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士的古往今來——華士鎮的歷史
華士,原名華墅、華市,又稱龍砂,素為江南名鎮。華士鎮位於江陰市東部,東與張家港接壤,340省道橫貫該鎮,沿江高速公路穿越華士工業園,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華士鎮下轄27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的所在鎮。鎮域總面積7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00公頃。2009年末有常住人口90187人,其中男性45243人、女性44944人;有少數民族201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76人,分別為土家族42人、布依族35人、苗族34人、侗族27人、回族18人、壯族9人、滿族7人、仡佬族7人、蒙古族6人、白族6人、彝族4人、瑤族2人、朝鮮族2人、水族1人、穿青族1人。有外來暫住人口98391人,其中男性53541人、女性44850人。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相傳孫權之母吳國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造就了如今的千年古剎泰清寺。三國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在砂山留下藏軍洞。宋、元時,華士地區已成為江南棉花集散中心,有「日出萬匹,衣披天下」之譽,明清時期土布交易經營盛極一時。清光緒二十七年,黃煦將布機從手投梭革新為手拉梭,後世評譽為紡織機的第二次革命。1910年,美利發布廠所產雙龍斜紋布在南洋勸業會上獲二等獎。1915年,美利發布廠和華豐布廠產斜紋布獲北京國貨展覽會一等獎。
宋、元、明時,華墅時稱清化鄉。明嘉靖間建華墅鎮,屬清化鄉。清康熙三年,清化鄉區劃改建華墅鎮。1934年,華士現境設華墅、陸橋2鎮和龍南、河南、泰清、瓠岱、啟長、周東等鄉。1951年,分屬華墅鎮和龍南、河南、泰清、蔡河、啟長、瓠岱、陸橋、郁橋、祝南、周東、砂山等鄉。此後,境內區劃所屬幾易。1956年3月,華墅鎮建為縣屬鎮。1957年,裁並為華墅、陸橋兩鄉。1965年10月改「華墅」為「華士」。 1985年和1991年,華士、陸橋先後撤鄉建鎮。2001年6月,華士、陸橋合並建成新華士鎮。
歷代有外地名人慕臨華士。唐代杜甫祖父杜審言在華士寫《重九日宴江陰》詩,有「龍沙即此地」句。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結廬白龍山東南麓,名為「東坡田舍」。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兵駐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個,後稱「藏軍洞」。元代大畫家倪瓚避亂外出,明洪武七年(1374)隱居砂山南麓。砂山文昌閣曾為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讀書處。明末清初,江陰典史閻應元奉母及妻結廬隱居砂山東南麓海會庵。民國初,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年輕時任澄華小學教員。抗戰期間,原籍華士的上海實業家陳詠仁,出重金購買清道光末年出土的西周稀世珍寶毛公鼎,抗戰勝利後陳氏兄弟將寶鼎捐獻給國民政府,現為台北由華士人黃寶瑜設計建造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常在無錫到華士的輪船上和華士街頭拉二胡賣藝,在天星茶社獻藝。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少年時代曾在華士新農工業社當學徒。
華士,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進士50人,舉人62人,出了許多敢於直諫、為民請命、才幹出眾、勤政愛民的清官循吏。宋紹興年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世孫趙士鵬定居砂山北石橋。此後,趙氏科第聯綿,並建鼎魁坊。明弘治年間,大河裡貢斌、貢安甫父子同科中舉,一時傳誦四方。明清時期,山南華墅鎮有進士15人。明代吏部員外郎繆煜、廣東按察司副使徐度、福建按察司副使貢修齡,清代翰林院檢討鄧鍾麟、雲南騰越州知州吳楷、翰林院編修徐文泂、吏部驗封司主事徐士佳等皆功勛卓著。明正德元年,御史貢安甫與同邑二人為主,犯顏直諫,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被廷杖削職,史稱「殿前三虎」,「江陰一時三忠」「直聲動天下」。舊民主主義革命元老於右任為華墅文社亦園書廳題聯:「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毓秀鍾靈科第聯綿。」
宋代以來,華士名醫輩出。南宋至元,砂山北陸文圭隱居不仕,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明萬曆三十年,葉慎南僑居華墅行醫,至民國相襲12世,世稱家傳葉氏醫學名家。明末,姜禮得祖傳之學,更精醫術,名噪大江南北,至民國相襲9世,世稱姜氏家傳醫家。清雍正、乾隆年間,葉德培、姜學山、姜健、王鍾岳、貢一帆、孫御千、戚雲門、戚金泉等為代表的8名醫家,均因醫術精湛名振吳中,被譽為「龍砂八家」,歷盛200餘年,有《龍砂八家醫案》傳世。光緒年間,歷任河南上蔡等3縣知縣的張洵佳(字少泉)精通醫道,歸隱後曾應門生徐世昌薦舉,晉京為慈禧太後治病。
華士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元代詩人繆鑒所寫詩俊逸清麗,同時代文人陸文圭評價:「江陰得苔石,始有詩人。」元明清三代有查考的著作超百部。元代陸文圭集編秦漢以來道德文章為《師宣堂文》,被東南諸省學子尊為「一代宗師」。明代經學家顧文熊經20年苦心,纂定《禮記集解》,成為後人讀《禮》之範本。清著名書畫家、金石大師沈鳳,被今人列入「中國歷代篆刻百家」之一。清大河裡貢震,為方誌家、易學專家和著作家,一生著作不下百卷。金石家孔千秋,享有「鐵石才子」、「白衣翰林」之譽。清石橋著作家趙曦明著江陰抗清81天史實的《江上孤忠錄》,傳誦天下。清王堃和其孫王家枚二人被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收入《江浙藏書家傳略》。清教育家、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總校復校章際治,中進士後出任翰林院編修兼京師大學堂教習。
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後,華士更涌現大批名人。有中科院院士承淡安,數學家吳新謀,針灸學家趙爾康,眼科專家姜心曼,內科學家錢悳,橋梁專家孫寶墀、王建瑤,建築學家黃寶瑜、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呂斯百,鐵路工程專家孫寶融,水利專家王鶴亭,電信專家黃如祖,地圖學家李海晨等。有15位大學校(院)長或黨委書記,34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海內外各界名人有300多人。
華士,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白龍山、砂山東西橫亘,綿延十里,古稱「十里龍砂」。境內河流交錯,水塘棋布,張家港河縱貫西南,穿山河、泰清河縱橫交匯。
華士名勝古跡眾多,歷代名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明朝中期,邑人卞邦本作詩10首,描繪白龍山、砂山之間石虎門以北花園里一帶的秀麗風光,史稱「花園十景」。同期,李茀、陶棋、卞邦本分別詩詠砂山西部南麓風景:「桑林春雨」、「沙阜晴雲」,「瀟塘漁唱」、「殷墅樵歌」、「蘭若晨鍾」、「蘆涇秋色」、「倪灣先隴」,「後廓通衢」等,稱「桑溪八景」。
清乾隆中期,曹復賦詩8首:「趙墓喬松」、「倪迂曲水」、「萬井浮煙」、「翠香清泉」、「鵝嶺掛月」、「虎門雨花」、「清明走馬」、「古涇花圃」,稱之「龍砂八景」。乾隆晚期,陸石麟、陶文煒等詩詠「十橋香雪」、「五嶺寒濤」、「承恩瀉月」、「凝秀回瀾」、「鷗亭聽雨」、「鴛閣吟風」、「護龍晚鍾」、「牧牛朝梵」,稱之「龍砂續八景」。
古鎮華士園墅林立。《江陰民國續志》載:宋至清華士共有10座名園,佔有記載的江陰名園四分之一。建於明成化六年的五松園,後易名大夫園,今石碑尚存,彌足珍貴。華士的歷史名園還有:梅花別墅、行還圃、留園、世恩堂、壺天園、且休園、山滿樓、學圃、承恩樓等。
因華士園林建築眾多,加之各有千秋,故有「小小華士賽蘇州」的美譽。
B. 華士鎮的主要名人
華士人文薈萃,南宋至清末,出進士50人,舉人62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呂斯百,上海市原作協主席、文學藝術家徐中玉等華士籍專家、教授、學者遍布海內外。華士名醫輩出,有「大江南北延醫者,都於華墅」之說。近代中醫針灸大家承淡安,被尊為中醫針灸鼻祖。華士是經濟強鎮。是蘇南鄉鎮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為江蘇省首批億元鄉。如今,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歷代有外地名人慕臨華士。唐代杜甫祖父杜審言在華士寫《重九日宴江陰》詩,有「龍沙即此地」句。北宋時大文學家蘇軾結廬白龍山東南麓,名為「東坡田舍」。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兵駐砂山,山脊留下石室15個,後稱「藏軍洞」。元代大畫家倪瓚避亂外出,明洪武七年(1374)隱居砂山南麓。砂山文昌閣曾為明地理學家徐霞客讀書處。明末清初,江陰典史閻應元奉母及妻結廬隱居砂山東南麓海會庵。民國初,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年輕時任澄華小學教員。抗戰期間,原籍華士的上海實業家陳詠仁,出重金購買清道光末年出土的西周稀世珍寶毛公鼎,抗戰勝利後陳氏兄弟將寶鼎捐獻給國民政府,現為台北由華士人黃寶瑜設計建造的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瞎子阿炳)常在無錫到華士的輪船上和華士街頭拉二胡賣藝,在天星茶社獻藝。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少年時代曾在華士新農工業社當學徒。
南宋至清末,能查考到進士50人,舉人62人,出了許多敢於直諫、為民請命、才幹出眾、勤政愛民的清官循吏。宋紹興年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世孫趙士鵬定居砂山北石橋。此後,趙氏科第聯綿,並建鼎魁坊。明弘治年間,大河裡貢斌、貢安甫父子同科中舉,一時傳誦四方。明清時期,山南華墅鎮有進士15人。明代吏部員外郎繆煜、廣東按察司副使徐度、福建按察司副使貢修齡,清代翰林院檢討鄧鍾麟、雲南騰越州知州吳楷、翰林院編修徐文泂、吏部驗封司主事徐士佳等皆功勛卓著。明正德元年,御史貢安甫與同邑二人為主,犯顏直諫,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被廷杖削職,史稱「殿前三虎」,「江陰一時三忠」「直聲動天下」。舊民主主義革命元老於右任為華墅文社亦園書廳題聯:「山明水秀人才輩出;毓秀鍾靈科第聯綿。」
宋代以來,華士名醫輩出。南宋至元,砂山北陸文圭隱居不仕,精研醫道,被尊為江陰中醫鼻祖。明萬曆三十年,葉慎南僑居華墅行醫,至民國相襲12世,世稱家傳葉氏醫學名家。明末,姜禮得祖傳之學,更精醫術,名噪大江南北,至民國相襲9世,世稱姜氏家傳醫家。清雍正、乾隆年間,葉德培、姜學山、姜健、王鍾岳、貢一帆、孫御千、戚雲門、戚金泉等為代表的8名醫家,均因醫術精湛名振吳中,被譽為「龍砂八家」,歷盛200餘年,有《龍砂八家醫案》傳世。光緒年間,歷任河南上蔡等3縣知縣的張洵佳(字少泉)精通醫道,歸隱後曾應門生徐世昌薦舉,晉京為慈禧太後治病。
華士歷代文化名人不勝枚舉。元代詩人繆鑒所寫詩俊逸清麗,同時代文人陸文圭評價:「江陰得苔石,始有詩人。」元明清三代有查考的著作超百部。元代陸文圭集編秦漢以來道德文章為《師宣堂文》,被東南諸省學子尊為「一代宗師」。明代經學家顧文熊經20年苦心,纂定《禮記集解》,成為後人讀《禮》之範本。清著名書畫家、金石大師沈鳳,被今人列入「中國歷代篆刻百家」之一。清大河裡貢震,為方誌家、易學專家和著作家,一生著作不下百卷。金石家孔千秋,享有「鐵石才子」、「白衣翰林」之譽。清石橋著作家趙曦明著江陰抗清81天史實的《江上孤忠錄》,傳誦天下。清王堃和其孫王家枚二人被著名歷史學家吳晗收入《江浙藏書家傳略》。清教育家、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總校復校章際治,中進士後出任翰林院編修兼京師大學堂教習。
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後,華士更涌現大批名人。有中科院院士承淡安,數學家吳新謀,針灸學家趙爾康,眼科專家姜心曼,內科學家錢悳,橋梁專家孫寶墀、王建瑤,建築學家黃寶瑜、經濟學家姜君辰,油畫家呂斯百,鐵路工程專家孫寶融,水利專家王鶴亭,電信專家黃如祖,地圖學家李海晨等。有15位大學校(院)長或黨委書記,34位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海內外各界名人有300多人。
C. 淘寶女裝哪家店好
小兒熊熊126家挺好,感覺款式好看,主要是老闆人好!
D. 淘寶女裝哪家店比較好呀
其實可以試試沒開張的新店,感覺沖這新開的三把火應該也會積極熱心服務到位吧~個人覺得好多老店已經沒有平常心了。
E. 江陰市傳澄制襪有限公司的創業勵志
現在,有不少80後青年靠刻苦學習和大膽實踐,從他們的父輩手中,成功地接下了領導企業的重擔,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代企業領導者。而1985年出生的朱澄,父母都是普通職工,他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和拳拳愛心,創立了自己的企業——江陰市傳澄制襪有限公司,並用愛心鑄就了名牌產品,還用愛心扶貧濟困,讓更多的人感受幸福。他用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期萌發的愛心,實現了擁抱這個時代的夢想。 23歲,他圓了一個創業夢
朱澄創業的念頭在河海大學讀書期間就開始萌發了。夏港街道有座冰心紀念館,著名文學家冰心的故居也在那裡。當他參觀冰心紀念館時,被冰心作品中「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名言深深地打動了。從此,他愛上了閱讀冰心的作品,冰心那些飽含著愛汁的詩文,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愛的種子。在大學讀書時他看到有些家境貧困的同學穿的襪子很破,心裡想:自己的老家華士鎮有不少制襪廠,廠里還有他的親戚朋友,何不找熟人以出廠價買些襪子送給同學們穿?主意一定,假期回老家他就用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600元錢買了不少襪子,帶到學校來。同學們看到這些五顏六色、款式新穎的襪子竟然都喜出望外,七嘴八舌地向他打聽從哪裡買的。朱澄說:「都是我老家廠里生產的,我用出廠時的廉價買來送給困難同學穿的。如果大家都想要,困難同學我奉送,家境好的同學我仍按出廠價賣給你們。」於是第一批襪子一雙都沒有剩。以後每次回老家,他都要盡力背來很多襪子。後來學校門口的商店老闆也找到朱澄,請他幫店裡批量進貨。聰明的朱澄為人誠懇,又天天和同學們打交道,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樣式的襪子,每次幫商店批進的貨都受消費者歡迎。沒多久,消息就傳播開來,很多商店老闆都找朱澄幫助進貨。盡管朱澄還是個大學生,可是在這些經營者的眼中,他是個有文化的高智商經營人才。有一天,一個商店老闆對朱澄說:「你進的貨雖然價格廉、質量好,可是沒有品牌,顧客只能買了自己穿,不能當禮品送人。」「襪子也能當禮品送人?」朱澄有些奇怪。「當然啰!」商店老闆說,「襪子送人最實惠,人人用得著,不會嫌多,拿出去還漂亮,價格又不貴,何樂而不為?」
商店老闆的一番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朱澄思維的大門。他馬上意識到,老家生產的襪子快要跟不上市場需求了。在他大學即將畢業的2007年,剛滿23歲的他過完春節就和母親商量,賣掉在江陰城裡的房子,自己到老家華士鎮開襪廠,專門生產精品襪。這個決定讓母親吃了一驚。她說:「你大學畢業後就要成家立業,城裡的房子是給你結婚用的。你成家後,爸爸媽媽也退休了,我們回華士鎮老家去住,城裡的房子就留給你了。賣掉了房子,你住哪裡?」朱澄說:「我也和你們一樣,搬到老家去住。」媽媽難過地說:「賣掉了房子,以後你就不是城裡人了。」朱澄說:「當不當城裡人不要緊,年輕人首先要有所作為!你不是經常教育我要奉獻愛心嗎?假如我自己碌碌無為,拿什麼來奉獻愛心呢?」兒子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母親的心。她覺得兒子有了理想,有了愛心,將來一定會有出息。於是她忍痛賣掉房子,換來40多萬現金,交給了朱澄。朱澄帶著父母的辛苦錢和讀書時幫商店老闆們做生意掙來的10幾萬元錢,回到了華士鎮。先租了200平方米舊屋,買來 6台織襪機,招聘6名工人,注冊了「CHAN傳澄」牌商標,並為產品設計了精美的包裝盒。當年3月,就開工投產了。令他的母親喜出望外的是,工廠旗開得勝,第一年就掙回了投入的成本。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朱澄在華士鎮給父母買了套新房,讓他們安度晚年,回報父母的養育和支持。
26歲,他圓了一個品牌夢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2008年,朱澄在日記本的首頁,摘錄了冰心寫的一首小詩。這時他靠奮斗創下了基業,可是當年那位老闆的話一直在敲打著他的腦門:「你的襪雖然價格廉、質量好,可是沒有品牌,顧客買了只能自己穿,不能當禮品送人。」他查閱了江陰的織襪史,早在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華士人就開始用手搖織襪機生產了,到此時恰好100年。「100年後的今天我一定要打造一個名牌!」朱澄拍案而起,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6個大字:「好襪子,出華士」。這是他的奮斗目標,也是他的鏗鏘誓言,他要把華士鎮的百年襪業傳承下來,並且要超越歷史。為了樹立品牌,他請來日本專家,幫助企業尋找和彌補生產環節、經營管理上的不足,同時,致力於在全體員工中夯實打造品牌的思想基礎,建設傳澄文化。
朱澄對傳澄文化提出的核心是「至澄心悅」四個大字。「澄」既是江陰的簡稱,又代表傳澄制襪公司。他認為,心情不愉快的人是造不出名牌產品來的。所以,他要使來到江陰澄江這塊福地、來到傳澄制襪有限公司的人天天都有好心情。對公司的每一位員工,他都按規定交足各項勞動保險金。除了向災區獻愛心等特殊情況加班外,嚴格實行8小時工作制,職工工資月月付清,獎金總額年年增加。每年還組織員工外出旅遊兩次。為教育員工牢固樹立品牌意識,他分批帶領員工到誠信典範華西村學習,到上海世博會參觀,定期組織員工學習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鼓勵大家通過創業、創新、創優、創品牌,獲得開心和喜悅。他還經常深入職工宿舍和食堂,了解員工的飲食居住情況。當他了解到有10幾位員工家裡有幼兒,而且入托困難的時候,就在廠里辦了個小型托兒所,本公司員工的子女免費入托,免除了員工的後顧之憂……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讓「至澄」的員工個個「心悅」。他們說:「朱經理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使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了。我們一定會盡力為創建品牌出力的。」有位日本客商在參觀傳澄制襪公司後深有感觸地說:「我在這里看到了工人們發自內心的微笑。心情愉快的人做出來的產品才是高質量的。」
朱澄在大學里讀的是國際貿易專業,品學兼優的他一直在研究國內外市場動態。根據市場上的新需求,他先後開發出別具一格的紳士襪、淑女襪、除臭襪、抗菌絲襪、竹纖維襪等上千個品種,年產800多萬雙。為一絲不苟地抓質量管理,他發揮年輕人精力充沛的優勢,長年住在廠里,春節才抽空回家一趟。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員工加倍努力,經過3年多時間的拼搏,「CHAN傳澄」牌產品成了國產襪業的後起之秀,不僅在江陰獨樹一幟,而且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國內大中城市裡走俏,還源源銷往日本和英美諸國。朱澄和他率領的員工們精心培育的品牌之花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2010年8月,「CHAN傳澄」牌精品襪被中輕質量監督中心授予「中國著名品牌」稱號。從此,朱澄創立的傳澄制襪有限公司走到了國內同行的前列。年底,朱澄把當初建立的江陰市優澄襪業有限公司改名為傳澄制襪有限公司。把企業名稱定位在「傳澄制襪」四個字上,表示他有決心把華士鎮的百年制襪史傳承下來,並且光前裕後,開創更加燦爛的華士襪業。
朱澄把襪子的牌子做響了,有些客戶就打趣地稱他叫「襪子澄」。他感到很高興。因為「澄」是江陰的簡稱,「襪子澄」也代表著江陰的品牌。他魂牽夢縈地懷想著:在「十二五」期間,要在中國建起一個屬於中國的襪子城,這個城的名稱就叫「襪子澄」………他經過深思熟慮,心中醞釀了一個新的廣告語:「中國有個襪子澄!」他堅信,隨著他創辦的企業不斷做強做大,這個美夢一定能圓!
年年歲歲,他圓著一個愛心夢
「人活著干什麼?是為了奮斗;奮斗為了什麼?是為了奉獻!」這句問答式的格言,是朱澄考上大學時在日記本上寫下的格言。那時,他從向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贈送襪子了解到社會的需求,萌發了創辦制襪廠的夢想。在他辦廠的第二年,四川省汶川等地發生了大地震,他和員工們一起加班加點,趕制了1.3萬雙織有「心」 形圖案的精品襪,連同他和員工們的捐款一同送給災區。江陰和華士鎮的朋友都稱贊:「朱澄年紀這么輕,就履行了重大的社會責任,真不簡單!」可是朱澄心裡還很內疚。他想:捐贈給災區人民的襪子只能說「禮輕情義重」,因為產品沒有品牌,算不上厚禮。假如能讓災區人民都能穿上「中國著名品牌」的襪子,我心裡才踏實。後來青海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一發生,他也在第一時間趕制了大批「愛心襪」送往災區。「人活著就應該奉獻」是他的格言,「要創造最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是他夢想的升華。當他拿到「中國著名品牌」的證書時,馬上又與有關部門聯系,將一批名牌產品送到敬老院,讓江陰的孤寡老人也能穿上最好的襪子。 2011年3月,江陰團市委開展「十元百分愛」活動,朱澄積極響應,立刻發動員工織造了價值10萬元的適合老年人穿的新款襪,給全市各敬老院的老人,每人贈送了5雙「愛心襪」。3年來,27歲的朱澄已向社會捐贈了50萬元錢物。
在朱澄實施他的愛心計劃的同時,華士鎮領導和社會各界都紛紛向他獻出了關愛之心。華士鎮政府積極支持朱澄打造品牌,支持他到鎮工業集中區建造了新廠房,幫助他的企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國稅局江陰華士分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宣傳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對企業財務人員進行專門輔導。浦發銀行澄東支行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也主動上門服務,為企業當好參謀,並及時提供所需貸款,不斷給企業輸血升溫……這一切,像一股股暖流不斷涌進朱澄的心田。他說:「社會就像一個大家庭,你愛她,她就更加愛你。我必須加倍努力,創造更好更多的愛心佳品來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