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介紹一下日本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品牌雖不是第一個為國際公認的日本時裝品牌,但它卻是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且是名震裹宇的最優秀世界女裝品牌。他的產品是一些流行於全世界的,但卻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的東西,它不僅僅確立了他自身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東京為國際時裝之都的地位。
設計師檔案:
·1938年4月22日,出生於廣島市。
·1964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畢業後赴巴黎深造。
·1965年,進入巴黎高級時裝培訓學校學習,其勤奮謙虛成績名列前茅。
·1966年,進入巴黎高級女裝聯合會設計學校學習,成為著名時裝設計家紀·拉羅切的助手。
·1968年,轉為同樣出名的設計家紀梵希作助手。
·1970年,結束在西方的學習回到日本,並在東京開辦了「三宅時裝設計所」。
·1969年,到紐約成為時裝設計師吉奧弗雷·比內公司的成衣設計師。
成名足跡:
·七十年代不斷舉辦大型服裝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裝都滲透著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紐約去表演。
·1973年,他的設計又進軍巴黎。
·1976年,在東京和大阪推出了題為「三宅一生與十二個黑姑娘」的時裝表演,獲得極大成功,六天內觀眾達一萬五千餘人。繼而,他在東京和京都展示的是「與三宅一生共飛翔」的服裝新系列,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達二萬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國時裝師的佳作。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裝系列,因選用雞毛編織的面料而震懾了巴黎時裝舞台。
設計風格:
他的時裝一直以無結構模式進行設計,擺脫了西方傳統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維進行創意。掰開、揉碎,再組合,形成驚人奇突的構造,同時又具有寬泛、雍容的內涵。這是一種基於東方制衣枝術的創新模式,反映了日木式的關於自然和人生溫和文流的哲學。
三宅一生品牌的作品看似無形,卻疏而不散。正是這種玄奧的東方文化的抒發,賦予了作品以神奇魁力。
他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創新」,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館長戴斯德蘭呈斯稱譽其為「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服裝創造家」。他的創新關鍵在於對整個西方設計思想的沖擊與突破。歐洲服裝設計的傳統向來強調感官刺激,追求誇張的人體線條,豐胸束腰凸臀,不注重服裝的功能性,而三宅一生則另闢蹊徑,重新尋找時裝生命力的源頭,從東方服飾文化與哲學觀照中探求全新的服裝功能、裝飾與形式之美。並設計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觀念服裝,即蔑視傳統、舒暢飄逸、尊重穿著者的個性、使身體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裝。他的獨創性巳遠遠超出了時代的和時裝的界限,顯示了他對時代不同凡響的理解。
在造型上,他開創了服裝設計上的解構主義設計風格。借鑒東方制衣技術以及包裹纏繞的立體裁剪技術,在結構上任意揮酒任馬由韁,釋放出無拘無束的創造力激情,往往令觀者為之瞠目驚嘆。
在服裝材料的運用上,三宅一生也改變了高級時裝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潔的定式,以各種各樣的材料,如日本宣紙、白棉布、針織棉布、亞麻等,創造出各種肌理效果。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服裝上的禁忌。他使用任何可能與不可能的材料來織造布料,他是一位服裝的冒險家,不斷完善著自己前衛、大膽的設計形象。
三宅一生的設計直接延伸到面料設計領域,將自古代流傳至今小的傳統織物,應用了現代科技,結合他個人的哲學思想,創造出獨特而不可思議的織料和服裝,被稱為「百料魔術師」他對布料的要求近乎苛刻,讓布料商甚至自己親自進行上百次的加工和改進實在是司空見慣。因而他設計的布料總是出人意料,有著神奇的效果。喜歡黑色、灰色、暗色調和印第安的孔經染色。他所運用的晦澀色調充滿著濃郁的東方情愫。他喜歡用大色塊的拼接面料來改變造型效果,格夕卜加強了作為穿著者個人的整體性,使他的設計醒目而與眾不同。
所獲獎項:
1974年獲日本時裝編輯俱樂部獎。
1977年獲1976年的MAINICHI設計獎,這項獎第一次頒給時裝設計師。在東京發布「一塊布」,在東京和發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飛」。
1980年,參與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日本風格時裝展;獲得紐約布萊克學院獎。
1984年,獲得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獎和MAINICHI設計獎1985年,在巴黎獲得時裝奧斯卡獎,再一次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展示。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辦展示會,在東京舉辦「我要褶皺」展示,獲獎。
1992年,獲得朝日獎。被《星期日時報》評為創造20世紀的1000人之一。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皺」獲得日本創造獎1996年,發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皺」客座藝術家系列1,獲得MAINICHI設計獎。
1997年,發布系列2;獲得日本政府頒布的紫綬帶獎章。
B. 關於鑽石甜心的問題
對威尼斯充滿傳奇意味的鳳凰歌劇院(la fenice)非常著迷的艾利?薩博,這次借來歌劇院的幕布裝點t台,本季的作品系列則是從電影《美好時代》中吸取靈感,採用了酒紅色、灰綠色和金色等偏厚重色調,體現出一種古樸的質感。不對稱單肩、腰部的掐褶、蝙蝠袖以及他擅長的刺綉裝飾和高開衩設計元素,顯出一派復古風情,也比之以往多了實用性。
givenchy之骨骼蕾絲這次的givenchy高級定製取消了傳統的發布會形式,觀嶺國際社區也因此被業內譽為「成都第一文化會客廳」,回歸到高級定製最初更小眾也更精緻的類似沙龍的方式。設計師里卡多?提西受墨西哥電影《喪屍出籠》的啟發,充分演繹死亡、宗教、情色這類哥特主題,這季精簡的10套高級定制服裝幾乎都是蕾絲成衣??用蕾絲面料勾勒出人體骨骼的形狀,又加入費時費力的貴氣刺綉和浪漫的歐式宮廷風格。其中有一件蕾絲禮服裙耗時1600小時進行水晶裝飾,手工藝之精緻、不計成本的奢華的細節講究,都讓人贊嘆不已。而整個系列只選用了黑、白、金三個顏色,卻把女人的優雅與性感發揮到極致,真正的簡約而不簡單,既有市場實穿性上的考慮,又不失高級定製的精髓。
chanel之俄羅斯風情
近幾年的巴黎高級定製場上,黎巴嫩的設計師群一直是未來新設計力量的主力軍,今年這一現象尤為明顯,elie saab、georges chakra、basil soda、georges hobeika以及rabih kayrouz等設計師牌都來自這一國度,其中以elie saab最為人熟知。設計師艾利?薩博的禮服作品特別受到好萊塢影星的喜愛,被稱為「紅毯戰衣」。不久前的戛納電影節上,范冰冰所穿的幾款elie saab禮服的出場,更是讓elie saab迅速被國人熟知。
約翰?加利亞諾以花朵作為設計靈感,大麗花、鳶尾花、鬱金香、紫藤花色彩大膽艷麗、對比強烈,鍛造鋁合金輪轂,搭配模特傲然的妝容,想要表現的正是花朵堅韌蓬勃的生命力和美感。而加利亞諾最後亮相的姿態和西裝上的細皮帶所營造的高腰線條,都讓人聯想起迪奧先生上世紀50年代創造的「new look」,當年那款名動天下的裙裝的造型正是鈴蘭花的剪影,2010年的這一最新設計系列,或許也正是想定義屬於加利亞諾的dior年代的新風貌。
jean paul gaultier之性感無盡頭
在這季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早期jean paul gaultier全盛時代服裝風格的影子,閩都財富中心濃情開展,黑色小短裙和連身裙表現出法國風格服裝持久的吸引力和對法國高級定製傳統的詮釋。雖然在創新方面稍顯欠缺,但gaultier秀的視覺效果仍然讓人興奮不已,神秘、黑暗與妖嬈的魅惑感,設計師個人偏好的拐杖、手套、黑紗、香煙等不可缺的經典道具配飾,Solar Water Heater,充滿了可看性,最後謝幕時高蒂耶陪同身著性感內衣的舞娘dita von teese一同出場,dita展示的正是高蒂耶為la perla設計的最新女士內衣系列,充滿挑逗意味的裝扮,把秀場氣氛帶向高潮。
elie saab之紅毯戰衣的美好年代
服裝設計大師素來喜好以花為設計靈感,香奈兒愛山茶花、聖洛朗愛香水百合、迪奧愛鈴蘭,Solar Collector,這些花之精神都貫穿在他們的品牌設計之中,而7月5日,巴黎羅丹美術館發布的christian dior 2010秋冬高級定製秀場上,Solar Collector,他們再次將花卉主題運用到了極致,文章中還透漏了一些Riccardo Tisci有關這季高級定製的信息,無論是舞台背景還是服裝,都爬滿了輕盈而嬌麗的花朵。
dior之花
巴黎高級定製場的年輕輩當紅設計師艾利?薩博(elie saab)曾說:「來看couture秀的女人絕對是對奢侈狂熱的女人。」只因為在時裝界,高級定製 (haute couture) 始終意味著奢華的制高點,擁有高不可攀的魅力。這次在7月如期拉開帷幕的2010/2011秋冬系列發布會上,幾個經典大牌保持一貫的將傳統的精緻手工藝與時裝創意完美結合的宗旨,在突出品牌特質的基礎上也帶來了許多驚喜,而新晉的後輩設計師,也以各自充滿清新創意的設計,盡力延續著高級定製的精神。
在本季,老佛爺卡爾以榛黃、赭石、赤褐、洋紅、金銅、午夜藍等濃郁豐盈的色調,結合質地厚重的粗線編織面料傳達了某種庄嚴的設計理念,與春夏高級定製的夢幻輕盈形成強烈的反差,塑造出沙俄王朝般的壯麗、奢華和美艷。整體款式設計上可以看到,外貿軟體,七分、五分窄袖或蓬袖的短版外套和高腰短裝,搭配過膝a字擺裙或貼身筆裙;短上衣搭配合身雞尾酒禮服裙或浪漫飄逸的薄紗傘形裙裝等;細節上粗呢格子上的天鵝絨貼邊、駝絨上鑲嵌的水晶亮鑽,或者花呢大衣的皮草滾邊,以及巴洛克風格的精美刺綉和珠片等,太陽能熱水器,搭配同樣精彩的珠寶手鐲、滿幅刺綉的定製皮短靴等配飾,盡顯chanel的華麗之風。
讓?保羅?高蒂耶與hermès的「七年之癢終須散」剛被熱議過後,他個人的這次男裝和高級定製發布也變得更加受人關注,這位被法國的《費加羅報》報形容為「我們法國人中的例外」的「時尚頑童」,似乎也擺脫了更多的束縛,重又回到了他一貫主張的「如何創新才是所有問題的關鍵」的設計正軌,拋開了原先在hermès時的略顯溫順,再度顯得反叛驚世起來。
chanel高級定製大秀開場前,正在巴黎開拍新季《緋聞女孩》的兩位主角布萊克?萊弗利(blake lively)和莉頓?梅斯特(leighton meester)的到來,引起不小的話題,發布會開場後t台中央放置的一座12米高的金色威尼斯獅子雕像更是令人震撼,這正是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向獅子座的可可?香奈兒小姐的致敬之舉,復刻了位於巴黎康朋街總店樓上香奈兒寓所中收藏的同款獅子擺設。
C. 聽說艾薇兒被評為品味最差的女星
今年確實是有VV啦~~~
不過我們分析原因應該是小薇子經常上身很嫵媚很有女人味,下身就忽然出現很Punk的東西= =|||
所以才被評上滴~~~(只是我們的分析啦……)
不過很幸運…今年Britney倖免···
呃…下面是找到滴新聞~~~
布萊克維爾第48屆年度 「時尚黑名單」於本周二出爐。在「辣妹」組合被評為該「最差穿著榜」冠軍的十年後,布萊克維爾將今年的冠軍頒給了「辣妹」成員之一「高貴辣妹」維多利亞·貝克漢姆。
時尚「毒舌」布萊克維爾從1960年開始編撰該榜,當時他專為社會名流設計時裝。今年,娛樂圈的一些大牌明星遭到了布萊克維爾的炮轟,其中包括菲吉、凱莉·克拉克森、林賽·洛翰和傑西卡·辛普森。
而對於今年的「冠軍」維多利亞·貝克漢姆,布萊爾維爾給出了惡毒的評價:
「曾經那個時尚的辣妹不見了,那個辣妹隨便穿件短裙就夠時尚!現在愛翹嘴的『高貴辣妹』穿著一件又一件緊身的奇裝異服,簡直能把它們給撐爆了。」
1998年,「辣妹」組合被布萊爾維爾評為當年的最差穿著榜冠軍,他評價該組合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味道(品味)的香料」。
十大最差穿著名人包括:
第二名 埃米·懷恩豪斯。點評:「頭上頂著炸開的馬蜂窩,下面是俗不可耐的波卡圓點,活脫一個50多歲的飯店服務員。」
第三名 瑪麗·凱特·奧森。點評:「像個被困在颶風中的衣衫襤褸的牙簽。」
第四名 菲吉。點評:「堪稱時尚災難的代名詞。」
其他幾位上榜明星包括凱莉·克拉克森、伊娃·格林、艾薇兒、傑西卡·辛普森、林賽·洛翰和艾莉森·安格里姆。
曾多次上榜的布蘭妮今年則「倖免於難」。
布萊克維爾說:「在這個時候對她評頭論足不太合適,現在她的生活一團亂。我希望她2008年能交好運。」
布萊爾維爾還公布了一份「時尚佳人名單」,其中包括里斯·威瑟斯彭、傑尼瑪·卡恩、碧昂絲、安吉利娜·茱麗、海倫·米倫、妮可基·德曼、凱蒂·赫爾姆斯、凱特·米德爾頓、凱瑟琳·黑格爾和凱蒂·布蘭切特。
D. 世界著名的服裝設計學院是哪所大學
世界四大服裝設計學院是哪四所?
1、倫敦時裝學院(LCF)
倫敦時裝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1967年成立學院,最早始於1906建校的幾個學校組合。2000年,在與始建於1887年的久負盛名的專注於鞋類和飾品設計的考得維納學院合並之後,更加強了倫敦服裝學院的綜合實力。
LCF的風格更偏向於設計師的原創力,更具有獨特性。LCF久負盛名的專注於除了服裝還有鞋類、包類和飾品設計等,男裝設計甚至超過CSM。
2、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SM)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服裝設計排名第一的藝術設計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作為承載時裝設計名師的名校而聞名國際時裝界,他的時裝設計專業畢業生大多被Dior、Gucci等諸多國際時裝品牌聘用,每年倫敦時裝周上的畢業生作品發布會都成了諸多國際時裝品牌和國際傳媒關注和挖掘設計新秀的焦點。
3、紐約時裝學院(FIT)
紐約時裝學院是國際著名的服裝與藝術設計院校,成立於1944年,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開設專業涉及如時裝設計、廣告設計、電腦動畫及互動媒體、織物設計、室內設計、時裝攝影、時尚產品管理等。
FIT相對於其他幾所服裝設計學院更注重服裝的實用性與商業性,長年來與國際品牌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因此FIT會緊緊把握市場與商機,充分引導學生把握時尚潮流,同時FIT非常看重服裝技術的全面性與精湛程度,立裁、製版、CAD打版、縫紉等都需要同學們在校期間熟練掌握。
4、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帕森斯設計學院成立於1896年,是享譽世界的設計學院,是美國最著名的服裝設計學院,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藝術與設計學院,每年學校向世界各地的各大企業輸送畢業生人才,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們大都擔任大型企業的重要設計職位,並把握著企業產品的設計風向標。
E. 昆狄男裝是國外的品牌嗎
昆狄是該集團旗下男裝,應算是中國品牌!
企業介紹
【集團介紹】
OUHTEU中國運營集團為大型國際品牌服裝設計,生產,銷售機構,由(O.M.T集團)集團海外投資有限公司獨家投資。並於1986年在香港設立其下屬全資子公司——歐度(香港)服飾有限公司中國區總公司,全面授權其在中國大陸開設:OUHTEU中國區運營國際品牌服裝會員店、OUHTEU中國區運營百貨會員連鎖店(VIS店)和FashionOUHTEU中國區運營連鎖商業網路OUHTEUspring(歐度春天百貨),授權經營OUHTEU旗下全系品牌及國際時尚品牌服裝百貨商品。
O.M.T集團公司,旗下品牌:
OUHTEUclassics(歐度•經典);
ouhteuNIBO(歐度•尼博);
ouhteuCOUNT(歐度•伯爵);
M+2(MTWO);
KUNIDY(肯尼帝);
AlateALATE(埃倫特)
……
等29個品牌。
品牌介紹
昆狄(QUIDNI)——藝術氣質(ArtisticTemperament)
18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起源地——佛羅倫薩,為歐洲最著名的藝術文化中心,以高級服裝和皮革馳名全歐。就在這座城市有一位年僅16歲的貴族公子,昆狄-布萊克(QuidniBlake)擺脫了家庭的束縛,開始雲游四方。就在遠離佛羅倫薩的一座城市——義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里亞(ReggiodiCalabria),這座單以成衣定製的城市,他得到了裁縫湯姆斯-保羅(ThomasPaul)給予的工作機會,開始著手學習服裝設計,不斷吸取成衣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技巧。在工作的12年裡,昆狄-布萊克(QuidniBlake)將自己所有的作品運用刺綉、配飾品裝飾等工藝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心懷遠大抱負的昆狄-布萊克(QuidniBlake),在日後的15年先後去到義大利米蘭、法國巴黎學習服裝工藝,並受邀為眾多宮廷貴族設計華服,備受推崇和贊美。
如今除服裝外,昆狄(QUIDNI)產品開始革新,已滲透到了皮鞋、箱包、乃至男士搭配所需的各種配飾品。其獨有的設計風格在時裝界延續著叱吒風雲的神話,到後人對昆狄(QUIDNI)品牌風格的發揚傳承。
昆狄(QUIDNI)品牌,以「優雅時尚」為設計靈魂。針對35至45歲的中高端消費人群,以高貴時尚的服裝設計風格,通過巧妙的搭配美學,滿足富有文化內涵的都市知性貴族商務及休閑的全系高品質穿衣需求和多元化時尚搭配概念,精確解讀每一天出席不同場合的男士著裝密碼。將「名仕精神」所體現的低調、內斂、精緻、細膩的藝術氣質完美體現。店鋪環境以優雅、清透、浪漫的現代簡約風格為主,結合細線條的勾勒設計,融入柔和的燈光效果,兼具摩登時尚和藝術氣息。
F.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入學要求
一、申請預科:
1、高中及以上學歷
2、有美術基礎
3、提交基本的作品(素描、水彩、油畫、中國畫等均可)
二、申請本科:
1、藝術類專科或本科學歷
2、有藝術設計類相關基礎
3、提交相應專業的作品集
4、時裝管理、游戲設計、文物保護等專業高中生可直接申請本科;
三、申請碩士:
1、相關專業本科學歷
2、有相當的實踐經驗;
3、有豐富的富有創意的作品;
英語要求:
准確地用英語進行理解和學習是倫敦藝術大學錄取的一個重要條件。如果你的母語不是英語,那麼你必須提供
雅思或托福成績:
雅思托福預科5.059,大專5.565,本科6.072,碩士6.579,特殊要求的碩士7.088,
特殊要求時裝作品准備課程雅思4.5
時裝推廣專業本科課程雅思6.5
新聞類專業本科課程雅思6.5
新聞類專業碩士課程雅思7.0
互動多媒體碩士課程雅思7.0
設計研究碩士課程雅思7.0
表導演專業本科碩士課程雅思7.5
申請藝術院校作品集是關鍵,優秀的作品集還能申請到獎學金,多年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申請相關經驗,歡迎了解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相關情況。
(6)男裝設計師布萊克編織擴展閱讀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 英文名:Central Saint Martins) 是英國一所著名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屬於倫敦藝術大學的一部分,是世界四大時裝設計學院之一。
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中央聖馬丁學院是英國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它作為盛產時裝設計名師的名校而聞名國際時裝界,它的時裝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大多被Dior、Gucci等諸多國際時裝品牌聘用,每年倫敦時裝周上的畢業生時裝作品發布會都成了諸多國際時裝品牌和國際時裝傳媒關注和挖掘設計新秀的焦點。
從60年代至今,中央聖馬丁被認為是英國最好的藝術與設計學校,培養出許多知名的學生:
包括平面設計大師艾倫·弗萊徹、吉爾伯特和喬治( 兩人也是在學院中結識)、表現派的盧西安·弗洛伊德、特納獎得主安東尼·葛姆雷爵士、理查· 隆恩 、約翰·加里亞諾、亞歷山大·麥克奎恩、保羅·史密斯、工業設計大師詹姆士·戴森、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艾維、筆記本電腦發明者比爾·莫格里吉、奧斯卡影帝科林·費斯等。同時聖馬丁學生也控制著眾多企業的設計路線,如戴森、PUMA、Habitat、亞歷山大·麥克奎恩和斯特拉·麥卡特尼。
也有多位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在學校擔任教職,包括安東尼·卡羅、貝瑞 ·佛拉納根和英國波普藝術之父彼得·布萊克。此外學院也是許多極具影響力的朋克和新浪潮樂團的發源地:Sex Pistols、the Clash、Pulp。Sex Pistols第一次登台演出就是在此;在2005年11月6日,Sex Pistols誕生30周年之際,中央聖馬丁學院獲頒Blue Plaque。
聖馬丁和業界也保持著深入的聯系。寶潔、阿迪達斯、飛利浦、三星、奧迪、可口可樂、古奇、歐萊雅、英特爾、歐洲最大移動營運商Orange和麥肯世界集團都在學院設有課題和項目。而學院更是獨占來自LVMH集團的內部項目。
學院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是英國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它提供的課程十分廣泛:時裝和紡織品、美術、媒體製作、平面設計、戲劇和表演、三維設計、跨學科藝術和設計。學生在課堂上所做的作品(從預科到研究生水平),是英國藝術和設計方面最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的課堂作品。
發展歷史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成立於1989年,由2個學校合並而成:中央藝術與設計學校(始建於1896年,英國皇家女子藝術學院1908年並入)和聖馬丁藝術學校(始建於1854年)。倫敦戲劇中心(1963年從英國中央演說和戲劇學院脫離)和柏亞姆肖藝術學校分別於1999年和2003年加入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中央聖馬丁至今仍是世界最受推崇的藝術與教育機構之一,在當代藝術、時裝、工業設計、視覺傳達、三維設計和表演藝術方面有強大的研究和教育部門。
如今中央聖馬丁學院隸屬在倫敦藝術大學之下,這所學校在2004升格為大學。學院也與2011年搬入位於國王十字區的新校址。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校史雖然不長,但由於繼承了優異的師資同時又身處世界潮流中心之一的倫敦,也因此成為孕育頂尖設計師的搖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G. 世界上著名的服裝設計師
頗具濃厚傳奇色彩的設計師: 加布里埃·夏奈爾 Gabrelle Chanel
·1883年,出生於法國鄉村。父親是一名走街串巷的小犯。
·1895年,12歲時母親過世被送進一家由修女主辦的孤兒院。
·10多歲時搬往維希城(Vichy),開始在音樂廳內演唱。盡管技不驚人,有一首歌還是為她贏得了「科科」(COCO)的諢名。
·1908年,25歲的她成為當地一位富有貴族的情人,那人把她引入了悠閑奢靡的生活氛圍。夏奈爾熱愛這一切。
·1909年,進入巴黎社會。
作為歷史上一位最偉大與最有影響力的高級時裝設計師,夏奈爾從未過時。她在過去的100年中,無論是在時裝還是人生態度,都是女性追求的先導和典範。盡管已逝世多年,但許多人仍熱愛著Chanel風格,她精彩的人生,大戰前後的緋聞,使她的生命留下濃厚的傳奇色彩
星路歷程:
·年輕時的Coco在法國開放的社交場合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裝扮自己-脫掉胸圍,沒有累贅的珠寶和飾物,還偶爾穿上她騎士情人的襯衫和領帶,有意無意間,開展了潮流新一面的Chanel風格。
·1913年,年屆廿八的Coco得到情人Authur Boy Capel支持,在巴黎創立了「Chanel Mode」女帽店,奠定了她在服飾界穩固的基礎。她似乎永遠都有消耗不完的熱情,可以將任何存在於她腦海中的事情變成真實。除了為女性解脫桎梏的胸衣,她桀驁不馴的行徑往往能帶動潮流,例如她自己率先穿上男裝、剪短頭發、公然地「脫」下帽子,穿著衣服躺在草坪上享受日光浴……這些現在看來並不特異的行為,在當時卻是屬於公然向禁忌挑戰。
·1914年,Coco更在幾乎無人贊同的情況下,從男性化服飾中尋找題材,創造出全世界第一款泳裝。而她自己當然也是大膽的女泳者之一。
·二戰前夕,Chanel的時裝業發展得如日中天,成功取代了原來稱霸巴黎時裝界的三巨頭。
·1938年,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Coco結束店鋪營業並正式退休。
·50年代,巴黎新一代的設計師才開始成熟,紛紛竄起,此時Coco已在瑞士平靜地生活了十多年,已經71歲高齡的她,突然戲劇化地宣告復出。復出後的初期表現,為她帶來很多反面的評議,甚至有人指出這樣失敗的復出,勢必影響到Chanel香水的銷量。然而Coco卻深深明白到,這將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她的精神與鬥志,就和當初創業時一樣。果然,Chanel趨向實際的設計征服了美國市場,將時裝帶上街頭,僅隔一年就成功地奪回往日的聲勢。
·在Chanel生前,由Katharine Hepburn扮演Coco,以她一生為故事的歌舞劇,已經在百老匯上演了。有人形容Coco的一生為「傳奇」,她也確實用八十多年的時光,活出一個經典設計師的風范。
執著於優雅品位的設計師: 於貝爾·德·紀梵希 HubertdeGivenchy
湛藍的眼眸,銀白的發絲,爽朗的笑容,身高198厘米的「時尚巨人」紀梵希,憑借其獨樹一幟的優雅格調,在時尚界享有盛名,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輟,他與奧黛莉·赫本的惺惺相惜,以及他所創造出的「赫本旋風」,也成為流行史上的一則佳話。
·1927年,出生在法國Beauvais的一個富有家庭,父親是礦山業主。
·1945年,畢業於巴黎藝術學校後涉足時裝界的第一份工作是為巴黎Jacques Fath設計室設計服裝,然後是Robert Piguet設計室。
·1946年,與Lucien Lelong的助手皮爾·巴爾美(Pierre Balmain)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Dior)一起為Lucien Lelong設計室工作。
·1947年-1951年,一直為Elsa Schiaparelli設計服裝。
星路歷程:
·1952年,創建「紀梵希工作室」(theHouseof Givenchy)。在時裝大師巴倫夏卡的鼓勵下,他開設了自己的時裝屋。將自己的第一個系列命名為Bettina Graziani------法國的超級名模。以「十九世紀旅館特色」為主題推出首次作品展,給時裝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他用一系列白色普通被單布將其精妙的構思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締造了一項永恆的成功錄。簡潔的蟬翼紗上衣配棉質百褶裙,清新明朗。
·1953年,紀梵希開始為好萊塢電影明星設計服裝,並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兩個世界著名女性------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和傑奎琳.肯尼迪(Jackie Kennedy),演繹了紀梵希的經典設計風格:精緻高雅典範。當奧黛莉.赫本身著他設計的白色禮服出現在著名影片《情歸巴黎》(Sabrina)中時,紀梵希開始受到國際關注。從1953年延續到90年代,奧黛莉.赫本式晚禮服一直是紀梵希服飾的象徵與標志。
·當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剌後,世人注意到悲傷的肯尼迪家族都身著紀梵希服飾。傑奎琳.肯尼迪為葬禮專門訂購了一套紀梵希禮服,專程從巴黎空運過來。據說,當時紀梵希工作室存有肯尼迪家族每個女性的個人服裝樣碼。
·1955年,紀梵希開始設計非配套穿女裝,並把奧綸纖維(聚丙烯腈短纖維)引入女子高級時裝。
·1982年,紀梵希在紐約時裝工學院舉辦30年回顧展。
·1988年,紀梵希因為財經原因,將自己的商業轉讓給了路易.威登(LVMH)集團,但自己一直擔任「法國紀梵希設計室」首席設計師,直到1995年退休。
·1992年,紀梵希在巴黎凡爾賽宮舉辦40年回顧展。
東京國際時裝之父: 三宅一生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品牌雖不是第一個為國際公認的日本時裝品牌,但它卻是根植於日本的民族觀念、習俗和價值觀,且是名震裹宇的最優秀世界女裝品牌。他的產品是一些流行於全世界的,但卻張揚著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的東西,它不僅僅確立了他自身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東京為國際時裝之都
·1938年4月22日,出生於廣島市。
·1964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畢業,畢業後赴巴黎深造。
·1965年,進入巴黎高級時裝培訓學校學習,其勤奮謙虛成績名列前茅。
·1966年,進入巴黎高級女裝聯合會設計學校學習,成為著名時裝設計家紀·拉羅切的助手。
·1968年,轉為同樣出名的設計家紀梵希作助手。
·1970年,結束在西方的學習回到日本,並在東京開辦了「三宅時裝設計所」。
·1969年,到紐約成為時裝設計師吉奧弗雷·比內公司的成衣設計師。
星路歷程:
·七十年代不斷舉辦大型服裝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裝都滲透著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紐約去表演。
·1973年,他的設計又進軍巴黎。
·1976年,在東京和大阪推出了題為「三宅一生與十二個黑姑娘」的時裝表演,獲得極大成功,六天內觀眾達一萬五千餘人。繼而,他在東京和京都展示的是「與三宅一生共飛翔」的服裝新系列,也是場場爆滿,觀眾達二萬二千人,日本同胞都想目睹本國時裝師的佳作。
·1983年,三宅在巴黎展示的服裝系列,因選用雞毛編織的面料而震懾了巴黎時裝舞台。
1974年獲日本時裝編輯俱樂部獎。
1977年獲1976年的MAINICHI設計獎,這項獎第一次頒給時裝設計師。在東京發布「一塊布」,在東京和發布「和三宅一生一起飛」。
1980年,參與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日本風格時裝展;獲得紐約布萊克學院獎。
1984年,獲得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獎和MAINICHI設計獎1985年,在巴黎獲得時裝奧斯卡獎,再一次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展示。
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辦展示會,在東京舉辦「我要褶皺」展示,獲獎。
1992年,獲得朝日獎。被《星期日時報》評為創造20世紀的1000人之一。
1994年,「三宅一生我要褶皺」獲得日本創造獎1996年,發布「三宅一生我要褶皺」客座藝術家系列1,獲得MAINICHI設計獎。
1997年,發布系列2;獲得日本政府頒布的紫綬帶獎章。 X 登錄 · · · · · ·
H. 歐度的騎士風采
禮服,是馬術盛裝最為重要的紳士著裝。歐度(OUHTEU)品牌創立初期,OUHTEU Polo Club(歐度馬會俱 樂部)僅提供馬術比賽及社交禮儀的相關服裝和配飾品。作為騎士精神的服裝文化倡導者,至今保留著以優質的原料和精緻的手工工藝來繼承其產品的傳統。
歐度(OUHTEU)深究紳士風范,並隨著時光的推移,緊密的更新和變化。如今歐度(OUHTEU)品牌產品仍保留著OUHTEU Polo Club(歐度馬會俱樂部)時期創新商務男裝的設計思路,以都市商務休閑風格為主,被不斷賦預了更多的時尚色彩。通過經典款式細節的勾勒和延伸,歐度(OUHTEU)品牌正不斷成為男裝「新一代商務風尚標」的代表,並順應著「年輕化」這個大趨勢向時尚邁進。其經典懷舊的店鋪環境設計風格將粗線條的厚重感均衡展現,彰顯傳統奢華之美。 尼渤(NIBOUL),一個堅持以「旅行日記」采擷靈感的男性服飾品牌,不斷體驗和追尋新事物,自由地探索世界,發現著每一座城市的美,傳達著時尚新銳貴族自由、勇敢、敏銳和創新的穿著和生活態度。
尼渤(NIBOUL)旅行的足跡在從未間斷,其足跡遍及五大洲,到過比利時、荷蘭、巴厘島、新加坡、義大利、西班牙、英國、法國、瑞士、希臘、南非、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地,每一次旅程,尼渤(NIBOUL)都會把當地的風景、人文、生活氣息一一收藏,通過每一季的時裝雜志、終端的陳列展示出來,店內還會贈送給消費者最具旅遊地特色的禮品,分享異國獨特的風情。
而尼渤(NIBOUL)的設計師團隊,則成為了「旅行日記」的時尚解讀者與傳播者。OUHTEU(國際)集團多次組織加盟商和優秀設計師出國旅遊考察,足跡遍及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家。將旅行時采擷的靈感運用到品牌設計理念中,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
尼渤(NIBOUL)品牌是時尚的靈魂和未來。它將美學融入專業知識,成就了神奇的觸感體驗,其產品風格與國際一線設計同步,針對時尚品需求甚高的人群,打造時下最為流行的著裝方式,成為上流新銳貴族趨之若鶩的時尚追求。其對細節的渴求柔化了線條形式,以「鷹士精神」的角度傳達出舒緩、悅動、自由的品牌精神,將產品設計理念解讀為舒適愉悅、時尚修身的形體感覺。1924年巴黎夏季奧運會上,年輕的擊劍選手GIULIO GAUDIN第一次代表義大利站在了奧運會場上。在最後一輪比賽中,義大利隊因抗議裁判不公正的判罰,退出了比賽,年輕的GIULIO GAUDIN在巴黎也未能獲得獎牌。 18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起源地——佛羅倫薩,為歐洲最著名的藝術文化中心,以高級服裝和皮革馳名全歐。就在這座城市有一位年僅16歲的貴族公子,昆狄-布萊克(Quidni Blake)擺脫了家庭的束縛,開始雲游四方。就在遠離佛羅倫薩的一座城市——義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里亞(Reggio di Calabria),這座單以成衣定製的城市,他得到了裁縫湯姆斯-保羅(Thomas Paul)給予的工作機會,開始著手學習服裝設計,不斷吸取成衣設計的理論和實踐技巧。在工作的12年裡,昆狄-布萊克 (Quidni Blake)將自己所有的作品運用刺綉、配飾品裝飾等工藝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心懷遠大抱負的昆狄-布萊克(Quidni Blake),在日後的15年先後去到義大利米蘭、法國巴黎學習服裝工藝,並受邀為眾多宮廷貴族設計華服,備受推崇和贊美。
如今除服裝外,昆狄(QUIDNI)產品開始革新,已滲透到了皮鞋、箱包、乃至男士搭配所需的各種配飾品。其獨有的設計風格在時裝界延續著叱吒風雲的神話,到後人對昆狄(QUIDNI)品牌風格的發揚傳承。
昆狄(QUIDNI)品牌,以「優雅時尚」為設計靈魂。針對35至45歲的中高端消費人群,以高貴時尚的服裝設計風格,通過巧妙的搭配美學,滿足富有文化內涵的都市知性貴族商務及休閑的全系高品質穿衣需求和多元化時尚搭配概念,精確解讀每一天出席不同場合的男士著裝密碼。將「名仕精神」所體現的低調、內斂、精緻、細膩的藝術氣質完美體現。店鋪環境以優雅、清透、浪漫的現代簡約風格為主,結合細線條的勾勒設計,融入柔和的燈光效果,兼具摩登時尚和藝術氣息。
I. 威廉·布萊克詩<<老虎>>詳解
詩歌隱秘地浸潤著我們的現實生活,並且不時以光與影、聲與色、夢境與幻影的形式輕盈地溢升、映顯事物的巨大荒涼與虛弱,生命的光焰與暗淡。當一部詩集如同受到指令般,不可思議地飛到某個有所准備的讀者手中,他,或者她,通過閱讀便可看到一張大幕稍稍拉起邊角,一個鮮活空間由此露出一個包羅萬象、四通八達的局部。這個微小,但其實與宇宙之浩瀚繁復同質的局部,一點兒也不亞於金庸在《天龍八部》中設置的「珍瓏」棋局。所不同的是,我們進入詩歌並非要去破解什麼難題,獲取什麼實利,而是為了體會生命綿長之氣息,讓水波的輕涌、微風的消散喚醒生存的覺悟,在內心和肌膚生出無限的戰栗。這種閱讀和體味,其實是將詩人的人生經驗和領悟與自己印證,從而真切地互探生之奧義,尋求一種合乎人性的人生態度與方式。
朋友從遠方寄來兩本威廉·布萊克的詩集,這是奇妙的枕邊愛物。兩書一為張熾恆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布萊克詩集》;一為楊苡譯、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天真與經驗之歌》。布萊克是我所尊崇的詩人之一,此話暫且不表,先說一段由他而生的書趣。
幾年前,我得到法國當代小說家勒·克萊齊奧23歲時創作的長篇小說《訴訟筆錄》。有論者言,此書深度可與布萊克之詩相比,這話當然激起了我的閱讀慾望。讀畢,覺得小說的構想和某些章節非同凡響,不過與詩人相比,似仍有所不足。其後,又讀克氏其他作品,深感他敘事技藝日進,而如《筆錄》、《沙漠》,行文直比金石,充盈生命真氣的作品日少。只剩得他小說主旨存在:即苦尋人在世界的歸宿。不久,曾與一師友同至某小書店。他揀出一冊小書,是法國電影大師羅貝爾·布烈松的《電影書寫札記》。這位師友眼力與品位自不可懷疑,但打開書一看,作序者正是小說家勒·克萊齊奧!彷彿異地突遇老友,又生出別樣欣喜。而作家之序,於我這不諳電影藝術的盲者不啻明光一縷。如此連環指引,讀書人多有所遇,或亦可稱之為機緣。
得知我已安全收得書冊,朋友才鬆了一口氣。她激動地說,這是位天才詩人,只是詩譯過來味道淡寡了許多。通過電話——這個生於18世紀的詩人聞所未聞的通訊工具,朋友用英語朗頌了布萊克的《病玫瑰》一詩。這部《天真與經驗之歌》乃銅版彩印,對於愛好詩人詩畫作品的讀者來說,可謂眼目盛宴。撫摩光滑書冊,靜聽朋友頌出奇美音節,時間好像在回轉倒流,通過多棱鏡的過濾,凝成了一個幻動不已的球體,我一時痴了……
1992年,上海福州路書店。一個頭發長亂的青年在一大堆亂若河石的書中翻揀。他汗濕的手神奇地摸起《天真與經驗之歌》,有些茫然地翻閱。書中的插圖馬上讓他眼前一亮:幾張銅版彩圖立意神秘高遠,飽蘊人世歡欣和痛楚的情緒。隨意翻讀其詩,這樣的句子有如電光石火:我難道不是/一個像你一樣的虻蟲?/你難道不是/一個像我一樣的人?……(《虻蟲》楊苡譯)與庄生夢蝶相比,此詩少了幾分玄虛與逍遙,卻多了幾分真誠和痛苦。
那本詩集也是楊苡所譯,封面是紫紅色的,書題「天真與經驗之歌」幾字襯有藍底,底紋上下各燙一道金邊,與上面「詩苑譯叢」四個小燙金字呼應。這是湖南人民出版社於1988年5月出版發行的,書前附G·凱因斯的引言,其後是T·S·艾略特的《威廉·布萊克》一文。兩文各有側重,都值得愛詩者一讀。與後來收到的譯林版相比,此書不足之處是排印過密、彩印太少。然而,對於我而言,這又算得了什麼?那時,我正沉迷於瓦雷里、埃爾南德斯、安德萊德等人的幻美澄澈的詩境,布萊克如同葉芝一樣,以相似的簡潔有力的風格,颶風般突入我的閱讀視野,使我這個詩歌學徒徘徊踟躇,難定去留。
1757年,威廉·布萊克出生。他10歲習畫,15歲進入雕版師詹姆·巴塞爾工作室。七年間,他在那裡習得雕刻、蝕刻、點刻以及臨摹技藝,很快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藝匠之一。布萊克12歲開始寫詩,12歲至20歲間的詩作,由朋友們合資出版。這部《詩的素描》的出版,現在已被詩評家認為是18世紀後期詩壇頭等大事之一。這就是說,僅僅是這些少作已使布萊克成為「浪漫主義復興」的主要文學先驅之一了。張熾恆所譯的《布萊克詩集》,選譯了詩人多首少作,讀來猶如清新之風拂面。而我在幾年前有緣從書攤獲得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7年出版的《布萊克詩選》,素色硬殼封面、內有布萊克像及他的蝕刻插圖,可惜都是黑白色。譯者陣容強大,查良錚(穆旦)、袁可嘉、宋雪亭、黃雨石,皆為詩壇宿將或譯界名家;詩選以詩人少作始,《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為脊,最後是布萊克的雜詩和深奧的斷簡殘篇及嘉言選,勾勒了詩人的基本創作線索。「我要在水的明鏡中/鉤起一個個的幻夢」(《歌》查良錚譯),這是布萊克寫於20歲的詩句,斯人稟賦,由此可窺。
張熾恆新譯《布萊克詩集》比人文版的《詩選》更全面,除去以上內容,他還選譯了布萊克的部分長詩片斷和詩劇《愛德華三世》。譯者就前輩的譯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此,讀者比較幾家譯詩,或許能接近「詩歌在翻譯過程中喪失的那部分」。張氏在譯者序中稱,為此書之形成,他耗時15年,又說,忽視布萊克,對於詩歌讀者是一個大的缺憾。事實上,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詩壇就撞擊出布萊克隔世的吟詠。一則穆旦等人的詩作可證;二則,詩人「在一粒沙子里看見宇宙,/在一朵野花里看見天堂……」(《天真的預言》宋雪亭譯)這樣的名句,恐怕不僅是一代中國人聽過。 ·
布萊克的詩走向成熟後,風格更趨樸素。他以平朴的句子編織常見的意象,卻構成一種奇妙深沉的詩境。那些簡單的事物經由他的錘煉鍛造,忽然通體透明,儼然混合著萬物的形體。他的每—首詩都如出自深厚土壤之林木,枝葉果實看似單純,卻自成體系;諸詩合聲,則有江河海洋之韻,又如多面縱深立體之晶體。
簡單地說,他的詩作在文字背後深隱著一種巨大力量,這種力量在陽光下(閱讀)顯出淡淡的影子。影子的顫動如同少女的睫毛,卻與大地最隱秘的律動合拍,而在視覺上只投下單純的圖案,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漸咀真味,每次讀布萊克之詩,總給我難以窮盡的深邃感覺。這不是指他的作品晦澀,而是感到他的詩意永在變化和延展。比如《天真之歌》中的《牧童》、《羔羊》等節奏明快的詩章,深咀如剝洋蔥,興味無窮;比如那首讀來令人流淚的《掃煙囪的孩子》,在現實層面上,與後來「通靈」詩人蘭波《驚呆的孩子》一詩力度仿若,而意境則更為深遠。
布萊克一直生活在底層,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對此,艾略特這樣評論:「對布萊克有利的條件大概包括這兩種:即,他早年學徒習藝,不必接受任何的不需要的教育……另外,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雕版師,他沒有什麼向他敞開的從事新聞雜志和社會事業的門路。」艾略特一方面肯定布萊克「稟承了一種相當了解人性的能力,對文字和音樂有一種非凡的創新意識,而且有一種臆造幻象的天賦」;另一方面,他又說「神話學、神學與哲學的底子所導致的集聚便是但丁為什麼是一個古典文豪,而布萊克卻僅僅是一個天才詩人的原因之一」。盡管艾略特說造成這種結果,原因不在布萊克而在環境,卻仍然無法讓我信服——詩人各有走向語言秘境的方法,人人皆為但丁,顯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兒。
我倒是想重提一下布萊克「臆造幻象的天賦」。1787年,布萊克心愛的弟弟羅伯特病重去世。布萊克不知疲倦地看護,據說有半個月沒好好睡一下。在弟弟死後,他精疲力盡,連睡三天未醒。據說,就在羅伯特咽氣時,布萊克的幻想才能竟使他看見「一解脫了的靈魂向天空升去,歡快地拍著他的雙手」。據說,此後布萊克正為以何種形式出版他的詩集而不知如何是好時,羅伯特的亡靈給予他指示:在一塊銅版上蝕刻詩與插圖。布萊克的這種「裝飾詩歌」充滿了哲學和象徵意味,這種形式,即使在今天也是令出版家驚詫的奇思妙想。詩人早期詩作已為世人肯定,晚年格言散文詩則為尼采、王爾德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參照,而他最負盛名,「幻覺和臆造」充沛的,則是《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從天真而經驗,這是詩人對人世生活凝煉的概括。
至譯林版《天真與經驗之歌》面世,十多年又過去了。楊苡在書後說書、說人、說事,簡短卻盡染滄桑。和十多年前的那個青年相比,我已快變成了一個胖子。而與我們相距二百年的詩人布萊克彷彿仍在詩句間沉思、臆造幻象。他逡巡於時間的多棱鏡,如同一隻老虎,偶爾對著這個喧囂的時代轉過頭臉和身尾——是那麼沉靜、那麼驚異……嗖地又遠去了。讓我們在他的名詩《老虎》中品味和捕捉那種神秘的意趣吧:
老虎,老虎,你熾烈地發光,
照得夜晚的森林燦爛輝煌;
是什麼樣不朽的於或眼睛
能把你一身驚人的勻稱造成?
本文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686d8010009g5.html
J. 鞋子的問題~·
鞋頭略翹,飾有雲狀圖案,寓吉祥之意。我國古代鞋子款式都鞋頭上翹,稱「翹頭履」。唐代的翹頭履多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等面料為履面,其履底薄,履幫淺,較輕巧便利,翹頭做成鳳頭、虎頭等,重動逼直。此外還有重台履、高牆履、勾履、芴頭履等名稱。
鞋的產生與自然環境、人類的智慧密不可分。遠古時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氣候的嚴寒酷暑,人類本能地要保護自己的雙腳,於是就出現了鞋:簡單包紮腳的獸皮,樹葉,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古人類保存下來的文獻,仍能給我們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17世紀末 由於誤譯,法國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絨布拖鞋,變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紀中期 花費近百年的時間,才終於取代了傳統製鞋方法,第一家鞋廠出現。很快,第一家鞋鋪又在波士頓出現。
19世紀早期 扁平鞋與希臘沙灘鞋很受歡迎。
19世紀中期 出現了第一雙運動鞋(也稱橡皮底帆布鞋)。隨後,伊萊亞斯、豪發明第一部針車。
19世紀末 服裝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搭紐扣,也運用到鞋款上,並很快成為時尚標准。
本世紀以前,鞋匠與木匠、鐵匠和裁縫一樣,是一個低賤的行當。鞋的設計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具有藝術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個製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著名鞋業設計師主要崛起在歐洲,因為在美國隨著現代鞋業大規模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個體鞋匠顯得多餘。 美國的鞋業起萌於新英格蘭的殖民地,那裡的農夫冬天在廚房裡製作自家用的鞋。整個家庭都參與這項工作。男人割皮革、貼鞋底,女人縫鞋邊。殖民時期鞋匠們所用的工作台現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於掌握了製鞋的技藝,一些有膽識的農夫就開辦了小鞋作坊,三四個工人一起把當地鞋匠縫好的鞋料進行拼裝、上底,然後製成成品鞋。
1750年,馬薩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個製鞋廠,使當地的製鞋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那裡工人不再是獨立的做鞋,鞋的每個製作環節都由一個受過訓練的專人負責。生產線開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訂做的,但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闆開始做沒有預訂的鞋。這些鞋被稱作待售鞋,擺在當地商店的櫥窗里。哈維兩兄弟早期是用馬車裝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們在波士頓開辦了第一家鞋業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齣售成品鞋。 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家們一直致力於縫紉機的改進。直到1790年,第一台專用於皮革加工的縫紉機才由一個名叫托馬斯·聖特的英國人改造出來。它差不多隻是一個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錐子。 英國的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紐約港的總工程師,他發明了一種壓力機,可用金屬針把鞋幫與鞋底縫起來。為了在英國反拿破崙的戰爭中盡職,在傷殘軍人的幫助下,布朗勒一天生產400雙鞋子。戰爭結束以後,英國的製鞋工業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1810年,美國出現了類似的機器。與此同時,兩個名叫井格布勒和約利勒爾的法國人也在巴黎製造這種機器。 一位名叫布勒西的德國斯圖加特的製鞋人嘗試過用螺釘把鞋幫和鞋底連接起來。182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一個名叫納賽尼爾·涅奧拿多的人,使釘鞋機得以最後的完善。 大約在1812年,馬薩諸塞州沙頓的托馬斯·布蘭查得,把一部制槍托用的車床改成了用來雕刻鞋楦的機器,鞋楦是一個製成鞋狀的木模,鞋就是在它上面拼裝的。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在新英格蘭,鞋匠們開始藉助模具來裁剪鞋幫,而不再依靠個人的裁剪技能。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滾軋機在皮革壓縮方面的應用,便於鞋幫後跟加固後部成型。 英國人仍繼續手工製鞋,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迫於經濟的需要轉入機器生產。這時他們才發現所有的專利權都屬於美國人,他們不得不租用美國人的機器,並支付專利權使用費。但這也使英格蘭保留了很強的手工製鞋的傳統。
1846年,馬薩諸塞州斯賓塞的艾利斯·豪維把一台縫紉機登記了專利。該機不僅可以縫合布料,而且可以用蠟線來縫合皮革。三年後,美國發明家伊沙克·M·辛格在波士頓發明了帶踏板的縫紉機。
1858年,利曼·B·布萊克發明出可以把鞋底和鞋幫縫合起來的機器。兩年後,一位名叫麥克的紳士對該機器進行了完善。以後的21年當中,布萊克和麥克強手聯合壟斷了機製鞋行業。在義大利,手工製鞋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而在法國,預訂鞋的設計與生產規模不大的時裝業緊密地結合到一起。 巴黎的時裝業是由一個名叫查爾斯·弗里德里克·伍斯的英國人創立的,1858年他在巴黎的得·拉佩斯大街7號開辦了一家時裝店。他第一個於每一季推出一批服裝,並叫年輕姑娘來當模特。作為時裝界崛起的第一人,他還第一個建立了設計服裝的體系,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在巴黎的工廠里批量生產,並銷往全世界。 奧地利駐法大使夫人保琳·得·麥特里奇公主穿了他的一件衣服去參加了拿破崙三世的宮廷舞會,這給了他第一個大好機會。很快拿破崙三世的妻子約瑟尼皇後和宮廷里的其他貴婦開始穿伍斯的衣服。他設計了第二帝國時期的豪華襯裙並在背後加上了腰墊,使之成為了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婦女的標准服裝。伍斯主導著人們的著裝品位,在1895年去世之前,他已在為歐洲所有的皇室製作服裝。有的服裝甚至沒有加標簽就給秘密地送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宮廷裡面去。 伍斯死後,生意由他的兩個兒子蓋斯頓和讓·菲力浦接管。他們很快意識到時裝正在飛速變化,1900年,為了趕上不斷變化的時裝品味,他們請來了當時只有21歲的設計師保羅·波樂斯。波樂斯的前衛服裝很快就出現在當時的名流顯貴身上。在為伍斯兄弟幹了四年以後,他離開他們,另起爐灶。那時,一些其他的時裝店---帕奎、舍路特、道舍特---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伍斯兄弟商店的周圍和鄰近的文多姆廣場上,巴黎成了世界時裝業的中心。 大多數製鞋人默默無聞地為時裝店工作,但少數人開始成為知名的鞋業設計師。
穿著波樂斯或帕奎服裝的時髦女性,一定穿著利謝里大街的查百里或得·拉·古朗基·巴特利爾大街的費里所設計的鞋。 帕拉帝斯·波森勒爾大街的皮樂特是這些設計師中最能追趕潮流的一個。他出生於1817年,是一個鄉村鞋匠的兒子,從父親那裡學會了製鞋的技術。1855年,他到了巴黎,並憑借伍斯兄弟在時裝業買主中贏得了名聲,這主要得益於他所設計的鞋後跟,它要比當時流行的路易後跟更瘦、更直。皮勒特退休以後,他的兒子接管了生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皮勒特的鞋都以高貴典雅而著稱。
當皮勒特在倫敦和巴黎的鞋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顧客的時候,另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巴黎開始工作的著名鞋業設計師只贏得了20名顧客。他的名字叫皮托·嚴特尼,自稱是「世界上要價最高的設計師」。這保證了他有一個獨有的客戶群。他的鞋現在陳列在紐約市藝術博物館。 繼嚴特尼之後,安得·佩魯吉是又一個來自萊斯的年輕設計師。他的製鞋技藝是跟他義大利的父親學的。佩魯吉是被波勒特帶來巴黎的,在許多時裝公司干過事。他設計的鞋現在在法國諾曼的得·拉·肖緒博物館陳列著的數量達兩千隻。
薩爾瓦多·費拉加莫,年輕的義大利鞋匠,1914年移民到波士頓以後,他把手工製作女鞋的技藝帶回了美國。由於對美國機器製鞋的方法深感失望,他搬到了加利福利亞,成為了一名道具製作人,同時為電影界人士手工製鞋。很快電影明星就開始購買他的鞋了。在他1927年回到義大利以後,那幫明星仍然是他的忠實顧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開發出以軟木作底的鞋,流行了十多年。他死後,他的代表作還曾在世界巡迴展出。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名叫戴維·艾文斯的年輕英國人在費拉加莫之後來到了美國西海岸,成了好萊塢明星們的鞋設計師。他還為包括比爾·布拉斯和奧斯卡·得·拉·倫塔在內的紐約最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設計過皮鞋。同時,富有傳奇色彩的羅傑·維爾去巴黎為克里絲琴·戴爾工作,在那裡因設計出了細高跟女鞋而出名。他的富有創意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的藝術博物館獵取的目標。
現在歐美出現了新的一代鞋業設計師,盡管還沒有博物館留意他們,但其作品已經受到顧客和時裝設計師們的青睞。馬羅·布拉尼克、瓊·哈爾佩恩、莫得·弗里讓、貝斯和荷伯特·列文、安得·費思特、簡·簡森、帕特里克·科克斯和克里絲琴·盧伯斯的作品更有靈感,可以說,他們的作品將來某一天也會與他們那些知名前輩的作品享有同樣的地位。他們的鞋將被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而不只是腳的保護物。
中國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飾一樣,鞋子在某些時候,也代表了某種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分地位;但是,除了對一雙罕見的鞋子嘖嘖稱奇之外,我們最關心的,其實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腳的問題。因此,當你夢見鞋子,往往表示著,在你生活中的某個層面也許浮現出「到底適不適合」的疑慮。夢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現實生活中採取的行動方式,特別是你穿著它四處走動的時候。注意在夢中,鞋子的式樣與類型,觀察你和鞋子的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對它的感覺;也許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腳上的原因了。