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7)清代男子服飾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飾在馬褂,領衣、馬甲、褲、套、褲等。
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為穿這種衣服活動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勝褂」;後又因它常穿在長袍的外面,所以叫「補褂」。馬褂的結構多是圓領,對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馬褂在嘉慶年間往往用如意鑲衣緣作為裝飾,後來漸漸普遍了起來。
領衣,梧州人稱為「牛舌頭」。因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頭,它從力頸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間,並且夾在腰帶里,呈白色,而且綉著花紋,這種服飾使肩部誇張地突出而腰部則顯得窄,從而體現出寬肩細腰的健美的體型。
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這是人們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種無袖上衣。不論
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喜歡穿馬甲。這種服飾從魏晉時期的袖襠變成馬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點。清代的馬甲是以襟的各種方式和扣襟的裝飾及花紋的組織為個性,吸收了北方騎射民族服飾上的裝飾風格,比如多紐扣的多紐馬甲,即巴圖魯坎肩。
清代男子服裝,由於受滿族和北方騎射民族的影響,早已沒有穿裙裳的習慣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褲為主要服裝套式。清代男子的褲式是高腰,合襠,褲腿肥闊。後來也有在褲腳上鑲罩緞子邊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褲腳處用扁而闊的帶子扎住褲口,這樣既保暖,行動又方便。
套褲,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種服式。兩條褲腿不連在一起,穿的時候套在里
面褲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後部,有點像現在的雨褲,褲腳上部較窄。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江蘇農民在水稻田裡勞動時穿一種極短的「牛頭褲」,形狀像牛頭,
便於在泥里、水田裡勞動,與漢代的「犢鼻褲」比較相似。
(8)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
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中國服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化。得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遼闊無邊。通過服裝,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創作的文明成果從中得以體現。越是熟悉,我們越慚悔。我們立志向先哲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作出突出貢獻,以慰先祖之靈!
⑶ 屯堡人的服飾
服飾是一種文化載體。各民族不同的服飾都反映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理念追求、文化積淀等。屯堡人的服飾以青、藍色為主,不能不認為是他們對祖上來自長江一帶的眷眷依戀之情的敘說。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人們把安順一帶的屯堡村落,比喻為「綠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島」。說其「孤」,是指其特殊:極富音律的語言,江南風韻的石頭建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活化石」式的民間戲劇,等等。其中,那透現著明代遺風的服飾,給初到屯堡的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屯堡男人的服飾以短對襟和長衫大襟為主。對襟短衣從中系扣,俗稱「三個荷包」,因在右上胸前和兩個下擺各有一個口袋而得名。對襟短衣一般用青、藍、白布加工而成,釘5顆或7顆布疙瘩紐扣。穿長衫時,頭包青布頭帕或毛線頭帕,腰系青布腰帶。所穿的褲子褲腰和褲腳十分寬大,若把兩只褲腳和褲腰紮上,可裝百餘斤糧食,既涼爽又實用。
夏天,穿草鞋或布鞋,著短衣;冬天著長衫,穿布幫皮底釘子鞋。這種長統的釘子鞋形同戰靴,俗稱「戰要鞋」。這種「戰要鞋」既有保暖作用又具防滑功能,是冬雨綿綿的貴州山區不可缺少的實用物。穿上這種戰靴,屯堡男人顯得威武雄壯,精神抖擻。正如一首山歌所唱:「戰要皮鞋穿腳上,行走如風穩當當;走南闖北腳有勁,妖魔鬼怪也避讓。」
外出趕場經商,屯堡男人總喜歡隨身帶著用麥草編織的草帽。這種草帽是女人選用白色的麥草,一根一根地銜接起來,編成長辮後再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制而成。精巧的麥草帽是女人心靈手巧的展示,又是深深愛戀的寄託。因此,麥草帽不僅是防雨防曬的用具,更是愛的信物。
屯堡老者頭戴氈窩帽或包青布頭帕,身穿長衫,不系腰帶,腳穿布鞋,手提長長的竹子煙桿。有的小肚子上吊著牛皮縫制的「包肚」裝錢幣。氈窩帽如同江南水鄉男人所戴的氈帽,一般用毛線或羊絨製品加工而成。老者們一旦戴上一頂氈窩帽一輩子不會洗一回,而且一年四季都戴在頭上,因此,這種氈窩帽始終是油光光的,好像刷了一層油漆。
一根精緻的煙桿是老者們的寵物。提著長長的煙桿在街上走路是有福氣的顯示。長約5尺的煙桿選用竹節密集的竹子加工而成,以竹節越多越密為最好。用麻線或銅線編成網包裹竹根成為煙斗,用桐油經常塗拭煙桿,使長長的煙桿黑紅油亮,非常誘人。煙桿上要吊金屬鏈綴著的古錢幣或核桃雕製品等飾物,既有裝飾作用也方便把煙桿掛在屋牆上或手提行走。
屯堡人服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婦女的衣著和裝扮上。屯堡婦女始終保持大袖長袍尖頭鞋等明代遺風,《安順府志·民風》記:「屯軍堡子,皆奉洪武調北征南。婦人以銀索綰發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漢裝也。」再看今日屯堡村落中婦女的服飾,盡管年輕姑娘追求時尚打扮已失去往昔屯堡女孩特有的古樸風采,但一旦結婚後,周圍環境使然,仍恢復傳統服裝的樣式。身著或青色或藍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綠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發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上銀質和玉石發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綉花布鞋,額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如今,在裝束上增添了一塊方頭巾和綵帶黑色圍腰。
在封建禮教的陰霾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女人以「三寸金蓮」為美的畸形追求,「裹小腳」使多少女子飽嘗痛苦而流幹了眼淚。而屯堡人卻大反禮俗,不以腳小三寸為美,任其自然,悠哉樂哉。雖然被認為有悖時尚,被人瞧不起而鄙稱為「大腳」,但在那戰事不斷,男人要出征打仗的特殊背景下,卻為她們從事繁重的家務勞動和農田勞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說起「大腳」,在屯堡人中還流傳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洪武年間,國事已定,天下太平。在某年的元宵佳節,皇城大放花燈,熱鬧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後被民間的歡樂氣氛所吸引,帶著幾個宮女、太監悄悄出宮去觀賞花燈。一路上燈火輝煌,氣象萬千,把個皇後娘娘看得心花怒放,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一雙大腳被人看見,驚呼起來,惹得遊人圍堵觀看。馬皇後尷尬之餘,掃興地回到皇宮向朱元璋大發脾氣。朱元璋笑而不語,事後叫人做了一雙仿「尖尖腳」的粽子樣大腳鞋給馬皇後。馬皇後穿上後,長裙籠住大腳,卻露出一雙翹翹的尖角。自此,皇後娘娘穿的「尖頭綉花鞋」,屯堡人仿效著一代一代延續至今。這個傳說雖有一點牽強附會,但聯想到屯堡婦女那不忘祖規保留著的服飾頭飾,可看到屯堡人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是何等深沉。
屯堡姑娘不僅綉鞋花,還要綉帽花、枕套花、背扇花等多種衣物圖案。這些衣物圖案多為花卉、魚鳥之類的大自然生靈,她們把這些生靈綉得栩栩如生同時又別具情趣。姑娘們一生綉出百餘件花品,到出嫁「報日子」那天,集中挑到新郎家去在鄉親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藝,數量多、質量好的綉製品自然會受到眾口稱贊。那對姑娘們來說是最好的評價。因為這些綉製品傾注著姑娘們的心血,寄託著她們美好的嚮往。就如她們心靈的歌聲:「熬更守夜綉枕頭,綉出鴛鴦戲水圖。有朝一日同共枕,好比躺在雲里頭。」
年齡較大的屯堡婦女被稱作「太婆」,服飾較為朴實,並多以青色為基調。其頭飾較為簡單,把頭發梳在腦後挽成發髻,罩上馬尾編織的發網,插簡單的管簪,並包上一塊青紗帕或青布,所穿大袖子長衣服的衣領袖襟綉簡單花邊,系青布腰帶和圍腰布,腳穿尖頭綉花鞋。冬季,小腿上包裹腳布(綁腿)以禦寒。這些太婆們外出趕廟會、走親戚時,肩上掛著黃布挎包,腰帶上插一塊折疊成方形的手巾,撐著紅色的油紙雨傘,三三兩兩邀約成行。聚在一起時喜歡念佛或拉家常。她們用低沉的聲音唱念佛經,吟出人生的艱辛和感慨:「人生好比山上草,春綠秋黃一世了;掛起露珠如戴玉,一到寒冬不見草。佛也,拿摩摸彌陀!」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婦女的大袖長袍尖頭鞋和別具一格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所藏明代服飾與發式相似,它述說著屯堡人祖先揮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一件件綉品,我們看到了江南刺綉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
⑷ 中國唐朝至今服裝的發展史
隋唐服飾鑒賞
引言: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飾
這個時期的男子服飾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階段為中、晚唐時期。各個階段,按照等級制度的差別。裝飾內容,一般色質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飾,又固著裝環境與場合的不同,分為祭、朝服,公服與常服,笄、絳紗單衣,向紗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帶金鉤、曲領方心,絳紗蔽藤白襪,烏皮屐。劍、雙佩、雙緩、 貢囊等,各人按官職的大小再各有減少。在唐代李賢墓的壁畫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從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員在塑望謁見時的服飾。具體的形制是:冠、 、笄、絳紗單衣等。唐使君集像中頭戴進德冠、手執笏板,腰間佩有 貢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後來就固天子用赤黃袍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黃袍了。亦規定親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綾羅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綾羅袍;六品以上穿黃絲布交棱雙。
在服色上,唐初沿襲隋制。天子穿黃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時用赤黃色交綾袍,唐高祖李淵則穿赤黃色的袍一戴黃巾作為常服。自這開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黃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黃色,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雖其中各有變化,但大致以紫、緋、綠、青四色來確定品的尊卑。
隋唐時袍衫等服飾又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出許多新的式樣來。與前面各朝不太一樣的式樣:圓領,在衽、窄袖、領袖下擺處設有緣邊。此外,這時期有特色的袍衫還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斕袍、 斕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斕袖、 漂、作為士熱人的土服,是一種衣裙連屬的袍衫形式,與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領,大袖,並且在頸子,袖子、衣服下擺處都有邊,突出了是下擺處有很寬的橫斕裝飾。
缺 袍,缺胯衫所謂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們今天稱為「擺縫」的地方開放,這樣較便於人行動,也正由於它的這些特點,被作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勞動者的服飾之一,又因為這種式樣便於行軍騎射,又成為戒服之一。
黃袍,是赤黃色,繹色的紋綾裁製的袍。式樣為右衽、大袖、領子、袖子、褪長至膝下或到腳,這是隋唐時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裝。也從這時開始。
銘袍,即「迴文銘袍」是用金錢,銀以迴文為紋樣綉在袍子上,銘袍的式樣是右衽、圓領、大袖、前有鳥獸花紋,背後有銘文。
穿用胡服,遠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一了漢到北朝,胡服已成為朝服。常服了,隋唐時,已忘記了它是胡服了。
隋唐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和少數民族飾和印度,等國外服飾,它具有衣長到膝部、頭戴毛氈或皮帽,腳上穿靴子,領式為圓領,翻折領。
這種胡服在唐帶士俑、唐三彩人物和唐代李賢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穿胡服的人,有的是奔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特使。有的是溝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還有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隋唐時,將長袖減短而形成了一種合領,對襟、無袖或短袖的長衣叫半臂、它長到膝部、胸前系帶子,穿在袍衫外面,是春秋季節的服飾。半臂與背子同屬一類,知識各時期的稱呼不同,不分男女。
隋唐時期的男子的服飾中,還有襖裙、褲褶、弁服等。一般文人雅士或紳士老者,仍以大袖寬身的單衣,長裙為最常穿用的服。
婦女服飾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他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 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 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他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長裙,腰系卡帶,肩披長巾,腳穿高頭鞋碌。窄袖長到手腕。上衣短少僅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畫中,唐代婦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長披帛。長裙。這種上衣極短而下裙拖長的服飾、更能顯示出比例上的節奏感而表現出體態美,可見唐代婦女的綽綽風姿。
唐代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是貴族婦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式樣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對襟衫,長裙,肩披批帛,飾有織文和綉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帶系結,大膽地誇張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現在朝鮮婦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長。面料一般是紗羅織品。所謂的『綺羅纖線見肌膚』,又是唐代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即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體現了唐代文化開放的特點。宋代婦女也穿紗,羅衫襦,但從穿著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無法以唐代比,隋唐時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擔化,露 部裙長可拖地,並且造型瘦俏。從隋唐壁畫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長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從緋、紫、黃、青等為最流行。當是唐弦宗的楊貴妃最愛穿一種黃裙,這種裙子用陰金香草染成,色澤如花,特別鮮艷,不怕日曬,而且可以發出芬芳的清香。這種黃裙逐漸在宮繽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折腰多舞陰金裙」。就說明了這一點。
除這之外還有一種由兩種式兩種以上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縫制而成的一種長裙,又叫間裙著種裙子在魏晉時已開始流行,隋唐時,不分貴賤尊卑,婦女都和愛穿中唐以後漸漸少見。
隋唐時,婦女喜歡穿胡服,而且愛穿男子的服飾,這時的胡服特點是:領、袖和下擺處有錦邊裝飾,應邊忖襟,折領式圓領窄袖,頭戴高頂氈帽,系束帶且帶上有多種飾物,下穿帶堅系的小口褲,腳穿尖失的綉花鞋式半呦軟貨。胡服革帶上的掃飾物在三國就傳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為了武員必佣之物,佩掛的飾物有算袋刀子,礪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種俗稱「 」,開元以後,朝遷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掛了,可在民間卻更流行了,只是後來有去了原來的七事,只有窄皮條代替掛在腰上。
女穿男子的服飾可以從唐永秦公主墓的壁畫上找到。
另外,中晚唐是,還有一 種四 服裝流行在宮廷和上層貴婦之中,著種服飾為頭戴綴滿珠寶裝飾和 和桃形金冠,身穿折領窄袖上袍,袖口與領邊都有綉金的金飾,腳穿軟線貨。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背子、半臂、背子、輛襠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很相似,後都四男女都穿的。其中被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所以將上述服飾單獨來介紹一下。
背子又叫褙子,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以男女穿的背子來說,是對襟,在兩腋及肩後都垂有帶子,因為是對襟,所以需要用帶子系束,並飾在胸前。交領或盤領式的背子,多與盤領式的公服配套使用,這是背子使用於難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
從史料上著。男子穿的背子還不能作為正式服飾來穿,雖然宋代的皇帝也有穿這種背子的,但也只是在非禮儀場合穿用的。士大夫們平時雖然也有隻穿背子見客人的,但必須戴帽子,並把下兩腋根垂帶系在胸前作為禮節。
宋代女子穿的背子,是在以前的半臂和單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婦女背子必須是腋下有開衩的才叫背子,否則可能是長襦,因為背子長到膝部。腋下開衩也很長,約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處一直卡到底邊。領式有斜領、直領、盤領、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長。胸前有帛帶打成結作為禮節,也有把兩腋下的雙垂帶橫著系的,後來去掉了設的雙帶。由於時間的演變,穿著者的不同或長或窄,以及面料也色彩等的差別也是很嚴格的,貴族婦女的背子衣或是僅次於大袖禮服的帶禮服。比較正式的場合穿正式禮服,梳髻,一般的場合則穿背子和裙。如皇後回娘家時穿背子,皇後在節慶日時第三杯酒後可以換上團冠、背子,說明背子作為常服使用。一般未婚女子和妾女們也把背子作常服。其它如說媒時也可穿用。所以女子也男子的背子的作用是有不同之處的。難子只作便服,女子卻能作次等禮服或常服。
半臂本來是武士們穿的,因為它便於行動。除了武士之外,宋代在家裡等不正式的場合也穿半臂的領有團領、交領、襟式有直襟、交襟,而袖子可以減去。婦女也有穿半臂的,這種半臂都是罩在外面的。半臂的袖子加長就成為了背子,如果減去袖子,就類似背心了。被子可以穿在裡面,如薴布背心。
輛襠有軍上穿的輛襠甲,也有一般人穿的輛襠杉。輛襠一般穿在外面,外性也背心相似,但比背心要短,因而這二者既相似,又有不同。
宋、元、明、清時期的服裝
(1)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襇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後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於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襇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後來及作為弔慰凶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襇衫,衫下加一條橫襇,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衫而得名。
襦襖都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飾,這兩者的差別並不很大,後來就「通稱了。直掇、道衣、鶴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較寬大的服飾,直掇是長衣而衣背上的中縫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專指道土穿的服飾,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樣是斜領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緣邊,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樣,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時,有時用絲絛系住腰。鶴氅本是用鶴羽等鳥的羽毛捻成絨織的貴重裘衣,在晉和南朝的時候就有了。式樣是穿袖、大身,後來把這種寬大的衣著叫鶴氅。這三種服飾比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領交裙,而鶴氅則是直領下垂至地的一種形式。
宋代有一種叫貉袖的衣服,這種衣服的特點是便於騎馬,袖在肘間而長短與到腰間,是一種比較短小緊身的服式。
蓑衣是一種雨具、是用草編成的,唐代張志和《漁歌子》中就有「青笞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句子,可見唐時已有蓑衣。
腹圍與前而說的袍(抱)肚不一樣,是一種圍腰間的服飾附件。宋代人喜歡用鵝黃色的腹圍,稱這叫「腰上黃」。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
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3)元代男子服飾
元人以白、藍、赫色最為流行。蒙古人喜歡尚白色,以白為潔;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質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漢話譯為「一色衣」,與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較緊、窄,
而且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有無數褶襇,造型像現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橫襇,領式多是右衽交領,方領、盤領。下身是小口褲,腳穿絡縫靴,腰間開始時用氈毳革作裝飾,後來用擰絲金線或用紅紫帛捻成線,橫纏在腰上,這樣騎在馬上,束緊腰圍就出了體型的輪廓。衣飾的紋樣有:日、月、龍、鳳等紋。質以服用青、紅色綿做的較多,在衣的肩背間綴以大誅作為裝飾。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圓領領袍和宋代的交領袍,頭戴宋式中,貧苦的勞動人民則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帶,衣式多為右衽、交領,插簪或戴斗笠。
元代男子的服飾繁多,名且各不相同,且有南北方的區別,如還有深衣,襖子,褡護,羅
衫,貂皮裘,汗衫、錦衫,披襖,團襖,氈衫,油衣,出袖,軍撤……不可盡數,由於距離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圖像和出土文物來了解它們的大致情形。
(4)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
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裝
明代一些男子服飾主要在罩甲、電 等。
罩甲是明代內官、都 史、軍人、巡撫、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種背心
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節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於行動。罩甲上有紋樣刺綉,有的下擺處,還有絲惠來裝飾。
申 ,源於元代的質孫服,也與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沒有折襇,明
代內臣穿的軍 有長而窄袖子,下擺開氣,盤領或方領,上衣有橫襇,下裳旁側有馬甲褶,即現在的百褶。當時穿軍 的人除了內臣外,還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這是一種輕捷而便於行動的服飾。
當時還有一些服飾如衫、襖、裙子等都和襲唐朝宋的服制,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6)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
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
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
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
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
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
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7)清代男子服飾
清代男子一般日常的服飾在馬褂,領衣、馬甲、褲、套、褲等。
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種較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為穿這種衣服活動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勝褂」;後又因它常穿在長袍的外面,所以叫「補褂」。馬褂的結構多是圓領,對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馬褂在嘉慶年間往往用如意鑲衣緣作為裝飾,後來漸漸普遍了起來。
領衣,梧州人稱為「牛舌頭」。因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頭,它從力頸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
間,並且夾在腰帶里,呈白色,而且綉著花紋,這種服飾使肩部誇張地突出而腰部則顯得窄,從而體現出寬肩細腰的健美的體型。
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這是人們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種無袖上衣。不論
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喜歡穿馬甲。這種服飾從魏晉時期的袖襠變成馬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點。清代的馬甲是以襟的各種方式和扣襟的裝飾及花紋的組織為個性,吸收了北方騎射民族服飾上的裝飾風格,比如多紐扣的多紐馬甲,即巴圖魯坎肩。
清代男子服裝,由於受滿族和北方騎射民族的影響,早已沒有穿裙裳的習慣了,而一般的
袍、褂和褲為主要服裝套式。清代男子的褲式是高腰,合襠,褲腿肥闊。後來也有在褲腳上鑲罩緞子邊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褲腳處用扁而闊的帶子扎住褲口,這樣既保暖,行動又方便。
套褲,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種服式。兩條褲腿不連在一起,穿的時候套在里
面褲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後部,有點像現在的雨褲,褲腳上部較窄。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江蘇農民在水稻田裡勞動時穿一種極短的「牛頭褲」,形狀像牛頭,
便於在泥里、水田裡勞動,與漢代的「犢鼻褲」比較相似。
(8)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
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中國服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化。得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遼闊無邊。通過服裝,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創作的文明成果從中得以體現。越是熟悉,我們越慚悔。我們立志向先哲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作出突出貢獻,以慰先祖之靈!
很長自己慢慢看吧
⑸ 明朝人們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⑹ 用哲學觀點看服裝發展史
1,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你就開始論述發展的概念,實質,講服裝發展的必然性
2,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論述,它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它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觀。強調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3,是辨證的發展觀。對立統一,全面的觀點(全面發展),普遍聯系的觀點、系統論(協調發展)
你寫的時候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再具體分小點。
每一小點都要先說原理,再聯系實際,還不夠就舉例子
每一大部分都要有總述的段。
再加個開頭與結尾,應該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